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186项)
社会学概论 知识

社会学知识点概括1.社会学的含义社会学是以社会整体、个人及其社会行为、群体及其群体生活、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等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社会学的本质属性是以社会为唯一研究对象。
2.1893年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
《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3.赫伯特’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4.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它既包括人类创造出来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也包括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非物质的产品。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达到较高阶段所呈现的状态。
& 文化与文明的区别1)从词义来看,”文化”是中性的,使用范围很广;而文明是褒义的,使用范围较窄2)从时间上看,文化的产生早于文明的产生,可以说,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形成的3)从承载者的角度来看,文化的承载者是民族或族群,每个民族或族群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而文明的承载者是一个地域,一个文明地域可能包含若干个民族或多个国家4)从形态上看,文化偏重于精神和规范,而文明偏重于物质和技术i6.文化的功能正面:一、文化的区分功能a)文化是社会与自然界区分的标志b)文化是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c)文化是社会与民族区别的标志二、文化的社会满足功能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三、文化的社会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社会整合功能社会导进功能负面:文化滞后反文化7.文化的内部构成要素文化的基本要素是符号或形象、语言、规范、价值观✧符号或形象体势符号:脸部表情,手势和姿态实物符号:如一座房子,它可能是哥特式的、中式的〰艺术符号:文学、舞蹈、绘画、建筑、音乐。
✧语言语言是人类文化交流传播的最重要的媒介✧规范规范是调节、约束人们行为、关系的准则✧价值观一个社会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关于如何区分对与错、好与坏、违背意愿和符合意愿的观念8.文化特质也称文化元素,它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9.文化的区分➢主文化、亚文化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所倡导,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文化而言的,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所特有的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低之分的文化,即在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优劣的文化非评比性文化,也称为中性文化,指的是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低之分的文化10.社会唯名派与社会唯实派(需要详细回答)社会唯名派——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虚名)。
【社会学考研】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包含:各章名解

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公存和秩序的原则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P39)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P46)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P98)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P102)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P120)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P120)第一编 古典社会学理论第一章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第一节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1.孔德,法国人,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社会学之父”2.孔德看来,“实证”一词的社会学含义包括: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3.孔德看来,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念、主要概念以及每一个知识部门,都乡侯经历三种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虚幻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利己主义情感 敬慕人性结构 活动 利他主义 崇敬才智 仁爱4.社会学注:孔德认为人性结构的“情感”决定社会的起源与性质5.孔德的学说是“唯心主义”思想第二节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蕴含明显的接收功能主义的系统论思想 社会进化论: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2.斯宾塞从结构-功能变化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的进化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历史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1.涂认为,要实现社会学科学化的目标,应先确立: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相应的研究方法首先,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其次,社会事实对于个人具有约束能力 最后,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属于行为方式的生理学事实,如集体意识 属于集体存在方式的形而上学(解剖学)事实对某一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的探求应从其他社会事实中去寻找 通过对社会内部环境的分析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 运用共变法验证因果关系的存在5.涂认为,社会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客观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为社会改良提供理论依据6.涂尔干认为,在各种比较法中,只有共变法是最具证明力的7.涂尔干强调,比较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中最合适、最重要的方法8.实证社会学在涂尔干这里开花结果,将社会学最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讲堂,他为实证主义社会学规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4.寻找社会事实的原因、分析其功能的方法第三节 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1.涂尔干一生的学术兴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方面、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问题2.涂认为,要彻底说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的理解社会团结的本质特征,必须进行社会类型的划分3.涂根据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将社会类型划分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和邮寄团结的社会4.涂认为,法律是社会团结的“表征”,社会团结的转变反映在法律中的主要变化5.涂认为,道德意识和社会规范化是社会团结的基础基础: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上精神基础:集体意识法律特征:压制性制裁基础: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 物质基础:社会分工法律特征:恢复性8. 涂认为,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9.涂认为,现代社会秩序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是常态分工常态分工:社会团结的正面功能10.社会分工 失范分工:角色与规范不同步根本 原因 强制分工:一种不平等的分工 人口增加 不协调分工:原因是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 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11.涂认为,社会分工要想产生有机团结光靠人们遵守社会规则、各行其则还不够,他们之间的责任还必须相互适应和平均分配12.涂认为,只有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消除不平等并达到公正合理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有机团结第三节自杀论1.实证研究的典范:《自杀论》2.涂认为,自杀倾向取决于社会因素原因:绝望的生无可恋分析方法:从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两方面着手“过多的限制”所造成(压力过大)4. 涂概括自杀的一般社会原因:自杀主要为社会整合、道德秩序等社会事实多决定,与社会的集体性倾向相呼应,而与自然环境和个人的心理生理联系较少。
社会学名词解释汇总

导论1、社会学社会学就是一门人得行动与社会关系得科学,它试图对人类自身得社会生活中得各种相互关系得发生、运行及其客观机制进行描述、解释、预测与规范。
2、社会静学研究社会与部分(团体与制度)得建构方式、部分得功能,以及部分之间得关系。
3、社会动学研究世界上各种社会模式如何产生及如何改变。
第一章社会学得视野第二章社会学研究第三章文化1、文化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得一切文明现象与产品2、文化结构指许多文化特质得一种聚合,它通常就是一某种特质为中心,在其功能上与其它得特质发生连带关系或构成一系列活动。
3、文化特质指组成文化得基本要素或者最小得单位。
4、文化结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二组成得一组文化特质。
5、文化模式相关文化结丛得总称。
6、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得,为统治集团倡导,被多数人所接受得文化。
7、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得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得文化。
8、反文化指与主文化在价值上、规范上相对立得文化。
9、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
将本民族、本群体得文化模式当做中心与标准,以此衡量与评价其它文化,常常敌视或怀疑自己所不熟悉得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得文化模式不能评价与比较。
“好得文化就就是适合当地环境得文化。
”11、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得人,当它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1所产生得思想上得迷惑、混乱与心理上得震撼。
12、边际文化指文化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得交界地带。
13、文化规范即社会规范,规范就是指导、约束人们行为得行动准则。
14、习俗人类最早出现得社会规范,就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时代沿袭与传承得习惯性行为模式。
15.宗教恩格斯:“一切宗教都不过就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得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得幻想得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得力量采用了超人间力量得形式。
”16、道德就是以善恶与荣辱观念来评价人们行为,调整人们相互关系得一种社会规范。
17、法规就是社会管理机关制定或认可得、并以强制力保证其施行得、调整社会与人们相互关系得行为准则。
波普诺《社会学》目录 大纲

第一部分导论第一章社会学导言一、什么是社会学1、社会学的研究方式;2、社会学:显而易见的科学吗;3、社会学的基本假设;4、社会学的“为什么”;5、社会学的解释;6、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二、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1、经典人物;2、美国社会学的发展三、社会学理论1、功能主义的视角;2、冲突论的视角;3、互动论的视角;4、对三种视角的简要评价四、应用社会学1、社会学与社会;2、为什么学习社会学第二章社会学研究的过程一、研究过程1、社会学解释;2、变量分析;3、统计控制和多变量分析;4、社会研究的阶段二、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2、试验;3、观察;4、第二手分析;5、研究策略三、社会研究中的客观性和伦理学1、客观性和偏见;2、社会研究中的伦理问题;3、道德中立第二部分社会组织与个体第三章文化一、什么是文化1、文化的定义;2、文化的演进二、文化的构成1、符号;2、价值观;3、规范;4、物质文化三、文化的分析1、文化分析的视角;2、文化的差异和统一;3、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性;4、亚文化;5、文化整合;6、文化变迁四、美国人的价值观1、美国人的传统价值观;2、对美国人价值观的其他分析第四章社会与社会结构一、社会结构二、社会结构的单位1、地位;2、角色;3、社会群体和组织;4、宏观社会结构三、社会的类型1、社会的生存方式;2、公社社会和社团社会四、关于社会的几种理论视角1、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2、冲突论的理论视角第五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网络一、什么是社会互动二、符号互动论1、乔治•赫伯特•米德;2、符号互动论的原理;3、共享定义;4、批评三、关于社会互动的其他理论1、拟剧论;2、本土方法论四、非语言沟通1、体态语言;2、个人空间五、社会互动的形式1、交换;2、合作;3、冲突;4、竞争;5、强制六、社会网络1、网络特性2、小世界研究;3、网络分析的重要性第六章社会化一、人类生物学与社会化二、婴幼儿的社会化1、与人类的接触;2、情感发展三、人格发展理论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2、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借用;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无意识;4、艾里克•艾里克逊:认同危机;5、让•皮亚杰:认知发展四、养育孩子的方式五、社会化的主体1、家庭;2、学校与日托中心;3、同辈群体;4、大众传媒六、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1、青春期与青年期;2、成年期;3、晚年生活;4、死亡与濒临死亡七、再社会化八、社会化与人的自由第七章群体与组织一、社会群体的性质1、什么是社会群体;2、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3、我们为什么形成群体二、群体结构1、群体规模;2、群体规范;3、群体角色三、群体是怎样运作的1、决策;2、遵从;3、群体界线:内群体和外群体;4、参照群体四、组织的特性1、组织目标和特征;2、组织结构;3、科层制五、组织过程和变迁1、制度化;2、组织变迁六、组织选择1、美国社会中的志愿者协会;2、弹性组织;3、日本人的选择七、组织与现代社会:一个人文主义的观点第八章越轨,犯罪和社会控制一、越轨的本质1、越轨的定义;2、社会控制和越轨;3、越轨的社会功能和功能障碍二、关于越轨的理论视角1、生物学视角中的越轨;2、心理学视角中的越轨;3、社会学视角中的越轨三、犯罪和刑事司法系统1、犯罪的种类;2、犯罪统计;3、美国社会的高犯罪率;4、犯罪控制:刑事司法系统第三部分社会不平等第九章社会分层一、有价值物的分配1、收入与财富;2、权力;3、声望二、社会地位与地位等级1、辨认社会地位;2、社会地位的等级评定;3、地位不一致三、历史上的分层制度1、奴隶制;2、种姓制;3、等级制四、社会阶级1、阶级分化;2、阶级意识与虚假意识五、社会流动1、开放社会与封闭社会;2、社会流动的条件;3、妇女的社会流动六、分层理论1、功能主义理论;2、冲突理论;3、伦斯基的理论七、其他社会的分层与流动1、英国:阶级社会与福利国家;2、巴西:传统与发展第十章美国的社会阶级与贫困问题一、美国的社会阶级1、下层阶级;、工人阶级;3、下层中产阶级;4、上层中产阶级;5、上层阶级;二、美国的社会流动三、生活机会中的阶级差异1、社会阶级,健康与寿命;2、社会阶级与法律;3、社会阶级与教育;4、社会阶级与社会参与四、贫困1、贫困的定义;2、贫困发生率;3、穷人与就业;4、贫困的原因五、社会福利1、社会福利简史;2、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3、社会福利中的问题;4、社会福利制度评论第十一章民族,种族与少数民族一、民族与种族群体(上)(下)1、民族群体;2、种族群体;3、美国的少数民族群体二、对少数民族的偏见与歧视1、偏见;2、歧视;3、偏见与歧视的变化形式三、少数民族的关系模式1、接受模式;2、排斥模式;3、美国的结构性不平等四、少数民族成员的社会反应与心理反应1、被动接受;2、个人攻击行为与暴力行动;3、集体抗议;4、自我隔离;5、自愿同化第十二章社会中的年龄和健康问题一、年龄与社会1、人口的变化;2、生命阶段的历史发展;3、年龄与社会结构;4、年龄歧视二、变老1、生理变化;2、社会老年学的观点三、美国老年人的社会状况1、退休;2、居住;3、健康与个人照顾四、其他社会的老年人1、中国:尊敬老人;2、以色列吉布兹:老年人的整合;3、艾克:弃老五、美国的健康与医疗保健1、健康的社会分布;2、医院保健系统六、医疗保健存在的问题1、生活的医学化;2、用医学技术保存生命;3、医疗费用上升的危机;4、艾滋病:社会,经济和道德问题第十三章性别一、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1、生理差异;2、心理差异二、性别角色1、性别角色的社会简史;2、性别角色的社会化;3、成人的性别角色三、性别与不平等(上)1、性别分层的社会学理论;2、性别歧视;3、性别与婚姻;4、性别与工作;三、性别与不平等(下)5、性别与政治;6、女权运动第四部分社会设置第十四章家庭一、社会中的家庭1、功能主义的观点;2、冲突论的观点二、家庭结构1、亲属与家庭;2、核心家庭与扩展家庭;3、家庭中的权威;4、婚姻居所;5、世系与继承三、婚姻,离婚和寡居1、选择一位婚姻伴侣;2、求爱和罗曼蒂克式的爱情;3、婚姻;4、离婚和再婚;5、寡居四、变迁中的美国家庭1、人口趋势;2、单亲家庭和继父母家庭;3、工作与家庭;4、家庭暴力;5、婚姻与核心家庭的关系;6、家庭的未来第十五章教育一、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1、功能主义的观点;2、冲突论的观点二、教育组织1、教育的普及;2、美国的教育组织;3、教育组织模式;4、政府的支持和父母的选择;5、教师和学生的角色;6、对学生的评价三、美国教育的趋势和问题1、对美国教育的批评;2、教育革新;3、私立教育;4、教育和少数民族;5、教育和平等四、教育的影响1、教育和收入;2、教育和价值观第十六章宗教一、宗教与社会1、宗教的类别;2、宗教与人类境况;3、功能主义视角:宗教与社会稳定;4、冲突论视角:宗教与社会变迁二、宗教组织1、宗教的要素;2、宗教组织的类型三、美国生活中的宗教1、宗教与美国文化;2、宗教成员资格及宗教倾向;3、宗教参与;4、新宗教意识四、社会中的宗教:一种长远的观点1、起源与发展;2、世俗化讨论第十七章权力,政治和政府一、权力,权威和国家1、权力;2、权威与权力的合法化;3、国家;4、关于政治权力分配的几种观点二、政府形式1、民主政体;2、集权主义;3、独裁主义三、美国政治与政府1、历史和文化背景;2、政治参与;3、政党;4、利益群体与院外活动;5、军事_产业联合体;6、谁统治美国四、社会学与国家:一种人文观点第十八章经济与劳动一、经济1、经济的历史演变;2、现代经济的构成二、经济制度1、资本主义制度;2、社会主义制度;3、混合经济三、美国的经济制度1、历史与文化背景;2、合作资本主义;3、经济集中与双重经济;4、政府与劳工组织的作用;5、经济全球化四、劳动社会学1、工人的异化与满意度;2、美国的劳动倾向;3、跨文化观点:日本的经济与劳动五、社会与市场:一种人文观点第五部分社会环境和社会变迁第十九章人口与生态一、人口研究1、人口研究的数据来源;2、人口结构:性别与年龄二、人口变化的要素1、出生率;2、死亡率;3、移民三、人口增长与社会1、世界人口增长;2、生育控制;3、美国的人口增长与变化四、生态学与环境社会学1、人口密度与人类行为;2、生态系统;3、地球生态系统第二十章城市,城市化和社区变迁一、城市的起源和成长;1、最初的人类社区;2、城市的诞生;3、前工业时代的欧洲城市发展二、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1、美国的城市化;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三、美国大都会的结构和发展1、大都会社区;2、大都会的兴衰;3、城市生态学四、城市生活和文化1、社区生活的变迁;2、关于城市生活方式的研究视角;3、城市生活方式的经验研究;4、郊区生活五、美国大都市问题和城市危机1、老中心城市的问题;2、大都会的离析和蔓延;3、城市规划与城市重建;4、冲突理论与城市危机;5、美国城市的未来第二十一章集合行为和社会运动一、集合行为的性质和发生的条件1、集体行为的性质;2、集合行为发生的条件二、集群与大众行为1、集群的类型;2、集群行为理论;3、大众行为三、传播与集合行为1、谣言与闲话;2、公众舆论四、社会运动1、社会运动的类型;2、社会运动的过程;3、社会运动发展的一个现代理论:资源动员第二十二章社会和文化变迁一、社会变迁的原因1、物质环境;2、人口;3、技术;4、非物质文化;5、文化进程;6、经济发展;7、有目的地促进变迁二、社会变迁的理论1、社会文化进化论;2、循环论;3、功能主义者的观点;4、冲突论的观点三、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1、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的条件;2、第三世界的经济困境:冲突论的观点;3、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四、现代化的构成要素五、发达社会的未来1、后工业社会;2、悲观主义情结:增长的极限;3、乐观主义情结:未来主义波普诺《社会学》笔记第一部分导论第一章社会学导言绪论1、社会学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的系统的、客观的研究。
社会学名词解释 (超全)

社会学名词解释 (超全)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的学科。
在社会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理解和解释。
本文将介绍一些社会学领域常见的名词,并给出其详细解释。
1. 社会社会是指人类在特定时期、特定地点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
这种组织形式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依赖。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不同的社会群体组成,如家庭、社区、国家等。
2. 文化文化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包括了一组共享的价值观、信念、风俗惯和知识,这些共同的特征被某个社会群体传承、研究和创造。
文化是社会个体行为的指导原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思维、语言和行为。
3. 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研究和接受社会规范、价值观和俗的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与重要他人的互动,个体逐渐融入社会,并形成与社会期望相适应的行为模式和社会身份。
4.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种社会组织、社会机构和社会关系的总体组织形式。
它包括了社会层次、社会角色、社会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社会结构对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有着重要影响,它界定了个体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
5. 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是指社会中个体或群体之间在社会资源、权力和地位上的不平等分配。
社会不平等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研究者关注如何解释和解决不平等问题,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6. 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这种转变可以涉及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
社会变迁是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之一,研究者试图理解和解释社会变迁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7. 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是指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规范。
社会控制可以通过社会规范、法律和道德等方式进行,以保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社会控制对于维持社会的正常功能和协调个体行为至关重要。
8. 社会联结社会联结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状态。
这种联结可以是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工作关系等。
2012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社会学(186项)

钟卫东 符平 吴宗友 苗元江 李磊 周详 王渭玲 张林 李丹 马华维 潘柳燕 张亦农 章立明 吐尔文江 高卉 王树生 郭启华 刘鑫渝 孟翔飞 张嵘 武中哲 肖云 张顺 胡文木
温州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安徽大学 南昌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 南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宁波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广西大学 上海大学 云南大学 新疆社科院 石河子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安庆师范学院 伊犁师范学院 辽宁公安司法管 理干部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 山东财经大学 重庆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浙江省委党校
邢朝国 周佳 蔺秀云 王毅杰 陈国华 王甫勤 周潇 何安明 李萍 胡书芝 龙书芹 张世勇 杨建忠 郭亮 何宏光 张四梅 陈建胜 曹志刚 赵方杜 何朝银 刘岩 杨华军 郑素华 姚星亮
北京科技大学 黑龙江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河海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同济大学 中国劳动关系学 院 信阳师范学院 贵州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东南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 贵州凯里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南京审计学院 湖南省委党校 浙江财经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福州大学 吉林大学 四川省社科院 浙江师范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社会学(186项)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项 目 名 称 负责人 杨敏 任映红 王耀 王志章 刘建荣 乐国安 张广利 邢占军 彭兵 柏正杰 高峰 吉国秀 刘谦 田丰 韩晓燕 马良 韩嘉玲 银平均 操世元 潘泽泉 洪小良 周志家 工作单位 中央财经大学 温州大学 河南省委宣传部 西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南开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山东大学 丽水学院 兰州商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社科院 华东师范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北京市社科院 江西财经大学 浙江财经学院 中南大学 北京市委党校 厦门大学 所在省市 高校 浙江 河南 重庆 湖南 天津 上海 山东 浙江 甘肃 北京 辽宁 高校 社科院 上海 浙江 北京 江西 浙江 湖南 北京 福建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
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
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
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
二.功能主义P164 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跟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 (一)理论来源 1.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 (4)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影响最为突出,他强调了功能分析方法,把它同因果联系作了区别。
他认为,解释社会事实时,必须区分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
2.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统 (1)拉德克利夫-布朗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三个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提出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概念。
(2)马林诺夫斯基他对现代功能主义的影响包括:一是系统层次思想,二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多样性的系统需要的思想。
马林诺夫斯基特别强调文化的制度因素。
社会学经典著作100部

第一批:1.《社会学》戴维.波普诺华夏出版社2.《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阿隆华夏(或上海译文)出版社3.《西方社会学》W.D.珀杜河北人民出版社4.《社会学理论》D.P.约翰逊国际文化出版社5.《现代社会学理论》马尔科姆.沃特斯华夏出版社6.《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乔纳森.特纳华夏出版社7.《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8.《社会学十大概念》让.卡泽纳弗上海人民出版社9.《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斯.韦伯上海人民出版社10.《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乔治.米德中国城市出版社11.《通过社会学去思考》齐尔格特.鲍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2.《社会学二十讲》亚历山大华夏出版社13.《世纪末社会理论》杰夫瑞.亚历山大上海人民出版社14.《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5.《社会学的想像力》赖特.米尔斯三联书店16.《社会理论与现代性》尼格尔..多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7.《结构主义的视野》汤姆.伯恩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8.《实用主义与社会学》爱弥尔.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19.《社会学与社会组织》米尔斯、帕森斯等浙江人民出版社20.《社会学思想名家》刘易斯.科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二批:21.《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罗伯特.默顿三联书店22.《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彼得.布劳华夏出版社2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欧文.戈夫曼浙江人民出版社24.《心灵、自我与社会》乔治.米德上海译文出版社25.《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卡尔.曼海姆商务印书馆26.《社会契约论》卢梭商务印书馆27.《共有的习惯》爱德华.汤普森上海人民出版社28.《论传统》E.希尔斯上海人民出版社29.《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格尔哈斯.伦斯基浙江人民出版社30.《历史社会学的兴起》丹尼斯.史密斯上海人民出版社31.《现代性的后果》安东尼.吉登斯译林出版社32.《社会权力的来源》迈克尔.曼上海人民出版社33.《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34.《学术与政治》马克斯.韦伯三联书店35.《宗教社会学》格奥尔.西美尔上海人民出版社36.《社会的构成》安东尼.吉登斯三联书店37.《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安东尼.吉登斯三联书店38.《社会学研究方法论》迪尔凯姆(涂尔干)华夏出版社39.《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斯.韦伯华夏(中央编译)出版社40.《社会科学的比较方法》尼尔.丁.斯梅尔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三批:41.《道德教育》爱弥尔.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42.《共同体与社会》费迪南.滕尼斯商务印书馆43.《社会分工论》爱弥尔.涂尔干三联书店44.《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爱弥尔.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45.《经济与社会》马克斯.韦伯商务印书馆46.《货币哲学》格奥尔.西美尔华夏出版社47.《社会学》格奥尔.西美尔华夏出版社48.《知识社会学问题》马克斯.舍勒华夏出版社49.《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爱弥尔.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50.《普通社会学纲要》V.帕累托三联书店51.《保守主义》卡尔.曼海姆译林出版社52.《原始分类》爱弥尔.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53.《价值的颠覆》马克斯.舍勒三联书店54.《资本主义的未来》马克斯.舍勒三联书店55.《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卡尔.曼海姆三联书店56.《文明的进程》第一、二卷诺贝特.利亚斯三联书店57.《不平等和异质性》彼特.布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8.《论集体记忆》莫里斯.哈布瓦赫上海人民出版社59.《交往行动理论》第一、二卷哈贝马斯重庆出版社60.《历史学与社会理论》彼得.伯克上海人民出版社第四批:61.《儒教与道教》马克斯.韦伯商务印书馆62.《奢侈与资本主义》维尔纳.巴特上海人民出版社6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三联书店64.《自杀论》爱弥尔.涂尔干商务印书馆65.《孤独的人群》大卫.斯曼南京大学出版社66.《街角社会》威廉.特.怀特商务印书馆67.《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刘易斯.科塞中央编译出版社68.《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列文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9.《信任》弗朗西斯.福山海南出版社70.《神圣的帷幕》彼得.贝格尔上海人民出版社71.《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泉》贝拉三联书店72.《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W.托马斯、兹纳涅茨基译林出版社73.《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马克斯·韦伯三联书店74.《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佩里.安德森上海人民出版社75..《家庭》古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76.《精英的兴衰》维尔弗雷多.帕累托上海人民出版社77.《帝国的政治体系》S.艾森斯塔德贵州人民出版社78.《尼加拉:19世纪巴厘剧场国家》克利福德.吉尔兹上海人民出版社79.《东方专制主义》卡尔.魏特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80.《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巴林顿.摩尔华夏出版社第五批:81.《社会实在问题》阿尔弗雷德.许茨华夏出版社82.《个体化社会》齐格蒙特.鲍曼上海三联83.《大分裂》弗朗西斯.福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84.《疯癫与文明》米歇尔.福柯三联书店85.《地方性知识》克利福德.吉尔兹中央编译出版社86.《文化的解释》克利福德.吉尔兹上海人民出版社87.《驯服偶然》伊恩.哈金中央编译出版社88.《后现代性及其缺憾》齐格蒙.鲍曼学林出版社89.《立法者与阐释者》齐格蒙特.鲍曼上海人民出版社90.《实践与反思》皮埃尔.布迪厄中央编译出版社91.《规训与惩罚》米歇尔.福柯三联书店92.《艺术的法则》皮埃尔.布迪厄中央编译出版社93.《民族-国家与暴力》安东尼.吉登斯三联书店94.《致命的自负》F.A.哈耶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5.《通往奴役之路》F.A.哈耶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6.《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A.麦金太尔当代中国出版社97.《人的条件》汉娜.阿伦特上海人民出版社98.《流动的现代性》齐格蒙特.鲍曼上海三联书店99.《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弗朗西斯.福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00.《后现代社会理论》乔治.瑞泽尔华夏出版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 云南 山西 江苏 河北 福建 浙江 湖北 山西 河南 广东 高校 重庆 宁夏 北京 上海 河南 河北 甘肃 湖北 内蒙 江西 天津 宁夏
96 97 98 99 100
转型期社会不满情绪的法社会学研究 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社会发展路径研究 流动儿童对立违抗行为及其对城市适应与融入的影响 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研究 融入和接纳——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社会融合的双重视角研 究
5
120
新市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粘合催化作用及其触动机制研 究
朱振亚 彭远春 孙琼如 张会平 何海兵 吴莹 欧阳静 张国芳 郑中玉 邓燕华 王振卯 黄荣贵 李晓非 余晓敏 闻效仪 王章佩 姜方炳 刘昱 王恩界 王冬梅 肖林 冯学兰 徐连明 陈亚亚
井冈山大学 中南大学 华侨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上海市委党校 中国社科院 江西财经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江苏省社科院 复旦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劳动关系学 院 海南大学 杭州市委党校 郑州大学 广西大学 中国青年政治学 院 中国社科院 北方民族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社科院
邢朝国 周佳 蔺秀云 王毅杰 陈国华 王甫勤 周潇 何安明 李萍 胡书芝 龙书芹 张世勇 杨建忠 郭亮 何宏光 张四梅 陈建胜 曹志刚 赵方杜 何朝银 刘岩 杨华军 郑素华 姚星亮
北京科技大学 黑龙江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河海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同济大学 中国劳动关系学 院 信阳师范学院 贵州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东南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 贵州凯里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南京审计学院 湖南省委党校 浙江财经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福州大学 吉林大学 四川省社科院 浙江师范大学 哈尔 Nhomakorabea工程大学
浙江 湖北 安徽 江西 天津 天津 陕西 浙江 上海 天津 广西 上海 云南 新疆 兵团 黑龙江 安徽 新疆 辽宁 甘肃 山东 重庆 陕西 浙江
3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反思“ 习性、场域和资本”概念在我国本土的应用问题 彝族古代社会思想研究 中国艾滋病污名化问题及形成机制研究 陌生人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一种道德社会学的研究 社会学视野下重新犯罪防控机制研究 社会整合视角下的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研究 露宿街头者生存状态及群体化机制研究 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机制与政策研究 村庄撤并与农民生活变迁研究:不同类型村庄的比较 当代中国农民公平分享农地非农化收益问题研究 生态系统视域下隔离社群的社会工作服务研究 医务社工的角色定位与功能整合研究 我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研究 生态移民地区留守儿童权利保障问题研究 城市失能老人家庭照料及社区支持研究 城市贫困家庭个案研究 社会学理论的流变与方法论意义研究 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西北民族地区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与机制研究 转型期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我国法律制度的自然演化与理性构建的法社会学研究 社会支持视域下的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研究 社会转型过程中城市社区建设与民族融合研究 伊斯兰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研究
钟卫东 符平 吴宗友 苗元江 李磊 周详 王渭玲 张林 李丹 马华维 潘柳燕 张亦农 章立明 吐尔文江 高卉 王树生 郭启华 刘鑫渝 孟翔飞 张嵘 武中哲 肖云 张顺 胡文木
温州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安徽大学 南昌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 南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宁波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广西大学 上海大学 云南大学 新疆社科院 石河子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安庆师范学院 伊犁师范学院 辽宁公安司法管 理干部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 山东财经大学 重庆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浙江省委党校
社会学中国化视野下的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村落变迁的特征概括与规律分析研究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连片特困地区包容性增长的扶贫开发模式研究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农民精神生活引导研究 网络群体性事件发展规律的社会学研究 当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研究 中国公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研究 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研究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与虚拟养老院的创新和发展研究 面向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实践的社会秩序理论构建研究 面向日常生活实践的中国社会转型研究 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的人类学研究 社会转型期的职业分类研究 城市流动人口生存与发展及社会工作介入战略研究 发展型社会政策视野下农民工及子女城市社会融入研究 教育政策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机制研究 长三角地区农村新型社区化研究 社会转型期的农村贫困问题研究 农民工文化与城市主流文化的融合路径研究 垃圾焚烧问题的社会学与传播学研究
高校 黑龙江 高校 江苏 四川 上海 高校 河南 贵州 湖南 江苏 陕西 贵州 湖北 江苏 湖南 浙江 湖北 上海 福建 吉林 四川 浙江 黑龙江
101 社会分层理论视角下维护弱势社会群体健康权益研究 102 农民工身份的代际传递研究 103 手机时代青少年的价值观问题研究 104 闲暇生活与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健康问题研究 105 乡城移民家庭居住获得机制的社会学研究 106 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社会心态及引导研究 107 返乡农民工的社会适应及社会应对机制构建研究 108 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合作模式研究 109 农村土地流转的社会学研究 110 农村新型社区化与城乡一体化道路研究 111 社会结构变迁视角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研究 112 社区文化中心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113 农民工社会网络对其迁移意愿影响研究 114 文化适应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体消费研究 115 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对差序格局的影响研究 116 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借鉴与反思研究 117 早期社会学中国化的西南乡村建设经验研究 118 国外童年社会学的当代进展研究 119 政治与社会学交互视角下的污名理论研究
4
冯冰 杨树美 王小平 龚长宇 江华锋 张学军 赖金良 陈新忠 张伟兵 丁同民 卓彩琴 冯文 李滨 孔炜莉 杜娟 范明林 罗英豪 张学东 饶旭鹏 狄金华 萨其荣桂 莫瑞丽 柳建文 马晓梅
浙江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苏州大学 中央司法警官学 院 福州大学 浙江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长治学院 河南省社科院 华南农业大学 北京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宁夏社科院 首都医科大学 上海大学社会学 院 河南省社科院 石家庄学院 兰州理工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内蒙古大学 南昌航空大学 南开大学 宁夏区党校
社会学(186项)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项 目 名 称 负责人 杨敏 任映红 王耀 王志章 刘建荣 乐国安 张广利 邢占军 彭兵 柏正杰 高峰 吉国秀 刘谦 田丰 韩晓燕 马良 韩嘉玲 银平均 操世元 潘泽泉 洪小良 周志家 工作单位 中央财经大学 温州大学 河南省委宣传部 西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南开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山东大学 丽水学院 兰州商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社科院 华东师范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北京市社科院 江西财经大学 浙江财经学院 中南大学 北京市委党校 厦门大学 所在省市 高校 浙江 河南 重庆 湖南 天津 上海 山东 浙江 甘肃 北京 辽宁 高校 社科院 上海 浙江 北京 江西 浙江 湖南 北京 福建
上海 江苏 广东 高校 江苏 社科院 浙江 山东 上海 贵州 山东 浙江 广东 甘肃 河南 青海 河南 浙江 山东 湖南 辽宁 高校 山东 新疆
2
47 48 49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创业过程典型事件中的创业者社会网络行为研究 市场社会学的协调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市场秩序生成中的道德缺位与重建研究 中国公民幸福指数测评与应用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的信任价值观建构研究 集体智慧在协同创新中的生成与应用研究 媒体不良信息对青少年影响的社会心理研究 残疾人的社会疏离问题及其发生机制研究 处境不利儿童社会生态适应的追踪研究 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机制研究 劳教场所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研究 安多藏区宗教信仰与社会秩序的民族志研究 民族地区宗教信仰与社会秩序的民族志研究 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省际流动研究 美国慈善制度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借鉴研究 构型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及启示 农村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状况及其保障机制研究 新疆土地流转中哈萨克牧民可持续生计研究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贫民住区治理跟踪研究 我国社会现代化历程中的少数民族发展研究 后单位社会城市住房保障制度的实践机制研究 我国失能老人多元需求分析与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的构建 产业更新背景下再就业与职业流动 民政事业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政策研究
江西 湖南 福建 高校 上海 社科院 江西 浙江 黑龙江 四川 江苏 上海 高校 高校 高校 海南 浙江 河南 广西 高校 社科院 宁夏 上海 上海
121 我国公众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22 市场、制度与网络:女性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 123 我国城市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婚姻质量研究 124 “ 共治”框架下社区治理新路径研究 125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区的秩序重建与组织再造研究 126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乡镇治理能力研究 127 社会资本视域下村庄治理转型的社区机制研究 128 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区治理研究 129 群体事件中的集体认同意识及合理疏导研究 130 群体事件中的社会认同模式变迁与应对策略研究 131 社会媒体影响群体性事件的机制研究 132 下岗职工集体行动的理性疏导及妥善应对研究 133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134 劳动关系调整的多方参与机制研究 135 台湾地区劳资统合治理研究 136 风险社会视域中的“ 网络暴力”问题及其治理研究 137 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助燃机理与阻燃机制研究 138 社会认同视域中网络舆论的形成、演化及引导机制研究 139 网络“ 类民间组织”的运行机制与社会影响研究 140 网络时代的社区参与和社区治理研究 141 西北民族地区穆斯林大学生网络群际行为模式及有效疏导研 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