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延性抗震设计的比较-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美国UBC97与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近断层系数对比

美国UBC97与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近断层系数对比宋廷苏;管庆松;周宝峰;阿拉塔;安晓文【期刊名称】《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年(卷),期】2016(36)5【摘要】本文介绍了美国《Uniform Building Code》1997使用Ca和Cv双参数确定抗震设计反应谱的方法。
UBC97中规定,同时满足4个方面的条件:(1)建筑位于抗震设防4区;(2)断层是发震断层;(3)断层具备发生不小于M_w6.5级地震的能力;(4)断层距小于15 km,才需考虑近断层系数。
近断层反应谱与非近断层反应谱主要有等效峰值加速度、等效峰值速度和反应谱特征周期3个方面的增大。
隔震结构的近断层增大系数不小于传统抗震结构的近断层增大系数。
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只规定了隔震结构和进行性能抗震设计的结构,在同时满足发震断层和断层距2个方面的条件,才需考虑近断层增大系数。
通过对比发现,UBC97关于近断层系数的规定更加系统、明确和全面。
【总页数】10页(P55-64)【关键词】近断层系数;美国建筑统一标准;中国抗震规范;隔震【作者】宋廷苏;管庆松;周宝峰;阿拉塔;安晓文【作者单位】云南省地震工程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41;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9【相关文献】1.抗震设计规范之近断层中小地震影响 [J], 李新乐;朱晞2.美国设计规范IBC 2000和UBC97对抗震设计的差异浅析 [J], 邵辉3.中、美主要抗震设计规范加速度谱的近断层地震动能量检验 [J], 江辉;朱晞4.缺乏近断层强震观测资料地区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研究 [J], 李新乐;窦慧娟;朱晞;孙建刚5.中国欧洲美国抗震设计规范场地分类对比研究 [J], 张凤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外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比较

第30 卷,第4期2014 年12 月世界地震工程WORLD EARTHQUAKE ENGINEERINGV o l.30N o.4D ec.2014文章编号: 1007 -6069( 2014) 04 -0068 -09国内外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比较刘国强2 ,金波1,3,高永武1(1.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80;2.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013;3.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 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作为核电规范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对于保障核电厂在遭遇地震作用下能够安全停堆或安全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对现行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GB50267 -97 的修订工作已经完成,并于2012 年形成了修订送审稿。
本文针对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GB50267 -97 规范与2012 年修订送审稿的差异,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
同时,结合美国和法国两国核电标准中有关抗震设计与中国2012 修订送审稿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探究造成不同规范间差异的原因及影响。
关键词: 核电厂; 抗震设计规范; GB50267 -97; ASCE4 -98; RCC -G中图分类号: P315 文献标志码: AComparison of nuclear power plant seismic design in chinese and foreign codeLIU Guoqiang2 ,JIN Bo1,3 ,GAO Yongwu1(1. L a bo rat o r y o f Earthquake E ng ineeri ng V ibrati o n,Institude o f E ng ineeri ng M echanics,C E A,Harbin150080,C hina;2.Shando ng Electric P o w er E ng ineeri ng C o nsulti ng Institute C o.td,Jinan250013,C hina;3.Harbin E ng ineeri ngU ni v ersit y,Harbin150001,C hina)A b s t ract:T he code f or seis m ic desi gn of the nuclear pow er plants is an i m por tant part of nuclear pow er code s ys- t em,and it pl ays a vi sital r ol e t o insure the nuclear pow er plant t o shut dow n or keep runni ng s af tl y under the eart h- quake. N ow our count r y has com pleted the r evi si on w or k of the code f or seis m ic desi gn of the nuclear pow er plant GB50267-97,and f orm ed the s ubm itted ver si on in2012.In this paper,it is studied that the di ff erences of di ff er- ent ver si ons of the codes f or seis m ic desi gn of nuclear pow er plant,w hich include GB50267-97and2012s ubm it- ted ver si on. A t the s am e ti m e,the seis m ic desi gn codes of the nuclear pow er standards of the U nited St ates and France are com pared w ith t hos e of C hina,and it als o studied the causes andi nf lunences of the di ff erences bet w een di ff erent codes.Key words: Nuclear power plant; Seismic design code; GB50267 -97; ASCE4 -98; RCC -G引言2007 年7 月,日本新泻地震导致柏崎刈羽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
国内外抗震加固新技术的比较与应用

国内外抗震加固新技术的比较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安全的需求提高,抗震加固技术成为了建筑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国内外,各种新的抗震加固技术层出不穷,它们在改善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国内外抗震加固新技术进行比较,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前景。
1. 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国内外都在积极研究和应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技术。
通过在混凝土结构上增加钢筋、外包钢筋混凝土、加固节点等方法,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在国外,一些先进的钢筋混凝土加固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如西方国家常用的FRP加固技术(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加固技术),相对轻便、施工方便并且经济效益明显。
国内也在积极推广FRP加固技术,通过应用纤维增强材料、碳纤维等,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
钢结构是一种轻量化的结构体系,具有较好的韧性和延性。
钢结构加固技术在国外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如对钢框架的加固技术、钢管混凝土柱的加固技术等。
钢结构加固技术在国内也得到了较多的研究和应用,通过加固梁柱节点、增加钢板、加固钢管等方法,来提高钢结构的抗震性能。
3. 隔震技术隔震技术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研究的一种抗震加固技术。
通过在建筑底部设置隔震装置,使建筑可以与地面进行相对独立的振动,从而减小地震作用传递到建筑上的影响。
隔震技术在国外应用较为广泛,如日本的基础隔震技术和新西兰的橡胶隔震技术等。
国内也在积极推广隔震技术,并在一些地震频发的区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预制装配式抗震结构技术预制装配式抗震结构技术是一种将建筑结构预先制作成标准构件,再进行现场拼装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建筑的施工效率,减少对现场环境的影响,并且可以有效减小建筑物的自重,提高抗震性能。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都在积极研究和应用预制装配式抗震结构技术。
而在国内,这种技术也逐渐得到了重视,并在一些地区得到了推广应用。
二、抗震加固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抗震加固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小地震造成的破坏。
国内外抗震加固新技术的比较与应用

国内外抗震加固新技术的比较与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地震频发的国内外,抗震加固技术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人们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抗震加固技术。
本文将比较国内外抗震加固新技术,并探讨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一、国内抗震加固新技术1. 钢筋混凝土梁柱加固技术这是目前国内较为常见的抗震加固技术之一。
通过在梁柱节点处增设钢筋、预应力钢筋或碳纤维布等材料,以增加原有结构的抗震能力。
这种加固技术具有施工周期短、成本低的特点,适用于一些中小型建筑物的抗震加固工程。
2. 钢结构加固技术在近年来,随着钢结构建筑的广泛使用,钢结构加固技术也逐渐成为国内抗震加固的热门技术之一。
通过在原有结构上增设钢筋、钢板或型钢,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比于传统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的抗震性能更为优越,因此这种加固技术适用于一些大型建筑物的抗震加固工程。
3. 土木工程振动控制技术这是一种新兴的抗震加固技术,通过在建筑物周围设置振动控制装置,以减少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
这种技术具有无需改变原有结构形式的优势,适用于一些特殊结构的抗震加固工程。
1. 震区抗震加固应用在我国的地震频发地区,各种抗震加固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抗震加固工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验证,其效果得到了积极的肯定,为当地的抗震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老旧建筑抗震加固应用在国内外,许多老旧建筑的抗震工作也备受关注。
通过采用各种抗震加固新技术,对老旧建筑进行加固改造,提高其抗震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3. 高新技术工程抗震加固应用在一些高新技术工程,如核电站、高桥梁等领域,抗震工作更显得重要。
通过采用各种抗震加固新技术,提高这些工程的抗震性能,确保其安全可靠地运行。
国内外抗震加固新技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为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实际工程中,选择适合的抗震加固技术,是保障建筑物安全的关键。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征稿简则

地 震 工 程 与 工 程 振 动第40卷《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征稿简则《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1年正式创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系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源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刊。
本刊主要登载国内外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方面的学术论文,综述性文章和问题讨论、学术动态等。
其内容包括:强震观测与分析;工程结构抗震理论;结构、工程体系的震害调查总结和震害评定;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小区划;岩土地震工程和场地效应;建筑物与生命线系统的抗震性能和设计原理;结构地震模拟实验;结构控制技术和智能材料的应用;结构健康诊断;抗震设计规范、标准;地震社会问题;土木建筑、道桥以及水利工程方面的抗震问题等。
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1.本刊实行网上投稿,文章短而精。
要求在不影响文章质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压缩版面,能用参考文献引证的,不必在文中赘述(论文篇幅一般5~6页为宜,含图表)。
请在稿件首页上方以简短文字写出文章的创新点。
2.来稿应属真实姓名,第一作者个人信息(出生年、性别、技术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及E mail地址)须在文稿首页地脚处注明。
3.每篇论文须包括中英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邮政编码、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引言、正文和参考文献。
4.获得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请在文稿首页地脚处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项目编号(须有英文对照)。
5.中英文摘要须写清楚研究的问题、过程、方法及结果(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中文摘要200字左右、英文摘要100~150个英文单词为宜。
摘要和关键词的中文与英文内容应保持一致。
6.量的单位须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正体书写。
数学公式中的变量及文中物理量采用斜体,外文符号及物理量凡易混淆者,应注明文种、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等(一般变量应为斜体,矢量、矩阵及张量为黑斜体;常量e、π,三角函数,虚数单位i或j以及对数与自然对数、转置T等应为正体,上下角标符号如为标识性的,应为正体,如为量的符号,则为斜体)。
抗震设计中结构延性与地震作用关系分析

抗震设计中结构延性与地震作用关系分析陶庆东;肖盛燮【摘要】利用延性理论,研究地震作用力对高层结构的影响,从分析延性的各因素入手,构建相应的理论体系,得出相应的延性系数,对高层结构延性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Uses the theory of ductility, studies effects of seismic force on high-rise structural, from the analysis various factors of ductility, construct the theory system, get the corresponding ductility coefficient,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high-rise structural ductility research.【期刊名称】《交通科技与经济》【年(卷),期】2011(013)005【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延性;抗震能力;延性计算;塑性铰【作者】陶庆东;肖盛燮【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防灾减灾研究所,重庆400074;重庆交通大学防灾减灾研究所,重庆40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在地震区进行结构设计时,一般情况下都要考虑延性方面的要求,以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1]”的抗震设防要求。
通过计算,往往使结构要具备足够大的承载能力,足够大的刚度以及应具备足够大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考虑多大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才能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之间没有明显的界定。
虽然这种界限不明显,但通过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学术界普遍认同在框架结构中应遵循: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强剪弱弯等设计原则,有效的控制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延性破坏。
在地震作用下,底层破坏是较普遍的破坏形式。
对于底层大空间的高层建筑,由于底层相对较弱;对于多层建筑,由于底层承受的地震剪力最大,一般均发生底层破坏破坏。
国内外抗震加固新技术的比较与应用

国内外抗震加固新技术的比较与应用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建筑物和人类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加固建筑物以提高其抗震能力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对抗震加固新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本文将对国内外抗震加固新技术进行比较与应用的分析。
国内抗震加固新技术我国目前的抗震加固新技术主要包括传统的加固方法以及一些新型的加固技术。
传统的加固方法主要包括剪力墙、钢筋混凝土柱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加固等。
这些传统的加固方法都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实际工程中却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工程量大、成本高、施工周期长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国内科研人员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抗震加固技术。
目前,国内新型的抗震加固技术主要包括碳纤维加固、预应力加固、钢板剪力墙、橡胶支座等。
这些新型的加固技术具有施工简便、成本低、效果好等特点,受到了工程界的广泛关注。
碳纤维加固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加固方法,利用碳纤维片材作为加固材料,通过粘结在结构表面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碳纤维具有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等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预应力加固技术则是利用预应力钢筋对结构进行加固,通过对结构进行预压,使得结构在受力时能够承受更大的荷载。
钢板剪力墙是一种新型的加固方法,利用钢板对结构进行加固,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橡胶支座则是利用橡胶材料对结构进行支撑,有效地减少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
与国内相比,国外的抗震加固新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国外主要的抗震加固新技术包括基础隔震技术、主动控制技术、阻尼器技术等。
这些新技术在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方面具有很高的效果。
基础隔震技术是一种将建筑物与地基进行隔震的技术,通过设置隔震层或隔震基础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
主动控制技术则是一种利用主动控制系统对结构进行控制的技术,通过对结构施加控制力来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阻尼器技术是一种利用阻尼装置对结构进行控制的技术,通过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来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中美混凝土抗震设计规范对比

中美混凝土抗震设计规范对比1概述近来我国在国际上承担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要求采用美国规范设计,因此有必要学习美国规范,并了解美国规范与我国规范间的差异。
本文对比了中美两国规范中关于荷载组合、抗震设计基本原则(主要对比抗震设防目标和水准、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这两方面的内容)、抗震设计方法这三方面的内容。
对比的规范介绍如下:1、ASCE/SEI 7-10:是按概率极限状态设计原则和结构可靠度理论编制的,统一了美国各种结构设计规范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荷载取值标准(包括地震作用的取值标准)及荷载效应的组合原则和计算公式、荷载分项系数及组合系数的取值规定等,类似于我国的荷载规范,并包括了类似于我国抗震规范中的抗震设防标准、地震动参数及地震作用的取值标准等内容。
2、UBC 97:Uniform Building Code, UBC——《统一建筑规范》是美国第一个带有建筑抗震内容的规范,第一版于1927年出版,由“国际建筑官员协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Building Officials,即ICBO)出版发行,主要用于美国西部各州,是被广泛采用的规范之一。
3、IBC-2003:IBC规范第一版于2000年颁布,每三年修订一次,自此, 其他3本通用规范便不再更新, IBC 规范逐渐成为了美国全国唯一的通用建筑规范。
IBC规范的颁布与实施,取代了UBC、SBC和NBC等规范,从而使美国的新建建筑规范达到了统一。
在抗震设计方面,IBC大多引用了ASCE 7-10的内容。
可以把IBC视为一个规范门户,由它通向各个专门规范。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编。
按该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基本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mparing overseas and inland specifications for ductility seis m ic design
W ang Keha,i L iQ ian , W e iH an
( R esearch Inst itute of H ighw ay , TheM in istry of Commun ication , B eijing 100088, Ch ina)
第 26 卷 第 3 期 2006 年 6 月
地
震
工
程
与
工
程
振
动
EARTHQUAKE ENG I NEER I NG AND ENG I NEER I NG V IBRAT I ON
Vo. l 26, N o . 3 Jun . 2006
文章编号: 1000 -1301( 2006) 03 - 0070 - 04
国内外延性抗震设计的比较
王克海, 李
摘要 : 1971 年美国发生圣
茜, 韦
韩
பைடு நூலகம்
(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 北京 100088)
费尔南多地震 , 许多新 建的桥梁结构遭到严重 破坏之后 , 延性抗 震得到重
视 , 抗震设计方法正在从传统的单一强度理论向延性抗震 理论过渡。目前 , 大多数国家的桥梁抗震设 计规 范已经采纳了延性抗震理论。本文针对几个主要的抗震设计 规范 , 包括 EC8 、 C altrans 、 AA SHTO、 日本 和我国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的延性抗震设计做一个概述。主要内容有延性指标的定义及其 计算 方法和延性构件钢筋锚固和搭接长度的规定 , 本文对我国 公路桥梁的 延性抗震 设计有一 定的参 考价 值。 关键 词 : 延性 ; 国内外抗震设计规范 ; 抗震设计 中图 分类号 : P315. 95 文献标识码 : A
引言
20 世纪 60 年代 , 以纽马克 ( Newm ark) 为首的学者基于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反应的研究, 提出 延性 的概 念来概括结构构件超过弹性阶段后的抗震能力。他们认为结构延性与强度一样重要, 均应在抗震设计中考 虑。 1971年美国发生圣 费尔南多地震, 许多按照新的抗震规范设计的建筑、 桥梁结构严重破坏。导致结 构倒塌的原因并不是强度不足 , 而是由于地震激起的反复的弹塑性变形循环, 超出了结构的滞回延性。此 后 , 延性抗震才真正得到重视。 20 世纪 70年代初 , 以 R. P ark 和 T. P aulay 为首的新西兰学者在总结震害教 训和试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延性抗震设计理论以及能力设计方法。目前 , 抗震设计方法正在从传统
71
的单一强度理论向延性抗震理论过渡 , 大多数地震多发国家的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已经采纳了延性抗震理论。 以下针对几个主要的抗震设计规范的延性抗震设计作一个概述。
1 延性抗震设计
采用延性概念设计的抗震结构, 要求在概率意义上必须保证结构具有的延性能力超过预期地震动所能 激起的最大非弹性变形 (延性需求 ), 从理论上讲, 延性需求可以通过弹塑性动力分析来获得, 这就涉及到非 弹性变形问题。为了能够直接应用规范中给出的弹性反应谱 , 国外一些抗震设计规范是通过确定 强度折 减系数 和结构破坏准则来实现的。延性结构的破坏准则可以归纳为: 强度破坏准则、 变形破坏准则、 能量 破坏准则、 变形和能量双重破坏准则以及基于性能的破坏准则。在各国现行的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 , 基本都 直接或间接地采用了变形破坏准则, 而基于性能的破坏准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新西兰学者 T. Pau lay 等提出了能力设计原理。能力设计强调构件之间的安全度差异, 通过这种差异, 保证结构在强震中延性形式的出现, 避免发生脆性破坏。基于能力设计原理的设计方法 (能力设计方法 ) 在 新西兰最先得到广泛应用 , 其他国家也先后在各自的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 采纳应用了能力设计原理的一些 基本概念。
收稿日期 : 2005 - 11 - 10 ; 修订日期 : 2006 - 03 - 15
基金项目 : 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 ( 200231800028 ) 作者简介 : 王克海 ( 1964 - ) , 男 , 副研究员 , 博士 , 主要从事桥梁抗震及可视化系统研究 .
3期
王克海等 : 国内 外延性抗震设计的比较
Abstract : Engineers w ere shocked to observe that m odern highw ay br idgesw ere destroyed in the 1971 San Fernan do , C aliforn ia , earthquake . A fter tha, t duct ility seism ic desig n attracts m ore attent io n , and the research turning si m ple intensity desig n to in tensity ductility desig n m ethod w as started . The ductility se ism ic theory has been w ritten in to overseas and in land seism ic specificat io ns for h ighw ay bridges . In th is paper , the ductility se ism ic design is in troduced and the differences am ong several se ism ic specifications fo r h ig hw ay bridges in clud ing EC8 , Ca ltrans , AASHTO, spec ifications o f Japan and China w ill be d iscussed . T his in clu des th e def in ition and ca lculation o f duc t ility index, the deta ils of ductile m em bers, such as the leng th of in elastic h inge, the requirem ents o f splices and th e ancho r o f re in forcem ent at plastic h inges . K ey w ord s : ductility; overseas and inland seism ic design spec ificatio ns ; se ism ic desig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