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U 婴儿母乳餵养支持的处理指南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母婴分离时母乳喂养的护理指导的体会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母婴分离时母乳喂养的护理指导的体会发表时间:2012-10-25T14:33:22.5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0期供稿作者:刘义容李玉连封大连徐义兰虞连会罗德琼[导读]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是人类生命早期的最佳营养与免疫剂。
刘义容李玉连封大连徐义兰虞连会罗德琼(四川省泸州市人民医院四川泸州 646000)【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母婴分离时母乳喂养的护理指导的方法与手段,为新生儿科工作的进一步完善与进步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借鉴;方法选取我科于2010年6月份至2010年12月份接收的456例新生儿,母婴分离期间我科护理人员给予母乳喂养的指导性护理,本文重点观察护理干预方法,分析其应用效果。
结果我科护理人员针对456例母亲,进行母乳喂养的指导性护理后,在婴儿4月时进行母乳喂养随访,纯母乳喂养128例、混合喂养96、人工喂养185例,纯母乳喂养率、混合喂养率、人工喂养率分别为31.2%、23.5%、45.3%。
结论在新生儿病室母婴分离时,对母亲进行积极的母乳喂养指导,可以有效实现母乳喂养,对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 母婴分离母乳喂养护理指导【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0-0098-02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是人类生命早期的最佳营养与免疫剂。
母乳喂养是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提高儿童生存和健康水平的战略技术,是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推广的婴儿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是最原始的喂养方法,也是最科学、最有效的喂养方法。
但是,国内大多数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实行的都是母婴分离的封闭式管理模式,随着医疗技术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诊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母亲分离的新生儿也不断增加,使母亲不能直接照顾小孩,这会阻碍母性行为的发展,削弱母亲哺乳的动机,减少母亲哺乳的频率,从而影响母乳的合成,进而减少泌乳量。
NICU母乳库的建立和管理

采奶室
有正确使用吸乳器的书面材料/海报 由专人负责指导产妇如何正确吸乳
吸乳前的卫生要求
吸乳配件:
每个早产儿母亲采用即用型吸乳配件或经 医院消毒程序消毒的配件吸乳
吸乳器的清洁
每次使用前后或乳汁滴溅时按规程进行吸 乳器清洁
手部清洁
吸乳以及触碰吸乳配件前清洗双手:用洗 手液彻底清洁手部并冲洗至少15秒,注 意指甲周围的清洁,并使用抛弃式纸巾或 湿巾擦干手部。
中国早产儿住院期间营养状况堪忧!
%
我国报道EUGR的发生率: 体质量 39.2%~80.5% 头围 23.1%~33.3%
早产儿协作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早产儿营养相关状况多中心调查974例报告. 中华儿科杂志, 2009,47(1):12-17.
一、NICU中母乳喂养的现状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12年)要求: 0-6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50%以上;
降低NICU人均医疗费用31514美元。
里
----2014年4月“第九届国际母乳喂养与泌乳学术会议”。西班牙马德
三、NICU母乳喂养的好处
美国拉什医学中心2014年分享:
母乳喂养儿CLD发生率低、住院时间较短。
因为早产儿相关性疾病(NEC、 CLD、生长 迟缓、神经认知延迟、出院后再入院等)会增
2012年国内6个月母乳喂养率仅27.6%; 我国NICU母乳喂养率不足20%,但缺乏多中
心调查数据。 ------广西玉林妇幼报道出生42天早产低体重
儿纯母乳喂养30例占27.3%。
--陈业芳,罗妮,冯善清.NICU早产低体重儿母乳喂养情况调查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第9期)
二、NICU中母乳喂养率低的原因
新生儿病房及NICU管理规范

新生儿病房及NICU管理规范新生儿病房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是为新生儿提供医疗护理的特殊场所,其管理规范的建立和执行对于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以下将详细介绍新生儿病房及 NICU 的管理规范。
一、环境管理1、布局与分区新生儿病房及NICU 应布局合理,分为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
清洁区包括医护人员办公室、更衣室、配奶室等;半清洁区为治疗室、处置室等;污染区则为病房内的卫生间、污物处理间等。
各区域之间要有明确的标识和分隔,以防止交叉感染。
2、温度与湿度病房内的温度应保持在 24-26℃,相对湿度在 55%-65%。
NICU 内的暖箱和辐射台的温度要根据新生儿的体重和病情进行调节,以保证新生儿的舒适和体温稳定。
3、通风与消毒病房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每日定时通风换气。
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机等方式。
地面和物体表面要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4、噪音控制病房内应保持安静,噪音应控制在 45 分贝以下。
医护人员要做到动作轻柔,避免大声喧哗,仪器设备的声音要尽量调低。
二、人员管理1、医护人员资质新生儿病房及 NICU 的医护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和技能,经过新生儿护理和急救培训。
医生要熟悉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护士要熟练掌握新生儿护理操作和病情观察。
2、人员配备根据病房的床位数量和患儿的病情,合理配备医护人员。
NICU 内每张床位至少配备 1 名医生和 2 名护士,以保证患儿得到及时的医疗护理。
3、手卫生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接触患儿前后、进行各项操作前后都要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消毒。
定期进行手卫生监测,确保手卫生的依从性和正确性。
4、探视制度严格限制探视人员,探视时间要固定,并控制探视人数。
探视人员要穿戴隔离衣、鞋套,洗手消毒后方可进入病房。
对于感染性疾病患儿,应禁止探视。
三、医疗设备与物资管理1、设备管理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新生儿及NICU管理指南

新生儿及NICU管理指南新生儿及NICU管理指南新生儿和NICU目前没有分科。
新生儿收治普通病号,而NICU是收治危重新生儿的病房,NICU临床工作性质与特点决定了NICU应具有较高的医护技术力量、较多的护理人员和现代化的仪器设备,独特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是医院重点管理科室之一。
根据我国卫生部NICU建设分级管理指南的标准(三级 6等分法),将我科定为新生重症监护病房(NICU)。
一、目前新生儿及NICU床位设置与人员编制:总床位40张,NICU 8张床位,新生儿病房32张床位。
人员编制:医生11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3人。
新生儿专业护士 28人,护士长1人。
新生儿病房及NICU管理规范一、新生儿室(一)布局新生儿室应有独立的区域,设置床位不少于6张。
需设置接待室、配奶间、沐浴区、隔离间、有条件者可设置早产儿间。
可根据条件选择有陪或无陪管理两种模式。
无陪病区每床使用面积不低于3 m2,床间距不小于1米;有陪病区实施母婴同室者,每床使用面积不低于6m2。
(二)设施设备1、基本设施每个房间至少设1套非手触式的洗手设施及干手设施,及连续24小时不间断的空气消毒设备。
2、诊疗设备暧箱、辐射式抢救台、蓝光治疗仪、经皮胆红素测定仪、输液泵、静脉推注泵、微量血糖仪、新生儿专用监护仪、氧浓度监测仪、新生儿专用复苏囊与面罩、喉镜和气管导管、低负压吸引器等。
(三)技术指标1、病人收治范围①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在2000g以上的新生儿;②不需呼吸机辅助呼吸的各类新生儿呼吸系统疾患;不需静脉营养的低出生体重儿;③不需换血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2、转诊指标①胎龄小于34周,出生体重在2000克以下的低出生体重儿;③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及合并器官功能损害的重症疾患;④先天畸形等需外科诊治者;⑤其他需要转诊的患者。
3、诊疗技术要求应具备新生儿复苏术及气管插管术、新生儿氧疗(FiO2可调)、nCPAP技术、静脉途径建立(含静脉留置)、无创监测技术、蓝光治疗、新生儿听力筛查、疾病危重程度评分、出院病人管理等。
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制度

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是一个专门为早产婴儿和患有严重疾病的新生儿提供高级护理和治疗的特殊病房。
由于NICU中的患儿情况特殊,管理制度的建立对确保患儿安全和提高护理质量至关重要。
二、入院管理1. 家属沟通在患儿入院前,医生和护士需及时与家属沟通,向其详细解释NICU的治疗流程、设施设备以及家属在其中的角色和责任等,确保家属理解并配合。
2. 入院评估患儿入院时,需要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包括体格检查、生命体征监测、病史摘要等。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定期复评以及及时修正。
三、护理管理1. 护理计划在制定护理计划时,护士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和执行护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给药、喂养、清洁护理、监测生命体征等。
2. 护理文书护士需要准确记录患儿的相关信息,包括疾病进程、治疗效果、护理措施的执行情况等,以便医生对患儿的情况进行判断和调整治疗方案。
四、医疗管理1. 医疗团队NICU的医疗团队由医生、护士、营养师等组成,他们需要密切协作,及时沟通以确保患儿得到全面的医疗照顾。
2. 医疗设备和药品管理医院应及时维护和检修NICU中的设备,并保证药品的准确配送和储存,以确保患儿在需要时能够获得必要的治疗和药物支持。
五、感染防控管理1. 感染控制标准NICU必须有明确的感染控制标准,并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
包括定期消毒、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医护人员的洗手和穿戴防护措施等。
2. 家属和访客的管理家属和访客需要遵守感染防控规定,比如定期洗手、佩戴口罩、衣物更换等。
并限制参观时间和人数,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六、安全管理1. 设备和环境安全NICU应具备安全设施和环境,如温湿度控制、地面防滑、防火措施等,以保证患儿在安全的环境下接受治疗。
2. 患儿标识与安全防范患儿需要有独特的标识,避免混淆或错误,如佩戴标签或手环。
并且医护人员需遵循双重核对制度,确保给药和护理操作的准确性。
早产儿母乳喂养在NICU推行的专家共识

选择巴氏消毒的捐献人乳(PDHM)(62.5℃,30 min)喂哺早产儿。
早产儿母乳喂养注意事项
1、母乳病原学检测 ▪ 亲生母亲的母乳喂养时,不需常规细菌培养或其他病原检测,也
不需巴氏灭菌;仅当早产儿发生肠源性感染时,才需采样送检。
3、关于哺乳期用药的建议 ▪ 对于药物暴露导致的风险与中断母乳喂养并使用配方奶喂养的风
险,需要两害相权取其轻。在出生早期初乳阶段,应积极鼓励母 乳喂养,早产儿由于摄入量少,其药物总量远不足以导致显著不 良反应;为减少药物向乳汁的转运,建议在服药前哺乳。 ▪ 当婴儿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者,母亲忌食用蚕豆或服用 呋喃妥英、伯氨喹和非那吡啶等药物,以免患儿出现溶血性贫血。
母乳喂养。一般从半量强化开始,根据早产儿的耐受情况,3~5 d逐渐增加至全量。 ▪ 当早产儿出院后,母乳强化的热量密度应较住院期间略低,如半 量强化(3 051 kJ/L),并根据其生长情况,直至早产儿体重、身长 数值位于同性别同龄儿的第25至50百分位曲线范围内为止。
NICU早产儿母乳喂养的实施
早产儿母乳喂养注意事项
2、关于母亲为病毒携带者的母乳处理 ▪ 当母亲携带巨细胞病毒(CMV)、乙肝病毒或呈病毒血清学阳性时,
经母乳喂养的早产儿可能会导致感染。 ▪ 母亲患乙型肝炎的新生儿,在出生时即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
球蛋白时,母乳喂养不会增加乙肝感染风险,可以选择母乳喂养。
早产儿母乳喂养注意事项
早产儿母乳喂 养在NICU推 行的专家共识 指南
前言
▪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胎龄小于37周、出生体重低于2500g 的新生儿,是需要特殊关注的群体,合理的营养支持是提高其存 活率的关键环节之一,不仅关系到近期生长和疾病转归,而且直 接影响远期预后,充足均衡的营养是保证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健 康成长的物质基础。
医院新生儿监护室(NICU)消毒隔离制度

医院新生儿监护室(NICU)消毒隔离制度
1、凡进入新生儿监护室的所有工作人员必须洗手,更换拖鞋或穿鞋套、更衣、戴帽子、口罩,非本室工作人员不得入内。
2、诊治护理前后有效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3、新生儿监护室应相对独立,分设新生儿监护区、隔离室、沐浴室、治疗室,严格管理。
4、地面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的拖布湿拖两次,有污染及血渍时,及时用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护理车、桌面)、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等仪器用后按要求处理。
5、每月对环境、物表及工作人员的手进行微生物监测一次。
6、新生儿所有衣物、被服、床垫,每日随脏随换,单锅清洗,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出院后本床单位按终末消毒处理。
7、新生儿奶具一人一具一用一清洗一灭菌,每次喂奶前应洗手、戴手套。
8、新生儿患传染病者,应分室隔离、床头挂标记。
9、使用中的新生儿暖箱,应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浸泡消毒水槽并更换水箱的蒸馏水,特殊感染患儿使用的暖箱应用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处理,患儿出院后保温箱按要求终末处理。
10、工作人员应相对固定,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患有皮肤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时,应暂时停止与新生儿接触。
确保新生儿无交
叉感染、脐炎、眼炎、疱疹等。
11、接触患儿体液、血液、或进行侵袭性操作时,进行标准防护,如戴手套、防护眼罩。
新生儿及NICU管理指南

新生儿及NICU管理指南新生儿和NICU目前没有分科。
新生儿收治普通病号,而NICU是收治危重新生儿的病房, NICU临床工作性质与特点决定了 NICU应具有较高的医护技术力量、较多的护理人员和现代化的仪器设备,独特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是医院重点管理科室之一。
根据我国卫生部NICU建设分级管理指南的标准(三级 6等分法),将我科定为新生重症监护病房(NICU)。
一、目前新生儿及NICU床位设置与人员编制:总床位40张,NICU 8张床位,新生儿病房 32张床位。
人员编制:医生11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3人。
新生儿专业护士 28人,护士长1人。
新生儿病房及NICU管理规范一、新生儿室(一)布局新生儿室应有独立的区域,设置床位不少于6张。
需设置接待室、配奶间、沐浴区、隔离间、有条件者可设置早产儿间。
可根据条件选择有陪或无陪管理两种模式。
无陪病区每床使用面积不低于3 m2,床间距不小于1米;有陪病区实施母婴同室者,每床使用面积不低于6m2。
(二)设施设备1、基本设施每个房间至少设1套非手触式的洗手设施及干手设施,及连续24小时不间断的空气消毒设备。
2、诊疗设备暧箱、辐射式抢救台、蓝光治疗仪、经皮胆红素测定仪、输液泵、静脉推注泵、微量血糖仪、新生儿专用监护仪、氧浓度监测仪、新生儿专用复苏囊与面罩、喉镜和气管导管、低负压吸引器等。
(三)技术指标1、病人收治范围①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在2000g以上的新生儿;②不需呼吸机辅助呼吸的各类新生儿呼吸系统疾患;不需静脉营养的低出生体重儿;③不需换血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2、转诊指标①胎龄小于34周,出生体重在2000克以下的低出生体重儿;③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及合并器官功能损害的重症疾患;④先天畸形等需外科诊治者;⑤其他需要转诊的患者。
3、诊疗技术要求应具备新生儿复苏术及气管插管术、新生儿氧疗(FiO2可调)、nCPAP技术、静脉途径建立(含静脉留置)、无创监测技术、蓝光治疗、新生儿听力筛查、疾病危重程度评分、出院病人管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吮能力欠佳的训练
• 时间: 每餐凖备进食前 • 目的:宝宝经过训练之后,进食能力会渐渐提高 • 方法:替宝宝进行以下六组口部及面部刺激动作,
可使宝宝有效吸吮及呑咽
吸吮能力欠佳的训练
• 注意重点:可在五分钟内重复动作两次 • 随着宝宝长大,心肺和口腔肌肉的发展渐成熟,
便可逐渐减少口部和面部刺激
吸吮能力欠佳的训练
成功促进母乳喂养十项措施
4. 帮助母亲在生后半小时内进行母乳喂养
5. 告知母亲如何母乳喂养及如何保持母乳
喂养
6. 不要给予新生儿母乳以外的任何食物,
饮料及牛奶, 除非医生下达医嘱
.7 实行母婴同室,让母亲和新生儿24
小时呆在一起
成功促进母乳喂养十项措施
8.鼓励实行由婴儿主导的母乳喂养 9. 不要给予人工乳头或橡胶奶嘴
袋鼠妈妈护理
• 母亲的经验
– 在皮肤接触时分泌母乳 – 放松 – 母乳充盈 – 直接母乳喂养
• 婴儿的反应
– 睡眠好 – 较少的活动 – 生命体征稳定
袋鼠妈妈护理
• 鼓励妈妈探视,抚触和照顾宝宝
• 接触“袋鼠妈妈护理”,鼓励妈妈抱宝宝 (只穿着尿布)在她衣服里面靠近胸前)
• 宝宝可以随意够到乳房,皮肤接触可以 帮助妈妈增加泌乳
•婴儿肚饿讯号
• 早期: 张开咀巴 转头,觅食
• 中度: 伸展手脚 伸手入口
• 严重: 大声哭闹 烦躁不安
44
早产儿住院的母乳喂养
早产儿出院前的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门诊:
•新生儿护理秘诀 •母乳喂养门诊策略 •母乳喂养随访重点要策
母乳喂养门诊:
•快乐母乳喂养三原则
• 确保母乳喂养良好原则,良好衔接,不 伤害乳房
(安慰奶嘴)给母乳喂养的婴儿
10. 促进建立母乳喂养支持团队,使母亲
出院后在母乳喂养门诊上得到帮助
•早产儿的分类 (Askin & Wilson, 2007)
•根据胎龄分类: 姙娠周数<37星期
•根据体重分类:
–低体重 (LBW) : <2500 grams –非常低体重 (VLBW): <1500 grams –极低体重 (ELBW) : <1000 grams
1.b. 制定书面母乳喂养政 策,定期与员工及父母沟 通
成功促进母乳喂养十项措施
1.c. 建立持续性监察及数据 管理系统
成功促进母乳喂养十项措施
2.确保员工有足够知识及技能保护,
支付母婴母乳哺育
成功促进母乳喂养十项措施
3. 告知所有怀孕的妈妈母乳喂养的好处及如何管
理母乳
孕妇学校
•产前护理
•分娩过程护理 •产后护理 •母乳喂养-理论谝 •母乳喂养-实践谝 •新生儿护理秘诀 •母乳喂养门诊策略 •母乳喂养随访重点要策
•
预备胃管饲EBM
• 清楚取出正确EBM • 核对姓名、 • 医院编号(UV)、 • 日期、时间、份量)
• 先以70% alcohol清洁换症车 • 上层无菌包(S1 Set)及无菌手套 • 两位护士/健康服务助理和一护士于
核对婴儿姓名
促进乳汁分泌
一旦可以就开始皮肤接触 :
• 促进感情 • 按摩乳房 • 现成的营养来源 • 母乳气味的刺激 • 增加活力 • 乳汁分泌
两个圈,然后向下扫向颈部,重复做三次
第一次经口喂养
• 3 2周的婴儿可以从乳房喝奶 吸吮,吞咽和呼吸难于协调
• 婴儿直到34-35周后吸吮 和吞咽才能协调, 母乳喂养 期间会暂停来呼吸
• 36周多的婴儿可以协调吸吮 和呼吸通过母乳喂养可以喝完 他们所需要的全部 母乳
醒目妈妈尽快响应婴儿肚饿讯 号
1. 用指头快速去围着咀唇边顺时针方向点 按,重复做五次
2. 用姆指和食指于两边面颊上快速地向咀 角 轻扫,重复做五次
3. 用姆指和食指于上咀唇位置,由人中往 两边咀角轻扫,重复做五次
吸吮能力欠佳的训练
4.将下巴快速向下拉,重复五次 5. 用两个指头在两耳对下方的下颚骨向内打
圈,重复做三次 6. 用指头在下巴向入一厘米处向上轻压和打
(Bernaix, et al., 2006)
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角色
• 以家庭为中心 • 提供支持培训
– 母乳喂养的优势 – 促进乳汁分泌 – 维持乳汁分泌
• 相互的支持
维持乳汁分泌
• 皮肤接触 • 频繁挤出母乳 • 充足的水分和营养 • 充足的休息 • 想象 • 音乐 • BB的照片
2019/8/5
2019/8/5
2019/8/5
2019/8/5
2019/8/5
2019/8/5
冷冻母乳容器密闭储存3-6个月
2019/8/5
解冻24小时内食用
2019/8/5
用母亲自己的乳汁
• 母乳是一种液体 • 摄入错误的母乳的风险 • 正确识别病人身份 • 储存奶瓶标签的正确 • 给奶前核对
(NSW Department of Health, 2004)
• (Feeding of infants unable to breastfeed directly in care facilities- WHO)
早产儿吸吮能力欠佳
宝宝口腔肌力不足 • 为临床情况未能接受胸前哺乳的婴儿提供训练,预
备婴儿各种进食能力,成为日后胸前哺乳的良好基 础。 • 一般婴孩如口腔肌力不足,口腔组织过敏,疲惫进 食耐力欠佳,可施行训练
NICU 婴儿母乳喂养支持的处理指南
母乳喂养
• 纯母乳喂养前6个月 ,坚持母乳喂养至 两岁或两岁以上 ,以达到最理想的生 长、发育和健康
• 儿科医生、护士和健康辅导员需要保护、 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
成功促进母乳喂养十项措施
1.a. 遵守 ‘国际母乳代用品\ 销售守则’和世界卫生组织 大会相关议决
成功促进母乳喂养十项措施
NICU的母乳喂养政策申明 • 高危儿母乳喂养建议
– 直接母乳喂养 – 使用挤出的母乳
(AAP,2005)
预期的问题
• 高危儿
– 张力减退 – 吸吮,吞咽及呼吸协调的困难 – 无效的吸吮
• 父母的认知
• 新生儿与母亲的分离
父母的经验
• 紧张 • 恐惧 • 困难 • 期望的改变 • 困难和沮丧 • 得到的收获
• 让宝宝想吸吮就吸吮,按需要喂养原则 • 相信你可以提供给宝宝足够的乳汁,自
信原则
总结
• 促进婴儿安全进食 • 帮助婴儿能全口饲(full oral feeding) • 免除胃管喂食及其潜在风险 • 鼓励及帮助妈妈成功母乳喂哺 • 让妈妈及早享受育儿乐,提高育儿信心,生早产儿进食问题 • 常见表现: 吸吮,呑咽和呼吸困难及三者
之间不协调 • 口腔肌力不足,吸吮力弱 • 疲惫,进食耐力差
NICU吸吮能力欠佳
• 新生儿进食评估: • 吸吮呑咽不协调 • 舌头动作不协调
新生儿吸吮能力欠佳
• “For preterm infants who are unable to breastfeed directly, non-nutritive sucking (非营养性吸吮) and oral stimulation (口部 刺激) May be beneficial until breastfeeding is esta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