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优化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精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0课 鸦片战争 Word版含解析

精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0课 鸦片战争 Word版含解析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编者选题表1 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政府公然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其直接目的是( )A 扭转对华的贸易逆差B 腐蚀清政府的官员C 抢占市场和掠夺原料D 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解析:A 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向中国猖狂走私鸦片是因为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急需扭转对华贸易逆差,A项正确。

2 (2017·辽宁大连期末)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

这说明当时( )A 外国已经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B 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C 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D 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解析:B 根据材料,在1689~1839年这段时间的涉外司法诉讼本应全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有较多由外国人自行审理,这说明当时清政府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B项正确。

外国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是通过1843年的《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获得的,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也没有体现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C、D两项错误。

3 (2017·山东潍坊期末)1840年12月,琦善照会英方:“其书写禀帖(下级呈上级文书)、谕帖(上级给下级的手令)者,本系历久成规……今既据请存体面,虽系体制攸关,然称谕者,不见增荣;称禀者,不见受辱……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

”这体现了( )A 清朝统治者完全放弃天朝上国心态B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 鸦片战争爆发后仍严格使用“禀谕”格式D 清政府长期奉行的外交文书范式有了改变解析:D 鸦片战争对清政府的触动不大,没有产生清朝统治者完全放弃天朝上国心态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容,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后仍严格使用“禀谕”格式与材料中“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不符,故C项错误;从“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可知清政府改变了以往的外交文书范式,故D项正确。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附解析第四单元第10课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附解析第四单元第10课

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后|1.建构史构系统是史学的重要方法。

如中空白a、b 相,填上 ()A.开埠通商/ 商品市B.开埠通商/原料地C.片走私/ 自然解体D.片走私/ 白外流2.片争前,制英航行作的关是其中国沿海缺少地理知和正确的海。

此,片争期,英在中国沿海睁开大范水文,一行并无遇到清的干。

明() A.中英合国力差距巨大B.清代海上事力不足C.英国的殖民准充足D.清政府缺少近代海念3.“金陵城中,大府主和不主⋯⋯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江断行旅。

” 描绘的史象是()A.《天津条》的B.《南京条》的C.片争的爆D.清代官无能4.1842 年中英《南京条》定:“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常期居住,或不来往,均不行妄到随意游行,更不行入内陆易。

”此定 ()A.表现了对中国主权的保护B.成为鸦片战争再次迸发的借口C.限制了中英间的贸易来往D.表现出统治者对洋人的警惕5.美国公使认可说:“我们的国旗以前用来包庇在中国犯下罪行的无赖、流氓”。

美国公使包庇“无赖、流氓”的依照是() A.口岸贸易权B.海关管理权C.洋人传教权D.领事裁判权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鸦片战争不单是英国对中国的成功,并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成功”。

文中的“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成功”从实质上是指() A.工业文明的成功B.议会政治的成功C.军事技术的成功D.对外政策的成功7.下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主要战斗中外兵力对照状况( 单位:人) 。

由此可知 ()中国战斗时间英法英法联军军队第一次广州战斗1856.1043915 000虎门之战1856.11 1 380 1 700第一次大沽战1858.5660518 1 17810 000八里桥之战1860.9 3 500 1 500 5 00034 000A.裸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B.英法蓄谋侵略战争C.使中外反动权力进一步勾通D.清代军队纪律松散8.1857 年英法联军攻克广州后,向来控制着广州城。

高中历史必修1课时作业2:第10课 鸦片战争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1课时作业2:第10课 鸦片战争练习题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发动这场战争的国家是() A.俄国B.法国C.德国D.英国『答案』 D『解析』1840年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故选D项。

2.2013年8月,某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参观了一处史料陈列馆,其由四个展厅组成,厅与厅之间以廊相连。

参考下图可推知陈列馆的史料主题是()陈列馆展厅分布第一展厅:“英军入侵”介绍**战争爆发的背景和过程第二展厅:“城下之盟”主要介绍《**条约》产生的过程第三展厅:“丧权辱国”介绍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第四展厅:“香港回归”以图片资料介绍香港的回归历程A.近代中国的沉沦B.《南京条约》C.《辛丑条约》D.《马关条约》『答案』 B『解析』注意各展厅标题中暗含的关键信息:“英军”、“城下之盟”、“香港”,可推知此事件与香港被割让有关,四个选项中《南京条约》有“割香港岛给英国”的条款,故B项符合题意。

A项表述不全,香港的回归代表中国的崛起。

3.“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

”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主要是() A.永久居住权B.海关管理权C.领事裁判权D.片面最惠国待遇『答案』 C『解析』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南京条约》附件取得了领事裁判权,从此,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侵略者在中国犯罪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

题中信息依据的正是领事裁判权。

4.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A.英国的船坚炮利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C.中国的闭关锁国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答案』 B『解析』分析题干材料,这里所说的“大势”即鸦片战争时期的西方发展趋势,也就是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崛起,故B项正确。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精选备课作业及教案:第10课 鸦片战争 作业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精选备课作业及教案:第10课 鸦片战争 作业 Word版含答案

《鸦片战争》课后作业班级姓名1.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捐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

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A.垄断贸易的要求B.商品输出的要求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D.资本输出的要求2、在中国近代史上,英国是第一个侵略中国的国家,这主要是因为它A、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B、率先完成工业革命,需要更广阔的市场C、要开辟鸦片市场,完成资本积累D、已侵略了印度,有侵华阵地3、《南京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这一条款实际上()A.假做公允用来欺骗舆论B.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C.是被迫对中国作出的让步D.维护英国人控制下的海关的权威4、清朝时期,某商人从上海运一批货物到汉口,受到了各地官吏的百般刁难,重重勒索。

他气愤地说:“清政府有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和军舰都可以在长江自由航行,不受盘查,而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行?难道非要中国商船插上外国旗子才有生路吗?”请回答:这件事最早发生在哪一年以后?这个商人指的是哪一个条约?()①1842年②1844年③1856年④1858年⑤《南京条约》⑥《望厦条约》⑦《天津条约》⑧《瑷珲条约》A.①⑤B.②⑥C.④⑦D.③⑧5、2000年5月,保利集团在香港拍卖会上花费3000多万港币购回在火烧圆明园时流失的国宝:铜铸的牛首、猴首、虎首。

这批国宝被劫是在()A、第一次鸦片战争中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C、中、法战争中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6、两次鸦片战争本质上相似之处是()A 侵略者由东南沿海开始发动进攻B 其目的都在于打开中国市场C 都推动到清朝统治的中心地区D 侵略者都以武力挫败了清政府的抵抗7、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巩固提升:第10课 鸦片战争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巩固提升:第10课 鸦片战争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下图为英国人阿罗姆所绘嘉庆、道光时期的广式鸦片烟馆图。

该图()A.是侵略者对中国的侮辱讽刺B.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鸦片给中国造成的危害C.是侵略者对鸦片贸易的美化D.反映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对鸦片贸易的愤恨,反映了鸦片给中国人身体和精神带来的巨大伤害。

因此,B项符合题意。

2.“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频频来到中国进行试探,但苦于找不到有效的办法打开中国的大门,走私鸦片便成为一种非法的手段。

”当时的英国急于打开中国的大门主要是为了()A.争取实现外交的平等B.拓展海外殖民地C.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D.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英国急于扩大海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觊觎古老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不惜采用非法的鸦片贸易来打开中国市场。

3.1840年8月,道光帝授命琦善向英军表示:林则徐上年禁烟是“措置失当”,“必当逐细查明,重治其罪”。

其态度()A.表明清政府转向妥协立场B.是笼络英军的缓兵之计C.是保护林则徐的有效方式D.体现出“天朝上国”的大度“重治其罪”的信息可知,道光帝明确表态惩办林则徐,这是清统治者妥协投降的重要表现。

故选A项。

4.下图是外国侵略者在洗劫并焚毁圆明园时掠夺的文物的照片。

该文物被掠夺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A.道光帝B.咸丰帝C.光绪帝D.宣统帝,外国侵略者洗劫并焚毁了圆明园,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咸丰帝。

5.清朝某位皇帝闻悉某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后,发表上谕:“总之,进京一节,万不能允;内江通商,必须消弭;其余两事,亦当设法妥办。

”由此推断,当时在位的皇帝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A.道光帝《南京条约》B.咸丰帝《天津条约》C.咸丰帝《北京条约》D.光绪帝《马关条约》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但未涉及“进京一节”,故A项错误;1858年,清政府同英法两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其中有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的规定,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咸丰帝,故B项正确;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但未涉及“进京一节”,故C项错误;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但未涉及“进京一节”,故D项错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选择题专项训练鸦片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选择题专项训练鸦片战争

第10课小题专练1、“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

”依据材料判断,禁烟运动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A.遏制吸毒,医治官场病疾B.制止白银外流,缓解政府财政危机C.整顿海防,打击英国入侵D.打击鸦片走私,增加政府外贸收入2、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香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

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贫富不均B.莠民作乱C.民性懦弱D.吏治败坏3、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 “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

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垄断贸易的要求B.商品输出的要求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D.资本输出的要求4、一位英国人说:“‘奴隶贸易’比起‘鸦片贸易’来,都要算是仁慈的。

……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不幸的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

”这表明( )A.奴隶贸易比鸦片贸易人道B.奴隶贸易比鸦片贸易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C.鸦片贸易加剧了清政府的腐败D.鸦片贸易严重摧残了人的身心健康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

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

作者强调的是(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B.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C.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6、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作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作业

课时分层作业(限时40分钟)[学业达标练]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A.保护鸦片贸易B.割占中国领土C.打开中国市场D.增进友好交流C[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而不是保护鸦片贸易,故排除A项,C项正确;割占中国领土是鸦片战争的后果,B项错误;鸦片战争是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而不是增进友好交流,故排除D项。

] 2.下图为英国人阿罗姆所绘嘉庆、道光时期的广式鸦片烟馆图。

该图()A.是侵略者对中国的侮辱讽刺B.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鸦片给中国造成的危害C.是侵略者对鸦片贸易的美化D.反映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对鸦片贸易的愤恨B[题干图片描绘了中国人吸食鸦片及吸食后的状态,反映了鸦片给中国人身体和精神带来的巨大伤害。

因此,B项符合题意。

]3.有学者认为,中英鸦片战争是多边世界贸易的产物,这种冲突也可能转变成糖蜜战争或米战争。

下面对此观点理解错误的是()【导学号:84162086】A.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B.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做辩护C.揭示了战争爆发的必然性D.说明战争对中国的巨大促进作用D[材料中的“多边世界贸易”体现了整体史观,而“这种冲突也可能转变成糖蜜战争或米战争”说明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必然性,C项理解正确;该观点将鸦片战争视为一场贸易战争,实质上掩盖了其侵略性,为英国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做了辩护,A、B两项理解正确。

D项不能由材料得出。

]4.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导学号:84162087】A.列强强迫在沿海开放通商口岸B.大量洋货涌入中国,导致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法美等国借机签订不平等条约D.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D[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同英国等列强签订了诸如《南京条约》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的国家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变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

这是《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D项正确。

【历史】达标训练:第10课 鸦片战争(新人教必修一)

【历史】达标训练:第10课 鸦片战争(新人教必修一)

第10课鸦片战争【达标训练】【基础达标】1.(2010年湖南衡阳八中模拟)毛泽东曾经总结道“自1840年起,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过我们,每一次战争几乎都以中国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根本原因是()A.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B.中国政府的软弱可欺C.中国近代化尚未起步D.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2.(2010年湖南衡阳模拟)清朝旧制规定,“凡帝王有失国之寸土者,不得立圣德神功碑。

”下列清朝皇帝最早可能无此碑的是()A.嘉庆B.同治C.道光D.咸丰3.(2009年全国高考I卷,17)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4.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

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5.(2009年广东广州模拟)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问题:(1)“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2)简要叙述中国在19世纪是如何受到“不平等待遇”的。

(3)你如何评价这位学者的观点?【考题回放】1.(2009年广东高考文基卷,22)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必修1(人教版) 第10课 鸦片战争 基础达标 1.每年的6月26日是世界禁毒日,是为了纪念中国近代史上一重大事件而设的,下面漫画中的巨龙口吐熊熊烈火,象征毒品的骷髅被烧得无处藏身。请思考这一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虎门销烟 C.《南京条约》 D.《天津条约》

答案:B 2.(2013·广东学业水平测试)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发动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这场战争的国家是( ) A.俄国 B.法国 C.德国 D.英国

答案:D 3.英法联军英舰队司令何伯说:“„„联军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以下能驳斥其言论的是( ) A.开放通商口岸 B.割占香港岛 C.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D.赔偿军费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根据“英法联军”“掠夺领土”等信息可知选C项。 答案:C

4.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侵略者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其中共同涉及的内容是( ) A.协定关税 B.公使驻京 C.割让土地 D.开放口岸

答案:D 5.“这个条约的签订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这个条约最可能是指(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虎门条约》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个条约使中国打破传统的对外贸易习惯,这与《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的影响一致,故选A项。 答案:A

6.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D.专制君权受到强烈冲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注意限制词语“历史进程的转变”,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破坏领土主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故选C项。 答案:C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40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对中国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以拒绝为支持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的理由反对政府的政策”。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制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如果曲解自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堂吉诃德了。”

材料三 莫克·维卡在信中还说:“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制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资料》

(1)材料一中的“反对派”为何反对政府的政策?(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据材料二概括莫克·维卡表达的主要观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3)据材料三指出“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4)综合以上材料,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解析:本题主要从英国的角度考查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第(1)问,注意对“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的判断。 第(2)问,是对发动战争的辩护的理解。 第(3)问,注意对“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的理解,在当时英国是以战争的形式进行的。

第(4)问,从材料二可知英国在为鸦片走私找借口,材料三则说明了输出(棉制品)的目的。

答案:(1)他们认为这场战争是为了保护鸦片走私,是不道德的。 (2)战争的责任是中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为道德观念而放弃利益是不明智的。

(3)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战争,迫使中国屈服。 (4)保护鸦片走私并为英国工业品打开中国市场。

素能提升 1.(改编题)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 A.获得军费赔偿 B.在上海建立租界 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迁移运用能力。根据信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美国”,采用排除法。A项只符合发动战争的英法两国;B项是鸦片战争后;C项是《马关条约》的规定,故选D项。 答案:D

2.(2014·金华知识竞赛)有学者认为:“就当时的世界大势而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 A.英国的船坚炮利 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中国的闭关锁国 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强调鸦片战争的必然性,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是工业革命的必然,故选B项。 答案:B

3.《南京条约》中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 ) A.便利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B.便利英国掠夺中国劳动力办厂 C.表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D.表明英国要向中国大量投资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列强“五口 通商”有利于商品输出,这表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故选C项。 答案:C

4.(2014·广东七校第二次联考)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中英战争”只说出交战的双方,没有对任一方作评价,故选A项。 答案:A

5. 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C.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表明欧洲列强希望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故选C项。 答案:C 6.(2014·华南师大附中月考)1858 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信息“自不得提书‘夷’字”可知中国被迫改变对英国官民的称谓,“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 答案:B

7.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在经济与文明方面的变化成为近年来历史研究的焦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 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出口贸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结合两次鸦片战争有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简要分析中国进出口贸易变化的原因。

(3)据两次鸦片战争及影响分析,西方工业文明和中国农业文明之间是怎样“相互关联和渗透”的。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1)问从材料信息“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 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 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归纳答案要点。

第(2)问,回顾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进行回答。

第(3)问列强的渗透从其侵略的方式和对中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影响进行作答,中国农业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关联主要从为西方工业文明提供原料和市场进行作答。

答案:(1)变化:棉纱和棉布进口增加;土特产品 (茶叶)出口减少: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

(2)原因:列强获得协定关税等特权,开放的通商口岸数量不断增 加,允许外国人到内地通商;便利了外国商品的大量输入。 (3)文明关联和渗透:列强通过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冲击了传统经济结构;使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愚昧的代价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苦战不敌英法联军,只好坐到谈判桌前。然而,大清的咸丰皇帝竟突发奇想,扣押对方谈判代表39人,威胁联军撤退。英法的外交官就这样成了阶下囚,可这一“天才”的设想并没有换来帝国的安宁,反而激起了西方人更大的愤怒。这怒火夹杂着贪婪,最终让圆明园化为灰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