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轶事:史思明曾因为一首诗擅杀大臣
精品初中历史 安史之乱原因及影响

安史之乱原因及影响安史之乱是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
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经济方面: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其《忆惜》一诗中,所倍加赞誉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国富民殷,繁荣昌盛,祥和安泰的表象背后,作为奠定开元天宝社会经济繁荣昌盛的基础——均田制由于土地的买卖和兼并的日益猖獗却在悄悄瓦解。
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对此曾云:“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于汉成哀之间。
”(2)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
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
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
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方面: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
由于均田制的瓦解崩溃,农户的大量逃亡,致使建立于均田制之上的作为唐王朝武装力量基础的府兵制亦遭到空前的破坏,无法照样维持下去。
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代替府兵制。
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
加之,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形成的局面。
而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
节度使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新唐书李光弼传》(含答案)

文言文专题训练------《新唐书·李光弼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
严毅沉果,有大略。
安禄山反郭子仪荐其能诏摄御史大夫知节度事肃宗即位诏以兵赴灵武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
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
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
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
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
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
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
”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乾元初,代子仪为朔方节度使。
滑汴节度使许叔冀战不利,降贼,史思明乘胜西向。
光弼敦阵徐行,趋东京,谓留守韦陟曰:“贼新胜难与争锋,欲诎之以计。
然洛无具粮,危逼难守,公计安出?”陟曰:“益陕兵,公保潼关,可以持久。
”光弼曰:“两军相敌,尺寸地必争。
今委五百里而守关,贼得地,势益张。
不如移军河阳,北阻泽、潞,胜则出,败则守,表里相应,贼不得西,此猿臂势也。
”遂檄河南纵官吏避贼,城无留人,督军取战守备。
上元元年,进围怀州,思明来救,光弼再逐北。
思明屯兵河清,声渡河绝饷路。
光弼壁野水渡,既夕还军,留牙将雍希颢守,曰:“贼将高晖、李日越,万人敌也。
贼必使劫我。
尔留此,贼至勿与战,若降与偕来。
”左右窃怪语无伦。
是日,思明果召日越曰:“光弼野次,尔以铁骑五百夜取之,不然,无归!”日越至垒,使人问曰:“太尉在乎?”曰:“去矣。
”“兵几何?”曰:“千人。
”“将为谁?”曰:“雍希颢。
”日越谓其下曰:“我受命云何?今顾获希颢归,不免死。
”遂请降希颢,与俱至。
光弼厚待之,表授右金吾大将军。
高晖闻之,亦降。
或问:“公降二将何易也?”光弼曰:“思明再败,恨不得野战,闻我野次,彼固易之,命将来袭必许以死。
希颢无名,不足以为功。
日越惧死,不降何待?高晖才出日越之右,降者见遇,贰者得不思奋乎?”宝应元年,进封临淮郡王,赐铁券,名藏太庙,图形凌烟阁。
(选自《新唐书·李光弼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安禄山反郭子仪/荐其能诏/摄御史大夫/知节度/事肃宗/即位诏以兵/赴灵武/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B.安禄山反/郭子仪荐其能/诏摄御史大夫/知节度/事肃宗/即位诏以兵/赴灵武/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C.安禄山反/郭子仪荐其能/诏摄御史大夫/知节度事/肃宗即位/诏以兵赴灵武/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D.安禄山反郭子仪/荐其能诏/摄御史大夫/知节度事/肃宗即位诏/以兵赴灵武/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摄,担任的意思。
古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翻译赏析

古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翻译赏析《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作者为宋朝诗人李清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其一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
着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稿人心开。
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其二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
花桑羯鼓玉方响,春风不敢生尘埃。
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
去天尺五抱瓮峰,峰头凿出开元字。
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
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
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
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专,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前言】《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是宋代杰出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李清照早年酬和张耒《读中兴颂碑》诗所作。
作品深刻分析了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和军队无能的原因,借古喻今,表现了对北宋末年朝政的担忧。
【注释】(1)浯溪中兴颂:浯溪,地名,在湖南祁阳县。
(2)五十年功:指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间。
玄宗在位实际44年,“五十年”为大约数字华清花柳:花柳,一作宫柳。
华清,华清宫,在陕西临潼3)骊山。
《唐会要》卷三十:“开元十一年十月五日,置温泉宫于骊山。
至天宝六载十月三日,改温泉宫为华清宫。
”咸阳草:咸阳,秦始皇建都之地。
唐刘沧《咸阳怀古》诗:“渭水故都秦二世,威阳秋草汉诸陵。
”(4)五坊:《新唐书•百官志》“闲厩使押五坊以供时狩,一曰雕坊,二曰鹘坊,三曰鹞坊,四曰鹰坊,五曰狗坊。
”后人指不务正业之人为“五坊小儿”。
斗鸡儿:《岁时广记》卷十七引《东城老父传》:“明皇乐民间清明节斗鸡戏,及即位,治鸡坊,索长安雄鸡,金尾、铁距、高冠、昴尾千数,养于鸡坊选六军小儿五百,使教饲之。
安史之乱简介

魏晋隋唐史专题安史之乱一、背景(一)玄宗荒怠政事玄宗晚年沉溺於酒色之中,他怠於政事,不纳忠言,政事全委於李林甫。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专权十七年,杨国忠继之,他们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
(二)用藩将为边帅唐初所用边帅,多为忠谨之臣,若其治绩卓著,往往入为宰相。
李林甫为久安相位,遂议以胡将为边帅,以杜绝边帅入相之途。
玄宗竟用其议,擢用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为边帅,镇兵亦用胡兵,他日安史之乱,遂由此而起。
(三)节镇日益坐大高宗时,节度使非正式之官,及玄宗时则成为一个极大职权的地方镇守官,拥有行政、兵马、财政等实权。
按当时十节镇的兵力为四十多万,中央只得不过十万兵,外重内轻,易生叛乱,唐室由盛转衰,关系在此。
(四)府兵制度大坏唐代前期所行的府兵制至高宗时大坏,天宝初年,扩骑法又坏,守卫京师之扩骑,全由招募而来,多为游好闲之徒,不务正业,入伍以后,又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绝无战斗能力,安史乱兴,遂不能御。
(五)将相不和1安禄山原是营州胡人,曾任互市郎(翻译官)一职,后来得到玄宗宠信,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势力强大,蓄谋异志。
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屡次向玄宗说安禄山将反,安禄山遂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叛唐。
二、过程公元756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天刚蒙蒙亮,长安城内大批的禁卫军士兵簇拥着年迈的唐玄宗,从延秋门开始西逃入蜀。
自安禄山打着奉召讨伐杨国忠的旗号公开叛乱开始,半年多的时间,他们攻陷洛阳,冲破潼关直奔长安而来,曾经的开元盛世已经成为泡影,大唐帝国的命运已经岌岌可危。
这场叛乱就是发生在唐玄宗晚期著名的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年底,唐朝的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趁朝廷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契丹、突厥、粟特等少数民族兴兵15万,以讨伐宰相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公开起兵,发动叛乱。
那么这场导致盛唐时期终结的历史悲剧究竟市如何发生的,又是谁最终平定了这场叛乱,拯救了风雨飘摇当中的大唐王朝?(一)安禄山起兵唐玄宗李隆基,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作为女皇武则天孙子的他,精明能干,在帮助其父唐睿宗诛杀韦后并登上皇位之后,这位年轻的君主又清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独揽大权。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理解《书愤》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理解《书愤》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泽中:陆游所住三山别业,南为鉴湖,北为大泽。
①张巡,安史之乱时,与许远共守睢阳,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坚守数月,城破被害。
《旧唐书·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
’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
”①上林苑、洛阳宫,代指皇宫。
14.(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感慨自己年迈力衰,远离朝廷,无人欣赏,只好让天地鉴明孤忠。
B.诗人抚今追昔,想起苏武和张巡的经历,为二人落得如此下场愤慨不已。
C.颈联承上启下,呼应前文对自身惨境的描写,为尾联抒发报国之情作铺垫。
D.尾联写自己的心志并不随年华老去,即使死去也要成为鬼雄,爱国至诚。
15.(6分)本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4.B 15.(1)用典抒情。
颔联借苏武困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张巡死守城池,嚼齿吞牙,不屈而死的典故,表明自己有他二人那样孤忠品格,有天地可鉴。
(2)借景抒情。
蒙蒙细雨,飘落草地,清冷夜月,静照残垣,更显宫殿建筑荒芜。
“细雨春芜”“颓垣夜月”描绘出凄清而又破败的景色,表达诗人的伤感之情。
(3)直抒胸臆。
前面让天地鉴自己的忠心,最后表明自己虽然年岁已高,但报国之心仍壮的情感。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为二人落得如此下场愤慨不已”错。
颔联是首联的补充,为了表明诗人耿耿孤忠,不减苏武张巡二人,有天地可鉴,并不是为他们愤慨不已。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1)用典抒情。
颔联诗人抚今追昔,想起了古人。
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
高考语文读理解《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含答案

高考语文读理解《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含答案阅读下而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①岑参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
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
却向嫖姚②幕,翩翩去若飞。
(注)①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落入叛军手中,逃出后,欲重归河阳幕府。
②嫖姚: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
此处借指李光弼,点题“再归河阳幕府”。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
B.“胡尘”借指叛军,此处“误落胡尘里”是说裴判官不幸落入叛军手中。
C.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主动请缨出使,深入敌营不辱使命。
D.全诗充满了对守节不移、忠义报国之人的赞美之情,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
10.本诗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什么作用?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9.C10.(1)颈联描写了裴判官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
(2)这样写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
【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赞扬裴判官主动请缨出使”错误,结合上联中“未解围”“忠义”等词可知,应是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像苏武一样,坚守气节,矢志不降。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词的画面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
(1)作答诗词描绘的画面题,分析时要抓住体现时间、地点、景物特点和人物活动等词加以概括分析。
本诗颈联抓住意象“帘”“山”“酒”“马”“雪”“衣”,结合动词“卷”“对”“上”“沾”,可知诗句描写了裴判官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沾衣,策马奔驰的画面。
(2)其中“雪沾衣”写出天气恶劣,大雪纷飞;通过“山”可见,诗人在雪中还要行山路。
此联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结合下文“却向嫖姚幕,翩翩去若飞”,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英雄胆气与一腔豪情。
高中大语文阅读材料杜甫心影之盗贼本王臣

盗贼本王臣代宗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率吐谷浑、党项、氐、羌共二十余万人入侵,直逼长安,京城震骇。
代宗束手无策,只得逃离长安,出奔陕州(治所在今河南陕县)。
吐蕃进入长安,纵兵烧掠,长安成为一座空城。
郭子仪将四千士卒,虚张声势,以迷惑敌军,吐蕃疑惧,全军退出长安.十二月,代宗返京。
当时杜甫正在阆州(治所在今四川阆中)、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由于地处僻远,直到第二年春天,方才得到确切消息。
吐蕃虽已退兵,但致乱因素尚在,杜甫心怀忧虑,作了《有感五首》、《伤春五首》等诗,以期惩前毖后之效。
这些作品,评述时事,如同奏疏,言辞恳至,针砭痛切,伤今追昔,忧深思远,一时感触,千载常新,“在公生平为大抱负,即全集之大本领”(《杜诗详注》引黄生语),“皆救时之硕画,报主之赤心,自许稷契,真非窾语”(《杜臆》).就在广德元年春,史朝义穷蹙自杀,安史之乱终于平定。
征讨叛军的唐朝将领仆固怀恩,为培植党羽,奏请朝廷以史朝义部将薛嵩、田承嗣、李怀仙等为河北诸镇节度使。
代宗只求苟安一时,竟然答应了。
这些降将,各据一方,不修职贡,反使朝廷接连派遣使者,前去慰谕。
对此,杜甫深为忧虑:“幽蓟余蛇豕,乾坤尚虎狼。
诸侯春不贡,使者日相望.慎勿吞青海,无劳问越裳.大君先息战,归马华山阳。
”(《有感》其二)诗人认为,唐王朝对国内的藩镇尚且不能节制,又怎么可能抵御吐蕃等外族的侵扰?正是代宗的懦弱姑息,养痈成患,致使国威不振,朝野不宁。
以后河北各镇,俨然成为国中之国,山东、江淮,也都仿效,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形势的发展,完全证实了杜甫当时的忧虑。
因拥立代宗有功,宦官程元振深得宠信,专权跋扈,忌功害能.吐蕃入侵,边将告急,程元振竟将消息封锁.代宗向各地征调援兵,诸将因痛恨猜疑程元振,无人奉诏。
代宗返京后,太常博士柳沆趁这非常时机,上疏请斩程元振,斥退诸宦官。
由于柳沆的话代表了天下的公意,代宗被迫削去程元振的官爵,放归乡里,但却不肯严加惩办。
诸将五首---古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

诸将五首---古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唐代:杜甫汉朝陵墓对南山,胡虏千秋尚入关。
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
见愁汗马西戎逼,曾闪朱旗北斗殷。
多少材官守泾渭,将军且莫破愁颜。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重。
沧海未全归禹贡,蓟门何处尽尧封。
朝廷衮职虽多预,天下军储不自供。
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
回首扶桑铜柱标,冥冥氛祲未全销。
越裳翡翠无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
殊锡曾为大司马,总戎皆插侍中貂。
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圣朝。
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
赏析其一首联:“汉朝陵墓对南山,胡虏千秋尚入关。
”“陵墓”:皇帝的坟叫做陵,王侯以下叫做墓。
“南山”,终南山。
“汉朝陵墓对南山”:是说汉朝皇帝的陵及其大臣的墓与终南山相对。
如高祖长陵在咸阳北原,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武帝茂陵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十五里;霍去病墓在茂陵东北二里。
长安在终南山之南,是汉高祖建都之地,有险固可守,又在内地,是京都和陵墓所在之处,不容侵犯的意思。
然而,在东汉覆亡之际,陵墓却被发掘。
“胡虏千秋尚入关”;这句紧接上句,好像也是说的汉朝。
但“千秋”是指汉朝陵墓被发掘的千年之后,则早已是唐朝了。
胡虏,指吐蕃、回纥等。
关,指萧关,唐时萧关在甘肃固原县北。
“尚”,又。
这句是说:不料在千年之后(实际不是千年,因七律每句限于七字,故以“千秋”指其概数),吐蕃纠合吐谷浑、党项等族侵入萧关,攻入长安(唐时京都也在长安),陵墓同样被发掘。
次联:“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日金碗出人间。
”这一联写陵墓被发掘的情况。
昨日、早时,极写陵墓被发掘得快、景象之惨。
玉鱼、金碗均皇家用以陪葬的宝物。
《西京杂记》:汉楚王戊太子死,用玉鱼一对殉葬。
“金碗”:戴叔伦《赠徐山人》诗:“汉陵帝子黄金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安史之乱轶事:史思明曾因为一首诗擅杀大臣
史思明和安禄山是同乡,两人关系很好。
安禄山反唐,任命史思明为范阳节度使,统领十三郡八万人马,势力强劲。
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与大臣严庄、宦官李猪儿谋杀后,史思明一度归降唐朝。
但是他反复无常,唐乾元二年(公元759 年)再次反唐。
他假借为安庆绪解围的机会,杀了安庆绪,在范阳称帝,国号大燕,建元顺天。
封儿子史朝义为怀王、周挚为宰相、李归仁为将军,改称范阳为燕京。
当了皇帝的史思明心情大好,一天,他在宫中宴会群臣的时候吃到新鲜樱桃,觉得味道特别好,便想着给驻守邺城的儿子史朝义寄一篮,让他也尝尝鲜,并作了首诗。
诗是这样写的:
樱桃一篮子,半青一半黄;
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贽。
怀王就是他儿子史朝义,周贽是当时的宰相。
诗成,他让在场的大臣观摩,并让大家提意见。
史思明是突厥人,从小没上过学,也没有什么文化,全凭骁勇善战建立军功。
一个大老粗居然要作诗,写得不堪入目还要在大臣面前显摆,或许是至高无上的权力让他自信心爆棚的缘故吧!
这可为难在场的大臣,该说什么好呢?半天没人敢吭声。
可不吭声也不行啊,皇帝会说大臣不诚心。
还是其中一人站出来提了个意见,他说:“您的圣作真的非常高妙,已经没啥缺点了。
如果硬要找不足之处,那我觉得把‘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贽’二
句位置调换一下,这样整首诗就更押韵了。
”
这个问题是从作诗的角度提出来的,目的只是想过关。
在科举出身的大臣们的眼里,这样中东西根本不能称诗。
但史思明却大怒,差点把提意见的大臣拖出去斩首。
他为啥如此生气?原来,他觉得把他儿子怀王的位置移到周贽后面,是对怀王的大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