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的概念
养生的基本概念

养生的基本概念
养生是指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科学的作息和心理健康等方式,以达到保持健康、延缓衰老、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养生的基本概念包括:
1. 适度饮食:饮食应均衡,摄入适量的营养物质,并避免过度摄入盐、糖、油等有害物质。
2. 科学运动:进行适度的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3. 合理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作息规律,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
4. 心理健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应对压力,保持情绪的稳定,并寻求心理咨询或支持。
5. 度假休闲:适时安排放松的度假或休闲活动,解压放松身心。
6. 积极社交:与亲朋好友保持良好的关系,多参加社交活动,增加人际关系的稳定与满足感。
7. 预防保健:积极进行个人健康检查和接种疫苗,预防疾病的发生。
养生的基本概念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适应,主要是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实现身心平衡的状态。
养生的重要性与意义

养生的重要性与意义健康是人们追求的一种宝贵财富,而养生作为保持身体健康的一种重要手段,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养生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更是源自中华文化对和谐、自然与生命之间关系的传承。
本文将从养生的定义、重要性及其意义三个方面探讨养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一、养生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养生这个概念。
养生指通过科学合理地调节饮食、运动、作息以及心理状况来保持和改善身体健康。
根据《黄帝内经》所述,“治未病”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发展起来,并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可以说,中国古代智慧积淀下形成了关于“长寿”、“健康”的丰富知识体系。
二、养生的重要性1. 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拥有良好的身体健康才能享受到美好的生活。
养生正是通过科学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身体素质和抵御力,达到长寿健康的目标。
只有拥有坚强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中。
2. 缓解现代人压力与疾病困扰随着现代社会步伐的加快,人们每天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和快节奏的生活节奏。
压力过大容易导致心理和生理问题。
通过养生活动,如晨练、冥想、放松等,可以有效缓解精神紧张程度,并增强身体素质以应对不同压力。
3. 提升整体幸福感和生活品质养生不仅仅关注体内机能调节,同时也关注外部环境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
在享受大自然美妙风景时,养生产业也使得我们获益良多。
参观名胜古迹、旅游度假、日常使用纯净水源等养成的良好习惯都可以提升我们整体幸福感,并为我们带来更好的生活品质。
三、养生的意义1. 弘扬中华文化,继承传统智慧养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新的弘扬。
习惯科学饮食、健康与零食选择时优先选择水果、蔬菜等营养丰富又安全的食物,不仅能够提高人们对美食的鉴别能力,还有助于吸取杂毒与陈旧偏见。
这种“治未病”的方法引领着现代社会追求健康幸福的人们进入更好层次。
2. 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养生理念也提倡关注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并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养生的定义和分类

养生的定义和分类养生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和追求,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的背景下,人们更加注重养生的重要性。
那么,什么是养生?养生又可以如何分类呢?本文将从定义与分类两个方面对养生进行探讨。
一、养生的定义养生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医理论中的“养生之道”,强调人们通过调养身体和心灵来达到平衡和健康,从而延续生命。
而如今,养生已经成为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包括了饮食、运动、调节心态等多个方面。
养生主要意味着使身心得到平衡和健康,并延长寿命。
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注重个体的整体健康而非单一部分的健康。
养生的目标是通过提升身体的自愈能力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二、养生的分类1. 饮食养生饮食养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养生方式。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食物具有热、凉、温、寒四性,对身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合理搭配食物,注重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的摄入,避免油腻、辛辣食品的过量食用,可以达到养生的效果。
此外,养生饮食还包括合理的饮水、进食规律、烹调方式等方面。
2. 运动养生运动养生是通过适度的体育锻炼来增强身体素质和调节身心的一种养生方式。
常见的运动方式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瑜伽等。
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加心肺功能、强健肌肉、改善体格和心理状态,同时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3. 心理养生心理养生强调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平衡的情绪状态。
现代生活中,人们经常承受着压力和焦虑,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如情绪低落、抑郁等。
通过学习放松技巧、心理咨询、培养爱好等方式,可以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4. 睡眠养生睡眠是恢复体力和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睡眠充足且质量良好的人更容易保持健康状态。
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包括规律作息、睡前放松等,可以改善睡眠质量,从而提高养生效果。
5. 自然养生自然养生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加强身体锻炼和享受大自然的恩泽。
例如,户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曝晒阳光等都是自然养生的一部分。
养生与保健的区别

养生与保健的区别在追求健康生活的过程中,很多人经常会听到“养生”和“保健”这两个词。
虽然它们都与健康相关,但实际上养生和保健是有一些区别的。
本文将详细探讨养生与保健的区别,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并正确对待自己的身体健康。
一、什么是养生?1.1 养生的含义养生是指通过调整饮食、作息、心态等方面来维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态。
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如合理饮食、适当锻炼、良好睡眠以及消除精神压力等。
1.2 养生的目标养生的目标是追求长寿和良好的身体状况。
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日常生活方式,可以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少疾病发生和提高抵抗力。
1.3 具体方法- 合理饮食:均衡摄取各种营养素, 避免暴饮暴食、高糖高盐等不良习惯;- 适度锻炼: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尽量保持每天一定量的运动;- 良好的睡眠:保持规律作息,每晚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身体恢复和调整;- 消除精神压力:通过放松心情、调节情绪来缓解压力,如读书、听音乐、社交等。
二、什么是保健?2.1 保健的含义保健是指采取某些措施来预防疾病或维持已有健康状态。
它侧重于提前在身体出现问题之前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
与养生不同,保健更加注重对特定问题的预防和治疗。
2.2 保健的目标保健主要目标是预防疾病和减少潜在风险因素对身体造成的危害。
通过警觉性检查、常规体检以及接受医生建议并进行相应治疗等方式来提前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
2.3 具体方法-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以及预防性筛查,如妇科、乳腺、肿瘤等;- 平衡饮食:遵循合理的膳食结构和营养摄入,减少油腻和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接种疫苗:根据国家规定接种适当的疫苗来预防某些传染性疾病;- 控制危险因素:通过戒烟、限制酒精摄入以及避免过度暴露在有害环境中等方式来降低潜在风险。
三、3.1 侧重点不同养生注重长久维持良好状态,主要是通过调整日常生活方式和改变心态来达到。
保健更加注重对已存在问题或潜在问题的有效干预,强调积极地预防。
养生与中医药文化

养生与中医药文化一、介绍养生的概念和重要性养生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保持身体健康、促进心理平衡和延缓衰老的一种综合性活动。
它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中医药文化的深刻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诸多压力和疾病威胁,因此关注养生已成为人们的共同需求。
恢复身体健康体态、防治疾病、提高生活质量是养生的主要目标。
从饮食起居到情志调摄,从运动锻炼到草药调理,都融入了中医药文化对于身体平衡和健康的认知。
二、中医药文化及其对养生的影响1. 中医药文化的渊源与历史背景中医药文化几千年来积淀了丰富而独特的理论体系,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临床实践经验。
它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体是一个微观宇宙,与外界环境、天地变化相互作用。
中医药文化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注重平衡,追求身心健康。
2. 中医药养生理念的核心中医药强调预防为主、调整寒暑、保护精气神等理念在养生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四季养生”是中医药文化对人体适应气候变化的摄取以及调理的建议,它关注饮食起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3. 中医药文化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中医药文化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认为不同器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所以,在甄别和治疗疾病时,中医注重全面观察患者的身体表现,并根据个体差异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种综合性和个体化的诊疗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养生观念的发展。
三、中医药文化在养生实践中的应用1. 饮食保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五味调和、食物烹饪的方法以及各种食材对于身体的滋补作用。
中医药文化在养生实践中强调饮食的平衡性,推崇以粗细搭配为主要原则。
冬季保持温暖、夏季清凉爽口,皆是从中医药文化中得到的经验。
2. 草药疗法中医药文化倡导天然、安全和温和的疗法。
草药是中医治疗常用的方式之一,其丰富的植物资源提供了很多具有保健功效的草本植物,并已被广泛应用于养生保健领域。
不同植物所含有许多有效成分,如营养素、抗氧化剂等。
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并使用它们可以起到预防和改善身体健康状态的作用。
养生与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

养生与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
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使人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一种生活方式。
中医养生学则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如何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五脏功能等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包括:
1. 阳和阴平衡: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
阳指的是身体的热、活动性,阴指的是身体的寒、静止性。
保持阴阳的平衡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2. 气血运行: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气血的运行畅通与否直接影响身体的健康。
通过调节气血的运行,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3. 五脏调养:中医将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视为整个身体的核心,每个脏腑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通过调养五脏,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4. 饮食调养:中医饮食调养注重饮食的均衡和调节,根据个体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合理选择食物,食疗调理,以达到保健身体的目的。
5. 锻炼养生:中医强调锻炼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通过适当的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增加体质,预防疾病。
总之,养生与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强调通过调节阴阳平衡、
气血运行、五脏功能、饮食调养和适当锻炼等方法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养生常见问题解答五个关于养生的常见问题

养生常见问题解答五个关于养生的常见问题养生常见问题解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但是,关于养生,也存在着一些常见问题和误区。
本文将针对养生常见问题,逐一进行解答,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养生知识,健康生活。
问题一:什么是养生?养生是指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结构、身体锻炼等手段,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和延缓衰老的目的。
养生强调平衡,不仅要关注身体的健康,还要注意心理和精神的平衡。
养生是一种全面而系统的养护方式,注重长期的培养和维持。
问题二:养生的重点在于哪些方面?养生的重点主要包括合理饮食、适度锻炼、良好的睡眠和情绪调节等方面。
1. 合理饮食:合理的饮食结构是养生的基础。
要注重膳食结构的平衡,摄入适量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
同时避免暴饮暴食、偏食和过食。
2. 适度锻炼:适度的身体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体力,促进新陈代谢。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3. 良好的睡眠:充足的睡眠对于身体的恢复和新陈代谢非常重要。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保证7-9小时的睡眠时间。
4. 情绪调节:保持积极的心态,学会解压和放松。
可以通过阅读、旅行、参加兴趣爱好等方式来放松心情。
问题三:养生是否等同于保健品?养生和保健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保健品是指药物、健康食品等,通过摄入特定的成分来改善身体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而养生则是一个更加综合的概念,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结构、锻炼等方面来维护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养生注重的是全面的养护,而保健品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问题四:养生真的可以延缓衰老吗?养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衰老。
通过合理饮食、适度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同时,养生也可以改善肌肤状态,延缓皮肤的老化过程。
然而,养生并不能完全逆转衰老的过程,衰老是一个自然的生理现象,只能通过养生来缓解和延缓。
养生 教学大纲

养生教学大纲养生教学大纲养生是一门古老而又深奥的学问,它涉及到人类的身心健康、生活方式和养生技巧等方方面面。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养生知识,制定一份养生教学大纲是非常重要的。
一、养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养生是指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生活方式,达到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
养生的原理是根据中医理论,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气血等方面,达到平衡身体机能的目的。
二、养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1. 饮食调养:合理搭配膳食,注重营养均衡,避免过度油腻和垃圾食品的摄入。
2. 运动保健: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
3. 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减少压力对身体的负面影响。
4. 合理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对身体恢复和健康至关重要。
三、常见养生误区及正确的养生观念1. 过度依赖保健品:保健品的功效有限,不能替代健康的生活方式。
2. 盲目追求减肥:过度减肥会导致营养不良和身体机能紊乱,应注重健康减肥。
3. 忽视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应重视心理调节和心理疾病的预防。
四、养生的适应人群和注意事项1.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儿童、青少年、中年人和老年人在养生方面有不同的需求和注意事项。
2. 特殊人群:孕妇、产妇、哺乳期妇女、慢性病患者等需要特殊的养生指导。
3. 注意事项:养生过程中应注意个人体质和病史,避免过度运动和不适合的饮食。
五、养生的实践案例和经验分享1. 饮食调养:合理搭配食物,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减少盐分和糖分的摄入。
2. 运动保健:每天适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保持身体的活力和灵活性。
3. 心理调节:学会放松和调节情绪,可以通过冥想、阅读等方式缓解压力。
4. 合理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养生教学大纲的制定,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养生知识,从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通过科学的养生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和“保形全
神”。 动静结合: 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但也
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 审因施养: 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
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
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
编辑本段辟谷养生:
现代辟谷养生创始人盛紫玟先生说:“辟谷又称“却谷”、“断谷”、“绝谷”、“休粮”、 “绝粒”等即不吃五谷,而是食气,吸收自然能量。过去道家当做修炼成仙的一种方法,而今 是辟谷养生指导师运用能量来修养身心。人食五谷杂粮,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同时, 道家认为清除肠中秽气积除掉三尸虫,必须辟谷”。
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 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 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剂生活等方法, 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在养生打坐的过程中建议使用 晶体 石膏灯,她柔和光泽可以帮人放松身心、稳定情绪、有净化、清醒的力量,对于心灵 治疗与修养也很有效。
得以保证,此即气功吐纳之术。二者均是通过气血流通而养生。
培补精气
人始
生,先成精,先天之精源于父母,藏于肾,为生命之本、繁衍之源。后天之精由生化而来,
亦藏于肾。故精乃阴气之本源,精盛则本壮,气化之源旺,故生气勃勃。而人之一切活动无
不消耗阴精,故而用药食培补精气,补精以滋源,补气以助化精。延年之药食虽多,而不外
养生就是人类提高自身组织、自身康复能力的学问,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境界。
保养生命 消除疾病的学问——因此有别于现代西方治疗疾病的“医学”。《黄帝内 经 》中黄帝与老师岐伯有一段精彩对话。谈到瘟 疫 时,黄 帝 问老师为什么有些人被传染了 却不得病,岐伯的回答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就是为什么说整个中医学就是大养生 学。当然,这里所说的中医学是指中 华 原 创 医 学 ,而不是“一代明君”康 熙 阉割华夏文明后 已经面目全非的“现代中医”。 通常所说的养生是狭义的养生学,是指通过非药物的方 法达到提高自康复能力的学问。公元前五十世纪人天合一整体观的形成标志着养生概念的成 熟;公元 610 年,隋大业年间,当时的太医令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集中论述了各种 疾病的病源和病候,但书中没有药方,只列养生方、导引法 213 种。由此可知,中国从那时 起就已经将养生作为治疗的常规方法,并得到官方的提倡。
乎培补先后天精气之大要。
节欲保精
七情六欲人所不免,多欲则伤精,故须节
欲以安精神;房室有节以保肾精,使精常满盛,而邪客》)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人 体自身具有与自然变化规律基本上相适应的能力,如果人能掌握其规律,主动地采取各种养 生措施适应其变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提出“春 夏 养 阳 , 秋 冬 养 阴 ,以从其根。”这种“顺 时 摄 养 ”的原则,就是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 行养生,从而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食养类
主要从饮食物性味、补泄滑肾的效用与人体状态、天时气候、地理方域等的关系论述养 生 之 道 ,也包括节食、辟 谷 等内容。著作如元代忽思慧的《饮 膳 正 要 》、《道 藏 精 华 录 》 收载的《服气长生辟谷法》(著者佚名)、清代简缘老人的《节饮集说》等。
导引类
主要从论述气功、导引练形的理论及具体方法上阐明祛病保身、益寿延年之道,内容包 括各种门派、形式的气功,各种导引练形(如八 段 锦 、五 禽 戏 、易 筋 经 等著述。如后人从隋 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辑出的《巢 氏 病 源 补 养 宣 导 法 》,明代尹 真 人 著《性命圭旨》 和朱权著《臞仙神隐》、清代马齐著《陆地仙经》,以及南北朝达摩祖师的《易筋经》、明代 袁黄的《静坐要诀》、清代娄杰的《八段锦坐立功法图诀》等。
不同年龄的养生要求
①胎 儿 期 。依于母体,长于子宫,亦能感受外界及母体的影响,此期养生主要依 赖胎教,故各种养生要求均针对母体,以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诸如行动稳重、食饮丰富平 和、精神安定愉快、耳不闻恶声、目不睹恶事、睡眠充足、节制房事等。 ②婴儿期。 已离母体,哺乳赖母。此期为稚嫩之时,形气未充,神气未定,易饱易饥易惊易为邪袭,病 则传变迅速,故此期养生在于母子同养,养母以防止母病及子,养子以保证其各种生理需求, 适其寒温、多见风日、合理饮食,待之以慈祥、安和、愉快,使婴儿发育结实、稳定。 ③ 幼 儿 及 青 春 期 。此期已完全脱离母体,养生主要在于自身,但又须父母的指导和关怀。此 期特点是生长迅速,智力、体力大增,生殖力亦渐成熟,是精神与形体变化最显著的时期。 身体方面倡导杂食不偏、生活自理、手脚勤快,要充分保证其成长发育的营 养 需 要 ,避免 发育迟缓、发育不良等;尤须注意使其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及社会公益活动,急公好义,避 免因过分溺爱而养成其所求必得,从不顾及他人的恶习。 ④壮年期。此期应该严格按 照长生不老的基本原理操作,物极必反,才能不会变老。 ⑤老年期。生命的最后阶段。 人之衰老为自然规律,故精神上要放得开。此期人生大事多已了却,心无羁绊,怡然自得, 访友话旧,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一凭己性为取舍,注意起居规律、食饮适宜、锻炼有常, 使阴阳平衡、气血顺畅,精气神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则老而不衰,可望延年益寿。
有寿。
流通气血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二者相伴,贯通周身,熏濡百节,流通
则生机正常,滞塞则淤结病生。流通之道有二:一是以形体动作促进气血流行,即华佗授弟
子五禽戏时所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劳动则气血周流,此即流水不腐的道理。二
是以意念来导引气的运行,气行则血行,身体虽或动或止,但气血之流通、经络之舒畅始终
养生文献
延年益寿,人同此心。达官贵胄、方外修 真 、三教九流,于此莫不关注,故而养生文 献不限于医家,诸子百家均有所涉及。中国现存养生类著作约数百种,尚不包括涉及养生内 容又非养生专著的书籍。养生书籍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通论类
主要从养生的大旨、理论、指导思想等立论,全面分述各种养 生 方 法,泛而不专,有 助于人们了解养生理论,并指导一般的养生,如汉代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梁代[[陶 弘 景 ]]著《养 性 延 命 录 》、唐代[[孙 思 邈 ]]著《孙真人养生铭》、宋代陈直著《养 老 奉 亲 书 》、 元代李鹏飞著《三 元 延 寿 参 赞 书 》、明代高濂著《遵 生 八 笺 》及胡文焕著《寿养丛书》、清 代曹庭栋著《老老恒言》等。
整个中医药和养生体系在《 黄 帝 内 经 》时代就已经很成熟。对“养生”表达最好的是西 汉的《淮南鸿烈》一书。书中认为整个人体生 命 系 统 (古称“器 ”)由三个要素组成:一是 形——“形者,生之舍也”,即人体生命的“房子”;二是神——“神者,生之制也”,即人的自 组织、自康复能力,是生命的主宰(“制”);三是气——“气者,生之充也”,气是沟通形与 神之间关系的使者,用今天的语言说,就是信息。排在第一位的是“神”,其次是“形”,最后 是“气”,而且“一失位,三者俱伤也”。中华原创医学是这个原则,狭义的“养生之道”也是这 个原则。那么,如何来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呢?《淮南鸿烈》讲得很清楚:第一,“将养 其神”;第二,“和弱其气”;第三,“平夷其形”。现在我们将“养生”局限为食疗、药 膳 ,有 以偏概全之嫌。养生就是“养神”,或者说“养心”,或者说“养性”。食疗、药膳,只是养生当 中的一部分,虽然它很有价值,但并非最重要的部分——因为第一位是“养神”,第二位是“养 形”。食疗和药膳实施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人体的自组织能力,也即“养神”,也就是说现代 人们所称的词汇“气功”(严格说来应该是“医 学 气 功 ”,古代又称“导引”“养生”)是养生学最 关键的内容,而其指导思想是东方文明整体观。
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
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 顺其自然: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在养生
的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性。正如《内经》主张: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形神兼养:
在养生过程中既要
二、重视精神调养
1.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不良刺激,主要包涵着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要尽 量地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因为,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 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等,有利于精神的调养。因而,要积极创建这种环境和氛围,尽量避免 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 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 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躯体疾患既可给患者造成痛苦等不良刺激,重病或久 病常易形成患者的精神负担,其内源性刺激还可产生异常的情 志 变化,加重病情,影响康 复,遂致早衰。 2.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过激、过久的情志刺激,只有在超越 人的心理调节范围时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人的心理调节能力,首先与人的“志意和”密切相关。 亦即《灵枢本脏》所说的:“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具体言之,“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 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来转移情绪情感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养生理论
养生的理论均从维持人的正常状态出发,把减少消耗、加强再生、保持顺畅、维持
稳定作为重要的着眼环节,主要强调如下几点。
调和阴阳
《内经》说“生之本,
本于阴阳”,又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所以,调和阴阳则精神充旺,邪不能侵,得保健
康。调和之道,须顺时以养阳,调味以养阴,使阳气固密、阴气静守,达到内实外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