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政治社会学分析
城市空间结构与社会关系

城市空间结构与社会关系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独特的空间结构。
这种空间结构不仅反映了城市的物质布局,更是承载着城市社会关系的重要载体。
城市空间结构与社会关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城市的空间结构对社会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另一方面,社会关系也反过来塑造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首先,城市的空间结构对社会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城市空间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呈现出多元化与多层次化的特点。
比如,城市中心区的高楼大厦和商业中心聚集了大量的商业企业和办公机构,形成了商业和政治等社会关系的集聚地。
而城市的郊区和住宅区则注重居住和低密度社交活动,形成了亲友和家庭关系的集中地。
此外,城市空间结构的大小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不同社会群体的社交活动。
例如,大型购物中心和公园等公共空间的设立,有效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有利于构建社会网络,加深社会关系。
其次,社会关系也反过来塑造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中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类型多样,而这些社会关系的存在和发展往往需要相应的空间环境来实现。
以家庭关系为例,城市中的住宅区常常由于大部分居民都是居住于此,街道上有孩子们在玩耍,邻里之间会经常互相拜访。
因此,住宅区的布局往往会考虑到居民之间的互动需求,比如使用小面积的院落形态设计,增加街道活动的可达性等,以促进邻里间的交流和沟通。
而商业关系的发展则导致了城市中心区商业设施的集聚,形成了繁华的商业中心。
这种集聚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城市的空间形态,促进了商业设施的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还表现在城市扩张和重建的进程中。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仅受到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制约,更受到城市社会关系的影响。
在城市扩张过程中,政府和开发商往往会根据社会需求来规划和设计城市空间,以满足不同社会关系的发展需求。
比如,为了满足大家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城市规划者会划定绿地和公园的区域,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
武汉市人口分布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DOI:10.16660/ki.1674-098X.2005-5755-8687武汉市人口分布时空演变特征分析①丁逸尘1 伍雄昌1* 黄美玲2 杨子钰1(1.湖北师范大学 湖北黄石 435000;2.湖北理工学院 湖北黄石 435000)摘 要:本文在GIS技术支撑下,基于武汉市2009—2017年人口数据和武汉市行政区划边界数据,采用人口密度、空间自相关分析、人口重心与人口不均衡指数等方法,研究武汉市2009—2017年人口分布时空演变特点。
结果表明:2009—2017年,武汉市人口密度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特点,中间高,四周低;武汉市各区人口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人口的空间集聚趋势逐渐减慢;武汉市人口分布呈不均衡态势,且逐渐减弱;武汉市人口重心总体上先向西南方迁移,再向东北方迁移。
关键词:人口重心 人口不均衡指数 空间自相关 武汉市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9(c)-0244-09Analysis on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Wuhan CityDING Yichen 1 WU Xiongchang 1* HUANG Meiling 2 YANG Ziyu 1(1.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Hubei Province, 435000 China; 2.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Province, 435000 China)Abstract: Based on GIS technology, the data of popul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s utilized to study the temporal-spati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of Wuhan City from 2009 to 2017. Some results are obtained by the methods of population density,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gravity central of population and population unbalanced index.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me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population density becoming higher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in the periphery were discover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spatial correlation. In addition,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the population gradually slowed down.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was unbalanced and such situation gradually decreased. The population gravity center moved to the southwest first and then to the northeast.Key Words: Gravity center of population; Population unbalanced index;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Wuhan City①基金项目: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2018年度开放基金(项目名称:资源枯竭型城市人为热排放研究;项目编号:KF2018Y01)。
中国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中国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的流动。
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迁移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
中国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来分析这种影响。
一、经济影响1.城市劳动力供给增加随着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城市的劳动力供给得到了极大的增加。
这种增加使得城市能够更好地满足日益扩大的劳动力需求,促进了城市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
2.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会导致农村人口减少,而这部分人口通常是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
剩余劳动力的流失意味着农村经济的衰退,然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的产业转型和农业现代化。
3.扩大了城市市场规模人口迁移使得城市人口增加,进而扩大了城市市场规模。
这有利于城市内商品和服务的销售,推动了城市的商业和消费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影响1.城市社会结构多元化人口迁移使得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中涌入了大量的农民工和外来人口。
这些人口的到来给城市社会带来了新的文化和社会习惯,使得城市的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化。
2.城市人口压力增加随着人口迁移的增加,城市中的人口密度不断上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面临巨大压力。
例如,交通堵塞、住房紧张等问题凸显,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3.城市社会服务水平提高人口迁移对城市社会服务水平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为了满足迁入人口的需求,城市不断增加社会服务设施,提高了教育、医疗和文化等方面的服务水平,让城市居民享受到更好的社会福利。
三、环境影响1.城市环境压力增加人口迁移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包括可持续发展所关注的资源消耗、能源使用、排放等问题。
城市环境的污染、水资源紧张等问题逐渐凸显,要求城市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2.农村环境改善人口迁移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减轻了农村环境的压力。
农村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土地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也得到了更好的执行。
城市社会学知识点总结高中

城市社会学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城市的定义和特征城市是人类聚居、生产、文化交流活动的中心,是由大量人口和相对密集的住房、商业、行政、文化设施等构成的一个地域性集聚体。
在城市社会学中,城市有以下几个特征:1. 人口密集:城市通常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人口聚集在一起,形成相对密集的聚居区。
2. 经济活动集中:城市是经济活动的集中地,包括商业、工业、服务业等。
3. 社会分工明确:城市中的人们从事的职业分工清晰,职业多样化。
4. 文化多样性:城市生活中的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多样,涵盖各种艺术、娱乐、宗教等方面。
二、城市发展与变迁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的形成通常与地理条件、交通要道、资源丰富等因素有关。
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规模会逐渐扩大,城市功能也会不断丰富和完善。
2. 城市的变迁:城市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城市也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城市的新旧变迁主要包括城市功能的变迁、城市空间的重构、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等。
三、城市结构1.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内部的组织结构、交通网络、土地利用等。
城市的空间结构通常体现为CBD(中央商务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等。
2. 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结构是指城市中各种社会群体的分布和生活状态。
城市社会结构通常包括社会阶层、职业分工、人口结构等。
四、城市功能1. 经济功能: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主要包括商业、工业、金融、物流等。
2. 文化功能:城市是文化交流的中心,集聚了各种文化、艺术、娱乐、教育等资源。
3. 政治功能:城市是政治权力的中心,包括政府机构、行政管理、政治决策等。
五、城市问题与管理1. 城市化问题: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如城市环境污染、资源紧张、居民生活品质下降等。
2. 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和管理是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手段,包括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六、城市的功能和问题1. 城市的功能:城市是生产、文化、消费和分配中心,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与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与特征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不同区域之间的空间分布和组织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空间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呈现出许多特征。
首先,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受到城市发展模式的影响。
在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发展阶段,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工业区和居住区相对分离的特征。
工业区通常位于城市边缘或者远离居住区的地方,以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
而随着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城市空间结构逐渐向着多极化、复合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城市新兴产业区、商业中心区、居住区和休闲娱乐区等区域的形成使得城市空间结构更加复杂。
其次,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也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交通网络的建设使得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交通便利度较高的区域往往成为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和办公区的聚集地。
例如,火车站、机场附近的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
此外,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
城市的道路、水泥森林等设施,都会对城市空间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三,人口结构变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口的流动和迁移使得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长期以来,刚性需求导致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核心区域,而随着城市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人口向城市的扩散趋势逐渐明显,郊区和远郊区的人口不断增加。
同时,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带动了相应的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例如老龄化人口的增加使得医疗养老服务在城市空间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最后,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还与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有关。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和管控,可以引导城市空间结构的良性发展。
有效的城市规划可以避免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均衡和混乱,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土地利用政策也会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可以调整不同功能区域的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用地的效益。
综上所述,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与特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城市发展模式、交通基础设施、人口结构变化、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等。
人口政策的变迁及其影响

人口政策的变迁及其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各国都在不断调整和改变其人口政策。
本文将分析人口政策的变迁以及这些变迁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一、人口政策的变迁1.人口控制政策的兴起在过去的某个时期,许多国家面临了严峻的人口挑战。
因为人口过多导致资源短缺、社会压力过大等问题,一些国家不得不采取人口控制政策来应对。
这些政策通常包括限制生育、实行计划生育等措施,旨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
2.人口红利政策的推行随着一些国家人口控制政策取得成功,这些国家开始转向推行人口红利政策。
因为这些国家的生育率下降,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力供应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一些国家开始鼓励生育,提供育儿津贴、优惠政策等,以增加劳动力资源。
3.人口老龄化政策的制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成为了全球普遍面临的问题。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的挑战,一些国家开始着手制定人口老龄化政策。
这些政策通常包括提高养老金待遇、加强医疗服务等,旨在保障老年人的福利和生活质量。
二、人口政策变迁的影响1.经济影响人口政策的变迁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口控制政策实施之前,过多的人口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少困扰,资源供应紧张、就业压力大等问题难以解决。
而随着人口红利政策的推行,劳动力供应增加,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然而,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劳动力减少、社会保障费用增加等问题会给经济带来负担。
2.社会影响人口政策的变迁也对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口控制政策实施期间,由于计划生育等政策的限制,社会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而在人口红利政策的推行下,社会的生育率上升,年轻人口增多,社会活力得到提升。
但是,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社会将面临养老问题、老年人服务等挑战。
3.政治影响人口政策的变迁也对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人口控制期间,政府对人口数量的管理掌握着重要的政治权力,这也使得政府在社会中的角色得到加强。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中国的人口转变是指中国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等方面的变化。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人口转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特点,并且有深层次的成因。
本文将从历程、特点和成因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国人口转变的情况。
首先,中国的人口转变始于20世纪初。
在清朝晚期和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内外因素的影响,人口数量和分布逐渐发生变化。
外部原因主要包括二战和国共内战的影响,导致大量人口流离失所,人口数量减少。
而内部原因则包括战争和政治动荡带来的人口迁移,军队和政府官员的人口控制政策等。
其次,中国人口转变的特点十分明显。
首先,人口数量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
20世纪初,人口数量骤减,但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和经济的发展,人口又开始逐渐增长,直至现今的超过13亿。
其次,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人口结构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口转变由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时期,转变为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时期。
同时,老龄化问题也显现出来,老年人口数量占比逐渐增加。
最后,人口分布的变化也是人口转变的特点之一、中国的人口分布地域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人口密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农村人口数量逐渐减少。
最后,中国人口转变的成因非常复杂。
首先,政府的人口控制政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初,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人口控制政策,以遏制人口增长。
但在开放以后,政府开始倡导计划生育政策,鼓励只生一个孩子。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人口数量的增长。
其次,经济的发展也是人口转变的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教育和医疗条件改善,人们对于生孩子的需求减少,这也导致了人口数量的下降和结构的变化。
最后,城市化和全球化也是影响人口转变的因素。
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导致人口分布发生变化。
全球化则使得人口迁移更加便利,影响了人口的流动和分布。
综上所述,中国的人口转变是一个历程漫长、特点明显且成因复杂的过程。
城市空间结构与社会关系

城市空间结构与社会关系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其空间结构深刻影响着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模式、社交方式以及社会互动的频繁程度。
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角度来看,构建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有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融洽与发展。
一、城市空间结构和社会分层城市的空间结构往往反映了社会的分层情况。
例如,高档住宅区往往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拥有各种便利设施和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而相对较低收入群体则会集中在城市的边缘地区或者繁华地带的不发达区域。
这种空间结构的不平衡导致了社会分层现象的加剧,同时也阻碍了社会关系的平等和谐发展。
二、城市空间结构和社会互动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会影响人们的社交方式和社会互动的频繁程度。
例如,人口密度较高的繁华商业区往往聚集了大量的人群,人们更容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
相比之下,人口密度较低的住宅区则相对封闭,社会互动的机会相对较少。
因此,合理规划城市空间结构,将生活、工作、娱乐等功能区域相对集中,可以促进社会互动,增加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三、城市空间结构和社会公平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与社会公平密切相关。
一个公平的城市空间结构应该能够提供平等的机会与资源,减少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公共设施的均衡分布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让不同社会群体共享城市提供的资源和服务。
类似地,增加住宅区的多样性,提供不同档次的住房选择,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关键措施之一。
四、城市空间结构和社会活力城市空间结构对社会活力的营造和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有活力的城市应该有丰富的公共空间和人们聚集的场所,这有助于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例如,公园、广场和文化中心等公共空间是社会互动和社交的重要场所,它们不仅可以增加人们之间的联系,也可以为城市注入活力和艺术氛围。
综上所述,城市空间结构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
一个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可以促进社会关系的融洽与发展,提高社会公平性和活力。
因此,城市规划和设计者应该注重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规划和优化,以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公平、活力的城市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政治社会学分析 【摘要】:19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中国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急剧变化。人口空间再分配过程及其随时间变化而表现出的不同形式,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也是当代城市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中的焦点问题之一。以往的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存在一定局限性,理论研究偏重于宏观层面的人口空间格局分析而轻微观过程剖析,在“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的指导下,政策实践中对人口优化布局的考量往往也有失偏颇。现实中的大城市人口布局调整正遭遇种种挑战与障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利好也难以达到政府预期。因此,当前有必要重新审视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从理论研究中寻求对当前面临问题与挑战的合理解释。中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又是矛盾冲突凸显期,“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也由此出现转折点。就理论研究而言,地理学应多加强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综合研究,探索符合“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现代治国理念要求的人口优化布局方案。本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人口空间分布不应屈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人口布局调整必须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人的需求,应注意协调和兼顾各社会阶层的利益和需求。借鉴政治社会学视角,人口迁居、人口空间分布变动是一种社会现象,其背后的实质则是一系列的政治过程,而利益冲突则是这些政治过程产生的原因所在。本文研究的总体思路是,将地理学空间分 析方法与政治社会学视角相结合,对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态势及微观过程进行实证分析,并剖析隐藏在人口迁居、人口空间变动背后的政治过程,将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动力架构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与博弈之上,在此基础上对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所引发的若干城市问题进行分析,揭示本研究所包含的政策启示。全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理论基础部分包括第一章与第二章,主要阐明选题意义,并回顾已有的相关研究;实证研究部分包括第三章到第八章;第三部分是结论与展望。研究所得主要结论概括如下。自1990年代以来,在“赶超战略”的影响下,上海市经历了城市化“质”与“量”并行快速发展过程,中心城区以“质”的提升为主,郊区城市化以“量”的扩大为主。在超常规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商业利益群体与民众之间的利益冲突、博弈也显得较为突出。“城市政府”是在公共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权衡与徘徊的“比较利益人”;商业利益群体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理性经济人”;民众是以个人与家庭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自利人”。在城市更新与郊区开发过程中,尽管政府与商业利益群体之间也存在冲突,但两者之间关系的主要方面是合作从而形成“增长联盟”,地方政府采取的博弈策略大体上是“迎合”多于“对抗”,商业利益群体则采取“理性回应”策略。面对强大的增长联盟,民众的策略大体上是“顺从”、“有限抗争”,对“增长联盟”的抵制比较软弱无力。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是微观过程与宏观表征的统一体,包括人口迁居与城市各区位人口规模变动(或人口空间格局变动)两个基本方面。以卢湾、浦东新区、金山区分别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的典型代表,可以看出三个地带 各自的人口迁入、迁出特征。中心城区因动拆迁而形成大规模迁出流,因城市更新过程的住房再开发吸引市内人口迁入,另外中心城区商业、服务业发展吸引市外人口迁入流,大规模迁出以及规模可观的迁入使得中心城区发生快速人口置换。近郊区的大规模住房开发与第二产业发展分别吸引着市内普通白领与外来劳动力的大量迁入,近郊区的迁入流远大于迁出流。与中心城区以及近郊区相比,远郊区的人口迁居行为相对不太活跃,主要以近距离的区内迁居为主,同时与街道、镇村委两类社区相比,镇居委这类社区的开放度相对较高,人口迁入比较活跃一些。1990年代以来,上海市人口空间演变的宏观表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心城区整体人口规模与人口密度均有所下降但局部区域出现人口密度增加;近郊区人口呈快速地、不均衡地增长态势,人口增长主要体现在与中心城相邻的区域,同时郊区人口分布表现出“簇团式”发展的态势;外来人口郊区化与一般模型所描述的情形有所不同,其特殊性表现在中心城核心区与郊区的外来常住人口数量同时增长;远郊区人口较缓慢增长,区域人口分布过于分散的状况仍未有大的变动,统计数字上表现出来的人口空间格局变化大都源于行政区划调整,外来人口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远郊区人口集聚的作用。生态竞争是隐藏在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中的基本机制,各社会阶层围绕共同的适宜区位展开竞争,但由于特定区位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竞争的结果是导致人群迁居,进而使得人口空间分布发生改变,这就奠定了“人”的因素在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动力机制中的主体地位。上海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快速下降,但与郊区相比,这一区域仍 然具有公共交通便利度高、教育资源集中度高、商业网点密度大、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就业机会集中的特点,总体上仍是生态位势较高的区位。中心城区迁出行为比较活跃的人群具有一定弱势群体的特征,而迁入行为比较活跃的人群主要都是青壮年劳动力。近郊地带迁出到中心城区行为比较活跃的人群主要是出于学习培训需要而迁居的青年人,以及具备一定经济实力重新择居的中年人;而迁入行为比较活跃的人群则主要是来自中心城区动拆迁地块的弱势群体(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失业人群)、白领人群(尤其是普通白领)以及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年轻的外来务工者。大城市各社会阶层之间的生态竞争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对上海市的案例分析可知,最重要的影响来自政府与商业利益群体的强烈干扰作用,这一干扰加快了生态竞争与中心城区弱势群体的淘汰过程;地方文化因素,即传统的城市区位优劣认知强化了生态竞争;个人特征与家庭状况对生态竞争也有影响,但这一影响比较有限。在这种背景下,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综合动力机制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民众与增长联盟之间的冲突、博弈影响到各社会阶层的迁居决策,并导致城市各区位上的人口数量变动。面对增长联盟带来的城市变迁,不同社会阶层的应对策略有所差异。对于毫无抗争能力的人群而言,其迁居过程高度依赖政府与商业利益行为,成为可以随意摆放的棋子;对于那些有一定选择能力的人而言,其迁居的区位往往是紧邻中心城区的次优区位,并不完全与“增长联盟”所期望的一致,但是,却也大体上是朝着“增长联盟”所期望的方向变动。全球化时代城市竞争日益激烈,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赶超战略”的指导 下大城市发展进入速度竞争时代,政府与资本组成的增长联盟几乎垄断了城市化发展的话语权。大城市人口迁居以及人口空间格局变动服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朝着政府、商业利益群体所期望的“理想”状态发展,而“人的需求”则相对处于次要地位。脱离“科学发展观”指导的人口布局调整带来了种种问题。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与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不相适应,不利于构建和谐干群关系,不利于宜居城市建设,并且导致郊区社会管理中出现众多问题。本研究的政策启示意义有三点,大城市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尚有待转型;对于当代中国东部大城市而言,人口政策,主要是人口分布与移动政策,应在城市政策中居特别重要的地位,应该要强调人口政策与其他各类城市政策之间的协调与良性互动,形成综合力,共同推动“和谐城市”建设;在利益分化与利益博弈日益凸现的时代,民众的维权意识正被逐步唤起,“无所不能”的政府继续存在的空间将越来越狭小,这一时代特征要求政府回归公共利益代表以及利益平衡者的角色,同时政府角色回归也是“科学发展观”以及“以人为本”原则的要求。今后应让民众在迁居中多拥有一些选择的可能,而不是仅仅朝着政府单方面所期望的状态改变。【关键词】:人口空间演变大城市政治社会学上海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C924.24 【目录】:中文摘要5-8ABSTRACT8-21第1章绪论21-311.1问题提出21-251.1.1大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面临困境21-221.1.2大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的局限性分析22-231.1.3大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迎来转折点23-241.1.4本文研究视角与研究路径24-251.2相关概念辨析25-281.2.1”冲突”概念辨析25-271.2.2”博弈”概念辨析27-281.3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28-311.3.1研究内容281.3.2研究方法28-291.3.3创新之处29-31第2章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31-562.1城市政治相关研究31-372.2大城市人口迁居研究37-422.3大城市人口空间格局变动研究42-452.4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动力机制研究45-522.5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所引发问题相关研究52-542.6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研究的总结与评价54-56第3章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时代背景56-723.1中国社会利益格局嬗变56-593.1.1改革开放之前相对均衡静止的利益格局563.1.2改革开放以后加剧的利益分化过程56-573.1.3当代中国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利益博弈57-593.2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指导思想转变59-623.2.11950-1970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及其负面影响59-603.2.21980-1990年代”唯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社会经济发展失衡60-613.2.321世纪科学发展观与”多中心建设并举”的提出61-623.3全球化浪潮及其对大城市发展的影响62-663.3.1”全球化”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62-633.3.2全球城市体系的发育与城市竞争63-643.3.3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