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 3.3《 观察物体》教案 北京课改版【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京改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3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形状优秀教学案例

京改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3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形状优秀教学案例
3.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如立方体、长方体等。
4.通过实际操作和示例,引导学生学会用语言和图形的方式描述和表达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物体或几何体的模型。
2.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你们能用不同的方法观察这些物体,并描述它们的形状吗?”
3.合作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学生能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情境创设: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和多媒体课件,教师将学生引入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空间观念的理解。
5.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我评价能力。
4.将教育技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乐趣。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高沟通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何体的不同视角,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总结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索,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北京课改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1《观察》教学设计

北京课改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1《观察》教学设计

北京课改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1《观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京课改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1《观察》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理解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推理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并掌握观察几何图形的方法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几何图形,发现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提供方法和思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几何图形,对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有一定的了解,但观察几何图形的能力还不够强,观察的角度和方法有待提高。

同时,学生对于通过观察来发现几何图形的性质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观察几何图形的基本方法,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推理能力。

3.能够运用观察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观察几何图形的基本方法,通过观察发现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如何运用观察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几何图形,发现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几何图形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2.准备一些几何图形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练习。

3.准备投影仪,用于展示实例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观察几何图形。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

3.操练(15分钟)给出一些几何图形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运用观察的方法解决问题。

《观察物体》看一看(教案)- 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北师大版

《观察物体》看一看(教案)- 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北师大版

教案:《观察物体》看一看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版本:北师大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认识和理解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

2. 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1. 观察物体的细节特征。

2. 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1. 教具:各种形状、大小、颜色的物体。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彩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

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探究(15分钟)1. 教师出示多个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特征。

2.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3. 各组分享观察结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实践(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特征。

2. 学生独立完成观察记录表。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观察记录表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指导。

二、探究(15分钟)1. 教师出示多个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特征。

2.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3. 各组分享观察结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实践(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特征。

2. 学生独立完成观察记录表。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观察记录表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物体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

北京课改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1《观察》说课稿

北京课改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1《观察》说课稿

北京课改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1《观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京课改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1《观察》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观察的意义,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观察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之前,已经初步掌握了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但是对于观察的方法和技巧还没有系统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还不够强,需要通过实例的引导,使他们能够将观察的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观察的意义,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观察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的引导,使学生能够进行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观察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观察的意义,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观察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观察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够将观察的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实例的引导,使学生进行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同时利用黑板进行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观察的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观察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问题。

3.实例讲解:通过实例的引导,使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观察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练习与讨论:学生进行练习,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观察的方法和经验。

北京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观察 教案

北京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观察 教案

《观察》教案2教学目标1. 能运用各种观察器官进行观察,初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2. 体会到用工具观察更有效。3. 意识到科学家都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爱观察、善观察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进行观察。难点:观察糖果,描述感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沙球、锣、听诊器。学生准备:橄榄、大小芒果、黒袋、橙子、望远镜、糖果、放大镜每组一份。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导入揭题1.(课前学生品尝橄榄)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品尝得津津有味,那你能说说品尝的感觉吗?2. 请你来说,有没有同学补充说一说?3. 刚刚我们是用什么来品尝的呢?(口——尝)。4.概念揭题:通过口尝,我们了解了事物的特点,这种方法就叫——观察,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了解事物的变化,区别事物的不同点。二、利用感觉器官观察1、口是我们的感觉器官。那你还知道用哪些感觉器官来观察呢? 指说:耳—听、鼻—闻、手—摸、口—尝(这些都是我们主要的感觉器官)2、活动:下面我们就来试着利用我们的感觉器官观察。眼看:(1)这是什么?(芒果)(2)请你先用眼睛仔细观察,再用语言来描述你的发现。(颜色、形状、大小)(3)谁能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概括地来说一说?小结:同样是看,有的观察到形状,有的观察到颜色,只有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仔细地观察,才能发现得更全面、更具体。相信大家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能够做到这一点。耳听:“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让我们侧耳倾听,你能听出下列几种是什么乐器的声音吗?它们的声音有什么特点?(1)听声音,教师台下演示。(2)集体交流<1>是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2>你能说说它们的特点吗?(声音的长短、高低等)小结:大家听得很仔细,原来用耳朵听也是一种观察的方法。手摸:下面该我们的巧手出场了。请小组长先来摸一摸黑袋里的物体,说说感受,再让同学们猜一猜,看谁摸得最仔细。(1)活动:摸(形状、硬度、光滑度)——猜。(2)大家猜得对吗?让他们展示出来吧!小结:同样,用手摸也是一种观察方法。总结:刚刚我们学习了用眼看、耳听、手摸来观察,同样鼻闻、口尝来观察,方法也是一样,要全面。但有需要注意的地方:3、温馨提示:(1)注意在不知道是什么物体的时候,不能随便乱尝、乱闻。(2)感觉器官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要好好保护感觉器官。三、体会工具观察更有效1. 下面我来给大家讲一则小故事:(课件出示图片)这艘豪华的油轮叫“泰坦尼克”号,1912年,在它一次启航时,锁着望远镜的橱柜钥匙竟被忘记带上船。在没有望远镜的情况下,放哨的船员只好依靠肉眼观测前方的障碍物。等到他们发现海洋上的冰山时,都大惊失色,但一切为时已晚,酿下了“泰坦尼克”沉没的悲剧。2. 从这个小故事中,你有什么体会呢?是啊!(有了望远镜,就可以避免这场悲剧)我们的感觉器官也有它们的局限性,因此,在观察中,我们还要借助工具。3. 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亲自感受望远镜在观察中的作用。4. 实验: (1)实验要求:a.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望远镜观察窗外的一种物体,b.说一说用肉眼和望远镜观察物体的区别,从中你有什么体会。(观察完了就先回到座位上思考一下问题,看哪个小组最快。)(2)学生活动。(3)小组汇报。5. 从活动中,你又有什么体会?(看来工具的作用确实显而易见。清楚、方便、工具重要、作用很大)6. 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借助哪些工具来观察?(指说、观看视频)7. 小结:借助工具观察,可以更清楚,更细致。伟大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过:“观察,观察,再观察。”就是这个道理。四、观察糖果,综合运用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几种糖果,大家想不想了解它们?那得靠你们自己用我们刚学过的方法来观察,有信心吗?1.取出糖果,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它们。2.实验:(1)实验要求: a.任选两种糖果,用多种感官观察特点,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b.剥开的糖果是用于“手摸”观察的,完成后丢弃在盘中;c.在观察中小组长分配好糖果,每人每种一颗,同时请注意卫生,把糖纸也放在盘中。(2)学生活动(3)小组汇报(展示台)3.小结:大家都观察得非常仔细,综合运用感官并借助工具来观察,这样就更全面、更准确。。

北京课改初中数学七上《3.3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word教案 (1)

北京课改初中数学七上《3.3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word教案 (1)

§4.3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教学目标:1、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2、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体会物体三视图的合理性;3、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视图;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的活动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2、能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3、渗透多侧面观察分析的思维方法;情感与态度通过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成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好奇心,逐渐形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难点:能画立方体及简单组合的三视图.教法学法:①发现式教学法②动手实践与思考相结合法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 看录像;2. 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入手,观察庐山;3. 房屋的房型图.二、观察体验、探索结论活动1:观察一组图片,找出结论.活动2:观察图片,注意这些图片的拍摄角度,你能挑出一组三视图的图片吗?活动3:猜猜看:通过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图片来猜测实物是什么?活动4:观察下图如果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着三个几何体,分别得到什么平面图形?三.学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给出由4个小正方体形成的组合图形,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并画出相应的平面图形.如:从左面看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从正面看做一做:以小组为单位,用6个小立方体块搭出不同的几何体,然后根据搭建的几何体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并在小组内交流验证,看谁画的图最标准.而后,全班同学根据某小组画的三视图来组合立体图形.四、小结与反思:1.本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本节课数学知识对平时的学习生活有何作用?五、练习与作业:1.能力作业:画出我校教学楼的三视图(以面向南为“从正面看”),或者画出你家的房屋(或设计)的平面图.。

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优秀教学案例:1.4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优秀教学案例:1.4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2.引导学生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模型,并画出各自的三视图。
3.组内讨论,分析观察到的规律,总结三视图的画法及应用。
(四)总结归纳
1.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三视图的画法及应用。
2.强调三视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机械制造等。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物、模型等,培养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意识,发展空间想象力。
2.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观察和绘制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让学生自我评价,发现自身不足。
2.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注重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我会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实物模型或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立方体。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立方体,让学生感受到物体形状的变化。
2.提出问题:“从不同方向观察立方体,我们能发现哪些规律?”“你能画出一个立方体的三视图吗?”激发学生思考,引发兴趣。
3.学生分享观察心得,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观察物体(看一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观察物体(看一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观察物体(看一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观察物体(看一看)》是一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数学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46页例1和第47页的“做一做”。

例1通过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不同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的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物模型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上课开始,我拿出一个魔方,让学生观察并说出魔方的不同面。

然后,我让学生试着拼出一个正方体,并观察正方体的不同面。

通过这个实践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的方法。

2. 例题讲解(10分钟)接着,我引导学生翻到教材的第46页,讲解例1。

我让学生先自己观察图片,然后说出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特征。

在这个过程中,我适时给出提示,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重要性。

3.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的“做一做”,我会适时给予学生指导,确保他们能够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的方法。

4. 小组合作(10分钟)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拿出一套几何体(如正方体、长方体等),从不同方向观察并说出几何体的特征。

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几何体,并互相交流。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正方体从不同方向观察1. 上方:六个正方形2. 前方:三个正方形3. 侧面:四个正方形七、作业设计1. 教材第47页的“做一做”2. 请用语言描述一下你的房间,并画出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房间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掌握视角的概念.
2、能根据自身位置及视角大小,确定一个物体的具体位置.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视角的有关知识.
难点:能根据观察位置和视角大小确定一个物体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视角概念
1.投影课本P94的图3-20,并提问:
(1)哪个图是A点处看到的,哪个图是B点处看到的?
(2)当小明从A向B走去,在何处开始看不见小华?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通过模拟试验进行证明。

2.教师指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得到不同情形,这都与视角的大小有关。

视角是在观察物体时,观察物体顶部和观察物体底部的两条视线所形成的夹角。

如:若小王在A处观察物体BC,则三角形AB C的∠A称为视角。

离物体越近,视角就越大,离物体越远,视角就越小。

3.课本P95练习第3题.
教师归纳:C点视角最大,离物体AB越近视角就越大。

二、想一想,根据不同位置视角大小确定物体位置
如图,可根据两根旗杆的影子确定路灯的位置。

解:两根旗杆的影子的端点分别与旗杆上端连接并向上延伸交于一点,该点A即为路灯的位置。

三、说一说
投影课本P94图3-21并提问:汽车行驶在笔直的公路上,乘客往前看,所见到的情景是图3-21中哪一个图?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并结合乘车经验可知应为图(b)。

四、随堂练习
课本P95练习第1题.
五、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在不同位置来观察物体。

当离物体较远时,能观察到物体的整体,而较近时,仅能观察到局部,视角越大,离物体越近,视角越小,离物体越远。

六、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填空题.
1.在照相时,为了照到远处的景物,应把相机的镜头。

(填“伸长”或“缩短”) 2.小明和小王同时观看墙上的挂图,若小王离图较远,则他看图的视
角较——。

(填“大”或“小”)
3.同样高的栏杆,离路灯越远影子就越。

二、解答题.
1.甲、乙、丙三人在同一水平面上观察同一物体,甲说:这个物体太小了,我都有点看不清;乙说:不对呀,我看这个物体太大了,我都要仰视才行;丙说:你们都太极端了,我看大小正合适.试确定甲、乙,丙三人哪个离物体最近?
2.一面镜子竖直挂在墙MN上,人眼位置及视角如图所示,有三个物体A、B、C放在镜子面前,人眼能从镜子里看见哪些物体,请说出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