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流体通过固定床的压降

合集下载

华东理工大学历年化工原理简答题答案

华东理工大学历年化工原理简答题答案

1997简答题答案1.搅拌器应该具有哪两种功能为达到均匀混合,搅拌器应具有两种功能:即在釜内形成一个循环流动,称为总体流动;同时希望产生强剪切或湍动。

液体在容器内做循环运动,搅拌器对单位流体所提供的能量必全部消耗在循环回路的阻力损失上,增加循环回路的阻力损失即提高液流的湍动程度,可以采取的措施有:提高搅拌器的转速,搅拌器可以提高较大的压头;阻止容器内液体的圆周运动:在搅拌器内加挡流板,破坏循环回路的对称性。

安装导流筒来抑制圆周运动的扩展,严格控制流动方向,既消除短路现象又有助于消除死区。

2.过滤速率与哪些物性因素、操作因素有关过滤的技术改进包括两个方面:寻找适当的过滤方法和设备以适应物料的性质,加快过滤速率可以提高过滤机的生产能力。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改变滤饼结构如空隙率、可压缩性(常用方法是添加助滤剂是滤饼结构较为疏松且不可压缩)2)改变悬浮液中颗粒聚集状态,过滤之前先将悬浮液处理,使分散的颗粒聚集成较大颗粒。

其方法是:加入聚合电解质使固体颗粒之间发生桥接,形成多个颗粒组成的絮团;在悬浮液中加入电解质使颗粒表面的双电层压缩,颗粒间借助范德华力凝聚在一起。

3)动态过滤:采用多种方法,如机械的、水力的或电场的人为干扰限制滤饼增长的过滤方法。

3.流体流动边界层脱体分离的两个条件是什么1)逆压梯度2)外层流体能量来不及传入边界层。

边界层脱体的后果是1)产生大量漩涡;2)造成较大的能量损失。

4.多效蒸发的效数受哪些限制经济上限制:W/D的上升达不到与效数成正比,W/A的下降与效数成反比快。

技术上限制:A T必须小于T-%而T%是有限的。

5.简述板式塔的夹带液泛和溢流液泛现象。

夹带液泛:同样气速下,e' T,使L+e,T,液层厚度T,已个,形成恶性循环。

溢流液泛:因降液管通过能力的限制而引起的液泛。

6 .简述填料塔的载点和泛点。

载点:空塔气速u 达到?后,气速使上升气流与下降液体间摩擦力开始阻碍液 体顺利流下,使填料表面持液量增多,占去更多空隙,气体实际速度与空塔气速 的比值显著提高,故压力降比以前增加得快,这种现象称载液,L 点称载点。

精选-固定床反应器的设计计算

精选-固定床反应器的设计计算

周波主编•反应过程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四、固定床反应器的设计计算 固定床反应器的设计方法主要有两种:经验法和数学模型法。

经验法的设计依据主要来自于实验室、中间试验装置或工厂实际生产装置的数据。

对中间试验和实验室研 究阶段提供的主要工艺参数如温度、压力、转化率、选择性、催化剂空时收率、催化剂负荷和催化剂用量 等进行分析,找出其变化规律,从而可预测出工业化生产装置工艺参数和催化剂用量等。

固定床反应器的主要计算任务包括催化剂用量、床层高度和直径、床层压降和传热面积等。

(一)催化剂用量的计算经验法比较简单,常取实验或实际生产中催化剂或床层的重要操作参数作为设计依据直接计算得到。

1.空间速度空间速度Sv 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体积催化剂的原料处理量,单位为 s -1。

它是衡量固定床反应器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2-36)式中:2.停留时间停留时间r 指在规定的反应条件下,气体反应物在反应器内停留的时间,单位为V R T Q P标准状况下的温度(K )与压力(PR, 丁"——生产条件下的温度「K )与压力(PR 。

乱空対收率空时收率乞 捲反应物通过催化两味层肘•在单位时间内单位质量(或体积〉催化剂所获得 的冃的产詢附莹。

它昱反映催化剂选择性和生产能力的一亍蜃竇指拯.式中 ------- 目的产物的质* f kg!他——催化刑的质量上即v s 催比剂的体积,川.咲——原料气体处理最(标准状况V R ——催化剂填充体积eqv ——在规定反应条件下”反应物体积流 式中:停留时间与空间速度的关系为4・催化剂贡荷催化制负荷民捋在单拉曲何内单位质蜃(或体积)催此剂由十反应血消耗的媒轉质董・单 位为k«/(kg -話或kg/Cm 3 -心 它是反映催化刑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 =仕(或民=幣ms IV s武中:务,——原料啧遇流量.kg/^S-床层线連度与空床速度床层绞速度是指在规定条件下,气体通过催化剂床层自由载面积的流連,单位为RV0 而空床速度是在规定条件卜*气悴通过空床层截面积的施速’单位为m/s.力n注盍,设计的反应器冥与提供數据的裳置具有相同的抛作条件.如催化刑.反应物*压力,温 度等"但逋常不可能甕全満足’只能怙算*。

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

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
积。
de为床层空隙的当量直径
de=4流通截面/润湿周边
= (4流通截面Le)/(润湿周边Le )
=4 流动空间/细管的全部内表面
=4V/(aB v)= 4/(a (1- ))
Le为固定床层颗粒的当量高度,Le 与L有关。
流体通过固定床的压降等于流体通过一组当量直 径为de,长度为Le的细管压降。
是常见的现象。 例如:
过滤过程中滤液通过滤饼层的流动; 固定床催化反应器中流体在固定催化剂床层中的
流动; 地下水在土壤、砂层中的渗流等
4.1 单颗粒与颗粒群的几何特性
4.1.1 单颗粒
球型:
d p,V
6
d
3 p
,
S
d
2 p
,
a
S V
6 dp
单颗粒
非球型:当量直径
体积等效
dev
3
6V
表面积等效
VL
57.5 /1000
0.679
VL VS 57.5 /1000 (100 57.5) /1560
滤饼
工业用过滤介质主要有:
过滤介质
织物介质,如棉、麻、丝、毛、合 滤液
成纤维、金属丝等编织
成的滤布;
多孔性固体介质,如素瓷板或管、 烧结金属等。
滤饼过滤
2021/8/10
23
4.4.1过滤操作的分类
(1)饼层过滤(滤饼过滤) 定义:过滤过程中在过滤介质表面形成固体颗粒的滤饼层.
滤浆
滤饼 过滤介质
滤液
为了便于积分上式,将式中长度量变换为体积 量。
设为 获得1m3滤液所形成的滤饼体积,m3滤 饼/m3滤液,则在任一瞬间滤饼厚度L与对应滤
液体积V之间的关系为

化学反应工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化学反应工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化学反应工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1.反应动力学主要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机理和速率,以获得进行工业反应器的设计和操作所必需的动力学知识,如反应模式、速率方程及反应活化能等等。

包含宏观反应动力学和本征反应动力学。

2.化学反应工程化学反应工程是一门研究化学反应的工程问题的学科,即以化学反应为研究对象,又以工程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

3.小试,中试小试:从事探索、开发性的工作,化学小试解决了所定课题的反应、分离过程和所涉及物料的分析认定,拿出合格试样,且收率等经济技术指标达到预期要求。

中试: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釆用工业手段、装备,完成小试的全流程,并基本达到小试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规模扩大。

4.三传一反三传为动量传递(流体输送、过滤、沉降、固体流态化等,遵循流体动力学基本规律)、热量传递(加热、冷却、蒸发、冷凝等,遵循热量传递基本规律)和质量传递(蒸馏、吸收、萃取、干燥等,遵循质量传递基本规律),“一反”为化学反应过程(反应动力学)。

5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反应物的化学反应速率(提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化学平衡,且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

6催化剂的特征(1).催化剂只能加速热力学上可以进行的反应。

(2).催化剂只能加速反应趋于平衡,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位置(平衡常数)。

(3)催化剂对反应具有选择性,当反应可能有一不同方向时,催化剂仅加速其中一种。

(4).催化剂具有寿命,由正常运转到更换所延续时间。

7活化组份活性组分是催化剂的主要成分,是真正起摧化作用的组分。

常用的催化剂活性组分是金属和金属氧化物。

8.载体催化剂活性组分的分散剂、粘合物或支撑体,是负载活性组分的骨架。

9助催化剂本身没有活性,但能改善催化剂效能。

助催化剂是加入催化剂中的少量物质,是催化剂的辅助成分,其本身没有活性或活性很小,但是他们加入到催化剂中后,可以改变催化剂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离子价态、酸碱性、晶格结构、表面结构,孔结构分散状态,机械强度等,从而提高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稳定性和寿命。

华东理工大学1997-2010考研化工原理试题

华东理工大学1997-2010考研化工原理试题

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化工原理部分考研真题一、简答题(10道题的顺序可能和真题不一样,但是内容一致):1.等板高度HETP的含义是什么?答:分离效果相当于一块理论板的填料塔高度。

2.常用的吸附剂有哪些?答:活性炭,硅胶,活性氧化铝,活性土,沸石分子筛,吸附树脂等。

3.萃取溶剂的必要条件是什么?答:1.与物料中B组分不互溶;2.对组分A具有选择性溶解。

4.何谓载点,泛点?答:载点:气液两相流动的交互作用开始变得比较显著的操作状态;泛点:气速进一步增大至压降陡增,在压降-气速曲线图表现为曲线斜率趋于垂直的转折点。

5.搅拌器应具备哪两种功能?强化搅拌的工程措施有哪些?答:功能:1.产生总体流动;2.产生湍动或剪切力场。

措施:1.提高转速;2.阻止液体圆周运动,如加档板,搅拌器离心或者倾斜安装;3.安装导流筒,消除短路,死区。

6.非牛顿型流体中,塑性流体的特点?答:只有施加的剪应力超过某一临界值时才开始流动,流动后多数具有剪切稀化特性,少数也具有剪切增稠特性。

7.临界含水量受哪些因素影响?答:1.物质本身性质,结构,分散程度;2.干燥介质条件:气速,温度,湿度。

8.液体沸腾的另个必要条件?答:1.过热度;2.汽化核心。

9.什么是自由沉降速度?答:重力作用下,沉降速度的增大,颗粒受阻力增大,当阻力等于其重力时的速度。

10.数学模型法的主要步骤有哪些?答:1.简化物理模型;2.建立数学模型;3.参数测定,模型检验。

二、带泵管路如图,用离心泵把水从A输送到E点,各段管路管径均为106mm×3mm,λ=0.03,AB段,DE段长度均为20m,CD段埋地下,长度为3000m。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为He=10+5×105qv。

(1)管路液体流量、离心泵的有效功率。

(2)管路正常时,DE上的孔板流量计高度差为R=200mm,现在CD段漏液,漏液量为0.004 m3/s,此时孔板流量计高度差为R=160mm,(孔板流量计C0为常数)求此时离心泵出口压强为多少。

化工原理简答题1

化工原理简答题1

化工原理简答题1V 沉降1.流化床的压降与哪些因素有关 g )(A m p pρρρ-=?? 可知,流化床的压降等于单位界面床内固体的表观重量(即重量浮力),它与气速无关而始终保持定值。

2.因某种原因使进入降尘室的含尘气体温度升高,若气体质量及含尘情况不变,降尘室出口气体的含尘量将有何变化原因何在处于斯托克斯区时,含尘量升高;处于牛顿定律区时,含尘量降低处于斯托克斯区时,温度改变主要通过粘度的变化而影响沉降速度。

因为气体粘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所以温度升高时沉降速度减小;处于牛顿定律区时,沉降速度与粘度无关,与ρ有一定关系,温度升高,气体ρ降低,沉降速度增大。

3.简述旋风分离器性能指标中分割直径d p c 的概念通常将经过旋风分离器后能被除下50%的颗粒直径称为分割直径d p c ,某些高效旋风分离器的分割直径可小至3~10m μ !4.什么是颗粒的自由沉降速度当一个小颗粒在静止气流中降落时,颗粒受到重力、浮力和阻力的作用。

如果重力大于浮力,颗粒就受到一个向下的合力(它等于重力与浮力之差)的作用而加速降落。

随着降落速度的增加,颗粒与空气的摩擦阻力相应增大,当阻力增大到等于重力与浮力之差时,颗粒所受的合力为零,因而加速度为零,此后颗粒即以加速度为零时的瞬时速度等速降落,这时颗粒的降落速度称为自由沉降速度(U t )5.实际流化现象有哪两种通常,各自发生于什么系统散式流化,发生于液-固系统;聚式流化,发生于气-固系统6.何谓流化床层的内生不稳定性如何抑制(提高流化质量的常用措施)空穴的恶性循环增加分布板阻力,加内部构件,用小直径宽分布颗粒,细颗粒高气速操作7.对于非球形颗粒,当沉降处于斯托克斯定律区时,试写出颗粒的等沉降速度当量直径d e 的计算式g)(18u de p t ρρμ-= 8.在考虑流体通过固定床流动的压降时,颗粒群的平均直径是按什么原则定义的!以比表面积相等作为准则流动阻力主要由颗粒层内固体表面积的大小决定,而颗粒的形状并不重要9.气体中含有1~2微米直径的固体颗粒,应选用哪一种气固分离方法10.曳力系数是如何定义的它与哪些因素有关)2/u A /(F 2p D ρζ=与R e p =μρ/u d p 、ψ有关11.斯托克斯定律区的沉降速度与各物理量的关系如何应用的前提是什么颗粒的加速段在什么条件下可忽略不计)18/(g )(d u p 2t μρρ-=R e <2颗粒p d 很小,t u 很小,12.重力降尘室的气体处理量与哪些因素有关降尘室的高度是否影响气体处理量沉降室底面积和沉降速度不影响。

化工原理第四章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

化工原理第四章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
16
4.4 过滤原理及设备 4.4.1 过滤原理
过滤将固—液两相的悬浮液分离 成滤饼和滤液。 两种过滤方法 滤饼过滤(表面过滤) 颗粒截留在过虑介质表面。适用于较高浓度的悬浮液 架桥现象——对表面过滤,真正起过滤作用的是滤饼本身,
过滤介质仅给架桥现象提供条件 深层过滤 颗粒靠静电力、表面力吸附于过滤。 介质内部。 适用于低浓度、细颗粒的分离
(2)q与τ的关系;
(3)K与τ的关系;
由 q K c, K
2(q qe ) q c 得K 2c2 2qec
(4)ΔP 与τ的关系。 K
必须注意:使用恒速速率 方程时,应使K与τ严格 对应。
q
τ
τ
ΔP
qe≠0
τ
qe=0,s=0 τ
ΔP
qe=0
τ
qe≠0,s≠0 30 τ
恒压过滤方程 P c,
C.床层特性的影响 (1)空隙率ε: 空隙率ε对压降ΔP 的影响非常大,反映在 ε的可变性大,可靠性差; ε较小的误差,将引起压降明显的误差 (2)比表面积α ΔP ∝α2,对同形状颗粒,dp↓, α越大↑,hf(ΔP )↑。 例:其他条件不变空隙率ε由0.5降为0.4,单位床层压降 增加2.8倍。
4

4 u
Re' a(1 ) 4
u
a1
当Re’<2时,λ=k’/Re’,
k’=5.0
代入得: P k / a2 1 2 u
L
3
上式称为康采尼方程(注意适用条件:层流);
欧根在更宽的Re’范围内,得出: ' 4.17 0.29
代入基本式:
Re'
P
L
4.17
a2
1

化学反应工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化学反应工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1.反应动力学主要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机理和速率,以获得进行工业反应器的设计和操作所必需的动力学知识,如反应模式、速率方程及反应活化能等等。

包含宏观反应动力学和本征反应动力学。

2.化学反应工程化学反应工程是一门研究化学反应的工程问题的学科,即以化学反应为研究对象,又以工程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

3.小试,中试小试:从事探索、开发性的工作,化学小试解决了所定课题的反应、分离过程和所涉及物料的分析认定,拿出合格试样,且收率等经济技术指标达到预期要求。

中试: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釆用工业手段、装备,完成小试的全流程,并基本达到小试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规模扩大。

4.三传一反三传为动量传递(流体输送、过滤、沉降、固体流态化等,遵循流体动力学基本规律)、热量传递(加热、冷却、蒸发、冷凝等,遵循热量传递基本规律)和质量传递(蒸馏、吸收、萃取、干燥等,遵循质量传递基本规律),“一反”为化学反应过程(反应动力学)。

5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反应物的化学反应速率(提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化学平衡,且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

6催化剂的特征(1).催化剂只能加速热力学上可以进行的反应。

(2).催化剂只能加速反应趋于平衡,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位置(平衡常数)。

(3)催化剂对反应具有选择性,当反应可能有一不同方向时,催化剂仅加速其中一种。

(4).催化剂具有寿命,由正常运转到更换所延续时间。

7活化组份活性组分是催化剂的主要成分,是真正起摧化作用的组分。

常用的催化剂活性组分是金属和金属氧化物。

8.载体催化剂活性组分的分散剂、粘合物或支撑体,是负载活性组分的骨架。

9助催化剂本身没有活性,但能改善催化剂效能。

助催化剂是加入催化剂中的少量物质,是催化剂的辅助成分,其本身没有活性或活性很小,但是他们加入到催化剂中后,可以改变催化剂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离子价态、酸碱性、晶格结构、表面结构,孔结构分散状态,机械强度等,从而提高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稳定性和寿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流体通过固定床的压降
固定床中颗粒间存在着网络状的空隙形成许多可供流体通过的细小通道。

这些通道是曲折而且互相交联,其截面大小和形状又是很不规则的。

流体通过如此复杂的通道时的阻力(压降)自然难以进行理论计算,必须依靠实验来解决问题。

现在介绍一种实验规划方法——数学模型法。

4.3.1颗粒床层的简化模型
(1)床层的简化物理模型
在固定床内大量细小而密集的固体颗粒对流体的运动形成了很大的阻力。

此阻力一方面可使流体沿床截面的速度分布变的相当均匀,另一方面却在床层两端造成很大压降。

工程上感兴趣的主要是床层的压降。

为解决流体流过固定床层的压降计算问题,我们必须把图(a )所示的难以用数学方程描述的颗粒层内的实际流动过程进行大幅度的简化,使之可以用数学方程式加以描述。

经简化而得到的等效流动过程称之为原真实流动过程的物理模型。

那么如何进行简化可以得到等效流动过程呢?经过分析我们知道,单位体积床层所具有的颗粒表面积(即床层比表面积B a )和床层空隙率ε对流动阻力有决定性的作用。

为得到等效流动过程,简化后的物理模型中的B a 和ε应与真空模型的B a 和ε相等,为此许多研究者将床层中的不规则通道简化成长度为e L 的一组平行细管(图(b )),并规定:
① 细管的内表面积等于床层颗粒的全部表面;
② 细管的全部流动空间等于颗粒床层的空隙体积。

根据上述假定,可求得这些虚拟细管的当量直径e d
e d =4⨯
通道的截面积湿润周边=4⨯e e /L V L V
⨯⨯(通道截面积)(湿润周边)/
=4//V
V

空隙体积颗粒表面积=4⨯
B
a ε
=
41a ε
ε-()
按此简化模型,流体通过固定床的压降等同于流体通过一组当量直径为e d 、长度为e L 的细管的压降。

(2)流体压降的数学模型
上述简化的物理模型,已将流体通过具有复杂几何边界(网络状孔道)的床层的压降简化为通过均匀圆管的压降,故可用第一章流体流过圆管的阻力损失作出如下的数学描述
e 1
f e 2
L u h d λ
ρ
=
= p
式中1u 为流体在细管内的流速,由于细管内的流动过程等效与原真实流动过程,故1u 可取为实际填充床中颗粒空隙间的流速。

它与表现流速u 的关系为:
体积流量=1u 101A u AA u A Au ε===流动 所以 1u
u ε
=
单位床层高度的虚拟压强降
2
e ()(1)()
42
u
L a L L ρεελε∆-=p =2
e 3
(1)()8L a u L ελρε- 细管长度e e e L L L L L L
≠∝=实际床层高度,但,即常数
将其并入λ中得(e
8L L
λλ'=

2
3
(1)
a u L ελρε
∆-'
=p (4-22)
式中
p L
∆为单位床层高度的虚拟压强差,当床层不高,重力的影响可以忽略时,
p
L L
∆∆≈p
为简化起见,以后在本章中∆p 均称为压降,或以后出现的公式p ∆=∆p 或干脆用p ∆表示。

式(4-22)即为流体通过固定床压降的数学模型,其中包括一个未知的待定系数λ'。

λ'称为模型参数,就其物理意义而言,也可称为固定床的流动摩擦系数。

(3)模型的检验和模型参数的估值
上述床层的简化处理只是一种假定,模型正确与否必须经过实验检验,其中的模型参数λ'亦必须由实验测定。

康采尼(Kozeny )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在流速教低,床层雷诺数e 1Re 2
4(1)d u u
a ρρμεμ
'==<-时,实验数据能较好地符合下式
(1)Re K K a εμ
λρμ
''-'==
' (4-23) 式中K '称为康采尼常数,其值为5.0。

对于不同的床层,K '的可能误差不超过10%,这表明上述的简化模型确实是实际过程的合理简化。

把式(4-23)代入式(4-22)得
22
3
(1)
a K u L εμε
∆-'=p (4-25) 上式称为康采尼方程,它仅适用于低累诺数(R e 2'<)范围,对于本章后面要重点讨论的过滤操作此式成立。

而对于较宽的R e '范围,可用教材p164式(4-26)~式(4-28)的欧根(Ergun )方程描述。

(对非球型颗粒,以ev d ψ代替欧根公式中的p d ,ψ称为形状系数,其意义见p157,ev d 称为体积当量直径,其定义为p156(4-4)。

还有es ea ,d d 定义请自学。


从康采尼方程或欧根方程可看出,影响床层压降∆p 的变量有三类:
① 操作变量u ;
② 流体物性μρ和; ③ 床层特性ε和a
在上述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空隙率ε,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若ε从0.5降至0.4,从式(4-25)中不难算出
L
∆p 将增加2.8倍!另一方面ε又随装填料情况而变,同一种物料用同样方式装填,其ε也未必能
够重复。

因此,在设计计算时,ε的选取应当十分慎重。

(4)因次分析法和数学模型法的比较
由于化工过程的复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均难以采用数学解析法求解,而必须依靠实验。

为了以尽
量少的实验得到可靠和明确的结果,任何实验都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指导实验的理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化学工程学科本身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观点,二是正确的实验方法论。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学过的指导实验的理论有两个,一个是因次分析法,另一个就是前面介绍的数学模型法。

这两个理论的主要特点我们要简要回顾总结一下。

因次分析法的步骤:
①找出过程的影响因素(此步是因次分析法成败的关键,若遗漏某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将得不到可靠的结果,若引进无关的物理量则可能得到没有意义的数群。

找影响因素一般是靠经验及若干实验结果分析);
②将影响过程的各个物理量的因次抽出进行分析,整理成若干个无因次数群(数群的数目少于自变量的数目,使实验工作量减少);
③通过实验确定各数群之间的定量关系(因次分析只考虑物理量的因次,没有考虑物理量的数值部分,故各数群的指数及数群前的系数仍需通过实验确定。

这样得到的各数群之间的关系式只能反映过程的外部联系,而对过程的内部规律不甚了解,如同“黑箱”。

然而,这正是因次分析法的一大特点,它使用因次分析法成为对各种研究对象原则上皆适用的一般方法。

对某些复杂过程,哪怕研究者对其内部规律不甚了解,照样可以进行研究);
数学模型法的步骤(与因次分析法相反,数学模型立足于对所有研究过程的深刻理解):
①将复杂的真实过程简化成易于用数学方程式描述的物理模型(对过程的合理简化是数学模型法成败的关键);
②对所得的物理模型进行数学描述即建立数学模型(要简话得到一个足够简单又可用数学方程式表示且不失真的物理模型,必须对过程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过程的特殊性有着深刻的理解。

这一点通过前面导出颗粒床层的数学模型,同学们应该有深刻的体会);
③通过实验对数学模型的合理性进行检验并测定模型参数(数学模型法不能摆脱实验,最后还要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但是,在因次分析法中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搜索寻找各数群之间的函数关系;而在数学模型法中。

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并测定为数较少的模型参数。

显然,检验性的实验要比搜索性的实验简易得多)。

有以上所述不难看出,在两种实验规划方法中,数学模型法更具有科学性。

但是数学模型法立足于对所研究过程的深刻理解,没有深刻的理解就不能作出恰如其分的简化,此法便不能使用。

因此,数学模型法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因次分析法可以完全抛弃;相反两种方法应同时并存,各有所用,相辅相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