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新说(1)

合集下载

干部在线培训题库练习及答案

干部在线培训题库练习及答案

一、单选题1 中国共产党党徽为()组成的图案。

A、镰刀和锤头2 党员缺乏革命意志,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条件,党的支部应当对他进行教育,要求他限期改正;经教育仍无转变的,应当()。

B、劝他退党3 预备党员预备期满时,应由()主动向党组织提出转为正式党员的申请。

C、本人4 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党的支部,坚持()的原则。

B、个别吸收5 共产党员有权行使()。

B、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6 共产党员有权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

A、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7 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

B、民主集中制8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A、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9 在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时,我们党历来坚持的五项原则是()。

B、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0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相结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B、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11 发展是我们党()的第一要务。

B、执政兴国12 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C、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13 事故灾难中发生概率最高的是()。

C、交通事故14 危机后的管理行为是()。

C、总结危机15 当前在发展党员上要注意处理好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坚持()原则。

B、质量第一16 新时期党员流动的人数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建立以()的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D、流入地为主、流出地为辅17 ()是党章规定的党员的义务。

B、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18 “十二五”规划以()为主线。

C、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9 全面取消农业税共取消了三个方面的()项税费。

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简答

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简答

三、简答题:0.“百日维新”期间在教育改革上有哪些主要举措?答:(1)下令各地建立新式大、中、小学堂,学堂中增加了近代学科内容;(2)创办了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这是变法失败之后得以保留的唯一变法成果;(3)下令各地设立农务学堂、蚕桑学堂、茶务学堂,决定兴办矿务、铁路、医学等专业学堂。

(4)改革科举,改试策论,并增设近代科学类。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试对它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加以分析。

答:(1)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劝学篇》,它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谈“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外篇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气”。

从而系统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

(2)张之洞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从而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制度措施的系统引进开辟了道路,但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

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触犯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

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本质就是如此。

(3)中体西用的观点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和思想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

2.《大同书》中是如何构建理想教育体系的?答:《大同书》是康有为构思理想社会的著作,完成于1884年,但直到变法失败后经过修改才发表。

《大同书》中包括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理想教育体制的蓝图,体现大同世界人人平等、教育普及、施教合理、使人健康发展的远景。

(1)人本院和育婴院,属于学前教育;(2)小学教育,6岁儿童入学;(3)中学院,11岁入学;(4)大学院,16岁以上中学毕业生。

《大同书》中的教育体制是儒家教育思想与借鉴西方学制结合的产物。

3.20-30年代进行的教学改革实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杜威的一些教育观点,如“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几乎成为教育界的口头禅。

中国文化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内蒙古民族大学

中国文化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内蒙古民族大学

中国文化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一章测试1.来自()的佛学,经过与中同本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和吸收佛学成果的新儒学。

答案:印度2.世界上古代原生文化中,()文化则是罕见的古今绵延的文化类型。

答案:中国3.在东亚形成了一个以()为中心的“汉字文化圈”。

答案:中国4.中国的( )以其公平性、开放性和流动性,影响了近代西方的考试制度和文官制度。

答案:科举制度5.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答案:人工大理石;故宫;骨针6.下列属于文明出现标志的是()。

答案:城市的出现;文字使用;青铜器使用7.中国文化大体植根于()经济生活土壤之中。

答案:农耕经济;游牧经济8.下列属于中国文化特质的是()。

答案:尊君重民;人文传统;中庸协和;伦理中心9.中国社会组织的特色,与宗法制延绵不绝、紧密相连的,是专制政体的长期持续。

()答案:对10.文化史,顾名思义,是以“文化”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科学,是专门史的一个门类。

()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20世纪初叶以来,西方学者如()等,从“文化及人种单源说”出发,指认中国人种外来说。

然而,大量考古发现一再有力驳斥了这类论断。

答案:安特生2.从体质人类学考察,世界上的人类属于黄种人的是()。

答案:蒙古人种3.中国传说中“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的是()。

答案:燧人氏4.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领袖的选拔方式是()。

答案:禅让5.下列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的是()。

答案:使用磨制石器;养畜业;陶器制作6.下列属于初民精神世界中自然崇拜的是()。

答案:太阳崇拜;月亮崇拜;山神崇拜7.从原始社会直至汉民族形成之前,中华大地上生活着的三个主要部落族团是()。

答案:苗蛮集团;东夷集团;华夏集团8.下列属于新石器文化遗址的是()。

答案: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9.“旧石器”和“新石器”的区分,主要在于先民使用的石器工具制作的精细程度。

历史趣谈秦始皇焚书坑儒没错 考古学家发现新证据

历史趣谈秦始皇焚书坑儒没错 考古学家发现新证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秦始皇焚书坑儒没错考古学家发现新证据导语:说起秦始皇的罪名,焚书坑儒绝对是一项大罪,因此事秦始皇留下来千古骂名。

但是现在人们发现了新的证据,秦始皇焚书坑儒没有错,扯不到什么说起秦始皇的罪名,焚书坑儒绝对是一项大罪,因此事秦始皇留下来千古骂名。

但是现在人们发现了新的证据,秦始皇焚书坑儒没有错,扯不到什么专政上去,一直以来,都是后世之人误解了秦始皇。

其实,秦始皇坑杀的是那些欺骗他多年的术士,这些术士以寻找长生不老药为名,待在秦始皇身边多年骗钱,然而几十年后秦始皇仍然没有找到不老药,一气之下将这些欺骗他的术士全部杀死,这件事情被刘邦等后世篡改,变成了焚书坑儒。

始皇三十五年,众术士依然没能找到不死之药。

这时,卢生对秦始皇说,我们之所以一直找不到仙药,是因为皇上的住所让臣子们知道了,妨害了神仙。

现在皇上治理天下,还没能做到清静恬淡。

希望皇上所住的宫室不要让别人知道,这样,不死之药或许能够得到。

”秦始皇信以为真,非但如卢生所说去做,还自称“真人”,不称“朕”。

可见秦始皇对不死之药的渴望之强烈。

但术士之言乃是谎话,终有一日会被揭穿。

由于担心事发被罚,侯生、卢生决定逃出咸阳。

在逃之前,两人还未自己求药不成找借口:“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

于是乃亡去。

”始皇听到两人私逃并且还诽谤了皇帝,大怒,指责方士“韩众等去不生活常识分享。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2、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3、重创:秦朝,“焚书坑儒”4、正统: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5、冲击: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6、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融合7、理学: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年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8、批判继承: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一、近代戊戌变法的主将梁启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警句自勉。

他以忧国忧民的精神,参与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结合史实,查找资料,谈谈顾炎武和梁启超为什么有同样的感受。

答案提示:顾炎武和梁启超生活的时代都处在国家危亡之际,不约而同地产生了救国救民的思想。

二、收集一些现实生活的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说应该如何辨证地看待传统思想文化。

答案提示:(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A、传统文化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B、传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C、传统文化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D、传统文化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A、尊卑等级观念;B、重男轻女的观念;C、因循守旧的观念;D、重利轻义的观念;E、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传统文化应采取的态度:A、批判、继承、改造;B、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成语故事:焚书坑儒

成语故事:焚书坑儒

成语故事:焚书坑儒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

其中,焚书坑儒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项。

这个故事发生在秦始皇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11年。

当时,秦始皇认为六国的思想文化对秦朝的统治构成了威胁,于是下令焚烧六国的书籍,坑杀了四百六十名儒士。

这个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秦始皇认为六国的思想文化是分裂国家的根源,只有通过焚烧书籍才能达到思想上的统一。

其次,秦始皇希望通过坑儒来打击六国知识分子的反抗,以维护秦朝的统治。

焚书坑儒的过程是这样的:秦始皇下令焚烧了六国的书籍,这些书籍包括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各个流派的思想著作。

同时,他还下令坑杀了四百六十名儒士,这些儒士大多是六国的重要知识分子。

焚书坑儒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首先,它对中国的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许多珍贵的书籍被焚烧,使得后世难以再重新发现。

其次,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的思想文化出现了断层,许多重要的思想学派逐渐消失。

总之,“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我们应该从这个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要尊
重知识、尊重文化、尊重人权。

抱歉,当前访问用户较多,请稍后重试。

文档助手持续学习升级中,期待为你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36讲汉代儒学课件新人教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36讲汉代儒学课件新人教版
——《祭礼的由来》
探究:(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汉朝皇帝祭孔的礼仪越来越重,说明了孔 子及儒学地位的逐渐提高。 [提示] 现象: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原因:董仲舒 更新儒学体系,建立“新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中央设太学,传播儒术。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第 36 讲 汉代儒学
“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秦初,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反 对郡县制。 2.经过: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秦始皇坑儒, 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
3.评价 (1)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 浩劫。 (2)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称之为 “灭学之祸”。 (3)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_儒___学__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7.法律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 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 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 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 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提升点一 单列视点——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评价
视角 1 从社会发展角度命题 汉代儒学是在继承先秦儒学、吸收黄老之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 的,呈现出外儒内法的特点。解题时需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对点 1] (2017·北京高三统练)历史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
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

《中国文化史》课程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学习辅导

《中国文化史》课程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学习辅导

《中国文化史》课程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学习辅导一、学习要求:第二章主要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生成、发展的经过。

先秦时期到近代,教材选取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百家争鸣、汉代黄老学说与经学、佛教与道教、宋代理学等知识要点进行分析。

重点掌握:人文主义基调的形成、百家争鸣、汉初儒法之争、儒释道三教合流、理学的代表、西方文化在近代的传入。

二、知识点归纳:(一)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是以区域文化汇聚融合模式形成的。

古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中国是人类最早活动的地区之一。

人类的历史距今已有四五百万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人类早期各阶段的遗骸化石,在中国大地上均有发现;人类起源序列各主要环节,在中国古人类学的发现中没有缺环。

中国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7000余处。

有学者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划分为几个特色不同的文化区:1、黄河中下游文化区:一是黄河中游以中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磁山文化、裴里岗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等。

二是以黄河下游的泰山为中心,代表文化有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

2、长江中下游两个文化区:长江中游文化区,指以江汉平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屈家岭文化等。

长江下游文化区指以太湖平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

3、燕辽和黄河上游文化区:指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等地带的北方文化区。

4、华南文化区: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包括两广、闽台、江西在内的东南沿海地区文化。

5、北方游牧和渔猎文化区:指东北北部、蒙古高原、阿拉善高原和塔里木盆地东缘等地以细石器为代表的考古遗存。

上述考古文化的区域划分反映了中国文化起源的基本模式,中国文化就是在这种多元区域性文化不平衡发展的基础上,汇聚、冲突、融合而成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段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1)孕育阶段:大体说来,新石器时代,我国南北各地就已存在各种古文化。

这些古文化都属于中国早期的农垦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焚书坑儒”新说(1)秦始皇“焚书坑儒” ,早就定格为文化摧残的象征符号。

天下举凡读书人皆好称引,鲁迅用它来和希特勒焚书相比,博尔赫斯用它和造长城来对始皇帝大发议论。

独立的史家偏生有其独特的癖好,他不敢就在假设的基石上扑扇想象的翅膀,更不屑于人云亦云,总是费尽心机试图描绘一个更详细的过程或者寻找一个更合适的理由,而孜孜以求的结果常常竟真与所谓的“常识”大相径庭。

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对书籍和读书人的迫害时时都在发生从未中止。

类似“焚书坑儒”这样的举动在中国历史上既非第一次,更远远算不上最大的一次。

史上大“革”文化之“命” 的惨烈事历历可数,固不待言;而“焚书”更早在秦始皇之前一个半世纪即已发生:在商君教引下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

(《韩非子•和氏》)如果我们重新查账的话,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后果其实真算不得十分严重。

所谓的“焚书坑儒”实际上是两个独立的事件。

公元前213 年(秦始皇34 年),在秦始皇的咸阳宫酒会上,70 博士为这位始皇帝祝寿。

仆射周青臣大拍马屁,说什么“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被书呆子型的博士淳于越直斥为面腴;淳于越大唱“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的儒家老调,却惹得身为丞相的法家李斯大
为不满,认为“今诸生不师今
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因此倡言:“史官非《秦记》
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
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自商鞅变法后,依靠法家的严刑峻法大大提高了它的军事实力和行政效率,并最终得以并吞六国、统一宇内,因此秦始皇自然批准了李斯的建议。

比较可惜的是各国的史书,烧了个精光,大大增加了司马迁写《史记》的难度,《史记•六国年表序》:“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也使得西晋挖出的魏国史书《竹书纪年》身价倍增。

国家史志尽记些个颁历告朔、战争祭祀的大事,事关王统,秦始皇此举完全可以理解。

《诗》、《书》、百家语非博士官所职皆烧之,“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也就是说,民间不许再收藏、传授《诗》、《书》、百家语,但博士职掌的这些书籍还是被保留的。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儒、道、名、墨等诸家学说在民间被禁,唯法令可学,鼓励向“吏”学习各种法令。

此外,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各种相关实用技艺
的书籍也都受到保护。

项羽火烧咸阳,包括《诗》、《书》、百家语在内的博士官职掌的国家
图书在劫难逃。

但《诗》、《书》之类终究还是很好
地得到了传存。

《六国表序》:“《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

”秦始皇焚书令下,象伏生这样的读书人抱着简册就跑掉了。

汉惠帝“除挟书律” 后,文、景、武帝时各种秦际遭禁的《诗》、《书》、百家语在民间大量出现。

其称大宗者如鲁共王坏孔子宅而得的孔壁书,河间献王搜集的古文书,河内女子发老屋而得的古文书。

汉以后《诗》、《书》等儒家经典更是发扬光大。

反倒是秦际特准保护的医药、卜筮、种树这些相关实用技艺的书籍灭绝失
传。

要不是这些年陆续发现了不少简帛日书、式法、五星占、养生方、病方、脉经、胎产书、导引图、美食方(最近在虎溪山沅陵侯吴阳墓中发现)等等,我们对古代伟大的实用技艺知识就只能永远停留在《汉书•艺文志》的那张书目单上。

秦始皇在“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之后,“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 ,虽属冠冕堂皇的门面话,但儒生和方士事实上确实还是相当自在甚至可以说很活跃。

公元前212 年(秦始皇35 年),秦始皇羡慕长生不死的“真人” ,用侯生、卢生等方士以求灵芝仙药。

方士以无法交差而“亡去”。

“始皇闻亡,乃大怒曰:‘,, 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

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

'于是使御史悉
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

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益发谪徙边。

”(《史记・秦始皇本纪》)同样值得细细分析的一次事件。

首先,令秦始皇愤然的候、卢、韩、徐诸生皆是方士。

被逮着的诸生及其“传相告引” 而供出的“犯禁者”中或有些是儒生,但确确实实司马迁时代,并没有“坑儒”一说。

《史记•儒林列传》明言:“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其次,方士以所谓仙药诱惑人主并造谣诽谤,罪当杀。

“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处置亦未见得有什么特别过分处;如果我们同样相信《史记》的话,比起长平之战大将白起坑杀40 万降卒来,堂堂始皇帝坑杀460 余人又算得了什么。

既然是两个实际影响并不算太大的事件,为什么会给国人世人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至固定地作为文化摧残的象征符号?我一直怀疑有人作了手脚,进行了故意的夸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