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茨威格作品探究其战争观
战争阴影下的光芒——茨威格小说创作主题探讨

知识文库 第22期7战争阴影下的光芒——茨威格小说创作主题探讨陆 燕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也是20世界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切身体验,让茨威格对战争深恶痛绝,成为一名坚定的反战主义者。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里,茨威格四处奔波,呼吁和平,并且将反法西斯主义等素材作为自己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
战争一直是文学作品中常见题材之一,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爆发的这两次战争对于人类的杀伤力更大,所造成的后果也更为严重,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仍有部分地区饱受当年战争历史遗留问题的毒害。
战争不仅会危害人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更重要的是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不可磨灭的创伤。
与其他作家一样,茨威格在创作时,更多的是关注于人们在这种荒诞异化的社会背景下,对生存状态的焦虑以及困惑。
本文以茨威格的几部经典作品为研究对象,注重分析了其他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是如何通过不同的主题来反映战争的阴性光芒。
一、战争让社会生产力严重倒退战争破坏了人们原有的生活秩序,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正常发展,导致人们生活陷入困境,所以,战争与贫困通常是两个分不开的词汇。
在《变形的陶醉》这本小说中,茨威格向人们描述了一个年轻、充满青春活力的女子在战争的影响下,改变了自己原有的生活轨迹,在最美好的年纪里,却为生活所累,精打细算,苦苦维持着最基本生存,最终还没享受到青春,便已走向衰老。
战后的欧洲,民生凋敝、社会生产力水平严重倒退,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现象严重。
在这段混乱的历史时期当中,有人趁机攫取商机,发家致富,但更多的是,人们的生活因此而变得日益贫困。
小说《看不见的收藏》中,老人并不知道迫于生活所需,自己多年珍藏的物品已被变卖,而由于货币贬值,变卖得来的钱并不能改善他们的生活,他们仍然生活在贫困穷苦当中。
同样地,在《变形的陶醉》中,女主人公家里所经营的作坊也正是在通货膨胀的战后背景下宣告破产,穷尽一生的家产却只换来了一堆形如废纸的钞票,女主还是要为维持生计而四处奔波。
《品读》茨威格·《滑铁卢的一分钟》赏析

《品读》茨威格·《滑铁卢的一分钟》赏析
展开全文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1940年,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身在巴西的作家茨威格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而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的《滑铁卢的一分钟》可以说是其对二战期间政治和战争局面另一种象征意义的写照。
作品中描写到,在滑铁卢这场历史性决战时刻,小人物格鲁希在一分钟内作出的决定最终错失了上帝给予他成为英雄的机会,他以自己的平庸断送了拿破仑的所有梦想。
更多精彩评析,敬请关注。
(《品读》茨威格·《滑铁卢的一分钟》赏析)。
《人类群星闪耀时》茨威格著作读后感

《人类群星闪耀时》茨威格著作读后感《人类群星闪耀时》茨威格著作读后感1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讲述了十个改变人类历史命运精彩瞬间。
我印象最深的是“滑铁卢的关键一分钟”。
在这场关键战役前期,法国皇帝拿破仑命令格鲁希元帅率领三万士兵追击布吕歇尔率领的普鲁士败军(这一决定使得滑铁卢主战场法军兵力只有不到六万,同英普联军相比不占优势)。
这位循规蹈矩资质平庸的法国骑兵元帅奉命追击时,因为行动迟缓而导致普军分批逃回加入滑铁卢战场。
虽然当时他所处的位置能够听到滑铁卢方向的英军炮声,判断出法军的形势非常紧急,需要救援而且部下也强烈建议他增援皇帝。
但在决定救援还是遵照拿破仑命令他追击普军的命令的一分钟选择里,他做出了其生涯中唯一一次错误决策,也是最致命选择——置法国皇帝的军队和滑铁卢战场于不顾,继续遵守命令。
他的选择导致了法国的彻底失败,法国皇帝最终流亡孤岛。
如果格鲁希元帅听从了手下们的正确建议,选择增援滑铁卢主战场上的法军,这场战役的结局会是怎么样,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又会是什么变化呢?在滑铁卢战役前,拿破仑刚重新夺取政权,法国内部还不十分稳定,外部反法联盟的势力无比强大。
法国皇帝急需一场场的胜利来震慑国内的反对派,给支持他的军队和人民以信心。
从当时滑铁卢战场上的情形看,最初是法军全力进攻的。
由于兵力不足,为赶在反法同盟军队增援战场上惠灵顿的英军前结束战斗,拿破仑被迫投入了全部的兵力。
此时战争双方都已经到达了极点,法军还稍稍占优,法军只要再有少量的军队就可以使英军全面崩溃。
法国皇帝甚至派出多名传令兵去寻找格鲁希的.援军。
但当普鲁士人及时赶到并增援了英军后,没有预备队的法军只能全线败退。
如果格鲁希元帅先到达战场,那么毫无疑问胜利将是法国皇帝拿破仑的。
如果滑铁卢战役法军获胜了,那么法军的士气必将无比高涨。
对反法联盟来讲将是一场噩梦。
法国皇帝会乘胜追击,对英国、普鲁士、俄国、奥地利等国发动不间断的攻击,掠夺这些国家的资源,延迟这些国家的发展。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读后感茨威格写这本书的时候,就像是在精心绘制一幅巨大的历史拼图。
他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开始讲起,你能感觉到他小时候生活的那个世界,就像是一个精致的八音盒,虽然有一些小毛病,但整体还是充满了美妙的旋律。
他描述的维也纳,那简直就是一个文化的大乐园,到处都是艺术的气息,音乐、戏剧、文学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我就想啊,那时候的人可真幸福,走在街上说不定就能碰到个大音乐家或者大作家呢。
可是呢,随着故事的发展,这幅拼图开始变得黑暗起来。
就像突然来了一场暴风雨,把那个美好的八音盒给打得七零八落。
一战的爆发,就像一个巨大的怪兽,一下子把整个世界都搅得乱七八糟。
茨威格笔下的战争,可不是那种充满英雄主义的战争,而是充满了血腥、恐怖和无奈。
那些年轻人,本来有着美好的未来,一下子就被卷入了战争的绞肉机里。
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心里就特别难受,感觉就像自己的朋友被拉去受苦了一样。
而且啊,茨威格还写了战争对人们思想的冲击。
以前那种对人性、对世界的美好信念,就像脆弱的玻璃一样,被战争打得粉碎。
人们开始变得迷茫、恐惧,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在发生扭曲。
这让我想到,战争可不仅仅是枪炮的对抗,更是对人心的一种巨大摧残。
再往后看,好不容易一战结束了,大家以为能喘口气了,结果呢?二战又像一个更可怕的恶魔在远处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茨威格在书中表现出的那种绝望,我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
他就像一个在黑暗中呼喊的人,眼看着世界一步步走向深渊,却无能为力。
我读到这里的时候,都有点想跳进书里去,拉着那些人说:“你们别这么傻啊,怎么又要打仗呢?”这本书也让我特别佩服茨威格的洞察力。
他就像一个拿着放大镜看世界的人,把那些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东西都给挖了出来。
他不仅仅是在写自己的经历,更是在通过自己的经历去反映整个时代的变迁。
从他的文字里,我能看到政治、经济、文化这些因素是怎么相互作用,然后把世界变成一个大熔炉的。
读完这本书,我就觉得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可真是来之不易啊。
人类群星闪耀时茨威格的读后感(优秀3篇)

人类群星闪耀时茨威格的读后感(优秀3篇)人类群星闪耀时茨威格的读后感篇一波拿巴·拿破仑,法国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伟大政治家军事家。
可惜只因错用了一个人,在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时,失去了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一切。
格鲁特-滑铁卢事件的主人公,一个气度中庸,老实可靠,兢兢业业的元帅,一个资质平庸的普通军官,他不习惯独立行事。
所以他将拿破仑的一纸条文当作圣旨,追击普军,阻止普英会和。
但局势有变,情况因检阅延误而变得紧急。
格鲁希军队中的所有人都毫不怀疑皇帝已向英军发起攻击,此刻应当立即转移。
但这位习惯惟命是从的。
掌握命运者却在此刻迟疑了。
他迟疑了一分钟。
决定法国乃至欧洲命运的一分钟。
孤注一掷的滑铁卢博弈正在进行,炮弹便是投下来的铁骰子。
他决定固守那纸上的条文-墨守成规,惟命是从。
而当格鲁希军队优哉游哉地漫步在“和平”的土地上时,那支被击退的普军已抢先赶到了战场。
我想象不出拿破仑满怀希望地以为是格鲁希的支援赶来,却看到了一群浩浩荡荡的普军是,内心有多么绝望。
也许失败的原因不止那推迟了两小时的检阅,又或是拿破仑信任了一个老实可靠的军官,哪怕是格鲁希依照自己的准则,完全服从皇帝的命令,这些从某种方面都各有其理,情有可原。
真正弄人的是天意——将这叱咤风云的命运掌握在一个优柔寡断,无所作为者的手中。
仅仅短暂的瞬间,可以使抓住机缘者一步升天,平步青云,也能使错失机缘者,彻底覆灭。
“叱咤风云的命运始终只需要天才,并且将他造成不朽的人物“。
也许有些命运,都是机缘巧合都是天之注定。
人类群星闪耀时茨威格的读后感篇二乔治·腓特烈·韩德尔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是医学界的奇迹;他是音乐界的天才;他是人类宇宙中闪耀的一颗星。
为什么说乔治复活了呢?因为他“去世”了两次,最终都活了过来,他战胜了自我,他是一个传奇。
他的第一次“去世”是在盛怒之下忽然患了中风,而且右半身因此瘫痪了。
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多么沉重的打击!他无法走路,无法写字,无法用右手弹响一个琴键……这段时间,他无限绝望。
茨威格给英国公众的绝命书读书笔记

茨威格给英国公众的绝命书读书笔记
【原创版】
目录
一、茨威格绝命书的背景和内容
二、茨威格的生平和性格特点
三、绝命书中反映出的茨威格的爱国情怀和勇敢精神
四、茨威格的悲剧命运和伟大人生
正文
茨威格给英国公众的绝命书是一篇充满悲壮和感慨的文学作品,它展现了茨威格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篇文章通过对茨威格生平和性格特点的描述,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茨威格是奥地利的一位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人性和心理分析为主题,深刻揭示了人类内心的复杂和矛盾。
他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对生活的痛苦和无奈有着深刻的体验。
在生活中,他是一个严谨认真、不苟言笑的人,他的外表冷酷,内心却充满热情。
在绝命书中,茨威格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他写道:“我对这
个世界的唯一要求就是能够回到我的祖国,那里是我真正的家。
”他希望
能够在祖国的土地上安息,这是他对生活最后的愿望。
这篇文章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茨威格的高尚品质和勇敢精神。
然而,茨威格的命运却是悲惨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因为犹太人的身份而遭受迫害,最终不得不逃离祖国。
在流亡期间,他继续创作,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争和人性的作品。
但是,他始终无法回到自己的祖国,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茨威格的绝命书是一篇充满悲壮和感慨的文学作品,它展现了茨威格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茨威格的作品《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

茨威格的作品《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有着许多重大发现、发明和著名的事件。
这些事发生的那一时刻,就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发着光芒,这些永恒的时刻会给予人类前进的动力,也会让人类从中得到许多经验。
《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中,记录了许多这样的永恒的的时刻,令人们受益匪浅。
像《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中的巴尔沃亚,虽然他发现太平洋功不可没,但在这之前,他本应受到国王的处罚。
这告诉人们,一个人是否有功劳,是要看前后他所做的事的。
《滑铁卢的一分钟》,是讲述一个小人物格鲁西是如何让一个大人物拿破仑失败的,就因为格鲁西的过失,从而使拿破仑兵败滑铁卢。
这告诉人们做事之前要多想想,不能只按照规矩做事,这样可能会使事情变得非常糟糕。
《逃向苍天》,讲的是八十二岁高龄的托尔斯泰因想过一会属于自己的生活而逃离了自己的家。
这告诉人们,生活是属于自己的·····这些时刻无一不使人念念不忘,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是《夺取南极的斗争》。
我们七年级时曾经学习过一篇课文《伟大的悲剧》,就是出自《夺取南极的斗争》。
这篇课文讲的是挪威和英国同时向当时人类从未涉足过的南极大陆深处进行探索。
两国探险队的领军人物是挪威的阿蒙森和英国的斯科特,在经过半年的争斗后,最终阿蒙森率先到达了南极点,斯科特紧随其后,当他们发现自己失败了后,都快崩溃了,但是这些英雄们都下定决心,一定要活下去,可是南极的气候太恶劣了,他们都牺牲在这白茫茫的世界中······在这篇课文中,有一个最为感人的片段: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了极点。
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
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
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精选10篇)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人类群星闪耀时》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名作之一。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篇1最近我读了《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这本书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所写,它描述了那个年代人类发生的十二个伟大的事件,让人们十分的敬畏。
在这本书的十二个事件中,最让我入迷的是第十一章争夺南极的斗争。
故事发生在1911年,英国得宜皇家海军上校斯科特带着多个同伴向人类未知的南极出发,但是当他们到达了目标地时才发现,娜威人阿蒙森已比他们早到了。
在精神的打击下,他们一行人往回出发,谁知死神也在之后降临,人员一个个的离开了,最后只剩下斯科特与两个战友,在白雪苍茫的南极,三个英雄最终在一个帐篷中逝去。
当救援人发现他们时,他们像兄弟一样靠着,在斯科特的手中发现了他的日记。
从这个故事中,我感受到人类的力量之强大和人们对祖国的爱以及为了祖国的荣耀不惜牺牲生命的决心。
当我读到这个故事时,我十分的感动,也十分的敬佩他们,在那个年代,人类用生命去探索,去寻找,去冒险,他们不畏艰难地去为国争光,他们用生命去诠释了伟大的人类品质和一个民族所有的勇气,这让我的内心十分的震惊。
在生活中,我们虽然不可以像斯科特一样用生命去证明国家的伟大,但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为祖国出一些力或努力学习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人世间很多看似徒劳的事情却能再次结出丰硕的果实,被一度延误的事情,最终会化成对人类的疾呼,要求人类集中力量去完成那些未完之事。
在壮烈的牺牲中,虽死犹荣,无穷的斗志会从中得到激发。
轻易的成功只会助长人的虚荣心,只有在与不可抗争的命运搏斗时,才最能体现人类高尚的灵魂。
这是一本十分壮烈而从中透露出伟大的书,它让我明白了很多重要的道理,我会永远收藏这本书。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篇2“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只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茨威格作品探究其战争观
作者:杜建武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11期
摘要:在过去的20世纪,当人们谈论那个时期的外国文学作品时,无可避免地是要将20世纪的文学作品与那个年代战争联系起来。
战争使人类陷入困境中,人们的精神在战争中饱受摧残,感到无尽悲伤、茫然、失望,人的内心世界也因为战争不再清晰明朗。
但是20世纪的外国文学作品并没有像传统文学写作那样直接描绘战争场景,这段时期的写作风格更注重人的心理活动。
所以20世纪的外国文学很少战争场面的描写,身处那个时期的茨威格也不例外,对生活在战争环境中的人类的心理状况的刻画是他文学作品创作的主要方面。
关键词:茨威格;战争观;幻想性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153-02
斯蒂芬·茨威格生于维也纳,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家,被人们誉为是20世纪德语文学中心理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
茨威格在小说创作中善于心理分析,能把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刻画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注重描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通过小说人物内心的独白讥讽这个黑暗社会。
恣肆不拘的心灵激情和人物主体心智对这种激情过失的忏悔意识是茨威格小说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心理,也是人们在品析他的作品时最常重视的方面。
但是现实中,茨威格在文学创作时并不将自己的思维只局限于“激情”这个方面,已经目睹过两次世界大战的他不禁感慨:“我们生活的社会变迁速度太快了,不能以偏概全。
”具有现实主义思想的他也期盼着造就一个完美的艺术天堂。
所以,他将现实战争作为自己创作的另一素材,以战争背景下人类内心世界的描述为其小说的主体部分。
茨威格是极具代表性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家,在他的一生当中,他凭借人道主义这一思想准则严厉批判着他生活的那个年代中现实社会中不人道的现象,与此同时期盼着在经过自己的批判后,能够创建一个有爱的、美好和平的世界。
然而实际状况的残酷性使得茨威格创造博爱和平世界的梦想破灭,最终,他带着绝望无奈的心境离开了那个他认为早已堕落的世界。
或许,对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来说,茨威格的死是一个悲剧。
但是这不代表人道主义毫无意义可言。
年轻时的茨威格对政治并不感兴趣,他把自己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作品称为“我的…学美‟时代的书”,这里所说的“学美时代”是指茨威格不问政治,不关心社会,只是全身心投入文学创作的时期。
然而沉浸在精神创作中茨威格被世界大战的第一声枪响震惊,如梦初醒的他睁开眼睛发现,世界陷入了硝烟弥漫之中。
因此,他意识到现实中的欧洲是多么欠缺文明。
在这个无法避免的现实问题中,许多西方文学作家必须得面临心甘情愿或者被强制性地做出抉择的困境,没有任何的商量余地。
在那个时期,大部分的学者都因为胆怯而也去参与这场战争中,但是茨威格却没有随波逐流,时刻坚定自己思想立场。
茨威格在1914年9月的《柏林日报》上
发表了这样一封公开信——《致异国的朋友》。
这封信明确地表现出茨威格厌恶战争,讨厌人类的互相残杀,他倡导人们要积极团结起来,同一切阻碍欧洲和平的邪恶势力做斗争。
茨威格的沉着冷静让他认识到:打着英雄主义幌子的人,正一步一步将其他人逼近死亡深渊,在别人死后,他们会收获到巨大的利益;而那些高呼爱国口号的统治者永远不会让自己在战争中受到伤害,牺牲的尸体永远不会是他们的。
所以,茨威格提出了“用我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抗战争,拿我的生命维护世界和平”的誓言。
然而事实上,身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的茨威格并不能从根本上真正做到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认识,他想用博爱来造就一个美好和平的世界也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
茨威格不知道残酷的战争其实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必要阶段,从历史观的角度来说,他是一位有着唯心主义思想的作家。
茨威格认为战争是由十个思想观念相同且立场坚定的人组成的一个庞大体系,只要有另外十个思想观念相反的十个人就可以击垮这个体系。
他对历史的认识缺乏辩证思维,只是通过大爱原则和道义来衡量历史。
在他看来,战争只会给人类带来无尽痛苦与伤害、哭泣与死亡。
他没有意识到战争给这个社会带来的变化,更不明白人类历史发展的必要阶段就是战争,尽管这个阶段充满残酷与无情、伤害与痛苦。
有一位评论家曾这样评论茨威格,说他只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位唯心主义作家,很显然,这一评价是有依据性的。
茨威格只是单一地反对战争,却不厌恶导致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源——资产阶级社会体制。
片面性的人道主义思维并不能真正认识历史,更不能与帝国主义相抗衡。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留给人类的是无尽悲伤与疼痛,战争后的人们没有快乐可言,更没有心情去欢呼雀跃,有的只是痛苦、绝望、无奈,所以茨威格认为公理被强权击垮了,强权又被精神所打败,人道被人类所击败。
他觉得先前的欧洲文明正在堕落,他为自己是欧洲人而感到耻辱与羞愧。
现实社会中的他无法寻求光明,更不能凭借大爱的准则开辟一条康庄大道,于是带着对这个社会的无奈,他将自己隐藏在一个小镇上,想从文学创作中寻求一丝慰藉,实现自我解放。
第二世界战争的打响,使茨威格的良心与道义再一次受到了冲击,不过这一次他对这个世界已经彻底绝望,他再也没有像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的激情,他认识到,在战争面前,人类是显得多么渺小。
茨威格怀着绝望无奈的心情以上个世纪的欧洲最后一批文学作家的身份跨进了这个新世纪的大门。
在他的脑海里,奥地利是那么美丽而又恬静的国家,生活在维也纳的人们是如此的幸福与快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他,也倍受欧洲文明的影响,从而有了这个世纪人类的通病。
倘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茨威格对这个世界还存有幻想,还认为人类的命运是可以通过反抗改变的,那么在第二次世界战争发生后,他就被这个残酷无情的现实世界所彻底击败。
曾经,他大声宣誓道:“用我的血肉之躯抵抗战争,拿我的生命维护世界和平。
”他想通过自己的博爱法则建立起美好和平的世界,但是现在他发现这一美好愿望早已被现实摧毁,先前的心血全都付诸东流,所有的努力也全是白费。
或许这才是人类正真的命运吧,终究是敌不过现实的。
茨威格的大思想观念始终局限于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框架中,他的这一法则最大的缺陷是其背离了现实社会,极具幻想性,根本无法实现,也就无法化解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分歧,尽管
他小说作品中创造的人物大多会如凤凰一样涅槃重生,但是他们在与现实社会抗争中依然难以取得胜利,到最后还是一个悲惨的结局。
所以,茨威格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精神一度陷入崩溃,在这个冷血无情的现实社会面前,他根本没有反抗的机会。
因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绝望与无奈,茨威格最终选择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人们在品读他的作品时,除了抨击给人类带来无尽伤害与痛苦的战争,更多是感慨茨威格的死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的悲剧。
参考文献:
[1]朱祖林.追寻战争对人心灵的影响——兼论斯·茨威格的战争观[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7,(04).
[2]雷庆锐.关爱人性?摇追求人道——论茨威格小说创作的主题意识[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03).
[3]文斌.人性的礼赞——浅析茨威格小说的思想意蕴[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