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细胞核与染色体

合集下载

第七章染色体的整倍性变异

第七章染色体的整倍性变异
体的单倍体,上述小麦的单倍体;
(3)节段异源多元单倍体 (segmental allo-polyhaploid) 指来 源于节段异源多倍体的单倍体,如紫花首蓿的单倍体 n=A1A2=2x =16。
二、单倍体的特征
(一)决定某些动物的性别 动物几乎都是二倍体的,但动物中有少数自然存在的一
倍体,且与性别有关。例如某些膜翅目昆虫( 蜂、蚁 )和 某些同翅目昆虫(白蚁)的雄性个体就属于一倍体,它们是 由未受精的卵子 (n=x)发育成的(单性孤雌生殖)。而雌 性个体则为二倍体。
染色体组的构成。 (三)遗传分析 单倍体的每一种基因都只有一个, 所以在单
倍体细胞内, 每个基因都能发挥自己对性状发育的作用,不 管是显性还是隐性。 (四)创制新种质 利用花粉小麦染色体工程,获得了小麦 各种异源非整倍体花粉株系:异源易位系、异源代换系、 异源附加系、异源多附加系和异源附加-代换系等(胡含等, 1999)。
韩学莉等(2006)的研究表明,玉米的单倍体除叶宽外,单倍体的 株高、穗位高、叶长、主轴长、雄穗分枝数、花粉活力均显著低于二 倍体(表7-1)。 除了保卫细胞的大小存在差异外,细胞内的叶绿体数也存在差异。例如, 烟草(Nicotiana tabacum) 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平均为32.25个,而单 倍体仅为11.02个(朱惠琴等,2006)。
(3)用化学药剂诱发 常用的化学药剂有用甲苯胶蓝 (TB)、 马来酰肼、二甲基亚砜、2, 4-D、赤霉素等多种药品。
3. 单亲染色体消失 在某些有性远缘杂交,例如小麦 与球茎大麦、栽培大麦与球茎大麦的远缘杂交中, 球茎大麦的染色体在上述杂种的胚胎发育早期会逐 步丢失。染色体消除的可能原因之一是双亲体细胞 分裂周期长短不一,双亲染色体在分裂周期中不同 步而导致某一亲本染色体的丢失。

第七章细胞核核被膜

第七章细胞核核被膜
④ 输出蛋白 (exportin)
Bidirectional traffic
➢Transport of large proteins into nucleus needs 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 (NLS)
核定位信号
(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NLS)
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
电镜下,核孔显示出复杂的结构, 是一个由颗粒蛋白、纤维蛋白构成的 复合功能区域。
(二) 核篮模型:
1992 Akey, Goldberg
① 胞质环 ② 核质环 ③辐 ④栓
① 胞质环(cytoplasmic ring):核孔边缘的胞质面一侧,
环上分布有8条伸向胞质的短纤维。
2. 核间隙(peninuclear space )
① 内外核膜之间腔,宽约 20—40nm的间隙,
② 与内质网腔相通,其充满液 态的不定形物质,含有多种蛋白 质和酶等, ③ 胞质与核物质交换重要通道。
3. 核孔和核孔复合体
核孔(nuclear pore):
内外核被膜上在一定距离处相互 融合的直径约40~150nm环状 小孔。密度与细胞类型和细胞生理 状态有关, 35~65个/m2。
1. 外核膜(outer nuclear membrane)
位于细胞核外侧、与细胞质相邻的膜,形态与糙 面内质网膜极为相似,其表面有附着核糖体.外 核膜是糙面内质网膜的特化区域。
内核膜(inner nuclear membrane):
位于外核膜以内,面向核质的膜,表面没有核糖体 附着,内侧面有纤维状蛋白质网附着,称核纤层。
细胞核的化学组成
细胞核的基本结构

细胞生物学复习总结(有题有答案)

细胞生物学复习总结(有题有答案)

第二章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一、将真核细胞内的结构体系归纳起来可分为三大系统:(1)以脂质及蛋白质成分为基础的生物膜结构系统;(2)以核酸(DNA或RNA)与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遗传信息表达系统;(3)由特异蛋白分子装配构成的细胞骨架系统。

二、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原核细胞真核细胞代表生物细菌、蓝藻和支原体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和动物细胞大小较小(1-10μm) 较大(一般5~100μm)细胞膜有(多功能性) 有核糖体 70S(由50S和30S两个 80S(由60S和40S两个大小大小亚基组成) 亚基组成)细胞器极少有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溶酶体等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有核膜和核仁染色体一个细胞只有一条一个细胞有两条以上的染色双链DNA, DNA不与或 DNA与蛋白质联结在一起很少与组蛋白结合DNA 环状,存在于细胞质很长的线状分子,含有很多非编码区,并被核膜所包裹。

细菌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选择性地交换物质:吸收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并且有分泌与运输蛋白质作用。

支原体:◆是最小最简单的原核细胞,直径为0.1~0.3 μm;◆具有细胞质膜,但没有细胞壁;古细菌:古细菌可能是细胞生存的更为原始的类型。

在系统发育上既不属于真核生物,也不属于原核生物。

它们具有原核生物的某些特征(如无细胞核膜及细胞器),也有真核生物的特征(如以甲硫氨酸起始蛋白质的合成,核糖体对氯霉素不敏感),还具有它们独有的一些特征(如细胞壁的组成,膜脂质的类型),人们称之为古细菌。

真核生物可能是起源于古核生物。

古细菌(archaebacteria)与真核细胞曾在进化上有过共同历程主要证据。

(1)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相似,而非由含壁酸的肽聚糖构成.(2)DNA与基因结构:古细菌DNA中有重复序列的存在。

多数古核细胞的基因组中存在内含子。

(3)有类核小体结构:古细菌具有组蛋白,而且能与DNA构建成类似核小体结构。

(4)有类似真核细胞的核糖体:多数古细菌类的核糖体较真细菌有增大趋势,含有60种以上蛋白,介于真核细胞(70~84)与真细菌(55)之间。

医学遗传学章染色体病1

医学遗传学章染色体病1

染色体多态性: 正常健康人群中存在的一些恒定的染色
体微小差异(变异)。 如随体、次缢痕、带纹宽窄、着色等。 这些变异是遗传的且发生频率较高,但
一般不引起机体明显的性状差异和疾病。 特定变异有个体、民族和种族差异。
精选版课件ppt
34
染色体多态的特征
①差异集中在特定染色体的一定部位,都是含有 高度重复DNA的异染色质区,通常仅涉及一对 同源染色体中的一个。
中间 简式: 46,XX,del(1)(q21;q31) 缺失 繁式: 46,XX,del(1)(pter→q21::q31→qter)
简式: 46,XY,t(2;5)(q21;q31)
相互
易位 繁式:
46,XY,t(2;5)(2pter→2q21::5q31→5qter;
5pter→5q31::2q21→2qter)
①着丝粒区;
②D、G组的短臂随体区;
③1、9、16的次缢痕区;
④ Y的q区。
精选版课件ppt
41
五、脆性位点(部位;Fra) P81表7-5
染色体易发生断裂的部位。 断裂点稳定,按孟德尔方 式呈共显性遗传。
脆性位点描述式
中文说明
fra(10)(q25.2)
10号染色体上
fra(10)(q25.1) ; fra(10)(q25.5)
7
人类染色体大小排序
精选版课件ppt
8
1、人类染色体分组

大 A组
B组 C组
D组 E组 F组
小 G组
人类染色体组主要特点染色体序号1 Nhomakorabea3
2
4 ————5
6 ————12、6>X>7
13 ——14 ——15

第七章细胞核与染色体

第七章细胞核与染色体
核被膜功能 构成核、质之间的天然选择性屏障 基因表达的时空隔离 运输作用
图6-2 核被膜的结构
二、核孔复合体(NPC)
核孔复合体的结构模型 核孔复合体的功能
胞质环 核质环 辐
柱状亚单位 腔内亚单位 环带亚单位 中央栓
图6-3 核孔复合体的结构模型
核孔复合体的功能
主要功能就是进行物质运输。核孔复合体进行的 运输既可以是被动运输,也可以是主动运输。 通过核孔复合体的主动运输不仅具有选择性,而 且具有双向性,即核输入与核输出。 核输入
1.着丝粒和动粒 2.次缢痕与核仁组织区 3.随体与端粒
着丝粒和动粒
着丝粒是连接两个染色单体形成有丝分裂染色体的主缢痕, 其将染色单体分为两臂——短臂(p)和长臂(q) 。
根据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分为四种类型 中着丝粒染色体 亚中着丝粒 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动粒是由着丝粒结合蛋白在有丝分裂期间特别装配起来的、 附着于主缢痕外侧的圆盘状的结构 。 动粒可分为三个不同的结构域: 动粒结构域、中央结构域、 配对结构域
作业
名词解释: 染色质与染色体、组蛋白与非组蛋白、常染色质与 异染色质、结构异染色质与兼性染色质、多线染色 体与灯刷染色体、着丝粒与动粒、随体与端粒、次 缢痕与核仁组织区、核型、染色体分带、亲核蛋白、 核仁、
简答题: 1、概述细胞核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2、简述核孔复合体的结构及其功能。 3、核小体的结构特点。 4、试述从DNA到染色体的包装过程。 5、分析中期染色体DNA的3种功能元件及其作用。 6、概述核仁的结构及其功能。
图7-12 根据着丝粒位置对染色体的分类
中央结构域 图7-13 动粒的结构模型
次缢痕与核仁组织区

第07章染色体病

第07章染色体病

第07章染⾊体病第七章染⾊体病染⾊体病(chromosomal disease)是由于体内﹑外因素导致的先天性的染⾊体数⽬异常或结构畸变⽽引起的疾病。

经研究表明,染⾊体是核基因的载体。

⼈类的⼆倍体细胞含有46条染⾊体,构成2个染⾊体组,每个染⾊体组所携带的基因构成1个基因组,基因在染⾊体上按严格的序列呈直线排列,并且每个毗邻的基因位置是恒定的,⼀旦发⽣染⾊体数⽬增减或结构改变,势必导致多种基因的增加或缺失,⽽这些基因表达结果,可引起机体的多个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的异常。

临床上表现出⼀组症状群,如智⼒低下﹑多发畸形等,故⼜称为染⾊体畸变综合征。

本章共分四⼤部分,既正常核型、分⼦细胞遗传学、染⾊体畸变和染⾊体病。

从正常染⾊体识别及相应发展起来的染⾊体技术介绍,逐渐深⼊到分⼦细胞遗传学技术和应⽤,着重讨论了染⾊体畸变类型、发⽣机制及⼏种染⾊体病病的细胞、分⼦遗传学特征及发⽣机制。

在正常核型⼀节中讲解了染⾊体形态结构和类型,着重对染⾊体分组、核型与各种显带技术介绍。

在介绍分⼦细胞遗传学内容时,列举最新、适⽤、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如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引物原位标记(PRISH)技术、DNA纤维荧光原位杂交(DNA fiber-FISH)技术、⽐较基因组杂交(CGH)技术、染⾊体涂染检测技术。

在讲解染⾊体畸变⼀节中,从数⽬畸变和结构畸变两⼤类进⾏分析,前者分为整倍性改变和⾮整倍性改变两种;后者主要有缺失、重复、插⼊、易位和倒位等。

不管数⽬畸变,还是结构畸变,其实质是涉及染⾊体或染⾊体节段上基因群的增减或位置的转移,使遗传物质发⽣了改变,都可以导致染⾊体异常综合征,或染⾊体病。

详细分析了染⾊体畸变发⽣的原因,重点讨论了染⾊体数⽬异常及其产⽣机制和染⾊体结构畸变及其产⽣机制,并说明了染⾊体畸变的分⼦细胞⽣物学效应。

由染⾊体畸变引起的染⾊体病⼜称为染⾊体畸变综合征,包括常染⾊体病、性染⾊体病。

这类疾病对⼈类危害很⼤,⽆特异性治疗措施。

《细胞生物学》学习指南

《细胞生物学》学习指南

第一章细胞概述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从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以及对细胞分裂和细胞器做基本描述的经典时期;直到1953年DNA双螺旋分子结构的确立,伴随着研究手段的进展,细胞生物学才得以确立并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近代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细胞生物学的进步,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离不开细胞这个平台。

在这两门生命科学前沿学科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逐渐实现了细胞科学从细胞生物学到细胞分子生物学的转变。

无论是根据细胞的进化,细胞的功能和形态,都可以将细胞人为的分成三大系统:细胞的膜系统,细胞的核系统和细胞的骨架系统。

第二章细胞生物学技术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学科,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建立与完善,促进了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本章重点介绍了细胞生物学领域中最常用的技术方法与基本原理,并简要介绍了该技术的基本延伸。

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依赖于显微镜技术。

复式光学显微镜是光镜下观察细胞结构的基础,适用于观察活体或固定染色的样品.荧光显微镜技术与免疫学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生物大分子在细胞内的定位与分布的观察。

相差显微镜和微分干涉显微镜技术,适用于观察活体细胞的结构,结合荧光标记技术可以对细胞活体示踪与观察。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利用共焦光路和激光扫描技术,可排除焦平面以外光的干扰,增强图像反差和提高分辨率.但光学显微镜具有局限性,它不能分辨﹤0。

2 μm的物体,而利用电子束对样品成像而制成的电子显微镜,已成为研究机体微细结构的重要手段.根据观察样品的需要,可对观察样品采用特殊的制样方法,如超薄切片技术适于观察细胞内部精细结构,而扫描电镜则用来观察细胞表面形貌特征。

细胞组分的分析可以采用细胞化学、免疫荧光、免疫电镜、原位杂交等方法。

超速离心技术与生化提纯可用于细胞组分的分离与纯化.同位素标记技术与放射自显影技术结合,可应用于研究生物大分子在细胞内的动态变化。

细胞培养技术是细胞工程的基础,细胞融合、杂交瘤制备及组织工程都建立在良好的细胞培养技术基础之上。

细胞核与染色体

细胞核与染色体

细胞核与染色体一、填空题1.真核细胞除了和外,都含有细胞核。

2.染色体的四级结构分别是:、、、。

3.1831年布朗在中发现了细胞核和核仁。

4.着丝粒DNA具有性,并为所染色。

5. 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分子伴侣,时值1978年。

6.核质蛋白协助组蛋白与DNA形成正常的核小体,机理主要是降低,从而阻止了错误的装配。

7.亮氨酸拉链的形成是靠。

8.就目前所知,中度重复序列中,除了外,都没有蛋白质产物。

9.保证染色体进行稳定复制和遗传的三个功能序列分别是:、、。

10.组蛋白带电荷,富含氨基酸。

11.成熟的鸟类红细胞中,被H5所取代。

12.精细胞的细胞核中没有组蛋白,但由取代它的作用。

13.细胞核中的组蛋白与DNA的含量之比为,并且组蛋白的合成是在期,与同步进行。

14.染色质的异固缩现象有正异固缩和负异固缩之分,前者染色,后者染色15.人的等5条染色体中存在核仁组织区。

16.核小体的两个基本的作用是:①②。

17.核粒(核小体)中主要而又比较稳定的化学组成是和。

18.多线染色体在结构上有三个特点:①;②;③。

19.一段长1340nm的染色体DNA,分子质量约2600KD,与等量组蛋白装配可形成约个核小体,进一步包装,可形成长约nm的螺线管。

20.核仁的主要功能是和。

21.核定位信号是亲核蛋白上的一段肽序列,功能是起蛋白质的。

核定位信号不同于其他的蛋白质运输信号,它是的,在核重建时可反复利用。

22.端粒的功能是保持线性染色体的稳定性,即①;②;③。

23.细胞核内的DNA可能通过锚定在核骨架上。

24.真核生物有三种RNA聚合酶分别起不同的作用,RNA聚合酶I参与的合成,RNA聚合酶Ⅱ参与的合成,RNA聚合酶Ⅲ参与的合成。

25.根据多级螺旋模型,从DNA到染色体四级包装,共压缩了倍。

26.动粒和着丝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化学本质也不相同,前者是,后者则是27.核质蛋白是一种亲核蛋白,具有头、尾两个不同的结构域,其具有入核信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染色质DNA (二)染色质蛋白
组蛋白 非组蛋白
染色质DNA
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一个生物储存在单倍体染色体 组中的总遗传信息称为该生物的基因组。 DNA的序列
单一序列又称非重复序列:在一个基因组中只有一个拷贝。 中度重复序列:拷贝数在102 ~105的序列, 高度重复序列 :拷贝数在105以上的序列。 卫星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着丝粒部位; 小卫星DNA:又称数量可变的的串联重复序列,常用于DNA指纹技 术作个体鉴定; 微卫星DNA重复单位序列最短,具高度多态性,在遗传上高度保 守,为重要的遗传标志。
Lys、Arg。 亲核蛋白的入核转运
图6-5 亲核蛋白输入细胞核的过程
第二节 染色质
一、染色质的化学组成 二、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核小体 三、染色质的包装
四、异染色质和常染色质
染色质概念
染色质(chromatin):
指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 的线性复合结构, 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
结构异染色质:整个细胞周期内都处于凝集状态的染色质。
兼性异染色质:指在一定的细胞类型或一定的发育阶段呈 现凝集状态的异染色质。
图6-10 白细胞中的巴氏小体(鼓槌状结构)
第三节 染色体
染色体是细胞分裂期由染色质聚缩而成的棒状结构。 一、中期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二、染色体形态与结构相关的术语
三、染色体DNA的三种功能序列
核小体的结构特点 :
核小体是一种串珠状结构,由核心颗粒和连结DNA组成
①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约200bp的DNA、一个组蛋白核心 和一个H1;
②H2A、H2B、H3、H4各两分子形成八聚体,构成核心颗粒;
③约146bp DNA分子以左手螺旋缠绕在核心颗粒表面,共1.75圈, H1与DNA结合, 锁住核小体DNA的进出口, 起稳定核小体结构 的作用; ④相邻核心颗粒之间以一段60bp的连接DNA相连。
核糖体的加工过程包括:

rRNA基因的转录

rRNA前体的加工和核糖体亚单位的装配

rRNA基因是重复的多 拷贝基因。人的一个 细胞中约有200个拷 贝,是裸露的DNA节 段,相邻基因之间为 非转录的间隔DNA。
图7-21 核仁在核糖体合成中的作用
第五节 核基质
核基质或称核骨架是真核细胞核内的网络结构,指 除核被膜、染色质、核纤层及核仁以外的核内网 架体系。 细胞核骨架:是存在于真核细胞核内的以蛋白成分 为主的纤维网架体系。
狭义:仅指核内基质,即细胞核内除核膜、核纤
层、染色质、核仁和核孔复合体以外的以纤维蛋 白成分为主的纤维网架体系。
广义:包括核基质、核纤层和核孔复合体。
一、核基质的组成 主要组分有三类:①非组蛋白性纤维蛋白②少 量RNA和DNA ③少量磷脂(1.6%)和糖类(0.9%)
二、核骨架的功能
1.核骨架为DNA的复制提供支架
图7-14 荧光原位杂交显示的端粒(上)和端粒序列(下)
三、染色体DNA的三种功能序列
染色体稳定遗传必须具有三个功能单位 ARS 序列:即自主复制序列,是DNA复制的起点。 维持 染色体在细胞世代传递中的连续性。 CEN 序列: 即着丝粒序列,由大量串联重复序列组成 ,保 证染色体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

动粒是由着丝粒结合蛋白在有丝分裂期间特别装配起来的、 附着于主缢痕外侧的圆盘状的结构 。 动粒可分为三个不同的结构域: 动粒结构域、中央结构域、 配对结构域
图7-12 根据着丝粒位置对染色体的分类
中央结构域
图7-13 动粒的结构模型
次缢痕与核仁组织区
次缢痕:是除主缢痕外,染色体上第二个呈浅缢缩的部分称
通过核孔复合体的主动运输不仅具有选择性,而
且具有双向性,即核输入与核输出。
核输入
核输出
图6-4 核孔复合体的核输入与核输出
核输入
亲核蛋白:在细胞质内合成后,需要或能够进入
细胞核内发挥功能的一类蛋白质。
核定位信号 (NLS):是存在于亲核蛋白内的一些
短的氨基酸序列片段,富含碱性氨基酸残基,如
次缢痕。
核仁组织区:是细胞核特定染色体的次缢痕处,含有rRNA
基因的一段染色体区域,与核仁的形成有关,故称为核仁组
织区 。
随体与端粒
随体: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圆形或圆柱形的染 色体片段, 通过次缢痕与染色体主要部分相连。 端粒:是染色体端部的特化部分,其生物学作用 在于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
DNA的三种构型
图6-6 DNA的三种构型
组蛋白
组蛋白是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结构蛋白 ,富含带正电荷的
Arg和Lys等碱性氨基酸,可以和DNA的酸性磷酸基团紧密结
合。 5种组蛋白在功能上分为两类: 核心组蛋白:H2A、H2B、H3、H4帮助DNA卷曲形成核体 的稳定结构,没有种属及组织特异性,在进化上十分保守。 连接组蛋白:H1,在构成核小体时H1起连接作用, 它赋予染 色质以极性。
2.核骨架是基因转录加工的场所
3.核骨架与染色体构建有关
图7-22 染色质结合在核骨架/染色体骨架上
作业
名词解释: 染色质与染色体、组蛋白与非组蛋白、常染色质与 异染色质、结构异染色质与兼性染色质、多线染色 体与灯刷染色体、着丝粒与动粒、随体与端粒、次 缢痕与核仁组织区、核型、染色体分带、亲核蛋白、 核仁、 简答题: 1、概述细胞核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2、简述核孔复合体的结构及其功能。 3、核小体的结构特点。 4、试述从DNA到染色体的包装过程。 5、分析中期染色体DNA的3种功能元件及其作用。 6、概述核仁的结构及其功能。
图6-9 DNA由核小体包装成染色体的基本过程
四、异染色质和常染色质
间期核中染色质可分为异染色质和常染色质
常染色质: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 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 。 异染色质: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高,处于 聚缩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深的那些染色质。
四、核型与带型
五、巨大染色体
一、中期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中期染色体形 态比较稳定是 观察染色体形 态和计数的最 佳时期
图7-11 中期染色体
二、染色体形态与结构相关的术语
1.着丝粒和动粒
2.次缢痕与核仁组织区
3.随体与端粒
着丝粒和动粒

着丝粒是连接两个染色单体形成有丝分裂染色体的主缢痕, 其将染色单体分为两臂——短臂(p)和长臂(q) 。 根据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分为四种类型 中着丝粒染色体 亚中着丝粒 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核糖体根据沉降系数的不同分为70S和80S两种类型,
70S核糖体存在于细菌,线粒体和叶绿体中,80S核糖体 存在于真核生物的细胞质中

核糖体都是由大小两个亚基构成 工作时多个甚至几十个核糖体串连在一条mRNA分子上,
称多聚核糖体
核糖体的组成
核糖体与蛋白质合成示意图
三、核仁的功能
核仁是细胞合成核糖体的工厂
图6-8 核小体的结构模型
三、染色质的包装
染色体是染色质经多步压缩包装而成的, 是染色质的高级 结构 ,染色质以核小体作为基本结构逐步进行包装压缩 , 总共经过四级包装 。 从核小体到螺线管 从螺线管到超螺线管 从超螺线管到染色单体
压缩7倍 压缩6倍 压缩40倍 压缩5倍 DNA———→核小体———→螺线管———→超螺线管———→染色单体
核被膜功能
构成核、质之间的天然选择性屏障 基因表达的时空隔离 运输作用
图6-2 核被膜的结构
二、核孔复合体(NPC)
核孔复合体的结构模型 核孔复合体的功能
胞质环
核质环 辐
柱状亚单位
腔内亚单位 环带亚单位 中央栓
图6-3 核孔复合体的结构模型
核孔复合体的功能
主要功能就是进行物质运输。核孔复合体进行的 运输既可以是被动运输,也可以是主动运输。
②致密纤维组分(DFC):呈环形或半月形包围FC,由致密的
纤维构成。 ③颗粒组分(GC):由直径15-20nm的颗粒构成。
图7-20 人成纤维细胞中核仁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a)是完整的核仁;(b)局部观察的照片,主要是致密区
二、核糖体

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工厂 核糖体含40%的蛋白质、60%的RNA
图6-1 细胞核的结构示意图
第一节 核被膜与核孔复合体
一、核被膜 二、核孔复合体(NPC)
一、核被膜
核被膜的结构
外核膜:面向细胞质基质, 常附有核糖体。
内核膜:面向核基质,其表面没有核糖体颗粒。 核纤层:与核质相邻的核膜内表面有一层网络状蛋白质。
核周腔:是两层核膜之间的空隙。
核孔复合体:内外核膜在某些部位相互融合形成环状开口,称核孔。 核孔是由许多种蛋白装配的复杂结构,叫核孔复合体(NPC)。
TEL序列:即端粒序列是线性染色体两端的特殊序列,由 长5-10bp的重复单位串联而成。保证染色体独立性和稳定 性。 人工染色体
图7-15 染色体的三种功能序列
四、核型与带型
核型
核型是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 是染色体数 目、大小、形态特征的总和 。
染色体分带
用特殊的染色方法, 使染色体产生明显的色带(暗带)和 未染色的明带相间的带型, 形成不同的染色体个性, 以 此作为鉴别单个染色体和染色体组的一种手段。 常用的分带技术有以下几种 :Q带、G带、C带、N带、 R-带、T-带。
非组蛋白
非组蛋白是染色体上与特异DNA序列结合的蛋白质,
又称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
非组蛋白呈酸性,带负电荷
非组蛋白的功能:
主要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和染色质高级结构的形成。
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的结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