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军事哲学思想探究
略论孙武的军事思想

略论孙武的军事思想略论孙武的军事思想洪红,社会学院摘要:孙武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被誉为兵经的《孙⼦兵法》是孙武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该书中,孙武初步涉及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朴素战争观,强调统治者重视战争,主张⾃强以御敌。
同时孙武提出在战争之前,君主和将帅要做到知⼰知彼,指挥战争时要讲求奇正结合,伺机⽽动,速战速决,才能克敌制胜。
此外,书中还体现了他以法治军、赏罚有度的治军原则,在军队后勤⽅⾯孙武也有较为具体的阐释。
关键词:孙武;《孙⼦兵法》;军事思想Slightly discusses Sun Wu's military thoughtHung Hung, Social CollegeAbstract:Sun Wu i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strategists in our history, "Sun Tzu" honored as the military classic manifests the Sun military thought centralismly. In the book , Sun has involved the simple outlook on war initially that the war is political continuation, stresses that the ruler takes the war, advocates striving against the imperial enemy by improving themselves . Simultaneously Sun proposes that before the war, the king and the generals must know the enemy and know themselves, pay attention to the opportunity to act, and fight a quick battle to force a quick decision, they can only defeat the enemy. In addition, in the book he has manifested his training troop principle that training troop by law deserving award and punishment, and also has a more concrete explanation in army rear service aspect .Key words:Sun; "Sun Tzu"; military thought孙武,字⼦卿,春秋末期齐国⼈,出⽣于军事世家,⾃幼就颇具军事才能。
兵家的军事哲学思想

兵家的军事哲学思想【学习目的】了解兵家的思想渊源,认识兵家与道家的关系;掌握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其中包括孙武的"道论"以及"知己知彼"的认识论,军事谋略辩证法; 认识孙膑对于孙武军事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了解先秦兵家的历史影响.一,兵家的思想渊源考兵家之思想渊源,应追溯于古之"司马"职.《汉书·艺文之》说:"兵家者盖出古司马之职,王官之武备也."兵家和道家哲学的关系,可以从道家的姜太公吕望的用兵之道中获悉.二,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一)孙武生平及其兵法著述孙子名武,字长卿,生卒年不详,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大约与孔子同时代."四姓之乱"后(齐景公三十一年),孙武从"乐安"来到吴国,与伍子胥共同辅佐吴王,成就其霸业.孙武将其祖辈遗留下来的兵法与历代战争进行比较研究,著成《孙子兵法》一书.《孙子兵法》不仅对中国古代战争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且随着人类的不断交融与合作.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二)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一,谋略《孙子兵法》的中心思想是力求以智谋胜敌,而不只是以力胜敌.(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篇》).(二)"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计篇》).二,兵势《孙子兵法》中的《势篇》,是讲用兵作战应该运势.所谓势,不是战斗中的形式,格式(诸如队形,战斗方法之类的样式),而是战略上的有利态势,战役中的有利布势,使自己处于主动,机动,灵活,多变的有利地位.孙武在《势篇》中讲:"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三,正兵和奇兵《孙子兵法》中没有将正兵和奇兵列入单独篇章,而是在《势篇》中论述奇正的,书中大致作了这样的解释:"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四,虚和实《孙子兵法》中的《虚实篇》和其他篇章,对指导军队的作战行动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虚实篇》中"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军争篇》中"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九地篇》中"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计篇》中"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等,都是用兵的重要原则.五,用兵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孙武用兵,对争取主动是非常重视的,他的先发制人,速战速决的思想,他的致人而不致力于人的思想,都是为了确保主动权于自己手中."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以某种作战形式来应付千变万化的情况,以某种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作战原则来指导错综复杂的战役战斗是没有不遭失败的. "因势而利导","趋利而避害", 从而作出正确抉择,下最大决心,争取新的胜利.六,用间《用间篇》中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这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作战思想的展开.《用间篇》所指出的"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等实例,在古今中外是不胜枚举的.三,孙膑对兵家军事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一)孙膑生平著述《孙膑兵法》又称《齐孙子》它是继《孙子兵法》之后的又一部较为完整的军事著作.其中一部分是孙膑自著,如《月战》,《八阵》,《势备》,《兵情》等;二是记述孙膑行事及与他人论兵之言,如《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等.(二)孙膑对兵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正如孙武一样,孙膑以"道"为本,"求其道,国故长久".吸收了孙武和吴起等人的军事思想, 总结了自己的实战经验,主张以奇制胜,要灵活运用战术. 在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上, 孙膑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序处.尤其是他所创造的"围魏救赵"的战法,更为历代兵家所熟知和惯用.孙膑继承乐孙武在哲学上的辨证法思想.《奇正》篇中"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日月)是也;代新代废,四时是也."孙膑的军事哲学思想也贯注于其具体阵法的布置和实施中.例如《八阵》中"用八阵战者,因地之利,而用八阵之宜.用阵三分,诲阵有锋,诲锋有后,皆待令而动.中斗一,守二.以一侵敌,以二收.敌弱以乱,先其选国卒以乘之.敌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车骑与战古者,分以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一在于后.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险易必知生代地,死地,居生击死."四,先秦兵家的历史影响人们非常熟悉的《三国演义》就是这种题材作品的典型.再如《马陵道》全称《庞涓夜走马陵道》.作品在楔子的开初就引出鬼谷子上场,诵诗云:前身原是谪仙人,每夸苍鸾谒上真.腹隐神机安日月,胸怀妙策定乾坤.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家在中国军事哲学思想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孙子兵法不仅在中国广泛流传,更为世间所关注.从亚洲到欧洲,从学者到商人,孙子兵法进入了外国政治军事以及商业活动等诸多领域,可见其价值也具有现代意义.。
军事理论论文——孙武的战争谋略艺术

成绩_______孙武的战争谋略艺术摘要:《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古代军事著作的杰出代表,被人奉为“兵学圣典”。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上兵,即兵之上者,就是指上乘的用兵之法。
伐,即进攻,攻打。
谋就是谋略。
伐谋就是指以谋略攻敌取得胜利。
孙武认为用兵的最高境界使用谋略胜敌。
“避实而击虚”“致人而不致于人”“兵先胜而后求战”“知己知彼”“以正合,以奇胜”是孙武的谋略艺术的主要体现。
关键字:避实而击虚、致人而不致于人、兵先胜而后求战、知己知彼、以奇胜前言用兵之要,先谋为本。
列宁曾经指出,在战略决策中,最重要的莫于过谋略的运用。
谋略作为军事家在战争实践中对各种计谋手段的高度概括,与战略有着密切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频繁激烈的争霸战争,使兵家更自觉地认识到运用谋略的重要。
出现了一批论及谋略制胜经验的兵书,尤以孙武的《孙子兵法》为代表,把谋略运用提高到了理论水平。
“避实而击虚”“致人而不致于人”“兵先胜而后求战”“知己知彼”“以正合,以奇胜”是孙武的谋略艺术的主要体现。
一、避实而击虚对这一谋略艺术,孙武在《孙子•虚实篇》中提到:“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孙武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臵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
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
孙武“避实而击虚”的谋略思想,是历代兵家推崇的重要用兵原则。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若不“避实击虚”而以自己较弱的力量于对方强大的主力抗衡,无疑是以卵击石。
二、致人而不致于人孙武在《孙子〃虚实篇》中指出:“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意思是善于打仗的人,能调动敌人却不被敌人调动,就是所谓的“先发制人,后发者受制于人”。
孙武指出,在一场战争中,谁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谁就会取胜。
因此,争取主动,避免被动,历来是兵家所不懈追求和渴望得到的。
孙子兵法书评

孙子兵法书评引言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孙子兵书》或《孙子》,是中国古代兵法典籍之一,被公认为战争领域的经典之作。
本书是战国时期吴国将领孙武所撰写,共有十三篇,内容涵盖了军事战略、战术、训练、组织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对《孙子兵法》进行评述,分析其价值、影响以及可应用性等方面的内容。
价值与影响1. 深刻的战争哲学《孙子兵法》通过对战争的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战争哲学观点。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一观点指出了战争对国家命运的重要性,以及战争中存亡的关键。
《孙子兵法》中的哲学思想深邃,不仅适用于战争,也可以引申到其他领域。
2. 精准的战略指导《孙子兵法》强调了在战争中制定正确的战略的重要性。
书中提到的“胜战之法,不可不知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战胜是为了取得和平,不是互相残杀。
”等思想对后世兵法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战略指导原则可以帮助军事指挥官制定合适的战略,提高作战的效果。
3. 战术灵活性《孙子兵法》提出了“迅速而隐蔽地集结兵力,随时改变战术”等观点,注重战术的灵活应用。
这一思想对于战场上应对复杂局势、创造突破机会非常有用。
这种灵活性的运用可以让战局转机、扭转乾坤。
可应用性与实践价值1. 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孙子兵法》的内容不仅适用于战争,也适用于现实生活中的领导与管理。
其中的思维方式和战略原则可以用于指导组织的管理和领导决策。
例如,“以逸待劳,以静制动”等思想可以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和活力,找出优势领域并进行集中发力。
2. 团队合作与协调《孙子兵法》中提到的“一致不争,相互支援”等观念,强调了团队合作与协调的重要性。
这对于现代企业和组织来说同样适用。
只有团结一致,相互支援协作,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3. 危机管理与应对能力《孙子兵法》中提到的灵活应变等思想可以帮助个人和组织应对危机和变化。
在现实生活中,危机是难以避免的,而如何灵活应对,调整战术,才能更好地渡过危机并获得胜利。
兵之情主速体现了孙武的什么思想

兵之情主速体现了孙武的什么思想兵贵神速,体现了孙武速战速决的思想。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或《吴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1)《孙子兵法》在战略上强调以谋略去战胜敌人,“上兵伐谋”(《谋攻篇》),第一流的统帅总是要用计谋去占胜对手而不是逞匹夫之勇,单凭武力那是不解决根本问题的。
孙子在《孙子兵法·计篇》中明确提出,计谋的内容主要是“五事”:道、天、地、将、法;“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2)强调要能因地制宜地进行部署,安排战斗。
因为外界的一切因素都处在变化之中,所以决不能生搬硬套,推行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孙子兵法·虚实篇》中说:“水因地而制流,故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者,谓之神。
”(3)强调对内外部信息的全面把握。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知天知地,胜乃无穷”。
(《孙子兵法·地形篇》)(4)在具体的战术技巧上,主张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实就虚。
《孙子兵法·兵势篇》中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在战争中要巧妙地把握奇和正、虚和实,巧妙地运用谋略,迷惑敌人、调动敌人、战胜敌人。
(5)打击敌人时要在整体的战略战术上抢占先机,掌握主动权,“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虚实篇》,要使敌人陷于被动。
掌握主动的途径主要有:以逸待劳:《孙子兵法·虚实篇》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有备无患:《孙子兵法·九变篇》说:“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
孙武兵法与古代战争思想

孙武兵法与古代战争思想孙武兵法是古代中国著名兵书之一,被誉为世界军事史上最伟大的兵书之一。
孙武兵法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很多古代军事指挥家和将领都曾研读过孙武兵法,并在战争中应用其中的思想和理念。
孙武兵法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战争思想,并对今天的军事理论研究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孙武兵法讲的是兵的原则和运用,通过对兵法的学习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战争和军事。
孙武兵法中强调要有计谋,要善于使用智慧和策略,可以说兵法中的计谋和智慧是孙武兵法的核心。
通过计谋来制敌,通过智慧来打赢战争,这是孙武兵法的关键所在。
在古代的战争中,孙武兵法中的诸多思想被广泛应用。
例如,孙武兵法强调要“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个思想在古代的战争指挥中十分重要。
只有了解敌人的情况,并且了解自己的情况,才能制定出最佳的作战计划,从而获得战争的胜利。
另外,孙武兵法中还有很多关于军事战术的思想。
例如“断魂铠甲”这个概念。
它讲的是在战争中,要让士兵对死亡有一种心理准备。
这一思想对提高士兵的忠诚度、勇气和战斗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此外,孙武兵法中还强调了要准备充分、要让敌人有所畏惧,要做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准备,从而确保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古代的中国战争思想中,孙武兵法的影响十分广泛。
例如,《三国演义》中的很多战争策略和思想,都是由孙武兵法衍生而来的。
又如,明朝李自成领导蜀汉起义靠着孙武兵法中的思想,夺取了明朝的统治权。
总的来说,孙武兵法是古代战争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兵法的思想深刻而实际,应用十分的广泛。
通过对孙武兵法的深入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的战争思想和中国军事史,同时也对今天的军事理论研究有很大的启示。
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应该重视古代战争思想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让它们在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1)重战思想。
《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生死,国家存亡,是不可不认真研究的。
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春秋末期,诸侯兼并,战乱频繁。
战争不仅是各国维持其政治统治,向外扩张发展的主要手段,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孙武总结了一些国家强盛,一些国家灭亡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的著名论断,这对于人类认识战争的实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2)慎战思想。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
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警惕。
从这点出发,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不是对国家有利的,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取胜把握的,就不能随便用兵;不处在危急紧迫情况下,就不能轻易开战。
(3)备战思想。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
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
2.“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
”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则百战不败;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可能胜也可能败;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就会每战必败。
孙武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指明了战争指导者了解敌我双方情况与战争胜负的关系,从而揭示了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
这一思想是极富科学价值的。
自有战争以来,古今中外的战争指导者,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
***对此曾有高度评价,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战争不是神物,乃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是科学的真理。
论作为军事理论家的孙武及其兵道

论作为军事理论家的孙武及其兵道摘要:人们多把孙子当成伟大的军事家,其实,孙子只是一个军事理论家。
《孙子兵法》是老子道家思想在军事上的体现。
然而,孙子只懂军事,不懂政治,他没有把道家的哲学思想灵活地运用于政治,所以他最终只是一个军事理论家。
关键词:兵;道;军事;政治一人们往往把孙武当成一个伟大的军事家。
我们先看看历史上的记载。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人,大约与孔子同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子以兵书十三篇投靠吴王阖庐。
用吴王宫中美女操演兵法。
挑选吴王的两个宠姬为队长。
因女兵们嬉笑儿戏,欲斩二队长。
吴王讲情不许。
将二人斩首。
队伍操练成功了,孙子请吴王下来观看。
吴王说:“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
”孙子说:“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
”但阖庐知道孙子能用兵,还是让他当了将军。
后来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翻开《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三年,吴王阖庐与子胥、伯噽将兵伐楚,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
光谋欲入郢,将军孙武曰:‘民牢,未可,待之。
’……四年,伐楚,……五年伐越……六年,大败楚军于豫章……九年,吴王阖庐请伍子胥、孙武曰:‘始子之言郢未可入,今果如何?’二子对曰:‘楚将子常贪,而唐、蔡皆怨之。
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
’阖庐从之,悉与师,与唐、蔡西伐楚,至于汉水。
楚亦发兵拒吴,夹水陈。
吴王弟夫概欲战,阖庐弗许。
夫概曰:‘王己属臣兵,兵以利为上,尚何待焉?’遂以其部五千人袭冒楚,楚兵大败,走。
于是吴王遂纵身追之。
比至郢,五战,楚五败。
”《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
”《史记·楚世家》记载:“十年冬,吴王阖庐、伍子胥、伯噽与唐、蔡俱伐楚,吴兵遂入郢。
”没有提孙武。
《国语》记载有伍子胥辅佐阖庐子夫差事,不见孙武;《左传》中有许多涉及吴楚争霸的内容,亦不见关涉孙武的记载;《资治通鉴》有关于吴起、孙膑记录,没有关于孙武的记录;《春秋公羊传》有关于伍子胥的记录,没有关于孙武的记录;银雀山出土的汉简,残缺不全,记载与《史记》基本相同;有关《孙子兵法》的介绍文章中,也没有提供更多的史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武军事哲学思想探究
孙武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
他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中。
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严谨。
作者为春秋时代齐国人孙武,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
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圣”、“百世谈兵之祖”。
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
《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1772年法国神父阿米奥特将此书译成法文,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威廉二世在被废黜后的侨居中看到此书后
叹道:“早二十年读《孙子兵法》,就决不至于遭受亡国的痛苦了”。
现今已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自问世以来,早已超出国家和时代的界限,它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不仅属于古代,也属于现代和未来,它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遗产和永恒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部光辉的军事著作,其中蕴含着睿智而精深的军事哲理。
毛泽东在研究《孙子兵法》时说:“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
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轻看这句话”(《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孙中山研究《孙子兵法》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就中国的历史来考究,两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为中国的古代军事哲学”。
刘伯承元帅研究孙子时说:“正兵和奇兵,是辩证的统一,是为将者必须掌握的重要法则,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相生,变化无穷”。
《孙子兵法》是中国、同时也是世界最早系统地成立军事哲学的著作,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
一、孙武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自古以来,宗教天命论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
商朝以占卜为主,而周朝以筮为主,商周是占卜发展的鼎盛时期。
至春秋时期,以占卜决定战事仍屡见不鲜。
春秋末期,奴隶主政治统治面临动摇,宗教唯心主义同无神论的唯物主义的斗争十分激烈,随着早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自然界的很多现象不是靠占卜所能决定的,孙武对于“天”作了明确的解释:“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计》篇),认为把自然界神化是不可取的。
在战争中,他极力反对用迷信的方法预测胜负,如:“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用间》篇),表现出彻底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
不仅如此,孙武还创造性的实现了军事领域由占卜决策向经验决策的转变,他认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五事”,就是:道、天、地、将、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计》篇),这五种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除此之外都是不可信的。
孙武主张从实际出发,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待战争的胜与负,“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孙武还强调用调查研究,“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谋攻》篇)。
还利用间谍情况进行调查,索取情报,他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用间》),孙武主张不惜人力、物力、财力使用间谍,获得可靠的军事情报。
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的思想,在2500多年前被孙武所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二、孙武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孙武的辨证法思想涉及军事领域的诸多方面,如:众寡、强弱、攻守、进退、奇正、虚实、动静、迂直、勇怯、治乱和胜败等一系列矛盾。
分析矛盾强调“两点论”,是孙武考虑和处理问题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孙子兵法的辨证思维。
他认为,无论攻守、强弱等战争对立双方,都是相互依存的,利害相连的,可以转化的。
比如敌人的防御由于“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虚实》篇),凡事不可能天衣无缝,总有弱点,总有疏漏。
因此,如果避实而击虚,敌人的主动地位就会转化为被动地位,所以孙武肯定的说:“敌逸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虚实》篇)。
这种促使矛盾转化的朴素思想,对于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以小胜大的国家和军队,无疑是一件锐利的思
想武器,有着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战争是运动的,战争中的矛盾现象是发展变化的,孙武把这些变化比做“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势》篇),“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势》篇)。
这些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也就是说事物可以向正的方向发展,也可以向反的方向转化。
这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反映了孙武的辨证思想。
孙武认为战争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政治目的,只要战争进行到预期的阶段就可以停止了,这就是孙武所说的“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城而非久也,必以全胜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在这种全胜思想的指导下,将帅如何用兵,这相当重要。
对不同兵力采用不同打法,孙武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谋攻》篇)。
对不同状态的敌人,运用不同的诡诈手段和谋略手段:“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计》篇)。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者也。
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虚实》篇)。
对付敌军可“夺气”,而对付敌将可“夺心”。
辩证法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矛盾区别对待,战争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可以说孙武能够很好的把握政治和战争的辨证关系,这种辩证的思维对后世影响
极大。
在中国历史上,有四部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他们分别是《论语》、《老子》、《易经》和《孙子》。
《孙子》作为一部兵书能够与《论语》等著作一样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成为民族文化的典范之作,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孙武在军事理论上的辉煌成就,是与他在哲学思想上充满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密切相联的。
在哲学领域内,《孙子兵法》并没有自己完整的体系,但它所蕴涵的精妙的军事指挥艺术以及军事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文化经典,它的亘古魅力必定会对后人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孙子兵法》辞典.吴如嵩.白山出版社
2、《孙子兵法》教本.刘春志、刘思起.国防大学出版社
3、《孙子学通论》.赵海军.国防大学出版社
4、《中国古代战略理论精要》.过毅.王卫星.军事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