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材料淀粉微球对Cu2+、Cr3+和Pb2+的吸附机理研究

合集下载

淀粉微球吸附胭脂红动力学研究

淀粉微球吸附胭脂红动力学研究

淀粉微球吸附胭脂红动力学研究
刘荣基;张友全;熊开朗;童张法
【期刊名称】《化学工程》
【年(卷),期】2010(38)6
【摘要】以模型药物胭脂红为吸附质,考察淀粉微球的吸附动力学特性.分别采用5种常用的吸附动力学方程对不同吸附质初始质量浓度的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显示淀粉微球对胭脂红的吸附过程较好地符合Lagergren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然后通过考虑胭脂红初始质量浓度、体系温度和微球平均粒径对吸附的影响,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平衡吸附量与质量浓度、温度和平均粒径之间的综合吸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确定了影响淀粉微球吸附载药各种因素的主次关系,为研究淀粉微球的吸附载药作用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
【总页数】4页(P10-13)
【作者】刘荣基;张友全;熊开朗;童张法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013.2
【相关文献】
1.复合淀粉微球对铜离子的吸附及动力学研究 [J], 冀国强;邵秀芝
2.阴离子淀粉微球对Cr3+的吸附及动力学研究 [J], 黄永如;李仲谨;王海峰;苗宗成;刘节根
3.功能性交联木薯淀粉微球对Cr3+的吸附行为及吸附动力学研究 [J], 丁立稳;汤建萍;王雷
4.淀粉微球对Co^(2+)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 [J], 王磊;李仲谨;赖小娟
5.淀粉微球对Pb^(2+)的吸附及动力学研究 [J], 苏秀霞;杨祥龙;李仲谨;刘节根;诸晓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型药物载体一淀粉微球的合成及载药研究

新型药物载体一淀粉微球的合成及载药研究

新型药物载体一淀粉微球的合成及载药研究
侯新朴;唐晓峰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轻工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3(009)004
【摘要】本文研究了淀粉微球的合成、性质及载药,微球的平均粒径为10μm,以磷酸氯喹为模型用包埋法载药,证明淀粉微球是一类无毒、可靠、有效的药物载体,是微球剂中的一种新型式。

【总页数】8页(P17-24)
【作者】侯新朴;唐晓峰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460.4
【相关文献】
1.载药马铃薯淀粉微球合成工艺的研究 [J], 王文莹;韩舜愈;蒲陆梅;张红利
2.载药淀粉微球的反相乳液法合成及吸附性能研究 [J], 赵新法;李仲谨;蔡京荣;肖浩江;余丽丽;朱雷
3.肠用载药淀粉微球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J], 刘晓桓;杨建洲;田颖
4.离子液体微乳液在载药淀粉微球合成中的研究进展 [J], 问娟娟;高洁;张爽;唐静;王燕;崔建强;牛兴琼
5.载药淀粉微球的合成研究 [J], 詹国平;黄可龙;张法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交联木薯淀粉微球的合成、表征及吸附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交联木薯淀粉微球的合成、表征及吸附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交联木薯淀粉微球的合成、表征及吸附性能研究的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木薯淀粉微球因其良好的稳定性、生物可降解性和大量的空间结构,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催化剂载体等领域。

为了提高木薯淀粉微球的
吸附性能,目前研究人员采用了不同的交联剂对其进行交联,但目前对
于交联木薯淀粉微球的合成、表征及吸附性能方面的研究尚不充分。

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交联木薯淀粉微球的性能,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 合成:选取亲水性的交联剂,在一定条件下将交联剂加入木薯淀
粉溶液中进行搅拌混合,然后滴加至交联剂对应的溶液中。

通过调整交
联剂的浓度和交联时间等参数,获得合成木薯淀粉微球。

2. 表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对合成的木薯淀粉微球进行表征,分析其表面形貌、结
构和成分等信息。

3. 吸附性能:利用溶液吸附法研究交联木薯淀粉微球对于某种有机
物的吸附性能,探究交联时间和交联剂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吸
附过程中吸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三、预期研究结果
1. 成功合成交联木薯淀粉微球,观察到其表面形貌和结构等特征。

2. 研究交联时间和交联剂浓度对于交联木薯淀粉微球吸附性能的影响,并确定其最优条件。

3. 研究交联木薯淀粉微球对某种有机物的吸附机理。

四、研究意义
1. 对于提高交联木薯淀粉微球的吸附性能,具有理论指导价值。

2. 为开发新型高性能吸附材料提供参考和思路。

3. 促进木薯淀粉微球的应用研究和工业化生产。

交联淀粉对Cr 3+离子的吸附研究

交联淀粉对Cr 3+离子的吸附研究

hgetasrt no r w s 7 w e h ia m s cnet t no r w s 0m L. n ecea r oaew s i s b o i f 3 a % hntei t l as o cnr i f 3 a s h p o C 8 n i ao C 2 / adt hlo sg a h t d 10s L i H 6 . / ,wt p . h
研究课 题 ¨ 。 J
可 降解 的淀粉 吸附 法处 理 含铬 废 水 是一 种 较 理想 且 有发展 前途 的方 法 。本 研究 用 交 联 淀粉 作螯 合 剂 , 它 的合 成 及 其对 c 离 子 的螯 合 性 能进 行 对 r
了探 讨和 研究 。
环 境 中重 金 属 离 子 的处 理 , 由于 其 化 学 行 为 和生态 效 应 的复 杂 性 , 2 近 0年 来 , 直 是 国际 环 一
余 少 英
(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 福建 福州 3 0O 5 OO) 摘 要: 以交联淀 粉为研究对象 。考察 了 p H值 、 用量及 c 离子初始浓 度对交联淀粉去 除 c 离子效果 一 一
的影响 。结果表 明, 交联淀 粉是一种有效去除废水中 c3 r 离子的处理剂 。当 c 3 r 离子初始质量浓 度为 2 s L 0m / 、 交 联淀粉添加量为 1O I时 ,c3 . r 离子在溶液 p H为 6时的去除率达到最高 , 8 % 。 为 7 关键词 : 交联淀粉 ; 螫合剂 ; 吸附 ; r c3

称取 10g的绝 干 玉 米 淀粉 , 0 在搅 拌 下 加 入到
20g2 的 K H溶液 中, 0 , % O 然后 置于一定 温度 的恒温 水浴锅 中, 滴加一 定量 的环氧氯丙 烷 , 在一定 温度下

酰化壳聚糖交联微球对铜离子吸附性能研究

酰化壳聚糖交联微球对铜离子吸附性能研究

酰化壳聚糖交联微球对铜离子吸附性能研究张润虎;宁门翠;李理【摘要】以脱乙酰度95℅的壳聚糖为原料,通过丁二酸酐酰化、氯化钙交联后对壳聚糖的改性,制备出吸附性能更好,稳定性更好的酰化壳聚糖交联微球.并研究了酰化壳聚糖交联微球对Cu2+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酰化壳聚糖交联微球对铜离子具有很好的吸附性能.吸附的最佳条件是:微球对铜离子吸附时间为60 min、pH 值为6.0.在吸附过程中,△Gθ 值在13.58~11.28 kJ·mol-1之间,△Hθ=11.61 kJ·mol-1,△S=76.82 J·K-1·mol-1,表明酰化壳聚糖微球吸附水中Cu2+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熵过程.【期刊名称】《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9(035)001【总页数】6页(P77-82)【关键词】酰化壳聚糖交联微球;吸附;Cu2+离子;热力学参数【作者】张润虎;宁门翠;李理【作者单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化工学院,云南昆明650033;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化工学院,云南昆明650033;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环境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36.1在天然水体中很少有Cu2+。

水体中的Cu2+主要是由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引起的。

Cu2+会影响水的颜色和气味。

Cu2+进入水生生物体内后,会积累并转化为毒性较大的有机物,通过食物链转移到人体,对人体产生各种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胃痛、肝功能衰竭、低血糖、头痛、脱发、神经系统中毒病症[1-2]。

因此,有必要去除废水中的Cu2+。

根据GB25467-2010《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铜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规定:直接排放浓度限值为0.5 mg·L-1,间接排放浓度限值为1.0 mg·L-1。

含Cu2+废水处理的方法通常包括吸附、化学沉淀、膜分离、反渗透、离子交换、溶剂萃取和混凝/絮凝等。

多孔淀粉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多孔淀粉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多孔淀粉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淀粉微球,尝试采用新的的合成方法制备淀粉微球,并讨论各因素对聚合过程以及产品性能的影响,并利用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对产品进行结构表征。

将淀粉微球作为一种新型的吸附材料,研究了淀粉微球对Vc的吸附性能以及作为干燥剂的干燥能力。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为:(1)采用反相悬浮交联的方法,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同时以三偏磷酸钠作为交联剂,司盘80作为乳化剂,大豆油为油相制备食用级吸附淀粉微球。

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研究制备条件对多孔微球交联度、含磷量的影响,从而得出最佳的反应条件:pH为10,反应温度50 ℃,交联剂用量%淀粉,反应时间 5 h,结果表明:采用反相悬浮技术合成淀粉微球工艺较简便,反应时间较短,反应条件温和,各因素较易控制,重现性好。

(2)探讨了致孔剂聚乙二醇不同分子量分别为600、1000、2000、4000、6000、10000、20000和不同用量以及三偏磷酸钠用量不同,制备不同的多孔淀粉微球对亚甲基蓝吸附效果的影响;通过实验选择出最佳的条件:致孔剂聚乙二醇的分子量为4000、6000、10000,聚乙二醇用量g/g淀粉,反应时间5 h,三偏磷酸钠用量%淀粉。

(3)以致孔剂聚乙二醇的分子量为4000、6000、10000制得的微球用来吸附Vc,结果表明:以致孔剂聚乙二醇4000制得的微球吸附性最好,释放速率最小,最适合保存容易氧化的Vc。

(4)以聚乙二醇4000作为致孔剂,大豆油为油相制备多孔淀粉。

5g可溶性淀粉,g 三偏磷酸钠和1g聚乙二醇4000制备多孔淀粉。

它的吸湿率最高可达%。

它有一个比表面面积1699m2/g。

多孔淀粉的吸湿率随相对湿度增大。

多孔淀粉的吸湿效果比氧化钙干燥剂好。

多孔淀粉不可再生。

交联淀粉微球对Cu^(2+)的吸附性能

交联淀粉微球对Cu^(2+)的吸附性能

交联淀粉微球对Cu^(2+)的吸附性能
王磊;李仲谨;赵新法;赖小娟
【期刊名称】《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年(卷),期】2008(24)8
【摘要】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反相悬浮聚合制备了交联淀粉微球(CSM),研究了CSM对Cu2+的吸附行为,利用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综合热分析仪对吸附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研究了吸附机理。

结果表明,CSM对Cu2+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CSM通过物理吸附、配位吸附方式吸附Cu2+,吸附Cu2+使CSM结晶结构被进一步破坏,结晶度下
降,CSM总体热稳定性下降,Cu2+对CSM主链的分解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

【总页数】5页(P104-107)
【关键词】交联淀粉微球;吸附;Cu^2+;机理
【作者】王磊;李仲谨;赵新法;赖小娟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36.12
【相关文献】
1.磁性交联壳聚糖微球对Cu2+的吸附性能研究 [J], 傅明连; 高果; 韩煜; 卢霞; 李家莉
2.磁性壳聚糖硅胶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吸附Cu^(2+)的性能研究 [J], 吕浩永;赵亚
菲;胡静荣;张慧娟
3.交联淀粉微球对Co^(2+)吸附行为的研究 [J], 杨黎燕;李仲谨;赵新法;王磊;范涛
4.丙烯酰胺改性果胶-Fe_3O_4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对水和海产品中Cu^(2+)的吸附性能 [J], 陈思;马占玲;李宁宁;万俊菲;贲楚璇;励建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改性纤维素微球的制备及其对pb2+吸附性能的研究

改性纤维素微球的制备及其对pb2+吸附性能的研究

改性纤维素微球的制备及其对pb2+吸附性能的研究谷军;周冠成;吴伟兵;龚木荣;戴红旗【期刊名称】《纤维素科学与技术》【年(卷),期】2014(022)003【摘要】利用绿色环保的碱/尿素/水溶剂体系直接制备纤维素溶液共混聚乙烯亚胺(PEI),然后通过高压静电法制备再生纤维素微球,并与戊二醛交联固定化,制备了复合型吸附材料.借助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方程研究了改性纤维素微球对pb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改性纤维素微球对pb2+具有较好的吸附容量达到9.46 mg/g,相比空白微球提高50%以上,并且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 等温方程.【总页数】6页(P8-13)【作者】谷军;周冠成;吴伟兵;龚木荣;戴红旗【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制浆造纸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37;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制浆造纸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37;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制浆造纸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37;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制浆造纸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37;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制浆造纸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36.11【相关文献】1.改性膨润土的制备及其对Pb2+的吸附性能研究 [J], 原金海;邓利均2.改性膨润土的制备及其对电镀废水中Pb2+、Cr3+、Ni2+的吸附性能研究 [J], 罗道成;刘俊峰;陈安国3.改性玉米芯的制备及其对Pb2+吸附性能研究 [J], 翟继武;林杨;潮洛濛;谢文波4.含多羟基化合物的改性聚苯乙烯微球对Pb2+的吸附性能研究 [J], 齐风佩;胡一凡;欧盼霖;谢丹5.改性果胶-Fe3O4磁性微球制备及对Pb2+吸附性能 [J], 胡冬婉; 马占玲; 马骁; 励建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K yl oao f u i ayC e i r 1 e b rt y o A xl r h m s y& tc n lg o C e c l n u t , a r i t eh o yfr h mi d s y o aI r
M i sr f E u a in, h a x n v ri f S in e & t c n l g , Xi a 1 0 ni y o d c t t o S a n iu ie st o c e c y e h oo y ’ n 7 0 21, i a; Ch n
h vo f h trhmir sh rs CS )o o e a sr t nmaeil frM“ C , r a dP ) a n e — a iro es c cop ee ( Ms f v l d opi tr s o ( u t a n o a C n b w siv s
苏秀 霞 杨 祥 龙 诸 晓锋 李 仲谨 李金 凤 苗 宗成
( .陕 西 科 技 大 学 教 育 部 轻化 工助 剂 化 学 与 技 术 重 点 实 验 室 , 安 7 02 ; 1 西 10 1 2 南 开 大学 化 学 学 院 , 津 3 07 ) . 天 0 0 1 摘 要 以 可 溶 性 淀 粉 为 原料 , 反 相 悬 浮 体 系 中合 成 N, 亚 甲 基 双 丙 烯 酰胺 交 联 淀 粉 微 球 为 载 体 , 究 了新 型 吸 在 N一 研
tg td i hs p pe . Th tr h mi rs he e n herp o u t fe d o p in we e c a a trz d b c n i g iae n t i a r e sa c c o p r s a d t i r d c sa ra s r to r h r ce ie y s a n n t
附 材 料 淀 粉 微球 ( R S ik ds r ir p ee C M ) M ( u 、 r 、 b ) 静 态 吸 附 行 为 。 利 用 扫 描 电 镜 、 CO -n e t c m co h r , S s 对 c “ c “ P 的 Sl ah s x射 线
衍 射 仪 和 红 外光 谱仪 对 微 球 及 其 吸 附产 物 进 行 表 征 , 析 讨 论 了 3种 金 属原 子结 构 , 究 了吸 附 机 理 。结 果 表 明 :0 K时 . 分 研 38 c “ 、 b 和 c“ 的饱 和 吸 附 量 分 别 是 2 4 、. O和 0 2 m lgC Ms c “ 离 子 吸附 能 力 最 强 , 且 其 通过 物理 吸附 、 u P“ r .3 O 3 .7m o , S 对 u / 并 配 位 吸 附 方 式 吸 附 M” , 得 出 引 起 微 球 吸 附 能 力 大小 可能 与金 属 离 子 电荷 、 子 半 径 和 外 层 电 子 排 布 的 差 异 因 素有 关 。 并 离
m a e i l o t r a s f r Cu
Cr a d Pb 。 n

S ixa Ya g X a go g Z uXioe g L h n jn L ifn MioZ n c e g u X u i n in ln h a fn iZ o gi i ne g J a o g h n
2 C l g f h mir , a k i nvri T aj 0 0 1 , hn ) . ol eo C e s y N n a U i s y, i i 3 0 7 e t e t nn C ia
A b t a t Th rs —i e tr h m ir s e e s n h sz d fo s l b e sa c y iv re s s e so oy sr c ecosl nk d sa c c o ph r y t e ie r m o u l tr h b n e s u p n in p l . me i— t n wih N .N me h l n ia r lmi e a c o s 1 i g n su e a re . h t tc a s r to e rza i t o . t ye e b s c y a d s r s .i ng a e twa s d c rir T e sa i d o p in b . nk
e crnmi ocp ( E ) l t c so e S M ,X- y dfat n( R e o r r irc o X D) a d f r rt nfr nrrd set soy ( TI , a f i n o i r s m if e p c ocp F - ue a o a r R)
关键词 新 型材 料 淀粉微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吸附 机 理
中图分类号
0 3 . 2 661
文献标识码

文章 编 号 17 —18 2 1 )30 9 —5 6 39 0 (0 0 0 —420
S u n a s r to e ha s o t r h m i r s he e v 1 t dy o d o p i n m c nim fs a c c o p r s no e
第 4卷
第 3期
环 境 工 程 学 报
Chi s o n lo vr n n a ne e J ur a fEn io me tlEnzn e i i e rn
Vo 1.4 .No.3
M a .2 0 O r 1
2 0 1 0 年 3 月
新 型材 料 淀 粉 微 球 对 C 2 r+和 P 2 u +、 3 C b+ 的 吸 附机 理 研 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