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色目文学中的民族文化失语现象

元代色目文学中的民族文化失语现象

■秦琰

【摘要】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体失语是元代色目族群文学的特性之一,主要表现在文学品质的汉化、民族个性的趋同、宗教意识的弱化、自我反思的缺失四个方面.失语现象的根源是色目文化与汉文化单向的交往模式,表现在对汉文化的绝对认同、疏离自我文化传统、双重身份的单维化.生活状态的改变、文化形态的差异、边缘身份的困境、多元共融的身份让渡是形成这种交往模式的原因.总体说来,色目文化传统的失语,一方面导缘于西域各民族在文明化进程中的努力,另一方面也与汉文化的宽容态度有关.

【期刊名称】江西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3(000)008

【总页数】6

【关键词】[关键词]元代;色目文学;文化身份

“色目”是元代极具特色的社群。它泛指除蒙古、汉族之外的西北、西域乃至欧洲各族人士。常见于元人记载的色目民族包括汪古、乃蛮、唐兀、回回、康里、阿速、哈剌鲁、畏兀、吐蕃、钦察等。[1](P6141)色目文学的创作主体就来自于这个民族归属、文明形态、地域范围、宗教信仰都十分复杂的群体。

从总体来看,以异族人为汉文汉诗是色目文学最显见的特征,“大量母语并非汉语的各族作家使用汉语写作,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仅见的情况”[2](P4)。这意味着色目作家是双重文化的承担者,他们既携带有民族文化的传承印记,又吸纳接受地文化(汉文化)的基本因子,由他们创作的色目文学则是异质文化共生文学,它应当兼具色目自我文化与汉文化的品性。但是,当我们把色目文学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