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观察法与应用(1)

合集下载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第一章 幼儿行为观察概述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第一章  幼儿行为观察概述

三、幼儿行为观察的设计
(一)明确观察目的和内容 (二)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三)选择观察方法 (四)编制观察记录表
四、幼儿行为观察的实施步骤
(一)明确问题,选择观察对象 (二)制定观察计划 (三)做好观察准备:
1.确定观察的项目和指标 2.选择观察途径和方法 3.观察取样 4.设计观察表格及记录方法 5.其他准备、包括仪器、人员培训、分工及应变措施等
❖缺陷
1.对可能影响观察的外部因素难以控制,并且难以完全重 复观察和检验观察结果
2.观察的主观性较强,难以确定因果关系 3.样本较少 4.所得资料往往难以系统方式进行编码和分类,定量困难。 5.容易引起特殊的心理效应并从而改变被观察者原来的
行为方式,使观察者接受假象。
三、幼儿行为观察的设计
(一)明确观察目的和内容 (二)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三)选择观察方法 (四)编制观察记录表
❖ 幼儿行为观察是对幼儿行为进行的观察,是在对幼 儿行为加以了解的基础上,对他们的个性、需要、兴趣等 不同方面的了解,以便调整教育行为和教育策略。
❖ 本章分别阐明了上述概念——观察、观察的种类、 幼儿行为、幼儿行为观察,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幼儿行为 观察的意义、特点以及如何实施。
【实践练习】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 主编:孙诚
第一章 幼儿行为观察概述
第一节 观察概述 第二节 幼儿行为观察 第三节 如何进行幼儿行为观察
第一节 观察概述
一、什么是观察
l 观察不仅仅是人类感觉器官直接感知事物的过 程,同时又是人类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
二、观察的种类
1.自然观察与实验室观察 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3.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4.结构观察与非结构观察 5.自我观察与客观对象观察

第三讲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方法

第三讲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方法

例子





对象:玲玲(女孩、4岁5个月);情境:玲玲家,室外; 同伴:强子(玲玲的表弟,18个月);时间:2010年5 月8日 ,下午3:30 记录:玲玲恳求她的妈妈,让她到邻居家去玩,但是玲 玲妈妈不同意,并让她回屋里去玩。当玲玲和妈妈争论 时,强子正在院子里走来走去。 强子拿起一只小塑料水桶,这只塑料水桶原本是玲玲妈 妈从玲玲手里拿下来的。在水桶里有一些小玩具,所以 在强子摇动水桶时发出了“咔嗒、咔嗒”的声音。 玲玲走过去开始捶打强子的腿和背,当玲玲走向强子时, 强子似乎已经知道了玲玲要干什么。他蜷缩起身子,对 玲玲而言,似乎打强子是很平常的事情了。 玲玲不停地打强子。她每打一下,他就小声地哭,最后, 开始大哭。 看到强子真的大哭了起来,玲玲就离开他,还一边说: “我就打你,我就打你。”
互动 行为
注意 力
23
优缺点


优点 在很多情况下,都可以使用,不需要预先逐步 工具和材料。也可以借助一些设备。 使用起来最简单,无需特别技巧和训练。 可以对单个儿童,也可以是团体记录。 缺点 耗费太多的时间精力;而且对观察记录者的观察 能力和文字表达有较高要求;另外,很多教师 不知如何处理收集的资料。
缺点



容易受偏见影响而选择性地记录行为,以 记录者的好恶进行偏向性选择。 简单的文字描述,容易导致记录者和阅读 者在理解文字内容时产生差异。 记录的文字材料比较简练,有时难以真正 有效利用。
运用时要注意




要考虑什么情况下需要运用。要权衡“值得记 录”的事情,关注普通儿童的特殊状况,特殊 儿童的行为等。 使用时,应该在适当事件——“轶事”发生时, 尽可能快速地将事件记录下来。随时准备好记 录的工具。 所记录的资料要客观、准确和完整。清楚地描 述事情的发生次序和过程。 尽可能用正确的词汇和文字进行记录,以便保 有原本对话的情境和含义。

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

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

观察儿童行为的意义?
一、儿童行为观察概述
我们能看到什么?
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能了解什么?
通过观察儿童,我们怎样帮助他们? 轮胎视频
02
01
03
虞永平: 一是观察能力。 二是作品分析能力。 三是谈话能力。 四是课程设计能力。 五是活动组织能力。 六是评价能力。
(三)观察儿童行为的意义?
1、看懂幼儿行为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 观察幼儿行为,分析行为背后的发展 判断发展水平,提出支持发展的策略 2、教师的专业自觉性体现为两个意识 发展意识—— 课程意识——
社会冲突(纠纷)
认知冲突(困难)
行为诊断、发展可能性、 课程的问题与调整
操作技能 各种结构材料所需的结构技能分别有哪些? :铺平、延长、对称、加宽、加长、加高、间隔、围封、盖顶、搭台阶 :接插(一字插、十字插、环形插、方形插等)、镶嵌、连接
积木
积塑
文件资料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 High Scope的关键经验 幼儿发展检核表 婴幼儿行为观察卡
对儿童发展状态的敏感性
对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动性
“观察” 不等于 “看”
专业目的
非专业目的
引导发展
分析与评价发展
“看到的” 和“观察到的”是不一样的
我看到孩子在踩水坑。
我发现孩子在探索倒影与水的动态的关系;
我看见孩子的鞋湿了。
我发现孩子在比较和体验湿鞋比干鞋重;
分析(评价)与建议(支持策略)
观察对象:不完整
观察时间:不具体,持续时间
游戏环境、背景的必要描述
描述是否详实 、客观、准确
分析是否准确、点到核心
理论的使用:评价依据
调整(建议)是否具有针对性

儿童行为的观察及评价

儿童行为的观察及评价

表演性
02
有些儿童可能在被观察时表现出不符合日常行为的特点,以迎
合观察者的期望或获得关注。
紧张情绪
03
被观察可能使儿童感到紧张或不安,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

评价标准的不一致性
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可能存在差异,导致评 价标准的不一致。
年龄差异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 此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针对不同年龄段和文化背景的儿童, 制定统一、客观、可操作的行为评价 标准。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结合自然观察、实验法和调查法等多 种方法,对儿童行为进行全面、深入 的了解和评价。
THANKS
01
02
03
社会规范
观察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 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 德标准。
文化背景
考虑儿童所处的文化背景 ,评估其行为是否与所处 文化的价值观、习俗和期 望相符。
家庭教育
分析家庭教育对儿童行为 的影响,观察儿童的行为 是否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成 果。
个性化标准
个人特质
尊重每个儿童的独特性, 观察其行为是否展现出个 人的兴趣、才能和特质。
刻板印象
对某些儿童或特定行为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可能 导致观察者忽视个体差异和行为的多样性。
3
情绪影响
观察者的情绪状态可能影响对儿童行为的感知和 评价,例如焦虑或疲劳可能导致观察者过于敏感 或忽视重要信息。
被观察者效应
反应性
01
被观察的儿童可能意识到自己正在被观察,从而改变自己的行
为表现,这被称为“霍桑效应”或“观察者效应”。
实验观察法
定义
在控制条件下对儿童行为进行观察 和研究,以探究特定因素对儿童行

第三讲-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方法

第三讲-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方法
记录的内容包括被观察者本身,或与他人互动、环境场所等。
观察者忠实地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记录,以此进 行客观的、毫无主观推测的记录。
例子
小新拿出一只瓶子,并盛满了水,自己坐下来,慢慢地喝。 然后他用右手拿着瓶子,慢慢地向左边的床爬去。站起来放 掉瓶子,朝3米多远的母亲走去。然后他抓起一只装有事物 的瓶子,向左转,往回走,向另一个约3米多远的瓶子走过 去,并试图用一个塞子塞着瓶子,而塞子放在钢琴上的一个 盒子里。他就拿这这个瓶子打钢琴,接着驯服地接受惩罚。 然后,小新平躺着吃东西,站起来走了2米,试图敲一只盛 满油的瓶子,向左转,有朝钢琴走去,又走了2米后,就在 钢琴的罩子下慢慢地爬行,又从罩子下钻了出来,拿到他的 玩具娃娃,把娃娃仍在地上,又去拿软木塞子和瓶子,并设 法将塞子塞在瓶子上,咯咯地咬着牙齿,站起来,又坐下来。
与实况详录法的区别
与实况描述法不同,样本描述法需要比较 精确的细节部分的记录,教师必须在短时 间内,不受干扰地观察并详细记录。
儿童:小丽。日期:07.3.15 情境:全班集体阅 读活动 经过:小丽被要求朗读两次,她都拒 绝了,而且在第二次开始吸大拇指,把头靠在 桌上。(这是我第一次观察到小丽吸手指,需 要评价她的阅读)。
3.实况详录法
又称持续记录法。比轶事记录法更详细更完整, 要求尽可能详细地捕捉最主要行为或事件的要 素,是记录连续行为的最好方法。
吃完饭,仙蒂轻轻的拉开椅子,离开了餐桌(儿童如何 离开餐桌);然后去图书角拿起一本书,靠在椅背上认 真的看起书来,看的是她最喜欢的“白雪公主”(下一 步他做了什么)。
21
实况详录法的特点
实况详录法,观察者的主要目的在于取得 没有经过推断、解释或评估,并且详细而 客观的行为记录。

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指南

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指南

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指南1. 引言本观察指南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观察和理解幼儿游戏行为的特点和模式。

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发展需求和兴趣,从而更好地支持他们的成长和学习。

2. 观察方法在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2.1 观察记录使用观察记录表格,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和表现。

记录时要尽量客观、详细地描述幼儿的动作、语言和表情等。

2.2 观察时间选择在不同的时间段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包括上午、下午和户外游戏时间等。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游戏兴趣和偏好。

2.3 观察环境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时,要注意观察环境的因素,如人数、物品和空间等。

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幼儿的游戏选择和行为表现。

3. 观察内容在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时,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内容:3.1 游戏类型观察幼儿选择的游戏类型,如角色扮演、建构玩具、拼图等。

不同类型的游戏可以反映幼儿的兴趣和能力发展。

3.2 游戏对象观察幼儿在游戏中选择的对象,如玩具、材料或其他幼儿。

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和社交互动能力。

3.3 游戏行为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如创造力、想象力、合作能力等。

这些行为可以反映幼儿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3.4 游戏持续时间记录幼儿在每个游戏活动中的持续时间,以了解他们对不同游戏的兴趣和专注程度。

4. 观察分析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4.1 兴趣和能力发展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的兴趣和能力发展水平。

这有助于我们提供适当的学习和发展支持。

4.2 环境适应性观察环境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和改进教室环境的适应性,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需求。

4.3 学习和发展支持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支持,促进他们全面而健康地成长。

5. 结论通过观察幼儿游戏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发展需求和兴趣,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学习和发展支持。

幼儿行为观察案例分析

幼儿行为观察案例分析

幼儿行为观察案例分析在幼儿园教育中,观察幼儿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观察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以及发展状况,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制定教育教学方案,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下面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进行幼儿行为观察分析。

案例,小明是一名3岁的幼儿,他在幼儿园表现出来的行为是非常活泼好动的,经常跑来跑去,不喜欢坐在椅子上,课堂上容易分散注意力,经常插话打断老师讲课,有时候还会和其他小朋友打闹。

但是在玩具角落,小明表现出了较长的耐心,可以专注地玩上一个小时以上,不会轻易被打扰。

针对这一案例,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观察分析:首先,从小明好动的行为来看,他经常跑来跑去、不喜欢坐在椅子上、分散注意力、插话打断老师讲课以及和其他小朋友打闹等行为,可以看出小明的注意力集中度较低,行为表现出较强的活跃性和探索性。

这可能是因为小明年龄较小,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力较弱,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希望通过活动来获取更多的刺激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这也说明了小明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关注。

其次,小明在玩具角落表现出的耐心和专注度较高,可以长时间地专注于一个玩具,不会轻易被打扰。

这表明小明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能够保持较高的专注度和耐心,这可能是因为玩具角落提供了小明感兴趣的玩具,能够满足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使他能够长时间地专注于玩耍。

针对以上观察分析,我们可以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首先,针对小明好动的行为,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引导小明参与团体活动等方式来满足小明的活跃性和探索性,同时也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和规范来帮助小明培养更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针对小明在玩具角落表现出的耐心和专注度,教师可以为小明提供更多感兴趣的玩具和活动,同时也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激励来帮助小明在其他情境下也能够保持较高的专注度和耐心。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明行为的观察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小明的个性特点和行为习惯,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教学方案,帮助小明健康成长。

观察法应用举例

观察法应用举例

观察法应用举例一位教师的困惑:我是一名幼儿园的教师,最近有一位家长向我询问她的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情况。

她的孩子名叫佳佳,今年四岁,到我们幼儿园将近有两个月的时间。

这位家长向我反映:佳佳在家里非常听话,和父母关系也挺好,但就是不怎么喜欢和别人交往。

放学后很少出去找其他小朋友玩。

要是家里来客人,她也老是躲在自己房间里不出来。

父母见她这样,也常对她说要多和其他小朋友交往,佳佳总是嘴上答应可从不见改进。

而且问她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相处的怎样时,她总是说“小朋友都挺好的”,可脸上却是一副失落的样子。

父母担心如果佳佳总是不能很好地和其他小朋友相处,将会影响她的健康成长。

因此,他们询问我有关佳佳在幼儿园的情况,是不是也不大和同学交往,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佳佳?安静、听话,这是我对佳佳的总体感觉。

但根据她的父母所反映的情况,我觉得有必要深入了解佳佳和同学的相处情况,以准确评估她在同伴交往上是否存在困难。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就必须和家长沟通交流,给予佳佳特殊的帮助。

但是如何才能对佳佳的同伴交往行为作出全面、系统、准确的评价呢?(一)对研究问题的评价同伴关系(peer relationships)是指年龄相同或者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者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①早在婴幼儿时期,儿童之间就已经出现同伴交往,尽管此时只是简单的交往行为,而且同伴间的交往少于儿童与父母间的交往。

随着儿童年龄逐渐增长,尤其是进入幼儿园之后,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次数和强度都增加了,同伴间的互动渐渐超过了与父母的互动。

①李幼穗.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5良好的同伴关系,积极的同伴交往对儿童的健康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

首先,同伴交往能帮助儿童克服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是年幼儿童在认知发展上的特点,即他们不了解别人会有与他不同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節 專業觀察的基本能力
辨識觀察動機的能力
專業的觀察動機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為 應付工作或長官要求、環境影響等,不得不 做得觀察;第二種則 進行的。前者的動機是外因的,而後者的動 機是發自本人內在的。
追求可靠資訊的態度
追求可靠資訊是專業觀察中重要的態度。 可靠資訊就是:確實可以有效的代表觀察主題 的相關事實。訊息是否可以有效的代表觀察主 題的相關事實。這是要觀察者加以區變判斷 的,無需的及不實(有被誇大、扭曲)的雜訊必 須過濾,才能顯現實際可用的可靠資訊。
對人的觀察雖屬不易,但對兒童的觀察
卻比對成人的觀察容易些,因為兒童較自
然、天真、不嬌飾。如果觀察前先有主題 方向(假設),也較沒有固定主題方向的觀 察容易些。因為主題方向劃定了所要搜集 之行為資料及所要判斷的範圍,這使觀察 較容易進行及作結論。
觀察的定義
ㄧ、注意:
觀察行為發生之開始即進行中,卻只 有一個刺激變項會引起觀察者的注意。所 謂「注意」,即ㄧ個人的感官及思考聚集 在某一對象上,使他的所有感官、知覺的 接收及思考動作的反應都針對這對象而作 用,他會聽到、看到、知覺到關係著這個 對象的訊息及所發生的事情,可能也會因 這個對象而產生一些內在想法或外在行為。
客觀與主觀的區分
客觀是「事實的」,主觀是「人介入 的」。觀察的目的在「事實」,但卻需要由 人的主觀介入來認清客觀的事實。
摘要行為意義的能力
在觀察中的溝通表達方式有兩種:第一種為:敘實 的溝通表達方式。
他撥完電話號碼又放回電話,站起身,走到窗 邊,佇立五秒,又低頭往回走回桌邊,用手碰一碰 電話,又縮回手,低頭佇立約五秒,抬起頭,深嘆 一口大氣 。
以上是將被觀察者的一舉一動都描述出來,這是 敘實的表達,閱讀這段敘述可以在腦中出現就像在 現場看到一樣的情景。
四、判斷及結論:
觀察進行之中,根據客觀事實及主觀 想法,給予觀察對象一個意義,這便是判 斷。完整的觀察所做的判斷應下在觀察對 象上,而不是影射與觀察對象無關的事件。 觀察的判斷可能是觀察過程中暫時有待驗 證的想法,也可能是最後的結論。
第二節 專業的觀察
專業的觀察
專業的觀察和日常生活的觀察有所不 同,專業的觀察需要搜集多方面客觀的資 料,針對客觀的資料作縝密的分析、歸納、 統整、推理、假設等思考過程,在觀察過程 中所作的判斷可能只是暫時的假設,尚需再 去搜集客觀事實來驗證。專業的觀察就不僅 是「事實的接收→事實的接收」的重復來回 的歷程,一直到對事實的接收之主觀判斷達
二、焦點與背景:
實際上,被觀察的對象不可能孤立存 在於環境中,而是和其他變項之間會有相 互影響的作用。因此觀察對象是焦點,其 他與他有關的刺激變項就是背景。
三、主觀介入:
人的內在動機、感情及價值判斷是因 人而異。在觀察時,保持客觀十分重要, 主觀介入是觀察中不可避免的,主觀也並 不全然是壞事,因為主觀的介入可以增強 觀察的動機,也可以使短時間內因主觀的 介入而使客觀的事實不必一直停留在瑣碎 零散的狀態,而能加以推測、分析、歸納、 統整為具有意義的判斷。
到滿意有效的解釋為止。
圖一 專業觀察的過程
觀察的客觀性
為什麼會使觀察的結果不能是真正的事實 ?那是因為人的因素而使事實被扭曲。
要完全達到客觀事實的瞭解,在稍複雜的事 件或人的行為觀察上是及不容易的。
過份強調觀察的客觀性,而忽略主觀的判 斷,可能容易犯上資訊蒐集上的偏差,對事實資 訊的搜集可能尚未完整,太強調客觀,以致對主 觀介入盡量排除,而就已被認為客觀的資訊來作 判斷,因而容易犯上以偏蓋全、資訊不全、瞎子 摸象、以理論來套用等錯誤。
觀察的主觀性
人的觀察有時是習慣性的刻板反應,但 大部份卻是個人的主觀意念的反應。雖然也 能具創造性及批判性的判斷,但仍受至於個 人有限的能力及主觀情緒、態度或價值觀的 干擾,而易導致先入為主、驟下判斷、情緒 干擾等誤失。
觀察之客觀與主觀的融和
當在進行觀察時,觀察者所接收的訊息就必須 是客觀存在的現實事件。主觀會影響客觀事實訊息 的接收。接觸真實的事實發生情況,對所之決之事 實訊息的處理,必須先認識清楚主觀的成份,則更 能使人的知覺接收到正確的原始訊息,減少被扭曲 或被誇張的訊息。雖然主觀常會被導致客觀現實事 件的錯誤接收或扭曲,但「主觀」在資訊接收終仍 有其重要性。尤其在客觀資料有所不足時,主觀可 先做預測,或決定資料蒐集的新方向,或由主觀先 作初步的暫時性的判斷,有了這種假設性的判斷, 再導引證據的搜集。
兒童行為觀察法與應用
第一章 專業觀察的意義
第一節 一般的觀察
觀察是人的本能
人在感官接收刺激後會有反應,有的刺激所引 起的反應不只是行為的,也引起他的思索判斷, 這就是「觀察」。觀察就是「刺激→感官→判斷」 的過程。
有的刺激會引起行為的反應,有的不只引起行 為上的反應,也可能引起情緒的感受。如果那個 刺激是新鮮有趣的,很可能的情緒反應便是「好 奇」;如果那個刺激與他內心的意念相符合,很 可能會引起「探究心」。
所謂可靠資訊往往是來自於第一手的事 實資料,而不是經過處理、解釋或批判的資 料。因為後者往往就會有不實、扭曲、誇張 或不足等,但是如果第一手資料不可得,經 過處理的二手資料(例如:熟人的批評,過去 的記錄、作文或學校的日記功課、訪談記錄 等)只好採用,觀察者的態度應是質疑、再三 求證,或以搜集反證資料以檢驗之。
觀察是日常生活之事
觀察是兒童的遊戲與學習的方法,也是 成人生活問題處理、社會環境適應、自然 科學或人文科學研究的途徑。
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常常是隨機引起的好 奇,多數並未預設觀察的目的,而這種觀 察卻使人的生活增加不少樂趣。
如果把觀察的對象區分為人、事、物, 對「物」的觀察最單純,因為物是變化較少 的,只需瞭解其外型、結構及功能即可;對 「事」的觀察則強調其變化的歷程,除了辨 認其要素之外,還需瞭解各要素之間的相互 影響或因果關係;對「人」的觀察則需更複 雜,人不緊不斷的在變化、發展及成長,影 響人的因素也不只限於外在看的到的因素, 上有許多有意即無意隱藏的內在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