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语气词研究综述
四川方言语气词研究综述

四川方言语气词研究综述
本文将对四川方言中常见的语气词进行研究和综述。
四川方言作为汉语方言之一,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其中语气词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功能词汇,在四川方言中也具有较为丰富的表达方式。
首先,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包括肯定、否定、疑问、感叹等几种类型。
其中,肯定语气词有“嘛”、“啊”、“的”等,如“这个东西好吃嘛!”、“你会做饭啊!”、“这首歌好听的!”;否定语气词有“毛”、“没”、“呗”等,如“这件事没什么意义呗!”、“他毛都不懂!”、“我没说过这样的话!”;疑问语气词有“吗”、“呢”、“哇”等,如“你是不是喜欢她呢?”、“今天天气不错哇?”、“你要去吃饭吗?”;感叹语气词有“哎”、“啊”、“喔”等,如“哎呀!好漂亮的花啊!”、“喔!这种感觉真好!”。
其次,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在使用时具有一定的语法规律和语境依存性。
例如,“嘛”、“啊”、“的”等肯定语气词通常出现在陈述句的末尾,可以强调事实的正确性和肯定性;“毛”、“没”等否定语气词通常出现在谓语动词前面,可以表达否定、不同意等语气;“吗”、“呢”等疑问语气词通常出现在疑问句的末尾,可以表达疑问或询问;“哎”、“啊”、“喔”等感叹语气词通常出现在感叹句的开头或末尾,可以表达情感的强烈或惊讶。
最后,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变化和演变。
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语言环境的变迁,四川方言中的
语气词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表达方式和变化,例如“撒”、“嘞”、“咯”等。
总之,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功能词汇,具有较为丰富的表达方式和语法规律,对于正确认识和使用四川方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四川方言部分语气词的历时研究

四川方言部分语气词的历时研究(一)嗦查北大语料库,我们发现,“嗦”这一字最早出现在《祖堂集》中。
《祖堂集》是中国禅宗最早的史籍,出现于五代南唐。
而在这本史籍中,“嗦”实际是“索”的意思,意为催问、催请。
[7]例句:如是三度嗦后云:“明镜当台,请师一照”。
“嗦”字从口,在这里有“询问”的意思,再加上“三度”的强化和“速道!速道!”的语气,更显“催问”的意思。
到了清代,“嗦”这个字又有了新的意思。
例如《红楼梦》中“老嬷嬷道:‘我们小爷罗嗦,恐怕还有话问。
’”这句中的“嗦”表示说话烦多。
《七侠五义》(上)中“只冻得他哆哆嗦嗦。
”这里的“嗦”表示身体不由自主地颤动。
《七侠五义》(下)中“旁边又有一个喽兵说道:‘他既不肯将话告诉你,就将他打出去便了,何必在此同他罗嗦’。
”这里的“嗦”也是说话烦多的意思。
《狐狸梦全传》中“作什么多这一番罗嗦?”在这句中“嗦”既表示行为繁琐又有催促的语气在里面,和《祖堂集》中的“嗦”的意思有相似的地方。
《施公案》中“那龙爪断折在下面,嗦然一声,全行突下。
”这句中的“嗦”是一个拟音词,没有其他意思。
在现代白话文作品中,“嗦”有以下几个含义:(1)“嗦”表示身体不自主地颤抖。
例:陈白露注视着黄省三,注视着他的嘴唇无声地哆嗦了一下。
(曹禺《日出》)(2)“嗦”表示说话繁多。
例:我觉得无须在剧本上啰嗦。
(曹禺《日出》)(3)“嗦”表示音译,无实际含义。
“盘嗦里”指朝鲜族的说唱音乐。
(4)“嗦”表示声音,在这里是拟音词。
例:我又向老板娘要了一碟炒米粉,悉悉嗦嗦,风扫残叶一般,也卷得一根不剩。
(白先勇《孽子》)(5)“嗦”表示质问语气,这里与四川方言中“嗦”的功能相同。
例:我强行超车,听见后面警笛大作还在大喇叭里骂,龟儿子,你想死嗦,靠边,停车。
(李承鹏《寻人启事》)“嗦”在四川方言中有其独特的功能。
如:(1)“嗦”在现代四川方言中作为疑问语气词在句末,既能表明说话人自己的态度,向对方传达某种信息,也能传达由周围事物或对方的说话内容引起的不满、质问、征询、否定等情绪。
南充方言语气词研究

南充方言语气词研究作者:何丽君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29期摘要:语气词是汉语中表达句子语气的一种虚词,四川南充市方言里的语气词非常丰富,且与普通话中的语气词有着较大差别。
文章主要概述了南充方言语气词的类型,又从意义和用法两个角度详细地分析了一些常用的语气词,并由此得出南充方言语气词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南充方言;语气词;特点语气词是表达句子语气的虚词,是汉语中语气范畴的一种基本形式标志,又是表达语气的一种重要语法手段。
语气词常用在句尾表示各种语气,又出现在句中停顿处表示停顿。
根据所要表达语气的不同,语气词可以细分为四种,即表示陈述语气的、表示疑问语气词的、表示祈使语气词的和表示感叹语气的。
此外,由于语气词经常跟语调一起共同表达语气,所以有些语气词还可以表达多种语气。
南充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属于北方方言区里的西南次方言区,其方言里的语气词十分丰富,常用的总共有20个。
其中,表示陈述语气的有:嗷、得、到嘛、哆、哈、了、嘛、哦、去了、□[sæ55]、吔2;表示疑问语气的有:啊、咹、不、嘎、诰、哈、嘛、哦、□[sæ55]、嗦、哇2;表示祈使语气的有:咹、嗷、得、哆、哈、了、嘛、哦、□[sæ55]、□[uei31];表示感叹语气的有:哦、去了;表示句中停顿的有:咹、哆、哈、嘛、哦、噻、哇2、吔2。
由此,不难看出可以表示多种语气的语气词有:咹、嗷、得、哆、哈、了、嘛、哦、□[sæ55]、哇2、吔2。
与普通话相比,这些常用语气词的含义和用法有着自己的特点,下面就分别予以说明。
1.啊[a31]用于疑问句末,疑问程度较高,表示说话人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或判断而做出的询问,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吗”、“吧”。
另外,在语流中还易受前一音节末一因素的影响发生多个语音变体:呀[ia31]、哇1[ua31]、啦[la31]。
如:你到现在都还不晓得(知道)啊?/她明明给你说了的呀?/你还没去哇1?/你甩(扔)啦?2.咹[æ55]“咹”在语流中容易受到前一音节的影响产生语音变体,变为:吔1[iæ55]、□[næ55]。
四川方言词汇研究

四川方言词汇研究作者:陈欢欢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04期摘要:本人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四川方言和普通话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四川方言既属于北方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又有着独特的地方文化特征,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
各种风俗习惯、服饰的文化都在方言中体现了出来。
本文以简单的语言,概括介绍了四川方言形成并定型的历史;并以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丰富的四川方言词汇,介绍了与四川人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各种称谓词语。
本文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四川方言为什么属于北方方言以及其形成并定型的历史。
第二部分:介绍与四川人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基本又有地方特色的词汇,了解这些基本四川方言词汇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场合。
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与四川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称谓词语,用对比的方式分析了这些社会称谓词语与普通话中社会称谓词语的异同。
关键词:四川方言词汇社会称谓语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4-0098-02一、四川方言的形成四川话属于北方方言。
四川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和北方相差那么远,怎么又会属于北方方言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四川的社会历史和人文构成来看,也不能脱离清朝之前的1000多年里的深厚积淀,这是巴蜀文化包容吸收其他来源的根基。
巴蜀地区历史上有过多次北方人的涌入,在文化上产生的影响非常重要。
第一阶段,秦国灭巴蜀后,曾有大量北方人迁移到蜀国。
例如:吕不韦就是被秦王流放入蜀的。
第二阶段,曹魏灭蜀汉。
三国时期是外来人涌入巴蜀的高峰。
蜀汉后主刘禅还流传出一个“乐不思蜀”的典故。
第三阶段,是奠定巴蜀文化最重要的时期,即唐朝安史之乱至唐末军阀大乱导致大批北方权贵入蜀。
如初唐四杰,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王维、孟浩然、杜甫等全都有入蜀经历。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李隆基入蜀避难,北方文人士子入蜀走向高峰。
唐宋时期是巴蜀文化基本形成的阶段。
正是大批北方精英人群与巴蜀地方文化的融合,造就巴蜀地区在文学、习俗、艺术等方面既“阳春白雪”又“下里巴人”的特色。
成都话语气词分析

成都话语气词分析——汉语言123班何丹丹成都市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的中心,是四川省的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成都话属于北方方言区中的西南次方言区。
成都话的方言语气词很多,几乎每一句成都话都会带上表达相应语气的语气词。
成都话的方言语气词与普通话语气词有一致的地方,但大部分与北京话的说法不同。
我将分析成都话中特有的语气词。
语气词的作用在于表示语气,成都话语气词主要用在句子末尾,也有用在句子前的情况。
成都话语气词主要表达陈述、疑问、反问、感叹、祈使等语气。
1、表示陈述语气的语气词有:(1)咯(luo41):我把数学作业做完咯。
(2)噻(san44):这个事情上明显你做错了噻。
(3)嘛(ma41):那我们就按你说的做嘛。
(4)啊(a41):你信不信结果都是这个样子啊。
(5)嘞(le44):我们的实际情况就是这个样子嘞。
(6)哈(ha44):下个星期再说,就这个样子说定了哈。
(7)哦(o44):李老师在我们学校是数一数二的哦。
2、表示疑问语气的语气词有:(1)咹(an52):咹?你这次才考第五名啊?(2)喃(nan44):为啥子(什么)突然就不想上课了喃?(3)哇(wa44):你就是王校长哇?(4)嘎(ga44):你以前当过记者和老师,嘎?3、表示祈使语气的语气词有:(1)哆(duo44):等我把地扫完了哆。
(2)噻(san44):不要怕,大胆地切(去)做噻。
(3)嘛(ma41):你把杯子递给我一下嘛。
4、表示感叹语气的语气词有:哎(a41):哎,这对耳环才买几天就掉了一只,好可惜哦。
5、表示推测语气的语气词有:嘛(ma41):我相当了解他,他咋可能做这种事情嘛。
6、表示许诺语气的语气词有:嗯(en13):嗯,我在星期五之前一定完成。
7、表示明白语气的语气词有:(1)哦(o41):哦,你说的那个美女就是她呀。
(2)嗦(suo41):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嗦。
8、表示征求意见的语气词有:哈:我们明天一起去公园耍(玩)哈。
四川方言词汇研究

四川方言词汇研究作者:陈欢欢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04期摘要:本人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四川方言和普通话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四川方言既属于北方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又有着独特的地方文化特征,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
各种风俗习惯、服饰的文化都在方言中体现了出来。
本文以简单的语言,概括介绍了四川方言形成并定型的历史;并以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丰富的四川方言词汇,介绍了与四川人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各种称谓词语。
本文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四川方言为什么属于北方方言以及其形成并定型的历史。
第二部分:介绍与四川人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基本又有地方特色的词汇,了解这些基本四川方言词汇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场合。
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与四川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称谓词语,用对比的方式分析了这些社会称谓词语与普通话中社会称谓词语的异同。
关键词:四川方言词汇社会称谓语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4-0098-02一、四川方言的形成四川话属于北方方言。
四川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和北方相差那么远,怎么又会属于北方方言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四川的社会历史和人文构成来看,也不能脱离清朝之前的1000多年里的深厚积淀,这是巴蜀文化包容吸收其他来源的根基。
巴蜀地区历史上有过多次北方人的涌入,在文化上产生的影响非常重要。
第一阶段,秦国灭巴蜀后,曾有大量北方人迁移到蜀国。
例如:吕不韦就是被秦王流放入蜀的。
第二阶段,曹魏灭蜀汉。
三国时期是外来人涌入巴蜀的高峰。
蜀汉后主刘禅还流传出一个“乐不思蜀”的典故。
第三阶段,是奠定巴蜀文化最重要的时期,即唐朝安史之乱至唐末军阀大乱导致大批北方权贵入蜀。
如初唐四杰,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王维、孟浩然、杜甫等全都有入蜀经历。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李隆基入蜀避难,北方文人士子入蜀走向高峰。
唐宋时期是巴蜀文化基本形成的阶段。
正是大批北方精英人群与巴蜀地方文化的融合,造就巴蜀地区在文学、习俗、艺术等方面既“阳春白雪”又“下里巴人”的特色。
四川话语法特点

四川话语法特点
四川话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倒装:在四川话中,某些词语的位置会在句子中倒装,以强调或表示特殊
的语气。
例如,“你走先”、“你回切”等,这种用法增强了说话者的情感和语气。
2.动词用法:四川话中动词的使用相当丰富,并且富有表现力。
例如,
“搞”、“整”、“弄”等词,在四川话中具有非常灵活的用法,可以表达许多不同的意思。
3.语气词:四川话中有许多特殊的语气词,例如“嗦”、“嘛”、“哟”等,
这些词的使用可以表达出说话者的情感和态度。
4.量词:四川话中的量词使用也有其独特之处,例如“匹”可以用于草、叶
子、山等;“架”可用于山、机器、床、车、船、机枪等;“窝”可用于树、菜、庄稼等;“块”可用于人、字等。
5.助词:四川话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助词,例如“倒”、“起”、“倒起”等,
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助词“着”、“了”、“起来”等,表示动作的进行或持续。
6.特殊重叠方式:单音节的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四川话中有特殊重
叠方式,例如“这房子要倒要倒的”、“这饭都要熟要熟的”、“说倒说倒就哭起来了”、“你总爱把我管倒管倒的”等。
总的来说,四川话的语法特点相当丰富,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气,这也是四川话具有独特魅力和地方色彩的原因之一。
谈谈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哈”

谈谈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哈”本文就“哈”在四川方言中的运用情况,从语气角度以四类句子来分析“哈”的具体运用。
“哈”缀于陈述句句末和句中,重在给听者传达信息;缀于祈使句句末则能使语气显得更委婉,易于接受。
在疑问句的四大类型中,“哈”只能用在是非问句句末,而在其他疑问句中则不能用。
标签:四川方言哈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四川方言中存在的口语词“哈”近年出现的频率较高。
“哈”这一语气词的用法并不独现于四川方言中,在贵州、北京方言,以及其他方言中也有这样的用法。
1994年,贺阳在《方言》第一期发表了“北京话的语气词‘哈’字”一文,说明那时在北京话里已经出现了这一用词现象。
十几年过去了,“哈”字并没有以语气词的身份进入民族共同语。
在新华字典中,“哈”字被分为四个词项阐述:①作成词语素使用时有以下情况:作动词,如“哈了一口气”;作象声词,如“哈哈大笑”;作叹词,如“哈哈,我猜着了”。
②作不成词语素使用:如,哈里发(默罕默德逝世后,伊斯兰教国家政教合一的领袖的称呼),哈萨克斯坦、哈尼族、哈密瓜。
[1]可见,“哈”一直都不是以语气词的身份存在于汉民族共同语中的,而却有以语气词身份存在于方言中的现象。
本文所论及的“哈”是指存在于口语中的一系列情况。
“句子从语气角度看,一般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分别表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
”[2]下面就这四种句式分别阐述“哈”的运用情况。
一、“哈”在陈述句中的运用情况“‘哈’用在句末,它表达的语气意义是说话人在对所说的内容有所认定的基础上,询问听话人是否赞同或以询问的方式要求听话人对这一内容予以的肯定。
”[3]这种情况在陈述句中体现得较明显。
“哈”用在陈述句中,是在向听话者传达一种信息,进而希望听话者给予肯定的答复,表示对这一消息已经收到,而不重在对消息本身的可信度加以肯定或否定,即说话者在向听话者表示一种申辩,一种说明。
这也是“哈”在陈述句和疑问句中起不同作用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方言语气词研究综述
以四川方言语气词研究综述为题,本文将对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进行研究和分析。
四川方言作为中国方言中的一支,拥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其中语气词是四川方言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
一、什么是语气词
语气词是一种用来表达说话人情感、态度、语气的词语。
在四川方言中,语气词起到了丰富表达情感和增强语言感染力的作用。
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不仅有丰富的种类,而且用法灵活多样。
二、四川方言中常见的语气词
1. 呗(bèi)
这是四川方言中非常常见的语气词之一。
它可以用来表示肯定、确认,也可以用来表示责备、质疑。
例如:“你吃饭了呗?”表示询问对方是否已经吃饭;“你怎么这么懒呗!”表示责备对方的懒惰。
2. 啦(lā)
啦是四川方言中的一种语气词,它通常用来表示肯定、确认。
例如:“我知道啦!”表示对方所说的事情自己已经知道了。
3. 吧(bā)
吧是四川方言中的一种语气词,它通常用来表示建议、劝告或请求。
例如:“我们出去玩吧!”表示建议大家一起出去玩;“帮我拿一下吧!”表示请求对方帮忙拿一下东西。
4. 嘛(mɑ)
嘛是四川方言中的一种语气词,它通常用来表示解释、说明或请求理解。
例如:“我是这么想的嘛!”表示解释自己的想法;“你也要体谅一下嘛!”表示请求对方理解自己的困难。
5. 哪(ne)
哪是四川方言中的一种语气词,它通常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或加强语气。
例如:“你怎么这样啊哪!”表示对方的行为感到不满;“你是不是不想去哪!”表示疑问对方是否不想去某个地方。
三、四川方言中语气词的特点
1. 丰富多样
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种类繁多,用法灵活多样,可以根据语境和说话人的情感进行变化和调整。
2. 强调情感
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常常用来强调说话人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力。
3. 增加语言亲切感
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可以增加语言的亲切感和融洽感,使交流更加和谐和融洽。
四、四川方言中语气词的运用技巧
1. 根据语境选择
在使用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时,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合适的语气词,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2. 注意语气的把握
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可以用来表达肯定、确认、建议、劝告、请求等不同的语气,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把握好语气的使用。
3. 注意语气的强调
在使用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时,可以通过语音的变化、重音的加强等方式来强调语气,增强表达的效果。
五、结语
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在日常交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增加了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切感。
通过对四川方言中语气词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四川方言,提高交流的效果和质量。
希望本文对读者对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有所了解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