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茨威格和他的小说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语文课外阅读---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专练及答案一个不能忘记的人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专练及答案茨威格- 记叙文阅读及答案一个不能忘记的人阅读原文及试题[奥地利]茨威格一天下午,我带着我的那只西班牙狗去散步。
突然,狗显得极为不安,它在地上翻滚、在树上蹭痒,同时不断地狂叫并发出呼噜声。
就在狗反常的当儿,我发现有人从我身边经过,他是一个差不多三十岁的男人,衣衫褴褛,没戴帽子。
是一个乞丐,我想并准备从口袋里掏出零钱。
可这个陌生人非常安详地朝我微笑,用清澈的蓝眼睛望着我,像一个老熟人。
“这只可怜的小东西有些不舒服,”他说着,并用手指着狗,“你到这儿来,我们马上会弄好的。
”他用“你”来称呼我,仿佛我们是好朋友似的。
从他的语气中流露出的这样一种热心的友情,使我根本不能表示拒绝。
于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的这只向来对陌生人极不友好的卡斯巴尔竟跑过来,顺从地把头伏在他的膝上。
他开始用他那长长的手指检查狗的皮肤。
终于,他发出一声满意的“啊哈”,随即进行了一次看来是非常痛苦的“手术”,因为我的卡斯巴尔多次狂叫,可即使如此,它并没有跑开。
“好了,”他笑着说道,“可爱的小狗,你现在又能跳了。
”狗跑开了,这当儿,陌生人立起身来,跟我说了声“再见”,点了点头就匆忙地离开了。
回到家,我还一直在想这个男人的奇怪举动,并把这次邂适告诉了我的厨娘。
“他是安东,”她说,“他对这类事情可在行了。
”我问她,这个人的职业是什么,他靠什么来维持生活。
“职业?他要职业干什么?”“哦,就算没有职业,”我说,“但毕竟每一个人都需要做某种工作来养活自己吧?”“可安东不是,”她说,“每个人都给他所需要的。
钱对他来说不重要,他根本不需要钱。
”人们必须为每一口面包和每杯啤酒付钱,也必须为住处和服装付钱。
这样一个衣着破旧、不起眼的人怎么能绕开这个牢不可破的法则而无忧无虑地生活呢?我决定去探寻这个人的秘密,不久就证实,我的厨娘说得完全正确。
安东真的没有固定的职业。
他优哉游哉,从早到晚在城里游荡,看起来毫无目的,实际却用一双警醒的眼睛观察一切。
斯蒂芬 茨威格的主要著作

奥匈帝国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偶然结识了下肢瘫痪的少女艾迪特,出于 同情常去陪伴、关心、帮助她,天长日久,使艾迪特萌生了爱情。霍夫米 勒发觉艾迪特倾心于自己,便惶然不知所措。经过一番痛苦、矛盾的内心 挣扎,霍夫米勒出于同情和怜悯而答应与艾迪特订婚,但旋即后悔。艾迪 特得知霍夫米勒毁约,痛不欲生,跳楼自杀。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生于维也纳 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十七岁时开始发表作品。后来游历世界各地,结识 了罗丹、罗曼·罗兰等文化名人。二战期间被迫流亡,最终不堪折磨,于 1942年与妻子在里约热内卢自杀。
《茨威格经典传记丛书:巴尔扎克》以细腻的文笔、生动的笔触记述 了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一生,描绘了巴尔扎克的独具 个性的幻想与追求,艰苦的写作生活,以及与同时代名人、朋友及家庭成 员的交往,将巴尔扎克的痛苦与欢乐作了人性化的展现。他的代表作《人 间喜剧》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苏格兰女王》是2006年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她的精神生活还没有 真正开始,而她的权力已达到顶峰。在未满25岁时,她的人生实际上就结 束了。她参加过两个丈夫的婚礼,失去了两个王国,曾在犯罪的黑暗道路 上徘徊,还蹲过监狱,但每一次她都能再次登上王位,登上婚礼的圣坛。 她的生命就像是火焰,火焰的反光几个世纪后还在闪耀。 就在她被送上 断头台时,她为自己准备了血红色的内衣裙和齐肘长的血红色手套,以免 受刑时刀斧迸起的鲜血溅洒在她的衣服上太刺眼。
《马来狂人》,又译作《热带癫狂症患者》。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 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的代表作之一,与《一个 陌生女人的来信》齐名。故事描写了一个医生出于法律抑或私欲,拒绝帮 一位贵妇堕胎,但后来又后悔,甚至因此而变得神经。可怜的贵妇最后死 去,固执的医生誓死替她保守死亡的秘密。这部作品可以称得上是心理的 “惊悚剧”。
茨威格《看不见的珍藏》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看不见的珍藏茨威格①这个故事是我从事艺术品买卖的这37个年头里所经历过的最不寻常的事情。
自从我们钞票的价值就像逸散的煤气荡然无存以来,古玩交易市场那些暴发户们突然对古旧的版画及画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你得源源不断地进新“货”。
②我不由想到把过去的旧账本拿出来翻一翻,兴许能找出几个昔日的老主顾,从他们那儿弄回几件副本呢。
我突然翻出一捆大概要算是我们最早的老主顾写来的信件。
这位滑稽可笑、节约成癖的老兵,作为一位古代版画艺术的收藏家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聪明才智、极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雅不俗的艺术品味。
我将其近60年的订单慢慢地加以整理,发现他的收藏品早就价值连城了。
尽管如此,自从1914年以来,他再也没有寄来过订单了。
③我毫不费劲地找到了他的住所——简陋的乡村楼房的三层楼上,告诉老人恰好路过这里,顺便拜访一下他——我们这个字号的多年老主顾、德国最大的收藏家之一,约定下午三点以后来看藏画。
④午饭过后,一个衣着朴素的姑娘找到我,说是我的老主顾赫尔瓦特的女儿。
她涨红着脸,显得十分局促与尴尬。
她断断续续地告诉我来意:原来在大战过后,老人已经完全失明。
当时物价飞涨,单凭老人微薄的退休金,根本无法应付一家人的日常开销,甚至温饱都不够。
不得已,母女俩只好背着老人把他的藏品卖掉。
而为了不被这可怜的失明老人知道,为了让他继续维持他那每天都要花费几小时的“看”画的乐趣,也为了老人能够不知晓真情继续快乐地活下去,她们只好用一些仿制品和空白页来填充画框,瞒过老人。
老人女儿的话使我感动万分,我决定对老人守口如瓶,并尽力配合他。
⑤我们于是一起到她家去。
“赫尔瓦特今天一个中午根本睡不着,为了急于要把他的宝贝给您看。
”老人的妻子微笑着对我说。
她女儿的一个眼色已经使她明白我的态度,并让她放下心来了。
桌上一大堆画夹已经摊开,等着人去看。
⑥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
[学习资料]八年级语文下册 19《滑铁卢之战》相关课外阅读 (新版)语文版
![[学习资料]八年级语文下册 19《滑铁卢之战》相关课外阅读 (新版)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10342b21f78a6529647d53fc.png)
相关课外阅读19* 滑铁卢之战一、作者介绍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
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1942年在孤寂与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茨威格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
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危险的怜悯》等;传记《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
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心灵和遭遇的热情的描摹。
二、写作背景众所周知,拿破仑是19世纪初期威震世界的法国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
1810年,拿破仑几乎控制了除英国和俄国之外的整个欧洲,法兰西帝国的强盛发展到了顶峰。
但是,1812年的莫斯科战役和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却使这个不可一世的大将军一败涂地。
从当时的天气不难看出,前者因为严寒,后者因为暴雨,使得拿破仑的锐气大大受阻。
1815年3月,拿破仑带领千余名官兵,趁着黑夜,偷偷渡海,在法国本土登陆,顺利进入巴黎,再次登上皇位。
并决定在6月份与联军决战,以实现他称霸世界的野心。
战场就在今天的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南边的小村滑铁卢。
由英国威灵顿公爵率领的22万英国、普鲁士联军与拿破仑率领的12万法军在此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
尽管拿破仑意志顽强,指挥镇定,法军英勇善战,法军的骑兵部队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联军猛冲,步兵也轮番冲击,多次突破联军防线,但是联军也不示弱,顽强地反击,一次次又夺回了阵地。
茨威格小说中的三种情爱

茨威格小说中的三种情爱本文主要从茨威格小说的情爱主题入手,分析了茨威格作品中激情、艳遇、爱情这三大主题的差异,并阐释了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及作家隐藏在这三种情爱主题背后的真实意图和期待。
斯蒂芬·茨威格(Stefen Zweig,1881~1942)是奥地利著名的小说家,一位杰出的心理写实主义大师,他的情爱小说,缠绵绯恻,让读者百转千回,回肠荡气。
茨氏为何如此钟情情爱主题呢?茨氏笔下的情爱又有怎样的特质呢?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做出分析与阐释。
一、激情与自毁:挣脱人生桎梏的宿命方式由于弗洛伊德的影响,茨威格选择了情欲这个角度,那么作为情欲的伴生物,或者说情欲的外显形式,激情,要被茨威格在作品里得到反复的强调和着力描绘,就势所难免。
实际上,这只是一般的理解,爱欲和激情在普通人那里,是因果关系,主体在一个特定的情境里受到暗示对某个客体一但产生了欲念,主体的体内立即释放出一种叫力比多的化学物质,激情也随之产生,激情是在欲念的挑逗下使主体身不由己。
茨威格的作品里也不乏这样的理解和处理,《情感的迷惘》里那位时而受欲念驱使激情澎湃时而因绝望而颓败不堪的文学教授,正是对他学生怀有的隐秘的渴望才让他有激情完成他的巨著《环球剧院史》;《二十四小时》中的C太太也是如此,倘若不是心灵深处一丝不自觉的欲念在作怪,出身上流社会一向自视正派的她很难再有失态的激情。
但欲念在茨威格这里和在普鲁斯特那里一样成了介质,而激情成了目的,成了真实的欲念,对激情的偏爱和迷恋,甚至使茨威格不仅偏离了情欲而且超越了情欲,茨氏作品里的人物之所以接受欲念的引诱,其最终是为了实现对激情的追寻和表现,这并非妄语,读者只要对茨威格的小说稍加分析,就能注意到这个明显的特征。
《奇妙之夜》里的男爵,一出现在读者的眼前便是一个失去了激情的人,完美舒适的生活扼杀了他的生机,宴席、古玩、精美的书籍,甚至多年相交的女人的离去,都激不起他的喜悦和忧伤,他的感觉完全麻木,生命里有一种让男爵焦虑的疲沓和暮气,所以男爵一开始追逐的就是激情本身,而非某个女人,只是激情要依附某种介体来引发和渲泄。
伟大的悲剧茨威格原文阅读

伟大的悲剧茨威格原文阅读
茨威格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洞察力和批判性而著称。
在他的作品中,他经常探索人类悲剧和苦难的主题,以及人类在面临灾难和绝望时的反应和行动。
在他的一篇著名的小说《伟大的悲剧》中,他描述了一个探险家在南极探险中的悲惨遭遇。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的探险家,他组织了一支探险队前往南极探险,希望能够发现南极极点。
在探险队启程后,他们遭遇了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包括严寒、饥饿、疾病和丧失队员。
最终,斯科特探险队只剩下了四个人,他们被困在了一座小屋中,面临着绝境。
在小说中,茨威格深刻地揭示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所面临的绝望和苦难。
他们感到自己已经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和信念,变得无助和沮丧。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们仍然试图维持自己的的尊严和意志,希望能够生存下去。
茨威格在小说中深刻地探讨了人类面对苦难和悲剧时的反应和
行动。
他强调了人类的勇气和坚韧精神,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仍然能够保持自己的信念和希望。
他也揭示了人类的弱点和缺陷,以及在面对灾难和苦难时人性的阴暗面。
总的来说,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是一部深刻的小说,它描绘了人类面对困境和苦难时的反应和行动,以及人类的尊严和坚韧精神。
这篇文章对于人们理解人类的本质和面对挑战的重要性有着重要的
启示。
列夫·托尔斯泰阅读理解茨威格

诚hu惶án诚g恐 侏zh儒ū rú
列夫·托尔斯泰阅读理解茨威格
区别几个字
髭(zī) 嘴上边的胡子。 鬈(quán) 弯曲的头发 。 髯(rán) 两腮的胡子,亦泛指胡子 。 鬓(bìn) 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 鬃(zōng) 一般指马、猪等畜类颈上
的长毛。
列夫·托尔斯泰阅读理解茨威格
改正错别字。
此困扰并无比痛苦。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
他渴望改革俄国不合理的农奴制度,他想把自己
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
生活,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放弃了
上流社会生活的风雅和排场,像一个农民一样亲
自参加劳动。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
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因此他
有了一段不幸的婚姻。分家后他把自己现有的著
列夫·托尔斯泰阅读理解茨威格
尴尬(gān gà):(神色、态度)不自然; 处境苦难,不好处理. 炽热(chì rè) 粗制滥造(làn) 藏污纳垢(cáng wū nà gòu) 郁郁寡欢(guǎ) 鹤立鸡群(hè):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 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jīn):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 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列夫·托尔斯泰 阅读理解
茨威格
列夫·托尔斯泰阅读理解茨威格
胡z髭ī
黝yǒ黑u
鬈qu发án粗制l滥àn造
gòu 藏污纳垢
粗c糙āo 尴gā尬n gà犀xī利
z锃èn亮g
zhòu zhì
甲胄 无可置疑
càn
粲然
zhì yú dùn
滞留 愚钝 器宇
禁g锢ù
guǎ
郁郁寡欢
鹤hè立鸡群 正j襟īn危坐 xu轩ān昂áng颔hà首n 低眉
2024年茨威格夜色朦胧读后感

2024年茨威格夜色朦胧读后感《夜色朦胧》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以描写战争、爱情和人性的复杂关系而闻名于世。
这部小说以一战结束后的维也纳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阿尔曼多的视角,展现了人们在战争的废墟中努力寻找生存和爱情的故事。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震撼,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更加深入。
首先,这本小说以维也纳为背景,描述了一战后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维也纳作为奥匈帝国的首都,在一战结束后面临着巨大的改变和挑战。
茨威格将战争带来的混乱和痛苦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描绘街头巷尾的破败和贫穷,茨威格展示了一战后人们痛苦的生活状态。
而维也纳这个城市则代表了整个欧洲在战争后的悲惨景象。
茨威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们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令人深思。
其次,这本小说通过男主人公阿尔曼多的人生经历,揭示了战争对个体命运的巨大影响。
阿尔曼多是一位曾经的医学学生,战争让他不得不放弃学业而投身军队。
战争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的伤害,更是对爱情和人性的无尽怀疑。
阿尔曼多在战争中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们的残暴,这让他对人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他在战后的维也纳孤独地生活着,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宿和存在感。
茨威格通过阿尔曼多的经历,让读者思考战争对人性的摧毁和对个体命运的改变。
除此之外,爱情是这本小说中重要的主题之一。
阿尔曼多在战争结束后,与贵族艾蒂娜相遇并坠入爱河。
他们的爱情是在悲惨的环境下诞生的,一如这个战后的维也纳。
他们试图通过爱情来抵御战争带来的伤害和人性的荒芜,但最终他们的爱情也成为命运的牺牲品。
爱情在这个小说中并非坚不可摧,而是面对着战争给人们所带来的痛苦和不安而脆弱无力。
茨威格以饱满的情感和深入的思考,深刻地揭示了爱情在战争阴影下的脆弱与堕落。
最后,茨威格在《夜色朦胧》中提出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类价值的追问。
阿尔曼多对人性的怀疑和对战争带来的破坏的认识,让他怀疑起人类的尊严与意义。
他在战后的维也纳中见证了人们对金钱和势力的追逐,看到了人们的自私和残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茨威格和他的小说
20世纪的欧洲文坛上,有三位作家被公认是出类拔萃的中短篇小说家,他们是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里亚克和奥地利的茨威格。
而作品译文的语种之多,销售量之大,则以茨威格为最。
1923年8月6日,高尔基给罗曼·罗兰的信中写道:“斯台芬·茨威格——一本关于您的书的作者,是否也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作者?如果是这样,请向他转达我对这个出色短篇的由衷赞赏。
这篇东西好极了,他深深地激动了我。
”同年8月28日,罗曼·罗兰回信给高尔基:“斯台芬·茨威格——就是您提到的出色短篇的作者,您的要求我将转告,他会感到十分高兴。
”
奥地利作家斯台芬·茨威格生于1881年11月28日,逝世于1942年2月23日,他与妻子在巴西服毒自杀。
一
茨威格最擅长心理描写的手法,他总是喜欢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烛幽洞微,发掘人物内心最隐秘的角落,让我们发现他(她)们不曾示人的一面。
在《一个女人一生的二十四小时》中,那个娴静高雅的英籍老妇人C太太,在她貌似平静的外表下,原来有着那样一段惊心动魄的感情经历。
要不是在一个特殊的情景之下,她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将其吐露。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我”,如果不是偶然的机会与十多年前的崇拜偶像相遇,并且再次投怀送抱,外加他们共同的孩子忽然病死等一系列突发事情,“我”同样不会写那“来信”的。
1942年2月23日,茨威格与妻子在巴西服毒自杀。
茨威格笔下的女性是柔情多感的,她们心中向往着美丽的爱情,但却总是阴差阳错,事与愿违。
在她们的心灵中,那段瞬间发生的感情成为永远挥之不去的疼痛。
同样,茨威格用神来之笔,把小说中人物的痛楚,狠心地移植到了读者的心中,令他们为那些虚构的人物,唏嘘低回,历久难忘。
茨威格的情感故事中,深含着人类永恒的、含蓄的、高贵的情愫。
他描写的女人,都有着一份善良的心地,执着的追求。
她们一心仰慕的,是心中认定的高尚的东西,她们愿意用一生的痴情去守护心中的偶像。
哪怕那偶像是冷漠的、半真半假甚至是虚伪的。
茨威格笔下的女性就是这样可爱、可怜,有着不可思议的痴迷。
这些女性总是被沦于“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境地。
也正因其如此,她们才有着抓人的魅力。
茨威格是借助于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命运,表达了他个人身处乱世,理想主义不得实现,而变得虚幻无助的茫然。
二
从茨威格的生存年代得知,他人生中的成熟阶段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度过的。
外部世界的动荡不安,波动着作家敏锐的感情神经,促使他用笔不断探询人生的意义。
这种探询是所有作家共同的任务,但寻求的方向、方式各有不同。
茨威格选择的是开掘人类心灵的角落。
综观茨威格作品中的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东西。
这些人都是处于心灵的不断挣扎的状态,他们的世界是昏暗的、杂乱的,心境是焦灼、无助的。
但他们尽力向上攀爬着,企图抓到救命的树枝或石楞。
但他们抓到了吗?作家只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可能,却没有结果。
我们的心和书中人物的命运一起,始终在命运的悬崖边上悬着。
也只能这样了。
作家的乐观只能保持这么多。
因为文学作品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产物,而且,作家自身性格的因素也决定着作品的调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最好的证明。
在物欲横流、爱情堕落成商品、婚姻变质为交易的时代,一个少女能爱得这样忘我,这样无私,这样纯洁,使人像在令人窒息的秽气中嗅到一股清香,在满地污泥中瞥见一朵莲花。
这是对人的赞美,对美德的歌颂。
是谁造成了他们不幸的命运?时代和社会本来就是畸形的,把正常人压成了畸形,刻画这些畸形人,就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揭露。
1922年出版的小说集《马来狂人》,标志着茨威格的写作达到了成熟期。
《马来狂人》是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齐名。
茨威格在这篇小说里,通过心理分析的方法让我们看到人的灵魂深处各种激情的波动。
作者在发掘人物内心、刻画人物命运的时候,充满了同情,这是作品扣人心扉、引起共鸣的一大秘诀。
在表现方式上,茨威格并没有标新立异,离奇晦涩、怪异神秘的东西与他无缘。
尽管他写的人物是被生活压成奇形怪状的畸形人,他们的心灵是扭曲的,但是对他们的表达和描写并不古怪荒诞。
三
茨威格生逢乱世,使他有一颗痛苦的文学心。
这大概也应了“时代不幸文学幸”的话。
但另一方面,与社会的险恶相反,茨威格有幸生活在当时欧洲文化的中心维也纳。
几十年中,贝多芬、莫扎特、约翰·施特劳斯父子、李斯特、萧邦在那里生活和活动,群英荟萃,人才云集。
茨威格生长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富商的家庭,父亲经营纺织业发家致富,母亲出身于金融世家,属于奥地利上层社会,在他16岁那年发表了他最早的诗歌,从此便踏上了通向大师的道路。
然而仅有文学的天分和良好的文化氛围,还不足以使一个写作者成为文学大师。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战争期间,茨威格经受了饥寒和通货膨胀。
冬天缺乏燃料,为了取暖,他就坐在床上盖着被子写作,写完一页便把冻得发紫的手指伸进被窝取暖。
他看到了很多人无家可归,看见了饥饿。
在和人民的接触中,他研究人的灵魂、内心世界,研究历史,以心理分析的方法,去研究历史事件中群众和历史人物的心理和活动。
这就使他写出了大批动人的小说和传记,他用饱蘸同情的笔墨描写人们的不幸命运,刻画他们饱经忧患的灵魂。
这位熟谙历史、洞悉灵魂的传记作家、小说家,
在人们还没有看清法西斯的罪恶企图,还没有觉察法西斯的危机之前,已预感到阴云密布、杀气冲天。
可惜他性格中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对此他直言不讳:“我的天性与英雄气概是格格不入的,我并不耻于公开承认这一缺陷。
我在任何危险情况中的自然态度总是避免。
”
这个弱点在紧要关头,竟导致了他悲剧性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