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中微小RNA_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新型生物标志物_谭明

合集下载

MicroRNAs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MicroRNAs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MicroRNAs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微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s ,miRNAs)是一类长约21-25nt 的非编码的内源性单链RNA 分子,序列在物种间具有高度保守性,其主要通过与靶mRNA 的3’非翻译区的碱基形成完全或不完全配对,从而达到直接降解或抑制靶mRNA,进而发挥沉默基因或调控的作用,而这一作用使其广泛参与了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及肿瘤的发生等过程。

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croRNAs 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另外一些微小核糖核酸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标志物或者治疗目靶。

现就最近的研究阐述miRNAs與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的关系。

标签:微小分子核糖核酸;动脉粥样硬化从上世纪中叶开始,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导致世界人口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升高,而据WHO 估计,至2020 年全球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将占到总死亡人数的36%[1]: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趋势同样不容乐观,而在众多致残致死的心血管疾病当中,动脉粥样硬化更是占到了75%以上[2];目前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大部分研究者都较为认同自身炎症反应学说与免疫机制,但是在发病的整个过程中,血管与炎症跟免疫等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相互协调与作用,关于这方面的关系尚未得到相应说明。

近些年关于内源性非编码的微小RNA的研究为这方面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与思路。

本文就miRNAs 分子的概述以及近年有关miRNAs 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的部分进展作一综述。

1 miRNAs的形成和作用机制MiRNAs是一类大小为19~25个碱基的内源性非编码小RNA 分子,通常与靶基因mRNA的3’-非编码区(3’-untranslated region,3’- UTR)相结合调控翻译,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是一类高度保守的非编码小RNAs,通过碱基互补或部分碱基互补与目标mRNA 结合,降解目标mRNAs和抑制目标mRNAs 的翻译,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表达。

MicroRNA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MicroRNA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MicmRNA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耿春晖关秀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由脂质代谢紊乱和慢性炎症导致的疾病。

随着个体化和精准医疗的发展,早期精确诊断动脉粥样硬化对临床工作开展意义重大。

由于小的非编码RNAs能调节炎症蛋白含量干扰脂质的形成,因此研究小的非编码RNAs作为生物学标志物给动脉粥样硬化的快速诊断带来了新的希望%整合近年文献,通过探讨小的非编码RNAs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的影响,阐明其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生物标志物的意义%【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小的非编码RNAs;生物标志物【DOI】10.16806/j.JnkU ion.1004-3934.2019.07.008MicroRNA as a Diagnostic Biomarker for AtherosclerosisGENGChunhuo,GUANXoueu(Aerartment o'Clnical Laboratory,Thr First Afiliated Hospital o'Harbm Merical Uniersity,Harbm150001, Heilongjiang,China%【Abstract】Athemsc/msis(AS)is a disease caused by disorders of iipid metabolism and chronic inOammat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ization and precision meddine,accurate early diagnosis of AS is of great significrce.Small non-aoding RNAs(micmRNAs) regu/te iid/mmatoy protein levels and interfere with lipid formation,thus micmRNAs as biomarkers has brought new insights foo tie early diagnosis for AS.This papeo integrates recent literature and explores tie significance of microRNAs as a biomarkeo for AS.【Key words t Athemsc/msis;MOroRNAs;Biomarkeo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rosis,AS%是由脂质代谢紊乱和慢性炎症导致的疾病[1],其病理机制复杂涉及一系列病理改变[2]*AS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3]*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非编码RNA在组织稳态和病理生理状态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其中小的非编码RNAs (micmRNAs)会干扰不同阶段的基因表达和信号通路。

microRNA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microRNA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microRNA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于瑞杰【摘要】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 是一类非编码的小分子RNA,主要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近来,miRNA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病机制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已证实miRNA在调节As病变进程相关的血管壁炎性反应、免疫细胞分化和胆固醇代谢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miR-155和miR-146a参与调控血管壁的炎性反应以及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的分化;miR-29参与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迁移以及相关炎性反应;miR-33参与对胆固醇代谢的调控.此外,miR-365、miR-222等分别通过调控内皮细胞的凋亡和新生血管的形成参与As的发生、发展.文中就上述miRNA在A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揭示As的发病机制提供思路.【期刊名称】《医学研究生学报》【年(卷),期】2013(026)009【总页数】4页(P970-973)【关键词】microRNA;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作者】于瑞杰【作者单位】210002,南京,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临床检验医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120 引言miRNA是长约22个核苷酸的单链、内源性的非编码小RNA,通过与靶mRNA 结合而对基因表达进行转录后水平的调控。

目前,在已发现的miRNA中,大约有721种人源性miRNA和579种鼠源性miRNA[1]。

人类约30%的编码蛋白基因受其调控,1个miRNA可调控多个靶基因,而同一基因可由多个miRNA共同调节[2]。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NA在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尤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3-5]。

As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一种动脉血管壁的慢性炎症性病变[6-7]。

高血脂与糖尿病的新型生物标志物研究

高血脂与糖尿病的新型生物标志物研究

高血脂与糖尿病的新型生物标志物研究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脂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为了更早地发现和预防这些疾病,科研人员不断努力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来提供准确的诊断和监测手段。

本文将介绍一些正在研究中的新型生物标志物,以期对高血脂和糖尿病的早期检测和治疗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微小RNA近年来,微小RNA(microRNA)被广泛研究,它是一类负责基因调控的非编码RNA。

许多研究表明,某些微小RNA的表达水平与高血脂和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例如,miR-33a和miR-33b可以抑制胆固醇转运蛋白的表达,从而导致血液中胆固醇的积累。

另外,miR-375在胰岛素分泌和胰岛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表达水平与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二、氧化应激标志物氧化应激是指细胞内外环境中氧化物质与抗氧化物质之间的失衡。

一些研究表明,氧化应激与高血脂和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因此,一些氧化应激标志物可能成为早期检测和监测这些疾病的生物标志物。

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OD)等抗氧化物质的活性变化,以及丙二醛(MDA)等氧化产物的浓度变化,都可以反映体内氧化应激的程度,进而对高血脂和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三、肠道菌群近年来,肠道菌群(intestinal microbiota)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多。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可能与高血脂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有关。

一些研究已经发现某些特定的菌群与胆固醇代谢和胰岛素抵抗相关。

因此,通过分析肠道菌群的种类组成和功能变化,可以发现一些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来诊断和预防高血脂和糖尿病。

四、脂质代谢标志物高血脂和糖尿病都与脂质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因此,寻找脂质代谢标志物是研究这些疾病的重点之一。

例如,血清中甘油三酯(triglyceride)、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脂质物质的浓度变化,既可以作为高血脂的诊断指标,也可以作为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评估指标。

MicroRNA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的作用

MicroRNA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的作用

MicroRNA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的作用发表时间:2015-12-08T15:19:46.993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5期供稿作者:武胜勇[导读] 第二军医大学 MicroRNA是一类进化上高度保守、小分子非编码RNA基因产物,来源于细胞内源性转录体,与靶mRNA完全配对,介导靶mRNA降解、抑制其翻译,发挥沉默特定靶基因作用。

武胜勇第二军医大学 200433【摘要】MicroRNA是一类小分子非编码RNA,在生物发育时序调控、疾病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证实其与血管发生、免疫炎症密切相关,在动脉粥样硬化基因治疗、相关疾病诊断、冠脉事件风险预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MicroRNA;表达调控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是冠心病重要病理基础,是脑梗死、心肌梗死等高致死性疾病重要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斑块成为重要的栓子来源,还影响血流供应,据统计约有20%~25%脑梗死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活动有关。

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多基因、多因素、多阶段疾病,与免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因素有关。

MicroRNA是一类小分子非编码RNA,参与调控各类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等,成为近年来生物学研究热点,在生物发育时序调控、疾病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次研究试概述MicroRNA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 MicroRNA基本特点MicroRNA是一类进化上高度保守、小分子非编码RNA基因产物,来源于细胞内源性转录体,与靶mRNA完全配对,介导靶mRNA降解、抑制其翻译,发挥沉默特定靶基因作用。

某些miRNA还可调控mRNA半衰期。

一种miRNA可调节多种基因、蛋白表达,故在生物体基因表达中发挥重要作用,调控范围十分广泛,有学者认为microRNA可调控人类1/3以上基因,现被证实的miRNA序列有400多个,其中多数序列在细胞生长、分化、凋亡过程中发挥作用,可调控人体正常发育、生理活动。

【高中生物】寻找生物标志物将更简单

【高中生物】寻找生物标志物将更简单

【高中生物】寻找生物标志物将更简单最近,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和爱沙尼亚医疗技术能力中心的科学家合作,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基因表达分析方法,让通过全血RNA-seq进行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分析,将会变得更为简单。

血液携带的细胞,可提供多种有用的生物标志物。

血液作为一种液体活检,在临床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为其取样的简便性和快速动态性:大多数的细胞是携带氧的红细胞,在所有血液RNA当中致使球蛋白RNA分子50%?80%的富集。

技术上的偏差球蛋白如此高的普遍性,因此,血液相关基因表达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就变得复杂化,从而造成了技术偏差,并留下了无法探测到的生物相关分子。

根据研究人员介绍,这项研究首次介绍了一种详细方法??GlobinLockTM??能够克服红细胞引起的血样分析的局限性,红细胞使得从血液中识别或跟踪下游的任何生物标志物,都变得复杂化。

已公布的和正在申请专利的试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试剂和样品材料的需求,从而使得它成为一种有效和强大的工具。

本文第一作者、KaarelKrjut?kov博士说:“GlobinLock的球蛋白下降率,对于任何应用程序来说是足够的。

它将球蛋白的普遍率从以前的63%减少到了5%,这使得它成为生物科技公司的一种有效工具,被添加到试剂盒中。

”DNA链这种新的方法包括一对短的合成DNA链,通过高度特异性结合,可沉默大多数的球蛋白RNA分子。

根据研究人员解释,这两条链被引入到纯化的RNA样品中,并且,在RNA变性后是立即有效的,整个互补的DNA合成过程,只有十分钟的潜伏期。

锁定的DNA分子特异性地结合在球蛋白的RNApoly-A位点,这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因此,在下游操作之前,球蛋白RNA是被“锁定的”,在血液RNA生物标志物的应用中并不会引起技术的偏差。

JuhaKere教授说:“我们发现,球蛋白锁定是完全有效的,不仅适用于人类的样本,也广泛适用于动物模型,如小鼠、大鼠、牛、狗甚至斑马鱼。

MicroRNAs对动脉粥样硬化关键信号分子的影响

MicroRNAs对动脉粥样硬化关键信号分子的影响袁绪胜;戴敏【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通报》【年(卷),期】2012(028)001【摘要】microRNAs是近年来发现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RNA小分子,在心血管系统中具有特异性的表达谱,通过降解mRNA或抑制蛋白质翻译调控转录后基因的表达.microRNAs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病理过程中,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与修复;细胞炎性因子、生长因子等信号分子的表达与释放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等环节,从而调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Recently, microRNAs have been discovered as a small endogenous non-coding single-stranded RNA molecule, which has a specific expression profile i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and regulates gene expression at the transcriptional level through degradating mRNA or inhibiting protein translation. In the atherosclerosis, microRNAs attends not only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injury and repair, but also expression and release of cytokines,growth factors and other active substances, meanwhile, microRNAs attends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and other aspects, thereby regulates atherosclerotic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总页数】4页(P20-23)【作者】袁绪胜;戴敏【作者单位】安徽中医学院药学院,安徽,合肥,230031;安徽中医学院药学院,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31;省部共建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9.24;R342.2;R394.2;R543.5【相关文献】1.microRNA-185下调AKT1信号通路对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相关的分子机制的研究 [J], 王金燕;刘春霞2.MicroRNA-153对靶基因下游信号分子GSK-3β表达水平及细胞抗损伤能力的影响 [J], 梁春联;朱华;黄澜;许艳峰;邓巍;马春梅;刘颖;秦川3.泛素基因沉默对TLR4/NF-κB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表达的影响 [J], 刘超英;董骎;高洪;严玉霖;富国文;单春兰4.散结通脉方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钙库操纵性钙通道信号分子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J], 丁云录;李驰坤;欧喜燕;李晓兵;成光宇;刘爱东5.电针心包经穴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神经生长抑制信号通路关键分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J], 肖豆;谢峥嵘;唐雅妮;潘江;曹越;娄必丹;章薇;陈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icroRNA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6] 贾淑杰.房颤合并 冠心病的 抗凝 治 疗 [J].中 国心 血管 病 研究, 2017,15(2):99-104.
[7] 杨艳敏.RE-DUALPCITM研究解析:循证引领心房颤动患者经皮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支架植入术后抗凝治疗优化探索[J].中华心律 失常学杂志,2017,21(5):458-459.
(收稿日期:2018-10-22)
DOI:10.3969/j.issn.1671-4695.2019.04.031 文章编号:1671-4695(2019)04-0441-04
microRNA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
韩杨1 蒋知新2 (1南方医科大学 广东 广州 510515;2解放军第 305医院中心实验室 北京 100017)
控,参与生物体众多的发育时相调控、生理病理过程。 内皮细胞、泡沫细胞、大量脂质、钙质沉积、病理血管重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脑血管பைடு நூலகம்病的 建构成斑块核心[1]。
重要病因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 miRNA参与调控 AS形 2 miRNA生物学合成和作用机制
成、发展、破裂的病理生理过程,参与调节血管内皮细胞、
[8] 李跃宗.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抗栓治疗分析[J/CD].中西
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7):22-23. [9] 牙生江·买买提.不同抗栓治疗方案用于高龄冠心病合并房颤患
者的疗效及安全性[J/CD].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 6(3):83-84. [10] 田梅君.高风险冠心病合并房颤抗凝与双联抗栓治疗的效果比较 观察[J].医药前沿,2017,7(10):85-87. [11] 谢秀峰,李田昌.非瓣膜病心房颤动伴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疗研究 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7,49(9):1053-1056. [12] 刘文禹,俞晶晶,陈传品,等.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 疗术后三联抗栓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 33(12):1161-1164. [13] KosmidouI,StoneGW.New-onsetatrialfibrillationafterPCIand CABGforleftmaindisease:insightsfromtheEXCELtrialandadditional studies[J].CurrOpinCardiol,2018,33(6):660-664. [14] FukudaT,HondaY,KamisatoC,etal.Reversalofanticoagulant effectsofedoxaban,anoral,directfactorXainhibitor,withhaemostatic agents[J].ThrombHaemost,2012,107(2):253-259. [15] MauriL,KereiakesDJ,YehRW,etal.Twelveor30monthsofdual antiplatelettherapyafterdrug-elutingstents[J].NEnglJMed,2014, 371(23):2155-2166.

MicroRNA:新的心血管疾病生物标志物


S —ag X n Istto aclr dc e P k gU irt hr o i l Rfr c a o tr uFn , UMig(ntu i efVsua Mein , ei nv syTi H s t , e e e br oy i n ei d pa en L a
o n t e l nC ri aclr l ua i oya dR g lt yPpie a dK yL brtr fMiir o H a ho ad vsua e lr o g n e uao et s n e oaoyo s yf t o Mo c B l r d a f Mo clr adoaclr c ne, nsyo d ct n ei 09 , h a l ua ri sua i cs Miir E uai ,Bi g 0 11 Ci ) e C v Se t f o j 1 n n Abta t R c n yas mi o N s( R A )h v tatdsh l sa et netni l.M R A src ee t er, c R A miN s aea rc coa t n o xe s e r t e r t i v y iN s


miNA在 心血 管 基 因调 控 中的作 用 R
近期 研 究 表 明 ,mR A参 与 3% ~5 % 基 因 iN 0 0 的转 录和 表达调 控 , 心 血 管 系 统 的生 理 和 病 理 机 在 制 中都 发 挥 非 常重 要 的 作 用 。一 系 列 实 验 研 究 表 明 , 心肌 细胞 中转染 特定 的 mR A可导致 心肌 细 在 iN
e a in,a o tssa d r g n r t n.Re e t rt o p po i n e e e a i o c nl y,mi RNA— a e i d n ss e t e p o sn mp i ain b s d fn i g e m o b r mii g i lc to s f rd a n ss a hea y. o ig o i nd t r p Ke r s mir RNA ;c r iv s u a ie s s;d a no i y wo d co a d o a c l rd s a e i g ss;t e a y h rp

MicroRNA与动脉粥样硬化

安丽 娜 董 斐 斐 王 国 坤 单 冬 凯 荆 清
【 摘 要】 动脉 粥样硬化 是 心血 管 系统 疾病 中最 常见 的 病 变 , 也是 众 多心 、 脑 血 管疾
病 共 同的 病理 基 础 , 对 人 类 健 康 造 成 严 重 威 胁 。M i c r o RNA( mi RNA) 是 一类 约 由 2 2个
而 在 动 脉 粥样 硬 化 的 发 生 及 发 展 过 程 中发 挥 重 要 作 用 。
【 关 键词1 Mi c r o R NA; 动脉 粥样硬 化 ; 血 管 内皮细胞 ; 平 滑肌细胞 ; 巨噬 细胞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3 ~ 6 5 8 3 . 2 0 1 3 . 0 4 . 0 0 6
达增 加 可 致 e NOS减 少 且 活 性 降 低 。小 窝 蛋 白 1 可 负性调 节 e NOS的活 动 , 而 在衰 老 的人动 脉 内皮
过程 , 血脂 等异 常 时 , 血 管 内皮 细胞 ( VE C ) 损伤 , 血
小板 聚集 并释放 血 小板 因子 , 血 液 中单 核 细胞 进 入 内皮 下被 激活成 巨 噬 细胞 , 并 吞 噬 氧化 修 饰 的低 密 度脂 蛋 白( o x - L D L) , 血 管 中层 的 S MC 向损 伤 的 内 膜迁 移 、 浸润、 增殖 , 使 血 管 内膜 增 厚 、 纤 维化 、 粥 样 斑块 形成 及管 腔 狭 窄 、 闭 塞[ 1 ] 。最终 引发 心 、 脑 血 管 事件 。 因此 , VE C、 S MC、 巨噬 细胞及 某 些细 胞 因 子 等都参 与 了 AS的发 生与发 展 。 Mi c r o RNA( mi R NA) 是一类约 由 2 2个 核 苷 酸 组成 内源性 非编 码 小 分 子 R NAs , 通 过 抑 制 转 录 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循环中的 miRNA 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标 志物
血浆中 miRNA 的稳定性和其通过实时 PCR 定量检测的特 性使其作为临床生物标志物成为可能。理想的生物标志物需要
满足:简单的获取方式,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提供早期诊断, 半衰期长,诊断快速精确 [24]。因为循环 miRNA 可以满足以上 多种标准,至今已有超过 10 组研究报道了应用 miRNA 作为 生物标志物诊断和评估心血管疾病预后。虽然这些研究仍需要 在其他研究中重复,但是血浆 miRNA 已经初步显现出作为心 血管疾病的特异性诊断和评估预后的价值。
作 为 生 物 标 志 物 的 标 准 之 一 是 获 取 方 式 简 单 方 便。 因 为 miRNA 在血浆中非常稳定,所以其在心血管疾病中作为 生物标志物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前某些心血管疾病的循环 miRNA 模式已经发现,如心肌梗死 [7]、心力衰竭 [8]、动脉硬化 [9]、
作者单位:100037 北京市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通讯作者:颜红兵 Email:yan591204@
Review 综述 1365
血液中微小 RNA: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新型生物 标志物 ?
谭明 颜红兵
【摘要】 微小 RNA(microRNA,miRNA)在心血管系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有关键作用。最近发现在血液循环中的 miRNA 性质格外稳定, 这为 miRNA 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提出可能。目前细胞释放 miRNA 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是有研究发现循环中外泌小体、HDL 和 Ago2 复 合体可以转运 miRNA 至受体细胞调节基因表达。本文小结血液循环中 miRNA 保持稳定的特性和 miRNA 在细胞间交流功能的有效证据,以 及循环 miRNA 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型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生物标志物的证据,提出 miRNA 作为预测急性心血管事件可能性的展 望。
【关键词】微小 RNA;动脉硬化;生物标志物
Circulating MicroRNAs: Novel Biomarkers in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Disease? Tan Ming, Yan Hong-bing.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National Cente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Fuwai Hospital,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Beijing, 100037, China.
通过微颗粒(微囊泡和外泌小体)细胞间交流证据较多。 例如,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之间通过微颗粒转运细胞因子 。 [15] 内皮细胞通过外泌小体转运 miR-126、miR-143/145 对相 邻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16,17]。血小板活化后转 运 miR-320b 至内皮细胞调控相关功能 [18]。总之,以上研究显 示在循环系统中,微颗粒及其携带的 miRNA 具有重要的生物 学意义。微颗粒及其携带的 miRNA 不仅可以作为诊断的标志 物,还有潜在的治疗价值。因为早期的技术无法分离外泌小体, 所以研究多是命名为微颗粒,随着技术的进步使得这一类小分 子颗粒可以被获取,这一领域的研究刚刚开始,有待更多的发 现和机制研究。
1 保护细胞外 miRNA 免于降解的载体
1.1 微颗粒 微 颗 粒 根 据 它 们 体 积 及 释 放 的 来 源, 可 分 为 外 泌 小 体 (exosome)、 微 囊 泡(microvesicle) 和 凋 亡 小 体。 外 泌 小 体的结构同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相同,直径 50-150 nm, 来源于细胞膜内陷形成的多囊泡小体(multivesiclar bodies, MVB)或者称为内质体(endosome)的二次内陷。微囊泡体 积较大(0.1-1 μm),是通过细胞膜出泡作用释放出胞。凋 亡小体体积最大(0.5-2 μm),是细胞凋亡过程中脱落出来 的囊泡状小体。 外泌小体包含多种蛋白质、脂质和 miRNA,通过不同种 类细胞的释放和摄取,在细胞间信号交流和疾病状态中有重 要作用。外泌小体在 MVB 内陷形成的腔内小泡(intraluminal vesicle,ILV)所包裹的细胞质蛋白、脂质和 miRNA 是具有选 择性的、能量依赖的过程,且机制各不相同。外泌小体装载蛋 白主要依赖 ESCRT 机制(endosomal sorting complexes required
研究发现血液中也可以检测到 miRNA,包括血浆、血小板、 红细胞和白细胞等 [2]。血浆中存在的 miRNA 非常稳定,甚至 在严酷环境下,如沸水、酸碱、长时间室温环境储藏和多次冻 融后仍保持稳定的性质 [2]。而外来的 miRNA 会很快被血浆中 RNase 降解 [2]。新近发现 miRNA 在血浆中被微颗粒(外泌小 体、微囊泡和凋亡小体)[3, 4] 和 RNA- 结合蛋白(Argonaute2) [5] 和脂蛋白复合体(HDL)包裹免于降解。而且证实由这些载 体携带的 miRNA 可以在内皮细胞、血小板、单核细胞间发挥 旁分泌作用 [3]。
1.2 蛋白复合体 循环中大部分 miRNA 并不是在囊泡中,而是与 RNA 结合 蛋白——Ago2 蛋白结合,Ago2 蛋白是细胞内 miRNA 介导的 mRNA 沉默的关键蛋白 [5]。RNA 结合蛋白包括参与细胞核核 糖体出胞作用的核仁磷酸蛋白 1(Nucleophosmin,NPM1), 和 NPM1 结合蛋白(又称核仁素)[19,20]。NPM1 完全可以保护 miRNA 免于 RNA 酶降解。NPM1 可能涉及 RNA 从细胞核转运 至细胞浆甚至细胞外间隙 [21],具体的机制仍有待研究。 1.3HDL 循环中的 HDL 可以转运 miRNA 至受体细胞并发挥生物 学 作 用 [6,22]。HDL 平 均 大 小 8-12nm, 较 外 泌 小 体 小 很 多。 HDL 含有卵磷脂,可以和核酸形成稳定的复合体 。 [23] 发现 HDL 携 带 的 miRNA 特 征 在 健 康 和 疾 病 状 态 下 不 同, 而 且 HDL 转运 miRNA 至受体细胞依赖于清道夫受体 B1(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 type I)[6]。但是,HDL 是如何装载 miRNA 目 前尚不清楚,推测 HDL 直接和细胞外 miRNA 通过二价阳离 子连接 。 [6,23] 研究发现循环中 HDL 携带 miR-223 调控内皮细 胞 ICAM-1 基 因 的 表 达 。 [22] 与 HDL 结 合 的 miRNA 长 度 在 ≈ 22 个核苷酸,提示这是成熟的 miRNA[6]。
中 国 分 子 心 脏 病 学 杂 志 Volume 15 No.3 June 2015
Review 1366 综述
for transport,ESCRT),ESCRT 复 合 体 包 括 ESCRT-0/I/II/III 亚基和泛素蛋白,泛素蛋白介导溶酶体对外泌小体内容物的 降解,调控细胞表面受体的表达 [12]。外泌小体装载的脂质主 要是胆固醇和鞘磷脂,其不依赖 ESCRT 机制,四次跨膜蛋白 家族(CD81、CD9、CD63)发挥重要作用 [13]。外泌小体装载 miRNA 的生物意义巨大,外泌小体内 miRNA 种类和水平与 细胞内大不相同,这种高度选择性的机制是依赖于核异质性核 糖蛋白 A2B1(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A2B1, hnRNPA2B1)特异性识别 miRNA 模式序列,hnRNPA2B1 主 要分布在细胞核,提示细胞可能有预定程序装载的 miRNA 进 入外泌小体 [14]。目前这类外泌小体携带的 miRNA 在循环中的 作用尚未研究清楚,可以想象其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潜力是RNA; Atherosclerosis; Biomarker
十 年 前, 发 现 微 小 RNA(miRNA) 是 哺 乳 动 物 中 一 大 类进化高度保守的非编码 RNA。miRNA 通过和靶信使 RNA (mRNA)通过和 mRNA 的 3’非转录区(UTR)结合使其降 解,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 [1]。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 miRNA 显示出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Abstract】 The crucial role of microRNAs (miRNAs) in cardiovascular development and pathophysiology has been recognized. Recently, it was discovered that extracellular miRNAs that circulating in blood are remarkably stable. This has raised the possibility that miRNAs could be probed and serve as novel diagnostic biomarkers. Circulating miRNAs are either packaged in microvesicles (exosome and microparticle), or binded to RNAbinding protein and HDL. Although the precise mechanism of sorting and releasing miRNAs into blood remain largely unknown, the first studies revealed that these circulating miRNAs can be delivered to recipient cells, where they can regulate target gene expression. In this review, we will discuss the nature of stability of circulating miRNA, the mechanism of sorting and packing miRNAs in exosome, and the evidence of these miRNAs in distant cell-to-cell communication. Furthermore, we summarize the evidence of circulating miRNAs as biomarker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such a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abl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Finally, we provide our prospect that the potential of circulating miRNAs to predict acute cardiovascular event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