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上遇到海啸怎么办

在海上遇到海啸怎么办
在海上遇到海啸怎么办

在海上遇到海啸怎么办

海啸撞击海岸时形成翻滚的巨浪,给沿岸地区带来毁灭性的灾害。如果你的家、学校或工作地在沿海区域,而且海拔与海平面平行或低于海平面,那么就存在着遭遇海啸的危险。人们只能预防或减少海啸带来的损害,却不能阻止海啸的发生。那么在海上遇到海啸怎么办呢?海啸预测与逃生常识都有哪些呢?

在海上遇到海啸怎么办?

1、远离海岸。不要去任何靠近海滩的地方或者进入任何靠近海滩的建筑里。即使你看到的是非常小的海啸,也要立刻离开。海啸的波浪不断变大并持续撞击海岸,因此下一个巨浪也许就要接踵而来。通常来讲,如果你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海浪,你已经距离海啸太近,逃离的时间已经太晚了。然而不管怎样,你都要努力逃离。

2、跑向内陆或者更高的地方。要尽可能跑向内陆,离海岸线越远越好。如果你的时间有限或已身处险境,选择高大、坚固的建筑物并尽可能往高处爬,最好能够爬到屋顶;海边钢筋加固的高层大楼如酒店,是从海啸中逃生的一个安全场所;不要选择低矮的房子或者

建筑材料对海啸没有抵抗力的建筑物;岛屿链、深度浅的海岸和红树林可以分散和减弱海啸,但是无法抵挡非常强劲的海浪。

3、爬到粗壮的树上。如果你已被困,上述所有选择你都没办法实行,那就寻找粗壮、高大的树并尽可能往高处爬。当然会存在树被海啸摧倒的风险,但这是所有办法都不起作用时唯一的求生路径。

4、抓住漂浮物。如果你由于一些原因被卷进水中,抓住一些漂浮物:如救生圈、门板、树干、钓鱼设备等。

5、把船驶向开阔海面。如果海啸预警时你正在船上,一定不要将船只开回港湾,要尽量将船只开到开阔的海面上。

6、放弃你的财产和其他物品。你的生命比你的玩具、书籍、日常用品或其他物品更重要,携带它们会缩短你的求生时间,应果断扔下它们并努力跑到安全的地方。

7、在外要停留数小时,直到得到准确的信息。海啸可以持续撞击海岸达数小时,因此危险不会很快过去。除非你从应急服务机构得到了确定的消息,否则不要返回。在没有得到确切消息前要耐心等待。

8、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如果在你避难的地方有收音机,打开它并不断接收最新信息,时刻保持与外界的联系。不要轻信谣言

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第三单元保护海洋环境 第一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华德文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认识海洋自然灾害的类型,风暴潮、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结合东亚台风路径和孟加拉地区、板块构造理论图表资料分析风暴潮、海啸等海洋自然灾害。 2、过程和方法 通过亚台风路径和孟加拉地区、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理论图表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具体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海洋自然灾害的图片资料,对学生加强防灾减灾的意识培养与教育教学重点: 分析风暴潮、海啸的成因,说出其危害及应对措施 教学难点: 风暴潮、海啸等海洋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和应对措施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 2、自学辅导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 2、课件制作 3、收集有关海洋灾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三单元 保护海洋环境 第一节 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二.风暴潮和海啸 3.巨浪:形成 ; 、 以及开敞的海岸 三.防灾与减灾 (一)要点1 海洋自然灾害的类型 (一)要点2风暴潮和海啸

探究活动1结合东亚台风路径和观察图3-1-7和3-1-9、3-1-10,分析风暴潮海洋自然灾害 64页活动题学生收集资料讲述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发生过程、造成的损失以及吸取的教训。 (一)要点3防灾与减灾

探究活动3学生自己互相讨论后回答:减轻各种海洋自然灾害的对策 三课堂小结 为本节课设计知识体系 [应用提升] 1 下列有关风暴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风暴潮表现为海水水位急剧的升降并伴有狂风巨浪 B. 热带风暴潮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 C. 北海、波罗的海均属内海,其沿岸国家不易遭受风暴潮灾害 D. 墨西哥湾、几内亚湾等沿海地区热带风暴潮发生频率最高 2. 下列有关海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海啸都是由海底浅源大地震引起的 B. 相对受灾现场讲,海啸可分为遥海啸和越洋海啸两类 C. 海啸的表现形式就是先涨后退,反复多次 D. 全球地震海啸发生区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震带一致 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北京时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3.9°N,95 .9°E)发生地震并引起海啸。回答3~4题: 3.该地震发生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接近图3中的() A.①B.②C.③D.④ 4.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印度洋板块与() A.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B.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D.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 5.下列地区不易发生风暴潮的是 A孟加拉湾 B墨西哥湾 C太平洋西岸 D秘鲁沿岸 6.引发风暴潮的直接因素是 A. 连续向岸吹的强风B. 天文大潮中的高潮 C. 海底火山的喷发D. 地震 7.不属于海啸的形成条件是 A. 海底地震震源较浅B. 海底大面积的垂直运动 C. 要有一定的水深D. 人类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8.如图:北京时间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3.9°N、96°E)发生地震并引起海啸。(5分)

海啸等级与海啸预警

海啸等级与海啸预警 孟 慧 付燕玲 饶扬誉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武汉 430071)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 海啸不同于因风所引起的波浪,它是一批具有很长波长和周期的海浪。 海啸波在大洋中移行时,波长可达数十或数百千米,周期为2-200 min ,波高仅为1 m 左右。因此,在深海中,海啸往往静悄悄地通过海洋;然而,当海啸波进入大陆架后,因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波峰倒卷,汹涌澎湃,它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形成能量极大的“水墙”,速度常快,破坏力大,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 1 海啸等级 国际上表示海啸大小较多采用渡边伟夫海啸等级(表1),用于判定某次海啸发生能量的量级。 表1 渡边伟夫海啸等级表 等级 海啸波高(m) 海啸能量 (1010焦耳) 损失程度 -1 <0.5 0.06 能量损失 0 1 0.25 轻微损失 1 2 1 损失房屋 船只 2 4-6 4 人员伤亡,房屋倒塌 3 10-20 16 ≤400 千米岸段严重受损,人员伤亡大、房屋损毁严重 4 ≥30 64 ≥500 千米岸段严重受损,人员伤亡巨大,建筑物尽毁 这是一个粗略的海啸等级表。由于实时计算海啸能量比较困难,在进行海啸预警时, 多采用索洛维约夫-今村海啸等级Mt [1]: Mt=a log H+b log R +D (1) 式中,H 表示最大海啸波振幅(m ),由验潮仪测量在距离海啸中心R 处测得,a ,b ,D 为常数。通常,a 、b 取1,D 取5.85。当H 表示波峰到波谷的高度差Hc (≈2H )时,D 取5.55。这样,海啸级别通常能够和地震矩震级相匹配。 根据对公元358年至今全球发生的近5000次破坏性地震海啸的统计,约有85%的地震海啸分布在太平洋中的岛弧—海沟地带,原因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浅源大地震最多,深海沟分布也最广,故地震海啸多发生在这一海域。其他15%主要分布在大西洋的加勒比海,印度洋中的阿拉伯海以及地中海等地。 2 海啸预警 海啸预警的物理基础在于地震波传播速度比海啸的传播速度快,而接收到地震波后人类发布信息的电磁波速度更快。海啸波传播速度算式如下: gh =υ (2) υ:海啸的速度(m/s ),h :海的深度(m ),g :重力加速度(m/s 2) 在太平洋,典型的水深大约是4000m ,所以海啸的传播速度大约是200ms -1或700km/hr 。由于波浪的能量损失与它的波长成反比,高速度及远距离运行的海啸所损失的能量非常有限。 表2 20世纪以来记录到的特大地震海啸的波高

海啸会引发哪些灾害

海啸会引发哪些灾害 海啸危害性非常大,海啸给大家带来的伤害毋庸置疑,所以说需要对其海啸造成危害进行了解,那么海啸会引发哪些灾害?一起通过给大家讲解下。 海啸会摧毁沿海的堤坝,淹没沿海低地;引发涝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海啸退去后还会导致细菌滋生,影响人类健康。 海啸危害 世界近80%的海啸发生在太平洋沿岸,遭袭击最多的是夏威夷,其次是日本。1498年9月20日,日本东海道地震引发海啸,浪高20米,入侵内陆2000米,造成2万人丧生。1792年5月21日日本有明海附近山崩引发海啸,最大波高50米,死亡1.5万人。1883年8月27日,印尼巽他海峡火山爆发引发海啸,最大海啸波高35米,死亡3.6万人。1896年6月15日日本三陆海啸,浪高25米,死亡2.7万人。据统计,1900~1983年问,太平洋沿岸发生海啸405次,其中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达84次,大约死亡18万人。20世纪以来重大海啸灾难有:1908年意大利墨西拿地震引发海啸,死

亡8.3万人;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北海地震引发海啸,死亡3000多人;1960年5月22日智利西海岸发生里氏8.5级地震引发海啸,最大波高25米,使半座城市变成瓦砾场,死亡数万人,海啸波以每小时700千米的速度横扫太平洋,越过夏威夷,把海堤十几吨重的玄武岩块抛出百米以外,一座钢质铁路桥被推离桥墩200多米,毁坏建筑物500多座,死亡61人,海啸波继续向西,能量仍未减低,在智利地震发生22小时后,海啸波登陆日本,10米多高的海浪冲上海岸,将船只抛到建筑物之上,造成日本800人死亡,1.5万人无家可归;1992年印度尼西亚发生里氏7级地震,在印度尼西亚东南部福洛斯岛附近引发海啸,死亡2500人;1998年巴布亚新几内亚海底地震引发海啸,巨浪高达49米,致使2200人死亡;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海域,在大洋深处发生里氏8.5级地震引发的海啸,袭击了苏门答腊及周围岛屿、泰国南部沿海,一个半小时之后,39米高的巨浪席卷了斯里兰卡、印度东南部、马尔代夫等地,巨浪还波及非洲东海岸一些国家,给塞舌尔、索马里等国带来了灾难,联合国称之为“近几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这次海啸造成死亡人数超过21万人,还有13万多人失踪。 温馨提示,海啸引起的灾害上述都有详细的讲解,所以说要多关注海洋灾害小知识,不仅要了解上述等知识,还需要对其海啸预测与逃生常识等进行了解。

灾害概论第四章练习卷

灾害概论第四章练习卷 1. 海啸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A.海底地震 B.火山喷发 C.海底滑坡 D.台风 2. 地震作为主灾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有 A.台风.暴雨 B.暴雨.海啸 C.暴雨.滑坡 D.海啸.滑坡 3.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发布海啸警报的必要条件是:震源在海底下60千米以内.同时震级大于几级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A.6.5 B.7.8 C.8.0 D.8.5 4. 下列运动速度最快的是 A.地震波 B.超级台风 C.风暴潮 5. 海啸到达各地引起的浪高,不取决于 A.离震中的距离 B.震级 C.海底地形 D.近岸的陆地地形 二. 多选题(共5题) 1. 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使沿岸若干国家遭受巨大灾难。这次海啸造成该地区人员重大伤亡的原因是 A.人口老龄化 B.沿海人口密度大 C.多河流入海口 D.缺乏海啸预警系统 ★标准答案:B,D 3. 海啸可能由海洋中发生的哪些类型地震引起的 A.正断层 B.逆冲断层 C.平移断层 D.走滑断层 ★标准答案:A,B 4. 海啸的产生需要满足的条件 A.深海 B.风浪 C.大地震

D.开阔逐渐变浅的海岸条件 ★标准答案:A,C,D 5. 下列属于海啸前兆现象 A.海水温度上升 B.海水突然出现暴涨和暴退现象 C.海面上冒出很多气泡,并发出滋滋的响声 D.大量的鱼游至岸边,大批的海鸟惊恐万分地飞离此地 ★标准答案:B,C,D 三. 判断题(共5题) 1. {海啸可以分为近海海啸和远洋海啸,其中日本3.11地震引发的海啸对日本而言是近海海啸。 ★标准答案:正确 2. {并不是所有8级以上的地震都能引发海啸。 ★标准答案:正确 3. {海啸波只是海水表层水的运动。 ★标准答案:错误 5. {海啸传播速度快,每小时可达700-900km,这正是越洋波音747飞机的速度。 ★标准答案:正确 四. 名词解释(共5题) 1. 深水波★标准答案:波长远小于海水深度的海浪,如船行波、风暴潮引起的海浪。 2.远洋海啸★标准答案:从远洋甚至横越大洋传播过来的海啸波。远洋海啸波是一种长波,波长可达几百km,周期为几个小时,这种长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很少,因而能传播几千km以外仍能造成很大的灾害。 3.海浪★标准答案:海水表面的振荡和起伏,叫做海浪 4.浅水波★标准答案:波长远大于海水深度的海浪,如海啸波。 5. 海啸★标准答案: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或海底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变化所产生的具有超大波长和周期的大洋行波 五. 简答题(共5题) 1. 请从海啸灾害的角度论述全球灾害预警系统的必要性。★标准答案:{1.建立全球的预警系统比建立各国和区域的预警系统更有效和更经济; 2.由于海啸发生频率很小,建立综合的各种灾害的综合性预警系统更合理; 3.预警系统应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若全球合作,则可通过开发和共享,推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4.预警系统不是万能的,本地海啸的预警比远洋海啸要困难得多,因此,为了最大程度减轻灾害,除预警系统外,一定要加强灾害的预防和救援。 2.海啸与台风有什么不同?★标准答案:{海啸: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或海底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变化所产生的具有超大波长和周期的大洋行波。台风:北太平洋西部洋面上发生的、中心附近最大持续风级达到12级及以上(风速32.6m/s以上)的热带气旋两者完全不同:(1)成因不同:海啸—海底升降运动造成,海水整体的运动。台风—热带洋面生成的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海水表面的运动。(3)传播速度不同:海啸—传播速度快,每小时可达700-900km,台风中心最大风速小于200km/h. (4)激发的难易程度不同:海啸—只有少数的大地震在极其有利的条件下才能激发起灾害性的大海啸。台风—在热带洋面受高温影响相对容易形成。 3.海啸的传播与普通的水波有何不同,海啸波的波长、形状和周期通常有多大?★标准答案:{不同点有1)波长不同,海啸的波长极长,可达几百km,在其几百km的一个波长内,

日本地震海啸引发的思考与启示

日本“3·11”地震海啸引发的思考与建议 一、海啸灾害概况 北京时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9.0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4公里。此次发生的里氏9.0级地震,创下了亚洲东部环太平洋地震带9.0级地震的记录,是1900年以来世界上第四大规模的地震。 地震发生后,在日本东部海域引发了波高达10米的海啸,海啸波深入内陆达数公里。据日本电视新闻网3月14日消息,此次地震以及海啸所造成的死亡以及失踪人数已经超过了3900人;另外,还有超过2万人下落不明。日本媒体称,这些遇难者多数死于海啸。地震海啸中受损或被毁的建筑超过3400栋,此外还造成核电站氢气爆炸、交通瘫痪、电力和通讯传输中断,农田被淹没、堤防损毁等惨重灾情,靠近地震源地的宫城、福岛、岩手三个县更是遭受了灭顶之灾。 由于本次地震海啸发生在日本东北部海域,未对我国沿海产生灾害性的影响。根据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发布的海啸监测信息显示,我省沿海监测到的最大海啸波为55厘米。 二、我省应急响应情况 11日14时20分,我局及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接到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第一份地震海啸信息后,即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开展电话会商,密切关注日本地震海啸的最新动态。16时50分,接到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啸警报后,我们立即向省政府

及相关部门发出海啸预警专报,这也是我省发出的首份海啸预警专报。 随后,根据省政府领导的指示,我局及时启动了应急预案,局领导参加了国家海洋局组织召开的视频会商会议,部署各级海洋与渔业局加强应急值班,实时监测海啸动态,通过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密切关注海上渔船的动态,滚动加密发布海啸预警和渔船安全预警信息,提醒渔民加强防范、注意安全。11日20时,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解除本次海啸警报;11日22时,经请示省政府,我省海啸警报解除。 三、灾害警示 研究显示:全球90%的海底大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过去的100年间,全球约75%的破坏性海啸均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我国台湾省、南海东部以及周边的硫球群岛均位于该地震带上。进入21世纪以来,地球进入了地震海啸活跃期,自2004年以来8.5级以上的强震已经发生了4次,并引发了3次大规模海啸。加强地震海啸灾害预警和防范,建立快速应急响应机制,已成为当前环太平洋沿岸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我省地处西北太平洋沿岸,在环太平洋地震带附近。随着近年来沿海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建设,人口密集度不断提高,而地震海啸造成重大损失的潜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根据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分析,如果本次地震海啸发生在琉球群岛周边海域,海啸波将在2-3小时内抵达我省沿海地区,最大波幅可达2-4.4米(如同时遇到高潮位,海啸波幅将更大),将给我省沿海地区带来严重影响。因此,高度重视海啸等海洋灾害防范工作,加快

地震监测系统在我国海啸预警业务中有何应用

1引言 21世纪以来,全球地震海啸活跃,海啸巨灾频发[1]。我国周边海域及南海区域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边缘,面临着区域海啸和越洋海啸的双重威胁[2-5]。然而,我国的海啸预警业务起步较晚,自上世 纪加入太平洋海啸预警系统政府间协调组(ICG/PTWS)以后,海啸预警所需的地震参数都是从国内外地震监测机构获取的,这无疑增加了海啸预警的发布时间。 2012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批准设立国家海洋局 海啸预警中心,并依托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开展建设和业务运行, 以加强我国的海啸预警业务,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为了快速获取地震参数,提高海啸预报效率,海啸预警地震监测系统建设工作于2012年开始进行,本系统能在海啸发生后获取到快速可靠的地震参数,使得我国在海啸预警业务领域具备了独立的海底地震监测能力,实现了全球及区域海底地震的实时监测,标志我国初步具备全球海底地震及其引发海啸的自动化监测预警能力。 2系统组成 系统主要由3个子系统组成,分别为数据获取子系统、地震快速定位子系统以及震源机制子系统。数据获取子系统将各个不同网段的地震数据收集起来并发送给地震快速定位子系统以获得地震事件的 基本参数,同时震源机制子系统将根据地震事件的基本参数并应用地 震波形数据计算该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解,为快速准确的海啸数值模拟提供保障。

2.1数据获取子系统 地震数据是进行地震定位及计算震源机制解准确性的决定性因 素,因此数据获取子系统是整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国家海洋局牵头建设完成25个宽频地震台用于地震海啸预警,提升了 地震监测系统对于我国近海地震的监测能力。但由于海洋局建设地震 台站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从南至北呈近直线分布,如果仅应用这些台站对地震进行定位,定位结果必然存在较大偏差,很难满足海啸预警的基本业务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收集更多的地震数据来进行定位,通过SeedLink协议[6]实时获取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会(IncorporatedResearchInstitutionsforSeismology,IRIS)以及欧洲GEOFON 台网的共享地震数据,并于2015年通过与中国地震局的合作获取了 中国东南沿海附近54个高质量的宽频大地震台数据。经过数据融合 之后,目前数据获取子系统收集了包括全球共享地震台站数据、海洋局自建的海啸预警宽频地震台数据以及中国地震局共享台站共600余个地震台的数据。 2.2地震快速定位子系统 地震快速定位系统由Antelope与Seiscomp3两套地震监测系统组成,二者都是目前国际上主流的监测系统[7-14],且都拥有地震数据 的实时显示、实时地震处理(初至拾取、地震事件关联、事件定位、 存档)、数据存储与管理等功能[15]。同时,二者在运行机制及定位计 算所采用的算法上又有一定的差异,二者同时运行能够互为参考,互

【应急预案】风暴潮、海啸、海冰灾害应急预案

风暴潮、海啸、海冰灾害应急预案 1 总则 1.1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对突发性事件处理的要求,提高海洋灾害预防和应对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2 工作原则 1.2.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快速反应 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应急反应机制,加强应急工作管理,落实应急反应程序和措施,明确职责,责任到人,确保应急工作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 1.2.2加强监测,及时预警,减轻灾害 以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业务运行系统为主体,对海洋灾害实行高频率、高密度的监视监测,及时掌握海洋灾害发生、发展动态,快速做出预测预警,为防灾减灾提供决策支持。 1.2.3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密切协作 加强各有关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建立海洋灾害信息实时互通与共享机制,调动各方资源,确保海洋灾害的及时预警和有效应对。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我国近海和沿海地区的风暴潮、海啸、海冰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预防和应对工作。 2 应急组织体系和职责 国家海洋局设立风暴潮、海啸、海冰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和应急专家组(以下简称“专家组”)。 各分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应建立相应风暴潮、海啸、海冰灾害应急工作机构,落实相关责任。 2.1领导小组组成及主要职责 组长:国家海洋局主管业务领导 副组长: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领导 成员:中国海监总队、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管业务领导。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负责风暴潮、海啸、海冰灾害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结束;负责监督指导应急预案的实施。 2.2办公室组成及主要职责 办公室主任: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领导 成员: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监测预报处,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业务处,中国海监总队相关处室负责人。 办公室主要职责:负责组织、协调风暴潮、海啸、海冰灾害应急预案的实施;负责组织、协调海

海啸的防护措施有哪些

海啸的防护措施有哪些 1.借助动物来预防海啸 海啸的发生对于人类造成很大的损失但是根据有关资料表明在这次海啸中没有发现一具动物尸体。 据英国广播公司日前报道,亚拉国家野生动物公园是斯里兰卡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公园里生活着大象、鹿、狼和鳄鱼等动物。海啸袭来时海水迅速抬升,淹没了近3.5公里的陆地。海水冲毁了公园内的建筑,游客和工作人员不幸遇难。出人意料的是,公园里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却安然无恙。 难道动物真有“第六感”,能预知危险?斯里兰卡负责野生动物事务的官员拉特纳亚克说:“没有一头大象死亡,甚至没有一只野兔死亡。我认为动物能够感知灾难。它们有‘第六感’,它们知道灾难何时发生。” 印尼苏门答腊岛野生老虎保护区工作人员戴比?梅尔特认为,野生动物对自然灾害天生敏感。梅尔特说:“动物的听觉极其灵敏,它们极有可能提前察觉海啸将至。另外,海啸引起的振动会导致气压变化,而气压变化又能起到预警作用,并提醒动物向安全地带迁移。” 也有一些专家指出,动物拥有“第六感”的说法目前尚缺乏科学依据。南非约翰内斯堡动物园的动物行为专家马修?范?利罗普说,火山爆发或地震发生前,有狗会狂叫、鸟类会迁徙等许多说法,“但是没有这方面的专门研究,因为你不能在实验室或者在旷野中对此做出验证。” 此次印度洋海啸中发生的事例为动物有“第六感”提供了新的证据。专家们说,随着人类对动物的了解逐渐深入,未来也许可以更好地借助动物行为变化来进行灾害预警。

2.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来预防 按照地形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避难设施。 如果在距离海边不到10米的地方,一座小山被削成平台,作为 紧急避难地。斜面上建造了避难台阶,台阶入口处设置了引导避难 的标志,平台高12米、面积600平方米,都用水泥固定。如果海上 地震忽然发生,来不及逃远的人们30秒内就可登上这里,观察情况 后再想办法求救或者转移。 可以在离海边3公里以内的地方建立临时避难地,这里建有社区防灾中心。中心用钢筋水泥建造的,设有防灾仓库、厨房和残疾人、老人护理室等设施。防灾仓库应该应有尽有,帐篷、抽水机、发电 设备、简易厕所、太空食品,可供来不及或者无力撤离的居民在此 生活一周。 设立梯形潮堤一般呈梯形,目前防潮堤长达50公里,高3.6米,全为钢筋混凝土建造,能够抵抗8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它能在3 分钟内关闭,抵御海啸。 在海啸发生时,人们应该尽量往高处跑,一搬来说在高处受到的海啸的影响太大。 一、地震是海啸最明显的前兆。如果你感觉到较强的震动,不要靠近海边、江河的入海口。如果听到有关附近地震的报告,要做好 防海啸的准备,注意电视和广播新闻。要记住,海啸有时会在地震 发生几小时后到达离震源上千公里远的地方。 二、海上船只听到海啸预警后应该避免返回港湾,海啸在海港中造成的落差和湍流非常危险。如果有足够时间,船主应该在海啸到 来前把船开到开阔海面。如果没有时间开出海港,所有人都要撤离 停泊在海港里的船只。 三、海啸登陆时海水往往明显升高或降低,如果你看到海面后退速度异常快,立刻撤离到内陆地势较高的地方。

海啸蓝色预警的标准是什么

海啸蓝色预警的标准是什么 海啸蓝色预警的标准是什么?海啸蓝色预警可以监测出危害性很大的海啸波,超强海啸的危害性很大,通过来给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 海啸蓝色预警信号监测到超过50厘米高的海啸波。 海啸蓝色预警信号触发条件。 中国气象局2004年8月24日公布《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办法规定,每当台风、暴雨、高温等突发灾害性天气来临时,公众可以从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和位于城市显著位置的电子显示牌中看到新的预警信号。目前发布预警信号的突发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高温、寒潮、大雾、沙尘暴、雷雨大风、大风、冰雹、雪灾和道路结冰,共11种。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四级,按照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 根据国家海洋局《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预案》,

如海啸波传播到一地时,沿岸监测到超过50厘米高的海啸波,则将触发海啸蓝色预警。蓝色预警是海啸红、橙、黄、蓝四级预警中最低级别的一种。 中国首次发布海啸蓝色预警 针对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环太平洋地区,2011年3月11日中国首次发布海啸蓝色预警,并于3月11日晚解除。 针对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中国国家海洋局、环太平洋沿岸国家和地区纷纷发出海啸预警。不过到了昨天17时41分,海啸波抵达我国台湾东部沿海,沿岸监测到小于50厘米的海啸波。随即,海啸预警被解除。根据预测,海啸波抵达上海市时将不会超过30厘米,不会造成灾害性影响。 3月11日22时,国家海洋局东海预报中心仍然灯火通明。三名专职预报员和更多的辅助人员仍在密切观测日本地震带来的海啸波。此前,预报中心已经忙碌了很长时间,向各地相关人民政府、涉

中学地理知识点:亚洲海啸灾难

中学地理知识点:亚洲海啸灾难新华网北京1月5日电 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影响到东南亚、南亚和东非地区10多个国家,造成近15万人死亡。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国灾情最为严重。以下是各主要受灾国的基本情况。 印度尼西亚 素有千岛之国之称的印度尼西亚位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由17508个大小岛屿组成,陆地面积为190多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54716公里。印尼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2.1亿人口散居在约6000个岛屿上。印尼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100多个民族,其中爪哇族占总人口的45%。全国约87%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首都雅加达是东南亚最大的城市。 印尼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锡、铝矾土、镍、铜和金、银等。农业是印尼的支柱产业。旅游业是近年来印尼政府优先发展的新兴行业,成为印尼外汇的重要来源。印尼还是一个火山之国,共有4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100多座。 截至1月4日,印尼已有9.4万无辜生命被海啸灾难无情吞噬,其中包括一些观光的外国游客。印尼的亚齐省受灾最为严重。

斯里兰卡 被誉为印度洋上的珍珠的斯里兰卡是南亚次大陆南端印度洋上的一个岛国,面积6.5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约1300多公里,人口1900万,其中僧伽罗族占81.9%,泰米尔族占9.5%。国民大多信奉佛教。 斯里兰卡是一个以种植园经济为主的农业国。茶叶、橡胶和椰子是斯里兰卡国民收入的三大支柱。首都科伦坡是世界上重要的商港之一,素有东方十字路口之称。旅游业是斯里兰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旅客主要来自德国、英国等西欧国家和印度。 截至1月4日,斯里兰卡已有超过3万人在海啸中丧生,另有5540人失踪。 印度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国土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约7000公里,人口10.2亿。印度是个民族和宗教众多的国家,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 印度经济增长势头较快,国内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农业和服务业是印度最大的经济部门。印度在天体物理、空间技术、分子生物、电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达到相当水平,软件技术享誉全球。此外,旅游业收入逐年增加,已成为印度第六大创汇部门。

海啸

最具毁灭性的海洋灾害 ———海啸知识与判断和预防 A12海技庄悦 120105126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发生9级以上的地震,引发了巨大海啸。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印尼、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近30万人死亡,50万人无家可归,损失超过100亿美元。 如今10多年过去了,海啸在灾民心中留下的创痛仍然难以抚平,硬件设施重建不难,心灵创伤则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愈合。 时间的流逝或许能够抚平受难者亲属的悲痛,然而,人们不应忘记海啸带来的巨大杀伤力,更不应该对另一场海啸的到来掉以轻心。 一、海啸的形成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二、海啸的分类 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 在海啸来袭之前,海潮总会先突然退到离沙滩很远的地方。大多数情况下,出现这一现象都是因为海啸冲击波的波谷先抵达海岸,导致海面下降。海啸冲击波于一般海浪相比,其波长很大,因此波谷登陆后,要隔开相当一段时间,波峰才能抵达。地震局所称,地震海啸是指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的海水强烈扰动。其机制有“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两种,前者是海啸到海岸时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后者则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 三、成灾特点 海啸的传播速度与它移行的水深成正比,太平洋海啸的传播速度一般为每小时两三百公里到1000多公里。海啸不会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灾害,正在航行的船只甚至很难察觉这种波动。海啸发生时,越在外海越安全。一旦海啸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20~30米的巨浪则会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并不是所有的海啸都能导致海啸灾害的发生。 海啸一般生成于200m~1km以上的深海区,当地震震级大于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km以内就可能出现海啸。若地震震级大于7.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40km以内则易于形

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应急预案

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 灾害应急预案 国 家 海 洋 局 二○○六年十月

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预案 1 总则 1.1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对突发性事件处理的要求,提高海洋灾害预防和应对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2 工作原则 1.2.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快速反应 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应急反应机制,加强应急工作管理,落实应急反应程序和措施,明确职责,责任到人,确保应急工作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 1.2.2加强监测,及时预警,减轻灾害 以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业务运行系统为主体,对海洋灾害实行高频率、高密度的监视监测,及时掌握海洋灾害发生、发展动态,快速做出预测预警,为防灾减灾提供决策支持。 1.2.3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密切协作 加强各有关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建立海洋灾害信息实时互通与共享机制,调动各方资源,确保海洋灾害的及时预警和有效应对。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我国近海和沿海地区的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预防和应对工作。

2 应急组织体系和职责 国家海洋局设立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和应急专家组(以下简称“专家组”)。 各分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应建立相应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工作机构,落实相关责任。 2.1领导小组组成及主要职责 组 长:国家海洋局主管业务领导 副组长: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领导 成 员:中国海监总队、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管业务领导。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负责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结束;负责监督指导应急预案的实施。 2.2办公室组成及主要职责 办公室主任: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领导 成 员: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监测预报处,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业务处,中国海监总队相关处室负责人。 办公室主要职责:负责组织、协调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预案的实施;负责组织、协调海洋灾害(情)调查和灾后评估;组织编写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情)调查、评估报告;负责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等。 2.3专家组及主要职责

突遇疯狂海啸教(学)案

突遇疯狂海啸 学习目标 1、了解海啸的威力; 2、知道海啸来临前的征兆; 3、知道海啸即将来临时要向高处撤离。 学习容 靠近海岸的所有建筑物皆被夷为平地,放眼望去尽是瓦砾;市中心则像是裹着泥浆放进搅拌机中搅拌过一样,汽车、铁门都如同纸折的玩具被揉成一团扔得到处都是,街道上被淤泥和碎石填满,巨大的轮船被冲到房顶和桥梁上。街道的泥坑中,不时能看到被泡得发肿的尸体,整个城市也被尸臭味笼罩。清理人员已顾不得给遇难者做标记,卡车不停地运送着尸体并将其倾倒进泥地里一个大坑掩埋……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你知道上文描述的是什么灾难吗? 知识屋:海啸力大无穷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危害性极大。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形成“水墙”,时速可达数百千米,海啸到达岸边能挟着重达数吨的岩石及船只、废墟等杂物,向陆扫荡数千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危害。 我国东海、南海,特别是岛附近是产生地震海啸的危险地段。

2011年日本海啸之后 说一说你所知道的世界各国发生的重大海啸灾害? 知识屋:海啸预知 海啸来临前,海水会呈白色并出现大量泡沫或者迅速退去,裸露大面积的沙滩,海滩看起来比平时大很多。 动物也会出现异常的举动,例如:深海鱼浮到海滩,地面上的动物逃往高地、恐惧海岸、聚集成群或进入建筑物中等。 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明显征兆,地面强烈震动并发出隆隆声,就预示着海啸要来了。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引发的海啸中,当时与父母在普吉岛度假的缇丽斯发现海上出现怪异的景象,海水呈现白色,上面满是泡沫,便立即要求父母和周围的人迅速离开沙滩,使数百人得以死里逃生。正是缇丽斯在地理课上学到的关于海啸的常识,挽救了众多生命。 技能站:逃离海啸

自然灾害防范应对---海啸

海啸 一、海啸是如何形成的 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湾内和海港时所形成的破坏性的大浪称为海啸。海啸是由一系列海浪组成的,从海啸的第一个浪头到达岸边到整个海啸结束,持续时间可达好几个小时。海啸的能量惊人,重达数吨的岩石混杂着船只、废墟等会随着海浪的运动向内陆前进数千米,甚至会沿着入海的河流逆流而上,沿途地势低洼的地区都将被淹没。 海啸发生在大量海水突然被置换或转移时,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个,包括地震活动、海下的山崩以及宇宙天体的影响。地震活动是海啸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当地震在深海海底或者海洋附近发生时,地壳运动造成海底板块变形,板块之间出现滑移,造成海水大量逆流,并引发海水开始大规模的运动,形成海啸。海底山崩塌方则是因地震或海底火山爆发所引发,山崩塌方落下的沉积物和岩石也会导致海水大规模的运动,从而引发海啸。因宇宙天体的影响而诱发海啸的情况最不常见,陨石坠落海洋中会激起波浪,当陨石激起的波浪的能量足够强大时,也会引发海啸。曾发现地球上小行星撞击痕迹的科学家表示,35亿年前的小行星撞击引发的大海啸曾经吞噬了整个地球,除了最高的山脉外,巨浪淹没了地球上的一切,受大海啸影响,大陆海岸线发生巨变,陆地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走向毁灭。 海啸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海浪,而是一系列海浪,也被称之为“波列”。海啸波的长度可达到100千米左右,最长相隔时间可达到一小时。在海啸灾难中,最初的海浪并不一定最具有破坏性。海啸能够在不损失大部分能量的情况下席卷整个海洋,2004年的印度洋大海啸向非洲方向推进了5000千米左右,抵达非洲时的能量仍足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值得一提的是,海啸并不是潮汐。 在开阔的海域,海啸在海面上的高度可能不到30厘米,这也就是为什么水手很难意识到海啸发生。但强大的冲击波能快速穿过海洋,速度有时与一架商用喷气式客机相仿,一旦抵达海岸附近的浅水域,海啸的速度便会减慢。海啸在海面上的速度超过海底,导致海平面急剧上升。 暗礁、海湾、河流入口和海下构造等地理特征能够分散海啸的能量。在一些区域,海啸只会导致海平面垂直上升一两米,而在其他区域,海啸则可导致海平面垂直上升30米左右,绝大多数海啸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幅度不超过3米。2004年12月发生的印度洋海啸在一些区域的高度达到9米左右,而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发生的9.0级地震引发的海啸的高度也达到10米。 最后抵达内陆地区时,海啸不一定以一系列巨浪的形式出现,它们可能更像是快速上升的潮汐,同时伴随海下区域剧烈涌动,将人卷入海底,撕碎沿途的物体,甚至整个海滩都会被海啸掀翻。 二、如何在海啸中逃生 当感觉大地发生颤抖时,远离海滨,登上高处,不要去看海啸。如果和海浪距离过近,危险来临时就会无法逃脱。

海啸的预防措施

海啸的预防措施 海啸的预防措施 有一种能预防海啸方法缓解海啸冲力的方法,它是在已有的海岸边用水坭修建大堤来予防的基础上,其特征是用合成材料制造成一个大水袋墙,放在离海滩50-80米外海水中,用孔布网组成一面防海啸墙,用合成材料制造成一个大的水气袋。 上小半是气袋在水面上,下大半水,浮在海水上的部分可以设计成各种,动物、植物、人物、艺术等景观,牵引绳弹簧减缓冲力,以上装置用金属倒叉固定在海底下,留出船通行的距离,用一种测试海底地震震动装置,用外套隔离海水装置腐蚀,将有线网信号传送给地面装置进行分析,快速传送海滩警报器,警报信号分三种,提前预报海啸,让游人有安全感。 1、地面强烈震动。可能由海洋地震引起,不久可能发生海啸,因为地震波先于海啸到达近海岸,人们有时间及时避险。 2、潮汐突然反常涨落。海平面显著下降或有巨浪袭来时,必须以最快速度撤离岸边。 恢复红树林预防海啸 在泰米尔纳都邦长达620英里的海岸线,红树林生态区的面积只有62英里,如果当地居民好好地照顾它们,如果红树林的密度达到70%,那么它们就能挽救数千人的生命,因为它们一定要长到非常密,这样才能起到屏障的作用。

环保杂志《避难所》的特写编辑和生态学家比图·斯赫格尔在接受《印度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认为孟加拉邦松达班沿海地区在这次海啸中遭受的损失并不大,正是得益于当地密集的红树林。 他表示:“据林业官员透露,海啸来临的时候,那里的水位从3英尺上升到5英尺。尽管松达班海岸的潮水高达10到12英尺,但没有发生任何异常情况。红树林救了我们。” 但环境保护论者认为,如果把目光过度集中在红树林上,将是个错误。塞尔沃姆说:“我们需要更多的海岸保护带,海边也需要种植其他的树木。但是,就现在的情况来说,需要太多时间,根本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恢复红树林生态区大约需要5到6年时间。同时,印度政府正在研究能更快投入使用的其他海啸预警系统。 海啸的起因与危害 据介绍,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这种波浪运动引发的狂涛骇浪,汹涌澎湃,它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海洋灾害分析及海啸灾害的预防与控制

海洋灾害分析及海啸灾害的预防与控制 蒋川宇 5120209393 摘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活动范围也在日益扩展,而海洋这个地球上的资源宝库必将成为未来人们探索的热点地区。然而,海洋带来的不仅仅是蔚蓝的美景与丰富的资源,它也有令人敬畏的一面——海洋灾害。因此,透彻的了解海洋灾害能使我们更好地利用与保护海洋也一片地球上的奇观。本篇论文就将秉着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热爱海洋的理念简单介绍风暴潮、海浪、海啸、海冰、赤潮、溢油等各种海洋灾害并提出一些关于预防、控制、应对海啸灾害的设想。这些设想对于海啸预警系统的完善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海洋灾害海啸开发利用预警

目录 摘要 (1) 一、前言 (2) 二、海洋灾害的的分类 (2) (一)风暴潮灾害 (二)海浪灾害 (三)海啸灾害 (四)海冰灾害 (五)赤潮灾害 (六)溢油灾害 (七)重金属污染灾害 三、中国海洋灾害情况介绍 (8) 四、海啸预警系统现状及应急措施介绍 (10) (一)海啸预警系统简介 (二)海啸发生后的应急措施 五、减弱海啸破坏力的猜想及可行性分析... (14) 参考文献 (15)

一、前言 海洋灾害的定义是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带发生的严重危害社会、经济和生命财产的事件。类型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啸、海冰、赤潮、溢油等。 二、海洋灾害的的分类 海洋灾害按照成因不同可分为风暴潮灾害、海浪灾害、海啸灾害、海冰灾害、赤潮灾害、溢油灾害、重金属污染灾害等。这些灾害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巨大的影响。 (一)风暴潮灾害 风暴潮(storm surges)是指由于强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所招致的海面异常升高的现象【1】。若风暴潮结合通常的天文潮则可能导致海域水位暴涨,酿成巨大的灾难。如1970年11月12-13日发生在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的一次风暴潮,曾导致30余万人死亡和100多万人无家可归。其规模是举世罕见的。 风暴潮按其诱发的不同天气系统可分为三种类型:由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或飓风引起的海面水位异常升高现象,称之谓台风风暴潮;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海面水位异常升高现象,称之谓风暴潮;由寒潮或强冷空气大风引起的海面水位异常升高现象,称之谓风潮,以上三种类型统称为风暴潮。

海啸灾害及其预警

海啸灾害及其预警 摘要:地震海啸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本文对海啸的定义、特点、类型,中国和世界的严重海啸灾害做了简单介绍。同时简单地介绍了海啸预警系统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地震海啸;特点;海啸预警 1引言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近海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引发了印度洋少见的大海啸,造成约16万人死亡。[1]这一特大海洋灾害震撼了全世界,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海啸,研究和了解如何防御和减轻海啸灾害。 2海啸的定义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海底塌陷、滑坡等大地活动所产生的具有超大波长和周期的大洋行波。当其接近近岸浅水区时,波速变小,波幅陡涨,有时可达20~30m以上,骤然形成“水墙”,瞬时侵入沿海陆地,造成危害。由于太平洋周边为地震和火山活动的活跃地带,所以虽然全球各大洋都有地震海啸的发生,但以太平洋最多,占90%,其次依次为地中海,大西洋,印度洋。据统计,1901~2000年,太平洋共发生711次海啸,地中海共发生110次海啸,大西洋共发生91次海啸,而印度洋仅发生33次海啸。[2] 3海啸的特点和类型 海啸主要由海底地震引起,但并不是每次海底地震都能引发海啸,只有那些伴有强烈地壳活动的海底地震才能产生海啸。尤其是近

海岸的海底地震形成海啸的可能性更大。震源深度一般为0~40km,属浅源地震。通常震级5.5级的地震就能引发海啸,7,7级以上的近海海底地震往往伴随毁灭性海啸。这种强烈海底地震,使地层断裂,部分底层出现猛然上升或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整层水体剧烈“抖动”,从而形成海啸。

海啸如此可怕是因为海啸波的存在。海啸波是一种长波,波长为几十或几百公里,周期为2~200分钟,以高速往四处传播,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很少,因而能传播到几千公里以外而仍能造成很大伤害。海啸波的传播速度很快,约为1000km/h。海啸波在大洋中移行时,波高仅为1m左右,所以海啸不会在深海大洋造成灾害,甚至难以察觉这种波动。当海啸进入大陆架后,因深度急剧变浅,能量集中,引起振幅增大。若大陆架很窄,从海底到海面流速几乎一样的海啸波携带巨大能量直冲岸边或港湾,波高骤增,这时就可能出现波幅为20~30m的巨浪和造成波峰倒卷。这种巨浪冲到哪里,哪里便是一片废墟。表1为20世纪记录到的特大地震海啸波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