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3 测量肺活量》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3 测量肺活量》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__来反应肺活量的大小。
(提示:哨子,气球)深吸一口气,吹出气球的大小……)3.揭示课题:测量肺活量。
活动意图说明: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明确肺活量概念,为后续活动正常开展起铺垫。
环节二:探索与实践(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21.学习实验步骤。
实验材料:肺活量测量袋、通气管实验步骤:(1)展开测量袋,放置好通气管。
(2)深吸口气,然后将气体从通气管呼入测量袋。
(3)肺部气体全部呼出后,收紧通气管,避免空气跑出。
然后将测量袋往充气的方向卷,直至卷不进去为止。
(4)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数值(单位:毫升),这就是测得的肺活量。
(5)重复测量三次,在两次测量之间稍做休息。
2.分组实验并完成记录单。
实验记录:姓名肺活量(单位:毫升)3.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实验结论:肺活量大的同学,一次性呼出的气体的体积____________。
4.观看视频。
我发现,还有一些测量肺活量的方法,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活动2测量我们的肺活量。
1.讲解实验步骤。
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3.观看视频,其他测量肺活量的方法。
知识补充:肺活量与健康如果一个人的肺活量较小,就说明他的摄氧能力和排出废气能力较差,一旦身体需要大量耗氧时,就会出现供氧不足,从而出现头痛、头晕、胸闷、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使用简易肺活量袋掌握测量我们的肺活量的方法,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更多的测量我们的肺活量的方法。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31.比拼肺活量的小大小。
男、女分别两名同学同时跳动1分钟,比较停止运动后谁能更快恢复正常呼吸。
根据自己的情况回答。
2. 思考:为什么参加体育锻炼能提升肺活量?知识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大肺活量,有益健康。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第四单元的第六课导学案.doc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课堂教学改革汇报课导学案学学小组黄皮箐完小科学修改校科建议教学内四年级(上)第四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容单元的第六课题授课教鲁正文教学时2011 年 12 月 25 日第 2师间节1、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知的工作。
识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目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标3、牙齿有三种,门齿、犬齿和臼齿,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教能,要保护好牙齿,学技 1、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目能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和分布的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标目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标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合作,完善观察研究结果。
情感 1、能够认真细致的观察牙齿的形状特征。
2、愿意与他人分享目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标教学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重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点教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学齿形状特征和分布的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难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点教学课一课时教法选参与式教学法时择教具准课前准备:儿童牙齿模型、馒头、镜子、备预让学生互相观察同桌的牙齿结构。
习提教研组长签字:纲合牙齿的结构作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好牙齿学习教研组长签字:提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纲小组修改建议达标今后要认真刷牙,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检测教研组长签字:题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那么口腔在消化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它是怎样工作的呢?行整理和分析。
1、观察口腔请学生分别慢慢咀嚼一小块馒头 , 把他们的感觉说出来,从食物形状和我们的感觉两个方面观察,并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馒头会越嚼越甜。
在不同的时间内,食物可能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体验牙齿、舌和唾液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协调的工作方式。
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运动和力》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2.知道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条件,能设计多种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案。
3.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提高相互合作意识。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什么是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学法指导】:自学教材第9页,用铅笔勾画关键语句,边读边思考,什么叫运动状态的改变。
二、探究新知活动一: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学法指导】:1.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几种方法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方案,记录在《活动手册》第4页。
2.师友交流方法后,再进行实验操作,明确分工,一人操作一人记录。
3.汇报实验现象,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小结:使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
活动二:让运动小车的状态发生改变【学法指导】:1.看一看:仔细观察教材第10页图片。
2.想一想:独立思考,要达到图片上的要求我们可以怎么做。
3.议一议:将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在改变运动小车的状态时用到了哪些方法?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呢?小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离不开_ _.活动三研究摩擦力如何改变小车的运动状态小组内进行实验操作。
小组记录小车滑行数据?说明什么?【学法指导】:让小车从同一高度自己滑下,观察小车在不同材质上滑行距离的长短。
学生总结: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___或_____.三、检测反馈1.在摩擦力增大时,小车的运动速度()A越来越快 B越来越慢 C保持不变2.在做小车试验中,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力是()A 小车的重力 B绳子的拉力 C 不需要力4.磁力能改变所有材质小车的运动状态。
( )5.用手推小车后,不需用任何力,最后小车也能静止。
()6.熟透了的苹果,由于重力作用,最终都会落到地面。
( )四、谈收获本节课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我对本堂的自己的表现(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实践活动:观察自行车在力的作用下,它是如何启动,改变速度或停止的?。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整理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是孩子们认识自然、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四年级上册的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孩子们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通过整理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为孩子们服务。
以下是我整理的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的内容,希望对各位老师有所帮助。
一、第一单元:物质和性质1、《物质的不同性质》主题:了解物质的性质,通过实验观察归纳不同的性质。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比较不同物质的性质。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归纳法。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观察留意物质的性质,运用归纳法归纳不同的性质。
教学过程:1)讲解物质的性质,引出本节课的实验。
2)学生小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并比较不同物质的性质。
3)教师带领全班协作,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实验结果,并讨论归纳出不同物质的性质。
4)总结本课内容,回答问题并巩固知识点。
2、《物质的状态变化》主题:了解物质状态的变化,通过实验观察状态变化的过程。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对比观察不同物质的状态变化。
教学重点:物质的状态、状态变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归纳法。
教学难点:运用归纳法观察不同物质的状态变化。
教学过程:1)讲解不同种类物质的状态,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变过程。
2)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状态变化的过程。
3)在黑板上结合实验结果,对比不同物质的状态变化过程。
4)总结本课内容,巩固知识点。
二、第二单元:天体和星象1、《什么是太阳系》主题:通过讨论太阳系的组成、运行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情况。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太阳系的基本情况。
教学重点:太阳系的组成、运行。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绘画法。
教学难点:通过讨论了解太阳系的结构、组成和运行轨迹。
教学过程:1)讲解太阳系的组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学生分小组讨论太阳系的组成、运行等方面的问题,将讨论结果归纳在黑板上。
新编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全册)

声音可以在气体与固体中传播,那它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呢?利用下面这个活动找到答案。敲击音叉,将音叉浸入到水中,人耳贴紧水槽,可以清晰的听到声音。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
研讨:
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总结: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在真空中无法传播。宇航员在宇宙中需要借助电子通讯设备联系。
三、探索
任务一:
观看视频描述你听到的交通工具的声音。
提示:对听到的声音进行记录,描述。
任务二:
描述你听到的动物发出的声音
任务三:
描述你听到的球类发出的声音。
任务四:
描述你听到的生活中的声音。
研讨:
1、讨论关于声音你知道些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
四、拓展
给学生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音符的高低变化。
任务三:
研究敲鼓的发声,寻找鼓发声的原因。
敲击鼓面,仔细观察鼓面的振动发声。
提示:鼓面振动不是很明显,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黄豆或者沙粒,观察其它物体在鼓面上的跳动,从而体现鼓面的振动。
任务四:
研究音叉的发声,观察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
观察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当音叉振动停止时,声音也会随之消失
提示:音叉的振动不容易观察,可以用其它的方法帮助证明音叉的振动,如在音叉侧面粘贴小球,或将音叉浸入水中,观察振动现象。
第一单元 声音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4、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震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导学案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听听声音(教材P2~3)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P6~8)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材P6~8)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材P9~10)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教材P11~12)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4.提问:(教学提示:轻敲鼓面。
)大家能看清鼓面的振动吗?怎样能更容易观察到鼓面的振动情况呢?5.布置任务:出示实验帮助卡,明确活动要求。
引导学生分组实验,依次观察并记录钢尺、橡皮筋、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振幅大小,最后统一用“”来表示。
6.研讨汇报:实验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7.小结:物体的振幅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的振幅越小,发出的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
探索二:音叉发出声音的强弱对悬挂小泡沫球摆动幅度的影响1.出示:如图所示装置,将小泡沫球用棉线悬挂在铁架台上,在小泡沫球旁放置音叉,使小泡沫球静止时恰好与音叉左端接触。
2.演示: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右端,引导学生观察小泡沫球摆动幅度的变化并尝试解释现象。
(预设:当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时,音叉振动的幅度不同,所以引起小泡沫球摆动的幅度不同。
)3.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第6课声音的高与低(教材P13~15)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第7课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教材P16~17)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预设:吹奏不同的吹气口。
)口琴高低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呢?3.讲解:口琴由外壳、音格、金属板组成。
金属板上有口琴的发声结构——簧片,当我们吹气或吸气时,口琴的簧片会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4.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教案(表格式)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导学过程
1.表示()。
A、晴
B、多云
C、阴
2.北风吹过来把红旗吹向()。
A、北
B、南
C、东
四、连线
积云由小冰晶组成一级拔
树又倒屋
层云像幕布连成片五级带
叶小树摇
卷云像棉花一团团十级青
烟随风飘
五、简述:根据云量多少怎样判断天气是晴天、阴天还是多云?(画图加文字描述)
六、分析:下图是9月一天的气温记录,先画成柱状图再写出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
时
间
6时8时10时12时14时16时18时
气
温
13
℃
16
℃
22℃26℃28℃25℃18℃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检测(二)导学反思
导学过程5、在做蒸发食盐水的实验中()。
A 水完全蒸发后熄灭酒精灯。
B 水还未完全蒸发前熄灭酒精灯。
四、实验
1、设计一个“加快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实验(设计一种方案即可)
(1)实验名称:
(2)实验器材:
(3)实验过程:
2、填空(在括号内填出酒精灯各部分名称)
3、怎样把盐水中的盐和水分离开来?
我想到的两种方法
是:和
板书设计导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冷和热---苏教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第二单元冷和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要用温度计才可以准确的测定出物体的温度。
让生思考: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师适当创设一些错误情景,让学生分析。
利用温度计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
二、预测水的温度变化师提问:热水放的时间长了会怎样?如果隔相同的时间测量一次热水的温度,你认为热水变凉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温度的下降会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怎么才能做好这个实验?三、作热水变凉的曲线图,并学习分析数据1、选择一组记录表,讲述:记录表有时不能很明显的看出变化规律,我们可以用一条曲线图来表示温度的变化,这样的图就叫做曲线图.2、讲解曲线图的作法.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教师示范作出曲线图。
①描点;②连线.学生尝试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同时交流:测量过程中总结要注意的事项.学生进行测量并记录,教师注意巡视。
小组研究,收集数据,学生取热水和记录表;学生作曲线图。
1)学生根据各自的表格作出曲线图。
并分析曲线图,研究温度变化的规律。
2、讨论:温度是怎样变化的?3、把各组的曲线图贴在黑板上,作比较通过自身观察,讨论、总结,形成能力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方法让学生了解到数据收集后还需要分析比较。
第2课时:导学过程导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2课时一、认识加热和冷却对固体体积的影响提问:一些看不出变化的物体比如小铁圈,在受热以后会发生变化吗?师演示固体体胀演示器。
小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认识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提问:水和空气在加热和冷却后会有铁垫圈这样类似的变化吗?指导师生讨论方法:1)借助什么可以观察到液体或气体体积的变化?2)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能够证明液体或气体的体积发生了变化?3)实验中可能要注意什么?(气密性)小结:物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 解释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三、了解加热和冷却在人看书上21页实验进行讨论.学生利用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设计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可以仔细看书上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备执教审核小组课题一. 1.空气的性质1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
2.知道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来。
3.知道空气是有压力的。
学法指导1.课前准备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2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塑料袋、塑料管、餐巾纸、天平 2.提出问题指导实验得出结论学习过程及内容教师复备或学生笔记栏预习自测 1.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2.空气有体积吗?能不能缩小?2.空气有压力吗?合作探究1、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
(1)实验一①如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说说看为什么?(2)实验二②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3)这两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性质。
2、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质量。
(1)把两只吹了气的气球吊在小棒上,保持平衡,刺破一个,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变化?(2)说明了空气还有﹙﹚3、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
(1)实验一①大家都玩过气垫的玩具,你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②用手轻轻压一下模拟小气垫,你发现了什么?怎么解释呢?(2)自我设计实验①我们的实验对吗?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再来验证一次,看看我们的实验结果对不对。
(3)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
4. 小结:通过实验我知道空气有﹙﹚、﹙﹚、﹙﹚的性质.当堂检测1.. 水和空气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动点?2.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3.空气有:的性质。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主备执教审核小组课题一. 1.空气的性质2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能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
2、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力就越大,了解并关注压缩空气在生产及生活中的应用。
学法指导课前准备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2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塑料袋、塑料管、餐巾纸、天平 2.提出问题指导实验得出结论学习过程及内容教师复备或学生笔记栏预习自测 1、空气都有哪些性质?2、空气和水有什么不同?合作探究1、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1)提问:过去我们认识过水,水有什么性质?(2)讨论:(结合教材P4的插图)水和空气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教师演示水和空气压缩性的比较实验。
(5)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4的表格填写。
2、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大小(1)提问:生活中有许多地方运用了压缩空气,那么,压缩空气的多少与它的力量有关吗?(2)学生讨论交流(3)实验1:做两个喷气气球,探究喷气气球充其量的多少与它跑的距离有什么关系?(4)学生观察记录,并得出结论。
(5)实验2:做一只压缩空气枪。
比一比,看看谁的子弹打得远。
(6)指导学生自制空气枪(7)比一比,看谁射得远。
(8)讨论:为什么有的空气枪射得远?(9)填写P61活动记录第3题当堂检测1、水和空气相比,相同点(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一定的形状、都是透明的、都要占据空间)2、不同点(空气容易被压缩、空气比水轻等)。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主备执教审核小组课题一. 2、热空气和冷空气1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能借助物体觉察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2、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以及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学法指导课前准备: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2.阅读6至8页内容并用笔做勾画.3.指导试验并观察记录.学习过程及内容教师复备或学生笔记栏预习自测1、空气会流动么?2、我们身边的空气一般是怎么流动的?谁来描述一下?3、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把空气加热或者变冷以后还会向我们刚才描述的那样流动么?合作探究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1)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2)出示纸蛇,先来看看它是怎么“跳舞”的?(3)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4)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5)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这能说明什么呢?(6)通过这两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7)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
2、研究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1)谈话空气受热为什么热空气会上升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解释。
(2)教师演示P6的纸杯平衡实验,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3)提问: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杯会上翘?(4)学生讨论交流(5)小结:热空气上升是因为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当堂检测1.空气受热会向﹙﹚流动空气遇冷会向﹙﹚流动.热冷空气会产生﹙﹚。
2.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田家庄镇小学四年级科学导学案课题一. 2、热空气和冷空气2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2、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匀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学法指导课前准备: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2.阅读6至8页内容并用笔做勾画.3.指导试验并观察记录.学习过程及内容教师复备或学生笔记栏预习自测在平常的情况下,空气会向四面八方流动。
可是当空气受热或受冷时又会怎样流动呢?合作探究 1、冷热空气的对流(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2)演示P7实验,观察烟会如何流动(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2、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1)提问:冷空气是怎样流动呢?(2)学生根据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进行推理。
(3)提问:能通过一些事例证明冷空气下降吗?(4)学生讨论回答(如:夏天空调的房间,冷风飘向哪里?)(5)小结:空气受冷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
3、热空气的用途(1)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2)请学生介绍孔明灯和热气球的升空原理“有谁知道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和知识吗?”(3)利用视频介绍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的知识。
(4)做“热气球”实验当堂检测1.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由来及升空原理。
2.教师、学生一起来完成一只热气球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田家庄镇小学四年级科学导学案主备执教审核小组学习目标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
学法指导课前准备:蜡烛、水槽、集气瓶、杯子、石灰水2.阅读9至11也内容并做勾画。
指导实验并观察记录学习过程及内容教师复备或学生笔记栏预习自测1、蜡烛的燃烧能离开空气么?你怎么知道的?2、现在老师这里有三个蜡烛,分别放在空气中,小杯子、大杯子里,蜡烛能燃烧吗?猜一猜,哪知蜡烛最先熄灭?那只蜡烛燃烧最久?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合作探究1、出示书上P9的实验,请学生预测,哪支蜡烛先熄灭,哪支燃烧的最持久?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2、教师演示实验。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3、学生根据观察,结合自己的假设进行解释。
4、讲述:蜡烛燃烧会用掉杯子里所有的空气吗?玻璃杯里还有没有空气呢?5、研究空气的成分(1)、讲解实验步骤:蜡烛点燃后,罩上玻璃杯后,会有什么现象?(2)、学生实验、观察记录(3)、通过实验的现象,你有什么发现?(4)、小组交流。
(5)引导学生发现,杯内的红色水比水槽内的高,但只高出一点,没有占满瓶内的空间,从而说明,燃烧只是用去一部分空气。
(6)火柴熄灭的实验①通过刚才的实验,你知道了些什么?此时的玻璃杯中你认为还有空气吗?为什么?②教师要讲明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
③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
④你们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7)认识杯内剩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判定空气至少由两种气体组成。
6、阅读有关空气组成的资料P10,认识空气的成分。
当堂检测 1、你知道在生活中,我们是怎么应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么?2.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其他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 .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氮,水蒸气等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田家庄镇小学四年级科学导学案主备执教审核小组学习目标1、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中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培养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
学法指导课前准备:蜡烛、水槽、集气瓶、杯子、石灰水2.阅读9至11也内容并做勾画。
指导实验并观察记录学习过程及内容教师复备或学生笔记栏预习自测1、空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其中氧气和氮气分别占空气体积的多少?2、你们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吗?合作探究一、认识二氧化碳1、教师讲解并演示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2、观察制取的二氧化碳,提问“有颜色,有气味吗?”3、演示书上第11页的两个实验,你看见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4、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觉得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5、小结:(见板书)二、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1、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1)谈话:从资料中知道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能不能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2)教师出示饮料瓶、澄清的石灰水,启发学生讨论实验方法。
(3)学生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4)小结:因为瓶子里只装了很少的澄清的石灰水,瓶内大部分空间被空气占据着,充分摇动瓶子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空气中确实含有二氧化碳。
2、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1)谈话:为了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把冰块放进干燥的玻璃杯,盖上玻璃片,过一会,观察发生什么现象?(杯壁外有许多小水珠)证明了什么?(2)提问:把饼干放在空气中,时间久了会变软,这是怎么回事儿?(3)学生讨论交流(4)小结:实验结果和生活中的许多例子,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当堂检测1. 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
2、怎样制取二氧化碳?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田家庄镇小学四年级科学导学案主备执教审核小组课题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空气和水一样,也是生命之源,要防治空气污染。
2.了解保护洁净的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学法指导1.课前准备;空气污染的软件,让学生准备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 2.阅读本内容课做勾画3.指导观察交流汇报学习过程及内容教师复备或学生笔记栏预习自测1.你能举出一些生命离不开空气的例子吗?如:2.人憋气是怎样?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离不开﹙﹚合作探究 1.了解空气和生命的关系。
①看图思考;人憋气是很﹙﹚登上运动员要携带﹙﹚抽调玻璃照例的空气,植物会﹙﹚给金鱼缸要装上﹙﹚②观察P12三幅图,我知道了—————③小结: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离不开﹙﹚2.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是我们不能离开的,但是我们现在处在怎样的空气中呢?(2)思考:人类哪些活动会影响空气质量?空气受污染后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3)调查我们周围的空气现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