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品上市失败案例

合集下载

成功的宝洁失败的润妍案例分析

成功的宝洁失败的润妍案例分析

成功的宝洁失败的润妍案例分析市场营销学案例分析⽬录⼀、宝洁简介 (3)⼆、中国洗发⽔市场的发展历程 (3)三、润妍推出背景 (4)四、波⼠顿矩阵图和SWOT分析润妍产品……………4-7(⼀)波⼠顿矩阵分析润妍 (4)(⼆)SWOT分析润妍…………………………………4-7 五、⼀家公司在产品的不同的⽣命周期过渡期间应该注意哪些问题?………………………………………7-10(⼀) 导⼊期注意事项………………………………7-8(⼆) 增长期注意事项………………………………8-9(三) 成熟期注意事项……………………………9-10(四) 衰退期注意事项 (10)六、研发上市之前的调研为润研的品牌运作究竟起到什么作⽤?……………………………………………10-11(⼀)润妍调研的信息反馈作⽤…………………10-11(⼆)润妍调研的促进提⾼作⽤ (11)(三)润妍调研的检查监督作⽤ (11)(四)润妍调研对其的不良作⽤ (11)七、对于润妍的失败,你有什么经验可以总结?请在此基础上,为伊卡璐提些建议…………………………12-15(⼀) 润妍失败的原因 (12)(⼆) 因何润妍不能成为宝洁的第五⼤品牌 (12)(三) 营销策略的失败……………………………………12-14(四) 对宝洁关于润洁的市场预测的误差进⾏分析 (14)(五) 从宝洁新产品运作实践中,可以借鉴的经验 (14)(六) 对伊卡璐的建议……………………………………14-15 ⼋、润研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新产品开发、上市的成功因素……………………………………………15-16⼀、宝洁简介:⼆、中国洗发⽔市场的发展历程:三、润妍推出背景:(⼀)宝洁全球增长放慢90年代末期,宝洁全球连续⼏年出现零增长。

在中国,宝洁中国⾃1996-1997财年达到顶峰,连续三年出现零增长甚⾄负增长,此时,宝洁急需⼀个新的增长点以改变中国的市场局⾯。

(⼆)中国洗发⽔市场刮起⿊⾊旋风:1998-2000年,在世界范围领域,天然、环保的潮流愈演愈烈,成为未来主导的流⾏趋势,⽽这很可能使得宝洁的洗发⽔⾛向穷途末路。

案例分析题(二)最经典的失败案例:可口可乐因为百事可乐的成长...

案例分析题(二)最经典的失败案例:可口可乐因为百事可乐的成长...

案例分析题(二)最经典的失败案例:可口可乐因为百事可乐的成长,不断诉求“新一代的选择”,1982年可口可乐开始实施代号为“堪萨斯计划”的划时代营销行动。

超过2000名调查员在十大城市调查顾客是否愿意接受一种全新的可乐。

其问题包括:如果可口可乐增加一种新成份,使它喝起来更柔和,你愿意吗?如果可口可乐将与百事可乐口味相仿,你会感到不安吗?你想试一试新饮料吗?根据调查结果总结,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顾客对新口味可口可乐表示不安,而且其中超过50%的人认为可以接受并适应新配方的可口可乐。

在接下来的第一次口味测试中,品尝者对新可乐的满意度竟然超过了百事可乐,调查人员认为,新配方可乐至少可以将市场占有率提升一个百分点,即增加2亿美元的销售额。

面对这一重大抉择,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可口可乐又掏出400万美元进行了一次由13个城市的19.1万名消费者参加的口味大测试,在众多未标明品牌的饮料中,品尝者仍对新配方“感冒”,新可乐以61%比39%的压倒性大多数战胜旧可乐。

正是这次耗资巨大的口味测试,促使可口可乐下决心推陈出新,应对百事挑战。

1985年4月23日,行销了99年的可口可乐在纽约市林肯中心举行了盛大的新闻发布会,主题为“公司百年历史中最有意义的饮料营销新动向”。

郭思达当众宣布,“最好的饮料----可口可乐,将要变得更好”:新可乐取代传统可乐上市。

共有700余位媒介记者出席了新闻发布会,通讯卫星还将现场图像传送到洛杉矶、亚特兰大和休斯顿等地。

在24小时之内,81%的美国人知道了可口可乐改变配方的消息,这个比例甚至高于16年前阿波罗登月时的24小时内公众获悉率;据说更有70%以上的美国人在“新可乐”问世的几天内品尝了它,超过任何一种新产品面世时的尝试群体。

但对于可口可乐公司而言,一场营销噩梦恰恰是从4月23日上午的那个新闻发布会开端了。

仅以电话热线的统计为例:在“新可乐”上市4小时之内,接到抗议更改可乐口味的电话650个;4月末,抗议电话的数量是每天上千个;到5月中旬,批评电话多达每天5000个;6月,这个数字上升为8000多个----相伴电话而来的,是数万封抗议信,大多数的美国人表达了同样的意见:可口可乐背叛了他们,重写《宪法》合理吗?《圣经》呢?在我看来,改变可口可乐配方,其性质一样严重。

多因素案例分析

多因素案例分析

PART 03
案例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
描述性分析
通过详细描述案例背景、过程和结果,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理 解。
归纳推理
从案例中归纳出一般性规律或结论,用于解释和预测类似情境。
因果分析
探究案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以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
定量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案例数据进行分析,以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
建议3
强调解决方案和实施建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引起相关人员的重 视和关注。
PART 06
案例总结与展望
案例总结
案例背景
介绍案例发生的背景,包括时间、地点、涉 及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等。
案例描述
详细描述案例的具体情况,包括问题的提出、 解决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等。
案例分析
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对问题的识别、 解决方案的有效性评估等。
https://
2023 WORK SUMMARY
多因素案例分析
REPORTING
目录
• 案例背景介绍 • 影响因素分析 • 案例分析方法 • 案例分析过程 • 案例分析结果 • 案例总结与展望
https://
PART 01
案例背景介绍
https://
2023 WORK SUMMARY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ABCD
政策法规
政府政策和法规的变化,可能影响组织的合法性和运营 方式。
技术发展
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可能带来组织变革和竞争优势。
直接因素
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组织的销售和盈 利能力。
客户需求
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和变化,直接影响产品或 服务的改进和创新。

十大营销失利案例分析

十大营销失利案例分析

十大营销失利案例分析2002年中国市场上显现的不仅仅是成功案例,为数众多的不成功案例具有更强的戒备意义。

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证明中国市场并不完全是〝流着牛奶与蜜的迦南地〞。

一.爱立信手机:反应迟缓,屡失良机2001年10月,索尼手机和爱立信手机合并的时候,双方高层为那个合资公司制定了高远目标——5年内成为移动多媒体产品业界全球第一。

爱立信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前柯德川在合并时表示:〝爱立信和索尼强强联手、互有所长。

这家合资公司在世界通信业向移动互联网迈进的进展中将处于独一无二的领导地位。

〞然而互补性在合资公司成立的前一年半时刻内并没有显现出来。

倒是2003年2月传出消息,曾为索尼爱立信手机的合并描下美好蓝图的柯德川黯然下课,间接证明索尼爱立信的合并,并未达到理想成效。

市场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更是证实索尼爱立信手机市场表现专门糟糕。

2002年3季度,索尼爱立信全球销量比2001年同期两公司的销量下降约40%,而同期却成了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丰收之期。

在全球最大的中国手机市场上,2002年国产手机迅速崛起。

相比迅速崛起的波导、TCL、厦新等本土新贵,曾经占据中国市场30%份额的爱立信手机表现惨不忍睹——研究数据显示,爱立信的市场占有率自去年年底的11%降至6月底的2%不到。

索尼爱立信如何了?反应速度慢、工作效率低下、缺乏明确的市场应对措施是其糟糕表现的要紧缘故。

在手机差不多完全成为时尚产品的今天,新机型和新概念产品必须不断推出,才能保持住市场领先地位。

而索尼爱立信2002年推出的新机型数量偏少;其推出换代概念产品的速度也严峻滞后。

以拍照手机为例,曾被爱立信寄以厚望的T800已成业界笑柄,其上市日期一推再推,直到今天还没能在中国正式上市,与此形成鲜亮对比的是,甚至国内的一些二线手机厂商都差不多推出了同类产品。

在中国市场上,面对急速崛起的本土新贵,处于磨合期的索尼爱立信不但没有采取应对措施,更几乎停止了其市场宣传工作,销量急速下滑并不惊奇。

吉列公司在新产品开发上的失误——案例分析

吉列公司在新产品开发上的失误——案例分析
吉列公司在新产品开发上的失误
案例分析
60年代早期,历史悠久的吉列公司错误地估计了本行 年代早期, 年代早期 业中的新产品(不锈钢刀片)对它的影响, 业中的新产品(不锈钢刀片)对它的影响,它不愿新产品 夺走其重要产品(高级蓝色刀片)的销售额, 夺走其重要产品(高级蓝色刀片)的销售额,从而拖延了 向市场介绍自己的不锈钢刀片的时机, 向市场介绍自己的不锈钢刀片的时机,使得竞争者乘机而 结果吉列公司自己丢失了市场, 入,结果吉列公司自己丢失了市场,再也没有把全部市场 夺回来. 夺回来. 在制造和销售剃须刀片这个最主要的业务领域内,吉列 在制造和销售剃须刀片这个最主要的业务领域内, 公司垄断了市场. 年它占领美国刀片市场的70%, 公司垄断了市场.1962年它占领美国刀片市场的 %, 年它占领美国刀片市场的 零售额有1.75亿美元.在当时的美国剃须刀市场中,单边 亿美元. 零售额有 亿美元 在当时的美国剃须刀市场中, 刀片占25%的市场,双边刀片占有75%. %.在这重要的双 刀片占 %的市场,双边刀片占有 %.在这重要的双 边刀片市场中,吉列公司的垄断地位更突出,市场占有率 边刀片市场中,吉列公司的垄断地位更突出, 达90%. %.
总结
吉列在引进不锈钢刀片时耽搁的时间过长, 吉列在引进不锈钢刀片时耽搁的时间过长,给了竞争者可 乘之机,使其在刀片市场获得一席之地. 乘之机,使其在刀片市场获得一席之地.要想重新获得失去 的市场份额并非易事. 的市场份额并非易事. 吉列公司作为刀片行业的领先者, 吉列公司作为刀片行业的领先者,在开发很有前途的剃须 工具上甘居下游,这就是错误.在任何行业, 工具上甘居下游,这就是错误.在任何行业,当垄断企业愿 意处于次要地位, 意处于次要地位,而让其他企业发挥创造力 ,很难说明它的 管理是有效的.成功的管理就是善于捕捉时机, 管理是有效的.成功的管理就是善于捕捉时机,迅速做出反 应. 不断开发新产品哪怕得到的是失败,也比什么都不做, 不断开发新产品哪怕得到的是失败,也比什么都不做,只 是眼巴巴地看着别的企业的新产品获得巨大成功, 是眼巴巴地看着别的企业的新产品获得巨大成功,形成竞争 优势,而自己却无可奈何要强得多. 优势,而自己却无可奈何要强得多.

北交所上市失败案例

北交所上市失败案例

北交所上市失败案例摘要:1.北交所上市失败的背景介绍2.北交所上市失败的具体案例分析3.北交所上市失败的原因分析4.北交所上市失败的启示正文:1.北交所上市失败的背景介绍北交所,全称为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于2021 年9 月,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交所的设立旨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推动创新型经济体的建设。

然而,在北交所上市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败的案例。

本文将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探讨北交所上市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2.北交所上市失败的具体案例分析案例一:某科技公司某科技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型企业。

该公司在申请北交所上市过程中,因为财务报表存在较大问题,被北交所拒绝。

案例二:某生物医药公司某生物医药公司因为核心技术尚未成熟,产品线单一,且持续亏损,最终在北交所上市过程中被否决。

案例三:某新能源公司某新能源公司在申请北交所上市过程中,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公司业绩下滑,同时内部管理混乱,被北交所拒绝。

3.北交所上市失败的原因分析原因一:财务报表不规范一些企业在申请上市过程中,财务报表存在较大问题,如虚增收入、隐瞒负债等,导致北交所拒绝其上市申请。

原因二:核心技术不成熟,产品线单一一些企业在上市过程中,核心技术尚未成熟,产品线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无法满足北交所的上市要求。

原因三:市场竞争激烈,公司业绩下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由于经营策略不当,导致业绩下滑,无法满足北交所的上市要求。

原因四:内部管理混乱一些企业在上市过程中,内部管理混乱,存在较大风险,导致北交所拒绝其上市申请。

4.北交所上市失败的启示启示一:规范财务报表,提高企业透明度企业应规范财务报表,确保财务数据真实、准确、完整,提高企业透明度,为上市创造有利条件。

启示二:注重核心技术研发,丰富产品线企业应注重核心技术研发,丰富产品线,提高市场竞争力,满足北交所的上市要求。

启示三:加强内部管理,降低经营风险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经营风险,为上市创造稳定环境。

新可口可乐失败案例分析

新可口可乐失败案例分析

新可口可乐失败案例分析•引言•新可口可乐概况•失败案例介绍目录•分析方法与工具•结论和建议•参考资料01引言1背景介绍23新可口可乐是可口可乐公司于1985年推出的一款新型饮料针对传统可口可乐进行口味改良,更加甜味和气泡量在市场上推出后并未达到预期效果,销售量持续下滑失败原因分析02新可口可乐口味并不被消费者接受,且品牌形象受损03新可口可乐没有突出其品牌特点和优势,缺乏竞争力1案例的启示23品牌重塑需谨慎,要充分考虑消费者需求和口味习惯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轻易改变品牌形象可能导致失败在市场竞争中,一个品牌必须具有其独特优势和特点才能在市场中立足02新可口可乐概况1产品特点23新可口可乐的口感更接近于传统可口可乐的味道,但与普通可口可乐相比,它不含任何人工添加剂或防腐剂。

味道新可口可乐在市场上被视为一种更健康、更高端的可乐产品,这有助于提升品牌的形象和声誉。

品牌形象新可口可乐的价格略高于普通可口可乐的价格,这使得它成为一种更高端的饮料。

价格新可口可乐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传统可口可乐,因为它们都是同一家公司的品牌,而且它们在市场上的份额最大。

传统可口可乐除了传统可口可乐外,市场上还有许多其他品牌的可乐,如百事可乐、雪碧等,这些品牌也对新可口可乐产生了竞争压力。

其他品牌市场竞争环境广告宣传新可口可乐在广告宣传上投入了大量资金,通过电视、网络、户外广告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向消费者介绍新可口可乐的特点和优势。

营销策略渠道推广新可口可乐在各大超市、便利店、餐厅等渠道推广,让消费者更容易购买到新可口可乐。

促销活动新可口可乐还开展了一些促销活动,如买一送一、打折等,以吸引消费者购买并增加销量。

03失败案例介绍•总结词:模糊不清•详细描述:新可口可乐在市场定位上存在明显的模糊不清,没有明确的目标消费者,无法有效吸引潜在客户,导致市场反应冷淡。

失败案例介绍•总结词:分销渠道不合理•详细描述:新可口可乐在上市初期没有合理利用传统渠道,过分依赖特殊渠道,如自动售货机和网上商城等,导致产品覆盖不全,消费者购买不便。

宝洁10亿广告费推激爽失败案例

宝洁10亿广告费推激爽失败案例

宝洁10亿广告费推“激爽”失败案例2005年9月3日,宝洁公司对媒体称“出于长远发展的战略考虑,宝洁公司已经决定从2005年7月起,停止‘激爽’的生产。

”而多家大型卖场表示,停止进宝洁“激爽”至少已经半年以上。

来自AC尼尔森的广告监测数据表明,这个曾经投10多亿巨资广告费倾心打造的品牌,2005年上半年的媒介投放已经为零。

而在各大卖场终端,本应是夏季热卖的激爽沐浴露要么已经没货,要么就是生产日期比较靠前的产品,这对于一个快速消费品,多少显得有些“不正常”。

种种迹象显示,激爽退出中国市场大局已定。

这意味着宝洁3年内下注10亿的广告也难挽其退市结局,投入的巨额广告费打了水飘。

“激爽”英语名为:ZEST,“激爽”在香港推出的时候中文名字叫“爵士”,而在中国内地推广是以“激爽”的中文名称推出。

2002年5月开始,宝洁公司为配合新推品牌沐浴产品的上市推广,在南京、北京、天津、成都、武汉、上海、广州、深圳8大城市举行了“沐浴劲歌”路演活动。

活动所及之处,无不引起大众及媒体的关注。

有些媒体甚至以“美女当街洗澡”等极具“诱惑力”的标题爆炒。

策划界对宝洁此举也颇多异议,各种财经类期刊更是就此展开了专题讨论。

作为宝洁旗下的一大沐浴品牌,“激爽”自2002年6月上市以来,被宝洁公司寄予厚望。

但市场销售成绩平平,“激爽”刚上市时,以低于本土品牌的价格迅速抢占全国各大超市,直指上海“六神”,可谓雄心万丈。

但某商场促销员表示,激爽从上市以来销售情况一直不好。

北京华联超市部负责人介绍,“激爽”刚上市时销量就一般,超市在进行了一次比较大规模的铺货后,就只是间断性地补货而已,从2005年年初开始超市里已没有“激爽”的踪影。

宝洁大中国区总裁曾经在“润妍”洗发水退市时坦陈,宝洁全球确立的一个战略方向就是“抓大放小”,主抓“大品牌、大品类、大客户以及大市场”,此次“激爽”退市是否意味着宝洁要放弃这个“小”品牌?宝洁公共事务部经理认同了这个说法,但对于“激爽”退市原因及今后是否将卷土重来等问题,她则表示不便透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坐在英雄城市----石家庄,汪洋(虚拟名)可谓踌躇满志!离开了著名国际乳业公司后,汪洋很快进入到这家国内以酒店渠道为特征的本土乳制品企业担任营销总监。

最近一段时间,汪洋通过对这家乳制品企业进行系统了解得出了一个结论,这家乳制品企业需要导入新产品战略与品牌战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是汪洋十分痛心地发现,这家企业经营了将近10年,营业额与利润都十分可观,但在目标消费者中品牌知名度很低!汪洋痛心疾首地跟老板建议,一定要导入新品牌,因为只有建立品牌竞争优势,才可以使企业建立起持久的竞争优势。

其次是产品结构问题。

这家北方著名的乳制品企业产品就是乳酸菌牛奶产品,但由于该企业选择了在餐饮渠道运作,使得这种在大流通渠道零售价格10元左右的乳酸菌产品在酒店终端的零售价格高达20元左右。

汪洋认为该企业对自己的产品结构认知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消费者洞察也存在一定的盲区。

有鉴于此,汪洋提出,要对目标人群进行新的定位,以适应产品在酒店终端针对性动销方案策划的需要。

第三,汪洋通过对市场调研发现,这种产品的价格上还是有很多空间需要填补,汪洋并进一步跟老总提出来,如果我们的产品价格上不能够充分覆盖,将必然给竞争对手预留巨大的进攻空间,汪洋并且用快速消费品价格区间图给老总分析,我们要在现有的价格区间重新嵌入一个新的价格档,保护现有产品价格稳定性,同时对竞争对手产生一定的阻隔。

第四,汪洋在进行渠道调研中发现,该企业在酒店终端渠道系统产品竞争力有所下降,经销商对原有产品渠道期望值也有所降低,因此,汪洋提出,要在渠道中推动一个新产品,激活渠道系统,实现对原有产品的有效嫁接。

根据对该乳制品企业市场密集走访,汪洋在回到石家庄总部的时候,一个新产品的雏形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

汪洋对该产品消费者洞察与描述体现出他作为跨国公司高级职业经理人职业上敏锐:我们的这个产品主流消费群是女性。

不仅如此,汪洋通过对这种酒店乳制品产品目标消费者深度描述,勾勒了这种产品消费者核心价值观。

使用者:白领、公务员、企业主或其伴侣,家人。

生活讲究,追求品味。

由于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欲望,她们即使忙碌也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去追求其精致的高品质生活。

身边的男性也愿意为她们花钱,所以她们常常是使用者而不是购买者。

她们较之男性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和生活的愉悦性。

她们更喜欢一些感性的东西。

外显特征:一是年轻,一般在40岁以下25岁以上,更多地在30岁左右;二是有较高的学历,一般有本科或以上学历,特别是90年代以后毕业的大学生;三是中等收入,主要指可支配收入或纯收入,一般在2~5万元之间。

内在特点:这一阶层群体的消费(价值)观念、自我体验、自我表现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到他们购买或消费行为。

观念上,关注自我发展观念、乐于接受新事物的观念、工作与娱乐相结合的观念、独立生活与合作消费的观念。

越来越感性化、个性化、情感化,他们的需求重点已由追求实用转向追求自我体验与自我表现。

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独立。

生活方式上,她们是自我形象与自我发展等营销项目的主要消费者。

她们怕胖,怕老、追求时尚没商量。

希望健康、快乐的享受生活。

一般来说影响她们消费的因素依次是品牌、自我形象(体验)、质量、价格。

购买者:尤其在市县,这种液态奶的消费行为常常表现为公款消费,男性消费(女性消费也以男性买单为主要形式)。

我们的困惑:1、目标人群的困惑。

根据汪洋描述的目标人群,我们对这家乳制品企业主导销售区域进行了梳理,非常遗憾,这种消费者人群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都非常之少,很难构成独立的市场消费力量。

一个经济欠发达区域,本科、白领、生活极度小资的女人是非常之少的。

而作为高收入的企业主以及高收入的成功女性更加凤毛麟角。

因此,这种人群细分带有很强的理想主义色彩,值得警惕。

实际上我们在进行消费者行为特征定位时一般都会采取宽度策略,很少如此具像地写真消费者,在市场上,我们无法确认我们的消费者就是某一个非常个性的人群,特别是作为快速消费品就更是如此。

新产品的这种目标人群定位,为后续的品牌传播预留下难以摆脱的不良伏笔。

2、消费场所的困惑。

汪洋对于消费场所的洞察同样给新产品留下了很多隐患。

实际上,汪洋对于消费人群洞察已经告诉我们,这种产品肯定不适合在觥筹交错的商务或者政务场合饮用,而更加适合在两人世界,或者更准确地说,适合在两个心灵相通,介于朋友与情人之间的一种状况下消费,但从汪洋对于渠道的描述看,这种产品又更多是在公款消费环境之下产生。

消费场所的困惑必然深刻影响这种产品在普通餐饮渠道终端消费。

3、价值观念的困惑。

目标人群的价值观同样让我们十分困惑。

从汪洋提供的目标人群的价值观看,这种女性消费者更多应该是一些职业女性,富有职业精神。

但实际上,汪洋所描述的目标人群又太多具有比较隐晦职业特征的典型女性特征。

根据对酒店终端乳酸菌牛奶产品的消费者洞察,汪洋立即调动广告公司以及本公司市场部员工展开了新产品命名与新产品品牌定位的描述。

通过对数十个名称的筛选,汪洋向公司营销中心提出了根据目标人群的新产品品牌命名与新品牌定位。

新产品命名,汪洋最终选定了一个极富差异化的命名――深度诱惑(虚拟名)。

为了使目标消费者对深度诱惑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汪洋充分发挥自己卓越的文字功底,对深度诱惑做了一个非常精辟的写真。

深度诱惑是一个抽象化的男性角色,一个有深度的男人懂得呵び胄郎妥约合不兜呐恕K芄欢床炫诵睦锏男∶孛埽且桓龀橄蟮?00%好男人。

而消费深度诱惑的女人也是一个懂得爱护自己,欣赏自己的女人,女人需要懂得自己,欣赏自己,指点自己,关心自己,需要的时候随时都能帮助自己的异性朋友。

深度诱惑的梦想,是女人心中的小秘密。

深度诱惑的品牌形象应该能够迎合这一需求。

女人总是贪心的,除了自己的老公,她希望欣赏自己的人更多;女人总是聪明的,她不希望贪心会影响自己的生活。

不想影响自己的生活,就要懂得控制自己的生活。

深度诱惑应该提倡女人懂得控制自己的生活,才能享受自己的生活。

女人需要营养,需要美食营养自己的身体,需要化妆品守护自己的美丽,需要生活充实自己的经历。

深度诱惑应该能看到女人生活中永不停止的美丽和健康的困惑,能够较为专业的给女人提供一些保养自己的小秘诀。

汪洋十分清晰自己对于新产品深度诱惑的定位要求,就是男人的呵护与女人的自我!而这两者都是有心好男人来帮助实现的!但是,这样的命名与这样的品牌定位消费者真的买账吗?一个很普通的快速消费品能够承载如此厚重的策略思想吗?我们对汪洋构想的目标人群进行了走访与调研,得出的结论恰恰让我们吃惊!这个新产品无论是命名还是品牌定位都带给了消费者非常负面的联想。

首先,消费者联想到的这个产品肯定不是给自己度身定做的,更多地像为非健康生活形态下的特殊人群度身定做的。

比如情人,比如从事三陪人员,比如第三者等等。

很遗憾,新产品的这种非健康形态恰恰印证了我们的担心,目标人群处于一个非常缥缈的生活状态之中,即使是内心深处有这种情感需求的消费者,也绝对不会在公众场合消费这种产品。

其次,消费者对新产品定位在理解上十分困惑,在信息如潮水般的时代,这种新产品的定位带给了消费者前所未有的困惑,企业或者品牌想跟我们说什么?这种绕口令式消费者定位带来的必然是传播上虚化与方向上的迷失。

第三,我们对这个新产品与品牌进行了购买测试,很多消费者还是选择了尝试性购买,但是渠道却不是酒店终端,他们认为在酒店终端购买这种产品很容易暴露出自己情感的迷失,他们更多地希望在超市终端跟自己的亲人一起去购买这个产品。

第四,在跟很多专业人士沟通过程中,他们普遍认为这种泛文化定位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是越来越小,甚至于我们在上海,北京很多小资人群中做这种产品品牌定位测试,也同样遭到这些小资女性的反对。

为了满足深度诱惑新产品的目标人群与品牌定位需要,汪洋做了长时间的思考,产品的口感!该企业在酒店渠道中销售的产品有两种产品,一种的是有糖的乳酸菌产品,零售价格一般在18元左右,还有一种就是无糖乳酸菌产品,零售价格在22元左右。

一段时间以来,汪洋被新产品口感问题深深的折磨着。

而情人节旺销的玫瑰带给了汪洋一个灵感,我们能不能做一个玫瑰味道的新产品?而玫瑰带来的浪漫一定会感染我们锁定的目标人群。

于是,汪洋立即跟技术部门进行沟通,从技术角度看,增加玫瑰味并不是一个太难得技术难题,技术人员很快就完成了新产品口感调配工作。

一个有着清晰定位,准确名称的新产品就这样诞生了。

整个公司也在汪洋的动员下进入了一级临战状态。

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十分浪漫的玫瑰口感新产品却带给了这个产品十分致命的打击!深度诱惑玫瑰新产品投放市场后,立即遭到了来自消费者强烈的反对,本来,该企业新产品口感经过2--3年的市场教育,消费者已经广泛地接受的原来产品的口感,而新产品口感很显然违背了地市消费者的口感承受限度,市场关于口感的投诉雪片般地涌向市场部。

涩:不知道是因为技术原因,还是因为原材料本身的原因,新产品消费者普遍反映口感非常酸涩,以至于新产品不是那种“口留余香”的浪漫感觉,而是“食不甘味”的味觉麻木;痛:玫瑰属于嗅觉类的产品元素,一定要将这种浪漫的元素融合到味觉系统,必须要解决产品消费过程中的化学性影响,但深度诱惑不仅没有给消费者玫瑰般的香味,而且对抵抗能力比较差,或者身体比较娇弱的女性消费者甚至会产生比较剧烈的呕吐反应。

苦:一个闻起来很强的玫瑰精油并不代表喝起来就一定香浓。

原来处于对新产品定位品质上呼应的口感设计,在实际消费过程中远远偏离了她最初的方向,增加了玫瑰精油的深度诱惑新产品喝过以后却产生了深度酸苦,使得新产品口感设计完全背离了汪洋最初的想法。

对于出身于跨国乳制品企业市场部的汪洋来说,对于新产品定价以及营销系统的经销商、酒店终端很显然缺乏足够的理解与分析,新产品的价格定位与渠道利益被大大地忽略了,这一点更加加速了深度诱惑在市场上死亡速度。

首先是供货价,深度诱惑给一批的市场供货价是14元/盒,含糖乳酸菌产品的供货价是10元-12元/盒;不含糖乳酸菌产品供货价是16元。

其次是终端零售价。

深度诱惑选择了一个介于有糖与无糖乳酸菌产品直接一个价位,零售价20元/盒。

有糖乳酸菌零售价18元,无糖乳酸菌零售价22元。

汪洋对于中国酒店终端产品的市场定价违反了一个基本的常识,弹性的定价策略。

即使是普通的业务人员也了解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个看上去比较精准的20元零售价格区间实际上是一个美丽的陷阱。

由于酒店终端利润本身比较高,实际上,无论是厂家定位的零售价格18元的有糖乳酸菌产品,还是零售价格定位22元的无糖乳酸菌产品,在终端走20元的零售价格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此,这个看似精准的价格定位确确实实是一场虚幻的梦想,这个产品即使没有口感问题,也一定不会是一个独立的细分市场产品,也必然会对原来的有糖与无糖产品产生替代性挤压!而对于酒店终端来说,一个新产品上市必然要对渠道系统利益有充分的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