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细胞核与染色体

合集下载

第七章细胞核核被膜

第七章细胞核核被膜
④ 输出蛋白 (exportin)
Bidirectional traffic
➢Transport of large proteins into nucleus needs 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 (NLS)
核定位信号
(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NLS)
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
电镜下,核孔显示出复杂的结构, 是一个由颗粒蛋白、纤维蛋白构成的 复合功能区域。
(二) 核篮模型:
1992 Akey, Goldberg
① 胞质环 ② 核质环 ③辐 ④栓
① 胞质环(cytoplasmic ring):核孔边缘的胞质面一侧,
环上分布有8条伸向胞质的短纤维。
2. 核间隙(peninuclear space )
① 内外核膜之间腔,宽约 20—40nm的间隙,
② 与内质网腔相通,其充满液 态的不定形物质,含有多种蛋白 质和酶等, ③ 胞质与核物质交换重要通道。
3. 核孔和核孔复合体
核孔(nuclear pore):
内外核被膜上在一定距离处相互 融合的直径约40~150nm环状 小孔。密度与细胞类型和细胞生理 状态有关, 35~65个/m2。
1. 外核膜(outer nuclear membrane)
位于细胞核外侧、与细胞质相邻的膜,形态与糙 面内质网膜极为相似,其表面有附着核糖体.外 核膜是糙面内质网膜的特化区域。
内核膜(inner nuclear membrane):
位于外核膜以内,面向核质的膜,表面没有核糖体 附着,内侧面有纤维状蛋白质网附着,称核纤层。
细胞核的化学组成
细胞核的基本结构

细胞核与染色体ppt课件

细胞核与染色体ppt课件
细胞核与染色体ppt课件
目录
• 细胞核概述 • 染色体概述 • 细胞核与染色体的关系 • 细胞核与染色体的研究意义 • 总结
01 细胞核概述
细胞核的定义与功能
总结词
细胞核是细胞内的一个重要的亚细胞结构,它含有细胞的遗传物质,控制着细 胞的代谢和遗传过程。
详细描述
细胞核是细胞内的一个重要的亚细胞结构,由核膜、核仁和染色质等组成。它 含有细胞的遗传物质DNA,通过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控制着细胞 的代谢和遗传过程。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细胞核的结构
总结词
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核仁、染色质和核基质等部分,这些结构共同协作,维持细胞 核的正常功能。
详细描述
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核仁、染色质和核基质等部分。核膜是细胞核的外膜,上有核 孔,可控制物质的进出。核仁是细胞核中的一个结构,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染色 质是细胞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结构,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核基质是细胞核中由
不同生物的染色体数目不同,如人类 有23对染色体,共46条。
染色体的组成
染色体由染色质、着丝粒和端粒等部 分组成。
染色体的化学体的主要成分,携 带着遗传信息。
蛋白质
与DNA结合形成染色质, 起到稳定和保护DNA的作 用。
其他成分
如组蛋白、非组蛋白等, 参与染色体的组装和调控。
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细胞核与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从而影响生物体的性状和特 征。
细胞分裂与繁殖
细胞核与染色体的复制和分离在细胞分裂和繁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保证了生物体的生 长和繁殖。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探索细胞核与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

第07章染色体病

第07章染色体病

第07章染⾊体病第七章染⾊体病染⾊体病(chromosomal disease)是由于体内﹑外因素导致的先天性的染⾊体数⽬异常或结构畸变⽽引起的疾病。

经研究表明,染⾊体是核基因的载体。

⼈类的⼆倍体细胞含有46条染⾊体,构成2个染⾊体组,每个染⾊体组所携带的基因构成1个基因组,基因在染⾊体上按严格的序列呈直线排列,并且每个毗邻的基因位置是恒定的,⼀旦发⽣染⾊体数⽬增减或结构改变,势必导致多种基因的增加或缺失,⽽这些基因表达结果,可引起机体的多个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的异常。

临床上表现出⼀组症状群,如智⼒低下﹑多发畸形等,故⼜称为染⾊体畸变综合征。

本章共分四⼤部分,既正常核型、分⼦细胞遗传学、染⾊体畸变和染⾊体病。

从正常染⾊体识别及相应发展起来的染⾊体技术介绍,逐渐深⼊到分⼦细胞遗传学技术和应⽤,着重讨论了染⾊体畸变类型、发⽣机制及⼏种染⾊体病病的细胞、分⼦遗传学特征及发⽣机制。

在正常核型⼀节中讲解了染⾊体形态结构和类型,着重对染⾊体分组、核型与各种显带技术介绍。

在介绍分⼦细胞遗传学内容时,列举最新、适⽤、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如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引物原位标记(PRISH)技术、DNA纤维荧光原位杂交(DNA fiber-FISH)技术、⽐较基因组杂交(CGH)技术、染⾊体涂染检测技术。

在讲解染⾊体畸变⼀节中,从数⽬畸变和结构畸变两⼤类进⾏分析,前者分为整倍性改变和⾮整倍性改变两种;后者主要有缺失、重复、插⼊、易位和倒位等。

不管数⽬畸变,还是结构畸变,其实质是涉及染⾊体或染⾊体节段上基因群的增减或位置的转移,使遗传物质发⽣了改变,都可以导致染⾊体异常综合征,或染⾊体病。

详细分析了染⾊体畸变发⽣的原因,重点讨论了染⾊体数⽬异常及其产⽣机制和染⾊体结构畸变及其产⽣机制,并说明了染⾊体畸变的分⼦细胞⽣物学效应。

由染⾊体畸变引起的染⾊体病⼜称为染⾊体畸变综合征,包括常染⾊体病、性染⾊体病。

这类疾病对⼈类危害很⼤,⽆特异性治疗措施。

生物的细胞核与染色体

生物的细胞核与染色体

生物的细胞核与染色体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其中核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

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而染色体则是DNA的组织形式。

本文将深入探讨生物的细胞核与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

一、细胞核的结构和组成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通常位于细胞的中央位置。

它由核膜、核孔、染色体、核仁和核质组成。

1. 核膜核膜是细胞核的外部结构,由内外两层膜组成。

核膜的主要功能是保护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同时还可以调节细胞核内外物质的交换。

2. 核孔核孔是核膜上的小孔,负责细胞核内外物质的运输。

核孔通过调节通道的开闭来控制物质的进出,从而维持细胞核内外物质的平衡。

3. 染色体染色体是DNA的组织形式,也是细胞核最重要的成分之一。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起到重要的遗传作用,它能够传递和保存生物的遗传信息。

4. 核仁核仁是细胞核内的圆形结构,它主要参与到蛋白质合成过程中。

核仁内富含核糖体,并且能够合成和储存核糖体RNA,从而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5. 核质核质是细胞核内的胶体物质,主要是由水和溶解的物质组成。

核质能够提供细胞核内化学反应所需的环境,并且参与到细胞核的代谢过程中。

二、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复杂结构,常见于有细胞核的生物中。

它在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起到重要的遗传作用。

1. 染色体的结构染色体呈现出线状、X状、圆状等形态,结构上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染色质和着丝粒。

- 染色质:染色质是染色体中最主要的部分,它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而蛋白质则帮助DNA进行包装和组织,使其紧密而有序地存在于细胞核内。

- 着丝粒:着丝粒是染色体上的结构,类似于一个“纽扣”。

它在有丝分裂中起到固定和分离染色体的作用,确保后续的染色体复制过程顺利进行。

2. 染色体的功能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起到重要的遗传功能,并且参与到其他细胞代谢过程中。

- 遗传作用: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它能够传递父代的遗传特征给子代。

细胞核与染色质(共69张PPT)

细胞核与染色质(共69张PPT)
2. 染色体凝集, 具有多样性和异质性:包括参与核酸代谢和修饰的酶类、核质蛋白、染色体骨架蛋白、基因表达调控蛋白等;
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界膜
3. 核孔复合体解散, 30 nm的螺线管折叠成环,沿染色体纵轴,由中央向四周伸出,构成复制环,每18个复制环呈放射状平面排列,结合在核基质上形成微带,
约106个微带沿纵轴构成染色单体。 核质环:位于核孔边缘的核质面一侧,又称内环;
H1组蛋白:在构成核小体时H1起连接作用, 形成染色体 高级结构,
(二)非组蛋白(nonhistone):
序列特异性(相对的)DNA结合蛋白,占染色体蛋白的6070% 。
特性: 1. 具有多样性和异质性:包括参与核酸代谢和修饰的酶类、核质 蛋白、染色体骨架蛋白、基因表达调控蛋白等; 2. 识别DNA具有特异性,识别与结合靠氢键和离子键,位于DNA双
薄层网状结构的核纤层
第二节、染色质 (chromatin)
1879年,W. Flemming(德) 提出 Chromatin——染色质 ——描述细胞核中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 1888年,Waldeyer (德)提出 Chromosome——染色体。
染色质:
指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 成的线性复合结构, 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
传统观点认为染色质是组蛋白包裹在DNA外面形成的纤维状结 构。
1974,Kornberg根据染色质的酶切和电镜观察,发现核小体
是染色质组装的基本结构单位,提出染色质结构的“串珠”模型 。
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构成单位。
(一)核小体的发现
一级结构:铺核小展体染(nu色cleo质som的e) 电镜观察,经盐溶液处理后解聚的染色质呈现10 nm串 珠状结构; 用非特异性微球菌核酸酶消化染色质,部分酶解片段分析结果: 200 bp片段为单位;

细胞生物学细胞核与染色体

细胞生物学细胞核与染色体

细胞核与细胞质细胞核是真核细胞内最大、最明显和最重要的细胞器。

是区别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一般一个细胞只有一个细胞核,但在有些特殊细胞中,有多个细胞核。

细胞核主要由核被膜、核纤层、染色质、核仁及核体组成。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储存场所,与细胞遗传及代谢活动密切相关的基因复制、转录和转录初产物的加工过程均在此进行。

核被膜核被膜的形态结构核被膜是包围在细胞核外的界膜,核被膜含有两层核膜,内层核膜的内表面存在一层由中间丝相互交织成的搞电子密度的蛋白质网络结构,为核纤层。

核被膜的外核膜外表面结合有核糖体。

内外核膜之间隔有间隙,为核间隙。

在核膜的许多部位,内外核膜相互融合,成为通道,为核孔。

每一核空由一个极为精密复杂的结构所组成,此结构为核孔复合体。

核被膜是有内外两层大致平行的膜组成,向着胞质侧的一层核膜称为外核膜,常常与糙面内质网相连,其胞质面上附有大量的核糖体。

近核质一侧核膜为内核膜,其内表面光滑,含有一些特异的蛋白质。

内外核膜之间存在间隙,与糙面内质网腔相通。

有贯穿核被膜的细胞质和核质间的环形通道为核空。

靠近核孔的核膜在化学组成上与其它处的核膜不同,特称核孔区,其特征蛋白为一种跨膜糖蛋白gp210.核被膜的功能及生物学意义一方面,核被膜构成了核、质之间的天然选择性屏障,将细胞分成核质结构和功能区域,使得DNA复制,RNA转录在核内进行。

而蛋白质的翻译则局限在细胞质中。

这样既避免了核质间彼此相互干扰,使细胞的生命活动秩序更加井然。

同时还能保护核内的DNA分子免受损伤。

另一方面,核被膜调控细胞核内外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核被膜并不是完全封闭的,核质之间进行着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这些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主要是通过核被膜上的核孔复合体进行的。

核孔复合体的结构核孔是胞质与核质之间物质交换的通道,每一核孔都是由结构精密的核孔复合体构成,组成核孔复合体的蛋白叫核孔蛋白,核孔复合体的数量随细胞种类、转录活性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细胞生物学-细胞核与染色体思维导图知识大纲

细胞生物学-细胞核与染色体思维导图知识大纲

细胞核与染色体10.1 细胞核概述一、细胞核的概念细胞核是真核细胞内最大、最重要的细胞器,是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储存的场所,是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最根本的区别。

除极少数高度特化的细胞外,真核细胞均具有细胞核。

例外高等植物韧皮部成熟的筛管细胞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二、细胞核的组成核被膜、染色质/染色体、核仁、核基质三、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真核生物遗传物质的主要储存场所,是细胞遗传与代谢的调控中心。

细胞核通过复制、分裂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细胞。

细胞核中还进行遗传信息的转录,进行初始转录产物的加工,并经由核孔进入细胞质中转译,以此调控细胞的生命活动。

四、细胞核的意义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最大的区别即含有完整的细胞核,使遗传物质与细胞质相分离。

遗传物质的复制在细胞核中进行,而遗传物质的表达则拥有严格的阶段性与区域性,受到多个层次的调控,这对于真核细胞复杂的生命过程至关重要。

10.2 核被膜一、核被膜的概念核被膜是指包被于细胞核最外层的,分离核、质的界膜。

能够选择性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核,分为内外两层。

核被膜的组成核被膜的组成:外膜、核周腔、内膜、核纤层、核孔二、核被膜的功能(1)核被膜将细胞分为核、质两大功能区域,使遗传信息的表达具有严格的阶段性与区域性,避免核、质之间相互干扰,同时起到保护遗传物质的作用。

(2)核被膜构成核、质间选择性屏障,细胞核通过核孔复合体调控核、质间物质运输与信息交流。

三、核被膜周期性解体与重建真核细胞有丝分裂时,核被膜于前期解体,末期重现,进行规律性的解体与重建。

(1)有丝分裂前期:核被膜非随机、有区域特异性的解体,形成单层膜泡,核孔复合体消失,核纤层去组装。

(2)有丝分裂末期:核被膜围绕染色体重建,旧核膜与膜泡参与这一过程。

首先附着于染色体表面,并相互融合形成双层核膜,同时膜上的某些功能区域相互融合,与蛋白质组装形成核孔复合体。

(3)核被膜的解体与重建受到细胞促进成熟因子(MPF)的调控,与核纤层蛋白、核孔复合体蛋白磷酸化与去磷酸化有关。

细胞生物学-细胞核与染色体

细胞生物学-细胞核与染色体

(一) 核被膜的结构(Structure of the Nuclear Envelope)
◆外核膜 ◆内核膜
◆核纤层
◆核周间隙 ◆核孔复合体
核纤层
核纤层由核纤肽(lamin)构成,是一类中间纤维。核纤层 的作用有以下两个方面: 1.保持核的形态 2.参与染色质和核的组装
(二)核被膜在细胞周期中的崩解与装配
核酸酶
DNA合成 RNA合成
切割DNA和/或RNA
DNA连接酶
Poly-A聚合酶 DNA甲基化酶 拓扑异构酶 螺旋去稳定酶
作用于染色质蛋白的酶
在DNA复制和修复时进行DNA连接
在mRNA3'添加poly A尾 DNA甲基化 将超螺旋DNA转变成松弛型 DNA解旋, 形成稳定的单链 蛋白质切割 组蛋白乙酰化和去乙酰化 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的磷酸化 组蛋白甲基化
10nm
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
小于10nm的分子自由出入
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
具有入核信号的蛋白的入核 RNA分子 核糖核蛋白颗粒出核
2. 通过核孔复合体的主动运输 生物大分子的核质分配如亲核蛋白的核输入,RNA分子及RNP颗粒的核输出,在 细胞核功能活性的控制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s , NLS)
核蛋白输入机理
( 1 )亲核蛋白通过 NLS 识别 importinα ,与可溶性 NLS 受体 importinα/ improtinβ异二聚体结合,形成转运复合物;
(2)在importinβ 的介导下,转运复合物与核孔复合体的胞质纤
NLS只是亲核蛋白入核的一个必要条件,某种亲核蛋白是否被转运入核还受到 其它因素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储存场所, 功能: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储存场所, 控制细胞的遗传与代谢。 控制细胞的遗传与代谢。
第一节 核被膜与核孔复合体 8.1.1 核被膜 核被膜( ):位于间期细胞核的 核被膜(Nuclear envelope ):位于间期细胞核的 最外层,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界膜。 最外层,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界膜。 功能: 功能:区隔作用 介导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流、信息交流。 介导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流、信息交流。
C4 Zinc-Finger motif
甾类激素受体蛋白
பைடு நூலகம்
核被膜的TEM照片 核被膜的TEM照片 TEM
核被膜的模式图
二、核被膜在细胞周期中的崩解与装配 • 在真核细胞的细胞周期中,核被膜有规律地 在真核细胞的细胞周期中, 解体与重建。 解体与重建。 • 3H-胆碱标记实验表明旧核膜参与新核膜的形成。 胆碱标记实验表明旧核膜参与新核膜的形成。 胆碱标记实验表明旧核膜参与新核膜的形成 • 核被膜及核孔复合体的装配是一个有序的、受细 核被膜及核孔复合体的装配是一个有序的、 胞周期调控因子调控的过程。 胞周期调控因子调控的过程。
2. (亲)核蛋白的入核机制 • 亲核蛋白(karyophilic protein)(P.256) 核蛋白( ) • 核定位信号(NLS, P.256) 核定位信号( , • NLS由4-8个氨基酸组成,含有 个氨基酸组成, 由 个氨基酸组成 含有Pro、Lys和Arg。 、 和 。 对其连接的蛋白质无特殊要求,并且完成核输入后 对其连接的蛋白质无特殊要求, 不被切除,有利于细胞分裂后核蛋白重新入核。 不被切除,有利于细胞分裂后核蛋白重新入核。
第八章
细胞核与染色体
内容提要 第一节 核被膜与核孔复合体 8.1.1 核被膜 8.1.2 核孔复合体 第二节 染色质 8.2.1 染色质的概念及化学组成 染色质的基本结构——核小体 8.2.2 染色质的基本结构 核小体 8.2.3 染色质包装的结构模型 8.2.4 异染色质和常染色质
内容提要 第三节 染色体 8.3.1 中期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染色体DNA DNA的三种功能元件 8.3.2 染色体DNA的三种功能元件 8.3.3 核型与染色体显带 8.3.4 巨大染色体
第二节、 第二节、染色质 • 1848年,Hofmeister发现于鸭跖草的小孢子母细胞。 发现于鸭跖草的小孢子母细胞。 年 发现于鸭跖草的小孢子母细胞 • 1879年,W. Flemming提出染色质( Chromatin )。 提出染色质( 年 提出染色质 • 1888年,Waldeyer提出染色体(Chromosome)。 提出染色体( 年 提出染色体 )。
螺旋-转角-螺旋模式 螺旋-转角-螺旋模式 Helix-Turn-Helix motif 同型二聚体 C端螺旋识别DNA大沟的 端螺旋识别DNA大沟的 DNA 特异碱基。 特异碱基。
锌指模式: 锌指模式: 包括C 锌指模式。 包括 2H2和C4锌指模式。
C2H2锌指模式 C2H2 Zinc-Finger motif 在转录因子 TFⅢA中最 Ⅲ 中最 早发现。 早发现。每 个锌指单位 是一个DNA 是一个 结合结构域。 结合结构域。
(一)被动扩散 离子、小分子物质以及直径在 离子、小分子物质以及直径在10nm以下的 以下的 物质原则上可以自由通过( 物质原则上可以自由通过(P.253)。 ) (二)主动运输 1.主动运输的特点 主动运输的特点 生物大分子的核质分配主要是通过核孔复合 体的主动运输完成的,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选择性和 体的主动运输完成的,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 双向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双向性,表现在三个方面(P. 255)。 )
•核蛋白入核的转运过程 核蛋白入核的转运过程 转运过程分为结合与转移两个步骤。 转运过程分为结合与转移两个步骤。 转移过程需要 结合 两个步骤 GTP水解供能;需要胞质蛋白因子如 importin α、 水解供能; 水解供能 、 importinβ、Ran (GTP结合蛋白 等的帮助。可 结合蛋白) 、 结合蛋白 等的帮助。 描述如下( 描述如下(P. 255-256,图) : ,
内容提要 第四节 核仁 8.4.1 核仁的超微结构 8.4.2 核仁的功能 第五节 染色质结构和基因转录 8.5.1 活性染色质的主要特征 8.5.2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转录 8.5.2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转录
• 1831年,R. Brown命名细胞核。 命名细胞核。 年 命名细胞核 • 大小:5-20µm。成熟细胞中约占细胞总体积的 大小: 。成熟细胞中约占细胞总体积的1/10。 。
8.1.2 核孔复合体 1949-1950年间由 年间由Callan和Tomlin发现, 发现, 年间由 和 发现 1959年由 年由Watson命名。 命名。 年由 命名 核孔上镶嵌着一种复杂的蛋白质复合体结构, 核孔上镶嵌着一种复杂的蛋白质复合体结构, 称为核孔复合体( 称为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 , NPC)。 )。
一、染色质DNA 染色质 (一) DNA一级结构的多样性 一级结构的多样性 基因组 :单倍染色体组中的总遗传信息 单倍染色体组中的总遗传信息 1.编码序列:负责编码蛋白质氨基酸组成,主要是 编码序列:负责编码蛋白质氨基酸组成, 编码序列 单一序列。 单一序列。
2.调控序列:负责基因选择性表达,多为重复序列。 调控序列:负责基因选择性表达,多为重复序列。 调控序列 中度重复序列(拷贝数 中度重复序列(拷贝数10 1~5); SINEs: 短散在重复元件(〈500 bp) 短散在重复元件( ) LINEs:长散在重复元件(〉1000 bp) :长散在重复元件( )
一、结构组成 • 构成:①内核膜、②外核膜、③ 核周间隙 构成: 内核膜、 外核膜、 • 内外核膜的特点: 内外核膜的特点: ①外核膜的胞质面附有核糖体。与糙面内质网相通连。 外核膜的胞质面附有核糖体。与糙面内质网相通连。 核糖体 ②内核膜的内表面有核纤层与其紧密接触。 内核膜的内表面有核纤层与其紧密接触。 核纤层与其紧密接触 ③内、外核膜在某些部位融合成核孔。在核孔上镶 外核膜在某些部位融合成核孔。 核孔复合体。 嵌有核孔复合体 嵌有核孔复合体。
组蛋白共分为5种: 组蛋白共分为 种 •核心组蛋白(core histone): 核心组蛋白( ):H2A、H2B、 核心组蛋白 ): 、 、 H3、H4;进化上高度保守,尤其是H3和H4 。 、 ;进化上高度保守,尤其是 和 •连接组蛋白(linker histone): 。 连接组蛋白( ):H1。 连接组蛋白 ): 具有属(genus)和组织特异性。 和组织特异性。 具有属 和组织特异性
核孔复合物的扫描电镜照片: 核孔复合物的扫描电镜照片:示胞质面结构
核孔复合物的扫描电镜照片: 核孔复合物的扫描电镜照片:示核质面结构
一、结构模型 核孔复合体由胞质环、 核孔复合体由胞质环、栓、辐、核篮( fish 核篮( trap核质环)组成。核篮之间通过cable网络通道 trap核质环)组成。核篮之间通过cable网络通道 核质环 cable 相连通。 相连通。
核孔复合体
胞质纤维 中央栓 辐 胞质环
核质环 篮纤维 末端环 核篮
二、核孔复合体成分的研究 • 推测可能含有 推测可能含有100余种不同的多肽。 余种不同的多肽。 余种不同的多肽 • gp210与p62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成分(P.252-253)。 gp210与p62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成分(P.252-253)。 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成分 gp210代表一类结构性跨膜蛋白,主要有三方面的 gp210代表一类结构性跨膜蛋白, 代表一类结构性跨膜蛋白 功能(P.253)。p62代表一类功能性的核孔复合蛋 功能(P.253)。p62代表一类功能性的核孔复合蛋 代表一类功能性 白。
二、染色质蛋白质 包括两类:组蛋白、 包括两类:组蛋白、非组蛋白 (一)组蛋白 • 是构成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结构蛋白; 是构成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结构蛋白; 基本结构蛋白 • 富含带正电荷的 富含带正电荷的Arg,Lys,属碱性蛋白; , ,属碱性蛋白; • 与DNA非特异性结合。 非特异性结合。 非特异性结合
胞质纤维
核质
如何确定核定位信号位于蛋白的哪一部分( 如何确定核定位信号位于蛋白的哪一部分(P.256)? ) 对核质蛋白(核素)的头部、完整核质蛋白、 对核质蛋白(核素)的头部、完整核质蛋白、尾部 分别进行标记。 分别进行标记。
核素 (核质蛋白) 核质蛋白)
胞质纤维
3. RNA及核糖体的出核转运机制 及核糖体的出核转运机制 • 细胞核内的 细胞核内的RNA是与蛋白质形成 是与蛋白质形成RNP复合物转运 是与蛋白质形成 复合物转运 出细胞核的。 出细胞核的。 • RNP的蛋白质上具有核输出信号( NES),可与 的蛋白质上具有核输出信号( ),可与 的蛋白质上具有核输出信号 ), 结合。 受体 exportin结合。 结合 • mRNA的5’端帽子结构对 的出核是必要的。 的 ’端帽子结构对mRNA的出核是必要的。 的出核是必要的
拷贝数多于10 高度重复序列 (拷贝数多于 5) : 卫星DNA ( 5-100 bp) 卫星 ) 小卫星DNA( 10-100 bp 3000次) ( 小卫星 次 微卫星DNA(又称SSR) 1-5 bp (又称 微卫星 ) (p.260)
(二) DNA二级结构的多样性 二级结构的多样性 • 3种构像:①B-DNA、②Z-DNA、③A-DNA。 种构像: 种构像 、 、 。
三、核孔复合体的功能: 核孔复合体的功能: •是一种特殊的跨膜运输蛋白,并且是一个双功能、 是一种特殊的跨膜运输蛋白,并且是一个双功能、 是一种特殊的跨膜运输蛋白 双向性的亲水性核质交换通道。 双向性的亲水性核质交换通道。 •双功能:介导被动扩散与主动扩散 双功能:介导被动扩散与主动扩散 双功能 被动扩散与主动 •双向性:既介导蛋白质的入核转运,又介导 双向性:既介导蛋白质的入核转运,又介导RNA、 双向性 入核转运 、 转运。 核糖核蛋白颗粒( 核糖核蛋白颗粒(RNP)的出核转运。 ) 出核转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