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知识宣传

中医养生知识宣传
中医养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以下是一些中医养生的知识宣传:
1.平衡饮食:中医强调饮食调理,提倡饮食平衡、多样化
,并注重食材的性味归经,合理搭配食物,达到养生的效果。
2.调节作息:根据中医理论,合理调节作息时间,保证充
足的睡眠,并注意规律作息,有助于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增
强身体的免疫力。
3.锻炼身体:中医强调适度运动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
要。
推荐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坚持锻炼,增强体质,
调理气血循环。
4.穴位按摩:了解一些常用穴位的按摩方法,如按揉太冲
穴、涌泉穴等,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舒缓疲劳,改善身体状
况。
5.心理调节:中医注重心身一体,认为情绪对健康有重要
影响。
学习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如冥想、放松呼吸等,有
助于舒缓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6.中草药保健:中医强调草药的药食同源特点,可以选择
一些适合自己体质的中草药,如枸杞、黄精等,进行药膳调
理或泡制草药茶。
7.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外的环境卫生,避免受到细菌
和病毒的侵袭,保持清洁、通风的环境。
这些中医养生的知识宣传提醒我们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调理身心,预防疾病,提升生活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情况不同,建议在养生过程中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理和建议。
中医养生ppt课件

动静结合,全面养生法
适量运动
根据个人体质和年龄选择合适 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 、瑜伽等,以促进气血流通和
身体健康。
静坐冥想
通过静坐冥想等方式调整呼吸 和心态,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 。
饮食调养
遵循中医饮食原则,合理搭配 食物以达到平衡营养的目的。 如多食用五谷杂粮、蔬菜水果 等天然食品。
起居有序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生活规 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优
质的睡眠质量。
05
中医养生与现代医学结合
Chapter
中西医结合养生的优势与特色
优势互补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现代医学强调实证和微观分析, 两者结合可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养生效果。
防治未病
中医养生注重“治未病”,现代医学重视预防医学,两者在预防 疾病方面有着共同的目标。
养生的目的
追求健康、长寿,提高生命质量 。
中医养生的历史与传承
01
02
03
中医养生的起源
起源于远古时期,人们通 过实践逐渐积累了养生经 验。
中医养生的发展
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总结 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 论体系和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的传承
通过师徒相传、家族传承 等方式,将中医养生理念 和方法不断传承至今。
根据个人的饮食、起居、运动等 生活习惯,制定符合个体需求的 养生计划。
体质辨识 年龄性别 地域环境 生活习惯
根据中医体质分类理论,辨识个 体体质类型,为制定个性化养生 方案提供依据。
考虑地域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如南方湿热、北方干寒等,调 整养生方案。
顺应自然,四季养生法
春季养肝
春季万物复苏,肝气升发,应注 重养肝护肝,如保持心情愉悦、 增加户外活动、饮食清淡等。
中医养生保健

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
•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 重要环节。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中医养生遵循 的原则之一。《黄帝内经》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 起,五脏不受邪矣”。“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 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刺激, 保持良好心态。
移情法
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转移人的情绪,以解脱不良情绪刺激的方法叫移情法。 如琴棋书画移情法,养生学家认为,“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 有胜于服药者”。还有运动移情法等。中医养生学家认为,当思虑过度心情 不快时,应外出旅游或锻炼,让山清水秀的环境调节消极情绪,使人陶醉在 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大自然里,以舒畅情怀,忘却烦恼。
补”的说法。食养的关键是保护脾胃,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若 “先天”不足,可通过“后天”食养补之。如果脾胃虚弱,功能异常,供给 减少或过多,人体的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就将受到影响。 • 保护脾胃的重要措施:一是要饮食有节 ;二是要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 ;三 是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四是在食补或食疗时要注意食物的辛、酸、 甘、苦、咸五味所禁或忌口 。
四时(四季)养生
夏季(夏长),养生者应继续保持早睡早起,夏季睡眠不足,应以午睡、小憩 补之。精神情绪上切戒急躁。神情愉快,意气舒畅,人体腠理才能宜通。锻炼 时以体肤出汗为宜。 此时应进食益气生津、清暑解热之品,如绿豆汤或绿豆 粳米粥,也可经常喝一些绿茶、菊花茶等。以消阳补阴,符合夏季“养长”的 道理。
自我点穴法
方法按摩Βιβλιοθήκη 生法艾灸保健法经络穴位养生法是运用针刺、艾灸、按摩等方法,刺 激经络、穴位,以激发精气,达到调和气血、旺盛代谢、 通利经络、增进人体健康等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的好处

中医养生的好处
中医养生是传统中医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平衡,使其达到健康状态的一种方法。
中医养生的好处包括以下几点:
1. 预防疾病:中医养生注重强调预防,通过保持身体健康状态,减少疾病的发生。
2. 改善身体机能:中医养生可以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气血、阴阳平衡,促进身体机能的正常运作,增强身体免疫力。
3. 缓解疾病症状:中医养生可以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手段,缓解一些疾病的症状,如失眠、头痛、肠胃不适等。
4. 延年益寿:中医养生注重长期调理,通过保持身体健康,延缓衰老,增加寿命。
5. 心理健康:中医养生不仅注重身体的调理,还注重心理健康的平衡,减轻精神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中医养生的好处很多,它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缓解疾病症状,延年益寿,并促进心理健康。
- 1 -。
中医养生的六个原则

中医养生的六个原则中医养生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它强调“治未病”,在保持健康的过程中,养生非常重要,因为健康是一切的基础。
中医养生的六个原则包括:防病先防寒,促进新陈代谢,平衡饮食,调节心理,锻炼身体,和谐生活环境。
首先,防病先防寒。
这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因为寒邪是导致多种疾病的根源。
所以,我们应该避免寒冷的气候、饮食和生活环境。
注意保持室内外的温度适宜,增加衣物来避免感冒等疾病。
其次,促进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维持正常身体生理功能所必须的,中医认为新陈代谢旺盛才能有足够的精气神。
我们可以适当地增加人体代谢,例如饮食、睡眠、运动等方面进行调节,使新陈代谢正常运转。
第三,平衡饮食。
饮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面。
平衡饮食就是食物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食品选用新鲜、绿色、天然、富含营养的食品,尽可能避免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的食品。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不同的体质和不同的职业,应该选择不同的营养组合。
第四,调节心理。
心理健康是中医养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要保持心情舒畅,释放压力,保证睡眠质量,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以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第五,锻炼身体。
中医养生以运动为重要的养生方法之一,强调身体需要适度锻炼。
身体锻炼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和抵抗力,使身体机能更加协调,预防疾病。
最后,和谐生活环境。
养生需要和谐的生活环境,包括饮食、服装、住房、家庭、社交等各个方面的生活方式,都应该和谐协调,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总之,中医养生的六个原则不仅是保持健康的方法,而且是终身养生的规律。
人的生命是很宝贵的,我们应该好好保护自己,珍惜生命,活出幸福和健康。
中医养生ppt课件(图文)

目 录
• 中医养生概述 • 中医养生与人体健康 • 中医养生的核心方法 • 中医养生与疾病预防 • 中医养生与现代医学结合 • 中医养生的未来展望
CHAPTER 01
中医养生概述
中医养生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整体观念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 情志等方面,以维护和促进人体健康、延缓 衰老的一种保健方法。
中医养生与疾病预防
未病先防的理念
强调预防
个性化养生
在未出现疾病症状之前,通过养生手 段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 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实现针对性 预防。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注重 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平衡,通过调节饮 食、起居、运动等方面,达到预防疾 病的目的。
女性养生
注重经期、孕期和产后的中医 调养,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 度劳累。
CHAPTER 03
中医养生的核心方法
饮食养生
饮食有节,起居有序
01
强调饮食要有规律,不追求过饱,遵循“早餐吃好,午餐吃饱,
晚餐吃少”的原则。
食物性味与身体需求相个人体质和季节的食物。
03
文化传播与教育
中医养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通过多种渠道在国际上
传播与推广,提高人们对中医养生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中医养生的挑战与机遇
传承与创新
如何在传承中医养生精髓的同时,结合现代科技进行创新,是中医养生面临的挑战之一。
国际竞争与合作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中医养生将面临来自世界各地的竞争与合作机遇。如何在国际 竞争中保持自身优势,同时积极寻求合作,是中医养生需要思考的问题。
中医养生知识培训ppt课件

情志致病特点
02
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导致疾病发生或加重。
情志与疾病关系
03
不同情志变化对脏腑影响不同,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
忧伤肺、恐伤肾等。
心理调适技巧和方法分享
情志相胜法
根据五行相克理论,采用一种情志去纠正或克制另一种过激情志 的方法,如悲胜怒、恐胜喜等。
移情易性法
通过改变生活环境和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达到排遣情思、改 变心志的目的。
节气变化和日常保健提醒
顺应四时变化
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特点,调整 作息和饮食,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注意保暖与散热
随天气变化增减衣物,避免感冒。夏天注意防晒 和散热,冬天则要注意保暖。
日常保健小贴士
多喝水、保持适量运动、均衡饮食、保持良好心 态等都是日常保健的重要方面。
THANKS
感谢观看
02 脏腑与经络养生
五脏六腑功能及相互关系
五脏功能
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 肺主气司呼吸、肾主水藏精。
六腑功能
胆主决断、胃主受纳、小肠主吸收、 大肠主传导、膀胱主排泄、三焦主 气化。
五脏六腑相互关系
五脏与六腑通过经络相互连接,构 成人体内部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 藏精而不泻,六腑传化而不藏,共 同完成人体的生理功能。
免损伤脾胃阳气。
特殊人群饮食宜忌及注意事项
孕妇饮食宜忌 孕妇在饮食上应注重营养均衡和食品安全。宜食富含蛋白 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生冷油腻和 有毒有害的食物。
老年人饮食宜忌 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应多食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 忌食过硬、过黏和不易消化的食物。同时,要注重饮食的 多样性和适量性。
八段锦
中医养生保健的小常识

中医养生保健的小常识中医养生保健的小常识一、中医养生基本原则1.阴阳平衡:中医理论主张维持阴阳的平衡,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精神状态等来达到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2.五行调理:五行理论认为人体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通过合理调理五脏的功能来达到身体平衡。
3.脏腑调理:中医认为人体的内脏与经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4.疏通经络: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二、健康饮食1.合理搭配饮食:中医认为食物性味不同,可以选择性味相近的食物互相配合,达到营养搭配的目的。
2.五谷杂粮的重要性:中医推崇五谷杂粮的食用,因为五谷杂粮含有丰富的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利于身体健康。
3.调理食欲:中医认为食欲旺盛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食物口味等来调节食欲。
4.饮食禁忌:中医强调避免生冷、辛辣、油腻等食物的摄入,以及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
三、调理生活习惯1.规律作息:中医倡导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尤其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身体恢复和调节。
2.适度运动:中医认为适度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流通和增强体质,但不能过度运动或剧烈运动。
3.情绪调节:中医认为情绪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需要通过调节情绪来维持身心平衡。
4.环境调理:中医强调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和舒适,避免受到寒冷、湿气等不良环境的影响。
四、中医养生方法1.针灸疗法:中医推崇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身体的气血流通和脏腑功能。
2.推拿按摩:中医认为推拿按摩能够疏通经络、解除疲劳,可以通过自己或专业人士进行按摩。
3.中药调理:中医应用中草药来调理身体,通过草药的药性来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目的。
4.养生功法:中医推崇太极拳、气功、八段锦等养生功法,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来维持身体健康。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1.中医养生食谱:提供健康饮食指导和食谱,帮助读者合理搭配饮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生导引》,没有感悟,唯有劝诫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列子》曰∶少不勤行,壮不竞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
闲心荣形,养生之方也传曰∶杂食者,百病妖邪所钟,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
所食愈多,心愈寒,年愈损焉。
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憔煎无欢。
《老君尹氏内解》曰∶唾者凑为醴泉,聚为玉浆,流为华池,散为精浮,降为甘露。
故口为华池,中有醴泉,漱而咽之,溉脏润身,流利百脉,化养万神,支节毛发,宗之而生也。
凡食,先欲得食热食,次食热食,次食温暖食,次冷食。
春宜食辛,夏宜食酸,秋宜食苦,冬宜食咸,此皆助五脏、益血气,辟诸病。
食酸咸甜苦,即不得过分食。
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
食热食,汗出勿洗面,令人失颜色,面如虫行。
鸡、兔、犬肉不可合食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
沐浴无常不吉,夫妇同沐浴不吉,新沐浴及醉饱、远行归还大疲倦,并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
久忍小便,膝冷兼成冷痹。
凡汗,勿床悬脚,久成血痹、足重腰疼。
凡欲见死尸,皆须先饮酒及咬蒜,辟毒瓦斯。
凡人睡,欲得屈膝侧卧,益人气力。
勿以湿头卧,使人患头风、眩闷、发颓、面肿、齿痛、耳聋。
吐气有六者,谓吹、呼、唏、呵、嘘、,皆出气也。
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数。
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
委曲治病,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以解极。
凡人极者,则多嘘。
道家行气,率不欲嘘,嘘者,长息之心也。
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疲劳。
五劳则生六极,一曰气极,二曰血极,三曰筋极,四曰骨极,五曰精极,六曰髓极。
六极即为七伤,七伤故变为七痛,七痛为病。
今人邪气多,正气少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呼吹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背胀满,嘘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疼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
人身常摇动,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生。
八素云∶春宜食辛(辛能散也),夏宜食咸(咸能润也),长夏宜食酸(酸能收也),秋宜食苦(苦能坚也),冬宜食甘肥(甘能缓中而长肌肉,肥能密理而补中)。
皆益五脏而散邪气矣。
此四时之味,随所宜加之食,皆能益脏而除于邪,养生之道,可不移矣。
《礼记·内则》云∶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注云∶多其时味,以养其气也。
经曰∶春无食酸,夏羊肉大热。
羊头肉平,主风眩疫疾。
羊肚,主补胃虚损、小便数,止虚汗。
羊乳酪,补肺,利大肠。
羊肾,补虚弱、益髓。
无食苦。
犬肉,温。
主补五脏劳伤,久服益气力,浓肠胃,实下焦,填骨髓,不可炙食。
牛肉,平。
牛乳甘寒,主补虚羸,止渴。
牛酪主寒热,止渴,除胸中热。
牛酥寒,淘胸间客气,利大小肠。
鹿头肉,主消渴及多梦。
鹿肉,主补中益气力。
鹿蹄肉,主骨髓中疼痛。
鹿久食,令人耐寒。
獐肉,补五脏。
从八月至十一月食,胜羊肉。
驴肉,主风狂、忧愁不乐,能安心气。
肉,主久水胀垂死,作羹食之大效。
豹肉,温酸。
主强筋骨志性。
肉,平。
食之肥下焦,强胃气,能食。
雄鸡肉,酸温。
主下气,去狂邪,安五脏,肠中消渴。
乌雄鸡肉,甘温。
主补中,止痛,除心腹恶气。
乌雌鸡肉,味平甘。
主除风寒湿痹、五缓六急,安胎及乳痈。
雁肉,味甘平。
主益气轻身,久服长发,耐老不饥。
白鸭肉,平。
主补虚羸,消毒热,和脏腑,利水道。
黑鸭不可食。
野鸭肉,味咸寒。
主补中,益气,和脏腑,除客热,消食。
九月后好食,消腹中虫,平胃气,调中,轻身,可长食之,胜家鸭。
鹑,温。
补五脏,益中,续气,实筋骨,耐寒暑,消结实,长食令人不厌。
四月以后八月以前,不中食。
干枣,味甘辛温。
主心服邪气,安中,养脾气,助十二经脉,通九窍,补少津液、大惊、强志,久服轻身延年,不饥成仙。
栗,味咸温。
主益气,浓肠胃,补肾,令人耐饥。
生食治腰脚,不宜蒸食。
柿,味甘寒。
补虚劳不足,干者浓肠胃,健脾气,消宿血。
红柿至补肺气,续经络气。
橘子,味酸寒。
主下气,开胸膈痰疾、结气,止渴。
久服除口臭,轻身长年,皮陈久者良。
乌梅,味苦平。
主下气,除烦热,安心神,支体疼痛、偏枯不仁,止下痢、好睡、口干。
HT ,寒。
益心气,补中焦不足。
樱桃,平。
主调中,益脾气,多食无损,令人好颜色,美志性。
蒲桃,味甘平。
主益气,倍力强志,耐饥寒去肠间水,调中。
久服之,轻身延年。
林擒,温。
主止消渴、好睡,不可多食。
覆盆子,味甘平。
主益气、轻身,令人发不白。
甘蔗,味甘平。
主益气,补脾气,利大肠,止渴。
豆蔻,味辛。
主温中,止呕吐、口臭。
莲子,寒。
主五脏不足、伤中气、绝利,益十二经脉、二十五络,益血气。
食之心欢,止渴,去热,补中养神,除百病,久服轻身,耐老延年。
藕,寒。
主补中,益气力,养精神,除目病。
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
鸡头实,主补中,愈百病,益子精,强志明目。
菱实,平。
主安中,补脏,令人不饥。
芋,平。
主宽缓腹胃,除死肌,令人悦泽。
椹,寒。
主补五脏,明耳目,利关节,通血脉,益精神。
久食不饥,变白发。
枸杞,味苦寒。
主五内邪气、热中,消胸胁气,除客热、风痹,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补虚损,明目,益精气。
久服轻身,耐寒暑。
葵,味甘寒。
宜脾。
久食利骨气,为百菜主。
竹笋,味甘寒。
主消渴,利水道,益气力,不可久食。
苜宿,味苦寒。
利五脏,轻身,去脾胃邪气诸热毒。
不可久食,瘦人。
荠,味甘温。
主利肝脏,和中,明目。
服丹石人不可多食。
蔓菁,味苦温。
主消食下气,利五脏,轻身,益气。
萝卜,寒。
利五脏,轻身益气,根消食下气,除五脏中风,炼五脏中恶气。
服之令人白净,细肌理,美颜色,制面毒。
白苣,味苦寒。
主补筋力,利五脏,通经脉,令人齿白,聪明少睡。
葱白,味辛温平。
冬月食之甚益,不可多食,虚人。
葱青,温。
归肉,除肝邪,安中,利五脏,益目精,杀百药毒。
薤,味苦辛。
宜心归骨,除寒热,去水气,温中,散结气,轻身耐老。
学道人长服之,通神安魂,益气,续筋骨。
韭,味辛酸温。
归心,宜肝,可久食,安五脏。
不利病患。
荏子,味辛。
主咳逆下气,温中补髓。
叶调中,却臭气。
紫苏,下气,除寒中。
薄荷,味苦平。
却肾气,解劳。
新病患不宜食。
荆芥,味苦温。
辟邪气,除劳。
不宜久食。
兰香,温。
主消食,去停水,散毒瓦斯。
茼蒿,味辛平。
主安心气,养脾胃,消饮食。
不可频食。
香薷,味辛温。
散水肿,止霍乱,去热风。
不可多食。
苦菜,味苦寒。
主五脏邪气,久服安心益气,少卧轻身,不老耐饥。
蓝菜,平。
主填骨髓,利五脏,调六腑,理经络结气,明耳目。
使人骨健、少睡,益心力。
久食大益人。
生姜,温。
去痰,下气,去胸中臭气,通神明,散烦闷,开胃口。
水芹,寒。
养神益力,令人肥健,杀百药毒。
白蒿(今青蒿也),味辛。
主补中益气,养五脏,长毛发令黑,久服轻身不老。
小根,味甘温。
主养精保气,令人肥泽。
野苣,寒。
久食轻身少睡,调十二经脉,利五脏虚热气。
长食甚益人。
马芹,温。
主心腹满,下气消食,能调味甘香美。
决明,平。
主明目,轻身,利五脏。
牛蒡,寒。
主去热风、头面烦满,四肢不遂。
通十二经脉,久服轻身。
菠,寒。
主利五脏,通肠胃。
服丹石人,食之甚良。
朱达,平。
主补中下气,利五脏。
白黍米,味甘辛温。
宜肺,主补中益气。
粳米,味甘辛苦。
主心烦,止渴益气,断下痢,平胃气,长肌肉。
仓粳米,主补中益气,坚筋骨,通血脉。
炊饭水,浸令酸,食之缓五脏六腑气。
白粱米,味甘寒。
除胸中客热,移易五脏六腑,续筋骨,可长食之。
粟米,味咸寒。
主养肾气,去骨痹热中益气力。
陈者止痢,压丹石毒。
胡麻,味甘。
主益力气,长肌肉,填骨髓,坚筋骨,治金疮止痛,久服轻身长年。
绿豆,味甘酸。
主虚羸,补五内虚乏,益气安精神,行十二经脉。
食之脾浓肚宽,可长食之。
大麦,味咸寒。
宜心,主消渴,除烦热,益气调中,久食头不白。
麦,味甘寒。
主轻身,除热,久食令人多力健行。
五谷之中,麦为上。
小麦,味甘寒。
主养肝气,去寒热,止渴烦,补中益气,和五脏,调经络。
薏苡仁,味甘温。
主筋急拘挛、久风湿痹,下气。
久服轻身益气,除筋骨中邪气,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
稗米,味甘平。
主益气补中,利脾胃气。
白豆,平。
补五脏,益中,助十二经脉,可长食之。
饴糖,味甘温。
主补虚乏,益心力,止渴,治喉咽痛,除唾血。
正月卯日。
食鱼,使人无瘟病。
二月春分。
食龟,使人不蛔,子孙蕃息。
三月宿毕。
食鲔鱼,使人不蛔,美色,多气力。
送迎各二日。
春三月。
食大肉,又先酸麦,无齿病。
因甲乙以具。
四月宿昂。
食鸡,使人目明。
五月夏至。
食鸣,送迎各二日。
食鸱枭,送迎十日。
六月宿房。
食野雉,使人阳多,遂子孙矣。
夏三月,食鸡雉及苦先麦,食之无瘅病。
因丙丁以具。
七月。
食蠹,使人宜子孙,送迎各二日。
蠹,木蝎也。
八月秋分。
食蠹,使人无病淫,众人畏之,送迎二日。
九月宿建星。
食雁,使人不病瘅,得良辰,美筋骨,送迎二日。
秋三月。
食马肉及辛,食之无寒病。
因庚辛以具。
十月宿营室。
食诸鸟使人烁心,益寿美色,送迎二日。
十一月冬至,食兔,令人不蛔,利足不僵。
十二月腊夜。
令人持椒卧井旁,无与人言。
纳椒井中,除瘟病。
冬三月。
食彘及咸,食之无足病。
因壬癸以具。
常以其月,不尽三月夕半,食者无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