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
2024传统节日龙抬头的寓意

2024传统节日龙抬头的寓意元时期将阴历“二月二”称为龙抬头,从节气上说,“二月初二”正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4传统节日龙抬头的寓意,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传统节日龙抬头的寓意民俗里,人们选择在这一天剃头,以期许鸿运当头的吉祥预兆。
农历二月初二,春回大地,正是作物播种的时节,大地渴求雨水的滋润。
龙在中国文化里是主宰风雨的祥瑞之物,俗语里有“龙不抬头天不雨”一说,因此龙抬头是复苏和吉祥的象征。
据说在二月二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人人都要理发,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不仅小孩要“剃龙头”各位美女也可以给自己换个新发型,从头开始,一年精神到头。
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流传着理发的习俗,人们认为在二月二这天理发,会像龙一样从冬眠中醒来,开始活动。
所以人们对,二月二、剃龙头,很重视,谁都想图个好兆头。
1.选择在这一天剃头,就是像自己比作龙来看待,而龙是祥瑞之物,在这一天理发,有显示自己尊贵,祈求鸿运当头,讨个吉利的意思在。
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而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
2.而另一个原因则是俗语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
而忍受了一个月的不剃头实在是一种折磨,所以正月过后的二月初,人们就争相理发了。
不过现在对于这种说法或者龙抬头理发的看法也都变淡了,人们也没那么多禁忌了。
3.还有民俗专家表示,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
选在这一天剃龙头,体现人们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好愿望。
福星高照行大运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取吉利已经成为习俗“二月二龙抬头,家家男子剃龙头”。
旧时淮安民间有“有钱无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春节前剃头理发到了二月二,已经一个多月,正是需要剃头理发的时候。
龙抬头顺口溜

龙抬头顺口溜龙抬头顺口溜1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吃炒豆,理新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敲瓢叉,十窝老鼠九窝瞎,还有一窝不瞎的,送给南岭老八家。
(老八,指专吃老鼠的蛇)二月二,龙抬头,虫虫蚂蚁往外游。
龙抬头顺口溜2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
龙抬头顺口溜3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二月二,龙抬头,农家忙着修犁头。
仲春二月二,谷种好落地。
龙抬头顺口溜4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门脑贴‘甘露’,精耕细作多流汗,今年又是大丰收。
二月二敲门枕,金子银子住家滚。
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
龙抬头顺口溜5二月二,敲梁头,大囤满,小囤流。
二月二,敲案桌,打得粮食没处搁。
二月二,敲锅台,大小元宝滚出来。
二月二,敲门墩,坐下不动也生金。
二月二,敲门垴,大的领着小的`跑。
龙抬头顺口溜6仲春二月二,谷种好落地。
二月二龙抬头,前程似锦乐悠悠。
二月二,龙抬头,农家忙着修犁头。
二月二龙抬头,爱情友情双丰收。
二月二,龙抬头,幸福快乐没有头。
龙抬头顺口溜7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
二月二,龙抬头,抬来幸福与满足。
二月二敲门枕,金子银子住家滚。
二月二,龙抬头,抬走烦恼与忧愁。
二月二,龙抬头,抬走苦闷与波折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好兆头,新开头。
二与二龙抬头,财神走来把你揪。
二月二龙抬头,福运伴你解烦忧。
龙抬头顺口溜8二月二,龙抬头,前程似锦。
二月二,龙抬头,好运相伴,解你后顾之忧。
两条龙抬起头,财神过来抓住了你。
二月二,龙抬头,爱情和友情双丰收。
二月二日,龙抬头了,这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
二月二,龙抬头,幸福无头。
二月二日,龙抬头,带走烦恼和忧虑。
二月二日,龙抬头,带来幸福和满足。
二月二日,龙抬头,带走了苦闷和曲折。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闹元宵

汇报人:XXX 2024-02-04
目录
• 节日起源与传说 • 龙抬头习俗详解 • 元宵节庆祝活动盘点 • 民间艺术与手工艺品展示 • 文学作品与诗词歌赋欣赏 • 旅游资源开发与节日经济效应
01
节日起源与传说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由来
天文现象
农历二月初二时,东方苍龙七宿 的星象呈现龙抬头之状,故名龙
同时,这些作品还通过对节日习俗、仪式感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传统 节日的温馨和美好。它们以情感的力量感染着读者,让人们在快节奏的 生活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
诗词歌赋在当代社会推广价值
诗词歌赋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当 代社会依然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它 们以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滋养 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着人们的文 化素养。
诗词中,龙抬头多被描绘为祥瑞之兆,象征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如“龙抬头日 暖风和,草木生香春意多”等诗句,便展现了这一节气的美好寓意。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视为吉祥、力量和智慧的象征。因此,在 龙抬头这一天,文人墨客们也会通过诗词来祈愿国家昌盛、人民安康。
元宵节经典诗词歌赋回顾
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佳节之一,历来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从唐代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 昏后”到宋代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无数经典诗词歌赋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 遗产。
节日消费拉动效应
龙抬头和元宵节期间,游客的旅游消费将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形成 节日经济效应。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开发节日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产业从单一观光型向文化体验型、休闲度假型转变,提 升旅游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前景预测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旅游消费的不断升级,龙抬头和元宵节的节日经济效应将越 来越显著,有望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增长点。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
那么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有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小编的分享吧。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1恭祭华胥氏过“龙头节”,充满了崇拜龙的思想观念,以为龙治水行雨,决定庄稼丰歉,万万得罪不可。
旧时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
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以显尊贵、图吉利。
妇女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
二月二这天大多数农家都吃“鼓撅”(手搓面条),俗称“顶门棍”。
为什么吃“鼓撅”?有人说,吃了“顶门棍”,把门顶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
有人说,过春节大家都吃闷了、玩昏了,吃一顿“鼓撅”顶灵性,就开始干活过日子了。
也有在二月二这天吃搅团的,说是给龙糊鳞整甲,使龙抖擞精神升天降雨。
有几句讽刺懒婆娘的民谣说:“过了正月二十三,懒婆娘愁得没处钻。
又想上了天,没鞋穿;又想钻了地,没铧尖;又想上了吊,丢不下二月二那顿油搅团。
”当地还有在这天炒豆子的习俗,民谣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
”有人还在附近的药王庙里烧香叩头,祈保平安。
地方风俗:滕州青岛临沂地区吃棋子和炒豆,象征着“金豆开花”。
炒玉米:传说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干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
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干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
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
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
剃龙头:指二月初二理发,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及寓意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及寓意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个皇帝因为耽误了祭天的时辰,这让天上的玉帝很生气,于是给龙王下令,三年内不得给人间降雨。
从那之后,人间连续的干旱,田里的庄稼也都快枯死了,河里的水也几乎干涸的可以见底了。
田里面没有了收成,村里面闹起了饥荒。
大家都没有粮食吃了,病的病,倒的倒所有的人都束手无策。
这时,龙王的小儿子青龙再也看不下去了,他不忍心看着人间的老百姓受灾挨饿。
于是他趁着玉帝赴宴的时候偷偷地给人间降了一场雨。
第二天,玉帝知道了此事后大发雷霆,他下令把青龙压在一座大山下,山下还立了块石碑,上面写着:"青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百姓们看了石碑,再看到青龙受罪,大家的心里都十分着急。
但是大家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让金豆开花的方法。
第二年农历二月初二的这一天,农人们从家里拿出许多的黄豆和玉米种子进行翻晒,准备播种,有个老人忽然发现,这些金灿灿的黄豆和玉米倒是挺像金豆的,于是老人立刻跑回家中让他的妻子到锅里去炒一炒,看看这些东西会有什么变化,炒了一会儿,黄豆和玉米里的水分也差不多都被炒干了,都爆了开来,只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从锅里传出。
老人一看,"呀!金豆开花啦!金豆开花啦!"这个消息立马在村子里传了开来,老人把这个方法告诉了全村的百姓。
一传十十传百,大家纷纷地支起锅灶,炒起了黄豆和玉米。
炒好后,家家户户都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摆上了桌子,点上了香炉。
大家把炒熟的黄豆和玉米供了起来。
龙王得知了此事,把玉帝请到南天门观看。
玉帝见人间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供着开花的"金豆",只好下令赦免青龙,将他召回凌霄殿。
让他做辅佐龙王给人间行云布雨。
从此以后,"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就流传了下来。
每到一年中的二月初二,大家都炒黄豆,爆玉米花吃。
这寄托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二月初二龙抬头是什么意思?

二月初二龙抬头是什么意思?旧历二月初二龙抬头。
名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
”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
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人们祈望龙抬头出来镇住毒虫。
青龙节的渊源,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
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
山西民谚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晋南地区认为这一天是青龙活动的日子,忌去河边、井上担水,以免带回龙卵。
在河边、井旁走动与劳作时,很注意安静,尽可能不弄出声响,以免惊动了青龙,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破坏了。
晋北地区这一天,盛行“司钱龙”。
早上太阳未出山,家家户户提一把茶壶,到河边或井上去汲水。
按照这一年几龙治水的推算,在茶壶内放几枚铜钱或硬币。
汲水以后,随走随倾地洒一条水迹回到家中,将余下的水与钱全部倒入水缸,钱龙就引回家来了,意喻一年发财。
引钱龙时特别忌说话,以免惊跑了钱龙。
晋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
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手拉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
晋东南地区的引钱龙,是用灶灰,洒一条弯弯曲曲的灰线,从门外一直通到厨房,围绕水缸一圈即可。
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
”青龙节里,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
《阳城县志》记载:“百蛰初惊,悬天师符以辟虫毒。
”早上,人们起床时,忌说“起”字,恐怕一切毒虫也应声而起。
晋南地区民俗喜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墙缝、墙角,炕席底、床下,谓之“禁百虫”。
也有的集合村民,抬着神像,到各家门首,向院内洒米汤,意喻将瘟疫禳而散之。
人家门前则围以石灰。
晋东南地区民俗画一个药葫芦,内装蛇、蝎、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虫害,贴于墙壁,谓之“辟百虫”。
也有的用豆、麦面搓成灯捻形式,埋在土中,称之为“薰蚰蜒”。
晋中地区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谣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
二月初二龙抬头

二月初二“龙抬头”根据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中国北方广泛地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
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
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 以及“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 的传说,有两种民间故事来源:其一,是关中民间传说。
说的是骊山马额塬山村,有一个叫水生的小伙子。
他看到家乡久旱不雨,心急如焚,便主动去为民找水抗旱。
他历尽艰险,弄到了神奇的“降龙木”,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奋力地降服了小龙,于是天空下起了大雨,从而彻底地缓解了当地旱情。
从此以后,关中就一直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 的故事。
其二,是“春龙节”的来源。
在中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
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
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到民间人家的哭声,看到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
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
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二月二龙抬头的民间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的民间习俗二月二龙抬头是中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二月初二,也就是“龙抬头”的日子里庆祝。
据传说,这是传统咏春功夫的创始父祖之一,黄飞鸿在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创制的首种咏春款夹击式长拳。
这种拳法气势磅礴,以以力、敏捷、精准著称,使他一战成名。
后来,他创立了咏春功夫,这个节日就与咏春功夫联系了起来。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通常会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祭拜龙神,以求庇护平安顺利。
此外,还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游行、表演传统舞龙的节目、祭拜龙神、摆放花灯等等,让节日庆典更加热闹有趣。
尤其是表演龙舞,是二月二龙抬头节日最有特色的一项活动。
龙舞,是传统民间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
据传,龙是神仙驾驭的坐骑,是中国古代的至尊神物,它象征着权利、荣耀和幸福。
因此,人们表演龙舞,是希望能够得到龙神的保护和祝福。
在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中国民间有一种祭祀龙神的传统,被各地青年男女们所沿承下来,特地组织龙舞队,走村串巷、贺岁献祥。
龙舞的队伍由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组成,面戴龙头,穿戴彩绸舞衣,身后随从着几个鼓手和号手,为龙舞队出谷嘴音乐队打节奏引舞、邮亮舞步、绚烂多姿的龙形变幻,给人们带来新春的喜庆祥和气氛,也向大众展示古代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除了龙舞之外,花灯也是二月二龙抬头的另一项重要活动。
花灯是用竹子做成的框架,里面塞满了彩色纸花或者灯笼,而这些花和灯笼的形状都非常精美,通常会有恐龙、龙虾、狮子、龙等神兽形状,还有古代的建筑物,如城楼、古桥等等。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将这些花灯挂在家门口和街头,以迎接来访的人们和尊贵的客人。
总之,二月二龙抬头是中国民间很受欢迎的传统节日之一,是彰显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形式。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沉浸在浓郁而独特的节日气氛中,享受着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精美遗产。
所以,大家要好好珍惜这一节日,传承和发扬祖先的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龙抬头,万岁皇爷使金牛。
正宫娘娘来送饭,黎民百姓五谷收。
小时学唱,记下了这段顺口溜和炕头上的那幅年画。
网上“灯心先生(scb0422)给笔者发帖,他“记着小时候大人是这样说的”:二月二、龙抬头,皇帝爷爷来使牛。
皇帝娘娘去送饭,路上砸了一个罐。
狗来吃、猫来看,馋的鹞鹰满天转。
【1】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也称春龙节,又谓土地爷生日。
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
据考,唐朝二月初二已是个特殊日子,说是“迎富贵”之日,这天吃“迎富贵果子”,就是些点心类食品。
实际上,“迎富”之风在远古就兴起来了。
唐人韩鄂在《岁华纪丽》中记:有巢氏时,有人要了个孩子带回家中养活,他家从此便大富起来,以后人们便在这天到野外采摘蓬叶。
为什么选“蓬叶”,取的是“音”,蓬为多子植物,古人遂以“蓬”代“子”。
那时,人们采了蓬叶后向门前祭之,谓之“迎富”。
二月二“迎富”之风,世代相传,这有宋魏了翁《二月二日遂宁北郭迎富》为证: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
谁为贫躯竟难逐,素为富逼岂容辞。
贫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我亦为。
里俗相传今已久,漫随人意看儿嬉。
明人谢肇浙在《五杂俎》中还追根溯源:秦俗以二月二日携鼓乐郊外,朝往暮回,谓之迎富。
他还解释其起源说:相传有户人家生了个孩子,送给邻家帮助抚养,邻家从此大富。
这家人家见此情景,又将孩子从邻家要了回来,要回这天正好是二月二日。
从此以后,人们便将二月二定为“迎富日”。
唐时,二月二不但是“迎富”之日,还是“挑菜”之日。
唐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就说:“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极盛。
”入宋,这种风俗更加盛行。
每年春二三月,百草生发,人们纷纷到郊外挖来野菜,或到园中摘取新菜,生食或作成菜肴,这样既可尝到鲜菜的美味,又能讨到发财的吉利――“菜”者,“财”也!当时还把二月二日这天定为“挑菜节”,并由民间传到了宫廷。
宋人周密《武林旧事》记,南宋时,二月二宫中有“挑菜”御宴,于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放生菜等新鲜菜蔬,在丝帛上写下菜名,压斛下,让大家猜,有赏有罚。
这既“尝鲜”,又娱乐,“王宫贵邸亦多效之”。
故宋张耒留诗《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久将松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
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
在洛阳,二月二不仅有“菜”,还有“花”——亦名“花朝节”。
不过,唐宋时的“二月二”并没和“龙抬头”联在一起。
故大诗人白居易无论是在《二月一日》还是《二月二日》中,“龙”只字未提。
先读《二月一日》:园杏红萼坼,庭兰紫芽出。
不觉春已深,今朝二月一。
去冬病疮痏,将养遵医术。
今春入道场,清净依僧律。
尝闻圣贤语,所慎斋与疾。
遂使爱酒人,停杯一百日。
明朝二月二,疾平斋复毕。
应须挈一壶,寻花觅韦七。
再读《二月二日》: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至元朝,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
《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风俗时言:二月二,谓之龙抬头。
元代,二月二盛行郊游踏青。
欧阳玄《渔家傲》中记“二月都城春动野……士女城西争买架,看驰马,官家迎佛宫兰若。
”官家的场面自然壮观,但春色无边,路旁的少男少女中,又有多少旖旎风光?词中,还有一个让人眼熟的细节:引龙灰向银床画。
说的是在二月二,天没亮就起床,用细炉灰从大街门外开始,一直撒向房中床脚,再沿墙根撒向灶台边,意指“引龙回”。
这捧细灰,曲里拐弯,一直撒到了如今。
元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记载多了起来,人们也把这天叫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
乍暖还寒,柳丝带黄,北方农村流行吃炒豆,有“二月二,龙抬头”说,还有“龙抬头日兆”的俗信,认为这天的阴晴可卜一岁涝旱,晴好主旱,下雨主涝。
明《帝京景物略》中的儿歌更一下浓缩了这六百多年的时空:二月二“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儿发芽,打尜儿”。
清末富察郭崇的《燕京岁时记》载: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
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
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传说神龙这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针会伤龙目,所以妇女禁做针线活。
有的地方禁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2】“龙”为什么单挑二月二“抬头”?这源自一个老呱:武则天篡唐,称大周皇帝,触怒玉帝,遂令四海龙王三年不得降雨。
但司掌天河的玉龙见人间久旱,生路将绝,偷偷降了一场大雨。
玉帝勃然大怒:抗旨降雨,触犯天规,依律当斩。
众仙急忙为玉龙求情。
玉帝见此:死罪可免,活罪难饶,打入凡间,山压千秋!并严令太白金星看管,玉龙遂被压在金星拂尘化的一座大山之下,并立碑: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若想重登灵霄阁,金豆开花方可归。
老百姓看了碑文,知玉龙是因救下界而犯天条。
为救玉龙,纷纷寻找金豆开花之法,但总找不到。
来年二月初二,一位老婆婆背了袋黄豆赶集,不小心撒了一地。
那金黄金黄的豆子让人们心头一亮:“这不就是金豆子,炒炒不就开花了?”一传十、十传百,家家炒起黄豆。
太白金星人老眼花,见金豆开花了,拿去拂尘,玉龙从此得见天日,重上云霄。
也有的说是翌年二月二,人们正翻晒金黄的玉米种,猛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于是户户爆玉米花,在院里设案焚香,供“开花的金豆”。
龙王知是百姓救他,就大声向天庭喊:“金豆开花!”玉帝见人间家家金豆花放,知民意难违,民心不可欺,只好诏龙王回天,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后来,人们为纪念玉龙,每年二月二很早就起炒黄豆、爆玉米。
有的边炒边唱: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除此,第二种说法:很久以前,东海龙王生了三个龙子,就缺龙女。
龙王想要是儿女双全该多好!王母知后,就给龙母吃了粒仙丹。
第二年二月二,果然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龙女。
小公主一天天长大,厌倦了龙宫生活,渴望到人间寻找幸福。
母女连心,龙母劝道:“孩子,龙宫无忧无虑,要什么有什么,为什么非要到人间?”龙女说:“龙子龙孙只知吃喝玩乐,我一定要到人间去寻找真正的生活。
”龙母见女儿决心已定,悄悄把她送出龙宫,还给她一个锦橐。
龙女依依不舍地告别母亲,涉过九十九条河,越过九十九座山,来到一座大山下,四下望了望,只见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干裂着嘴巴,庄稼低垂着头,不远处,一小伙在田里挥汗如雨,公主过去问道:“这么旱的天,会有收成?”小伙苦笑:“这有什么法?收多少是多少吧,家里老母还靠我养呢!”龙女一听这话,从橐中取出粒红豆向地里一撒,立时升起厚厚的浓雾,干枯的禾苗泛出绿色。
小伙感激万分,赶忙行礼:“仙姑,这方圆几百里都遭了大旱,还请救一救穷困乡亲。
”龙女心想真是好人,一心想着乡亲。
于是,从锦橐里抓了一把红豆抛上天,顿时电闪雷鸣,好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
雨过天晴,山青了,庄稼绿了,小伙子感激地向姑娘道谢,公主脸上飞起绯红:“不用谢,只求我俩百年合好。
”小伙子听了,甜滋滋的把姑娘领回家。
再说公主下凡的事被龙王知后,非常恼怒,依律贬为凡人,并严令母女一生一世不得相见。
龙母天天想女儿,每年阴历二月初二就浮出海面,抬起头向女儿离开的方向痛哭一场,哭声变成了雷声,眼泪化作了春雨。
正是:二月二,龙抬头,春雨下得遍地流。
霹雳一声惊天地,怎知龙母心里愁。
【3】二月二,这天的大事是皇帝耕田。
每年二月二是惊蛰前后,从南至北相继春耕大忙,为不误农时,皇帝要率百官出宫,到皇家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
过去有幅年画,叫《皇帝耕田图》,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手扶犁耙耕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竹篮,一手撒种,牵牛的是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
画上还题了一首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
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
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农坛耕地松土。
从清雍正帝始,这天改为到“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
在日照市黄墩镇山区,这天有闹春牛的习俗,详见拙作《黄墩二月闹春牛》。
北方农家,是日早起,家家用簸萁盛草木灰沿屋撒一圈,再在院内、场院划地作大小不一的圆圈,俗称“打屯子”,也有地方叫“安囤”。
圈外画梯子,圈内撒上五谷杂粮,谓之“上粮”,意求五谷丰登。
合肥一带许多家主兴击物作歌,儿孙相随附和,颇具情味。
歌曰:二月二敲门框,打的粮食没法装。
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米面吃不尽,年年大丰收。
其实,人们惦记二月二,祈盼“龙抬头”,归根到底是祈龙赐福。
中国自古是农业国家,气候好坏对收成起决定作用,这个节日反映了平民百姓对丰收的企盼,希望春风化雨,五谷丰登。
为什么二月二才“龙抬头”?因农历二月是仲春季节,阳气上升,大地复苏,草木萌动,就要春耕了,“春雨贵如油”。
从节气说,二月初正处“雨水”、“惊蛰”、“春分”间,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温度回升,日照时数增加,雨水逐渐增多,“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这是既需雨水,又可能降雨的日子,“龙不抬头天不下雨”,人们非常希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
为什么是龙“抬头”?因二月初,蛰伏一冬的各种动物恢复了活力,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醒来,兴云化雨。
所以,古时也把二月二叫春龙节,又称春耕节。
据说,这一天,龙如果还没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呼唤它了。
【4】那么,二月二的“龙”在哪里?是怎样“抬头”的?这句话,源起于农耕文明的中国古代天文学。
西方把全天星空划分88个星座,我们的祖先则把恒星天空分成“三垣”、“四象”和“二十八宿”。
“垣”,“城墙”之意。
“三垣”:“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这三垣环绕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
“宿”,住地之意,月亮在绕地球运动中,每日从西往东经过一宿。
人们又把相连的七宿合称一象,共“四象”。
“四象”处“三垣”外围”,每“象”用有代表性的动物命名: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龟和蛇)。
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
因恒星相对不动,地球绕日公转,星象也随季节转换,同一恒星连续两次出现在天空同一位置间隔(恒星日),比通常说的一天24小时(太阳日)短3分56秒。
于是,我们每天同一时刻看到的恒星位置都不同。
冬春之交,苍龙显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东方苍龙,包括“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
苍龙头部角宿有两颗星:角宿一、角宿二,代表苍龙的两只犄角。
角宿后的四颗星是亢宿,“亢”是龙的咽喉,下面有四颗星排列成一个簸箕形状的是氐宿,代表龙爪。
龙爪后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别是龙心和龙尾。
在冬季,当地球公转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星光,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人们就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
一段时间后,地球的位置转移了,巨龙星座又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找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判断时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