艾灸的文化历史

合集下载

艾灸ppt 课件

艾灸ppt 课件
$number {01}
艾灸ppt 课件
目录
• 艾灸简介 • 艾灸的种类与特点 • 艾灸的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 艾灸的应用范围与效果 • 艾灸与传统医学文化 • 艾灸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01 艾灸简介
艾灸的定义
01
艾灸是一种使用燃烧的艾叶悬灸 或隔灸特定穴位,以温热刺激达 到治疗作用的中医外治法。
间接灸
定义
间接灸是一种在艾炷和皮肤之间 放置一些隔热物质的灸法,也称
为“隔物灸”。
历史
间接灸也是中国传统灸法中的一 种,有着悠久的历史。
适用范围
间接灸适用于一些急性疾病,如 急性肠胃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等。
注意事项
需要选择适当的隔热物质,如生 姜片、盐粒等。
艾条灸
定义
艾条灸是一种将艾条插 入艾灸器中,然后对准
清洁皮肤
用温水清洁皮肤,避免毛孔堵塞。
艾灸的操作步骤
点燃艾条
用镊子夹住艾条的一端,点燃另一端。
放置艾条
将点燃的艾条放入艾灸盒中,用盒子上。
艾灸的操作步骤
01
02
03
04
调整距离
调整艾灸盒与皮肤的距离,避 免烫伤。
控制时间
根据个人体质和病症,控制艾 灸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
养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艾灸在传统医学中的地位与影响
艾灸在传统医学中具有举足轻 重的地位,其治疗效果深受历 代医家的认可和推崇。
艾灸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 的特点,因此在民间广为流传 ,成为一种重要的民间疗法。
艾灸的发明和应用不仅为中国 传统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 贡献,同时也对世界医学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艾炷灸适用于各种疾病,特别是对于一些慢性 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艾灸的研究与发展当代艾灸疗法的新进展和未来趋势

艾灸的研究与发展当代艾灸疗法的新进展和未来趋势

艾灸的研究与发展当代艾灸疗法的新进展和未来趋势艾灸的研究与发展:当代艾灸疗法的新进展和未来趋势艾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在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一直以来都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中医药的国际传播,艾灸疗法也逐渐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艾灸的研究与发展,介绍当代艾灸疗法的新进展,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艾灸的研究历程和现状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疗法,其研究历程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最早的艾灸研究可追溯到古代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一直延续至今。

在历代中医医家的经验总结和实践基础上,艾灸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然而,在传统医学疗法的研究范畴中,艾灸的研究进展相对较慢,主要原因是其治疗效果的客观评价标准尚未形成。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对艾灸疗法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发现艾灸具有温通经络、疏通气血、促进新陈代谢等多种作用,可以改善人体的微循环和免疫功能,对一些慢性病和功能性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艾灸还具有无创、经济、易于推广等优势,因此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充分发挥其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二、当代艾灸疗法的新进展(一)电子艾灸的应用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艾灸逐渐成为当代艾灸疗法的一项重要创新。

电子艾灸利用微电流和磁场对人体经络进行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等治疗效果。

相比传统艾灸,电子艾灸无烟无火,操作安全方便,且可以实现定时、定量、定位的治疗,更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需求。

(二)艾灸贴膏的研究艾灸贴膏是一种将艾绒与中药精华相结合的新型贴剂,通过肌肤渗透,发挥药物的疗效。

艾灸贴膏不仅可以取代传统的艾绒艾条,在方便性和实用性上更具优势,而且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定制,提高治疗效果。

目前,艾灸贴膏已经成为艾灸疗法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三、艾灸疗法的未来展望(一)发掘多功能效应随着对艾灸疗法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发现艾灸对于一些慢性病和功能性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适宜技术-艾灸

中医适宜技术-艾灸

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置在皮肤上施 灸,间接灸则是将艾炷放在姜片、盐 等物品上施灸。
艾灸的特点在于其温热刺激能够激发 人体正气,增强脏腑功能,适用于多 种慢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02
艾灸的作用与功效
艾灸的治疗作用
温经散寒
艾灸借助温热刺激,温经通络 ,活血散瘀,尤其适用于寒凝 血滞、经络痹阻所致的疼痛、 麻木、寒湿痹痛、中风偏瘫等
中医适宜技术-艾灸
汇报人: 2023-11-16
目录
• 艾灸简介 • 艾灸的作用与功效 • 艾灸的操作方法与技巧 • 艾灸的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 • 艾灸的科研进展与学术研究 • 艾灸的产业发展与市场前景
01
艾灸简介
艾灸的定义
艾灸是一种使用燃烧的艾条刺激人体穴位的中医疗法。
它具有温通经络、驱寒除湿、活血化瘀等作用,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保健。
艾灸的历史与文化
艾灸起源于中国古代,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被广泛应用于中国民间医疗保健中,并流传到亚洲其他地区,如日本、韩国等。
艾灸的文化内涵丰富,与中医理论、哲学思想等密切相关。
艾灸的分类与特点
艾灸根据操作方法、穴位选择、治疗 目的等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如直 接灸、间接灸、悬灸等。
悬灸则是将艾条悬空施灸,不接触皮 肤。
施灸时应注意避免烫伤患者皮肤,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在空腹或饱腹时进 行艾灸。
禁忌
对于实热证、阴虚证、孕妇腹部及腰骶部等特殊部位不宜施灸。此外,对于有 严重心脏病、肺部疾病及传染病的患者也不宜进行艾灸。
04
艾灸的临床应用与案例 分析
艾灸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消化系统疾病
艾灸可以用于治疗胃痛、 腹痛、腹泻、便秘等消化 系统疾病。
艾灸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中医文化之艾灸

中医文化之艾灸

夏季养阴
夏季气温高,人体易出汗,艾灸可养 阴生津,补充体内水分。
秋季养肺
秋季气候干燥,易伤肺,艾灸可润肺 止咳,增强免疫力。
冬季养肾
冬季是收藏的季节,人体阳气内敛, 艾灸可补肾壮阳,驱寒保暖。
艾灸与饮食调理
艾灸后宜温热食物
艾灸后身体温暖,此时应避免食用生冷食物, 宜选择温热的食物。
艾灸期间忌食辛辣
清洁施灸部位
在施灸前,需清洁施灸部位的皮肤, 保持干燥。
02
点燃艾条
用酒精灯点燃艾条的一端,待其燃烧 稳定。
01
结束施灸
当艾条燃烧至尽头时,将其熄灭,清 洁施灸部位皮肤。
05
03
施灸
将燃烧的艾条置使用艾灸盒固定施灸。
04
温敷
在施灸过程中,可以用毛巾或热水袋 对施灸部位进行温敷,增强效果。
艾灸疗法的科学研究
随着现代医学对中医艾灸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大量科学研究对艾灸 的疗效和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艾灸在非药物疗法中的地位
艾灸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在现代医学中受到重视,被广泛应用于 慢性病、亚健康状态的调理和治疗。
中医艾灸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艾灸疗法的普及与推广
艾灸与其他疗法的结合
随着人们对自然疗法的需求增加,中 医艾灸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 的普及和推广。
艾灸的操作方法
02
艾灸的工具与材料
01
02
03
04
艾条
艾条是艾灸的主要工具,由艾 绒制成,具有温经散寒、活血
通络的功效。
艾灸盒
艾灸盒是一种方便的艾灸工具 ,可以将艾条固定在适当的位
置进行施灸。
酒精灯
酒精灯用于点燃艾条,需注意 安全使用。

中医文化之艾灸

中医文化之艾灸

中医文化之艾灸艾灸是中医文化中重要的疗法之一,源远流长,并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介绍艾灸的概念、起源、原理、方法、适应症、注意事项等内容,并附上相关的附件,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艾灸疗法。

一、艾灸的概念艾灸是一种通过将艾草燃烧或者熏烤后接触患处或穴位的疗法。

艾草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艾灸通过艾草的药理作用来达到治疗目的。

二、艾灸的起源艾灸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

艾灸的起源与人们对火的利用和对艾草药用价值的认识密不可分。

三、艾灸的原理艾灸的原理是通过艾草燃烧产生的热量和药理成分的作用,刺激患处或穴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艾灸的方法1·艾条灸:将艾草制成条状,燃烧后用于熏烤患处或穴位。

2·艾炷灸:将艾草制成炷状,点燃后插入艾炷灸器,再将灸器上端对准患处或穴位进行熏烤。

3·艾绒灸:将研磨成绒状的艾草放入艾灸器中,点燃后将艾灸器放在患处或穴位上进行熏烤。

五、艾灸的适应症艾灸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感冒咳嗽:艾灸可以通过熏烤胸部和背部的穴位,起到发散寒邪、祛除痰饮的作用。

2·风湿病:艾灸可以通过熏烤关节和相关穴位,温通经络、活血散寒,缓解风湿病症状。

3·消化系统疾病:艾灸可以通过熏烤腹部和背部的穴位,调理脾胃,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

六、艾灸的注意事项1·避免过度熏烤:使用艾灸时应注意火候掌握,避免过度熏烤而导致烫伤。

2·避免在伤口和疮疡处施灸:这样容易导致感染和恶化。

3·孕妇、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要谨慎使用艾灸,最好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附件:1·艾灸技术操作图示2·艾灸常用穴位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记录了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

2·阴阳平衡: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体内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统一的力量达到平衡状态。

漫漫华夏五千年,悠悠艾灸文化史

漫漫华夏五千年,悠悠艾灸文化史

漫漫华夏五千年悠悠中医艾灸史黄帝炎帝时期华夏始祖:轩辕皇帝、炎帝对于我国各方面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

《黄帝内经》载“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夏朝时期我国早在3000年前的夏朝时期就已经能够用热熨的方法来治疗和调理各类疾病。

《灵柩经》载“灸则强食生肉”商朝时期在商朝时期聪慧的中国先民们就开始把热熨和药物相互结合,调理各种慢性虚损,形成防病治病的一种方法---“灸”《灵柩禁服》载“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周朝时期周朝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最重要时期,春秋战国中医基本理论已经形成。

艾灸也同砭石、针刺、汤药一起成为最重要的防病治病疗法。

《伤寒论》载“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医理论的发展时期,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相继问世。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只有灸法而没有针法,表明灸法的应用要比针法早。

《备急灸法》载“能忍一顷之灸,便有再生之理”魏晋时期魏晋时期,鲍姑“百姓用灸”的学术观点及其发明的灸疗史上第一个施灸工具“瓦甑”,极大地丰富了灸疗法;同时,曹操之孙曹翕著《曹氏灸经》;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强调:上工治未病的科学理念,提倡利用灸法预防疾病,保健身体。

《医学入门》载“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更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药王孙思邈著出了针灸学界最早的参考穴位图《明堂图》。

提出了被后人大力推崇的“针、灸、药”三位一体的治疗方法。

王焘所著《外台秘要》中提出“人过三十必须灸以养生”的观点。

《灵柩官能》载“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宋元时期宋朝政府对医药学非常重视,中医分科由唐朝的四科增加到九科,妇科与儿科在宋朝正式形成。

针灸学进步尤大,窦材著《扁鹊心书》注重灸法,并创造“睡圣散”以减轻艾灸时的痛苦。

王唯一始创针灸同仁,更感性化地认知针灸理论,是中国灸史上心的里程碑。

艾灸文化

艾灸文化

艾灸文化灸史沿革灸疗,是以艾绒等物燃烧、灼汤或熏熨人休穴位为主要形式的一类治疗方法,可直接刺激神经,经由传导,体内产生抵抗疾病的化学物质,提高病人的免疫力,引发人体自然痊愈的力量。

1、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有35处提到艾和艾灸的用途及灸法,“艾灸用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其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大矣。

”2、清代吴亦鼎专著《神灸经论》,雷丰的专著《灸法秘传》,对灸法的认识和应用更上一层楼。

1762年日本后藤省专论《仲介》有“旅行炙三里,健步如飞”而备加推崇。

至今,日本人视灸足三里为养生长寿之道。

艾绒易得,易燃而不松散,热力深厚,持久而柔和,气味芳香、醒神。

由于这些优点,使得古代灸疗的推广及形成一门比较规范化的治疗学成为可能。

目前,尽管灸疗所用燃料已被发现了十几种,但艾绒仍然被针灸界视为最主要的灸疗燃料。

艾灸的发展大量史书记载灸法在中国二千多年前已广泛应用:公元550年,灸法由我国从朝鲜传到日本,日本双从灸法扩展应用到预防、保健。

应用灸法预防保健、延年益寿一直是作为一年中的一件大事来行使,一般人中,普通施行养生灸,并流行“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行旅”,“风门之穴人人灸”等谚语。

在日本,无论男女,一生中都必须灸至4次:十七八岁时灸风门,据说是预防感冒,古代日本人认为感冒是万病之首:二十四五岁,灸三阴交,益在增强生殖能力:三四十岁,灸足三里,认为可以促进脾胃功能、防止疾病、增加益寿:到了老年,为了防止视力衰退,一半多采取灸足三里兼灸曲池,灸曲池目的在于使眼睛明亮,牙齿坚固。

日本从1973年元旦起,由政府组织掀起所谓全民三里灸健康运动。

据报道,1998年,美国有1800万名患者求助于一万多名针灸医生。

国家健康学会承认针灸在控制月经疼痛、网球运动员肘部疾痛、坐骨神经痛、头痛以及由纤维肌瘤、骨关节疾病等其它疾病引起的疼痛方面都有其疗效。

在人们的习惯思维里,总是传统地认为保健养生要花很多很多的时间,还要培养很多很多的良好习惯,同时还要象佛、道一样苦练清修。

艾灸基础ppt课件

艾灸基础ppt课件

艾灸的临床研究
通过对照实验、随机对照 试验等方法,对艾灸在各 种疾病中的疗效进行科学 评估。
艾灸的国际研究
介绍艾灸在国际上的研究 进展,推动艾灸的国际交 流与合作。
艾灸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艾灸的创新研究
探讨艾灸在新技术、新方法等方 面的创新应用,提高艾灸的治疗
效果和安全性。
艾灸的普及推广
推动艾灸在基层医疗、家庭保健等 方面的普及,提高民众对艾灸的认 识和接受度。
艾灸的产业发展
分析艾灸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促进艾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艾灸与传统中医的结合
艾灸与经络理论
探讨艾灸与经络理论的内在联系 ,阐明艾灸在疏通经络、调和气
血等方面的作用。
艾灸与中药配伍
研究艾灸与中药配伍的协同作用 ,发掘艾灸在调理身体、治疗疾
病等方面的潜力。
艾灸与中医养生
结合中医养生的理念,探讨艾灸 在预防保健、调理身体等方面的
施灸方式
采用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 等方式进行施灸,根据个人感 受调整施灸时间和温度。
结束施灸
当艾条燃尽或施灸时间结束时 ,将艾条熄灭,轻轻拍打穴位
周围皮肤,缓解不适感。
注意事项与禁忌
01
02
03
注意安全
避免在易燃物品附近进行 艾灸,避免烫伤和火灾。
注意保暖
避免在通风口或空调下进 行艾灸,以免影响治疗效 果。
艾灸的历史与文化
艾灸起源于中国远古时代,已有数千 年的历史。
艾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经验 。
在春秋战国时期,艾灸开始广泛应用 于民间医疗保健。
艾灸的功效与作用
01
02
03
0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灸的文化历史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艾灸一、艾灸的文化历史……………………………………………………………(1-4)二、艾灸的功效和作用…………………………………………………………( 5 )三、热点技法……………………………………………………………………(6-7)四、艾灸的设备………………………………………………………………….(8-9)五、养生案例……………………………………………………………………( 10 )六、服务项目……………………………………………………………………(11-12)七、合作方式合作条件:(开店政策表、代理政策表、合作程序)………….(13-14)一、艾灸的文化历史灸法在先秦时就已经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1973年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足背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指出经脉循行部位、所主疾病及其灸治所宜等,在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在配合药物治疗法同时,还例用了灸法、角法、浴法、熏蒸法、熨法等,说明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灸疗不但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基础理论,而且也有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

《足背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首次记载灸疗的医学典藉,提到的各种经脉病证以及心痛、癃、癫狂、咳血、耳聋、曀等急难病证,均可采取灸疗其所属经脉之法进行治疗。

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一些病甚至可以“久灸既息则病已矣”。

约成书于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把灸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从灸疗的起源到各种灸法及其适应症,书中记载颇多。

《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哉也,基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

说明灸法的产生与我国北方人民的生活习惯及发病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灵枢经脉》说:“陷下则灸之。

”《灵枢官能》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说明灸疗的适应症很广,有些疾病应用灸疗更能取得治疗效果。

《素问骨空论》曰:“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失枕……灸脊中”。

《灵枢癫狂》曰:“治癫疾者,……灸穷骨二十壮”。

对临床上治疗内脏疾患并有成效的背腧穴,《灵枢背腧》中强调:“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

气盛泻之,虚则补之”。

《素问血气形志》曰:“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

《灵枢经水》曰:“其治以针艾”,说明在《黄帝内经》成书前,针石和艾灸结合应用治疗多种疾病已经很盛行,甚至在历史传记中也有灸疗的记载,《左传》载:“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

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

这里的“攻”即指灸法。

在非医家的着作中也可窥见艾灸之痕迹。

如《孟子《左传》离娄篇》:“今人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足见灸疗影响的深远。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虽以方脉见长,但对许多病证都有“可火”,“不可火”,“不可以火攻之”,的记载,说明灸疗已有了适应症与禁忌症。

在治疗少阴病方面,仲景十分重视灸治,《伤寒论》说:“少阴病,吐利,……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等。

《汉书艺文志》中综合我国古代治病方法为“箴、石、汤、火”,火灼是古代治病四法之一。

灸法在古代曾是帝王、诸侯、将相治病诸法之上乘。

临床实践证明,灸效不亚于针效,故灸法在历史上曾列箴、石、汤三法之前。

三国曹操之子魏东平王曹翕着《曹氏灸方》七卷,为最早的灸疗专着。

所载施灸孔穴增多,施灸的禁忌也较以前诸书具体,并申明禁灸原因。

西晋皇甫谧编纂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着,它汇集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三总书的内容,详尽地论述了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侯、针灸取穴,把针灸专门化、系统化,对针灸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晋代葛洪着《肘后备急方》,对霍乱吐利,以及急救等亦注重灸疗。

南北朝时,灸法盛行,《南史齐本纪第四》记载:“贵贱争取之,多得其验,二十余口都下大盛,咸云圣火,诏禁之不止,火灸至七炷而疾愈”。

由此可见,当时灸疗在民间已盛行。

唐代,在唐代灸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太医令掌医疗之法,丞为之弍;其属有四:曰医师、针师、按摩师、咒禁师,皆有博士以教之”。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针博士一人,从八品上”。

唐朝建有医科学校,并设有针灸科,由针博士教授,唐太宗又命甄权等入校订《明堂》,做《明堂人形图》,足见唐朝对针灸的重视。

孙思邈撰集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提倡针灸并用,特别是他识真胆雄,注重灸量,施灸的壮数多至几百壮。

他还绘制了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明堂三人图》,“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

在《千金方》中就有关于艾灸和药物结合运用于临床的记载,如隔蒜灸、豆豉灸、黄蜡灸、隔盐灸、黄土灸等等。

《千金要方七窍病下》中还有竹筒及苇筒塞入耳中,在筒口施灸以治耳病的“筒灸”,这是灸疗利用器械的鼻祖。

因孙思邈有功于医道,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多次召见了他。

在唐代与孙思邈有同等业绩的是王焘,他的《外如秘要中风及诸风方一十四首》倍加注重灸疗的应用。

他指出:“圣人以为风是百病之长,深为可犹,故避风如避矢。

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

至于火艾,特有奇能,虽曰针、汤、散,皆所不及,灸为其最要”。

并提出灸为“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

此外,崔知悌的《骨蒸病灸方》是专门介绍灸疗治痨病的,而《新集备急灸经》则是灸疗治急症的专论,在唐朝已有了“灸师”这一专门职称,这些都说明在盛唐时期,我国灸疗学已正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宋代,更加重视针灸在医疗中的作用,并将针灸列为十三科之一,使针灸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宋代着名针灸学家王惟一撰集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刊印流传的同时,还刻于石碑上,不但便于抄咏,而且可防刊行之误。

其设计制造的铜人模型丙具,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对孔穴的统一起了很大的作用,是针灸史上的重要成就。

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以及其前后的《小儿明堂针灸经》、《膏肓俞穴灸法》、《西方子明堂灸经》以及《明堂经》、《针灸经》等,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上,形成了不同的针灸流派,丰富了灸疗学的内容。

此外,宋代的针灸书籍中还有“天灸”或“自灸”的记载,这是利用某些刺激性药物如毛莨叶、芥子泥、旱莲草、斑蝥等贴在有关部位上,使之发泡的方法,它是不同于温热刺激的另一类施灸方法。

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普济本事方》以及《圣济总录》等医方书中更多收集了大量的灸疗内容。

宋代窦材的《扁鹊心书》是记载以灸法治疗各种疾病的专着,书中还记载有“睡圣散”,使病人昏睡后施灸,这是灸法应用于麻醉的最早记载。

《扁鹊心书须识扶阳》指出常灸关元、气海、中脘等穴,“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长寿”。

灸法在宋代皇宫中得到宠遇,宋太祖曾亲自为太宗皇帝施灸并取艾自灸《宋史》:“太宗尝病亟,帝往观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灸。

”明代是我国针灸的全盛时期,其间针灸学家倍出,其中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对针灸学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颇有影响于后世的针灸专着。

徐凤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张介宾的《类经图翼》、汪机的《针灸问对》等,都对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明代,参照古代树枝灸的方法,又有“桑枝灸”及用特制的桃木棍藮麻油点火后吹来趁热垫绵纸熨灸的所谓“神针火灸”,以及近代应用的艾条灸及药条灸,这些均可以认为是灸法和古代熨法的结合应用。

此外,明代还有灯火灸的记载,是用灯草藮油点火在病人皮肤上直接烧灼的一种灸法;出有利用铜镜集聚日光,作为施灸热源的所谓“阳燧灸”,近代则必用透镜集聚日光施灸的“日光灸”。

明代医学家李言闻(李时珍之父)称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李时珍称艾叶“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

”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弃也”,故蕲艾因此而闻名全国。

他在《本草纲目》中曾有35处提到艾和艾灸的用途及灸法,“艾灸用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其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大矣”。

清代吴谦等人撰集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用歌诀的形式表达刺灸的各种内容,便于初学和记诵。

清代吴亦鼎的专着《神灸经论》是我国历史上又一部灸疗学专着,它标志着我国灸疗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雷丰的专着《灸法秘传》,对灸法的认识和应用更上一层楼。

清宫医案里记载:光绪34年,太医院的御医用蕲艾加以药物粉碎揉搓后,再用绫绢包裹制成六寸宽的腰带,给光绪皇帝系在腰间来治疗腰胯疼痛,以补汤药之不及。

建国后,针灸在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各级中医院开设了针灸科,综合医院以及卫生院也开展了针灸医疗,全国以及各省市均先后建立了一批针灸研究机构,一部分中医学院还专设了针灸系。

1984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筹建北京针灸学院。

近年,为了继承发掘针灸疗法,卫生部组织人力对一批古典针灸着作进行校勘整理。

今天,针灸学又进一步得到了新生和发展。

灸疗对世界医学也有很大影响。

公元562年(陈文帝天嘉三年)秋八月,吴人知聪携《明堂图》等医书一百六十养卷越海东渡,将我国的针灸疗法传入日本。

公元608年9月,日本推古天皇遗药师惠日、倭汉直、福因等来中国学习医学。

我国的医学传入朝鲜约在公元五世纪。

公元692年,古朝鲜医学教育以《甲乙经》、《针经》、《明堂经》等教授学生。

朝鲜和日本把针灸作为他们传统医学的重要部分保流至今。

以后针灸又传到东南亚、印度,以及欧洲。

人们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应运而生的美容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中医更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古老的艾灸疗法也在与时俱进,其不仅用来治疗疾病,用来保健强身,而且在美容上也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和它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艾灸保健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广泛应用。

其以操作简单,确切,无副作用而被世人所接受。

在人们追求自然疗法的时候,艾灸养生正在走向世界。

二、艾灸的功效和作用通过长期实践,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艾是一种灸用最好的原料。

现代研究发现,地球上的植物叶子的脉络惟有艾叶最均匀,早在三千年,聪明的中国人就发现了艾用作灸的原料最为适宜。

艾,是一种中药,为多年生草本,叶似菊,表面深绿色,背面灰色有茸毛。

性温芳香,五月采集,叶入药用。

以湖北蕲州者为佳,叶厚而绒多,称为蕲艾。

艾叶能宣理气血,温中逐冷,除湿开郁,生肌安胎,利阴气,暖子宫,杀蛔虫,灸百病,能通十二经气血,能回垂绝之元阳。

用于内服治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

外用能灸治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

艾用于灸法,其功效确非我们意想所能及的。

艾火的温热刺激能直达深部,经久不消,使人发生畅快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