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方言论文关于方言的论文
周口方言儿化初探

头 酥 ” “ 明面 孔 笨肚 肠 ” “ 碰 五斤 狠 六 斤 ”等 等 。 聪 碰 四 、结语
传 统 甬剧 俗 谚 语 中 比 喻 以借 喻 为 最 。 如 “ 花 不 配 狗 尾 鲜
如 上 文 所 述 , 传 统 甬剧 中 有 许 多 有 趣 的地 域 文 化 信 草 ,黄 莺 怎 伴 乌 鸦 鸟 ” “ 配 鱼 ,虾 配 虾 ” “ 眼 乌珠 看 息 是 通 过 古 老 的词 语 尤 其 是 民 俗 谚 语 才 体 现 出它 的独 特 性 鱼 狗 人 低 ” “ 水难 解 百 日旱 ” “ 捉 老 鼠猫 不 叫 ” “ 滴 会 小鱼 掀 不 的 。这 种 独 特 性 也 并 非 对 这 些 词 语 的 简 单 的 背 诵 与 机 械 的 起大浪” “ 瘟鸡 娘 难 生好 蛋 ” “ 庙难 留活 观音 ” “ 破 急惊 风 复 制 可 以体 现 的 ,而 是要 靠 专 业 人 员 以专 业 的地 方 性 语 言 偏 偏会 碰 着 慢 郎 中” “ 梁 不正 下梁 歪 ” “ 想 岁寒 松 ,还 思 维 方 式 、 心 理 状 态 ,加 以对 生 活 的 切 实 经 验 与 感 悟 才 能 上 不 逢 老来 春 ” “ 不做 铁 匠 学打 钉 ,不 当和 尚忙 念经 ”。 真 正 从 本 质 上 提 升 甬 剧文 化 信 息 的 质 感 。 因此 , 甬 剧在 以 ( )对 偶 二 后 漫 长 的发 展 过 程 中 , 如 何 实 现 既 能 适 应 现 代 化 市 场 , 又 1 正对 , 即 相 类 似 的 事 物 之 间 的对 偶 , 语 义 上 相 同 相 可 以有 效 保 留传 统 文 化 风 俗 、 还 能 提 升 戏 剧 本 体 层 次 , 同 . 近 。如 : 时 又 与 其 它 层 次 共 同 发 展 的 目标 , 是值 得 我 们 深 度 思 考 的 “ 山上树木有 大小,官堂大路有 弯叉… 十指 头伸 出 问题 。
2023年关于方言的议论文7篇

2023年关于方言的议论文7篇关于方言的议论文1文化与语言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语言是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通过语言把文明成果,知识,技能巩固保存下来并传播开去,同时语言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我们通过语言研究来揭示积淀的文化,特别是没有被言语作品记录下来的文化,这也即是我们所说的文化中有语言,语言中也文化。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着广泛的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因此语言就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语言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各民族间是通过语言系统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对一种语言的调查我们一般都是通过此语言在各个地方的使用来分析它的文化现象。
以方言文化为例,近年来,国家正在大力推广普通话,方言文化似乎渐渐的被人们忽视了;也随着人们交际的日益广泛,方言确实存在逐渐消亡的趋势。
虽然方言只是在一定地域中通行,但其本身也是一种完整的系统。
它们都具有语音结构系统,词汇结构系统,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
方言作为语言文化的一部分,有着自身的特点和意义。
方言文化因地域等各种因素不同,各地域方言大放光彩,犹如满汉全席“各味俱全”。
方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并成为区域文化的密码,它是人文沉淀的产物,是文化认同和身份确认的重要标签。
它的发展影响着整个文化的发展,所以对方言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各地的文化。
当然,方言在学校也是一种促进同学间相互交流的工具,在大学里,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就有着不同的方言。
对方言进行调查,可以了解方言在当前大学中的使用以及它所揭示的文化现象。
此次调查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通过问卷分析发现,备受大家喜爱的东北话,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学校中四川方言学生占有绝对优势,此外山东话、吴方言等在学校中所占比例也相对较大。
这些现象说明了方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已经成为了人与人间交流的一个重要工具,同时这也反映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不同的文化现象。
方言不仅是区分每个地区的一种标志,更是作为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也是含义最深刻的语态。
一句方言一缕情议论文

一句方言一缕情议论文方言,是融入血脉的宗族联系;是盘旋脑海的文化裁体;是嫁蜒心灵的乡土深情。
推广普通话,请留一句方言寄情思。
在经济大步向前迈进、普通话推广普及的背景下,方言这件历史捧出的瑰宝逐渐褪色斑驳。
也许有人会说: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只要不为交流带来障碍,方言消逝也没有多少坏处。
但是,若我们的语言不再与扎根的土地相联系,我们的情感该何处寄托?方言是个人的情感浓缩,方言融入个人的成长,浇灌出不同的个性。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不同环境的潜移默化,让语言的特色与我们的性格相互交融。
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塑造了江南女子的温柔小意;东北大声直接内化于东北大妞的豪爽大气。
方言,融入我们的性格,传递出我们对故乡的眷念。
当我们说出一句故乡的话,故乡的景、故乡的人和事自然会浮于我们的脑海,带来一次次情感的洗礼。
方言,是同乡人的情感纽带,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深刻体现。
试想,当你远在他乡“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时,一句家乡话,会给你多少慰籍!方言,是一份沉甸甸的乡情,如蛛网一般,将来自同一片土地的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孤身在外的游子,末免会有一丝孤寂,若有一句方言,有同源之人的陪伴,这份孤寂该是会减轻许多。
方言,是同乡情感的载体,是一方水土的呈现。
方言,是对特色文化的亲近,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
沪剧、粤剧、黄梅戏..…….这些多样的戏曲,多是以方言呈现的,传达的是对历史上的故事的领悟,是先民的劳作与生活。
当我们讲出一句方言,领会一句方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一个区域的历史画卷便在我们眼前缓缓铺开。
留一句方言,让我们可以以方言为媒介,架起与先民沟通的桥梁,体悟先人的喜怒哀乐。
方言,让我们对这片土地承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多的亲近;方言,让一方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
方言,承载这个人对故乡的深情;薤含着同乡之人的温情,传达着对地域文化的恋恋之情...….面对乡土方言消亡的尴尬,留住方言,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让每一句方言在脑海里留下刻痕,让每一句方言在纸页上留下墨迹,让每一声方言留下婉转的音调。
周口方言声调实验分析

周口方言声调实验分析
本文基于一组周口方言的录音材料,对其声调进行实验分析,以探究周口方言的声调特征和变化规律。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本次实验使用的材料为一组周口方言的录音文件,共涉及约30位话者。
实验方法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听辨、基频跟踪和声谱分析。
其中,听辨法用于把握声调起伏、转折和零散音调的出现频率;基频跟踪法和声谱分析法则用于定量分析声调轮廓的高低起伏、变化速率和能量分布等特征。
二、结果分析
1. 听辨结果
通过听辨法分析,我们观察到周口方言的声调存在着明显的变调现象。
其中,高平、升调和降调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而连续两个降调的情况很少发生。
此外,我们还发现周口方言中经常出现短促、高昂的零散音调,这些音调多出现在疑问句和感叹句中。
2. 基频跟踪分析
基频跟踪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分析声调轮廓变化的方法。
我们通过该方法获得了周口方言的声调曲线和频率变化趋势,进一步探究了周口方言声调的特征和规律。
从声调曲线来看,周口方言的声调相对平稳,没有明显的起伏和跳跃。
高平调和升调的声调轮廓规律基本相同,高点的位置处于第1-2个字左右,然后逐渐下降至底点。
降调的声调轮廓一般平缓
1。
保护方言文化议论文800字5篇

保护方言文化议论文800字5篇保护方言文化议论文800字(篇1)方言是文化的传承,是知识的开始,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
作为中国人,你必须学会方言。
今天,我们小区开了一场关于“方言”的晚会,为的就是考考别人知不知道方言。
“亲爱的家长孩子们,敬爱的爷爷奶奶们,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我举办的方言晚会。
废话不多说,我们现在开始。
首先你们知道什么叫方言吗?”我一看,激动的目光投了过来,只有几个同学举手,其中有一位说:“方言是地方的语言。
”我不禁拍拍手,激动的说:“不错,但你们知道‘吃厨饿顿’是什么意思吗?”我抬头一看,我惊讶极了,一个人都没举手,这时一个老奶奶含泪说到:“我们以前吃一顿就要饿一顿,现在这些孩子都忘了方言的意思了,他们是没经过艰苦的生活啊!我感动极了,我被眼前这位奶奶的生活状况惊呆了!是啊,以前的生活是多么艰难啊!其实我也是刚刚认识方言,现在我真怕同学们都把自己家乡的方言忘了,那是种文化失传。
就在这时,一个小男孩哭了感动地说:“老奶奶,您放心,我们不会辜负您对我们的期望,虽然现在生活好了,我们还会要求自己学会方言。
”我们展开了方言的讨论。
过了一会儿,晚会结束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思考着,今后要多办这样的晚会,让孩子学习很多的知识啊!回家,我想查更多的方言,并记住它们,努力吧!保护方言文化议论文800字(篇2)重庆城依山而建,人谓“山城”;冬春雨轻雾重,又号“雾都”。
但若抛开这些称号,方言则成了重庆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重庆方言以直白易懂,灵活多样,短小精悍,形象生动而着称。
使语言交流不但幽默风趣,而且含蓄生动,显现出特殊的美感和魅力。
“掐没得。
”一阵熟悉的声音从远处传来。
我回头一瞧,原来是表弟,我连忙回答:“摸掐,屋头来客老,喊我买酒。
不忙摆老,我还会切嘞。
”咚咚咚,一阵短促的敲门声。
“开起累,你个傻娃,我忙得很,莫添乱老。
”妈妈像开枪打子弹一般说到。
我敢忙进屋,把酒放在了桌上,只见小姑她们都在为这顿团圆饭忙活着。
方言正文(论文)

第1章前言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
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
一般情况下,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
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例如居住在中国东南部的人们操着南方方言,而北部人则操着带有儿化音的北方口音。
但大多数情况下,相邻地区的地域方言较为相近。
方言对语言习得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鉴于语言学界对“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论颇多,所以笔者认为深入解析语言习得对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2章解析语言习得按照《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0年版)的定义,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学习称为“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称为“第二语言习得”。
“习得”这一术语通常比学习更为可取,因为后一术语有时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连在一起。
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研究语言习得,是为了了解语言学习所运用的方法,指出发展过程中的阶段并更好地了解语言的本质。
采用的方法包括对语言学习者的纵贯研究及实验方法,并着重研究音位、语法、词汇及交际能力的发展。
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语言习得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学习和掌握语言。
换句话说,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实际上可以视为同义语。
那么,为什么我国语言学界,尤其是中小学外语教学界,关于这个问题却要区分“习得”和“学习”,并为此而争论呢?笔者以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中小学关于语言习得的讨论,几乎全部集中在Krashen关于“习得”与“学习”的理论上。
那么,我们就先从Krashen的理论谈起。
周口方言声调实验分析

周口方言声调实验分析背景周口方言是河南省周口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的方言。
由于周口市民多数讲方言,方言已经成为该地区的主要语言。
然而,周口方言的声调对于外地人来说并不容易分辨。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周口方言声调实验,以探索周口方言声调的规律性。
实验设计实验对象为来自周口市的15名成年人,其中男性8名,女性7名。
实验采用问卷调查和口语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主要利用主观评价的方法了解受试者对周口方言声调的理解情况;口语测试主要采用辨音测试法,通过听音辨词的方式了解受试者对周口方言声调的准确度。
实验工具为语音采集设备和录音软件。
实验采用自然语音采集,受试者进行话语后,通过软件采集并录音。
实验结果主观评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了解到受试者对周口方言声调的理解情况。
其中,有12名受试者认为周口方言声调辨识度不高,只有3名受试者认为声调比较容易区分。
约60%的受试者表示难以区分“一声”、“二声”和“三声”,约40%的受试者表示难以区分“一声”和“四声”。
受试者给出的原因主要包括方言多样化、发音习惯以及基础教育不足等。
其中,有受试者认为方言缺乏统一规范,不同地区发音不同,造成了混淆;还有受试者认为自己平常不常用方言说话,所以难以区分;此外,还有受试者认为在学校里并没有专门学习方言的教育课程,也没有学习书写方言的相应工具。
口语测试通过口语测试,我们了解到了受试者对于周口方言声调的辨识度及准确度。
在测试中,受试者需要听音辨词,得分根据正确辨音的数量计算。
测试结果显示,所有受试者的口音普遍存在特点化,但准确度参差不齐。
其中,男性受试者的准确度总体略高于女性受试者,但均值分数上差距不明显。
在声调辨别方面,有受试者表现较好,准确率接近100%,而有的受试者几乎没有正确的声调。
数据分析我们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首先,我们计算了实验数据的均值与标准差。
结果显示,标准差普遍较高,说明数据的分布比较分散。
周口方言声调实验分析

周口方言声调实验分析引言周口地区属于河南省的一个市,其方言具有独特的音韵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周口方言的使用非常普遍,但是由于方言学习的困难程度较高,造成学习、传承情况较为严峻。
因此,在对周口方言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声调特征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文以周口方言声调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的方式对其声调进行分析和探讨。
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探究周口方言声调的特征。
实验设计与过程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通过录音的方式,对周口方言进行声调分析。
具体实验设计如下:1.选取5位周口方言使用者,包括男女,并保证年龄、语言背景等方面的差异;2.拟定10个实验题目,涉及到周口方言的音节、声调、韵律等方面的内容;3.将实验题目通过语音播报的方式进行表述,并记录其回答结果;4.对实验结果进行收集和分析。
本次实验共进行了10个题目,每个题目均设有两个问题。
实验过程如下:1.播报第一个题目,并要求被试者进行回答;2.当被试者完成回答之后,记录其回答的具体内容;3.按照上述步骤对剩余的9个题目进行测试。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在10个题目的测试过程中,我们得到了5位被试者的回答结果。
将所有被试者的回答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在第1题中,被试者平均正确率为80%;•在第2题中,被试者平均正确率为80%;•在第3题中,被试者平均正确率为60%;•在第4题中,被试者平均正确率为40%;•在第5题中,被试者平均正确率为60%;•在第6题中,被试者平均正确率为80%;•在第7题中,被试者平均正确率为40%;•在第8题中,被试者平均正确率为60%;•在第9题中,被试者平均正确率为40%;•在第10题中,被试者平均正确率为60%。
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可知,本次实验结果呈现了一定的特征。
我们发现,在第1、2、6、8题中,被试者的平均正确率都比较高,表明被试者对周口方言中声调的理解比较全面,这也说明周口方言中的声调特征比较明显。
而在第4、7、9题中,被试者的平均正确率较低,说明被试者对于周口方言中一些不常使用的声调特征的掌握程度不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口方言论文关于方言的论文
周口方言儿化初探
摘要:周口方言和普通话一样都存在着儿化现象。
本文采用归纳、对比和调查的方法,从常用儿话词语、儿化的特点、作用三个方面对周口方言的儿化现象做了初步的描写和分析。
周口方言儿化词语的作用和普通话类似,但在常用儿化词语、儿化的特点上却有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周口方言儿化特点作用
周口位于河南省中东部,其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的一种次方言,周口方言和多数北方方言都有儿化现象。
在周口方言里哪些词语可以儿化?周口方言里的儿化有什么样的特点和作用?我们以周口市川汇区为调查点,从其儿化词语、儿化的特点和作用这三方面对周口方言的儿化现象做一个初步的描写和分析。
一、周口方言儿化词语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把周口方言中可以儿化的词语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地名可以儿化
八里湾儿、三里庄儿、吴集儿、槐寺儿、刘庄店儿等。
(二)部分人名、动物名、植物名可以儿化
小孩名:蛋儿蛋儿、壮儿壮儿、胖儿胖儿、胖墩儿、妮儿妮儿、妞儿妞儿等。
大人名:王三儿、爱莲儿、安民儿、李芬儿、王艳儿等。
动物名:蛐儿蛐儿、虫蚁儿(鸟)、小牛雀儿(麻雀)、明明虫儿(萤火虫)等。
植物名:豆儿豆儿、落生儿(花生)等。
(三)一些称谓、称呼词语可以儿化
称谓:大大儿(大娘)、婶儿(叔母)、妗儿妗儿(舅母)、孙女儿、侄儿、侄女儿、外甥儿、外甥女儿、老岳儿(岳父)、一条杠儿(连襟)等。
称呼:小孩儿、光肚儿孩儿(裸体小孩)、头生儿(指老大)、暮生儿(遗腹子)、老\小两口儿、老头儿(指老年男性)、老婆儿(指老年妇女)、伴儿、老胖儿、阴阳先儿、老师儿(师傅)、八成儿(傻子)、小低个儿、小眼儿眯、官儿、演员儿、名人儿、败家子儿、光棍儿条子、外\内八脚儿等。
(四)表示人体和人体部位的某些词语可以儿化
个儿(身高)、后脑勺儿、额勒盖儿(额头)、头发辫儿、小仁儿(瞳仁)、黑眼珠儿、肿眼泡儿、双眼皮儿、薄嘴唇儿、包包儿(乳房)、胳肢窝儿、嗓门儿、小鸡儿\小鸡儿鸡儿(特指小男孩生殖器)、不拉盖儿(膝盖)、汗毛眼儿等。
(五)一些时间、地点、方位词可以儿化
时间词:三十儿(除夕)、破儿五(正月初五)、清明儿、十来一儿(农历十月初一)、今个儿\今儿(今天)、夜个儿\夜儿(昨天)、前
儿个\前儿(前天)、明儿个\明儿(明天)、挨黑儿\落黑儿\麻扎眼儿(黄昏)、白儿里(白天)、将将儿(刚才)、多会儿(刚才)、每儿到儿(过去)等。
方位、地点:东头儿、西头儿、前面儿、后面儿、对面儿、对门儿、挨边儿、跟儿干儿(跟前)、外边儿、日头地儿、凉儿凉儿(荫凉地儿)、当门儿(堂屋、客厅)、饭馆儿等。
(六)部分食品名称可以儿化
豆腐干儿、瓜子儿、肉丝儿、茄汁儿面、食儿(特指喂动物吃的东西)、小米儿、老冰棍儿、小菜儿(指推车买的做好的食品,多为凉菜和熟肉)、鸡肝儿、羊肝儿、羊脑儿、肉馅儿饼、花生仁儿、鸡蛋卷儿等。
(七)一些表示生活用品的词语可以儿化
儿童用品:小铺底儿、兜兜嘴儿、奶嘴儿、小车儿(玩具车或供儿童骑、坐的车)等。
衣服鞋帽:裤头儿、吊带儿裙儿、连衣裙儿、兜儿(口袋)、领带儿、高跟儿鞋、平底儿鞋、鞋底儿等。
装饰品:项链儿、手链儿、头花儿、皮筋儿(指扎头发用的)等。
健身用品:跳皮筋儿、呼啦圈儿等。
生活用品、百货:松紧带儿、指甲剪儿、煤气儿、墨水儿、门画儿、搓斗\採斗儿、钥匙链儿、笔芯儿、作业本儿、照片儿等。
(八)一些与人有关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可以儿化
名词:班儿(工作)、生儿(生日)、小名儿、家底儿、玩意儿(常用作骂人的话)、被窝儿等。
动词:起名儿、过门儿(出嫁)、看好儿(选择婚期)、囫囵衣儿睡(和衣而卧)、喷空儿(聊天)、串门儿、挣两钱儿、使劲儿、有活儿干(有事做)、识字儿、不记事儿、好/贪玩儿、藏老蒙儿(捉迷藏)等。
形容词:有抹儿(有本事)、有样儿(好看)、直轮儿轮儿(很直)。
(九)天气类的一些词语可以儿化
天儿(天气)、雾蒙雨儿(小雨)、滴点儿(下雨)、起来明儿(遮住光亮)等。
(十)其他
破烂儿、油门儿、信儿(消息)、样式儿、快板儿、石子儿、自来水管儿、三轮儿、刺儿;赔/够本儿、打鸣儿、占地儿、上牌儿、拐弯儿、慢慢儿、一个劲儿、一块儿、对半儿利儿、有味儿、打眼儿(显眼)等。
二、周口方言儿化的作用
周口方言儿化的作用基本上和普通话儿化的作用相同,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区别词性或意义
利(形容词,锋利;动词,割)刀真利、利着手了——利儿(名词,利润)利儿大
信(名词,信件;动词,相信)写信、别信他的话——信儿(名词,消息)他还没有信儿?给个准信儿。
三十(数词)他三十了。
——三十儿(名词,指除夕)今儿三十儿得吃饺子。
个(量词)一个人——个儿(名词,身高)个儿高
水(可以喝的用的水)茶瓶里没水了。
——水儿(特指墨水)笔没水儿了。
(二)多表示细小的东西
“小米儿”“小菜儿”“汗毛眼儿”“瓜子儿”“肉丝儿”“滴点儿”等。
在周口方言里,“钥匙链儿”的“链”儿化,但“铁链子”“拴狗链子”等中的“链”不儿化。
“鸡肝儿”中的“肝”儿化,而“羊肝儿”“猪肝子”等却不儿化。
(三)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老头儿”“老婆儿”相对于“那老头子”“那老婆子”增加了亲切的感情色彩。
“双眼皮儿”“小孩儿”“蛋儿蛋儿”等含有喜爱的感情色彩。
“大老胖儿”“小眼儿眯”“八成儿”“玩意儿”则略带戏谑或贬义。
三、周口方言儿化的特点
(一)在有些结构中可以有两个音节同时儿化
和普通话相同,周口方言的儿化大多数是结构中的最后一个音节儿化,但周口方言中的一些词语,尤其是一些重叠结构却能够两个音节儿化,表示说话人对其喜爱、需要之情,如:“胖儿胖儿”“妞儿妞
儿”“豆儿豆儿”“蛐儿蛐儿”“凉儿凉儿”等。
(二)整体数量较多
《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儿化词语表》收入儿话词语189个,本文共收集了200多个儿化词语,这说明周口方言的儿化词语的数量整体上较多。
(三)不能类推
“门”和“头”在周口方言可儿化词语中属于儿化频率较多两个,但是并非含有它们的都能够类推儿化,例如:“大门”“铁门”“防盗门”“枕头”“袖头”等不儿化。
另外,“领带儿”的“带”儿化,但“皮带”“鞋带子”中的“带”不儿化。
“侄女儿”“外甥女儿”“孙女儿”儿化,可“闺女”中的“女”不儿化。
我们发现,有些不儿化的音节,如果出现在一定的结构中,特别是偏正结构中,表达一种喜欢亲切的感情,就可能儿化。
例如:连衣裙儿、半截裙儿——裙子;老两口儿、小两口儿——两口子;
肿眼泡儿——眼泡子;黑眼珠儿——眼珠子;薄嘴唇儿——嘴唇子;
小勺——勺子;小碗儿——碗;小圆桌儿——圆桌子等。
参考文献:
[1]周口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办公室.周口地区志[M].郑州:中州古籍
出版社,1993.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7.
[3]刘金梅.谈儿化的作用及书写规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