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的形成与发展

合集下载

地理学习河流的形成与发展

地理学习河流的形成与发展

地理学习河流的形成与发展地球上有许多河流,它们在各自的流域中刻下峡谷、流经平原和湖泊,不断地向海洋流淌。

河流是地球表面的重要水文现象之一,由于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存在许多科学原理和地质过程,因此在地理学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

1. 河流的形成河流的形成通常是由降雨、降雪、融冰和云雾的形式产生水体,形成河流的开端。

通过地下水系统的生成和蒸发等过程,这些水体汇聚成一定规模的水流成为小的溪流或河流。

此时,河床还没有明显的通道,水流通常会漫过河岸,形成黏土质、沙质或卵石质的河滩和河岸。

随着时间的延长,水流对地形和地貌的侵蚀和改变不断加大,水流逐渐在狭窄的通道中深入,形成了河床,进一步加强了地质力学、水文地质和地貌演化的作用。

2. 河流的发展河流是动态的地质系统,不断发展和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的流量、河床的大小和形状都会发生变化。

河流的发展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青年期:河床较窄、河势陡急、河滩狭窄。

青年期的河流通常侵蚀较为剧烈,河床逐渐加深、加宽,使水流速度加快,河谷随之变窄。

这一时期的河流常常有较大的流量和强烈的冲刷能力。

(2)成熟期:河床和河滩之间的距离增大,支流增多,流量较大。

河流的冲刷能力逐渐减弱,但仍能保持谷道的形状。

水流流速也会下降,河道变得相对平缓宽阔,河滩宽度也相应增加。

(3)老年期:流量逐渐减小,由于缺乏足够的流量和冲刷能力,河谷开始变得平坦,河底和河岸逐渐被沉积物覆盖。

这时河流的水质通常得到改善,适合河床以下的生物栖息和繁殖。

3. 河流的重要性河流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同时也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流可以向人类提供饮用水、种植农作物、发电和运输等多种资源和服务。

在生态环境中,河流为生物提供水源和栖息地,维持着水生生物的生态平衡。

此外,河流还可以影响气候和地形,调节全球水循环,对全球环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之,河流的形成和发展是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质过程,了解河流是地理学中的基本知识点。

河流的形成与发展

河流的形成与发展

河流的形成与发展天空之下,高山矗立,溪水奔流,形成了一条条壮丽的河流。

河流是地球上最为常见的自然地貌之一,其形成和发展既受到地质构造的影响,也受到降水、水循环等自然因素的作用。

首先,河流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密不可分。

地壳运动是河流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

地壳的断裂、隆升和沉降,形成了地表的坳陷和隆起,而河流正是利用这种地势的变化而形成的。

当地壳发生弯曲和隆起时,形成了一条条高山,而这些高山就是河流的母体。

河流从高山上发源,蜿蜒流淌,经过漫长的岁月,侵蚀着附近的地表,形成了其所在地的地形。

其次,降水对于河流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降水形成了河流的水源,也被称为河流的上游,是河流源源不断的水量补给。

在区域降水集中的地区,河流可以顺利形成并且不断发展壮大。

雨水或融雪汇聚形成了小小的溪流,而这些溪流通过相互汇合,逐渐发展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直接影响着河流的流量和水质,所以河流源头地区的降水情况对于河流的面貌和特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此外,水循环也是河流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形式之间的转移过程,其中,河流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当地表的降水超过了地表的蓄水能力时,多余的水分会被河流所收集,进而形成河水。

河水会通过流动的形式,进一步将水分输送到下游。

这样,河流就不仅仅是地表形成和保存水分的媒介,还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流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在河流的上游地区,由于地势较高,水流湍急,河道的侵蚀力也较强。

随着河流的下行,流速逐渐减慢,河床逐渐变宽且平缓,形成了宽阔的河谷和河岸带。

而河流在发展的过程中,它所经过的地貌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河谷的峡谷、平原的形成等。

同时,河流还可以与其他的河流相汇合,形成更为宽广的主河流,如长江、黄河等。

这些主河流继续向大海或湖泊方向流淌,形成了河流的发展链条。

在自然的洗礼下,河流给予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利益。

河流不仅是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也是人类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重要依托。

八年级上册地理河流详细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地理河流详细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地理河流详细知识点地理学习中,河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学好河流,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自然环境,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人类的发展历程。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八年级上册地理河流的知识点吧。

河流是什么河流是指由一定的水文条件,流向某个特定方向的水系,即在河道中流淌的水流。

它是地球表面最基本、最广泛的自然水环境,上至河源,下至河口,整个流域都是河流水系的组成部分。

河流的起源与形成河流的起源一般可以从降水和地下水两方面考虑。

降水包括了各种自然降雨,而地下水则是指自然存在于土壤和岩石之中的水。

当这些水汇聚成河道时,就形成了河流。

河流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埋藏阶段、溢流阶段和凹陷阶段。

在埋藏阶段,水分散在土、石之中,只有部分水聚集在山凹中,形成零星的小溪。

在溢流阶段,由于降水量增加,水流下山时变得湍急,从而开始进行冲刷和侵蚀,形成了原始河道。

在凹陷阶段,随着流量不断的增大,河道不断凹陷,甚至形成大的河谷与深的水库。

河流的特征和分类河流有很多特征,在研究河流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些特征。

一般来说,河流的长、宽、深、水量、水速、水质和流量等都是我们了解河流的方面。

河流可以分为六大类,即根据水文特征来划分的大河、长河、短河、小河、沟渠和哑口河。

其中,大河通常是海洋、大湖或其他水体的出水口,其水流量巨大,流程遥远;长河是指全长超过500公里的河流;短河则是指仅有数公里的小河道;小河的全长大于10公里,小于500公里;沟渠是将地下水或人工引水沿地面构筑管道形成的水系;哑口河是因水流卡住、暂时干涸或改道而形成的“死亡河”。

河流的地位与作用河流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河流不仅给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而且通过其在世界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经济上,河流为各行业提供了大量的水资源,例如,农业、工业、港口贸易等都与河流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河流也是一个无疑的旅游热点。

在文化上,河流也有着很大的作用。

河流的形成与发展

河流的形成与发展

河流的形成与发展河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水系之一,它们承载着大量的水资源,为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然而,河流的形成与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和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河流的形成河流的形成通常与地质构造和水文循环密切相关。

地球上的河流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地下水源形成的地下河流,另一种是由降水和地表径流形成的地表河流。

地下河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下水在地质构造中的作用下形成的。

当地下水穿过含水层或岩石裂隙时,它们会沿着较为连续的路径流动,逐渐形成地下河流。

这种类型的河流通常位于地下几十到几百米深处,难以被人们察觉。

地表河流的形成则与地表水循环密切相关。

当降水发生时,一部分水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而另一部分则流入湖泊、河流和海洋。

在地表水的流动过程中,水会沿着最低点的路径流动,逐渐形成河流。

这种类型的河流通常是人们所熟知的,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水资源,为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二、河流的发展河流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地质构造是河流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球的地壳构造复杂多样,其中包括山脉、高原、盆地等地貌形态。

这些地貌形态会影响河流的走向和形状。

例如,山脉通常会形成河流的源头,而盆地则可能形成河流的终点。

地质构造的变化也会导致河流的改道和扩张。

其次,气候和降水量是河流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和降水量的变化会影响地表水的形成和流动。

在干旱地区,河流的水量可能较少,甚至干涸;而在多雨地区,河流的水量可能较大,形成洪水。

这些气候和降水的变化会对河流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也对河流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如水库、堤坝等。

这些水利工程改变了河流的自然流动状态,可能导致河流的水量和水质发生变化,对河流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总之,河流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地质构造、气候和降水、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八年级河流地理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河流地理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河流地理知识点梳理地理学科中,河流是一个重要的地形地貌要素,是地球自然和人文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八年级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对河流的地理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梳理和了解,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一、河流的定义和分类河流是一条有一定宽度和深度,源于降雨的水流,由水形成的流动沟槽,流入较大的水域或海洋中。

根据河流的流经地形、流域大小和水系关系等因素,可以将河流分为大小河流、内陆河流、河口河流、复合河流、河道类型等多种类型。

二、河流的形成和发展河流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地理过程,通常需要考虑气候、地质构造、地表物质运动等多种因素。

在具体的地理环境中,河流形成的过程通常包括河谷侵蚀、河道侵蚀和侵蚀基面抬升等多个阶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三、河流的特征和环境影响河流与其所在的地形、地貌、岩石等地理要素密切相关。

河流的特征一般包括河流的水文、水力和泥沙等指标。

同时,河流也会受到自然和人文环境影响,例如自然灾害、河道工程、水资源利用等。

四、重要的河流和流域地球上有非常多的河流,其中一些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经济和文化意义。

例如,黄河、长江、尼罗河等是世界重要的河流,在地理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同时,各个国家和地区也有自己的重要河流和流域,例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俄罗斯的伏尔加河等。

五、人类活动对河流的影响和管理在人类活动过程中,河流常常受到各种环境影响和管理。

例如,城市化和工业化使得河流水质污染越来越严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为了保护河流环境、改善水资源利用、促进经济发展,各国也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和政策。

综上所述,八年级河流地理知识点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掌握。

只有深入了解河流的地理特征、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与人类活动和管理相关的要素,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保护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地理景观河流与湖泊的形成与发展

地理景观河流与湖泊的形成与发展

地理景观河流与湖泊的形成与发展地理景观河流与湖泊的形成与发展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本教案将从地理景观的定义开始,深入探讨河流与湖泊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其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本教案,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河流与湖泊的特点和形成机制,并理解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地理景观的定义和分类地理景观是指具有一定范围内可见的自然和人文要素组合,包括地貌、气候、生态系统、人文建筑等。

根据景观特点和形成机制,地理景观可以分为陆地景观和水域景观。

河流和湖泊则是典型的水域景观。

二、河流的形成与发展1. 河流的定义:河流是地球上的水流系统,由源头、支流和汇口组成,其特点是水流沿着一定的道路流动,并带有大量的溶解物和颗粒物。

2. 河流的形成过程:- 降水和融雪:河流的形成与大气降水和融雪有关,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渗透到河道中。

- 切割和侵蚀:水流沿着最易渗透的地层或构造线削蚀地表,形成河床。

- 输送和沉积:河流将侵蚀的岩屑和泥沙带到下游,并在河道扩大、水流变缓的地方进行沉积。

3. 河流的发展形态:- 青年河:具有较陡峭的坡度和狭窄的河谷,水流湍急,地形起伏较大。

- 中年河:河谷逐渐宽阔平坦,沉积层厚度增加,水流较稳定。

- 老年河:河谷更为宽广平坦,河道逐渐弯曲,形成河流的波状特征。

- 最终河:河流扩展成宽广的河口,注入海洋。

三、湖泊的形成与发展1. 湖泊的定义:湖泊是一定范围内积水而成的地理景观,不与大海相连,水深大于周边地表。

2. 湖泊的形成过程:- 构造运动:地壳构造运动影响湖泊的形成,如断裂、地块抬升等。

- 淤积和堵塞:河流冲刷的物质被堵塞或聚积形成湖泊。

- 冰川作用:冰川运动会改变地表形态,形成冰川湖。

- 灾害形成: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灾害会形成火山湖或溶洞湖。

- 人类活动:人类修筑水库、堤坝等工程也可形成湖泊。

3. 湖泊的发展阶段:- 初生湖:湖泊为刚刚形成,水量较少,水深相对较浅。

河流地貌知识知识点总结

河流地貌知识知识点总结

河流地貌知识知识点总结一、河流的形成和发展1. 水文循环及水文循环与河流地貌的关系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在不同形态之间相互转化和分布的一个过程。

水循环的过程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河流是地表径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表水资源的主要来源。

河流地貌是由地表径流形成的地表地貌,它受水文循环的影响,同时也对水文循环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河流地貌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受地质活动、气候变化和生物作用的影响。

在地质活动的作用下,地表地形发生变化,形成河流的起源。

气候变化影响了河流水量和侵蚀作用的强弱,从而影响了河流地貌的形成。

生物作用通过根系固土、植被覆盖等途径也对河流地貌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3. 河流地貌的发展阶段河流地貌的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的阶段,包括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

在青年期,河流地貌为幼年地貌,它主要以河床侵蚀为主,河谷深切。

壮年期的河流地貌以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相平衡,河道开始稳定,发育出分叉河道、悬谷等特征。

老年期的河流地貌以河床沉积为主,形成宽谷、冲积平原等特征。

二、河流地貌的特点1. 河谷地貌河谷地貌是河流侵蚀和侵蚀沉积作用的结果。

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中,河谷地貌有不同的特点,如幼年期的V型谷地貌、壮年期的U型谷地貌和老年期的宽谷地貌等。

河谷地貌还包括峡谷、悬谷、河谷平原等地貌类型。

2. 河床地貌河床地貌是河流侵蚀和沉积的结果。

在青年期,河床地貌以陡崖、瀑布、凹陷等地貌为主;在壮年期,河床地貌发育出冲击石、巨砾、河床阶地等地貌;在老年期,河床地貌以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为主。

3. 河流与地貌相互作用河流与地貌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

河流在地表地貌上产生侵蚀作用,改变地表形态;地貌的变化又影响着河流的形态和走向。

同时,地质构造、气候、植被和土壤等地貌因素也影响着河流的发育。

三、河流地貌的作用1. 地表侵蚀和沉积河流地貌对地表起着侵蚀和沉积作用。

在青年期,河流地貌主要起侵蚀作用,改变地表地貌;在壮年期,侵蚀和沉积作用平衡发展;在老年期,沉积作用占主导地位,形成冲积平原、冲积扇等地貌。

河流的形成与发展 → 河流的生成与演变

河流的形成与发展 → 河流的生成与演变

河流的形成与发展→ 河流的生成与演变
河流的生成与演变
河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水体之一,它在地表上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和经济功能。

本文将探讨河流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1. 河流的生成
河流的生成通常是由降水和地下水形成的。

当雨水或降雪在地表汇聚后,逐渐形成小溪,再汇入更大的河道。

而地下水也会通过河床裂缝和其他渗透通道进入河流系统。

2. 河流的演变
河流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影响河流演变的因素:
- 地质变化:地壳运动可以改变河流的走向和形态。

例如,地震可能导致河道的抬升或下沉,从而改变河流的走向。

- 侵蚀与沉积:水流的侵蚀和沉积活动也会塑造河流的形态。

河水对岩石和沉积物的侵蚀可以改变河道的宽度和深度,而沉积物
的沉积则可能使河道变得更加平缓。

- 气候变化:长期的气候变化也会对河流有一定的影响。

如降
水量的变化可能导致河流的流量增加或减少,从而影响河道的形态。

3. 河流的发展
河流的发展涉及到河道的成形和沿岸地带的生态系统。

随着河
流的发展,多样的动植物开始在河岸生长,这些植物不仅能够稳定
土壤,还提供了生态多样性。

此外,河流也会形成湖泊和三角洲等
地貌特征。

总结:
河流的生成与演变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共
同作用。

了解河流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这一
重要水体资源。

(字数:21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的形成与发展(一)河流的发育1.河流的形成下雨后沿斜坡流动的暂时性面状流水(片流),对山坡冲刷剥蚀的作用(洗刷作用)。

下雨后沿沟谷及河道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称之为洪流。

洪流对沟谷的强烈冲刷的作用常形成冲沟。

在冲沟发育过程中,岩沟底下切到潜水面以下,勾股水流得到地下水不断补给,则由暂时性的流水转变为经常性的流水,冲沟就演变为河谷。

河流的形成演变一方面受流水自身运动规律的控制,另一方面受地质构造影响,导致河流的面貌复杂多样。

由流水切割形成的谷地称为河谷。

河谷要素包括:1、谷坡:河床两侧的斜坡。

2、谷底:谷坡坡麓之间的平坦部分。

3、河床:谷底经常被流水占据的部位。

河谷形态可分为:“V”形谷――谷底很窄,多为河流上游河谷特征“U”形谷---谷底较宽,是河流中游河谷特征碟形谷----谷底宽缓,是河流下游河谷特征2.河流的发育与构造河谷的位置与取向通常受局部地质构造控制。

河谷所在地经常是地质构造的薄弱带、软弱岩层分布带,或是断裂、节理的发育带。

这种地带由于其抗流水侵蚀能力弱,易快速发育成为河谷。

因此,河谷时而挺直,时而突然转折。

而水系的型式往往可以反映区域性地质构造的特征。

大区域内河流的展布格局与大构造有密切联系。

大区域内河流的展布格局受该区地势特征控制,而地势特征又受控于大构造。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这就决定了我国主要的河流——长江、黄河及珠江等均自西向东流入大海;与此同时,西南部的河流-澜沧江、怒江、红河等均环绕青藏高原东侧,沿着横断山脉由北向南流入大海。

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并发生碰撞的结果,所以板块构造是造成上述河流展布格局的总根源。

树枝状水系的特点是主、支谷呈树枝状相接。

常见于岩层或岩石强度比较均一的地区。

角状水系中的河谷常作直角状转折,发育在岩层或岩石强度均一且叠加有断层或节理的地区。

格子状水系的主、支谷呈格子状相交,主谷延伸较长。

它主要发育在线状褶皱地区。

主谷沿褶皱轴部延伸.放射状水系在穹隆、火山锥等高地上,河谷自中央向四周发散;在盆地内河谷从四周高地向盆地中心汇聚。

环状水系由穹隆或盆地范围内河谷的环状分布构成(二)河流的河流形成的相关作用一、侵蚀作用河流以自身动能并以其搬运的固体物质破坏河床,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

1侵蚀作用的方式1)溶蚀作用河水将易溶矿物和岩石溶解,促使河床破坏。

主要见于由碳酸岩及盐类岩石组成的地区。

2)水动力作用河水的机械冲击力引起河床破坏。

就山区的石质河床而言,常因其流速大,流水冲入岩石裂隙并产生强大压力,促使岩石崩裂。

对于由松散沉积物构成的河床其破坏性更大。

3)磨蚀作用流水以其携带的砂泥和砾石作为工具,磨蚀河床,使其加宽与变深。

即使是石质河床也难免受其破坏。

此外,河水中的砂、砾还互相碰撞与磨擦,不断变细、变圆。

2侵蚀作用的方向1)下蚀,又称底蚀。

河流向下侵蚀,刷深河床。

(1)下蚀的原因(i)顺坡而下的流水具有垂直向下的运动分量。

坡度越陡,下蚀能力越强。

(ii) 在河底滚动和跳跃的砾、砂、不断撞击河底,尤其是山区河流因巨砾不断撞击,河底加深很快,在洪水期尤其明显。

(iii) 锅穴作用是由流水中急速旋转的涡流所引起的,它促使砾石像钻具一样作用于河底。

河底上被钻出的坑,称为锅穴。

(2)侵蚀基准面入海的河流,其下蚀深度达到海平面时,河床坡度消失,流水运动停止。

因此,海平面高度是入海河流下蚀深度的下限。

海平面及由海片面向大陆内引伸的平面,称为侵蚀基准面。

不直接入海的河流,以其所注入的水体表面(如湖水水面、主流的水面)等为其侵蚀基准面,称之为局部侵蚀基准面。

(3)河流的纵剖面河流从源头到河口沿着中线的剖面,常常用河底纵向上不同高度点的连线表示。

入海河流的纵剖面,总体上是向海倾斜并略向下凹的曲线V字型。

起初,曲线本身还有高低起伏,其起伏的态势受岩性和构造控制。

如组成河床的岩石软硬相间则坚硬岩石段凸起,软岩层段凹入。

当河底显著起伏不平时,常形成急流和瀑布。

急流是由于河床坡度较大,水流湍急。

瀑布是河床呈阶梯状,流水从高处泻落。

当流水通过断层断崖,或流水由悬谷下泻时都可以形成瀑布。

尤以在软硬相间、倾角平缓并向上游倾斜的岩层中最易形成瀑布。

瀑布一旦形成,其下蚀则更强烈。

在瀑布跌落处下蚀最盛,可以形成深潭。

水力冲击和旋涡水流的掏蚀,可以掘掉瀑布陡壁下部的软岩层,使上面突出的硬岩层失去支持而崩落,导致瀑布向上游后退。

(4)河流的平衡剖面河流形成之初,多急流瀑布,河流纵剖面不平滑。

由于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河床上的突起被削去,凹坑被填平,急流和瀑布逐渐消失,河流纵剖面逐渐演变成为平滑的曲线,称为平衡剖面。

在这种状况下河流排泄其水体及所携带的沉积物只须作最小的功。

达到这种状态的河流称为均夷流。

这是河流发展的总趋向。

但是,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变化与地壳运动,河流的流速、流量、河床形状及坡度等都在不断改变,因此河流完全达到平衡状态是不可能的,只能在准平衡状态范围内摆动。

大坝的建立能破坏河流在演化中力求建立起来的平衡状态。

因为河流的搬运物在水库里发生堆积,使水坝以上河段的侵蚀基准面提高。

而水坝以下的河段,由于大量搬运物被水库所截,河流的侵蚀能力增强,下游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可能遭受破坏。

二、侧蚀作用河水冲刷河床两侧以及谷坡,使河床左右迁徙,谷坡后退,河床及谷底加宽。

1 侧蚀的原因(1)弯道离心力的作用如果河流一开始是直河道,河道坡度均一且沉积物分布均匀,然而随着河流侵蚀和沉积,河道逐渐成为一系列略呈对称的弯道,形如正弦曲线。

这是因为水体沿另一物体表面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阻力与粘滞力,水体便作上下及横向摆动,而且摆动由弱到强,河底渐变成波状,在河道两侧出现交替排列的浅滩和凹坑。

河道一旦变为波状,弯道离心力(指河道弯曲部位因惯性作用而产生的离心力,如右下图)便开始发生作用。

在弯道离心力的作用下,水体向凹岸集中,故凹岸水面抬高,凸岸水面降低,从而产生横向比降,引起自凹岸向凸岸的横向力,在弯道流水断面的垂线上。

水体上层的离心力大于横向力,合力向右,水质点向右移动;水体下层离心力小于横向力,合力向左,水质点向左运动,横向力和离心力只是在中偏下的水体部分可达到平衡。

这样便形成横向环流。

由于横向环流的作用,使凹岸侵蚀,侵蚀下来的物质随横向环流向凸岸搬运;在凸岸,因底流有向上的运动,流向表面,其能量逐渐减弱,物质便在此发生沉积形成点砂坝。

(2)科里奥利效应即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下,水体运动的方向发生偏离。

北半球运动的水体偏向前进方向的右侧。

南半球运动的水体偏向前进方向的左侧。

在河流弯道,离心力与科氏力同时作用。

河流右弯处,离心力和科氏力方向相反,部分抵消,故对凹岸侵蚀力减弱。

河流左弯处,二力方向一致,对凹岸侵蚀力增强。

此外,凹岸的最大侵蚀点和凸岸的最大堆积点并不是在它们的顶部而是偏于前方。

这样,随着横向环流不断作用,不仅是弯道幅度逐渐增大,而是弯道位置也不断向下游方向迁移。

2河床的变化1)弯道凹岸的河底加深,尤其是弯道的下游前缘加深最为强烈;2)凹岸因其下部被掏蚀,上部崩塌,可形成悬岸,凸岸则变成平缓的砂砾滩,故弯道横剖面不对称;3)由于凹岸不断加深后退,并向下游方向迁移,凸岸的砂砾滩不断增大也向下游移动。

弯道的变化是三度空间的:垂直下蚀、横向旁蚀、弯道向下游迁移。

河床遂呈蛇状逐渐向下游方向迁移。

河床的上述变化改造着河谷的形态。

早期河谷较窄,横剖面为“V”形,河谷两边有连续的山咀。

随着弯道发展,谷坡不断后退,所有山咀终将被削去,形成平坦而宽阔的槽状谷底,沉积物逐渐扩大并连成一片,河谷的横剖面演变为“U”形,最终变为碟形,这时的谷底就变成为冲积平原的雏形。

3自由河曲及牛扼湖自由河曲:在平坦宽阔的冲积平原上流动的河流,其弯道的演化自由而充分,这种河流弯道称为自由河曲(如上图)。

自由河曲中,河弯迥环的地带称河曲带。

随着河弯的演化,河曲带逐渐加宽,河道长度逐渐增大,河床坡度逐渐减小,流速逐渐减低。

由此,河弯曲率逐渐增加,河弯颈部逐渐变细,在洪水期河水可能冲破河弯颈取直道前进,造成河流天然截弯取直。

这种取直现象使河曲带不能无止境地加宽。

河道截弯取直以后原来的河弯被废弃,并堵塞成湖,称为牛轭湖(右图)。

三、搬运作用河流的搬运作用既有机械搬运,也有化学搬运,但以机械搬运作用为主,包括推移、跃移和悬移三种方式。

在河流中、上游水急、颗粒较大,推移、跃移和悬移三者共存,且推移、跃移更重要一些,在中下游则是跃移和悬移更主要。

颗粒的搬运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流速增大,推移可变为跃移,跃移也可变为悬移,流速降低时,则发生相反的转变。

河流的搬运能力不仅与流速、流量有关,还与流域内自然条件有关。

河流的搬运方式四、溯源侵蚀溯源侵蚀又称为向源侵蚀。

它是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加长的侵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河谷沟头。

当侵蚀基准面因某种原因下降时,从河口段向上游方向也能发生显著的溯源侵蚀作用。

溯源侵蚀使河流由小到大,由短变长。

它使许多互相分隔,规模较小的流水相互联结起来。

将主流与支流以及支流的支流联结成为统一的系统,称为水系。

每个水系或水系的一部分都有其流域(河流及支流构成的总区域)。

流域与流域之间由山体或高地所分隔。

这种分开相邻流域的高地称为分水岭(解释和图如下)。

此外,一河流向上坡加长的结果可以交切另一条河流,把后者上游的河水截夺过来,这种现象称为河流袭夺(解释见下)。

1、分水岭有的分水岭范围广阔,有的分水岭仅位于支流之间。

随着河流向源头方向延伸,分水岭逐渐变窄,高度随之降低。

如果分水岭两侧河流的溯源侵蚀能力相同,则分水岭的高度降低,而其位置不发生移动;如果一侧河流的溯源侵蚀能力超过另一侧的河流,则随着分水岭高度的降低,其位置会向着溯源侵蚀能力弱的河流一侧移动。

2、河流袭夺河流袭夺现象在两条流向垂直的河流之间最易发生,袭夺后产生的地形也较特征。

袭夺它河的河流称为袭夺河,被袭者称为被夺河。

在袭夺发生处常形成近90度的急转弯,称为袭夺弯。

被夺河的中下游仍然存在,称为戴头河。

戴头河的上游与袭夺河之间的干涸谷底称为风口。

风口处常能见到河床堆积的沉积物。

在干涸河谷中可形成湖泊沼泽五、河流的沉积作用河流搬运物中的溶运物质及部分细碎屑物质,往往要待搬运入湖海以后,通过海水、湖水的作用发生沉淀,这不属于河流沉积之范围。

河流的沉积作用指河流搬运的一部分碎屑物质,在河谷的适当部分由于流速降低而发生的沉积。

河流沉积的物质称为冲积物。

冲积物是在流动的水体中以机械方式沉积的碎屑物,具有下列基本特征:1. 分选性较好2. 磨圆度较好3. 成层性较清楚4. 具有韵律性5. 具有流水成因的沉积构造:波痕砂丘交错层理。

河流沉积的主要类型有河床沉积形成的心滩以及边滩与河漫滩沉积和在入海口、入湖口所形成的三角洲沉积。

河流发生沉积作用有三个主要场所,一是河流汇入其它相对静止的水体处,如河流入海、入湖以及支流入主流处;二是河床纵剖面坡度由陡变缓处,一般来说河流中、下游地势较平坦,沉积作用明显;三是河流的凸岸,由单向环流侵蚀凹岸,其产生的碎屑在凸岸沉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