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文学史的体认与编纂

合集下载

多民族文学的整理,改编和创作

多民族文学的整理,改编和创作
多民族文学的整理、改编和创作
创世史诗. 创世史诗. 英雄史诗. 英雄史诗. 民间叙事诗. 民间叙事诗. 文人化创作( 之一;之二) 文人化创作( 之一;之二)
研究与学习的意义
一个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学世界: “人类社会的童年”所特有的天真 的自由自在的诗性想象以及民间对 幸福生活的美好理想。 对研究中国文学的理论视界的拓宽。 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文学被认为缺 少神话与史诗成分的偏见(据调查, 包括汉族在内,中国至少有三十个 民族有创世史诗)
返回
民间叙事长诗: 《阿诗玛》 阿诗玛》
这部长诗1953年由云南省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 这部长诗1953年由云南省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 组搜集,当时搜集到二十份异文。 组搜集,当时搜集到二十份异文。整理稿第二稿 完成后,又请公刘参与整理工作, 完成后,又请公刘参与整理工作,在文字上进行 了加工、润色。这个整理本1954年首发于 年首发于《 了加工、润色。这个整理本1954年首发于《云 南日报》 1954-1956年由四个出版社先后 南日报》上,1954-1956年由四个出版社先后 出版。1960年再版修订本 年再版修订本( 出版。1960年再版修订本(由李广田执笔修 )。1979年原整理者又进行了重新修订 年原整理者又进行了重新修订。 订)。1979年原整理者又进行了重新修订。 阿诗玛》整理本出现后, 《阿诗玛》整理本出现后,被改编为各种剧种演 并被摄制成电影, 出,并被摄制成电影,在国外也出现了多种文字 的译本,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的译本,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唐湜
在形式上也力求严整而又符合艺术 的需要。 的需要。这不但显出与时代粗陋风 气迥然不同的艺术追求, 气迥然不同的艺术追求,而且标志 了另外一条与民间结合的道路, 了另外一条与民间结合的道路,即 疏离于时代“共名” 疏离于时代“共名”之外的个人感 个体想象与民间想象的结合。 情、个体想象与民间想象的结合。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语用逻辑辨正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语用逻辑辨正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语用逻辑辨正中华文学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语用逻辑辨正,是对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语言表达逻辑进行修正和辨正的过程。

通过对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语用逻辑进行辨正,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华文学的历史演变和多元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华文学的研究成果。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语用逻辑辨正,首先要明确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基本内涵和要义。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不仅仅是中国汉族文学的历史,而是包括了中国各个民族的文学历史。

在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中,要突出多元文化的交融和融合,充分展现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还要关注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时代脉络和历史演变,深入挖掘各时期各民族文学的独特贡献和特色。

在对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语用逻辑进行辨正时,需要注意避免汉化思维的影响,不能以汉族文化为中心去解读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学历史,应该以多元文化的视角去审视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

还要注意评价中华多民族文学的时候,避免过分强调汉族文学的地位和影响力,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各民族文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

对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语用逻辑进行辨正时,也需要注重对文学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原则和方法。

在评价文学史事件和人物的时候,要避免主观偏见和片面观点的影响,应该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文学史的各种事件和人物。

还要注重对文学史事件和人物的有效分类和分析,避免对文学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武断和批判性的评价。

对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语用逻辑进行辨正时,还需要注重对文学史观语言的修辞和表达方式进行修正。

在文学史观语言的修辞和表达方式上,要避免过于华丽和复杂的修辞方式,应该以简练明了的语言表达文学史观的观点和看法。

在文学史观的表达方式上,还要注重艺术性和感染力,通过文学史观的语言表达,能够更好地传递中华多民族文学的魅力和精髓。

多元一体格局

多元一体格局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费孝通从当代中国各民族关系现状和大局来探讨或建构中国各民族相处和联系的历史过程,为如何理解现实中国国内各民族的关系和互动提供了一个极富创见的结构图。

但在具体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时,应从汉文明的扩展及少数民族对汉文明的认同、仰慕的角度来理解;对费先生“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观点的解读,则应有一个层次性和时间差方面的把握。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六大特点: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这个核心先是华夏族团,后是汉族。

汉族人主要聚居在农业地区,但也大量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形成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多元一体格局的骨架。

2、汉族主要从事农业,少数民族中有很大一部分从事牧业,在统一体内形成内容不同但相互补充的经济类型。

3、除回族、畲族外,少数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语言,但汉语已成为共同的通用语言。

4、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是复杂的,但主要是出于社会和经济的需要。

汉族的农业经济是汉族凝聚力的来源。

5、中华民族成员众多,人口规模大小悬殊,是个多元的结构。

6、中华民族成为一体的过程是逐步完成的。

先有各地区的初级统一体,继而形成长城内外北牧南耕(农)的两大统一体,后又以汉族为特大核心,通过各民族流动、混杂、分合、通商等,将各民族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在的民族实体,并取得大一统的格局,近代则在共同抵抗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形成一个休戚与共的自觉的民族实体。

在中华民族统一体中存在着多层次的多元结构,各层次的多元关系又存在着分分合合的动态和分而未裂、融而未合的多种情状。

元代文学的多元性与一体性

元代文学的多元性与一体性

元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元代文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初 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初期以“元曲”为代表,包括 “元杂剧”和“散曲”,是元 代文学的成熟期。
中期则以“诗、词、曲”为主 要形式,代表了元代文学的鼎 盛时期。
晚期则以“话本”和“戏曲” 为主要形式,推动了元代文学 的进一步发展。
02
元代文学的多元性
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
汉文化与蒙古文化的交融
元代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蒙古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有蒙古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现象。这种交融使得元代文 学具有独特的多元性。
汉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
除了蒙古文化,元代文学还涉及了其他如女真、契丹等少数民族文化,这种交融进一步丰富了元代文学的多元 性。
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
03
整体而言,元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元性和一体性逐 渐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识和研究。未来,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跨学科 方法的引入,相信对元代文学的评价和研究将会更加丰富和深入。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元代文学的多元性与一体性代文学背景介绍 • 元代文学的多元性 • 元代文学的一体性 • 元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及特色 • 元代文学的评价与研究现状
01
元代文学背景介绍
元朝历史背景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宋朝和明 朝之后的一个朝代,其统治者 为蒙古族,历时98年。
元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唐 朝以来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为 文学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 会环境。
代表作品
《江边秋夕候月》、《杜秋娘诗》、《金 陵待月》、《暮春》、《宫中题》、《游 黄山》等。
VS
特色
刘秉忠的诗歌以抒情、写景、叙事为主, 内容多表达对人生、爱情、社会的思考和 感慨,语言简练优美,富有音乐感。

“多元”与“一体”新认识

“多元”与“一体”新认识

“多元”与“一体”新认识作者:赵淑雅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04期《中华民族是一个——1939年围绕这一议题的大讨论》不仅掀起了学术界围绕“中华民族”定义、我国各少数民族是“民族”还是“族群”的讨论,还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书成有一定影响。

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思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序中交代,作者对民族研究是吸收西方人类学实地调查的方法和着重现实的研究思路。

作者在民族识别工作中牵扯到民族理论的问题,即我们参考的民族理论是苏联传入的。

当时苏联的民族定义,简单由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以及文化四点构成,但这个定义是根据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民族总结出来的。

这里所提到的与我国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与此不同,故苏联民族定义在我国民族识别中只能起参考作用,因此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思考,形成中国民族的特色。

本书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为导论,介绍了国家的地理特征、多元民族起源和汉族的形成;第二章中华民族的起源于形成,作者在整理了考古学界们的研究成果后,发现彻底推翻了“外来说”,肯定了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起源于中华大地;第三章民族称谓含义的演变及其内在联系和第四章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的地位;第五章中华民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讨论中,学者们对费孝通将民族理论与民族工作的实践结合起来,对中华民族构成的全局和中国的民族问题做了高层次的宏观概括。

二、“多元”“一体”理论形成过程1938年12月,抗日战争初期也是全国人民最艰难的历史时期,顾颉刚在云南昆明创办《益世报》的《边疆周刊》第9期发表了《中华民族是一个》。

文中他明确提出“以现代的政治观点来看,在中国只存在一个‘中华民族’,人们常说的‘五大民族’等,都不宜称作‘民族’,而且把中国的汉、满、蒙、回、藏等群体都称作为‘民族’,本身就是帝国主义分化中国的策略和阴谋”。

周文玖、张锦鹏在《民族研究》发表的《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学术论辩的考察》一文,得知傅斯年完全赞同顾颉刚先生的观点;傅斯年认为中华民族事实上实为一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制定本指南。

一、重要意义开展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落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强化经典意识。

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突出传统文化素材的经典性。

结合时代要求,衔接古今,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促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实际。

充分考虑学生随着年龄增长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发展特点,努力贴近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实际,确定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以及具体学习内容、载体形式,区分层次、突出重点,体现学习进阶,内容和形式适宜,容量适中。

(三)结合学科特点,注重有机融入。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科具体主题、单元、模块等,融入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载体形式。

(四)坚持整体设计,科学合理布局。

贯通中小学各学段,使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贯穿教育过程始终。

统筹各学科,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全覆盖,形成纵向有机衔接、横向协同配合的格局。

三、总体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课程教材中的育人立意更加精准鲜明,布局安排更加系统完整,内容更加科学合理,呈现方式更加丰富生动。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书评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书评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书评作者:李冉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9期【摘要】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一幅以独特的多元视角撰写的民族历史长卷,以时间和空间二维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进行了描述。

本书评中,笔者肯定了该书的研究意义,并与中央民族大学吴明海教授“一核多元,中和位育”思想相结合,浅析我国在多元一体格局下应如何发展中国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教育。

【关键词】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多元文化教育费孝通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思想家,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引路者。

费先生对我国多民族构成的基本国情、对中华民族的结构层次以及历史进程都有着非常深刻而独到的认识。

在他眼中,研究中国的少数民族就是在历史的长河里和既定的民族区域中,研究多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

费先生认为中国境内56个民族是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费先生还提出了“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联合”、“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等重要思想,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好评。

一、一核多元,中和位育“一核多元,中和位育”是指:中国的民族构成特性,汉族作为一个核心,56个少数民族共存的多元民族体系。

对于这种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民族应以“中庸之道”的哲学理念和“协和万邦”的文治理念,使各民族和其多元文化各得其所,各就其位,包容并须的发展,充分尊重多民族文化形式和内容。

费孝通先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把中华民族定义为56个民族的总称,认为中华民族就是一个民族实体。

二、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多元”是指中国现在五十六个民族之间,文化、习俗、发展历程、语言、饮食等各个方面的特点与区别,其本质是文化的差异性;“一体”是指国家一体,各民族同甘苦、共患难,寻找每个民族特有文化中的共性,使各民族历史和文化发展彼此融合,形成中华民族的整体向心力。

同是中国社会学开山泰斗,费先生同门的林耀华先生曾指出,“多元一体”这个核心概念在认识中华民族构成格局上是有力的工具和钥匙,“多元一体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插花分布,交错杂居而又相对聚居的分布格局,是由多种经济文化构成的完整的体系”。

民族学经典著作——《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民族学经典著作——《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别, 但共 同构筑了 中华民族这个一体 ,中华 民族的形 成过程 正是 由于各个 民族的共同构筑与参与 。这不仅 是 民族 观 ,还是多元 文化观 。费先生认 为各民族单元 有 各自的认 同 ,而中华民族是基于这 些之 上的高层次
认 同 ,这为多元 文化 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费先生在 八 十寿辰 的聚 会上 ,提 出了 “ 各美其 美 ,美 人之 美 ,
我 还是 钟 爱纸 质 书 ,网上 购 书方 便 ,还便 宜 ,每每 买到喜 欢的书 , 就 像在 等待心 上的 人 ,
多元一体格局》一书的篇章结构贯穿着一条主线,即
中华 民族 的历 史发展和 现实状 况 。费 先生 以史为据 , 从 理 论高 度诠 释和 概括 了 中华 民族 的概 念 ,他 指 出
实 ,无论 是纸质书还 是电子书 ,闲暇时 ,倒杯清
中华 民族 多元 一 体 格 局) )
文 ・马婧杰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书是我国著名社会
学 、民族学家费孝通 先生的代表著作之一 ,这本书对 中华 民族格局形成进行了和
元 ,中华 民族是 一体 ,他们虽 则都 称民族 ,但层次不
宋代朱煮写过一首 《 观书有感》的诗 :“ 半
亩 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 徊 。问渠那 得清如 许 ? 为有源 头活水 来 。 ”作 者把打 开 的书页 ,比 喻为一方清水 池塘 ,塘 中水清 如镜 ,能 映出天地
同 ……”透过多 元与 一体的辩证 关系 ,使读者了解 了 中华 民族 的整体 特征和 内涵 ,即 “ 中华民族的主流 是 由许许 多多分散孤立存在 的民族单位 ,经过接触 、混 杂 、联结和 融合 ,同时也 有分裂和消亡 , 形成一 个你
来我去 、我 来你去 ,我 中有你 、你中有我 ,而 又各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文学史的体认与编纂郎 樱 内容提要:《中华民族文学通史》的构思与付诸实施,体现数代文学史研究者认识的开拓,笔者谨就参与编纂中华文学通史的工作,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多元一体 文学史 文化多样性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1995年始,我参加了由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的《中华文学通史》①编纂工作,负责少数民族文学的组稿与编审工作,历时三年,1997年正式出版。

90万字的少数民族作家与作品,首次进入中国文学史,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两所之名,出版发行,这在文学史编纂中是史无前例的,具有划时代的重要历史意义。

这之前的上千部中国文学史,基本上是汉族文学史。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从未进入过文学史。

这有诸多原因,其中,文学史的主创们尚未树立多民族文学史观是主要原因。

然而,另一方面,当时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也较为薄弱,尚不具备入史的条件。

这是特定的时代所决定的。

到了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刘魁立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文学概况丛书》基本结项,许多民族的文学史已经出版,或陆续在出版。

此外,由刘魁立与仁钦道尔吉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出版了四本专著:三大英雄史诗———《格萨(斯)尔》、《江格尔》、《玛纳斯》的研究专著,以及南方民族史诗的研究专著。

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所的少数民族文学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创建。

15年来,少数民族文学队伍迅速扩大,少数民族研究也开始步入繁荣时期,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许多领域已经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与以往相比,少数民族文学进入文学史已具备了一定基础。

最为重要的是,《中华文学通史》的主编对于少数民族文学予以高度重视,并具有胆识地做出将少数民族文学纳入《中华文学通史》的决定。

10年过去了,文学领域发现了不少新的文史资料,涌现出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对于文学的认识也有了提高。

在这期间,少数民族文学学科有了很大发展,理论建设也出现新机,在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方面硕果累累。

作为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重大委托项目的成果《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②出版发行;《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③出版发行;《中国南方各民族文学关系史》(三卷本)出版发行④。

在史诗研究方面,出版了八部史诗研究著作。

此外,还出版了中英文的多部著述。

在全国范围内,民族文学领域的专著与论文,更是不计其数。

因此,2006年底,主编做出了重修《中华文学通史》的决定。

分卷本做了调整,内容修改幅度也较大。

主编并特别重申,要加强少数民族文学部分,要实现“多元一体”文学格局。

笔者参加《中华文学通史》编纂与修订工作,有很多收获,学习到许多新的知识。

工作中,也有一些感悟,也思考了一些问题。

一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还有鲜卑、西夏、辽、金、蒙古、满等多个民族在中原或北方地域建立过政权。

北周、北齐,甚或隋唐的统治者们也有少数民族的血统。

关于少数民族对于中华文化的贡献,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很早以前就予以高度的评价,他曾说:胡文化“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肌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局。

”⑤当代学者张炯在《中华文学通史》的导言中写道:“我国是世界上具有几千年连绵不绝的丰富多彩文学传统的少数国家之一。

历代我国文学的出色成就,都是构成中华民族的各兄弟民族所共同创造的。

在迄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内,自古便居住着许多民族部落。

作为今天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本身就是历史上许多民族部落逐渐融合而成的。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生成于中华大地上的古代各民族既互相征战,也互相交融,政治、经济、文化都不断有密切的来往,随着子孙的繁衍,有些民族迁徙了,有些民族出现了分支,于是便逐渐形成了构成今天中华民族的汉、满、蒙古、回、壮、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五十六个兄弟民族。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也都为辉煌的中华文学不断增添耀目的光辉。

”⑥杨义在谈到自己为何要“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时说道:“我们过去的写作基本上是汉语的书面文学史,鲁迅取的标题叫《汉文学史纲要》。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最严重、最关键的问题,是农业文明与游牧文化碰撞的问题。

从先秦时期的四夷———夷蛮戎狄,到汉代的匈奴,一直到清代的满族,都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绝对不能回避的问题。

我们写文学史的时候,竟然把占我们土地百分之六十的少数民族文学忽略过去,这样的文学史难道是完整的吗?公元11世纪,中原欧阳修、苏东坡写宋词的时候,写几十字、一二百字很精致、很伤感的文字的时,我们的维吾尔族,在喀拉汗王朝,居然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部诗作,名叫《福乐智慧》,一万三千行。

这部对中亚各族,包括对成吉斯汗写作都有影响的作品,但是,我们的文学史中一句都不提,这样的文学史就不能说是完整的文学史。

”⑦中华文明是由56民族共同缔造的。

汉族作为主体民族,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

汉族文学对中国各民族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汉族对各兄弟民族文化与文学所产生的影响,是个重要的课题。

目前,中央民族大学的梁庭望教授正在主持这样一个项目,即对汉族文学作品在少数民族的传播、影响、以及民族化等问题进行专门性的研究。

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影响,向来是相互的、互动的。

少数民族文学在接受汉族文学影响的同时,也对中原文学的发展,对中华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以汉族戏剧文学经典《西厢记》为例,它描写了崔莺莺与张生的缠绵的、动人的恋爱故事。

学界公认,崔莺莺故事最早系唐人元稹(公元779—831)撰写的传奇《会真记》(又名《莺莺传》)。

元稹是北魏拓跋氏鲜卑族后裔。

他才华横溢,被认为是唐代才子,他多才多艺,会弹琵琶,擅长书法,他的诗才可与李白、杜甫并驾齐驱。

他与白居易开创了唐朝著名的元白诗派。

作为北方少数民族出身的诗人,他热情奔放,《莺莺传》对于男女之恋情、情爱的描写,既缠绵多情,又直露大胆。

他的《莺莺传》在宋金时期得到广泛的传播,许多作家以此题材进行了改变、再创作。

到了元代进入鼎盛,出现元杂剧《王西厢》,并出现南北西厢并存的局面。

南西厢《崔莺莺西厢记》由崔时佩运用海盐腔改编。

而海盐腔的主创者则是维吾尔著名诗人、音乐家贯云石。

南西厢的改编者崔时佩,精通北曲,他本人善骑射,词曲及乐器卓尔不凡。

在《永乐大典》目著录“戏文”《崔莺莺西厢记》列为元传奇。

直至明代,王实甫依据南北西厢,写出传世的经典《西厢纪》。

从《西厢纪》的渊源、流传及发展过程中,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文学史的体认与编纂以清晰地看出,北方少数民族(鲜卑人、女真人、蒙古人、回纥人等)对这部汉族经典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少数民族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以史诗为例,诗经中的《生民》、《公刘》、《大明》等篇章,虽具有史诗叙事模式,但由于汉族的散文过于发达,致使这些篇章未能传承与发展起来。

然而,史诗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却相当发达,我国现有各类史诗300多部。

南方民族的创世史诗、迁徙史诗、英雄史诗,内容古朴,想象力丰富,与仪式紧密结合。

蒙古—突厥英雄史诗群,描写的是马背民族为争夺马群与草场所进行的部落战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享誉国内外著名的三大英雄史诗———蒙藏史诗《格萨(斯)尔》、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均为十几万行、几十万行甚或上百万的鸿篇巨制,气势宏伟磅礴,充满强烈的英雄主义气概。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史诗目前仍由民间歌手以口头形式在民众中传唱着。

我国的三大英雄史诗,已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引起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

少数民族史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少数民族史诗,填补了汉族文学中史诗文类的缺失。

正是由于汉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这种互补,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学。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满、蒙古、藏、维吾尔、朝鲜等民族,作家文学发达。

每个民族都有一批著名作家,拥有本民族的文学经典。

这些文学经典独具魅力,即使与同时代汉族作家作品相比较,也毫不逊色。

前辈学者贾芝在多次文学史编写会议上,以及各种场合,多次呼吁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学与民间文学,并说它们是“中国文学的半壁江山”。

忽视这半壁江山,中国文学是不可能完整的。

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文学研究者,对于构成中国文学“半壁江山”的少数民族文学特别是民间文学依然缺乏了解,重视得也很不够。

在许多文学研究者的思想深处,依然存着以汉族书面文学为正统,少数民族与民间文学为边缘的观念。

如以《中华文学通史》为蓝本的修订本《中华文学发展史》中,对某些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有代表意义的史诗作品也有所忽略。

这些问题的背后,凸现出一些研究者对于少数民族文学基本知识的缺乏,对于少数民族文学重视不够,尊重不够。

他们没有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学具有的重要学术价值,以及对中华文学做出的贡献。

少数民族的许多学科是国际性学科,例如,藏学、蒙古学、突厥学、阿尔泰学、满学、彝学、苗学等。

国际学界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学极为重视,定期召开国际学术会议。

国外学界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是由于他们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学的价值有充分的认识。

鉴于此,希望国内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重视少数民族文学,希望能涌现出现更多如张炯、杨义一样致力于弘扬少数民族文学、宣传多民族文学史观的专家学者。

二2001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1届成员国大会通过了《保护文化多样性宣言》,2005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3届成员国大会又通过了《保护文化多样性公约》。

我国56个兄弟民族分属于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南岛语系等。

我国是典型的文化多样性的国家。

华夏文明的形成期,多部族、多源头的文化格局就已经出现。

独具魅力、丰富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在漫长的历史中,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动影响、民族的融合、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构成了中华多元一体的架构。

充满生机与激情的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地给古老的中华文化注入生机,使中华五千年文明得以延绵不断。

进入21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力倡导的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民族不论大小,在文化上都有独特的贡献。

例如,人口民族文学研究2007.4仅有4000多人的赫哲族,为世人保留下古老的说唱文学经典《伊玛堪》;只有16万人口的柯尔克孜民族,其史诗《玛纳斯》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

他们还拥有一位能完整演唱八部《玛纳斯》(23万行)的“当代荷马”居素普・玛玛依大师。

这说明,民族不在于大小,中国56个兄弟民族在历史上对中华文学的发展都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树立多民族文学史观是编写文学史的指导思想。

否则,在文学史的编纂中,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中就永远会处于“配角”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