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数学活动:折纸做60°、30°、15°的角

合集下载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活动——折纸做60度,30度,15度的角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活动——折纸做60度,30度,15度的角

第十八章数学活动——折纸做60°,30°,15°的角学校:厦门集美中学授课人:秦冲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折出60°,30°,15°等特殊度数的角;2、通过折纸活动,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过程与方法:探索折60°、30°、15°的角,经历折叠、观察、猜想、论证、交流、反思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情感与态度:在折纸活动中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知能力、演绎推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学会折纸做60°,30°,15°等特殊角,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在动手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探究的习惯,养成合作交流意识;难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和思考折出特殊度数的角。

三、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相关的性质和推理论证方法。

本节内容围绕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展开,通过折纸做特殊度数的角,再得到与之相应的一系列角度。

本节课既有动手操作,又有一定的趣味性,还可以巩固学生对矩形性质、垂直平分线性质等知识的理解运用,有效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发现能力以及推理论证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折纸是一门艺术形式,动物、花、船和人等都是折纸的创作题材,在折的过程里要用到轴对称等数学知识。

怎么样把生活中的折纸和数学结合起来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究,走进折纸的世界。

(二)提出问题,深度思考课题引入:在没有圆规、三角尺、量角器的情况下,又需要作60°、30°、15°的角,怎么得到呢?本节课就来进行折纸活动,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问题1利用一张矩形的纸片,怎么折出一个45°的角?(学生分组折叠,学生很快会折出来,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对折可以平分一个角。

数学活动折纸做60°、30°、15°的角

数学活动折纸做60°、30°、15°的角
B
3
D
N
F
C
动手实践,寻找规律
你能通过折纸的方法,折出15°的角吗?怎 样折?
A
M H D
E
G
N
F
B
1 2 3
C
在图中,你能找出所有60°的角吗? 30°的角呢?
A M
D
E
G
N
F
B
角形, 怎样剪出的等边三角形才是最大的?
A M D
E
G
N
F
B
H
C
有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知识回顾
证明:延长BC至D,使CD=BC,连接AD. ∵∠ACB=90°,∴∠ACD=90°。 又∵AC=AC, CD=BC ∴△ACB≌△ACD(SAS)。 ∴AB=AD。
A
1 ∵CD=BC,∴BC= BD。 2 1 又∵BC= AB, 2 ∴AB=BD。∴AB=AD=BD,
即△ABD是等边三角形。
B
C
D
动手实践,寻找规律
在一张矩形的纸片上,怎么折出一个 45°的角?
动手实践,寻找规律
在一张矩形的纸片上,怎么折出一个 45°的角?
动手实践,寻找规律
你能通过折纸的方法,折出30°的角吗? 怎样折?
证明折法,反思提高
证明:连接AN ∵四边形AEFD与四边形BEFC关于EF对称 ∴AN=BN ∵△ABM与△NBM关于BM轴对称 M A ∴AB=NB,∠1=∠2 ∴AB=AN=NB ∴∠ABN=60° ∴∠1=∠2=30° G ∵四边形ABCD是矩形 E ∴∠ABC=90° ∴∠3=90°-60°=30° ∴∠1=∠2=∠3=30° 1 2
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反过来怎么表述?

第18章数学活动:折纸做60°、30°、15°的角

第18章数学活动:折纸做60°、30°、15°的角

30° 30°
折纸做60°、30°、15°的角
三、动手操作 实验探究
在矩形中寻找线段间的2倍关系
A
D
E
F
B
C
AB=2AE=2BE DC=2DF=2CF
折纸做60°、30°、15°的角
三、动手操作 实验探究
问题5 利用上面得出的边长关系如何折出斜边等于直角边2倍的 直角三角形?
A
D
R
D
A
R
D
E
F
O(A)
折纸做60°、30°、15°的角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折纸做60°、30°、15°的角
二、提出问题 深度思考
问题1 在一张矩形纸片上,怎样折出一个正方形?
追问 正方形的对角线与每一边的夹角是多少度? 45° 问题2 用矩形纸片还能折出哪些度数的角? 对折可以平分一个角,还可以把一个角分成 2n 等份, 同时通过角的和差得到相关的度数。
折纸做60°、30°、15°的角
二、提出问题 深度思考
问题3 动手试试,你能否折出30°的角呢?
折纸做60°、30°、15°的角
三、动手操作 实验探究
追问 你能精确的折出30°的角吗?
问题4 我们学过哪些和30°角有关的知识?
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 的一半。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 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锐角是30°。
六、畅谈感悟 反思成长
问题12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折纸做60°、30°、15°的角
七、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1、尝试折叠并写出证明过程.
A
D
O
M
N
E
F

数学活动 折纸做60°,30°,15°的角 ppt课件

数学活动 折纸做60°,30°,15°的角  ppt课件

13
勤学 诚实 育人 报国
五、变式练习 学以致用
问题9 在图中找出所有30°和60°的角?
A
R
D
EH
O
F
B
C
A O
M E
P B
R
ppt课件
D N F Q C
14
勤学 诚实 育人 报国
五、变式练习 学以致用
问题10 用矩形卡片如何剪出等边三角形?
怎样剪出的等边三角形面积才是最大的?
A
R
D
A
O
M
O
E
ppt课件
16
勤学 诚实 育人 报国
五、变式练习 学以致用
(2)将矩形纸片ABCD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BC边上的 点F处,折痕为BE(如图①);再沿过点E的直线折叠,使点D 落在BE上的点H处,折痕为EG(如图②);再展平纸片(如图 ③).求图③中∠1 的大小.
A
E
DA
E
DA
E
D
H
1
B
CB F
A
R
D
问题6 你能说出以上操作的依据吗?
O
证明:对折矩形ABCD
E 1
4
F
23
∴ AB=2BE,∠1=90°
B
C
∵ 以BR为折痕折叠,使点A落在EF上
∴ AB=BO, ∠2=∠3
∴ BO=2BE
又∵ ∠1=90°
∴ ∠4=30°
∵ ∠ABO=90°- ∠4=60°
∴∠2=∠3=30°
ppt课件
9
勤学 诚实 育人 报国
F
CB G
C FG
图①
图②
图③
ppt课件

第18章数学活动:折纸做60°、30°、15°的角

第18章数学活动:折纸做60°、30°、15°的角

折纸做60°、30°、15°的角
五、变式练习 学以致用
(2)如图①:四边形ABCD是一张正方形纸片,E、F分别是AB,CD的 中点,沿着过点D的折痕将A角翻折,使得A落在EF上(如图②),折 痕交AE于点G,那么∠ADG等于多少度?
B
CB
C
E
F
EA
F
G
A

D
A

D
折纸做60°、30°、15°的角
F
E
O F
B
C
B
C
B
C
折纸做60°、30°、15°的角
四、引发猜想 理论验证
A
R
D
O
问题6 你能说出以上操作的依据吗?
E
12
F
证明:连接AO.
3
B
C
∵四边形AEFD与四边形BEFC关于EF对称
∴AO=BO
∵△ABR与△OBR关于BR轴对称
∴AB=OB,∠1=∠2
∴AB=AO=OB
∴∠ABO=60°
六、畅谈感悟 反思成长
问题12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折纸做60°、30°、15°的角
七、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1、尝试折叠并写出证明过程.
A
D
O
M
N
E
F
P
Q
B
R
C
2、通过折纸,如何折到75°的角.
30° 30°
折纸做60°、30°、15°的角
三、动手操作 实验探究
在矩形中寻找线段间的2倍关系
A
D
E
F
B
C
AB=2AE=2BE DC=2DF=2CF
折纸做60°、30°、15°的角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数学活动1折纸做60°,30°,15°的角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数学活动1折纸做60°,30°,15°的角

八、作业布置
1、完成活动一其它的证明过程(至少两种以上)。 2、自学活动二:折黄金矩形。
对折可以平分一个角,还可以把一个角分成 2n 等份, 同时通过角的和差得到相关的度数.
二、动手折一折
问题2. 动手试一试,用一张矩形纸片,你能否折出30° 的角呢?
三、动手操作 实验探究
追问 你折出30°的角准确吗?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 问题2 你能找出不准确的原因吗?
M D
A
折叠后点A的位置
B
C
四、验证猜想
问题4 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
证明:连接AN. ∵四边形AEFD与四边形BEFC关于EF对称 ∴AN=BN ∵△ABM与△NBM关于BM对称 ∴AB=NB,∠1=∠2 ∴AB=AN=NB ∴∠ABN=60° ∴∠1=∠2=30°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BC=90° ∴∠3=90°-60°=30° ∴∠1=∠2=∠3=30°.
追问 你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
五、发散思维
问题5 还有其它的折法吗?
A
D
A
D
A
D
O(B)
O
M
N
M
N
M
N
E
F
E
F
E
F
P
Q
Q
P
Q
B
C
C
B
R
R
C
六、变式练习 学以致用
问题6 看一看,找一找: 在图中,你能找出所有的30°角吗? 60°的角呢?
还有其它度数的角吗?
A
M
EH
N
D
△MNH为等边三角形
F
还有120°和150°的角
同学们玩过折纸吗?都折过些什么?

第18章数学活动:折纸做60°、30°、15°的角

第18章数学活动:折纸做60°、30°、15°的角

第十八章数学活动: 折纸做60°,30 °,15 °的角教材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通过折角平分线、折平行线、折纸研究轴对称等活动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折纸经验,为本节课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折出特殊度数的角。

折纸不仅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游戏,折纸中还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它还是开发学生智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节活动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基本图形变换,角平分线、平行与垂直、三角形的全等、四边形等知识,教材选取学生熟知的、生活化的折纸游戏作为研究和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倍感亲切,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折叠,加深对轴对称、全等图形性质的认识;探索并能折出60°, 30° , 15°的角;初步体会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折出60°,30°,15°角的折纸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抽象、动手的能力,领悟数学活动是个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折纸活动,让学生体会生活与数学是紧密联系的,感受数学中的美;在探索过程中养成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折60° , 30° , 15°的角,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推理能力.教学难点: 折出60°,30°, 15°角的方法的探究和证明.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矩形纸片学生:矩形纸片;折纸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导语: 同学们,你们玩过折纸吗?都会折什么?在折纸的过程中,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例如图形的全等、轴对称。

这节课,我们一起折60° , 30° , 15°的角.师生活动:学生欣赏折纸,教师引导. 折纸是一门艺术形式,动物、花、船和人等都是折纸的创作题材,在折的过程中要用到很多的数学知识,比如:轴对称、全等、特殊的角度等等,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如何通过折纸,折出特殊的角度.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 点出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 提出问题,深度思考问题1:在一张矩形纸片上,你怎么折出一个正方形?师生活动: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折,教师指导,及时调整•追问:正方形的对角线与每一边的夹角是多少度师生活动:学生观察所折图形,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口述理论依据设计意图:从学生最熟悉的正方形为知识生长点,折出本节课第一个特殊角问题2:用一张矩形纸片你还能折出哪些度数的角?师生活动:通过折叠,师生共同归纳对折可以平分一个角,可以把一个角平均分成2n份,还可以利用角的和差得出相关度数的角•设计意图:从简单的折纸游戏出发,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经过学生的互相补充得出22.5 ° ,67.5 ° ,112.5。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数学活动 折纸做60°、30°、15°的角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数学活动 折纸做60°、30°、15°的角
本节课是以面向每个学生、服务每个学生为原则,让人人动手、让每位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发展来设计的。具体来说,本节活动课体现一个“探”字,落实一个“动”字,突出一个“趣”字,提倡一个“放”字,让学生自主去探究问题,在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发展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逸夫中学生本课堂教学展示课教学设计
郑莹莹2016.4.7
课例
名称
折纸做60°、30°、15°的角
课型
活动课
章节
第十八章数学活动
年级班级
初二2班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折纸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折叠性质的理解。
2、能折出60°、30°、15°等特殊度数的角。
过程与方法
探索折30°的角,经历折叠、观察、猜想、论证、交流等过程,发展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
活动二:
如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连接AN,证明:△ABN是等边三角形。
2、指出图中所有30°的角。
3、通过这种折纸方法,你还能折出哪些度数的角。
答:
1、证明:连接AN.
∵四边形AEFD与四边形BEFC重合
∴AE=BE,EF⊥AB
∴AN=BN
∵△ABM与△NBM重合
∴△ABM≌△NBM
∴AB=NB
∴AB=AN=NB
2、课堂练习1和练习2要进行对调,练习2与活动2比较有衔接关系。
3、练习2的的题目难度比较大,需要进行各种论证和讨论。
4、在教学过程中,对于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要进行指点,以便顺利的做出练习1,这是忽略的地方。
厦门逸夫中学“生本课堂”教学展示教学设计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八章数学活动:折纸做60°,30°,15°的角
教材分析:本课之前,学生已通过折角平分线、折平行线、折纸研究轴对称等活动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折纸经验,为本节课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折出特殊度数的角。

折纸不仅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游戏,折纸中还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它还是开发学生智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节活动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基本图形变换,角平分线、平行与垂直、三角形的全等、四边形等知识,教材选取学生熟知的、生活化的折纸游戏作为研究和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倍感亲切,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折叠,加深对轴对称、全等图形性质的认识;探索并能折出60°,30°,15°的角;初步体会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折出60°,30°,15°角的折纸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抽象、动手的能力,领悟数学活动是个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折纸活动,让学生体会生活与数学是紧密联系的,感受数学中的美;在探索过程中养成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折60°,30°,15°的角,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折出60°,30°,15°角的方法的探究和证明.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矩形纸片学生:矩形纸片;折纸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你们玩过折纸吗?都会折什么?在折纸的过程中,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例如图形的全等、轴对称。

这节课,我们一起折60°,30°,15°的角.
师生活动:学生欣赏折纸,教师引导.折纸是一门艺术形式,动物、花、船和人等都是折纸的创作题材,在折的过程中要用到很多的数学知识,比如:轴对称、全等、特殊的角度等等,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如何通过折纸,折出特殊的角度.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点出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深度思考:
问题1:在一张矩形纸片上,你怎么折出一个正方形?
师生活动: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折,教师指导,及时调整.
追问:正方形的对角线与每一边的夹角是多少度?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所折图形,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口述理论依据.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熟悉的正方形为知识生长点,折出本节课第一个特殊角.
问题2:用一张矩形纸片你还能折出哪些度数的角?
师生活动:通过折叠,师生共同归纳对折可以平分一个角,可以把一个角平均分成2n份,还可以利用角的和差得出相关度数的角.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折纸游戏出发,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经过学生的互相补充得出
22.5°,67.5°,112.5°等度数的角,由此引导学生发现上面的结论.此过程也让学生感受折纸可以得到角的和差倍分关系.
问题3:动手试试,你能否折出30°的角呢?怎样折?
师生活动:学生动手尝试,最终会把矩形纸片的90°角折叠的接近三等分.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增强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突出所学知识的整体性、联系性,是螺旋上升的关系.
3.动手操作,实验探究:
追问:你能精确的折出30°的角吗?
师生活动:学生动手尝试.
设计意图:问题层层深入,学生在折叠过程中出现困难,为以下问题做铺垫.
问题4:我们学过哪些和30°角有关的知识?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折一个直角三角形,使斜边是直角边的2倍,问题就可以解决,怎样得到满足条件的三角形呢?
为突破重难点,教师做以下铺垫:
(1)矩形对折,寻找边长的二倍关系
(2)
F
A
B F
E
M N
Q P
BE=2ME
学生探究如何折出满足条件的线段.(小组交流,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轴对称变换的性质,为学生更加容易的去构造存在30°角的直角三角形打基础,分散难点.
视学生情况,第二种折法也可由教师折叠后与学生分享。

问题5:利用上面得出的边长关系如何折出斜边等于直角边2倍的直角三角形? 师生活动:教师安排小组交流.学生得出不同的折叠过程. 方法一:
AB=BO=2BE
方法二:
BE=EO=2ME
设计意图:在折纸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方法的灵活性,感受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运用. 4.引发猜想,理论验证:
问题6:
你能说出以上操作的道理吗?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验证,运用折叠的本质书写证明过程.教师应关注重点:引导折叠,学生在思考验证方法时,是否找准了验证方向.
设计意图:推理论证所得角为30°,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问题7:还有其它的证明方法吗?
师生活动:学生书写论证过程,多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体现数学学习的灵活性.
问题8:怎样折15°的角呢?怎样折60°的角呢?你还能得到哪些度数的角?
F
M N
Q A B
F
E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操作.
设计意图:巩固折30°角的方法,使学生再次感受折纸可以得到角的倍分关系. 5.变式练习,学以致用:
问题9:在图中,你能找出所有30°的角吗?60°的角呢?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图形,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是否完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和严密的思维习惯.
问题10:用矩形卡片能否剪出等边三角形?怎样剪出的等边三角形才是最大的?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图形,发现图形中的等边三角形,剪出等边三角形并展示.学生口述依据.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在图中发现的各个不同的等边三角形.
设计意图:折等边三角形是一个思维的跨越,从角到等边三角形的转化,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让知识在实践中巩固内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索、善于创造的意识.
问题11:课堂检测:
(1)如图,将正方形对折后展开(图④是连续两次对折后再展开),再按图示方法折叠,能够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且它的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这样的图形有( )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2)如图①:四边形ABCD 是一张正方形纸片,E 、F 分别是AB,CD 的中点,沿着过点D 的折痕将A 角翻折,使得A 落在EF 上(如图②),折痕交AE 于点G,求∠ADG 的大小.
F A B
F E
F N Q F N Q F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培养学生识别图形的能力与探索意识.让学生再次体会折叠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知识间的联系.
6.畅谈感悟,反思成长:
问题12: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活动:学生自己总结,不全面的由其他学生补充完善,教师重点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设计意图:从知识、能力、思想方法上让学生对折叠的数学本质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7.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尝试折叠并写出证明过程.
2、通过折纸,如何折到75°的角. 8.板书设计:
折纸做60°,30°,15°的角
形 数
矩形 正方形 45° 对折平分角
角的和差 直角三角形 30°
15° 角的倍分
等边三角形 60°
C B E F D
A
C B E F


G A F N Q。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