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论佛教文化中的佛经词汇对汉语词汇的影响.docx

合集下载

2佛教对汉语的影响

2佛教对汉语的影响

( 2 ) 意译的造词方法。如应用修辞学上的比喻方法来创造汉译佛 教词语。例如以“爱”为本体的意译词有“爱火” , 情爱如火, “爱河” , 情欲为害, 如河水之溺人。
佛教作品的汉译在翻译方法上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 3) 合璧词的创造。由音译和意译两部分组成的一个译词称为合璧词。汉 译的佛教词语中, 有不少是一半为音译梵文的汉字, 一半是意译的汉字。例 如音译的“魔”与汉字“王”合璧为“魔王” , 意为鬼怪头领。还有诸如 “禅宗” 、“佛法” “僧人” 等词成批产生, 其能产性是惊人的。这种方 法由于能够标识出一个物体和概念的种类, 易于理解, 因此在对西方语言的
四、佛教作品的汉译在翻译方法上对中国语言的 影响
佛教在翻译方法上给中国语言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
遗产。在十九、二十世纪, 西方文化入侵中国, 这是继吸收念和术语。
西方的宗教、科技、政治理念需要用中国人能够理解的语言
来表达, 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了汉语在与印度 语言打交道的几个世纪中所积累起来的资源。
一、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首先, 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
其次, 在汉语的发展史上, 众多佛教词语的涌现, 促进了汉 语构词法的丰富与发展。
再次, 佛教的传入推动了上古到中古转折时期汉语的双音 节化进程。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首先, 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一方面, 历代佛 经翻译者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创造出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汉语新 词。仅刘正琰、高名凯在《汉语外来词词典》中收集的梵文佛教词语 就有1050 条。这些词中有������ 塔������ 、������ 魔������ 、������ 刹那 ������ 这些我们今天仍常用的词。另一方面, 不少汉语中的已有的词被 赋予了佛教的意义, 出现了大量的佛化汉词, 如:空������ 、解脱������ 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源于佛教中的佛经 故事、教义理论、礼俗习惯和禅宗典故, 如������ 昙花一现������ 、������ 天花乱坠������ 、������ 作茧自缚������ 、不可思议������ 、������ 五体投地 ������ 、������ 百尺竿头������ 、������ 点石成金������ 等。此外, 汉语的谚 语中也有一些是来自佛教的, 如������ 救人一命, 胜造七级浮屠������ 、 ������ 无事不登三宝殿������ 、������ 临时抱佛 脚������ 等, 有不少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为中国人的语言增添了许 多色彩。

第九章 佛教文化对汉语和汉语言学的影响

第九章 佛教文化对汉语和汉语言学的影响

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 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 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 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 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劫】梵语kalpa,巴利语kappa。音译劫波、
劫跛、劫簸、羯腊波。一劫相当于大梵天之 一白昼,或一千时,即人间之四十三亿二千 万年,劫末有劫火出现,烧毁一切,复重创 世界。 【三昧】梵文Samādhi,也译作“三摩地”、 “三摩提”。 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 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
《破魔变文》节选
第一女道:“世尊!世尊!人生在世,能得几时?

不作荣华,虚生过日。奴家美貌,实是无双。不合 自夸,人间少有。故来相事,誓尽千年。不弃卑微, 永共佛为琴瑟。” 女道:“劝君莫证大菩提,何必将心苦执迷? 我舍慈亲来下界,情愿将身作夫妻。” 佛云:“我今愿证大菩提,说法将心化群迷。 苦海之中为船筏,阿谁要你作夫妻!”
2.复合构词
音译词不足以翻译佛经,因为它难以理解,利用汉
语原有语素和复合构词的方式创造新词,才可以真 正满足翻译的需要。
[方便]在佛教中指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而采用适合的
引人入佛的方法。 《维摩经· 法供养品》:“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 说。” 《坛经· 般若品》:“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后人再引申,成为今天表示“便利、便捷”的“方便”。
二、佛教传播与汉语词汇的发展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在中国传播必然遇到语言的
困难,词汇问题首当其冲。许多宗教概念都要通过 语言表达,而汉语中是不可能事前备有充足的词汇 与佛教概念配合的。这就要求汉语必须创造出许多 新的词语来适应佛教的传播。这些新词在初期只在 翻译佛教概念时才用,但随着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 日渐提高,这些词汇也逐步从专业词汇发展成普通 词汇。例如“觉悟、境界、智慧、供养”等今天看 来非常普通的词最初都是为了翻译佛经而创造的专 业词汇。

论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

论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
法. 主要从三个方面简而论之。 对 汉 语 语 音 理 论 的 影 响 佛 教 文 化 对 中 国 音韵 学 的 影 响 ,主 要 反 映和 表 现 在反 切 和 字 母 的创 造 、 四 声 和 等 韵 图 表 的 出 现 和 发 展 等方 面 。 1 . 反切 : 是 古 人 的一 种 注 音 方 法 , 用 两 个 汉 字 给 一 个 字 注 音。 切上字取其声母 。 切下 字 取 其 韵 母 和 声 调 。佛 教 传 人 中 国 后, 许多 印度高僧来 中国传经说法 , 当时的佛 经用梵文 写成 , 印度 高 僧 要 宣 讲 佛 经 , 就 要 学 习汉 语 。 而 中 国 人 要 学 习 佛 经 , 首先要学会梵文 . 梵 文 本 质 是 一 种 拼音 文字 。 在 这 种语 言 文 化 的长 期 交 流 中 , 在 梵 文 拼 音 方 法 的启 发 下 , 译 经 的僧 侣 和对 佛 经 感 兴 趣 的文 人 们 创 造 了反 切 法 。宋 ・ 沈括 《 切 韵之学 》 选自 《 沈括 ・ 梦溪笔谈 ・ 艺文二》 中 曾有 记 载 : “ 切韵 之学 , 本 出于 西 域。 汉人 训 字 。 止 日‘ 读 如某 字 ’ , 未用反切 。 ” 反 切 法 的通 行 , 使 人 们 逐 渐 重 视 音 节 的和 谐 和 声 律 美 。 2 . 字母 : 汉 语 由象 形 文 字 发 展 而 来 , 最 初 没 有 字 母 这 一 说 法。 据何九盈先生研究 , 字母 缘 自梵文 摩 多( 梵文m a t a ) , 最初 由 佛 门信 徒 从 梵 文 翻译 而来 , 传 人 中 国后 , 当时 音 韵 学 家 用 它 表 示声母 。 在佛 教传 人 中 国后 , 一些人就开始采用梵语辅助学习 汉 语 的读 音 。 从 而 创 新 出一 种 字 母 标 音 的 方法 , 而 这 种 方 法 随 着 汉 语 的发 展 不 断完 善 。 目前 在 汉 语 音 韵 学 史 上 被 多数 人 认 可 的汉 语 声 母 。据 传 由唐 末 一 个 和 尚守 温 在 佛 经 翻译 的过 程 中. 由梵 文 字 母 得 到 启 发 而 创 造 , 守 温 给 每 一 声 类 规 定 了一 个 代 表 字 即字 母 , 创 造 除 了三 十 字 母 , 后 人 在 基 础 上 又增 加 了 六 个。 清・ 钱大昕《 十 驾斋 养新 录 ・ 字母》 : “ 三 十六 字 母 , 唐 以前 未 有 言之 者 。相 传 出 于 僧 守 温 , 温 亦 唐 末 沙 门也 。” 可见汉语“ 字 母” 是 受 了 梵 文 的 影 响 才 创 造 出来 的 。所 以 。 佛 教 可 以说 为 汉 语 的字 母 拼 音 的形 成 奠 定 了基 础 。 3 . 四声 : 据陈 寅恪先生考证 , 四声被 明确定 为平 、 上、 去、 人, 是 在 西 汉 末 东 汉 初 佛 教 传 人 以后 。 起 源 于 佛 教 徒 转 读 佛 经 和 唱 梵 音 。所 谓 转 读 佛 经 和 唱 梵 音 , 《 大藏经 》 卷 十 三 中 释 慧 皎高僧转经师 说 : “ 咏经则 称 ‘ 转读 ’ 。 歌赞则 号为 ‘ 梵音 ’ 。 ” 意 思是在 宣讲佛 经 时 , 有 讲有 唱 , 讲则 为“ 转读 ” , 唱则为 “ 梵 音” 。学 者 于 景 祥 提 到 , “ 宋齐之 后 , 随着佛教 的盛行 , 佛 经 转 读势所 必须 , 因为读经 不仅诵其字句 , 还要 传其音节 。 咏经 为 转读, 歌赞为 梵音 , 汉字单 奇而 梵音重 复 , 为适 应歌 赞转读 , 则要 求参照梵语 拼音 , 求 得汉语之 转变 , 由此 反 切 之 法 出 现 , 四声 之 学 产 生 ” 。梵 文 佛 经 在 颂 唱 时 声 调 抑 扬 顿 挫 、平 仄 有 致, 受 这 种 拼 读 方 式 的影 响 , 当 时 关 注 汉 语 语 音 的 文 士 们 开 始研 究汉 语音节 结构 . 在 结合 中 国五音 的基础 上 。 研 究 并 确 定 了四声 。 4 . 声韵 学 : 是音 韵学 的分支 , 由于汉字 象形文 字的属性 。 对 于 音 韵 的研 究 一 直 不 太 重 视 。 佛 教 由 于梵 文 却 恰 恰 相 反 , 非 常 重 视 音 韵 学 。宋 代 历 史 学 家 郑 樵 所 著 《 通志七音略》 的 序 文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汉魏至隋唐期间,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有巨大的影响,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许多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词汇更加的丰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使用与佛教相关的词语或成语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下面都是佛法观念日渐世俗化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已成为汉语中通用的词汇,数量之多,难以尽述。

原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说:“如果彻底掘弃佛教文化,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水到渠成、拖泥带水、将错就错、七手八脚、半斤八两、千奇百怪、粉身碎骨、胆战心惊、感天动地、雪上加霜、剑树刀山、灰头土脸、斩钉截铁、众口难调、心猿意马、头头是道、安身立命、一心一意、心猿意马、去伪存真、人间地狱、借花献佛、天龙八部以及大开方便之门、解铃还需系铃人等等。

佛教文化与汉语词汇

佛教文化与汉语词汇

佛教文化与汉语词汇摘要:佛教文化与汉语文化原本是两种不同本质的文化,但随着佛教在我国的流传和佛教书籍的大量传译,汉语和汉文化越来越多的受到了佛教的影响,本文就以佛教对成语、俗语和歇后语了解下佛教和汉语的结合。

关键词:佛教;汉语;成语;俗语;歇后语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源远流长,内容极为丰富,是一部涉及了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

佛教创立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入中国,逐渐和我国固有的儒教、道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还在使用着汉语中源自佛教的词汇,但对这些词汇的来源已经不甚了解罢了。

因此,从另一个方面我们看出了佛教对汉语词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佛教文化对成语的影响汉语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髓之一,是汉语词汇宝库中的明珠。

在璀璨夺目、丰富多彩的汉语成语中,有三百多条与佛教文化有关。

研究佛教的成语,是我们探讨汉语成语与佛教文化的基础部分。

对于这些佛教成语,我们可以大致的将他们分为以下几大类:(1)、凝练故事(源于佛教修行实践的成语)佛经中有不少故事,特别是在“十二部经”①中的“因缘”“譬喻”“本事”“本生”四大部中,更是大量地收录了古代南亚次大陆的寓言故事,作为“喻体”,附会佛教的教义“本体”,以作解释和宣传。

佛陀总喜欢用通俗的语言,对他的信徒讲述那些饶有情趣、富于哲理的故事,多方比喻,“方便说法”。

除其宗教意义外,这些故事的另一作用就是:使其中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现在所说的成语。

盲人摸象(众盲摸象、瞎子摸象)典出《涅槃经·师子吼品》、《长阿含经·镜面王经》等。

整个故事用以喻众生无明,以妄想执著故,不能了然见到“佛性”。

这个故事在我国早已家喻户晓,后凝练为“众盲摸象”“盲人摸象”“瞎子摸象”,泛喻察事观物以偏代全者。

除了上述这个成语,还有许多类似的由佛教故事凝练而成的成语。

例如:天花乱坠、天女散花等。

佛经翻译对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启迪

佛经翻译对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启迪

佛经翻译对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启迪佛经是中国古代信仰佛教的主要古典文献,它也是中国汉语中最重
要的语言资源之一。

出现于佛经的词汇,往往吸收了当时流行的外来
语言,这样,佛经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词播下苗种。

其中最明显的例子之一是以“三宝”(佛,法,僧)为代表的僧道词汇,这些词汇源于印度语言,也是佛经中最常见的词汇之一。

如“佛”,源
自印度语“buddha”;“法”,源自印度语“dharma”;“僧”,源自印度语“sangha”。

现在,这些词汇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为现代汉语文化提供了
财富的特色。

此外,汉语中的一些外来词也出现在佛经翻译中,这些词来源于各个
文化,如梵文、阿拉伯文、希伯来文等语言。

这些外来词丰富了汉语
词汇,也促进了汉语文化的多元化。

例如,“佛陀”,这个源于梵文的
词汇如今已被社会普遍认同。

最后,佛经对语言最大的影响不仅仅是吸收外来词汇,更多地是推动
汉语发展,灌注了佛教的哲学与观念,成为中国汉语的文化载体。

因此,佛经翻译对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词不仅起到了引导作用,也提供了
一种精神文化的财富,为现代汉语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浅析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浅析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浅析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作者:赵明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第08期摘要: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影响到了汉语常用语和熟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

关键词:佛教汉语词汇汉语常用语汉语熟语佛教传入中国和佛教的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在此过程中,佛教以佛经翻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丰富了汉语词汇,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推动了汉语句法的发展,还为中国的翻译方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据统计,今人丁福保所编《佛学大辞典》收有佛教语词近三万条。

这些汉晋时期至唐朝八百年间诸位大师所创造的,加入我国词汇系统从而变为新成分的佛教词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从而奠定了其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佛教的传入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某些佛教词语逐渐融入汉语基本词的大家族,为汉语增加了不少新的构词成分。

(一)音译词梵语词汇被借用时,往往是读音的借用,或译出其中一个音节。

例如:佛,梵文为Buddha,是这一批外来语中影响最深远、最广泛的一个,佛教甚至成了一种后起的传统文化的象征。

因此,与佛有关的词语大量出现。

最初被译为“浮屠”(《汉明帝永平八年诏书》),南北朝时又写成“佛图”(《世说新语·言论篇》),也作“佛陀”“佛驮”,后来简称“佛”。

佛又可作根词用,构成大批的新词。

据统计,《佛学大辞典》中由“佛”组成的词语有152个。

这一类音译词还有“菩萨”“魔”“塔”“袈裟”“和尚”“菩提”“弥勒”等。

(二)意译词意译词是根据外来概念的意义,利用汉语的构词材料,并按照汉语的构词方式创造的新词。

这类词在吸收印度佛教语言形成的词中占了绝大多数。

例如:灌顶,梵文Abhiseka的意译,原意为印度古代国王继位的一种仪式,国师以“四大海之水”灌于国王头顶,表示祝贺。

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

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

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作者:王海英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12期摘要:自从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佛教文化不仅对中国人民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汉语词汇的丰富完善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随着佛经事业的兴盛,佛教的借词和译词对汉语词汇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些佛教借词进入到了汉语之中,同时佛教译词也大量增加,汉语的复音化进程加快。

本文试以《大唐西域记》中的佛教词语(不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为例,简单地论述与佛教有关的一些用语,汉语词汇对佛教词语的译借情况,佛教词语对汉语构词法的影响,以及佛教用语和全民汉语词汇的融合情况等。

关键词:佛教文化;汉语;构词法;全民汉语词汇一、引言在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佛教流传、发展了近两千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逐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汉地佛教文化”。

佛教大体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从南北朝开始进入兴盛发展阶段,隋唐时期进入鼎盛时代,之后在衰落中延续。

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如般若和禅宗思想、佛教寺塔、佛经故事题材绘画等,同时,长期、大量的佛经翻译对汉语词汇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大量的佛教译借词进入到了汉语词汇之中,影响了汉语的构词法,促使汉语很快走上复音化道路。

二、佛教词语在汉语中的体现语言是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佛教产自于古印度,佛经是用梵文写成的,而梵文与汉语是属于两种语言体系的文字,“中国佛教文化要依赖汉语来表述自己的教义、传播自己的宗教主张,同时还要依赖汉语来表述佛教特有的各种文化观念。

”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为了满足交际的需求,需要用汉语来表达与佛教有关的教义、制度以及事物名称等,因此,逐渐就形成了用汉语表述的佛教语言。

汉语表达式的佛教文化语言主要表现在佛教教义、人际称呼、礼仪、寺院、佛像等方面。

(一)佛教教义词汇这些词语主要反映有关佛教的一些宗教信念、思想理论等,各自有其特定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论佛教文化中的佛经词汇对汉语词汇的影响论佛教文化中的佛经词汇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一、引言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初图画的,学者们一般称之为“图画文字”,其功能是占卜或记事,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

在此过程中,巫术与那些“图画文字”的出现有很大的关联,绝大多数的“图画文字”是为了施行巫术的。

文字,作为一种符号很容易被人类当作他们与神灵交流的工具,如甲骨文、水书(水族巫师用的符号)用于巫术;纳西东巴文与彝文用作写经书;傣族傣文与藏文也用作抄写佛教经书等。

[1]由此可见,文字在远古时代一直被用于施行巫术,而这又似乎反映了文字的出现不仅为了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一点可能是为了与神灵沟通所需要。

因此,文字与宗教的传播关系密不可分,最早的文字功能之一就是用于宗教文化传播活动的。

宗教——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时所出现的精神性产物,对语言更是具有深刻的影响,其在文字的起源,语言系统自身的发展以及语言使用研究等各方面,都打上了不可抹灭的烙印。

有学者曾说:“如果选择一个社会因素,能对语言的历史产生最深刻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又最受语言的影响,那就是宗教。

”[2]佛教文化的传入,以翻译佛经为载体,以传播佛教文化普度众生为目的,无论是在音韵、词汇、语法以及修辞上,都对汉语言的不断演变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笔者就佛教文化在中原地区的传播,探究其在汉语词汇中的深刻影响。

二、佛教文化的传播
中国佛教于印度佛教,是印度佛教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佛教文化在传入中原之前,已经在西域地区广泛传播了。

自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以后,西域各地与中原各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等交往非常频繁,从而为佛教文化
的传入准备了一定条件。

据相关典籍(《四十二章经序》以及《洛阳珈蓝记》卷四)的记载:“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

帝梦金神,长丈六,项背日月光明。

金神号曰佛。

”[3]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曾梦见一位神人,后派遣使者西行求法并抄回佛书经文四十二章,汉明帝为表示其对佛像和经文的欢迎,特意为之建造了一座佛寺,赐名为“白马寺”,故佛教文化开始传播。

这一种说法在佛教徒中流传广泛,可信度较高,但佛教文化的最初传入年代至今已很难确定了。

佛教的传播时间长达两千多年,范围遍及长城内外,大河上下。

佛经是佛教文献的总称,又叫众经、一切经、藏经或大藏经等。

佛教文化最先在民间得以流传,普度众生的阿弥陀佛,人们只要念他的名号便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收集观世音菩萨,人们只要念他的名号就能超脱苦海;维摩诘居士不必出家当和尚便可“现身说法”......而作为“宣传品”的佛经语言也就自然而然倾向于让人通俗易懂,佛教徒为了讲解佛经含义,教说大众,借用了许多当时的寓言、传说以及百姓的日常口语。

佛经的翻译始于东汉,至唐达到极盛,大部分佛经的翻译是在东汉至唐这一段时间内,这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种语言的演变必然体现在一些经文当中。

三、佛经词汇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佛对语言的态度是讲求实效的,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

他们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宣传教义,弘扬大法。

谁听懂什么话,就用什么话向他宣传。

谁违反这个规定,对牛弹琴,就是犯罪”[3]这种语言策略从释迦牟尼佛起就一直被教徒所奉行着。

一般而言,书面语多崇尚典雅,往往排斥口语,佛经的翻译和传播则使一大批昔日难登大雅之堂的口语进入了书面语中,翻译佛经对汉语词汇的深刻影响主要体现为如下四大方面。

(一)改变汉语词汇原意,创造专门术语
1、改变原有语汇的词义而赋予新的佛教意义。

如:全民语汇中的“爱”和“智慧”,在佛教中,爱是罪恶的表现:“爱为秽海,众恶归焉。

”而智慧则是摆脱了人本身的生死苦恼而到达极乐思想的大智慧,“戒律之法者,世俗常数,三昧成就者,亦是世俗常数,神足飞行者,亦是世俗常数,智慧成就者,此是第一义。

”[4]
2、借用汉语中合成词的一个语素或不同语素重新组合。

如:“现行”、“唯心”、“性空”等。

3、借用和保留古代思想、古教和异教的语汇而赋予佛教之义,如:梵天、因明等或为古代思想或为古教或为婆罗门教的词语,佛教用来加以改造。

(二)充实汉语词语的构词方式
佛教徒在翻译佛典和释教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并创造了一批新词汇,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基本词汇,充实汉语词语的构词方式。

1、直接吸收梵文佛教词语。

如:般若、瑜伽、罗汉、菩萨等词。

宋代僧人法云的《翻译名义集》就收录了佛教词语二千个左右;刘正埃、高名凯的《汉语外来词词典》收录梵文佛教词语一千零五十个。

[5]
2、音译词
语音是人类说话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梵语词汇在翻译中借用其梵语的读音,或借用其中的一个音,或原来是借用全音释译后来却逐渐变为简称。

如:佛的梵文最初翻译为“浮图”、“浮屠”,而后南北朝时又翻译为“佛图”,也作“佛陀”、“佛驮”,到最后百姓为了方便更是就简称为“佛”了。

塔的梵文为Stupa,直接音译为“窣堵波”、“偷婆”、或“塔婆”,最后简称为“塔”。

这一类借词还有“和尚”、“袈裟”、“菩萨”、“禅”、“魔”等。

3、半音半译词
语素构成词,词组成词汇,汉语的单音节语素在词中占的比例较高,单用时是一个词,不单用时是构词成分。

由于许多单音节语素能独立成词,且语素和语素之间又能自由组合成复合词,因此汉语的构词方法相当的灵活。

在翻译梵文的过程中有人采用一半音译一半意译的方式,即汉语在吸收外来语时采用了“半音半译”的新造词方法。

这种方式翻译过来的词一般称之为“梵汉合成词”或“梵汉合璧词”,它既有梵文系统的特点,也具有汉语词汇构词的基本特点。

例如:佛最初的音译是佛陀、浮屠等,但据季羡林先生考证[6]:浮屠的是大夏文中与梵文Buddha的对应字,由两个音节组成,而佛的则是伊朗族文中与梵文的对应字,只有一个音节。

浮屠先传进中国,佛则后,故浮屠与佛的不同,传入时间有先后之分,浮屠为音译词,佛则为半音半译词。

梵汉合璧词也可以有以下3种情况:
1)汉语语素+音译组成双音节词。

如:佛门、佛土、佛祖、佛身、佛法、佛像。

2)汉语语素+音译合成词。

如:念佛(动宾结构):仅从词汇的字面意思解释为人们思念佛组的样子以及其功德。

佛经中的净土思想认为只要人一心念佛便可以没有七情六欲,便可达到解脱的快乐以及死后可以早日到达佛国,即人们常说的西方极乐世界。

念佛是由语素“念”加上音译过来的“佛”构成的,是汉语构词法的动宾结构,属于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又如:卧佛(定中结构):传说释迦摩尼佛祖在他临终时是右胁而卧的样子,弟子们不敢移动佛祖的身体,后来人们依照佛祖卧睡得样子又造了卧佛像,故后多有卧佛像。

卧佛是由语素“卧”加上音译过来的“佛”构成的,是汉语构词法偏正结构中的定中结构,属于定语修饰中心语的关系。

由上述例子可以得出,人们翻译佛经时常常使用“佛”这个半音半译词,把
它与其他汉语语素组成合成词(复合词),这种构词法与汉语偏正结构的构词法基本一致,其也具有汉语偏正结构词汇的特点:A、词与词之间的地位不平等,有主从之分,一般修饰为从,中心语为主,估词序不能随意变动。

B、词序体现结构关系,词的中间也可以加入结构助词“的”或“地”来体现其结构关系。

3)新造译字+汉语词汇。

人们在翻译佛经,吸收佛教文化的同时,既采用了音译借词,又尝试新造出佛教借词(也称之为佛化汉字),使其汉语化,不仅保留了梵文独特的佛教文化,也体现了新造词中汉语构词所遵循的共性,使其也属于汉语词汇的一部分。

如:塔,意思是宝塔、寺庙、陵墓等。

《说文新附》曰:“塔,西域浮屠也。

从土,答声”。

《说文》中本无此字,后魏晋时造出新字,收录在《说文新附》中。

王玉树拈字:“塔字诸书所无,惟见于葛洪《字苑》是晋以前尚无此字也。

”[7]由此可知,古汉语中并没有“塔”字,人们在翻译梵文时,最初是按音译,译为“窣堵波”、“堵波”、等,后来又有人按意译,译为灵庙、圆冢等,而当时的“塔”字与佛教并没有关系。

直到释迦摩尼佛祖仙逝,弟子们无法再向佛祖的真身行膜拜之顶礼,只能转而向埋葬佛祖佛骨与舍利子的堵波行礼拜谒,以表示自己对佛祖的虔诚信仰。

在古印度,埋葬尸骨的坟墓,成半圆式形状,称为堵波,尸骨,也音译为“舍利子”。

这与我国古代雄伟壮观的木构式建筑相比,并不能用以摆放人们敬仰的佛祖尸骨,故汉时期,汉明帝修建了我国第一座佛塔——洛阳白马寺浮屠。

在我国古建筑中,高楼象征着统治阶级势力的强大,权威,从秦始皇开始就一直有皇帝为了迎候仙人而修建的高楼台榭,用这种建筑来尊放佛祖尸骨,自然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这便有了后来的半音半译词“塔”。

随着佛教文化的不断发展,“塔”并不只是单一的词,人们开始利用“塔”作为语素、词根,与汉语其他词构成许多新的复合词,例如:水塔、金字塔、灯塔、宝塔、雷峰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