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强大表现在核心利益增多

中国强大表现在核心利益增多
中国强大表现在核心利益增多

中国强大表现在核心利益增多

中国强大表现在核心利益增多

2010-07-06 15:21:52

归档在时评| 浏览21529 次| 评论9 条日本媒体称,中国政府在今年3月首次向美国政府高官正式表明立场称,南海是关系到中国领土完整的“核心利益”。中国在这之前曾将台湾问题、西藏问题和新疆问题等定位为事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核心利益”。报道称,中方在3月上旬向访华的美国副国务卿斯坦伯格和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贝德转达了上述方针。斯坦伯格和贝德在北京分别与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外长杨洁篪和副外长崔天凯等举行会谈。报道援引军事人士就中国将南海定位为“核心利益”分析称:“中方可能认为必须表现出强烈的意志以确保海洋权益。”

《纽约时报》的日前也报道,中国直截了当的告诉来访的美国官员,北京不会容忍任何在南海的干扰行为,因为这是中国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核心的主权利益。这是中国首度把南海纳入地位不低于西藏和台湾的核心国家利益之中。这也这意味着,中国将不惜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来保护陆上

与海上的主权。而如果东盟对南海议题没有统一的战略,或者没有美国、日本和印度的联盟,将很难在南海与中国抗衡。以青岛为基地的中国北海舰队在上个月的演习中,进入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都宣称拥有全部或部分主权的南沙群岛,并停泊在从越南手中夺下、现在是中国预警雷达站的南沙群岛水暑礁。同时,中国战斗机也从不同机场起飞,测试他们在南海的秘密行动、夜间飞行、空中加油、雷达干扰和轰炸模拟等作战能力。由于中国渔船在南海反复遭到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骚扰,甚至没收船只,已对南海展开定期巡逻,以维护中国渔船在南沙群岛和四周海域的安全。中国海军上个月刚结束对南海历时3个星期的长程演习,包括中国最现代化的军舰。这些讯息显示,中国日益自信且扩张的海上武力,可能将控制80%的南海。

前段时间CCTV新闻报道。“中国成功研发出3000

海上钻井平台。这是中国在该技术上的飞跃性突破,以往只有少数欧美国家掌握该技术。该技术的成功研发,将为我国更好的开发南中国海。” 南海争议由来已久,许多南亚和东南亚国家都视南海为一块肥肉。尽管中国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但是周边国家无视中

国对南海的主权,并且想将南海问题国际化。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国家邀请美国和英国石油公司开采南海石油资源。中国以往没有开发南海,不止是因为南海所存在的问题。更因为

自身的技术限制,自己没有能力开发南海。3000米海上钻井平台的研发成功,将使我国正式进军南海!

南海海域是全球范围内石油储量与可开采储量较丰富、开采潜力较大的地方,据中国国土资源部的统计,南海有含油气构造200多个,油气田180个,而据美国联邦能源部能源情报署(EIA)统计,南海地区石油探明储量约70亿桶,日产量已达250万桶,而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等机构的调查,该海域天然气储量应至少为石油储量的一倍。尽管各家统计数据差异甚大,但即使不采信最乐观的估计(潜在石油总储量550亿吨,天然气20万亿立方米),不认为南海是“第二个波斯湾”,但无可否认,这里是远东未来最有希望的石油、天然气宝库。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南海问题上只是强调“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今天面对周边国家四无顾忌地疯狂掠夺中国领海的资源,在主权大是大非问题,中国政府不是惧怕战争,而是确实有些考虑。这主要是:中国的海、空军实力虽有明显提高,但武器装备还是落后。而占据我南中国海鸟屿的国家,占据地理位置优势。它们利用占据南中国海岛屿与自已家门较近的便利条件,与远航作战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国海、空军纠缠,咬住不放。远程、远航空战海战,确是目前我国的软肋;就是打得下来,如没有足够的后勤保障和强大的海、空军的协防,被赶走的其它国军队一定不会

善罢甘休。另外,还有美国因素的介入,令中国政府不得不再三考虑。

目前,在南海长期占据中国领海岛屿的国家主要有: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等国。其中气焰最为嚣张的就是越南和菲律宾。

1975年4月30日,越南战争结束,几乎与此同时,越南便成为觊觎南海岛礁、领海、渔业和矿藏资源的主力,在侵占南沙一系列岛礁、初步取得立足点之后,越南于1978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招标,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挪威、前苏联,乃至马来西亚、阿根廷、印度等国的几十家石油公司纷至沓来,涉及区块达120余块,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区块不仅包括越南实际控制的海域,还包括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控制,越方鞭长莫及的海域,最远的竟已达西沙群岛西北部,因此相当一部分区块虽已中标30多年,却至今没有实际操作。1986年,越南在南沙海域打出第一口出油探井,自此一发不可收拾,次年3月,中越爆发赤瓜礁海战,战斗的失败非但未能阻遏越南的石油野心,反倒刺激它加快动手。自1986-2002年,越南仅从南沙海域的油气田,便开采了1亿吨石油,15亿立方米天然气,获利达250亿美元,南海油气开发取代稻米,成为越南国民经济第一大支柱。进入21世纪,越南对南海石油的染指变本加厉,一方面,不断抛出新的区块,进行更大范围、更大规模

的全球招标,另一方面,试图利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含混之处,不仅巩固既得利益,且进一步染指目前无力企及的海域,简单的说,就是在自己控制区闭口不谈合作,而在非控制区则大谈“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并重启搁置已久的北部湾油气开发。

菲律宾是东南亚各国中最早实际对南海诸岛动手的。1946年,菲律宾财长季里诺就打算吞并南沙群岛,1948年季里

诺出任总统,又多次鼓吹并吞南沙部分岛礁,1956年,菲

律宾狂人克罗马宣称自己“发现”了南沙11岛屿,因此拥有主权,并宣布成立“自由国”,后在国际压力下流产,当年12月20日,菲副总统加西亚提出“卡拉延群岛”(即南沙群岛)7个岛屿为

“战后胜利国共管”,是无主之地,因此菲律宾有权开发。1967-1969年,南沙海域发现丰富油气资源,令贫困的菲律宾垂涎不已,1971年7月10日,菲律宾政府首次提出对“卡拉延群岛”领土要求,总统马科斯宣读公告,宣布菲已占领马欢、费信和中业三岛,并称主权来自克罗马的“受让”。由于菲律宾境内当时驻有美国重兵,且是苏比克美国海军基地和克拉克美国空军基地所在,在美国“保护伞”下,菲律宾有恃无恐,各跨国公司也并不担心开发风险,因此菲律宾虽然国弱民穷,但在南海石油开发方面却进展神速,在礼乐滩、忠孝滩、尹

庆礁、郑和环礁周边的中国所主张的专属经济区和领海,菲律宾主导的石油探井和生产性油气田比比皆是,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菲律宾每年开采南海石油350万桶,天然气10亿立方英尺,其中相当一部分应来自南沙海域。2009年,菲律宾国会通过3216号法案,试图将菲律宾群岛基线扩大到南沙群岛,进而进一步扩大其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范围,将更多的油气资源圈进自家地盘。和越南一样,菲律宾在南海资源共同开发方面也是“对人对己两个样

”——别人手里的油气要“搁置争议”,要“共同开发”,自己已经到手的,不谈。

马来西亚上世纪60年代末根据大陆架原则,单方面将南海东南部12个岛礁划归自家,1986年借“五国联防

”演习侵占弹丸礁,1989年侵占光星仔礁和南海礁,在染指南沙方面属于后来户。但在争夺南海石油方面马来西亚动手却早得多:1966年-1969年的南沙油气资源勘探,正是马来西亚石油公司和英荷壳牌文莱石油公司合作进行的,可以说,针对南海争议海域的勘探、开发,马来西亚是始作俑者之一。截止21世纪初,马来西亚已在南海打出近百口油气田,年产石油3000万吨,天然气近50亿立方米——当然,争议海域油气田的产量,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文莱虽然对南海海域提出主权要求,但独立晚、国力弱,并无力进行实际争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对南海石油伸

手。据报道,这个东南亚唯一靠石油发家的小国,其对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也早已深入争议海域。和越南、菲律宾的高调不同,马来西亚和文莱是“闷声大发财”,动静不大,实惠却很大,这和两国的实际情况有关。

这些国家对南海油气资源的侵吞,总得来说,是“胃

多大、胆多大”。这个“胃”一方面是地理位置。越南和菲律宾南北狭长,海、空军可以覆盖大半个南海,因此胃口很大,直欲一口全吞,采用的方式主要是先圈地,然后招标,其中胃口最大的越南,甚至经常将自己根本无法企及的区块拿出来“套现”。

另一方面则是深海石油勘探技术。马来西亚在南沙海域控制区域并不大,但获取的油气资源却十分可观,而连一个岛礁都没抢到的文莱,同样也能在南沙海域分一杯石油羹,靠的就是发达的深海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不仅可以抢先找到油,可在别人无可奈何的海域开采,还可在争议海域外盗采,用招投标方式和平进入他人地盘共采。与之相比,中国过去自主海上石油开发实力平平,最深的海上油井深度不过330米,只能在莺歌海、珠江口等“家门口”转悠,却无法杀到南沙海域“共同开发”。

国际“保护伞”也颇重要。1987年越南之所以在战败后仍然大抢资源,正是算准了海上防空能力几乎为0的中国海军,不敢在南沙海域“扎根”;海空军

装备至今处于“准二战水平”的菲律宾之所以敢于“蚂蚁撼大象”,且能吸引到如此众多跨国企业,正是由于美军撑腰,让它们有恃无恐;而马来西亚能渗入南沙,则是当年的“5国联防”起了重大作用。

越南、菲律宾之所以在南沙态度蛮横,马来西亚之所以不理会中国的主张,是因为南沙海域离它们近,离中国本土远,加上国际环境复杂,它们认定这样做风险小、回报大。与此相反,被公认在南海石油开发方面态度最恶劣的越南,却在北部湾油气开发方面显得“规规矩矩”,在与中国达成协议前一直按兵不动,甚至不惜撕毁、倒赔业已草签的合同,奥妙便在于北部湾两面被中国大陆、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环抱,且陆地与中国接壤,一旦翻脸,吃亏的是自己。说到这里,事情就再明朗不过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如果真的是“最优方案”,那么它的真正达成,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搁置争议,需要有确保争议的实力;共同开发,需要有足以开发的技术。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环球时报》报道:随着越南在今年成为东盟轮值主席国,它可能利用这一地位努力说服其他成员国加入同中国的领土谈判。越南正在暗中大力拉拢其他国家参与到同中国的谈判中来。换言之,随着中国的政治力量在全球日益增强,

越南正在采取一种“国际化”的策略,与东南亚小国联手,获得对中国的谈判优势。人们清楚地记得,就在越南接受东盟轮值主席之际,越南有意安排2009年11月底在河内主办有22个国家50多位学者和官员参加的“南海领土主权争端的国际研讨会”,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越南政府试图通过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让国际社会来提出南海问题,围攻中国。

越南这样做,就是想让大国参与南海事务。使中国在

解决南海问题上投鼠忌器,放不开手脚。越南一边购买俄罗斯潜艇,希望俄罗斯继续前苏联政策,扶持越南来对抗其他大国。另一边准备拉拢美国,积极向美国求购武器。并且让美国弹药补给舰,在金兰湾维修。同时,越南还想利用“南海利益共同体国家”来共同对付中国,并且想拉上

其他没有利益的国家成立联盟。

今年是中国海军走向成熟之年,2010年将是中国海军正式

驶向海上强国之年。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海洋军事力量就是一面盾牌,这个盾牌越结实,我们在盾牌后面越能放心地开发我们的海洋资源,保障我国伟大战略目标和和平崛起的实现,而海洋开拓更是踏上强国之路必经之道,捍卫领土完整收复失地已不再是停留在口上的过多声明,只有实际行动,让世界真正看清强大的中国绝不是欺软怕硬的,尽管面前是世界第一军事大国,但我们从来就没有有输过!

将南海作为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是再正确不过了。因为,只有作为国家的核心利益,才能对美国等强国提出不要染指的强烈要求。把大国对南海主权的奢望打掉,然后再回过头来对付东南亚那些小国。在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上从来就没有可以商量的余地。中国必然会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开发南海的资源。国家核心利益的增多,只是说明了中国的日益强大! 2上一篇<< 美国在黄海军演上骑虎难下

下一篇>> 文强死了,许宗衡们还在!

中国强大表现在核心利益增多

中国强大表现在核心利益增多 中国强大表现在核心利益增多 2010-07-06 15:21:52 归档在时评| 浏览21529 次| 评论9 条日本媒体称,中国政府在今年3月首次向美国政府高官正式表明立场称,南海是关系到中国领土完整的“核心利益”。中国在这之前曾将台湾问题、西藏问题和新疆问题等定位为事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核心利益”。报道称,中方在3月上旬向访华的美国副国务卿斯坦伯格和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贝德转达了上述方针。斯坦伯格和贝德在北京分别与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外长杨洁篪和副外长崔天凯等举行会谈。报道援引军事人士就中国将南海定位为“核心利益”分析称:“中方可能认为必须表现出强烈的意志以确保海洋权益。” 《纽约时报》的日前也报道,中国直截了当的告诉来访的美国官员,北京不会容忍任何在南海的干扰行为,因为这是中国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核心的主权利益。这是中国首度把南海纳入地位不低于西藏和台湾的核心国家利益之中。这也这意味着,中国将不惜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来保护陆上

与海上的主权。而如果东盟对南海议题没有统一的战略,或者没有美国、日本和印度的联盟,将很难在南海与中国抗衡。以青岛为基地的中国北海舰队在上个月的演习中,进入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都宣称拥有全部或部分主权的南沙群岛,并停泊在从越南手中夺下、现在是中国预警雷达站的南沙群岛水暑礁。同时,中国战斗机也从不同机场起飞,测试他们在南海的秘密行动、夜间飞行、空中加油、雷达干扰和轰炸模拟等作战能力。由于中国渔船在南海反复遭到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骚扰,甚至没收船只,已对南海展开定期巡逻,以维护中国渔船在南沙群岛和四周海域的安全。中国海军上个月刚结束对南海历时3个星期的长程演习,包括中国最现代化的军舰。这些讯息显示,中国日益自信且扩张的海上武力,可能将控制80%的南海。 前段时间CCTV新闻报道。“中国成功研发出3000 海上钻井平台。这是中国在该技术上的飞跃性突破,以往只有少数欧美国家掌握该技术。该技术的成功研发,将为我国更好的开发南中国海。” 南海争议由来已久,许多南亚和东南亚国家都视南海为一块肥肉。尽管中国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但是周边国家无视中 国对南海的主权,并且想将南海问题国际化。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国家邀请美国和英国石油公司开采南海石油资源。中国以往没有开发南海,不止是因为南海所存在的问题。更因为

农民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的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

农民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的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向着多元化方向转变,不同人群的利益诉求的不平衡性日益加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诉求都能有充分表达和有效反映的渠道,从而促进各方面利益统筹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当前,我们通过开展“深化完善共创共享机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主题活动,采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深入各村社区调查、信访接待等方式对农民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初步了解了我国最大弱势群体—农民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现状,并就改善农民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提出几点意见,以供参考。 一、当前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农民利益及其表达,也初步建立了农民利益表达的相关机制,但由于历史传统、制度缺陷等多种因素,农民利益表达的原有制度设计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农民缺少相应的话语权,其合理的利益诉求得不到保证。农民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 首先作为农民利益表达的代言人--村民委员会的作用是有限的。村民委员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广大农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积极参与本村事务的管理的利益诉求,但由于其对乡镇政

府严重依赖,常常会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由,对农民利益表达活动进行干涉,特别是农民利益在受到政府机关和社会其他强势群体侵犯的时候,显得无能为力。 其次是人大和信访也未能充分发挥其利益诉求和民意表达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一些人大代表没有充分履职,收集民情民意,只是将代表当做一种荣誉和政治待遇,并未能真正代表民意。 2、绝大多数农民在诉求利益时很少向人大代表反映。 3、人大代表中农民代表的不足制约了农民利益表达。 4、信访制度不能有效承载农民利益表达的需要。对于农民的上访,只要不发生特别突出的事件,中央及省市信访部门大都做些原则性的答复或批转到县乡政府处理。地方政府多对上访者采取拦截、收买、威胁、甚至强制遣送、高压迫害等方式,造成了底层民众对基层信访机构的不信任,下层利益诉求无从上达。而在事实上,群众上访的解决率也较低。 (二)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增多,非法的利益表达行为不断衍生 由于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农民利益表达缺少相应的组织载体,直接衍生出大量的非制度化甚至是非法的利益表达行为。诸如自焚抗议、上访闹事、围堵领导、阻断交通等“群体性事件”,这与农民自身素质不高和法律意识淡薄不无关系,但是从根本上看,处于弱势的农民之所以甘愿冒着巨大风险进行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和抗争,主要还是由于现有的利益表达渠道和政治参与机制不畅和失效引起的。 (三)农民利益表达缺少相应的组织依托

经济全球化与政治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利益

经济全球化与政治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利益 靳许峰 (天水师范学院工学院甘肃. 天水)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探索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要认清经济全球化 及其相关因素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处理好世界上其他国家政治发展进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训和优秀成果与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并正确确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世界定位。全经济球化条件下的中国政治发展战略目标,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政治发展使中国政治本身呈现何种状态,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和境界。这样的战略目标既要适应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潮流,体现政治发展的本质特征,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政治民主化、政治法治化、政治稳定化和政治意识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政治发展;政治民主;国家利益。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探索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认清经济全球化、世界民主化潮流与西方国家民主战略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一方面要立足本国国情,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中国政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吸收其他国家政治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借鉴其他国家政治发展进程中积累起来的、能够对中国政治发展有益的优秀文化成果。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相关因素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不仅受到国内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国际环境密切相关。当前,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也为民主化浪潮的推进和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便利,从而使中国政治发展进程受到外来影响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并非一个纯经济的现象,它对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着重大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始终伴随着文化渗透、价值变迁、制度移植等现象。俄罗斯学者艾莱拉·沙夫罗勒娃(Elena Safronova)认为:“当前全球化的进程不仅是各个国家文化和文明一致性的增长趋势,也是各个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一致性的增长趁势。”[1]这样,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就具有双重性,它一方面会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带来较大的国际压力和负面影响。 从政治体制改革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会推动中国确立一套更加民主和有效的政治机制,同时也便利了西方国家利用经济手段对中国施加政治影响。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决策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任何决策的做出都不能仅仅依靠少数人的知识、经验和才华,也使少数人难以对决策的实施后果进行全面的预测和总结,对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瑞士著名学者简-皮尔·莱曼(Jean-Pierre Lehmann)认为:“当一个国家寻求更大程度上融入全球资本市场和吸引更多国外直接投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时,改进制度和政治管理以及遵守法律规则的压力就会大大增强。”[2]随着中国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政府相应出台了许多顺应国际潮流的举措,以便在经济领域能与国际接轨,这一过程必然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同时,也应注意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美国视之

以群众利益有效表达和回应为重点

以群众利益有效表达和回应为重点 建立多元化社会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 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发生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及时发现并从源头上主动解决问题,减少矛盾。结合成都经济社会建设实际情况,我们该怎么应对这些社会矛盾问题?如何去化解它?昨日,来自省社科院的专家、市委政法委“大调办”的负责人、基层街道、社区的代表们,围绕我市制定出台的《社会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建设实施纲要》进行了热烈讨论。 《社会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建设实施纲要》 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末,建成并不断完善以科学精细的社会预警指标体系为基础,以精准高效的信息处理、风险发布平台为依托,以群众利益有效表达和回应为重点,政府、社会、公民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社会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建好基层社会管理体系。 纲要摘要: ——完善群众利益表达机制 强化政府信息公开: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行政决策公开,提高重大事项公众的参与度,增强论证的专业性,提高听证代表的公信力,完善公共决策的社会公示制度。

健全民意表达和回应机制: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拓宽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整合优化政府部门服务热线资源,实现“一个号码找政府”的便捷服务,确保公众对热线接通率、回复率、问题办结率的满意度逐年提高。 ——健全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 建立社会预警机制:统一规范建设社区、乡镇、县逐级联动、及时处置的信息收集分析和风险发布平台,形成多元参与的矛盾疏导化解机制;对重大决策、事项和工程严格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健全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和引导处置;巩固和深化信访逐级负责制,深入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 抓好基层基础工作:以统筹整合安防队伍、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建立综合维稳体系为重点,以加强街道、社区、楼宇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为抓手,以健全完善区(市)县综合法律服务大厅、乡镇司法所、村(社区)基层法律服务站为依托,建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抓好非政府组织管理。 加强重点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健全流动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和“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网络和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做好“无业可就、居无定所、无正当生活来源”的流动人员管理工作;完善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衔接机制,加强安置基地建设,促进刑释解教人员就业;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七版(2013)》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七版(2013)》?概述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学术界对某类期刊的定义,一种期刊等级的划分。它的对象是,中文学术期刊。是根据期刊影响因子等诸多因素所划分的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从影响力来讲,其等级属同类划分中较权威的一种,是除南大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以外学术影响力最权威的一种。按照惯例,北大核心期刊每四年由北大图书馆评定一次,并出版《北大核心期 刊目录要览》一书! ?简介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由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发布中文核心期刊目录。1992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1996年推出(第二版),2000年推出(第三版),2004年推出(第四版),2008年推出(第五版),2011 年推出(第六版),2013年推出(第七版)。 ?来源 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SOOKAN)、中国学术网(XUESHUW)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分类 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军事 第二编经济 第三编文化、教育、历史 第四编自然科学 第五编医药、卫生 第六编农业科学 第七编工业技术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名单 ?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军事 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4.学术月刊 5.北京师 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文史哲 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0.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1. 社会科学 12.社会科学战线.13.江苏社会科学 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6.河北学刊 17.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8.浙江学刊 19.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浙江社会科学 21.天津社会科学22.社会科学研究 23.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4.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5.求实学刊 26.人文杂志 27.江西社会科学 28.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9四川大学

中国界定六大国家核心利益

中国界定六大国家核心利益 《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据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国务院新闻办6日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人民坚持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不允许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 白皮书说,中国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白皮书说,中国充分尊重各国维护本国利益的正当权利,在积极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充分顾及他国正当关切和利益,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表示,白皮书以权威形式发布,系统化、精细化地涉及和平发展的各方面,比如中国的核心利益。虽然中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做过论述,但这次在白皮书中细化地表达出来更好,更有力。中国不是软柿子,不能忍气吞声、一味退让,应有的权利要坚持。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王在邦说:“白皮书对中国核心利益的界定非常清楚。在当今世界,很多国家和中国一样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不是孤家寡人,不是孤军奋战。” 中国坚持自主发展不转嫁问题和矛盾 《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说,中国坚持自主发展,不把问题和矛盾转嫁给别国。 白皮书说,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归根结底要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把国家发展的基点和重心放在国内,注重从本国国情出发,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把问题和矛盾转嫁给别国。 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据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记者崔清新、梁淋淋)国务院新闻办6日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白皮书重申,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 白皮书说,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延续性、包容性、开放性。白皮书从更宽广的世界历史视野将和平发展道路归结为: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寻求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这条道路最鲜明的特征是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白皮书说。 中国永远不争霸、不称霸 据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记者梁淋淋、傅双琪)国务院新闻办6日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说,中国绝不搞侵略扩张,永远不争霸、不称霸。 白皮书说,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遭受战乱和贫穷的惨痛经历中,深感和平之珍贵、发展之迫切,深信只有和平才能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只有发展才能实现人民丰衣足食,把为国家发展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作为对外工作的中心任务。

高一政治国家利益

高一政治国家利益 第二框: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教学目标:识记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形式,国家力量的含义、我国国家利益的内容,理解国家利益对国际关系的决定作用、坚定地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国家关系的决定因素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过程: 学生讨论:思考P97,探究1,回答其中4个问题。 1、国家关系的含义、内容和表现形式(板书) (1)含义(板书) 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2)内容(板书)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等等。 (3)表现形式(板书) 竞争、合作和冲突。 2、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板书) 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其中国家利益通常首先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如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主要维护的

是军火商、石油商等资产阶级的利益。 (1)国家利益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板书) ①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是其对外活动的主要目的。国际社会的最主要行为主体是主权国家。一个主权国家对内、对外的基本动因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从层次上划分,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一是主权利益,即涉及国家的独立、生存和安全的利益,这是国家最基本的利益;二是发展利益,即发展国内经济和加强对外的政治、经济等联系,增强对外竞争力,维护本国利益等;三是参与的利益,即塑造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良好形象,增强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于更好地参与国际事务。因此,国家利益的核心内容是独立与生存、稳定与发展及国际参与。 从领域上划分,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文化、安全等诸领域。国家利益的内容是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阶级性质的国家和不同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家利益的内容和目标有所不同。如我国在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外交政策的变化。 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国家总是根据自身的利益而行动的。每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首先是维护本国的独立和安全;其次是谋求和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各国政府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都要制定相应的、具体的外交

美国的核心利益是什么

杨恒均:美国的核心利益是什么 中国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2011年9月《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 中国的核心利益第一是维护基本制度和国家安全,其次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三是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2009年7月戴秉国与美对话 什么是我们的核心利益?我个人理解,一是中国的国体、政体和政治稳定,即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中国的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三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这些利益是不容侵犯和破坏的。——2011年9月戴秉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继2005年《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首度推出之后的六年,中国政府再次发表《和平发展》白皮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国务委员戴秉国发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长文,对白皮书进行解释与说明。通读《白皮书》,可以看出执政者对中国和平发展的方向与道路有明确的认识与规划,显示出自信。通过《白皮书》的形式向各国政府与人民耐心解释、反复说明中国的立场,我认为这有利于消除国外对中国发展方向的疑虑与猜忌。但这不是我要展开的话题,今天,我们谈一下什么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 按说《白皮书》里已经明确指出了中国的核心利益,国务委员戴秉国更是先后做了两次具体而微的例举。虽然戴秉国第二次使用了“我个人理解”,但就我个人理解,国务委员这种级别,在谈到国家“核心利益”时是没有什么“个人理解”的。倒是我这种人,有一些“个人理解”,可又不能随便谈。只是《白皮书》出来后,国内一些网友追着问我对国家的“核心利益”的看法,以及希望我谈谈美国的国家“核心利益”。 我说,咱国家的《白皮书》不都说得清清楚楚?难道都白说了?你让我说,万一我说错了一两个字,那不是找抽?再说,这《白皮书》是对洋人说的,你瞎掺合个啥?可一些网友就是固执,不停地发来微博私信与电子邮件,声称《白皮书》要能够说服洋人,首先应该说服中国人吧。听那口气,又把我混成外交部发言人了。

群众的利益诉求

群众的利益诉求 湖北“石首事件”、贵州瓮安“6·28”事件、甘肃陇南“11·17”事件……在信访问题由来已久且长期没有得到根本缓解的情况下,去年以来直至近期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群体性事件,或由于先进入信访渠道未受重视,或直接跨过信访,产生了较大负面作用。这类事件的频发,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基层政权的稳定敲响了警钟,也暴露了信访处置的尴尬,直戳了信访处置的“痛处”。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阶层的逐渐分化、利益主体也日益多元化,因分配不公、利益调整失当引发的信访事件开始增多。纵观一些典型信访案例直至重大群体性事件,群众诉求渠道不畅,特定群体“代言人”缺位,群体利益协商、调整机制缺失,是引发冲突的主要诱因。疏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破除体制性梗阻,是当务之急。这对信访部门和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的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在工作实践中,有的领导干部对信访群众缺乏“爱民之心”,有的只是“戒心”,甚至是抵触心理。群众渴盼解决的利益诉求受漠视,被置之不理。 之所以发生群众利益诉求不受重视的情况,一方面,一些地方长期把发展经济的“第一要务”当作“唯一要务”,热衷于招商引资、上项目,对民生问题不够重视,把群众中特定群体的合理利益诉求当成了“杂音”,民意、民怨难以入脑、上心。另一方面,在现行体制下,一些基层政府和干部有“唯上”的压力,却没有“尊下”的动力,只要事情不“闹大闹炸”,就难以认真倾听和有效解决群众诉求。 更有甚者,由于各种原因,还会出现对上访人群采取拉扯、推搡、驱赶等“高压”现象。由于与上访人发生这种“身体接触”的多是公安民警,警力介入极有可能使矛盾激化,群体性事件或不可预测的局面随时可能发生。因此,在面对信访人群时,慎用警力,慎用强制措施,严格依法办事,不出格,已显得尤为重要。 在破除群众利益诉求的体制性梗阻、构建民意表达机制上,只要有决心、有气魄,办法总会有的。个别地方目前已在这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除此之外,领导干部如何锤炼素质、提高执政为民的意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建立服务型政府,树立起服务意识,不是贴贴标语、喊喊口号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执政理念的根本转变。这是一个长期的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的过程,尤其需要各种相关的、配套的制度建设。(范春生)

浅谈中国国家利益及其特性 《国际政治学概论》专题论文

浅谈中国国家利益及其特性 摘要: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是统一的世界。各国的对外交往都必须立足本国的国家利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重新审视国家利益就十分有必要了。中国必须牢牢把握住国家利益的主客观性、阶级性与民族性、国家性与国际性相结合的特性才能真正做到位中国人民、为世界谋利。 关键词:中国;国家利益;特性;内涵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始终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国际交往中,立足改革大局,中国要想谋求“人民利益”,就必须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利益的内涵也有了新的变化,所以,界定国家利益内涵掌握其特性,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谋求中国国家利益最大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国家利益的内涵 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行为的重要主体有着特定的利益要求,这也是各个国家参与国际政治的根本动机与主要目标,同时也是影响国际关系的核心因素。 在西方国家中大多采取汉斯·摩根索的观点,认为国家利益的概念包含两重因素。一个是逻辑上所要求的,即在逻辑意义上是必不可少的;另外一个是由环境决定的,是可变的。因此,前者有相对永恒存在的必然性,后者则依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必不可少”的利益就是国家的生存,它是相对永恒的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内核,是民族国家的最低要求。作为一个政治实体,一个国家生存的内涵应当包括:国家领土、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完整性[1]。 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确立,中国学者对国家利益有着不同的看法。马克思认为: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际利益使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2]我国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满足国家全体人民物质、精神需要的东西。包括维护国家安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国的国家利益最终是中国人民的利益。 二、中国国家利益的特性 (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 国家利益具有主观性。在分析和判断国家利益时,如何确定国家利益,何种对外政

XXXX最新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XXXX最新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XXXX年政治学院学报83.云南社会科学84.北方论丛85.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6.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87.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8.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9.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0.东疆学刊91.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92.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3.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4.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5.湖北社会科学96.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7.齐鲁学刊98.高校理论战线99.北京社会科学100.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01.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02.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03.贵州社会科学104.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5.社会科学家106.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7.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8.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09.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0.湖南社会科学111.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12.学习与实践113.内蒙古社会科学114.广西社会科学1.哲学研究2.心理学报3.心理科学4.哲学动态5.心理科学进展6.世界哲学7.B(除B9) 哲学心理发展与教育8.中国哲学史9.伦理学研究10.道德与文明11.周易研究12.现代哲学13.孔子研究1.世界宗教研究2.宗教学研究3.世界宗教文化4.中国宗教5.中国穆斯林6.中国道教7.法音 1.统计研究2.数理统计与管理3.中国统计4.统计与决策B9 宗教C8 统计学C91 社会学 1.社会学研究2.社会3.青年研究4.妇女研究论丛C92 人口学1.人口研究2.中国人口科学3.人口学刊4.人口与经济5.人口与发展C93 管理学 1.管理科

北大2016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14年版)北大核心目录(第七版) 序号中文刊名 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1 中国社会科学 2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3 学术月刊 4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6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8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1 社会科学 12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3 江海学刊 14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5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6 文史哲 17 学术研究 18 江苏社会科学 19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1 社会科学研究 22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3 社会科学战线 24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5 浙江社会科学 26 江西社会科学 27 南京社会科学 28 天津社会科学 29 学习与探索 30 河北学刊 31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2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3 学海

35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36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37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8 甘肃社会科学 39 浙江学刊 40 人文杂志 41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2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3 求索 44 求是学刊 45 贵州社会科学 46 思想战线 47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 探索与争鸣 49 广东社会科学 50 中州学刊 51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2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3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4 国外社会科学 55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6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7 东南学术 58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9 山东社会科学 60 东岳论丛 61 云南社会科学 62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3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4 河南社会科学 65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6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7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68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9 社会科学辑刊 70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1 学术交流

构建诉求表达机制推进幸福铜陵建设

构建诉求表达机制推进幸福铜陵建设 魏新京 健全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幸福铜陵建设的重要条件。构建诉求表达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解决少诉求,可诉求,有诉必应三个方面着手,结合我市实际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人民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体系。 一、健全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源头预防机制,解决少诉求。一是进一步加强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以及办事公开工作,认真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加强铜陵政府网、政府信息公开网、行风热线网、铜陵新闻网“民生在线”、“114阳光政务热线”、“881数字电视《政府信息》频道”以及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着力推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二是建立健全有效的决策咨询机构,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确保决策符合实际和民意。保持政策的严肃性、连续性、稳定性,在做出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时,认真进行评估,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接受群众监督,防止因决策不当损害群众利益,而引发各类形式的矛盾和冲突。 二、健全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多维立体机制,解决可诉求。在进一步完善原有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群体需求,拓宽舆情民意的表达渠道,创造更加广泛的诉求表达机会,建立更加合理平等、体系完备、制度健全的利益诉求表达平台,实现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的畅通无阻。一是要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信访主渠道作用,把信访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严格执行和完善信访制度,不断改善信访形式,推行信访受理责任制和失职责任追究制。注意群众信访反映的突出问题和苗头问题,提出完善政策、改进工作的建议,推动涉及群众利益信访问题的有效解决。二是坚持和完善党政领导定期接访工作制度、在线访谈制度,对重大来信来访和投诉,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阅批、接待、督办;三是继续落实“一线工作法”,坚持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制度,广泛开展基层调研,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四是充分利用媒体收集信息、引导舆论和社会监督的职能,进一步办好“行风热线”、“12345政务热线”、“市民论坛”等载体,构建广播、电视、网络、通讯、报刊、信息等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五是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各群团组织和各民主党派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完善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制度,在相关法律法规框架内,建立健全以其相关的诉求表达体系,畅通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及时掌握并努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六是建立和完善群众代表列席政府常务会制度、市委市纪委委员询问、重大决策听证、公示、对话制度,搭建公民参政议政的平台;七是充分发挥政府各级组织和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向社会公布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能、工作程序、办事制度、群众诉求电话,以及其他诉求形式,为群众反映问题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三、健全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办理保障机制,解决有诉必应。一是建立健全有效投诉查处、党政机关问责等制度,促进群众诉求问题的解决。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能,认真受理群众的诉求。建立完善群众诉求收集、处置、反馈的工作链条,提高解决群众诉求的效率和水平。二是建立健全监督激励制度。充分发挥纪检、监察、信访等部门的职能作用,依托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平台,建立和完善电子监察系统,形成有效的督查激励机制,加强对群众诉求受理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群众诉求表达行为不受干扰,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三是建立完善齐抓共管制度。整合力量,着力构建“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综合运用行政、司法、经济等手段,广泛开展调解工作,依法、及

论当代中国国家利益与法律利益的关系

论当代中国的国家利益与法律利益的关系 内容摘要国家利益是每个国家处理国际事务时的根本原则,从这方面来看国家利益出现场合对多的应该是国际社会。但我们不能否认国家利益的内部表现形式,即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等平行对等的场合。而法律利益是指国家内部社会的利益。但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国家利益会对国内法律利益的内容产生影响,而且国际法律利益的发展也会促成国际法律的完善。因此,国家利益与法律利益这两种利益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而我们在探讨它们的联系的时候主要是关注当代在我国特殊社会意识形态下其相互冲突和相互影响的内容。 关键字国家利益法律利益影响 【Content abstract】national interests is every countries deal with international affairs fundamental principle, from this perspective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state of many should appear occas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But we can't deny that the interests of the state's internal forms, namely the interests of the state and the collective interests, personal interests, and the parallel equivalence occasion. But a legal interest refers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state internal society. But in the new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e national interests of domestic law will affect the interests of the cont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legal interests will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law improvement. Therefore, the interests of the state and legal interests both benefit a link exists. And we in discusses their contact is mainly concerned when contemporary Chinese special social ideology in the content of its influence each other. 【Keywords】The interests of the state Legal interests Influence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就踏上了一条充满荆棘的国家发展道路即没有前例可循的社会主义道路。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大幅的提升,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得到了基本的发展。但是应该清醒认识到的情况是当前以及以后相当长时间内中国还将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中国的基本内部环境。外部背景方面,当前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在国际事务中中国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国际事务中如果缺少中国的参与将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此外,国际安全,恐怖主义、贸易安全、国际能源问题、国际环境保护问题、国际核问题等国际问题的产生也要求作为国际一份子的中国参与到国际社会中去。同时这些问题也加强了各国的联系。这便是本文在探讨当代中国国家利益与法律利益的相互影响时的大背景。只有了解了此背景我们才能更清晰的分析出国家利益、法律利益以及它们相互联系中的脉络。 在探讨国家利益、法律利益时我们需要对利益进行定义。按照周旺生教授在《论法律利益》中的观点:“利益就是能够使社会主体的需求获得某种满足的生活资源,且这种资源是以客观规律、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所认可的范围为限度的。”【1】而利益对于法和国家的产生影响甚大,因为法和国家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对利益的配置和固化的结果。由于社会利益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原始社会只有社会共同利益的局面,从而出现了阶级利益分化,使原有反应整个社会利益的规范不敷需要,这样便终于引致首先和主要反应执政阶级利益的出现即国家的出现和新型规范的产生即法的产生。 法律利益作为利益的一种是由于作为满足社会主体的资源稀缺性、社会发展程度和人类天生的社会地位和智力的差异性以及各种利益群体的出现必然会导致矛盾和冲突需要法律对此加以规定而由法律加以选择和确认那些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利益为法律利益并对此加以法律保护而产生的。因此法律利益区别于一般利益的特征是法律利益的法定性以及其内容是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按照周旺生教授的观点:“利益从一般利益转化为法律利益,其主要且直接的原因在于,各种利益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需要发予以调节和处理。而发对利益的调节过程,也就是法将利益转化为法律利益并予以实现的过程。”【2】而博登海默的观点也与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2版)

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 A/K综合性人文、 社会科学学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学术月刊 4.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8.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9.复旦大学.社会科学版 10.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1.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12.江海学刊 13.文史哲 14.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5.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6.河北学刊 17.社会科学研究 18.学术研究 19.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天津社会科学 21.社会科学 22.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3.浙江社会科学 24.江苏社会科学 25.社会科学战线 26.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7.浙江学刊 28.求是学刊 2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30.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1.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 32.学习与探索 33.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34.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35.人文杂志 36.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7.南京社会科学 38.中州学刊 39.广东社会科学 40.东南学术 41.青海社会科学 42.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3.学海 44.江汉论坛 45.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6.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7.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8.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9.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0.江西社会科学 51.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2.国外社会科学 53.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4.思想战线 55.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56.山东社会科学 57.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8.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9.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0.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1.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2.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3.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4.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 5.学术界 66.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7.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8.探索与争鸣 69.烟台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0.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1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2.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3.学术论坛 74.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75.东岳论丛 7 6.河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7.社会科学辑刊 78.学术交流 79.河南社会科学 80.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1.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2.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83.云南社会科学 84.北方论丛 85.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6.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87.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8.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9.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0东疆学刊 91.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92.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3.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4.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5.湖北社会科学 96.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7.齐鲁学刊 98.高校理论战线 99.北京社会科学 100.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01.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02.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03.贵州社会科

群众诉求表达机制

何桥镇群众诉求表达机制 为认真落实省、市、区有关文件精神,拓宽何桥镇社情民意表达渠道,确保辖区人民群众话有处说、怨有处诉、难有处解、事有处办,把群众反映问题和表达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结合何桥镇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镇级各部门应当向社会和群众公布群众工作 机构的通信地址、电子信箱、投诉电话、接待群众的时间和地点、群众和社会所诉问题及处办进展与结果,方便群众表达诉求,便于各级领导和老百姓查询社会各界群众所提信访事项或所反映问题的处办情况与办理结果。 第二条镇级主要职能部门应当建立党政主要领导接 待日制度、领导预约接待日制度、领导亲自阅办群众来信来访制度、定期分片或分类带问题下访制度和定期收集社情民意等制度,为群众表达诉求提供更多途径和渠道。 第三条镇级主要职能部门要充分利用区公众信息网 络资源,建立健全全区群众工作信息系统,实现群众反映问题或是群众信访事项的互联互通,为群众在当地提出和反映问题、查询群众信访事项的进展情况提供便利条件。 第四条镇级主要职能部门应当认真落实人民群众的决策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完善重大决策和事项听证制

度、各类信息的公开发布制度及各种监督制度,不断拓展人民群众的监督渠道,积极搭建公民参政议政平台。 第五条镇级主要职能部门要适时采取民情恳谈会、说事日、舆情室、悬挂社情民意箱等形式方便群众反映和提出信访事项。 第六条镇级主要职能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组织辖区或行业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代表以及各种行业协会代表进行座谈,发挥他(她)们紧密联系群众的重要作用和优势,及时了解、听取各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第七条镇级主要职能部门应当在群众接待场所公布与群众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反映问题和提出信访事项的办理程序,引导群众依法依规进行信访,自觉维护正常的信访工作秩序。 第八条镇级主要职能部门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建设工作纳入群众工作年度考核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