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欣赏

合集下载

音乐七年级上册《中国民歌欣赏》教案

音乐七年级上册《中国民歌欣赏》教案
板书设计:
劳动号子流畅细腻一领众和城镇集市 用于表演
山歌粗犷豪放独唱对唱乡村田野鼓励加油
小调节奏自由独唱为主劳动场合
教学后记
(反思成败、总结经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各民族民歌的感情,让他们懂得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重点
中国民歌的体裁,种类及分布
教学难点
1.中国民歌的音乐风格
2.如何区分中国民歌类型以及各类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动学习 参与体验
教学准备
录音机 钢琴
教材分析 :
《中国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在人们一代代口头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与完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浩如烟海,各具特色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那你们知道中国民歌的体裁有哪些吗?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录相感知,引导学生认识民歌。
1.观看视频(1)后,
【提问】《澧水船夫号子》的演唱场合、情绪、演唱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演唱场面是集体劳动场面、情绪是豪放节奏规律、演唱形式是有人领唱、他的作用是用来鼓励加油。
师:对的,同学们回答的很完整。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基本上认识了中国民歌这一民族瑰宝,这些民歌是我们东方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它们不仅朴实、简洁,更因其所具备的丰富的文化底蕴而独树世界音乐之林。我们要多去认识它、了解它,把它发扬光大,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多去寻找发现身边更高更优美的民歌,从中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标、增、改、删、调)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听民乐《步步高》进入教室。
(感受中国民族音乐,创设良好氛围)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各地的民歌,提高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通过欣赏和学习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了解民歌背后的历史、民俗和文化内涵,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民歌的定义与分类:介绍什么是民歌,以及中国民歌的分类和特点。

2. 民歌的演唱技巧:教授民歌的演唱方法,如呼吸、发音、节奏等。

3. 经典民歌欣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民歌,进行欣赏和学唱。

4. 民歌背后的故事:介绍每首民歌的历史背景、创作动机和民俗内涵。

5. 民歌的文化价值:探讨民歌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歌的定义、分类和特点,以及民歌的演唱技巧。

2. 示范法:教师演唱或播放优秀民歌,供学生欣赏和学习。

3. 互动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唱和表演,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 案例分析:通过讲解民歌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歌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制作包含民歌图片、歌词和音响资料的PPT。

2. 音响设备:准备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民歌歌曲。

3. 教学资料:准备相关民歌的乐谱、歌词和背景资料。

4. 教学用具:准备歌谱、哨子等教学用具。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演唱能力:评估学生在学唱民歌过程中的发音、节奏和音准等方面。

3. 理解与应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民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对教学进行改进。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民歌的定义与分类,学习民歌的演唱技巧。

2. 第3-4课时:欣赏经典民歌,学习每首歌曲的演唱。

3. 第5-6课时:深入了解民歌背后的故事,探讨民歌的文化价值。

4. 第7-8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民歌的感悟。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欣赏和学唱中国民歌,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民歌的定义、特点、分类等。

2. 各地域民歌代表作品:如《茉莉花》、《康定情歌》、《月亮代表我的心》等。

3. 民歌的音乐特点:旋律、节奏、演唱形式等。

4. 民歌与民俗文化:民歌与节日、民俗活动的关系。

5. 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了解民歌传承的历史背景,探讨现代社会中民歌的保护与发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分类等。

2. 示范法:播放优秀民歌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学唱。

3. 实践法:分组练习,进行民歌演唱和表演。

4.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民歌的传承与保护问题。

四、教学资源1. 音响设备:播放民歌歌曲。

2. 教学课件:展示民歌图片、文字资料。

3. 民歌教材或资料:提供给学生自学和参考。

4. 网络资源:查询有关民歌的资讯和视频。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2. 学生能够欣赏并分辨各地域的民歌风格。

3. 学生能够学唱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

4. 学生能够了解民歌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以及民歌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5.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对民歌传承与保护的看法。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计划:第1-2课时:介绍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第3-4课时:欣赏各地域民歌代表作品。

第5-6课时:学习民歌的音乐特点和演唱形式。

第7-8课时:探讨民歌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第9-10课时:讨论民歌的传承与保护问题。

七、教学步骤1. 第1-2课时:(1) 引入话题:讲解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2) 展示案例:播放各地域的民歌代表作品。

(3) 小组讨论:分析民歌的分类和地域特点。

中国民歌赏析中选择一篇欣赏600字

中国民歌赏析中选择一篇欣赏600字

中国民歌赏析中选择一篇欣赏600字《义勇军进行曲》这是一首极富于创造性的歌曲。

这首进行曲在战争年代曾激励着亿万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去战斗。

现在唱起它,仍然会感到今天的革命的胜利成果来之不易,从而激励我们去为保卫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更加努力地奋斗。

作曲家以巨大的激情投入此歌的创作。

首先,他成功地把这首散文诗般的歌词,按照音乐的规律,处理得异常生动、有力和口语化;在旋律创作上,他既吸收了国际上革命歌曲的优秀成果和西欧进行曲的风格特点,又使之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从而使此歌能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发挥其战斗作用。

1、前奏:歌曲开始是六小节进军号般的前奏。

它具有铿锵的节奏、明亮雄伟的旋律,其中三连音的妙用,更增强了歌曲的战斗气氛。

我们还可以从中窥见全曲所采用的音阶、调式和音域概貌。

前奏虽然短小,但却蕴含着整个歌曲情感和旋律发展的基础,这是很值得我们在欣赏中加以注意和分析的地方。

歌曲的引子用分解的大调主三和弦音(do、mi、sol)和三连音节奏构成号角式音调,似在热情奔放地召唤人们奋起战斗。

歌曲就在这一基础上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这一进行贯穿全曲,曲末并作多次重复,给人以坚定不移、势不可挡之感。

2、聂耳根据歌词分句的特点,把这首歌曲处理成由六个长短不等的乐句所形成的自由体结构。

虽然每个乐句的旋律、结构都各不相同,但乐句与乐句之间,衔接紧密,发展自然,唱起来起伏跌宕、浑然一体。

3、歌词第一、二句都是带有号召性的。

作曲家把这两句旋律按“5—1—3—5”的上行趋势处理,特别是节奏的安排,采用了后半拍起句,更能给人以紧迫感。

歌曲由第二拍弱起,并作四度上行跳进,显得庄严雄伟而又富有推动力。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第一章:民歌简介1.1 了解民歌的定义:民歌是指民间口头传唱的歌曲,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历史、文化、风俗和生活方式。

1.2 探讨民歌的分类:根据地域、风格和内容,民歌可以分为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

1.3 分析民歌的特点:民歌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地域性、时代性和变异性的特点。

1.4 介绍中国民歌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现代社会,民歌一直在不断发展演变。

第二章:地方民歌欣赏2.1 江苏民歌《茉莉花》:学习这首经典的江苏民歌,了解其歌词内涵和旋律特点。

2.2 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欣赏这首具有浓郁云南特色的民歌,分析其音乐元素。

2.3 陕西民歌《信天游》:感受这首西北民歌的豪放与激情,探讨其歌词寓意。

2.4 四川民歌《康定情歌》:学习这首具有四川特色的民歌,了解其音乐风格和历史背景。

第三章:民歌演唱技巧3.1 发声练习: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为演唱民歌做好准备。

3.2 咬字清晰:掌握正确的咬字方法,使演唱更加清晰易懂。

3.3 情感表达:学会通过歌声传达歌曲的情感,使演唱更具感染力。

3.4 节奏把握:掌握民歌的节奏特点,准确演唱歌曲。

第四章:民歌伴奏乐器4.1 简介民歌伴奏乐器:了解民歌演唱中常用的乐器,如二胡、笛子、古筝等。

4.2 学习民乐演奏技巧:以二胡为例,学习基本的演奏技巧。

4.3 分析民歌伴奏模式:探讨民歌伴奏的常见模式及其作用。

4.4 练习合奏:分组练习,模拟实际演唱场景,提高合作能力。

第五章:民歌活动实践5.1 举办民歌演唱会:组织学生进行民歌演唱,展示所学成果。

5.2 制作民歌海报:学习设计制作海报,为演唱会宣传活动做好准备。

5.3 开展民歌知识竞赛:通过竞赛形式,检验学生对民歌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民歌与文化背景6.1 探讨民歌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分析不同地域的民歌如何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传统。

6.2 研究民歌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了解民歌如何体现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

音乐小学六年级下册中国民歌欣赏案例分析

音乐小学六年级下册中国民歌欣赏案例分析

音乐小学六年级下册中国民歌欣赏案例分析中国民歌作为我国深厚的音乐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音乐教育中,通过对中国民歌的欣赏,能够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增强他们对传统音乐的了解和认识。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介绍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中国民歌选曲,并深入剖析其中的特色和内涵。

案例一:《茉莉花》《茉莉花》是一首广为人知且深受喜爱的中国民歌。

它以南方名花茉莉为题材,以简洁清新的旋律和歌词描绘了茉莉花的美丽与芬芳。

这首民歌的旋律简单易学,适合六年级学生演唱。

学生们可以通过欣赏和演唱,感受茉莉花的飘香与婉转,增强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案例二:《阳光总在风雨后》《阳光总在风雨后》这首中国民歌是一首有着深刻内涵的歌曲。

歌词启发学生们从积极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坚定战胜困难,积极面对生活的信念。

这是一首鼓励学生乐观向上的民歌,通过欣赏和唱段,学生们能够受到激励并从中汲取力量。

案例三:《敖包相会》《敖包相会》是一首蒙古族的民歌,旋律悠扬动听,富有蒙古族独特的音乐特色。

这首民歌讲述了一个渔夫与姑娘在敖包下进行的真诚相会的动人故事。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首歌曲,学生们能够了解和感受到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欣赏。

案例四:《四季歌》《四季歌》是一首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四季变化的中国民歌。

它通过歌词和旋律的交融,带领学生们感受四季的变化和自然界的美丽。

学生们可以通过合唱和表演形式,将四季的景象展现出来,培养他们对自然的敏感性和观察力。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民歌在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培养了学生们对传统音乐的兴趣,还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欣赏、演唱、合唱和表演等,来丰富学生们的民歌教学体验。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们去发掘和创作属于自己的中国民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音乐小学六年级下册中国民歌的欣赏案例分析是一项有益且必要的教学内容。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中国民歌集锦 欣赏 赶牲灵 女声独唱 _(02)精选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中国民歌集锦  欣赏  赶牲灵 女声独唱 _(02)精选
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

一:《赶牲灵》是哪个省份的民歌?它属于民 歌的 那种形式?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二:《拼命号子》是哪个省份的民歌?属于民 歌的那种形式?演唱有什么特点?
三:《小山羊》属于什么民族的民歌?属于什么 形式?被列为什么名录?

中国民歌是我们重要的音乐源泉,很多作 曲家都是从民歌中吸取养分
三:音乐特点是什么?表现了什么思想内容? 音乐粗狂有力,旋律简单,节奏感强,展示 了船夫们的劳动场面。
四:猜想音乐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主要的作用是统一步伐,调整呼吸,释放身 体负重的压力
《拼命号子》属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 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 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
一领众和: 一人领唱,众人和唱,是劳动号子最常见 的演唱形式之一
当船遇到险滩恶水或搁
浅时,就必须靠很多人 合力拉船
欣赏四川民歌《拼命号子》思考
• 音乐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 歌词有什么特点? • 音乐特点是什么?表现了什么思想内容? • 猜想音乐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一:音乐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 音乐的演唱形式为领唱、齐唱
二:歌词有什么特点? 歌词没有特殊意义,只是一些口号衬词
《华阴老腔一声吼》 《众人划桨开大船》 《吉祥三宝》 《好汉歌》 《天路》
作业
学唱1-2首河北民歌
如:《回娘家》、《小放牛》、 《放风筝》、《茉莉花》、 《小白菜》等
谢谢合作 再见
三:表现了什么思想内容?
《小山羊》是一首侗族童声大歌,以儿童的 视角、清丽委婉的童声,刻画了小山羊可 爱的形象
四:什么是侗族大歌?它流行在哪 些 地方?
侗族大歌是由集体演唱的结构比较长大的侗族 多声部民歌,流行在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 和广西三江县部分侗族村寨。

中国民歌的鉴赏

中国民歌的鉴赏

中国民歌的鉴赏
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曲调优美动听,歌词贴近民生,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内涵。

中国民歌的鉴赏需要从曲调和歌词两方面进行。

首先,曲调是民歌的灵魂,它通过旋律的起承转合、音域的变化以及节奏的变化表达出民歌的情感和内涵。

有的民歌旋律平缓婉转,给人以深情的感觉;有的民歌节奏欢快活泼,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同时,民歌的曲调还反映了不同地域、民族和文化背景的特点和风格,如蒙古族的呼麦、藏族的格桑花、北方农民的《江洲司马青衫湿》等。

因此,了解曲调的风格和特点,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民歌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民歌的歌词也是评价一首歌的重要指标。

民歌的歌词通常以生活为题材,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对爱情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等。

歌词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百姓的生活,以简洁的文字表达出真情实感。

例如,经典的《茉莉花》歌词“假如你要爱别人,就请你不要爱我”,表达了爱情中的痛苦和无奈;《敖包相会》歌词“胡笳乱,姑苏行,千古兴亡多少事?”抒发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祖国的忧虑。

通过欣赏歌词,可以深入感受到民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总体而言,中国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广大听众。

通过对曲调和歌词的鉴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思想,体验到传统音乐的魅力和美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歌欣赏》
教学目的:
一、通过中国民歌欣赏,使学生了解并热爱我国灿烂的民间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
二、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增进学生对民族艺术的认识,加深情感体验。

三、结合本地民歌进行歌词创编,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感情,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1、分析不同民歌在内容及情感上的不同色彩;
2、民歌新唱中学生的参与及体验。

教学难点:
感受中国民歌的风格、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

教学内容:
1、欣赏《澧水船夫号子》《赶牲灵》《小河淌水》《下四川》《无锡景》
2、分析了解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或录音机、VCD、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活动与体验
(一)劳动号子
1、整体感知(多媒体投影)
师:我们先到湖南的澧水边去听一听船夫们的心声,欣赏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请思考:号子的主要演唱形式,歌曲的表现情绪分别是怎样的?(放音乐和投影,让学生欣赏全曲。


师:听完这首号子,你认为它的主要演唱形式是什么?
生:一领众和
师:劳动号子是一种直接伴随劳动而歌唱的歌曲。

其作用是指挥劳动、调节情绪。

听了号子你仿佛看到什么画面?歌曲情绪是怎样的?
生:我仿佛看到了船夫们从风平浪静到与凶滩恶水搏斗,最后战胜艰难险阻继续行船的劳动过程。

情绪是紧张、有力地。

2、分段赏析
师:请试着唱一唱歌曲的主题,体验一下船工们的生活。

(多媒体投影主题旋律)
A、学习旋律(只要求学生掌握第二声部,教师唱第一声部)
B、填入歌词(号子语言较为简洁,学生能很快学会)
3、综合体验
师:下面我们来当一回船夫,载着理想,驶向成功的彼岸,好不好?你们想一想,该怎样演唱,才能更好地表现出船工们的精神面貌?生:(各抒已见)
师生共同表演唱《澧水船夫号子》,加入划船的律动,全身心投入来表现全曲(可提示学生在歌曲中进行创编,如开头加上“开船罗”的吆喝声,结尾再一齐欢呼“靠岸罗”等)。

(二)山歌
师:我们喊着号子渡过澧水,再到云南去听听牧童们的山歌。

山歌是人们在山野田间及日常生活的某些场合中演唱的歌曲。

是劳动人民内心情感的抒发,在各地的名称各不相同,如草原称牧歌,水乡称渔歌,平川称田歌或秧歌。

1、听:教师放录音,投影歌单,学生感受
2、唱:学生听录音自己学唱歌曲
3、演:学生分组唱,可做骑马或甩鞭子动作,着重突出吆喝声。

(三)小调
师:喊完号子唱山歌,唱完山歌哼小调,我们再回到宜都来听一听家乡的小曲,小调又称“小曲",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休息、娱乐和集庆等场合演唱的歌曲。

1、投影宜都民歌《划船调》
2、教师引导学生视唱旋律
3、歌词创编: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智慧结晶,因此,其歌词往往带有口语化和随意化,大多即兴而作,请同学们开动自己的脑筋为这首《划船调》创编歌词,谁作的好,我们就在全班传唱。

4、作品评选(将学生优秀作品实物投影)
5、民歌新唱
三、整理、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