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震云小说的思维背景_梁鸿
生存困境下的存在状态——析刘震云小说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第38卷第4期2019年4月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Mianyang Teachers x CollegeVol.38No.4Apr.2019DOI:10.16276/51-1670/g.2019.04.021生存困境下的存在状态----析刘震云小说中的存在主义思想邱华慧(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刘震云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十分重要的作家,也被誉为"中国生活■的批评家”。
作为一位对时代思潮极为敏感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当代知识分子,刘震云对人的生存环境以及人的存在状态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
他的小说往往于嬉笑怒骂中再现日常生活的琐碎,在幽默表述中揭示人物存在的荒谬与虚无。
本文试图从存在主义角度切入刘震云的小说创作,解读小说在历史叙事中的人性关怀和文化反思,为其文学作晶的研究与探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刘震云;生存困境;荒谬虚无;存在主义中图分类号: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612X(2019)04-0116-04“存在主义作为一种以人的存在为中心,并强调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理论,主要应该指克尔凯郭尔为先驱,胡塞尔提供方法论,海德格尔奠立本体论基础,包括雅斯贝尔斯、萨特、加缪等为主要代表的现代哲学思想潮流o,,[1]328文革以来,因为信仰危机和深重的失望感受,存在主义建立在个体本位基础上的重要思想,迎合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心态,存在主义在中国逐渐弥漫开来。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发展有了新的方向和新的局面,但是物质条件丰盈下人的精神层面遭遇危机,孤独感、荒谬感、失落感成了一种“时代病”。
刘震云作为一个以关心人的生存境况为创作意旨的当代作家,他以深邃的目光关照现实,用手中的笔表现现代人的荒谬状态、尴尬的生存处境以及孤独的人生感受。
在刘震云的作品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其小说中呈现的存在式主题,他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存在主义”作家,但对存在的非理性状态有着自己深刻的感悟与认知。
浅析刘震云小说中的乡土情怀

浅析刘震云小说中的乡土情怀刘震云是中国当代作家中以描写乡土生活和乡土情感而知名的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中充满了对乡土生活的深情和怀念,同时也揭示了乡土情愁和人们的苦难。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浅析刘震云小说中的乡土情怀。
刘震云的小说中展现了对乡土生活的深情厚意。
他用文字描绘了乡村的美景,如清晨的太阳,晚上的星空,山水田园的宁静和和谐景象。
他不仅描写了美丽的乡村风光,还表达了对乡土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他通过反抗和抵抗,展示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和家乡的深深依恋,并传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美好向往。
刘震云的小说中刻画了乡土情怀。
他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对乡土生活的深深眷恋和情愫。
他通过对乡村人物内心感情的描绘,如家庭关系、友情等,表达了人与土地的紧密联系。
他笔下的人物多是贫苦的乡村人民,他们虽然物质贫乏,但他们对家园的热爱和感恩之情深深地感染了读者。
刘震云的小说中揭示了乡土情愁。
他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示了农村人民的苦难和困境。
他反映了农民劳作辛苦、生活困难等现实问题,以及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奋斗和抗争。
他真实地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生活的关切,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使人们对现实问题有了反思。
刘震云的小说中传达了对乡土情怀的独特视角。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乡村的熟悉和亲切感。
他活泼生动地描绘了乡土人情,展现了乡土风情的独特魅力。
他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为和生活细节,使读者更加贴近乡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感受到不同于城市的乡土情怀。
刘震云小说中的乡土情怀体现了对乡村生活的深情厚爱、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深入剖析乡土人情,使读者感受到了乡村的美丽、苦难和希望,也激发了对乡土情怀的思考和思索。
刘震云的小说对于研究和传承乡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非梦与花朵——论刘震云小说《故乡面和花朵》

作者签名:
易石§
签字日期:
力/易・≯。f
f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山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西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网络出版,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
4
目录
目录
引言………………………………………………………..1 1非理智层面的借鉴………………………………………..5
1.1叙述人/人物………………………………….………….6 1.1.1看/被看……………………………………………….6 1.1.2正文/附文……………………………………………..8 1.2人物关系及其身份语言…………………………………….11 1.2.1从不正当关系到正当关系的演进…………………………..1 1 1.2.2语言样态的错落………………………………………..13
character the identity language as the characters;Finally,to
well
as the
reIationship between
explain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this
absurdity of a variety of
forms(collapse
from
masterpiece.First,the
diversify narrative conversion,restore the structural organization of the text set;Followed by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relations of
浅析刘震云小说中的乡土情怀

浅析刘震云小说中的乡土情怀刘震云是一位以其写实派的文学风格而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以乡土生活为题材,深刻地描绘了中国乡村的生活和人情。
在他的小说中,乡土情怀是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是对家乡、对乡亲的深深眷恋和热爱。
下面我们将从刘震云小说中的几个代表作品入手,浅析他对乡土情怀的表现。
刘震云的代表作之一《一地鸡鸣》以乡土为背景,热情洋溢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乡村生活。
小说以一个叫做冯呈祥的普通乡村人物为主角,通过他的眼睛,人们看到了家乡的喜怒哀乐,看到了乡亲们的世态炎凉。
小说中的冯呈祥具有鲜明的乡土特色,天真、善良、耿直,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贯穿全文。
在小说的结尾,冯呈祥悲痛地喊着“一地鸡鸣”这句话,表达了对家乡的无尽怀念和眷恋之情。
通过冯呈祥的形象,刘震云巧妙地表现了乡土情怀。
刘震云的另一部作品《晕头转向的天下》也是以乡土为背景的小说。
小说以一个叫做张小夏的乡村孩子为主人公,通过他的视角展现了那个年代的乡村生活。
张小夏是一个天真善良的孩子,他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
在小说中,张小夏虽然面对着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但依然怀揣着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他努力向上,渴望改变家乡的命运。
小说通过张小夏的故事,展现了他对乡土的深情眷恋,表现出了浓厚的乡土情怀。
刘震云的作品《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也深刻地描绘了乡土生活和乡土情感。
小说中的角色大多来自乡村,他们的命运受制于家庭、乡土和传统观念。
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表现出对家乡的深厚眷恋和热爱,尤其是在面临命运的挑战时,他们的坚守和执着更是表现出了对乡土的深情眷恋。
刘震云的小说中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情怀,他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了那个时代乡村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乡亲们对家乡的深厚眷恋和热爱。
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刘震云成功地表达了对乡土的情感体验,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家乡情结带来的情感共鸣。
刘震云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温家乡情感的机会,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家乡。
论刘震云《吃瓜时代的儿女们》的空间叙事

论刘震云《吃瓜时代的儿女们》的空间叙事刘震云的《吃瓜时代的儿女们》是一部充满了幽默和温情的小说,主要讲述了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个叫瓜亚村的偏远小村庄里,一群各具特色的人物在各自的人生旅程中经历了种种风雨。
小说中,刘震云通过对空间的叙事,深刻地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
小说中的主人公主要分布在瓜亚村的不同地方,每个地方的人物特征也大不相同,这种空间分布的特点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的生动有趣。
比如说瓜亚村一家人住在村庄里靠近山脚的地方,他们过着与世无争的山村生活,不同于内地各种快节奏的生活。
而村口拐弯处的那户人家,人们都说他们是脾气暴躁、冷漠无情,与瓜亚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说中的这些地方之间不仅存在着一种不同的地理空间,更存在着一种人际关系的空间,它在小说中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
在小说的空间叙事中,刘震云更多地采用了一种巧妙的叙事手法:异形空间的交叉。
这种叙事方式让小说的情节不再单调枯燥,而是更加具有张力和逻辑严密性。
比如说,小说的第一章主要围绕着瓜亚村一家人的生活展开,但是当小说的视角转移到了村口拐弯处的那户人家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看似陌生的人物在小说的后续情节中明显地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此外,刘震云在小说中对于空间的描述非常的丰富,这样的描述对于整个小说的情节推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说,在小说的第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家的院子、山岗上的祭文、岛上的象形文字都被刘震云赋予了浓厚的意义,在这些空间中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等,让小说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性的探讨、关于一段历史的重要记录。
总的来说,刘震云的《吃瓜时代的儿女们》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丰富的空间描述成为了一部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借助空间的叙事手法,刘震云在小说中展现了一段历史、呈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在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现实。
伦理旨归、精神取向与生成路径——论刘震云小说的审丑书写

武陵学刊 Journal of Wuling
Jul.2021 Vol.46 No.4
伦理旨归、精神取向与生成路径
要 要要论刘震云小说的审丑书写
赵树勤 1袁张 明 2
(1.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学院,湖南 永州 425000)
“残缺”的人物身体描绘,展示了视觉感官的 丑相。《罪人》中牛秋的哥哥“牛春低矮的个子,扁 头 ,头 上 有 两 片 秃 疮 ,常 流 黄 水 ”[ 9 ] 28 ,斜 眼 又 近 视 , 这两兄弟活脱脱是武大郎与武松的现代翻版。《土 塬鼓点后》 里,“她的身体已经变形,皮肤焦黑起 皱,手缩得像鸡爪”[4]35。奎生妻子胡采凤的模样长 得“突 眼 ,撅 嘴 ,黄 牙,大 腮,小 耳,爱抽 烟 ”[4]38。 《我叫刘跃进》 中的青面兽杨志,“左脸上有一块 青痣,呈杏花状”[11]51。曹无伤又被人称曹哥,“患沙 眼、青光眼,又患白内障”[11]70,视力范 围在十步 以 内。《我不是潘金莲》中的王公道的样貌是令人发 笑的“丑”,长着一对大眼睛却“淡到没几根眉毛,
基于上述考察,我们可以认为在刘震云的文 本中,“把一切高级的、精神性的、理想的和抽象 的 东西 转移 到 整 个 不 可 分 割 的 物 质—— —肉 体 层 面、大地和身体层面”[15],生活回到了实践本身。由 此,美丑体现的是因善恶观念为工具的道德判断 模式,而审丑显现的则是社会已然形成的一套完 备的伦理规范评价。立足于道德观念的层面,丑的 本身最终指向了道德训诫的教化之功。
在刘震云的作品认知里,男女之事的丑,多是 从道德角度的社会意义去阐释的。其理念中的丑 往往是与恶连在一起的,如当朱玉臣知道了李安 邦对其父亲和表外甥做的事时,对李安邦狠狠地 说 了 一句“ 丑 恶 ! ”[ 14 ] 在 此 无 意 对 刘 震 云 所 涉 及 的 美丑之事的伦理道德进行估量,而是对其如果事 实不能够获得道德伦理的“合法性”便判定为丑的 观念进行“考古”。显然,这是一种伦理式的道德 情感,即自觉地意识到以道德概念作为中介的感 性体验。
刘震云小说中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概观——以《一地鸡毛》《单位》《手机》为例

刘震云小说中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概观——以《一地鸡毛》《单位》《手机》为例徐鹏鹏【摘要】在刘震云的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多次出现.在《一地鸡毛》《单位》《手机》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两类风格迥异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的生存空间虽然存在着时代语境的变迁,但是在他们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诸如物质欲望、人格退化与情爱抽离的生存困境.对两类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梳理将对读者更好地分析人物在文本中的存在方式具有积极的意义.【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2页(P81-82)【关键词】刘震云;知识分子;《一地鸡毛》;《单位》;《手机》;生存困境【作者】徐鹏鹏【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知识分子总是承载着太多的历史使命,也被寄予了太多的期待。
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我们对作家笔下的人物进行类型分析时,也经常将“知识分子”作为单独的一类人群。
但我们对于知识分子的情感态度却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在他们身上逐渐隐去了敢于担当的家国情怀,有的是被称之为“劣根性”的性格弊病。
对于知识分子的批判,从“五四”时期就已有之,从鲁迅的《孔乙己》、郁达夫的《沉沦》,到叶圣陶的《倪焕之》,再到钱钟书的《围城》,都有对知识分子不同程度的批判。
建国之后文学作品中对知识分子的批判更是不胜枚举。
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在经历了“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先锋文学等众多创作类型的转变之后,出现了新写实主义小说。
刘震云的小说由于其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敏锐感知力而备受关注。
他笔下所塑造的知识分子,似乎不再能承担起坚守道德与改造灵魂的历史重担,而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不断找寻适合自我的存在方式。
在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单位》《手机》中,作者塑造了两类截然不同的知识分子形象,虽说其故事发生的时代语境略显不同,但是从知识分子自身角度来看,他们早已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超然情怀与人格品质,取而代之的是如“鸡毛”般琐屑的生存细则。
论刘震云小说的反讽艺术

论刘震云小说的反讽艺术【摘要】反讽是刘震云小说最引人注目的艺术特色,主要是他对现实与历史的失望造成的。
在刘震云小说中,小说的人物形象的反讽性、情境的反讽性以及结构的反讽性运用,共同构成刘震云小说的反讽艺术。
【关键词】反讽;人物形象;情境;结构在当代文坛中,刘震云是一位风格独特且极具想象力的作家。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的小说创作就一直很活跃。
纵观刘震云的小说,散发着浓厚的反讽色彩。
新潮批评家陈晓明很早就指出:“刘震云最重要的特色——反讽,并没有得到恰如其分的解释。
”反讽可简单理解为:对某一事物的陈述或描绘,却包含着与人所感知的表面的意思正好相反的含义。
华莱士·马丁认为“反讽是通过一套代码传达两个信息。
它可能作为局部音色或技巧出现,但也可能是涵括全篇的模式。
”[1]对现实和历史进行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是刘震云小说坚持不懈的追求,与此相应,小说运用反讽,由表相与实质的矛盾反差引起读者思索的兴趣,从而达到深层批判的目的。
本文主要从小说的人物形象、情境以及结构分析刘震云小说的反讽艺术。
一、人物形象的反讽作为小说三要素的人物,在小说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首先给人们留下印象的便是那些人物的名字。
在刘震云的小说中,人物的名字可谓是五花八门,但是总体说来,都是相当俗气的,还有一些是非常难听的,像猪蛋、瞎鹿、柿饼脸姑娘、小麻子、黑砖头等。
在《一句顶一万句》中杨百顺这一名字,百顺意为事事顺利,而与他的坎坷经历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不是潘金莲》的那些官员的名字,如省长储清廉、县长史为民、法院专委董宪法、法院院长荀正义、法官王公道,是一种赤裸裸的讽刺。
刘震云不仅用人的名字进行反讽,还通过表现人物丑陋的行为达到反讽效果。
《单位》中的女老乔不仅有狐臭,子宫有病,而且爱翻别人的抽屉,”说是找找有无我的东西”。
“真是这些‘病态人’同庄严的场合和部门以及自己的职位形成反差,构成反讽。
一个冠冕堂皇的单位里竟是一帮这等人物,又怎能不令人感到可笑!”另外,人物往往心口不一,在这种矛盾中达到反讽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年出版的 (故乡面和花朵 ) 和随后出版的 ( 一腔废话 )以语言的夸张 &戏谑和文体的新颖
而引起文坛的争议 * 我们姑且不论刘震云运用这种语言来传达 $ 民族精神的想像力 %是否恰切 " 对于我们的论题来说 "这部小说中的 $ 故乡形象 % 更意味深长 * 前三卷几乎是用一种繁杂 + 循环 而又饶舌的语言来表现故乡生活的重复 & 无奈和精神的无所依托 " 抒情的同时作者总是立即用 另一种话语把它消解掉 # 故乡的每一个人物都能侃侃而谈 " 古今中外 " 历史未来 " 无所不知 # 然而 " 这些知识所蕴含的意义经 , 牛棚里的学术讨论会 %一讨论 "变得滑稽 & 无意义 "这种消解 " 既 是政治的某种隐喻 "也是民间逻辑的变异 " 在其中 " 作者传达出的仍是一种深刻的绝望和绝对的 怀疑 * 但是 " 当我们阅读 ( 故乡面和花朵 ) 的卷四时 " 世界突然变了 * 从前三卷语言的繁复 & 嘈 杂和暴力性到卷四的舒缓 & 平静 " 从前三卷对人性 & 政治和历史关系的冷酷描述到卷四非常优 美 & 细致的抒情 " 天空 & 大地和生活的细节再一次回到了小说文本之中 " 世界又一次以形状 & 色 彩 & 感觉 & 气味的整体方式存在 " 那是一个似曾相识却又转瞬即逝的体验世界 * 一个 !! 岁的少 年骑着自行车在!"$" 年的中国乡村大地上感受着成长的躁动和世界的 , 真相 %"这 , 真相 % 是残酷 的 " 他对世界的每一个惊喜和惊奇都被随之而来的丑陋打击得无影无踪 " 但却又因为一个少年 的眼光而变得富有情感 " 因为一个满怀着往日回忆的成人的叙述而变得幽默 & 意味深长 * 对于 洋洋洒洒 %&&万字的 ( 故乡面和花朵 ) 来说 " 卷四既是小说形式的救赎 "也是对作者心灵的一次救 赎 * 毫无疑问 " 这一救赎来自于故乡的力量 *
)*$+
文献标识码 (
,
文章编号 ("$$*-%&"&.*$$/’$/-$"*/-$+
!" #$% &’()*+,-". ,/ 012")2"* /,+ 32- 415"67-"#8 9,:5;8
0),12 3456
!"#$%&’(#)’ *+ ’,# -,.)#/# 0%)12%1# %)3 0.’#&%’2 -,.)% 5*2’, -*66#1# +*& 7*6.’.8%6 98.#)8#/4 :#.;.)1 <===>?@ -,.)%A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语言文学研究
*$$/年第 / 期
!"#$%&’()*+
梁 鸿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文系 ! 北京 "#$$%&’
! 摘要 " 刘震云的大部 分 小 说 都 是 以 他 的 北 方 故 乡 为 背 景 和 思 维 起 点 的 ! 弥 漫 在 故 乡 上 空的 " 饥饿危机 # 灾荒意象 $ 组成他小说的 " 黄土地意象 $%" 权力意象和 中 原 农 民 生 存 意 象 $ 则 展现了一个没有摆脱 " 饥饿危机 $ 的民族生存方式 & 但是 ! 无时不在的 " 姥娘意象 $ 作为一种 救 赎昭示着人类最终的理想 # 希望 # 尊严 ! 这些意象不仅决定着刘震云的语言方式 # 叙述 方式 ! 而 且也决定着他思考世界 # 历史 # 人性的方式 & ! 关键词 " 刘震云小说 % 思维背景 % 黄土地意象 % 权力意象 中图分类号 (
%&’
充当奴隶 !还是因为生存 "因为谁是胜者 " 谁就可能提供生存的保障 # 他们被饥饿的阴影吞噬着 " 不会去关注更大的命题和更精神化的追求 # 在某种意义上 " 刘震云挖掘出了潜藏于民族最深处 的 $ 病根 %"$ 饥饿 % 不再是实在的物理病因 " 而成为一种文化疾病蔓延在每一个民众的灵魂中 " 民 众的虚荣 &不自信 &要面子 & 没有原则 & 时时表现出来的残忍性格 "大都来源于此 ’ 这也是刘震云 小说充满深厚悲剧意味的原因之一 #
二
刘震云特别擅长于描写处于权力关系中人的欲望和生存特性 " 他的 ( 官人 )&( 官场 )&( 故乡 面和花朵 )&(故乡天下黄花 )等等几乎可以称得上 , 中国权力关系的百科全书 %* 中原地区曾经是 古代中国的政治 & 文化中心 "北宋南迁之后虽然文化上呈现衰落之势 * 但是 " 作为几千年来的政 治中心 " 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官本位文化却始终占据着一定的地位 * 权力争斗不仅在官场存在 " 在乡村的每一个村庄都是最活跃的力量 * 河南当代作家大部分都是从农村走出的 * 他们对乡村 生活中的权力运作非常熟悉 " 并且化为他们创作最基本的题材力量 " 成为他们思考世界 & 历史和 人类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 刘震云的早期作品如 ( 官场 )&( 官人 ) 等已经初步显示了他在这方面的通透力 * (官场 )里的 各个人物无一不是生活在权力的焦虑之中 " 在这样一个权力网络之中 ", 获得权力 % 是人惟一的 生活方式和生活目的 " 这是文化形式对人的隐性挤压和生存压迫 " 他们可以寻找很多理由不去 争取这一权力地位 "但是 "他们却无一例外地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 ,权力 %作为一个词语 "游离出 逻辑关系之外 " 以一种暴力方式统治着人本身 " 在这其中 "人是 ,被缚 %和 ,自缚 %的关系 * 如果说 ( 官场 )&( 官人 ) 更多地是描绘中国单位制度下人的生存境况 " 那么 ( 故乡天下黄花 ) 描写的则是 民间文化中的权力运作方式 ", 当村长 % 是马村人惟一的命运 "它既是具体的生存要求 " 也是一种 文化要求 * 在一个没有摆脱 , 饥饿危机 % 的民族生存背景之下产生的权力争斗必然与生存本身 紧密相连 " 这就决定了无论时代以何种话语言说 " 如何地轮换更替 " 马村人仍按照自己的 , 村庄 逻辑 % 生存 * 它形成一个具有完满意义的圆 " 以自己的历史惯性和发展逻辑游离于时代主潮之 外 " 使时代话语面目全非 * 同时 " 也正是它们成为真正的潜流改变着历史发展的方向 * ! 这个有关不是主要说素材的来源或以它为背景等等 " 而主要是说情感的触发点 ! #!"#在 这段话里 "作者可能要着意强调两层意思 " 一是在 $ 实在 % 的意义上 "$ 故乡 % 只是他思维的出发点 和情感的启动点 & 二是他并不怀着通常作家对 $ 故乡 % 的温情去写作 " 他对 $ 故乡 % 的情感是批判 多于认同 " 他作品中的故乡是抽象的 " 是整个东方中国的象征 " 而不是具体的河南延津这个地 区 " 他只取其符号的意义 ! 但是 "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 故乡 % 对一个作家的影响绝不仅仅限于性情上和文字上 ! 福克纳 小说中的 $南方小镇 %"马尔克斯笔下的 $马孔多 %"中国当代作家莫言的高密东北乡 ’ 阎连科笔下 的耙耧山脉等等 " 都是作家对 $ 故乡 % 的重新建构 "它既容纳了作者对故乡真实图景的展现 "又是 作家想像世界的起点和小说独特色彩的来源 ( 可以说 "$ 故乡 %的整体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和生存 意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作家基本的创作内容 ’ 叙述倾向和价值观念 )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 郎来到中国和莫言谈起 $ 故乡 % 对创作的作用时说 *$把思念寄存于故乡 " 成为我们文学创作的内 容 " 也是我们文学的起跑线 %!$# ) 从刘震云的整体创作中不难发现 " 他的思维背景并没有脱离他 故乡那块荒凉 + 贫瘠的黄土地 ", 故乡天下黄花 -’, 故乡相处流传 -’, 故乡面和花朵 - 等等作品都 是以他的故乡 . .. 河南延津县 . .. 为基本背景 ) 旱灾 + 涝灾 + 战争 + 死亡 " 故乡是黄沙滚滚和赤 野千里的惨状 " 没有水的流动 " 没有动物的跳跃 " 甚至连植物的形象都不存在 " 只有饥饿 + 苦难和 灾难 ) 这片黄土地一开始就以暴虐的形象出现在中原民众的生活和刘震云的记忆之中 ) $ 故乡 % 给人们心灵的慰藉 "故乡的温暖色彩和光与影的记忆痕迹在刘震云的小说中几乎不存在 ) 小说 中姥娘讲故事所用的时间概念是 $ 蝗灾年 %+$ 跑老日那一年 % 或 $ 饿死人那一年 %" 她的时间观与 中原所遭受的苦难记忆紧密相连 "既是关于自然界的记忆 " 同时 "也是生活 +历史的记忆 ) 因此 " 我们看到在刘震云的小说中 " 弥漫着中原生存境象所特有的饥饿意象 + 灾荒意象和黄土地意象 " 它们形成民族心理深处无意识的梦魇 " 制约着中原民众的生存形态 " 并且不断地渗透并形成民 族的文化心理 " 这是几千年来中国政治文化生活的遗留 " 同时 " 也与中原地区苦难的生存境遇有 关 ) 而对于刘震云来说 " 关于故乡的最初记忆决定着他看待世界的方式和小说的基本叙述方式 " 并且最终成为他通向世界的通道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刘震云所说的 $ 情感的触发点 % 并没有真正 说出 $ 故乡 % 在他写作意识中的地位 " 他的创作源泉和思考世界的方式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 $ 故 乡 % 的烙印 ) 在故乡姥娘身边度过青少年时期的刘震云 " 对中原农村的贫困境象不但有所闻 +有所见 " 而 且也有深刻的体会 " 这种最初的记忆无疑为日后刘震云小说打下了一种基本的创伤基调 ) 在 , 塔铺 - 中 " 爱莲为给父亲治病不得不通过婚姻的方式把自己出卖掉 ) 在这里 " 作者所描述的还 只是个人饥饿创伤的浅层次 " 从 , 故乡相处流传 - 开始 " 这种个人的创伤记忆逐渐被上升到集体 的 + 民族的创伤性记忆中去 "$ 饥饿 % 不再是个人的记忆 "而化为一种民族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积淀 在民族的情感深处 "它已经脱离了 $ 饥饿本身 %" 决定着民族的基本生存特性和道德指向 "从而成 为民族生存行为的基本心理指向和最根本动机 ) , 故乡相处流传 - 中谁能给曹操捏上脚 "谁家就 有 $ 猪尾巴 % 一扭一扭过来 ) 这时 "给曹操捏脚不仅是一种权力 "还有随之而来的 $猪尾巴 %"这是 财富的象征 &, 温故一九四二 - 的大灾荒中 "$ 我故乡的人们 % 给鬼子带路以换取粮食 " 甚至 $ 易子 而食 % 等等 ) 这一切刘震云并不仅仅是用批判的笔调来写 " 而是站在 $ 民间 % 的立场上 " 进入到 $我故乡的亲人们 % 的生活内部 "去重新审视这种生存现象的本质 ) 他看到 " 在真实而残酷的 $ 饥 饿 % 面前 " 人性是没有可把握的尺度的 " 在一个几千年来从来没有摆脱过 $ 饥饿危机 % 的民族面 前 " 所有关于 $ 人性 + 道德 + 正义 % 的言说都是苍白无力的 ) 在民族精神深处 " 我们看不到作为一 个民族的和一个人的尊严和希望 ) 实际上 " 在面对政治压力时 " 这种饥饿意识仍然潜在地制约 着民众的行为方式 ) 曹袁大战时 " 为什么民众没有揭竿而起 " 而是跟随着双方的胜负转移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