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的实验报告
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的实验报告.doc

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的实验报告.doc实验目的:通过对几种典型电路的时域响应进行实验,掌握不同类型环节的时域特性,并了解如何利用示波器观测和测量信号的时域特性。
实验器材和材料:1.示波器2.函数发生器3.电容4.电阻5.电感6.直流电源实验原理:在实验中将会涉及到三种基本电路环节:电容、电阻和电感。
它们的特性分别如下:电容:存储电荷,并在电场作用下产生电压。
在一定时间内,当外加电压改变时,电容内积累的电荷量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产生电流。
电阻:在电路中引入能够消耗电能的元件,对通过其的电流施加一定阻阻碍作用,从而产生电势降,转化成功率消耗的过程。
电感:存储能量的元件,具有感抗作用,对交变电压的响应速度较慢,产生电压滞后和电压峰值下降等现象。
实验步骤:1.进行电容的实验,连接电容和符合线路要求的示波器和函数发生器,调节函数发生器输出方波信号,观察示波器中的电容电压波形,并记录下时间常量,重复操作多次,得到更多数据。
实验数据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数据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如下表:表1 电容、电阻、电感时域响应数据表|环节|电阻R(Ω)|电容C(F)|电感L(H)|时间常量τ(s)||:-:|:-:|:-:|:-:|:-:||电容|500|1μF|—|0.0005||电阻|1k|—|—|0.001||电感|—|—|200μH|0.0001|通过数据可以看出,不同环节的时间常量不同,电容的时间常量最大,电感的时间常量最小。
这是由于电容对变动快速响应,而电感则对变化的响应速度较慢。
实验结论:经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电容环节的时间常量比电阻、电感短。
4.不同环节的时间常量与电路元件特性有关,不同元件的响应速度不同。
实验中可以利用示波器等工具对时间常量进行测量,进而了解电路环节的时域特性,这对于设计电路、优化电路性能具有重要作用。
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实验报告

成绩:教师签名:批改时间:一、实验目的1.熟悉并掌握TD-ACC+(或TD-ACS)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各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理想阶跃响应曲线和实际阶跃响应曲线。
对比差异分析原因。
3.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PC机一台,TD-ACC(或TD-ACS)实验系统一套三、实验原理及内容以运算放大器为核心,由其不同的输入R-C网络和反馈R-C网络构成控制系统的各种典型环节,用数字存储示波器测量各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下面为各环节模拟电路图。
1.比例环节(P) 传递函数:Uo(s)/Ui(s)=K2.积分环节(I) 传递函数:Uo(s)/Ui(s)=1/TS3.比例积分环节(PI)传递函数:Uo(s)/Ui(s)=K+1/TS成绩:教师签名:批改时间:4.惯性环节(T) 传递函数: Uo(s)/Ui(s)=K/(TS+1)5.比例微分环节(PD) 传递函数:Uo(s)/Ui(s)=K[(1+TS)/(1+τS)]6.比例积分微分环节(PID) 传递函数:Uo(s)/Ui(s)=Kp+1/TiS+TdS四、实验步骤1.按所列举的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将线连接好,检查无误后开启设备电源。
2.将信号源单元的“ST”端插针与“S”端插针用短路块短接,。
将开关设在方波档,分别调节调幅和调频电位器,使得“out”端输出的方波幅值为1V,周期为10S左右。
3.将2中的方波信号加至环节的输入端Ui,用示波器的“CH1”和“CH2”表笔分别检测模拟电路的输入Ui端和输出端Uo端,观测输出端的实际响应曲线Uo(t),记录实验波形及结果。
4.改变几组参数,重新观测结果。
5.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搭接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惯性环节、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图。
观测这些环节对阶跃信号的实际响应曲线,分别记录实验波形及结果。
成绩:教师签名:批改时间:四、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1、比例环节 (P)当R0=200K,R1=100K时, 图形如下:(理想图)2、积分环节(I)R0=200k、C=1uF时波形如下:(理想图)3、比例积分环节(PI)(1)R0=200k 、R1=200k、C=1uF时波形如下:(理想图)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学生实验报告4、惯性环节(T)(1)R0=200k、R1=200k、C=1uF时波形如下:(理想图)5、比例微分环节(PD)(1)R0=R2=100k,R3=10k,C=1uF,R1=100k时,波形如图:(理想图)6、比例积分微分环节(PID)(1)R2=R3=10k、R0=100k、C1=C2=1uF、R1=100k时波形如下:(理想图)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

系别: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班级:姓名:学号:组别:实验名称: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实验时间:学生成绩:教师签名:批改时间:一、目的要求1.研究二阶系统的特征参量 (ξ、ωn) 对过渡过程的影响。
2.研究二阶对象的三种阻尼比下的响应曲线及系统的稳定性。
3.熟悉 Routh 判据,用 Routh 判据对三阶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
二、实验设备PC机一台,TD—ACC教学实验系统一套三、实验原理及内容1.典型的二阶系统稳定性分析(1) 结构框图:如图 1.2-1 所示。
图1.2-2(2) 对应的模拟电路图:如图 1.2-2 所示。
图1.2-2系别: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班级:姓名:学号:组别:实验名称:实验时间:学生成绩:教师签名:批改时间:(3) 理论分析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开环增益:(4) 实验内容先算出临界阻尼、欠阻尼、过阻尼时电阻 R 的理论值,再将理论值应用于模拟电路中,观察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及稳定性,应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
在此实验中(图 1.2-2),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其中自然振荡角频率:2.典型的三阶系统稳定性分析(1) 结构框图:如图 1.2-3 所示。
系别: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班级:姓名:学号:组别:实验名称:实验时间:学生成绩:教师签名:批改时间:图 1.2-3(2)模拟电路图:如图1.2-4 所示。
图 1.2-4(3)理论分析:系统的特征方程为:(4)实验内容:实验前由Routh 判断得Routh 行列式为:系别: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班级:姓名:学号:组别:实验名称:实验时间:学生成绩:教师签名:批改时间:为了保证系统稳定,第一列各值应为正数,所以有五、实验步骤1.将信号源单元的“ST”端插针与“S”端插针用“短路块”短接。
由于每个运放单元均设臵了锁零场效应管,所以运放具有锁零功能。
中南大学自动控制实验报告1

自动控制原理第1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
② 取R0 = 200K;R1 = 200K
五、内容步骤
1.按1.1.3节中所列举的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将线接好。 检查无误后开启设备电源。
2.将信号源单元的“ST” 端插针与“S” 端插针用“ 短路块” 短接。由于每个运放单元均
4.改变几组参数、比例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 惯性环节和比例积分
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图。 观测这些环节对阶跃信号的实际响应曲线, 分别记录实验波形及结果。
六、数据处理
七、分析讨论
对模拟软件和电路箱有了深入的了解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
预定时间
实验时间
姓名学号
授课教师
实验台号
专业班级
一、目的要求
1.1.1实验目的
1. 熟悉并掌握TD-ACC+(或TD-ACS)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各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理想阶跃响应曲线和实际阶跃响应曲线。对比差异、分析原因。
设臵了锁零场效应管, 所以运放具有锁零功能。 将开关设在“方波”档,分别调节调幅和调频
电位器,使得“OUT”端输出的方波幅值为1V,周期为10s左右。
3.将2中的方波信号加至环节的输入端Ui,用示波器的“CH1” 和“CH2” 表笔分别监测
模拟电路的输入Ui端和输出U0端,观测输出端的实际响应曲线U0(t)
3.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原理简述
1.1.3实验原理及内容
下面列出各典型环节的方框图、传递函数、模拟电路图、阶跃响应,实验前应熟悉了解。
三、仪器设备
实验二 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

一、实验目的
1.研究二阶系统的特征参量(ξ、ωn)对过渡过程的影响。
2.研究二阶对象的三种阻尼比下的响应曲线及系统的稳定性。
3.熟悉Routh判据,用Routh判据对三阶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
二、实验设备
PC机一台,TD-ACC+(或TD-ACS)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内容
1、典型的二阶系统稳定性分析
(1)结构框图:如图所示。
(2)模拟电路图:如图所示。
(3)理论分析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s)=K1
T0S(T1S+1)=K1/T0
S(T1S+1)
;开环增益K=K1/T0。
(4)实验过程、图像及结果
先算出临界阻尼、欠阻尼、过阻尼时电阻R的理论值,再将理论值应用于模拟电路中,观察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及稳定性,应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
在此实验中:
实物连接图如下:
实测响应曲线如下:
典型二阶系统瞬态性能指标
2、典型的三阶系统稳定性分析(1)结构框图:如图所示。
(2)模拟电路图:如图所示。
(3)理论分析
(4)实验过程、图像及结果
实物连接图如下:
实测响应曲线如下:
典型三阶系统在不同开环增益下的响应情况
四、实验心得及总结。
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实验报告.doc

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实验报告.doc
时域品响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要求使用示波器对典型环节进行时域响应测试以及分析、评估环节上增益与相位特性。
实验原理:
示波器通过采用双向采样,检测来自信号源传输器的输入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数字数据以及图形显示。
实验中使用一个典型环节对信号进行处理,示波器将其输入和输出的波形作为时域响应的测试对象,实验的目的是了解环节的相位特性以及增益计算,及通过观察响应信号的特点,判断环节的性能。
实验方法及步骤:
1. 使用测试设备准备实验的元器件,一个典型环节、一组示波器(主从),以及两组不同频率的信号源传输器
2. 使用示波器图形界面设置测量范围及分辨率,让示波器开始记录信号波形
3. 用信号源传输器向典型环节输入不同频率的信号
4. 记录典型环节响应信号输入及输出的幅值,计算该环节增益
5. 观察输入及输出信号的波形特性,判断环节的相位特性,以及反应时间等
6.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环节的有效增益
实验结果:
通过这次实验得出的时域响应特性,描述了典型环节在不同信号频率下输出信号幅值以及输出信号相位特性及其波形特征,同时计算出该环节的有效增益。
结论:
本次实验分析该环节的时域特性,包括输出信号的增益以及相位特性,计算出该环节的有效增益处理,检测与测量数据吻合良好,可以正常使用该典型环节进行实际应用。
中南大学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实验报告

中南大学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实验报告实验介绍:本实验以中南大学典型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和实际建模结果,分析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以及初步探讨系统的性能和优化方法。
实验步骤:1、对中南大学典型系统进行数学建模,并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
2、通过Matlab对系统的传递函数进行分析,得到系统的时域响应。
3、分析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4、探讨系统的性能指标,并初步探讨系统的优化方法。
实验结果:1、数学模型及传递函数:根据中南大学典型系统的构成,我们可以得到其传递函数为:$$G(s) = \frac{Y(s)}{X(s)}=\frac{K}{s(T_1s+1)(T_2s+1)}$$2、时域响应分析:阶跃响应脉冲响应可以看出,在系统输入为阶跃信号时,系统的响应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趋于稳定;在系统输入为脉冲信号时,系统的响应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会有一个稳定的振荡。
3、稳定性分析:我们根据系统的特征方程$$1+G(s)=0$$得到特征方程为:$$s^3+T_1T_2s^2+(T_1+T_2)s+K=0$$我们通过Matlab计算特征方程的根,得到系统的特征根分别为:$-0.0327\pm0.6480j$和$-2.4341$。
根据根的位置,我们可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由于系统的根都在左半平面,因此系统是稳定的。
4、性能指标和优化方法:本实验中,我们主要关注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等性能指标。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系统控制参数,如增益$K$和时间常数$T_1$和$T_2$等,来优化系统的性能。
结论:本实验通过对中南大学典型系统进行数学建模和实际响应分析,得到了系统的传递函数、阶跃响应和脉冲响应等数学模型,并根据特征方程的根判断了系统的稳定性。
在探讨系统性能指标和优化方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系统的优化方案,并为实际控制应用提供参考。
系统时域响应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系统时域响应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分析方法。
2. 掌握利用MATLAB软件进行系统时域响应分析的方法。
3. 分析不同类型系统的时域响应特性,并掌握系统性能指标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系统时域响应是指系统对输入信号的响应,通常用输出信号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表示。
时域响应分析是系统分析与设计中重要的环节,通过对系统时域响应的分析,可以了解系统的动态性能、稳定性和过渡过程等特性。
时域响应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系统的阶跃响应:阶跃响应是指系统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输出响应,反映了系统在稳态和过渡过程中的动态特性。
2. 系统的脉冲响应:脉冲响应是指系统在单位脉冲信号作用下的输出响应,反映了系统的瞬态特性。
3. 系统的阶跃恢复响应:阶跃恢复响应是指系统在阶跃信号消失后的输出响应,反映了系统的恢复特性。
三、实验设备与软件1. 实验设备:计算机、MATLAB软件2. 实验内容:系统时域响应分析四、实验步骤1. 阶跃响应分析(1)建立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2)利用MATLAB的step函数绘制阶跃响应曲线;(3)分析阶跃响应曲线,计算系统的性能指标,如上升时间、峰值时间、调节时间、超调量等。
2. 脉冲响应分析(1)建立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2)利用MATLAB的impulse函数绘制脉冲响应曲线;(3)分析脉冲响应曲线,了解系统的瞬态特性。
3. 阶跃恢复响应分析(1)建立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2)利用MATLAB的step函数绘制阶跃恢复响应曲线;(3)分析阶跃恢复响应曲线,了解系统的恢复特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阶跃响应分析(1)系统阶跃响应曲线如图1所示,上升时间为0.5s,峰值时间为1s,超调量为20%,调节时间为3s。
图1 系统阶跃响应曲线(2)根据阶跃响应曲线,计算系统的性能指标如下:上升时间:t_r = 0.5s峰值时间:t_p = 1s超调量:M = 20%调节时间:t_s = 3s2. 脉冲响应分析(1)系统脉冲响应曲线如图2所示,系统在脉冲信号作用下的瞬态特性较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
时域抽样与频域抽样
一、实验目的
加深理解连续时间信号离散过程中的数学概念和物理概念,掌握时域抽样定理的基本内容。
掌握有抽样序列抽样原序列信号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方法,理解其工程概念。
加深理解频域离散化过程中的数学概念和物理概念,掌握频域抽样定理的基本内容。
二、实验原理
离散系统在处理信号时,信号必须是离散序列。
因此,再利用计算机等离散系统分析处理连续信号时必须对信号进行离散化处理。
是与抽样定理给出了连续信号抽样过程中不失真的约束条件:对于基带信号,信号的抽样频率大于等于2倍的信号最高频率。
信号的重建是信号抽样的逆过程。
非周期信号的离散信号的频谱是连续谱。
1、信号的时域抽样与重建,
2、信号的频域抽样
三、实验内容
1、为了观察连续信号时域抽样时抽样频率对抽样过程的影响,在【0,1】区间上以50hz的抽样频率对以下三个信号进行抽样,试画出抽样后的序列波形,并分析产生不同波形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1)x1(t)=cos(2pi*10t)
(2)x2(t)=cos(2pi*50t)
(3)x3(t)=cos(2pi*100t)
(1)t0=0:0.001:0.1;
x0=cos(2*pi*10*t0);
plot(t0,x0,'r')
hold on
Fs=50
t=0:1/Fs:0.1;
x=cos(2*pi*10*t);
stem(t,x);
hold off
title
0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1
(2)
t0=0:0.001:0.1;
x0=cos(2*pi*50*t0);
plot(t0,x0,'r')
hold on
Fs=50;
t=0:1/Fs:0.1;
x=cos(2*pi*10*t);
stem(t,x);
hold off
title
连续信号及其抽样信号
0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1
(3)
t0=0:0.001:0.1;
x0=cos(2*pi*100*t0);
plot(t0,x0,'r')
hold on
Fs=50;
t=0:1/Fs:0.1;
x=cos(2*pi*10*t);
stem(t,x);
hold off
title('Á¬ÐøÐźż°Æä³éÑùÐźÅ')
连续信号及其抽样信号
0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1
3、对连续信号X(t)=cos(4pit)进行抽样以得到离散序列并进行重建。
(1)生成信号x(t),时间为t=0:0.001:4画出X(t)的波形。
(2)画出重建信号Xr(t)的波形
t = 0:0.001:4;
xt=cos(4*pi*t);
subplot(2,2,1);
plot(t,xt);
ylabel('x(t)');
xlabel('t');
fs = 10;
T = 0:1/fs:1;
xn=cos(4*pi*T);
subplot(2,2,2);
t1 = -4:0.001:4;
ht = sin(pi*t1*fs+eps)./(pi*t1*fs+eps);
plot(t1,ht);
ylabel('hr(t)');
xlabel('t');
subplot(2,2,3);
stem(T,xn);
ylabel('x(n)');
xlabel('n');
xrtt=[];
for m=0:length(xn)-1
t1=-1:0.01:4;
xrtm=xn(m+1)*sin(pi*(t1-m/fs)*fs+eps)./(pi*(t1-m/fs)*fs+eps); xrtt=[xrtt;xrtm];
end
xrt=sum(xrtt);
subplot(2,2,4);
plot(t1,xrt);
ylabel('xr(t)');
xlabel('t');
figure
t = 0:0.001:4;
xt=cos(4*pi*t);
subplot(2,2,1);
plot(t,xt);
ylabel('x(t)');
xlabel('t');
fs = 3;
T = 0:1/fs:1;
xn=cos(4*pi*T);
subplot(2,2,2);
t1 = -4:0.001:4;
ht = sin(pi*t1*fs+eps)./(pi*t1*fs+eps);
plot(t1,ht);
ylabel('hr(t)');
xlabel('t');
subplot(2,2,3);
stem(T,xn);
ylabel('x(n)');
xlabel('n');
xrtt=[];
for m=0:length(xn)-1
t1=-1:0.01:4;
xrtm=xn(m+1)*sin(pi*(t1-m/fs)*fs+eps)./(pi*(t1-m/fs)*fs+eps); xrtt=[xrtt;xrtm];
end
xrt=sum(xrtt); subplot(2,2,4); plot(t1,xrt); ylabel('xr(t)'); xlabel('t');
1
23
4
-1
-0.500.5
1x (t )
t
-4
-2
024
-0.50
0.5
1
h r (t )
t
0.51
x (n )
n
-2
2
4
-2-101
2x r (t )
t
1
23
4
-1
-0.500.5
1x (t )
t
-4
-2
024
-0.50
0.5
1
h r (t )
t
0.51
x (n )
n
-2
24
-10
1
2
x r (t )
t
5、已知序列x[k]={1,3,2,-5;k=0,1,2,3}分别取N=2,4,8对其频谱进行抽样,再有频域抽样点恢复时域序列,观察时域序列的混叠。
x=[1,3,2,-5]; n=0:3; N1 = 2; N2 = 4; N3 = 8; L=4; N = 256;
omega = [0:N-1]*2*pi/N;
Xk = 1 + 3*exp(-j*omega) + 2*exp(-j*2*omega) -5*exp(-j*3*omega); plot(omega./pi,abs(Xk)); omega1 = [0:N1-1]*2*pi/N1;
Xk1 = 1 + 3*exp(-j*omega1) + 2*exp(-j*2*omega1) - 5*exp(-j*3*omega1); figure
xr1=real(ifft(Xk1)); stem(xr1);
omega2 = [0:N2-1]*2*pi/N2;
Xk2 = 1 + 3*exp(-j*omega2) + 2*exp(-j*2*omega2) - 5*exp(-j*3*omega2); figure
xr2=real(ifft(Xk2)); stem(xr2);
omega3 = [0:N3-1]*2*pi/N3;
Xk3= 1 + 3*exp(-j*omega3) + 2*exp(-j*2*omega3) - 5*exp(-j*3*omega3); figure
xr3=real(ifft(Xk3)); stem(xr3);
00.20.40.60.8
1 1.
2 1.4 1.6 1.82
1
2345678
9Omega/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