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北京大学政治学概论
政治学概论 北京大学 1 第1讲政治的概念 (1.1.1) 课程讲义

1.1中国古代“政-治”意涵考辨我们可以举出来很多关于政治的一些概念,实际上从我们这个学问的角度来理解,对政治的概念的不同解释可以说涵盖了政治学里面和整个人类社会科学里面最核心的内容。
我讲这个话以后你们就会知道,等到你们到后来研究各种不同的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共和主义、极权主义,所有这些主义的最核心的,就是它对政治的不同理解。
所以政治的概念这个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界定的。
下面,我今天讲的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讲一下中国的“政”和“治”这个词,“政-治”这个词的意涵。
我今天一个是讲中国,一个是讲西方。
我采取什么讲法?我经常在讲课的时候经常和同学们讲,我自己受的学术训练的背景是受很强的分析哲学的影响。
因此,我在讨论一些重要的概念的时候,做的第一个事情,就是要对这个概念的缘起,进行一种考释、考察。
今天这个方法,大家如果以后念历史学、念观念史、念哲学、念社会学、念观念史的时候,国外有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派。
这个受德国一个叫Kosseleck的影响,最后在英国有一个叫“剑桥学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功夫,就是做观念史的研究。
好比说,人们说我喜欢自由,我喜欢民主,我喜欢平等,我喜欢公正,它要用观念的分析哲学、语义哲学的方法,要让你分析分析,你要民主是个什么东西?分析出来以后你再决定要不要。
最后很多人做了观念的分析之后,你知道你要的是什么东西,这个东西会带来什么样的可能的好处,什么样可能的负面的东西。
这样,人就容易对你的社会政治的东西有个理性的决定。
如果你以为上政治哲学的目的就是知道,“自由好民主好,人家有我也要,你不给我就闹”,这个不是一种政治学培养出来的。
你应该具有理性思维的能力,要想理性思维能力,就要有一个非常扎实认真的学术方法,当我在研究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都要追根溯源,看看究竟这个是什么东西。
当你说我喜欢政治、我不喜欢政治的时候,你首先要弄清楚政治是什么;当你说民主是个好东西、民主是个坏东西之前,你首先要考察清楚民主是什么。
政治学概论 北京大学 3 第3讲政治学学科内容 (3.3.1) 课程讲义

3.3政治学学科基本框架下面我讲我们这个学科基本的框架,我们是做什么的,你念政治学的话,你里边念什么东西。
政治学学科的基本框架,有两个书可以参考,一个是我给大家列的教学参考书里边罗伯特·古丁的《政治科学新手册》,还有一本书我也列了,就是叫《西方人文社科前沿述评:政治学》,由华世平主编的,这两本书大概介绍了政治学里边有哪一些二级的学科,次级学科,各个学科主要做什么,甚至包括各个学科的现在最著名的人物、著作。
我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根据古丁这个书,政治学应该包含这么多内容:政治理论,political theory;政治制度,political systems;政治行为;比较政治学;国际关系;公共政策与政治;政治经济学;政治学方法论,这是古丁他在他这个书里面所列的政治学下面一些专业。
在西方的特别是在一个典型的美国大学里边,政治学系下面应该最重要的至少有这么五到六个二级学科。
一个是政治学理论,我一会儿稍稍的把理论展开一下,政治学理论,因为任何一个学问里边最重要的是理论部分,理论凝聚了这个学问的理性思考的成果。
好比念经济学最重要的肯定是经济学理论,念社会学最重要的肯定是社会学理论。
一个人的分析能力强不强,能不能把这个问题看得比较清楚,不在于你掌握了多少资料、了解了多少事例,而在于你掌握了多少理论,能不能把这个理论运用到分析事例上去,理论帮助你抽象。
再一个就是政治制度,因为,政治,我在一篇文章里边曾经讲过,如果说政治关注的主要问题是秩序和安全的话,国内是个秩序,国外是个安全的话,那么政治他一定要有某种制度,这个制度。
我们政治学里边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讲制度的。
如果,我要画一个制度,什么是制度,大致来讲至少有这么三块制度你们以后都会注意到。
一类,是最重要的,它是政治和其他的关系,好比政治和社会的关系,这是最重要的,因为我这个社会也包括经济,就政治和非政治的关系,就是制度。
这里边就蹦出来了很多的制度结构,好比说自由主义,好比说有限政府的理论,把政府的权力限定在有限的领域,超过这个领域你就不能涉及了,这是一个制度问题,关于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争论,自由主义和若干其他主义的争论,核心就在于制度。
2014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概论考研参考书-考研招生人数-考研报录比

总之这一轮学习后比较理想的效果应该是:你拿过一本书或者一篇论文,一读就能知道他想表达的是对哪个政治问题的关注,知道自己新获得的这些信息应该填充到政治学科体系的哪个部分。
政治学的复习其实还有一个思路,就是从政治思想史入手,通过总结和归纳各种政治思想的异同,把握政治学的基本关切、主要框架和演进过程。
这方面唐士其老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是不错的教材,或者其他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教材也可以。
事实上即使不打算从这条路入门,唐老师的教材也是必读书,因为北大的政治学概论每年都至少有一个思想史相关的名词,简答和论述题也必须有政治思想史作底子,否则拿到个稍微好看的分数都不容易。
我是最近才注意到这一点,以前没有系统看思想史方面的东西,结果两年的政治学概论考试都吃亏了。
最后,如果有余力和时间,建议看一些中国史通论、中国思想史方面的著作或文章。
因为今年和几位战友讨论试题时,发现北大的老师似乎不太喜欢考生堆砌过多的理论名词,而比较喜欢中西比较的思路。
之所以用似乎,是因为这只是根据我们各自的答题思路和最终分数的猜测,并未求证。
但不管怎样,对本国历史与现实的关注都是国际政治和比较政治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不少人会因为把重点放在西方理论上而忽视这一点,故此提醒一下。
2)国际政治概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推荐教材:个人感觉国际政治概论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教材,基本的分析方法和政治学差不多,也是体系分析法,我当时用的是人大版的国际政治概论和《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其他的像清华、复旦出的类似教材也可以用,掌握基本框架和一些关键概念即可(自己复习时的一个思路:国际政治体系的起源与发展;本质;格局;主要行为体;行为方式和行为规则;国际体系运行的环境〈自然环境、经济、文化和军事〉。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面,孙学)峰老师的国际关系理论讲义和某位网友整理的《演进中的国际关系理论》(其实是本论文集),这两份材料是最实用的。
其次《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王逸舟、《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也可以看。
2013年北大国关院考研真题,2014年北大政治学概论考研考点预测

国际关系理论精要清华大学国际问研究所·孙雪峰四、马克思主义(Marxism)依附(dependence)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条件受制并从属于另一些国家的发展和经济扩张,处于支配地位的国家经济可以独立发展,而受支配的国家只有附属前者才能发展。
(1)激进主义依附论。
弗兰克的“不发达的发展理论”(Development of Underdevelopment),认为宗主—卫星的全球体系和卫星国中心——农村结构的存在使得处于外围的国家日益走向贫困,“外围”的发展与“外围”与“中心”的联系是成反比的。
因此,他主张一种外围与中心“脱钩”。
阿明的理论着重强调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对于“外围”发展的一种制约与剥削性质。
他认为,“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一个世界体系。
矛盾并不存在于各个孤立考虑的国家中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而是存在于世界资产阶级和世界无产阶级之间。
”(2)改良主义依附论。
卡尔多索“指出发展和依附是同时发生、并存的一个过程,而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两个范畴”,因此要利用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来为本国的发展服务,而不是脱离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3)主流依附论多斯·桑托斯认为,20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到跨国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发展中国家进入了一个依靠外资实现工业化。
在这一时期,依附研究的重点应在于生产领域,而不是流通领域。
当代有三种依附形态,即商业—出口依附、金融——工业依附和技术——工业依附。
世界体系(world system)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 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具有单一劳动分工和多元文化的实体。
(1)世界体系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有一个单一的世界经济作为其存在的基础。
世界经济一旦形成,便围绕两个对立关系运行:一是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二是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理空间的相对位置,即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而“不等价交换”和“资本积累”则是这个体系运行的动力。
政治学概论 北京大学 2 第2讲政治学学科历史 (2.2.1) 课程讲义

2.2思考政治的诸种方式接下来就出现了thinking,人类对政治的思考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最早期神话的方式、诗歌的方式。
最早的语言它是一种诗歌的语言,好比说它在一个高级将领命令一个低级将领冲锋的时候,他可能这么说,“愿你像雄鹰一样扑向你的猎物”。
但是,这个没有时间,没有地点,没有具体的行为。
但这是一种political thinking。
早期的political thinking都是神话和诗歌,如果大家看看希腊的神话,早期人类对政治秩序的思考是通过神话,通过诗歌,你读荷马史诗,到后来通过小说文学。
你看看阿拉伯那个《一千零一夜》,它不仅是讲一个文学的故事,它是讲一种政治的,就是我刚才讲,对政治服从的理由和反抗的缘由的一种阐释。
萨达姆·侯赛因在被处死之前写小说,有谁认真研究过他的小说写的是什么?但我可以相信,他的小说一定不是简简单单的关于爱情、生活,它一定蕴含着很深的政治含义。
就是说一个民族在不同的时期,他传达政治信息的方式是不一样。
在他那个文化里边,可以用这个来传达政治信息。
再一个就是历史,用历史来传达政治信息的,像中国是最典型的,以史为鉴,像《资治通鉴》,最典型的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臧否来表达一个政治的信息。
我自己感觉,在西方来讲唯一和我们国家比较相近的是英国。
如果你要研究英国的政治理论的话,一定不要忘了英国的历史,英国的著名的政治理论家和哲学家都有写历史的习惯。
好比说休谟写了非常了不起的《英国史》,这个《英国史》里面包含着休谟的政治的理念。
这是我在讲的上面的这几种,如果按照西方的当代的概括的话,都是非理性方式,理性化程度比较低的思考政治的方式。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理性的方式。
人类首先从一般的差的那个人,natural being,上升到能够把过去、现在、未来联系在一起的existential being,联系的方式就是思考政治,通过神话,通过诗歌,通过文学,通过历史,还有一种就是所谓理性的方式,reason。
2014年北大政治学理论考研真题及官方解析(育明教育武学员回忆版)

育明教育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政治学理论)北京大学政管学院政治学理论考研参考书目考试科目一:政治学原理1、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莱斯利·里普森著:《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3、李景鹏著:《权力政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俞可平著:《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燕继荣著:《现代政治分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考试科目二:综合一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
(用胡绳版本的就可以)2. G.萨托利著:《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
3.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著:《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杨红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4.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
5.唐晓、王为、王春英著:《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 5年。
6.梁琴、钟德涛著:《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年。
7.谢庆奎主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8.杨凤春著:《中国政府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9.江荣海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第二版。
10.陈哲夫、江荣海等主编:《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流派》(上、中、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
11.陈哲夫著:《20世纪中国思想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育明教育考研咨询QQ1559022430 徐老师政治学原理(育明教育武学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合法性2.实证主义3.以刑止刑4.群众型政党二.简答1.大同思想2.协商民主的理论意义?3.中外政治思想史上“知识统治”思想?三.论述1.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对提高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意义?2.比较古今中外政治思想史上的革命思想?综合1.全国人大的立法程序62.中央政法委73.国务院机构类型74.西方国家行政主导原因?5.政党制度对政府形成的影响6.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是在革命的哪个关键阶段写的提出了什么论断7.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对形势的分析并采取了什么措施以导致中国不同命运?8.论述一:建国以来反腐倡廉机制···9.论述二:设计一个比较政治研究框架比较若干国家的政治参与10.论述三:群众路线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作用?···北大政治学考研经验贴(育明教育武学员)2014年考研早已结束,按理说我应该早点把自己的经验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政治学概论 北京大学 2 第2讲政治学学科历史 (2.1.1) 课程讲义

2.1人类政治思考的开端今天讲学科历史。
我记得我上一次在介绍这本书的时候,特别强调的一句话,什么是政治。
政治是什么?服从的道理和反抗的缘由,这是讲的最透彻的一句话,为什么?因为人这个东西和很多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我记得我那年我在北大做了一个讲座,讲韦伯,理解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关键,就要理解人的独特性,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在于,人有对正当性的追求。
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每做一件事总要问,我凭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我该做这件事。
因为我要扭转你那个人,你们那个人的概念很多打上了深深的庸俗唯物论的烙印,这个庸俗唯物主义是不行的。
人就是为了追求有了衣食住、追求物质利益,然后,由于物质利益产生了经济活动,产生了欲望,这个人和动物差不多这个人,人不是那个东西。
人从本质上有一种对正当性的追求,对正当性的追求反映到政治里面,就是对凭什么你管我、凭什么我听你的,这个的追求。
就是我上一次给大家讲的,我的青春谁作主这个问题,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凭什么你管我,所以政治的核心是服从的道理和反抗的缘由。
因为人和所有的东西都不一样。
你想想要把人管在一起有个秩序多难。
所以,我就开始讲,为什么我们就发展出来个政治学。
关于这个学科历史我来讲四部分。
第一部分简单讲一个导论,然后讲传统政治学规范性的方法,然后讲19世纪科学方法的兴起,最后20世纪政治科学的专业化。
我集中先讲导言,这个是和我们上一次相连接的。
上一次我们讲的人类生存不是有个困境吗,什么困境?就这个里面,我上次给大家念过一句,人类生存有一个最根本的困境,就是有限与无限这个困境,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人都追求无限,有限和无限之间,就有困境。
人生存的困境和经历,激发了人们对政治问题的思考,要想,什么是秩序,政治。
所有人类重要的思想家,都会对人生基本的经历做出某种回应,从而产生一些political ideas,所有political ideas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人是什么,人类如何过一种有秩序的生活,或者回到我们讲的这一本《政治学的邀请》来讲,关注的问题就是服从的道理和反抗的缘由,为什么我要服从,凭什么我要服从,哪种制度我该服从,那种制度我不该服从,什么情况下我要服从,什么情况下我不应该服从,哪些权利该留给个人,哪些权利该留给国家,哪些方面国家应该分配,哪些方面个人应该做主,哪些方面应该留给市民社会。
2014年北大政治学概论考研复习规划,历年真题分析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编第四节政治文化的发展一、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因以观念形态出现的政治文化,既是历史发展进程的现实性反映,同时也是人们思想观念代际传递、不断沉淀的历史继承。
历史继承性决定了政治文化发展背后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定性;而现实性则决定了政治文化的发展是随着现实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政治文化的发展集中表现为文化的世俗化和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
文化世俗化意味着人们世界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角色定位标准的深层次变迁,如果说传统社会人们是以笼统的标准观察客观事物,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那么,文化世俗化的现代社会,人们能够以明确的、中立的方式观察事物,在评价和录用社会角色的过程中,现代世俗文化注重的是个人的成就,而非世袭门第。
参与型政治文化则意味着作为现代政治主体的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角色将日趋活跃,他们从先前政治生活中的消极服从者开始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
(二)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动因;二是外部动因1、内部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教育的普及和知识信息流量的增加等方面。
现代化意味着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开始遭到否定,个人在政治系统中的角色也开始由原来的消极服从的“臣民”觉得向现代公民角色转化。
随着现代技术手段和科学知识的不断推广普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有能力认识和控制周围的环境。
从听天由命到理性自觉,个人的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得到空前启蒙和强化。
主体意识的觉醒改变了传统社会人们与政治权位之间的关系模式。
文化日趋走向世俗化,人们对政治权威的忠诚不再是出于某种神秘的彼世信仰或抽象的意识形态,而是将政治权威改善自己生存境遇的能力作为给予支持的条件,与此同时,政治权威也将自身的正当性建立在满足民众福利要求的基础之上。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信息流量的扩大以及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现代公民越来越意识到政治系统与自身福利的内在相关性,并相信自己能够为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而采取行动,改变政治系统于己不利的政策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