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味中药抑制白假丝酵母菌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抑菌作用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草药抑菌作用的现代研究进展李晏乐;岳肖华;孙卫东【摘要】中药在预防和治疗因细菌引起的感染类疾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临床广泛应用于口腔感染、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细菌、糖尿病足、妇科炎症等多种疾病.目前中药抑菌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体外抑菌实验,随着技术的进步今后应将中药抑菌作用的研究深入到体内.本文就近年来研究频次较高的单味中药及复方的抑菌作用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科学研究提供依据,为研发出低毒高效的中药抑菌剂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24)006【总页数】4页(P860-862,封4)【关键词】单味中药;复方中药;抑菌作用【作者】李晏乐;岳肖华;孙卫东【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 100102;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 100102;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 100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1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中的过度应用,耐药细菌普遍产生,致使抗生素在抗感染治疗中疗效欠佳。
然而现代研究发现,传统中草药具有显著的抗菌作用,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易产生细菌耐药。
中草药抑菌作用的药理学研究及中药成方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多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这对开发和利用我国宝贵的中药植物资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我国近年来研究频次高且证实有确定疗效的单味中药及复方的抑菌作用概述如下。
1 单味中药抑菌作用概述目前单味中药抑菌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体外抑菌实验,如临床常用于牙周炎、龋病、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细菌、糖尿病足、阴道念珠菌感染等治疗。
李立芳等[1]发现,黄芩、淫羊藿、丹参3味中药水煎液对3种牙周致病厌氧菌(牙龈卟啉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放线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优于2%碘甘油。
姚旭等[2]发现,单味中药大黄的水煎液对牙龈紫质孢菌的体外抑菌作用要强于大黄和五倍子复方水煎液的疗效,因此临床中复方药物组合的疗效并非比单味中药强,故对临床中药物的运用提供了新思路。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广谱抗生素、糖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的大量应用,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剧增等,使真菌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大,其中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了40倍。
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真菌药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研究者从中药中寻找抗真菌药物,进行了化学及药理研究,至今已发现300余种中药具有抗真菌活性。
研究范围从单味中药发展到复方,研究和探索抗真菌中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等,为发现和研制抗真菌药物提供有利的线索和理论依据。
目前中药抗真菌有效成分的提取主要有水煎剂,乙醇、乙醚、稀醋酸等的浸出制剂。
另外研究中药对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试验方法很多,一般采用的方法有管碟法、固体培养基法、纸片抑菌法、平皿稀释法以及平板打孔扩散法等,它们通常只用于对中药的抑菌活性作定性研究;定量分析常用二倍稀释法。
本文就近年中药抗真菌的研究综述如下。
关键字中草药抗真菌研究1、不同形式中草药抗真菌作用的研究1.1单味中草药的抗真菌作用近百年来,人们已发现300余种中药具有抗真菌活性。
王理达等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和MTT法测定了黄柏等13种生药醇提物的抗真菌作用,发现黄柏、丁香、乌梅等有强烈抑制真菌活性。
宫毓静等采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对164种中药乙醇提取物进行筛选,发现牡丹皮、土槿皮等22种中药对一种或几种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
纪丽莲[证明野菊花、艾叶等8种菊科中草药有抗霉菌活性。
王昊、付爱华[5~6]发现茵陈、黄精、白头翁等中药对浅部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
尹秀芝报道苍术浸出液致真菌细胞壁及细胞内部结构破坏。
屠鹏飞测定龙血竭对多种真菌的MIC在18.8~750μg/ml,其作用靶位是真菌的细胞壁。
刘小琴等发现紫苏提取液对白色念珠菌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侯幼红等[10]发现飞龙掌血等药性苦寒的中药表现出类似几丁质酶和刀豆蛋白A的作用,可以抑制白色念珠菌的体外粘附作用.何进测定了大蒜油的抗真菌活性(MIC为6.25~50μg/ml),认为其作用机理为延长真菌生长的迟缓期。
中医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验案举隅

中医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验案举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根据带下的量、色、质、气味的异常以辨寒热虚实,分型进行论治,内外并治,具有一定疗效。
标签: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带下过多;中医药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常见外阴阴道炎症[1]。
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灼痛、性交痛以及尿痛,部分患者阴道分泌物增多[2]。
该病相当于中医带下病。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并涉及脾肾肝三脏功能的失常。
内外并治是治疗湿热带下的常用方法,笔者现将中医治疗该病的临床体会报告如下。
1 病因病机带下过多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者。
中医理论中有“白沃”、“下白物”、“赤白沥”等称。
本病的主要病机是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湿邪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但有内外之别。
脾肾肝三脏功能失调是产生内湿之因:脾虚失运,水湿内生;肾阳虚衰,气化失常,水湿内停;肝郁侮脾,肝火挟脾湿下注。
外阴多因久居湿地,或涉水淋雨,或摄生不洁,或不洁性交等,以致感受湿热毒虫邪。
2 辨证论治2.1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性,质黏稠,有臭气,或带下色白质黏,呈豆渣样,外阴瘙痒;小腹作痛,口苦口腻,胸闷纳呆,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2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于下,损伤任带二脉,故带下量多,色黄或如脓,质黏稠,或浊如豆渣样,有秽臭,阴痒;湿热蕴结,阻遏气机,则小腹作痛;湿热内盛,阻于中焦,则口苦口腻,胸闷纳呆;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征。
2.3 治法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
2.4 用药特色①内治方: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猪苓12 g,茯苓15 g,车前子10 g,泽泻10 g,茵陈7 g,赤芍10 g,丹皮10 g,黄柏12 g,栀子10 g,牛膝12 g。
水煎600 mL口服,3次/d,饭后服;②外治方:清热除湿杀虫止痒(《张良英妇科效验方精解》)加减方:地肤子20 g,蛇床子15 g,苦参15 g,黄柏12 g,白鲜皮20 g,土茯苓15 g,蒲公英15 g,紫花地丁15 g。
复方中药论文白色念珠菌论文:复方中药提取物抗白色念珠菌活性及其主要成分

复方中药论文白色念珠菌论文:复方中药提取物抗白色念珠菌活性及其主要成分摘要:研究由苦参、土茯苓和白鲜皮组成的复方中药提取物的抗白色念珠菌活性及主要成分。
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复方中药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抗菌活性,并采用化学方法对中药复方提取液进行成分预试。
结果显示,提取物具明显的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的活性;经理化鉴别试验显示,该复方提取物主要含有多糖、黄酮、生物碱三大类成分。
表明多糖、黄酮和生物碱这三大类成分可能是复方提取物发挥抗白色念珠菌活性的重要成分,但确定其发挥作用的具体成分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复方中药;白色念珠菌;苦参;土茯苓;白鲜皮study on anti-candida albicans activity and major components of compoundchinese medicine extractszhangchao1,2,leichun-juan3,weiqin1,yinzhong-qiong3,zhouli-jun1,2,yinli-guo1,2(1.keylaboffermentationresourceandapplicationofinstitutesofhigherlearning,yibinuniversity,yibin644000,sichuan,china;2.lifescienceandfoodengineeringcollege,yibinuniversity,yibin644000,sichuan,china;3.collegeofveterinarymedicine,sichuanagriculturaluniversity,yaan625014,sichuan,china)abstract: the anti-candidaalbicansactivityandmajorcomponentsofcompound chinese medicine extractscomposedofsophora flavescens,smilax glabraandcortex dictamniwereresearched. thebrothmicrodilutionantifungalsusceptibilitytestwasappliedtostudy antibacterialactivityofcompoundextractstocandidaalbicans.thecomponentpretestingofcompoundextractswascarriedoutbychemistrymethod.theresultsrevealedthatextractshadobviousanti-candidaalbicansactivity,andpolysaccharides,flavonoidsandalkaloids were themajorcomponentsofcompoundextracts.it'spossiblethatthethreecomponents were thesignificantcomponentsofexertingtheantifungalactivity.however,theidentificationofconcreteelementsstillneeded furtherstudy.keywords:compoundchinesemedicine; candida albicans;sophora flavescens;smilax glabra;cortex dictamni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是机会致病菌,可致人和动物念珠菌病[1]。
单味中药抑制白假丝酵母菌作用的研究进展_周笑梅

国内学者对大蒜的化学、药理和临床进行了多方面的 [9] WellmerA. Adhesion of clinical Candida albicans isolate to buccal
研究,证明大蒜素具有广谱类抑菌作用,它对多种致病真菌
ep i - thelial cells[J ]. Mycoses,1999 ,42 ( Supp l 1) : 43.
[6] 闻玉梅,陆德源. 现代微生物学[M ]. 上海: 上海医科大学 出版社,1990: 202.
[7] Rodrigues AG,Mardli PA Pina - Vaz C,et al. Germ tube formation changes surface hudrophobicity of Candida cells[J]. Infect Dis Obstet Gynecol,1999,7 ( 5) : 222.
运化失职,湿浊内留,蕴而生菌。又认为其常因脾虚不运,
现代学者对甘草中的有效成分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研究
药
收稿日期: 2010 - 10 - 09
较多的是黄酮类和三萜类。甘草中黄酮类成分此作用比较
580 基金项目: 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 2004C055)
明确的有光甘草宁、北美甘草醇甲、北美甘草醇乙、乔松素、 甘草黄酮和环黄酮等,它们对白色念珠菌均有不同程度的
为风邪虫食所为。《傅青主女科·带下》认为“带下俱是湿 2. 2 甘草 甘草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草药之一,也是我国重
中 证”。现代学者认为该病是由于外内二因共致,外因为寒 要的植物资源。传统医学认为甘草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胃
华 中 医
湿外袭,阻滞带脉,带脉失约,流注下焦; 内因为脾肾两虚, 经,具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以至抗癌等作用。
基于若干种中药及其复方抗真菌实验研究

基于若干种中药及其复方抗真菌实验研究目的:对单味中药及其复方的抑制真菌的最小浓度进行试验测定。
方法:以试管内药基法对单味中药及其复方进行实验研究,对它们对常见真菌的抑制效果进行测定评价。
结果:大风子、川椒、皂角对真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复方组抑菌最小浓度为0.625%,效果好于单味中药。
结论:大风子、皂角、川椒等对皮肤癣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复方的抑菌效果优于单味中药,中药之间具有协同作用。
标签:中药;复方;抗真菌;最小浓度随着器官移植、器官插管的不断开展,广谱抗生素、甾体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大量使用,一些免疫障碍类疾病的大量出现,使得真菌感染的情况迅速增加[1] 。
床上使用的抗真菌药物也不断增加,但是因为抗真菌药物的耐药问题及毒副作用的问题对其广泛推广应用产生了影响[2]。
而中药具有来源广、毒副作用小、不容易出现耐药性、价格低等优点,使得抗真菌中药的研究具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3]。
手足癣是临床上常见行浅部真菌病,该病的致病菌种主要有石膏样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白色念球珠菌等[4]。
本文对临床上常用来治疗手足癣的10种单味中药及其复方进行研究,以试管内药基法,测定其抑制真菌的最小浓度,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菌种:白色念珠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
菌液制作:用接种钩挑选适量菌种放入生理盐水,再经研磨制成混悬液。
在血细胞计数板上对菌液浓度进行调节,浓度一般为5×105CFU/ML。
药液制备:取大风子、川椒、皂角、蛇床子、百部、大黄、地骨皮、苦参、黄柏、白鲜皮各30g,各加水250ML煮沸15分钟,将药汁以纱布滤出。
然后再加水250ML煮沸15分钟,将两次煮出的药汁兑再一起,进行加热浓缩至50ML,得100%药液。
其他仪器:蛋白胨、蒸馏水、琼脂、葡萄糖、氯霉素、加样器、试管、恒温箱、高压消毒锅、微量天平、显微镜、5ML注射器、20ML注射器等。
单味中药的实验方法:制备常规沙氏琼脂培养基,注入系列试管,每管4ML,取140支试管,为1-140支。
抗白色念珠菌中药小分子的发现及相关机制研究

抗白色念珠菌中药小分子的发现及相关机制研究白色念珠菌是严重危害免疫缺陷人群的病原性真菌,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当前临床上可用的抗真菌药物仅仅局限于多烯类(两性霉素B),唑类(氟康唑等),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等)等三类药物,抗真菌药物的靶点只有细胞膜的麦角固醇(ergosterol)代谢和细胞壁的β-1,3-葡聚糖(β-1,3-glucan)合成两个。
药物的毒副作用,耐药性,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都使得抗真菌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佳,而生物被膜的出现使这种情况更加恶化,因此,开发新的抗真菌药物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使命。
植物来源的小分子化合物一直是抗细菌,抗真菌和抗肿瘤药物的主来源之一。
中草药来源的天然小分子在抗真菌活性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靶点也多种多样。
因此,对源于中药的小分子化合物库进行筛选,不仅容易发现新的先导化合物,也可能找到新的抗真菌药物的靶点。
因此,本研究主要聚焦于中药来源的天然小分子的抗白色念珠菌活性。
通过初步筛选,我们发现了9个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提取物,分别为血竭素高氯酸盐,盐酸石蒜碱,黄山药皂苷提取物,紫草素,土荆皮乙酸,补骨脂乙素,蓝雪醌,厚朴酚,和厚朴酚。
血竭素高氯酸盐和盐酸石蒜碱为首次发现具有抗白色念珠菌活性。
由于其他化合物的抗白色念珠菌活性具有较详细报道,因此我们选择血竭素高氯酸盐,盐酸石蒜碱和黄山药皂苷提取物进行了初步研究。
所用菌株为白色念珠菌标准株SC5314。
主要方法有时间杀伤曲线,形态转变,生物被膜的形成和发育(XTT实验),黏附实验,磷脂酶产生,生物被膜中表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测定,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和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活性氧种类(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测定,cAMP补救实验,细胞毒性实验,线虫毒性试验,山梨醇补救实验等。
血竭素高氯酸盐的最小抑制浓度(MIC)为64μM,为抑制真菌活性。
它能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被膜的形成,也能抑制已经形成的生物被膜的发育,以及白色念珠菌酵母型向菌丝型生长的转变。
龙胆泻肝汤不同提取部位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研究.doc

龙胆泻肝汤不同提取部位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研究.doc龙胆泻肝汤不同提取部位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研究[摘要] 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提取物体外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XTT法和微量稀释法筛选龙胆泻肝汤各提取部位的抗菌活性并检测各提取物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黏附相关基因ALS1和菌丝形成基因SUN41的表达量。
结果:龙胆泻肝汤用石油醚、水、正丁醇、甲醇及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对白念珠菌浮游菌的MIC分别为>1 000,>1 000,>1 000,125,125 mg·L-1;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SMIC50分别为>1 000,>1 000,>1 000,500,500 mg·L-1;SMIC80分别为>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 mg·L-1;1 000 mg·L-1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明显抑制黏附相关基因ALS1和菌丝形成基因SUN41的表达。
结论:龙胆泻肝汤抗白念珠菌生物膜的活性部位为乙酸乙酯提取部位。
[关键词] 龙胆泻肝汤;白念珠菌;生物膜龙胆泻肝汤出自《医方集解》,其由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车前子等10味中药组成,具有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的功效,主治以头痛目赤、耳聋耳肿等为表现的肝胆实火上炎证及以阴肿、阴痒等为表现的肝经湿热下注证。
目前临床上主要治疗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霉菌性尿道炎等泌尿生殖系统感染以及其他非感染性疾病[1]。
近期本课题组预试验也发现,龙胆泻肝汤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有抑制作用。
近年来,由于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等广泛使用,免疫抑制患者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上升[2]。
白念珠菌作为条件性致病性真菌所引起的机会性感染病例日益增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 310053;2.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浙江杭州310005)
摘要: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高发病率、高复发性、西药耐药现象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日益增加,因此临床上急需寻找一种对白假丝酵母菌有独特性抑制作用的新药。
就单味中药抑制白假丝酵母菌作用的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单味中药;白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3-0580-02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single chinese herb inhibiting candida albicans zhou xiao-mei1,ning yu-mei1
(1.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3,zhejiang,china;
2.the secondafiliated hospital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05 , zhejiang,china)
收稿日期:2010-10-09
基金项目: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2004c055)
作者简介:周笑梅(1984-),女,浙江瑞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妇科肿瘤宫颈疾病研究。
通讯作者:宁玉梅(1965-),女,河南人,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妇科肿瘤宫颈疾病研究。
白假丝酵母菌亦称白色念珠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也是常见条件致病性真菌。
近年来,随着放疗、化疗、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菌素的广泛应用等,极易造成免疫功能低下者体内环境平衡紊乱,菌群失调,使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呈上升趋势,已跃居真菌感染的第一位。
为此,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治疗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最常见的外阴阴道炎,其病原体80%~90%是白假丝酵母菌。
目前临床上治疗此病的西药虽然疗效确切,但是日益严重的耐药现象、复发率的逐年上升以及现有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仍然困扰着诸多临床工作者。
中草药在抗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克服了上述问题,因此探讨有效的中药对白假丝酵母菌抑制作用有重要意义,并为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治疗提供有益的线索。
本文就国内外学者对单味中药抑制白假丝酵母菌作用的研究作一综述。
1 中医病因病机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归属于中医“阴痒”、“带下”的范畴。
先代各家对其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均有详实的论述和较为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
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详述了阴痒的病因病机,内为脏气虚,外为风邪虫食所为。
《傅青主女科?带下》认为“带下俱是湿证”。
现代学者认为该病是由于外内二因共致,外因为寒湿外袭,阻滞带脉,带脉失约,流注下焦;内因为脾肾两虚,运化失职,湿浊内留,蕴而生菌。
又认为其常因脾虚不运,湿浊内生,下注会阴,湿蕴化热;或外感湿热之邪,循经下注,侵蚀阴中所致。
总而言之,湿浊下注为病机关键。
治当清利湿热,杀虫止痒。
2 单味中药抑制白假丝酵母菌作用的分述
2.1 黄芩中药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其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芩苷。
中医认为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
我国的研究人员对黄芩苷抗白假丝酵母菌作用机制做了很多的研究[1-4]。
熊英等应用同位素掺入技术表明,黄芩苷对白假丝酵母菌标准株及从临床白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的宫颈
分泌物分离出的临床株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认为黄芩苷抗白假丝酵母菌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白念珠菌的dna、rna、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导致菌细胞死亡而起到杀菌作用[1];吴秀珍、傅颖媛等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到黄芩苷能破坏白色念珠菌细胞壁的超微结构[2],他们进一步认为黄芩苷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明显增加白假丝酵母菌细胞内游离ca2+含量从而引起细胞凋亡[3]。
周智兴等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表明,黄芩苷作用于白色念珠菌后,其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ca2+-mg2+-atpase活性降低[4],从而抑制白念珠菌活性。
2.2 甘草甘草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草药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植物资源。
传统医学认为甘草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以至抗癌等作用。
现代学者对甘草中的有效成分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研究较多的是黄酮类和三萜类。
甘草中黄酮类成分此作用比较明确的有光甘草宁、北美甘草醇甲、北美甘草醇乙、乔松素、甘草黄酮和环黄酮等,它们对白色念珠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光甘草定能抑制耐药突变型白色念珠菌生长[5];而三萜类化合物的甘草甜素产物18β-甘草次酸在一定浓度能显著抑制复发性vvc的白色念珠菌临床分离株生长。
2.3 肉桂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性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原,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等作用。
肉桂醛是从肉桂挥发油中提取的一种单体活性成分,既往研究发现其对多种真菌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白假丝酵母菌是酵母型真菌,具有酵母相及菌丝相两种形态,菌丝相形成假菌丝时才有致病能力[6]。
新近发现白假丝酵母菌对组织细胞的黏附力与芽管的形成密切相关,当其芽管形成后,明显增加细胞表面的疏水性[7],疏水的白念珠菌显示出明显的黏附力[8-10]。
白假丝酵母菌的黏附是其侵袭和定居的先决条件,芽管是其粘附的物质基础,也是形成假菌丝的前提。
朱贤森等研究结果表明,肉桂醛既能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的菌丝相,又能有效抑制其酵母相[11],提示肉桂可能对vvc的复发有治疗作用。
张文平等体外耐药实验结果表明白色念珠菌对肉桂醛不会产生耐药[12],从而为vvc的复发和复发性vvc的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2.4 苦参苦参药性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作用。
苦参碱是从苦参中提取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病毒、等作用。
很多文献报道含有苦参的中药复方制剂对白色假丝酵母菌有抑制作用,但苦参单体对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抑制作用尚存在争议。
张美玲等体外研究观察发现苦参单体对白色假丝酵母菌无抑制作用[13],而吴岚等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死菌/活菌荧光染色观察发现,苦参碱可影响白色念珠菌生物膜中细胞的形态及代谢状态,对体外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具有抑制作用[14]。
对于苦参代谢过程及药物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5 大蒜大蒜原名葫、葫蒜,是百合科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主要有效成分大蒜素(allicin),是从蒜的球形鳞茎中提取的挥发性油状物。
中医认为大蒜性辛温,归脾胃肺经,具有解毒杀虫,消肿,止痢功效。
国内学者对大蒜的化学、药理和临床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证明大蒜素具有广谱类抑菌作用,它对多种致病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低浓度时主要抑制真菌生长,高浓度时可完全杀死真菌。
它的抗真菌机制是:通过对巯基的氧化使蛋白质灭活;对含巯基的化合物如胱氨酸、谷胱氨酸发生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地抑制真菌内某些酶的活性[15]。
闻平等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大蒜素可明显降低白念珠菌黏附组织细胞的能力,认为大蒜素影响白念珠菌黏附组织细胞的能力的作用点位于组织细胞上[16],但其确切的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其在动物体内实验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大蒜素可明显预防和抑制白念珠菌的血行散播。
国内的临床报道,大蒜的各种制剂对白色念球菌有一定的抑菌效果。
段国兰等[17]应用大蒜素治愈了23例尿路感染白色念珠菌患者。
柳潍秦[18]通过口服大蒜素制剂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收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2.6 黄连黄连药性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作用。
本品主含小檗碱(黄连素),属于季胺型异喹啉类生物碱,在黄连中的含量可达50%。
小檗碱抗假丝酵母菌作用的体外药敏实验证实:其对白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的生长均具抑制作用[19]。
但有关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报道较少。
2.7 其他中药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报道,还有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对白假丝酵母菌均具有抑制作用:如从肉桂、茴香、丁香和姜黄等中药中提取的肉桂醛、茴香醛、丁香酚和姜黄素等。
3 展望
由于vvc的高发病率、高复发性、西药耐药现象以及药物的毒副作用日益增加,因此寻找一种对白假丝酵母菌有独特性抑制作用的新药,成为临床上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我国传统中药具有不良反应小、来源广泛、价格低廉、较少出现耐药等优势,从而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本文就单味中药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的作用作一简要综述,为开发新型、高效、低毒、价廉的能够治疗并预防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复发的新药提供有益的线索和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