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从研究述评
关于路径依赖理论的研究综述

关于路径依赖理论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主要关注经济发展和结构性改革中出现的路径依赖问题。
通过相关文献的回顾,梳理了路径依赖的历史、概念、作用机制、在制度变迁研究中的拓展和实践应用的研究成果。
我发现,路径依赖的概念分歧与共识并存,学者们同时讨论了路径依赖的作用机制。
部分学者研究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拓展了它的研究领域。
此外,路径依赖同样能被应用至经济实践当中去。
在当前经济结构性改革的热潮下,路径依赖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另外,此综述力争完整回顾前任对路径依赖的研究,找出路径依赖研究的理论空白,以期对该领域做出理论贡献。
关键词路径依赖;演化经济;技术变迁;制度变迁一、引言路径依赖这一概念最初来源于自然科学,后来被一些经济学家引入到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的分析中,使得这一概念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最先将路径依赖理论引入经济学用于分析技术变迁的是David和Arthur,而North将其用于制度变迁的分析,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我国对该理论的研究时间并不长,所以国内学术界对路径依赖理论是争论和共识同时存在的。
因此,摆在学者面前的就是对路径依赖理论的系统的梳理。
这样做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路径依赖理论的认知,更能很好的利用该理论指导实践。
但是,经济学家运用新古典主义范式去分析经济和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时是低效的。
因为新古典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静态的理论,它的假设时间是可逆的而制度是无效的,这与现实情况截然不同。
他们单纯地从价格体系的变动来分析经济变迁过程,对于经济变迁中的报酬递增性、正反馈性、多重均衡性的把握是不准确的,经济变迁过程的复杂特性产生了这些特征。
这就希望我们能用一个动态的眼光看待路径依赖。
在本文中,我们将遵循理论产生、发展和实践这一逻辑批判性地综述路径依赖相关理论,其中在理论产生后对路径依赖的基本问题定义和作用机制进行简要整理评述,目的是回顾学者们对路径依赖的研究,找出路径依赖理论现有的不足之处,尽可能的对路径依赖的研究做出贡献。
国内外医患关系研究述评

国内外医患关系研究述评本文对国内外医患关系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价。
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和案例分析,文章探讨了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现状,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医患关系,患者权益,医疗纠纷,医疗保密,医患沟通。
医患关系是医疗体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直接影响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近年来,国内外医患关系问题备受,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为了深入了解医患关系研究现状和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本文将对国内外医患关系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价。
文献综述国外医患关系研究现状国外医患关系研究主要涉及患者权益、医疗纠纷和医疗保密等方面。
在患者权益方面,研究者的是如何保障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隐私权和获得公正待遇的权利。
医疗纠纷方面,则侧重于建立健全医疗纠纷解决机制,提高处理效率,减少医患冲突。
医疗保密方面,重视对医疗保密制度的完善,以保护患者隐私。
国内医患关系研究现状国内医患关系研究主要医患沟通、医疗团队建设和法律意识等方面。
研究指出,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增加患者的信任感,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医疗团队建设也是缓解医患矛盾的关键,通过加强团队内部沟通与协作,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提升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对于维护患者权益、减少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分析一起医疗纠纷案例某医院因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
家属投诉至相关部门,经调查发现医院在诊疗过程中存在疏漏。
最后医院赔偿了患者家属并被处以行政处罚。
本案例揭示了当前医疗体系中仍存在沟通不足、诊疗不规范等问题,对医患关系产生了不良影响。
一起和谐医患关系案例某三甲医院通过实施医生定期轮岗制度,使得患者能够接受不同医生的诊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熟悉度带来的诊疗偏差。
同时医生对患者进行详细问诊和体检,确保诊疗方案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这一举措使得该医院的医患关系得到了显著改善,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通过对国内外医患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患者权益保护、医疗纠纷解决和医疗保密制度等方面。
依从研究述评

4 6
高校保健 医学研究与实践
第 3卷
第 2期
20 0 6年
个体来说 ,全面准确地理解 自己所处环境中的信
息 ,并据此指 导 和调整 自己的行 为 ,是 有着 极为
识 处理 。
2 13 .. 反 抗
重要 的意义 。认 知准确 与 否就 成 为决定 个体 能否 按他 人所期 望 的方式 行 动 的首 要前 提 。在 社会影 响情 境 中 ,个体 依从 别 人 的请 求 之前 ,首 先要认 知环 境 。但 环境 中影 响 个体认 知 的 因素很 多 ,个
1 引 言
在社会 心理学 中 ,对社 会影 响的研 究主要 集
究。他们认为人类行为有 3 个基本 目 :准确认 标
知环 境 、发 展 社 会 关 系 、保 持 自我 概 念 的 一 致
性 。认 知学 派就 试 图揭示 在社会 情境 中 ,这 3个
中于阐释人们面对社会压力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性 。而 这 3个 目标 不 同 程度 地 影 响 了依 从 行 为 的 发 生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关 键 词 :依从 ; 准 确性 ;归 属 感 I 自我 概 念
中图 分 类 号 :B 4 8 文 献 标 识 码 :A
T eCo h mme tr fCo l n e n a yo mp i c a
一
般说来 ,人们总是通过对环境的认知来调整 自
基本 目标是如何影响个体的信息加工和决策的。
己的行为,力求达到与环境的一致 ,避免产生心
理压 力 Mi rm 的 “ la g 服从 权 威 ” 实 验 和 Ash e 的 “ 判断相 同直线 ”实 验 就 是 两 个 经 典 的 例 证 。 然而 ,在这 两个 实验 中 ,被试 能够 清楚 地意识 到
路径依赖研究综述

路径依赖研究综述对路径依赖问题的研究尚属国外的前沿领域。
目前,有关路径依赖的研究涉及到多学科、多层次。
学者们从技术创新、制度演化、社会历史、区域发展等许多不同学科视角对路径依赖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然而,纷繁的视角仍没有揭开路径依赖的真面目,学者们依然困扰路径依赖的复杂多面性。
本文尝试对以往的路径依赖研究做一梳理,以图对路径依赖有个比较全面的阐释,便于今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一、有关路径依赖概念的比较由于路径依赖概念的抽象性以及这个概念在各个领域的泛化应用,它被更多地从直观意义上赋予了很多不同的理解。
就如David(2005)所评论的,“不需要严格的经济学和统计模型,从直观意义上我们就可以把握路径依赖的根本思想”。
也正由于此,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路径依赖的认识有很大差异。
对路径依赖概念理解上的不严格,使得后来学者在运用该概念的时候产生了更多的混乱和误解,这也造成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接受的路径依赖的概念及相应理论体系的发展不足。
表1列出一些有关路径依赖研究的文献,以便对路径依赖的复杂性加深理解。
由于强调路径依赖概念对历史的作用,一些研究者把路径依赖简单地概括为“历史总在发挥着作用”(history matters),将路径依赖简单地归结为过去因素的影响。
对此,Araujo & Harrison(2002)区分了与路径依赖相关的一个概念:过去依赖(past dependence)。
相对过去依赖,路径依赖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路径依赖是一个事件的顺序,在其中,特定的经济过程不能从它的过去状态或行动的影响中摆脱出来;其二,路径依赖的过程结合了系统性的及独特的、不可预测的过程,将必然性与偶然性结合到同一个事件顺序中。
Mahoney(2000)总结了不同学者对路径依赖的认识,认为他们所提的路径依赖有三个特点:一是路径依赖是对因果过程的研究,这种过程对早期历史阶段非常灵敏;二是按照路径依赖的观点,早期的历史事件是随机发生的,这种随机性是不能被先前的事件或“初始状态”解释的;三是一旦随机性历史事件发生,路径依赖就具有相关的确定性的因果模式或者可以称作“惰性”。
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思路与方法一、研究思路。
在进行任何研究之前,首先需要确定清晰的研究思路。
研究思路是指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整体把握和规划。
在确定研究思路时,研究者需要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意义,确定研究的范围和深度,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以及构建科学的研究框架和理论体系。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综述法。
文献综述法是研究者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进行文献综述时,研究者需要注意对文献的筛选和鉴别,确保选取的文献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同时还要注重对文献内容的归纳和总结,形成对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
2. 实证调查法。
实证调查法是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研究,获取研究对象的相关数据和信息,以验证研究假设和推断。
在进行实证调查时,研究者需要设计合理的调查方案和实验方案,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同时还需要注意对调查过程的监督和控制,避免出现数据失实或偏差较大的情况。
3. 数理统计法。
数理统计法是通过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对研究对象的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和关系。
在进行数理统计时,研究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和技术,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加工和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和推断。
同时还需要注意对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说明,确保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4. 模型建立法。
模型建立法是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或逻辑模型,对研究对象的相关问题和现象进行抽象和简化,以便更好地进行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
在进行模型建立时,研究者需要注意对模型的假设和条件进行明确和合理的设定,同时还需要对模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进行充分的评估和讨论。
5. 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通过对实际案例和事件的深入剖析和分析,揭示其中的规律和内在联系,为研究对象的相关问题和现象提供具体的实证支持和参考。
在进行案例分析时,研究者需要选择典型的案例和事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比较,以便更好地把握其内在的本质和特点。
中国法学 投稿要求

投稿要求1.为了体现办刊理念,形成本刊风格与特色,特设置“本期聚焦”“学术专论”,“立法与司法研究”、“批评与争鸣”、“研究述评”、“书评等栏目,欢迎作者针对栏目进行投稿。
2.来稿请以书面形式寄本刊总编室,不要直接寄给责任编辑;文章如被采用,本刊会联系作者发送相应的电子稿。
3.来稿请注明是否专投本刊,有关作者姓名、学位、职称(职务)、单位及详细联系方式等个人资料请另附一页标明,不要书写于正文中,以便本刊进行专家匿名审稿。
4.来稿请在正文前加列“内容提要”与“关键词”。
内容提要为文章主要观点之提炼,字数一般控制在300字以内;关键词一般为3至6个。
5.本刊提倡一稿专投、反对一文多用,凡已在公开出版物、互联网上发表的文章,一律不予以采用。
凡于三个月内未收到本刊的“稿件录用通知”者,请自行处理。
在收到本刊的采用通知前,凡文章已在其他公开出版物或互联网上发表的,请作者务必及时通知本刊。
6.本刊对所发表的文章享有两年专有使用权,包括以文集、繁体文、电子文等出版发行,其期限从稿件正式发表之日起算。
作者如不同意该约定,请在投稿时予以明示。
7.本刊对所发表的文章享有专有出版权,且直至法定版权保护期满。
一切形式的复印、照排、节选、电子刊物选用以及其它一切以营利为目的的复制,须事先征得本刊的书面许可。
8.本刊所发文章的作者,以投稿时指明的为限;任何文章的负责人,在接到本刊的“稿件录用通知”后,不可要求“增加”或“减少”作者个数。
注释体例(一)本刊提倡引用正式出版物,出版时间应精确到月;根据被引资料性质,可在作者姓名后加“主编”、“编译”、“编著”、“编选”等字样。
(二)文中注释一律采用脚注,全文连续注码,注码样式为:①②③等。
(三)非直接引用原文时,注释前加“参见”;非引用原始资料时,应注明“转引自”。
(四)数个注释引自于同一资料时,注释体例为:前引①,哈耶克书,第48页。
(五)引文出自于同一资料相邻数页时,注释体例为:……,第67页以下。
路径依赖理论及其应用研究_一个文献综述

第2期总第101期2010年3月浙 江 工 商 大 学 学 报J O URNAL O F ZHEJ I ANG GO NGSHANG UN I VERS I T Y No .2Vol .101Mar .2010收稿日期:2010-01-0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871052)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05JA790031)资助,并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姜晨、傅沂、燕波、唐牡丹、廖雪洁、宫晓羽等同学的帮助,顺致谢意作者简介:刘汉民,男,山东青岛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企业理论、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比较制度分析等研究。
路径依赖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刘汉民(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州510632)摘 要: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引介到中国以后,“路径依赖”成为日益流行的概念。
但国内对“路径依赖”的认识存在偏差,因此有必要对路径依赖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基本的概念进行深入的剖析。
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简要地回顾了路径依赖理论在不同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加以评析,以期对进一步的应用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路径依赖;技术变迁;制度变迁;进化博弈;所有制;公司治理中图分类号:F1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505(2010)02005815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 )概念来自于自然科学领域中的生物学。
1957年,W addingt on 在研究物种进化分叉和物种等级次序时发现,物种进化一方面决定于基因的随机演变和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还决定于基因本身存在的等级序列控制[1]。
所以,当物种进化时,偶然性随机因素启动序列控制机制,使物种进化产生各种各样的路径,这些路径互不重合、互不干扰,这就是路径依赖的本意。
其后,古尔德(1999)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间断均衡现象(Punctuated Equilibriu m )和熊猫拇指进化问题时,进一步提出了生物演进路径的机制和路径可能非最优的性质,并明确了“路径依赖”的概念[2]。
临床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临床流行病学是在临床医学的领域内,引入了现代流行病学及统计学等有关理论,创新了临床科研的严格设计、测量和评价的临床科研方法学,用宏观的群体观点及相关的定量化指标,从患者的个体诊治并扩大到相应特定患病群体的研究,探讨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整体性规律,力求排除或防止偏倚因素的干扰,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使获得的研究结论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并对防病治病的循证实践能有重要实用价值。
2.循证医学是临床医生在对病人的诊治决策中要谨慎、确切和明智地应用最近最佳的证据,并且必须与自己的临床专业知识相结合,同时要充分权衡这种决策对病人的利弊关系,要以病人的利益第一。
当然这种决策的付诸执行,还必备五个前提:(1)、要有高素质的临床医生;(2)、要有最佳的研究证据(成果);(3)、要懂些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学;(4)、要把病人的利益放在医疗决策的首位;(5)、要有良好的医疗环境。
3.疾病负担(burden of disease)是指疾病(或伤害)、早死对患者、家庭、社会和国家所造成的任何健康和/或经济、资源方面的的损失或压力与产生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的危害程度,以及所带来的对疾病结局如死亡、失能和康复等的后果和影响。
疾病负担不仅包括对患病个体疾病不同转归、寿命和健康程度造成损失,同时还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压力。
4.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是按照既定的统一标准将疾病、损伤和死因纳入相应的一定类目的一种系统分类。
ICD 可用于对记载在多种类型的健康和生命纪录上的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进行分类。
ICD的目的是允许对不同国家或地区及在不同时间收集到的死亡和疾病数据进行系统的记录、分析、解释和比较。
易于对数据进行储存、检索和分析,并可提供相应的其他健康状况信息。
它适用于对各人群组一般健康状况的分析、对疾病发病和患病的监测以及与其他变量有关的健康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与讲座・依从研究述评3张 夔1 许加明2(西南大学11心理学院;21管理学院,重庆400715)摘要:依从即是对别人的请求作出肯定的反应,是个体接受社会影响的重要方式之一。
人类行为有3个基本目标:对环境做出准确的认知并指导自己的行为、发展和形成有意义的社会关系、保持自我概念的一致性。
而这3个目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依从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依从;准确性;归属感;自我概念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The Commentary of ComplianceZHAN G Kui XU Jia2ming(11School of psychology;21S chool of M anagement,S out hwest Universit y,Chongqing400715,China)Abstract:Compliance is that to making an affirmative reaction to other people’s requests.It’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hat individual accepts social influence.Mankind’s behavior has three basic targets:Makingan accurate cognition to the environment and directing behavior,developing usef ul relation of society,keepingthe consistency of ego.And these three targets influence compliance in different degrees.K ey w ords:compliance;accuratenessl;relationship;self2concept1 引 言在社会心理学中,对社会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阐释人们面对社会压力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般说来,人们总是通过对环境的认知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力求达到与环境的一致,避免产生心理压力。
Milgram的“服从权威”实验和Asch 的“判断相同直线”实验就是两个经典的例证。
然而,在这两个实验中,被试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面对的外在压力。
与此相反,在Freed2 man和Fraser的“登门槛效应”实验中,被试无法意识到外界压力,却同样接受了社会影响,表现出了依从。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已经把主要精力放在个体面对外在压力时所发生的细微的、间接的和无意识的心理过程的研究上来。
社会认知学派也对社会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认为人类行为有3个基本目标:准确认知环境、发展社会关系、保持自我概念的一致性。
认知学派就试图揭示在社会情境中,这3个基本目标是如何影响个体的信息加工和决策的。
2 依 从依从是指个体对别人的请求所做出的一种默许或顺从的反应。
这种请求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
但无论哪种请求,个体都能清晰地意识到:他人期望他以某种方式来对请求作出反应。
下面,就影响依从的3个方面进行讨论。
211 准确认知环境人们要想对千姿百态的社会情境作出恰当的反应,就必须时刻保持对环境的准确认知。
对于3收稿日期:2006202220作者简介:张夔(1977-),男,重庆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人格与健康教育。
个体来说,全面准确地理解自己所处环境中的信息,并据此指导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认知准确与否就成为决定个体能否按他人所期望的方式行动的首要前提。
在社会影响情境中,个体依从别人的请求之前,首先要认知环境。
但环境中影响个体认知的因素很多,个体又是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并对请求做出反应的呢?21111 情感个体的情感会影响其对外在请求的反应,同时对外在请求的反应也会反过来引起其情感的变化。
有研究者发现,处于积极情感唤起状态下的个体,其依从请求的可能性会显著提高。
Rind、St rohmetz[1]、Whatley等研究了个体表面依从和内心依从对情感的不同影响。
研究发现,表面依从可以帮助个体避免或减少羞愧感和恐惧感,而内心依从可以帮助个体避免或减少内疚感和怜悯感。
情感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是极为复杂的。
For2 gas经过潜心研究,提出了一个情感注入模式(A IM),来说明情感在个体应对请求作出反应过程中的作用。
A IM认为个体在对外界请求做出反应时,他的情感会介入其中并发生作用。
也就是说,在“外界刺激信息激活并运用个体头脑中已有的认知图式来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中,个体的情感很可能会影响个体对外界刺激信息的加工处理,情感作用的大小与请求对个体的重要程度成正比。
21112 “不只如此”技术处于社会影响情境中的个体,通常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对请求做出反应,因此就难以对请求进行准确的认知并做出理性的判断。
推销员据此发展出了一种有效的推销策略———“不只如此”技术。
它是指推销员推销产品时,在个体做出购买决定之前就迅速对产品做出补充说明,要么降低价格,要么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一般情况下,个体会因为补偿推销员的宽宏大量而购买这件产品。
Pollock等提出了对TNA的另一个解释。
他们认为,TNA技术之所以成功,是因为顾客错误地感知为双方建立了一种契约关系,从而以一种相对无意识的方式行动。
研究表明,TNA 技术的成功至少部分地归因于个体对信息的无意识处理。
21113 反抗在Pollock等研究之后,有些研究者把“不只如此”技术归入了与“破坏-然后-重构”技术相关的一类影响策略当中。
“破坏-然后-重构”技术是通过破坏个体对环境压力的认知和反抗,然后重新组织有说服力的信息,提高个体依从的可能性。
这一技术被认为是通过破坏“认知———反应”两阶段模型中的认知阶段而起作用的[2]。
研究者认为,运用这一技术时,在重构信息之前,必须破坏个体的抵触情绪。
Knowles等认为,“不只如此”技术是D TR的一种特殊情况,在D TR中,对信息进行重构是因为它受到了破坏,这种重构是内隐的而不是外显的。
21114 权威French和Raven在进行社会权力的研究时发现,个体通常会采取与权威的观点、建议和指示相一致的行动,权威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影响个体的行为。
准确区分专业知识领域的权威和组织机构中的权威,是区分依从和服从的关键。
研究者把专家权威的影响方式称为软策略,而把组织权威的影响方式称为硬策略。
也就是说,软策略的影响力源自权威自身的个性特征,而硬策略的影响力则来自权威外部的组织制度。
21115 社会规范除了与权威保持一致,个体还经常通过社会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不确定性情境中更是如此。
研究发现,社会规范对个体依从作用的大小,将由规范的重要程度———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所决定。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无论群体规范还是人际规范,只有个体清晰地意识到它的存在,才能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也就是说,规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相对的,它依规范在个体意识中的重要程度为转移。
因此,如果试图说服他人遵从某种规范行动,就必须唤起并保持他对这种规范的意识。
212 发展社会关系人们总是希望与他人建立和维持一定的社会关系,从而获得他人的赞许和支持。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际交往遵循交互原则,如果我们按照他人期望的方式去行动,那么我们也将得到他人的赞许和支持。
因此,当我们以交互原则与他人进行交往时,相应的社会关系也就开始建立了。
21211 喜欢我们越喜欢和认同一个人,就越愿意与他建立亲密关系,也越容易对他的请求作出肯定的回应。
研究者已经证明,个体依从他人的可能性与他对此人的喜欢程度成正比。
通过讨好他人进行印象管理是利用喜欢来影响他人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旦被讨好者喜欢上讨好者,就会与之建立亲密的关系,并更可能依从讨好者的请求。
尽管自尊的需要是讨好与依从之间的重要纽带,但也不排除其他因素的作用,比如互惠原则,被讨好者因为感觉自己接受了讨好者的恩惠而以依从作为回报。
21212 互惠原则互惠原则———接受别人的东西必须给以回报———是人类社会中最普遍、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之一。
它能帮助人们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并使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保持心理平衡。
经过社会化之后的个体,互惠观念在其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会不自觉地遵循。
但是,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互惠规范的约束力更强。
21213 门面技术所谓门面技术,就是先向个体提出一个较大的请求,个体拒绝这个请求之后,再提出一个较小的请求,从而提高个体依从这个请求的可能性。
Cialdini等用“相互让步”对这一技术进行了解释,他们认为,他人做出让步之后,个体就会感觉自己有义务也做出某些让步,来对他人的让步做出补偿,依从也就发生了。
因此,只要个体意识到他人做出了让步,门面技术就会发生作用。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门面效应的“相互让步”解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首先,根据Cialdini等的解释,只要个体意识到了他人的让步,自己就会做出相应的让步,而与让步的大小无关。
O’Keefe不同意这种观点,他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的多元分析发现,要让门面技术更有效,就要作出更大的让步。
其次,一些研究者认为,个体面对他人的让步是否会同样做出让步,还取决于对他人让步动机的认知。
当个体认为他人的请求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时,门面技术会更加有效;相反,当他人的请求是一种反社会行为时,个体更可能把对方的让步感知为别有用心,从而拒绝遵从。
这些也不能用“相互让步”来解释。
我们认为,在门面效应中,一些潜在的因素如个体知觉差异、对话卷入、社会责任感、内疚感等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起作用。
然而,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建立在“相互让步”基础上的解释,仍然是门面效应主流解释机制之一。
213 保持自我概念的一致性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态度、承诺、信仰、价值观和生理特征等保持一致,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保持自我概念的一致性。
这就是多种依从诱导策略产生的依据。
21311 登门槛技术登门槛技术是利用人们保持前后一致的基本心理需要来诱导其依从的一种策略(FITD)。
它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向个体提出一个很小的要求,个体接受这个小的要求之后,马上再提出一个更大的、通常是与第一个要求相关的新要求。
实验证明,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接受第二个要求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Freedman和Fraser认为登门槛技术成功的关键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一致性。
也就是说,当个体接受了第一个要求之后,就会形成一个自我认知,并会以这种认知来指导自己下一步的行动,从而继续接受第二个要求。
Caldwell等认为,在登门槛效应中,个体是否会为了保持自我知觉的一致性而依从第二个请求,可能与其一致性反应倾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