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宋朝职役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宋代的赋役制度与军事制度

宋代的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一、赋役制度1、赋税制度宋代的赋役制度包括赋税和力役两部分。
赋税根据征收对象分为五大类,即公田之赋、民田之赋、城郭之赋、丁口之赋和杂变之赋。
公田之赋指官田上的地租收入,实际上不应全部算在地租之列,因宋代国有土地很少,这部分收入已不占重要地位。
民田之赋才是二税的主要部分。
城郭之赋是向城市户口征收的房屋、土地税。
丁口之赋是以丁口味征收对象的赋税。
杂变之赋指各种杂税。
宋承唐制,两税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土地税。
宋代两税法以土地、财产为征收赋税的对象。
两税按时间分为夏税和秋税。
夏税主要有丝、绵、丝织品、大小麦、钱币等,秋税收稻、粟、豆类、草等。
南方和北方农作物的不同也造成了税物品种的不同。
在南方,夏税以税钱折税物的情况比较普遍,而北方一般没有税钱,关于两税的税率,宋初以平均每亩地纳税一斗,作为天下通法,回来有所调整。
王安石变法期间,实行方田均税法。
熙宁五年颁布《方田均税条约》,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
“方田”之法为:以东南西北各一千步为一方。
每年九月由县官主持土地丈量,丈量后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作为赋税负担的依据。
“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以原税收总额为准,不准另外增加。
两税之外还有加耗。
宋朝规定广南地区正税一石另交二升为鼠雀耗。
加耗明目繁多,弹性很大,往往使税户负担成倍增加,实际上也成为一种税收。
两税缴纳本有固定地点,但政府要“以有余补不足,则移此输彼,移近输远”,强迫纳税户把税物输送到指定的地点,称“支移”。
支移始于河北、河东、陕西等路,以便充实沿边军用。
支移一方面减少了政府的运输费用,另一方面则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官府按照需要,把赋税应纳之物兑成官府所需之物交纳,叫“折变”。
宋代还继承了唐五代以来的一些杂税,同时也增加了多种附于田赋的新的杂税。
2、力役制度宋代的力役分为两类,一类是夫役,一类是职役。
夫役即徭役,它以人丁户口差,不分主、客户。
徭役的时间也没有统一的规定,而是按需要决定。
宋朝的制度与经济发展

宋朝的制度与经济发展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其制度与经济发展对于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以探讨宋朝制度与经济发展为主线,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政治制度、农业经济和商业发展。
一、政治制度宋朝的政治制度相对稳定,特点是中央集权、重文治与科举制度。
中央集权:宋朝建立了完善的中央集权体制,充分集中了政治权力。
在政权机构上,设立了六部、三司、门下、中书、枢密等各级机构,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政府体系。
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强化,通过官员的选拔与监察,确保了地方行政的顺利进行。
重文治:宋朝注重以文治国,十分重视官僚的素质和才干。
士人成为社会的精英阶层,文人官员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等科举考试选拔出来。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科举制度:宋朝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顶峰之一。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一系列筛选和选拔,选拔出优秀的士人为官。
这一制度的实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政府提供了稳定和高效的人力资源。
二、农业经济宋朝是农业经济相对发达的时期,农业生产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
水利建设:宋朝大力发展水利建设,兴修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和灌溉效率。
著名的汴京大观园、马头水、大明湖等项目为农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技术:宋朝时期,农业技术有了一定的进步。
如农具的改良,农耕方式的改进等,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同时,宋朝推行的均田制也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使农田耕作更加合理和稳定。
农产品和商品经济:宋朝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形成了规模化和市场化的特点。
农产品如稻米、棉花、丝绸等逐渐形成商品经济,大量流通和交换。
同时,农村也出现了一些手工业和家庭作坊,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发展宋朝的商业发展对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市场和交通:在宋朝时期,商业市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宋代职官制的特点和影响

宋代职官制的特点和影响
宋代的职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和历史的走向,对后人具有重大意义。
宋代是唐朝权威主义政治制度的继承者,也是封建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进程中
繁荣昌盛的时期。
职官制度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朝廷官府的官员、金印会使、州县官署的官员。
朝廷官府的官员以中央文书监察、太学护卫等形式来控制朝廷的行为,而金印会使则在朝廷的指令下监督百姓的活动,对其实施审查检验。
州县官署的官员则在行政管理方面发挥作用,提供给朝廷要求的税收、整顿地方法制等服务。
宋代职官制度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在政治上,推动了中央集权化进程。
它让权力集中在朝廷手中,朝廷可以更有效的统治百姓,确保统治的权威。
同时,它也对商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代职官制度扩大了货币经济的基础,使市场经济更加发达,鼓励商业活动,形成比唐代更加完善的税收制度,为中国发展埋下了良好的基础。
宋代职官制度还为宋代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它倡导以国家利益为重,
运用科学技术改进服务,并确立了文书化的法制组织,更好地保护百姓的权益。
同时,宋代职官制度还鼓励中国的统治者、经济人和商人把才能和经验集中到一起,使政治与经济发展同时进行,加快了中国文明的发展。
总之,宋代职官制度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的政治、
经济和社会有重大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纪元。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代兵制研究综述

官僚 机 构 与官 僚 阶层 服役 、 小农 独立 、 机 构膨 胀 与 厢军 存 在之 间 的联 系三 方 面探讨 了冗 兵 的成 因 问题 。王育 济《 北 宋“ 冗兵” 析》 认为, 由于 士兵 的 职业 化 、 终身 化 , 军 队形 成
石君 臣相 得 . 从 而 使 作 为 熙 丰 改 革 内 容之 一 的裁 军 活 动 取得 成 功 。
三、 黥 兵 制 夏 凌 在《 唐宋 间 之 黥兵 制 及 其 评 价 》 一 文 中指 出 , 黥 兵制 的施 行 .在 一 定 时期 和 一定 程 度 上 的确 帮 助统 治 者 提供 了 数量 较 大 的兵 源 , 但 由于其 视 兵 士为 非人 , 终 不 免 为后世 所 唾弃 而走 向灭 亡 。魏 殿金 《 试 析 宋代 配 的刑罚 内 容》 指出 , 当前学 术 界普 遍 所持 “ 配 即 刺配 , 是 决杖 、 刺面、 流配 三者并 用 的一 种混 合 刑 ” 的观点 是一 种误 解 。他认 为 配 即指 配军 , 是强 制 犯罪 者 隶属 军 籍 、 充 当役 卒 的一 种刑
2 0 1 3年 0 A D
囊 绸三 谚
历史 研 究 I
2 0 世纪 8 0 年代以来宋代兵制研究综述
叶 梓
( 西北 师 范大 学 历 史文化 学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0 7 0 )
[ 摘要 ] 两宋 时期 , 由于 时代与 社会 变迁 , 其 军政 方面 也较 以往 呈现 出诸 多变 革和 新 动向 。2 0 世纪 8 0年代 以来 , 学 界有 关 宋代 兵 制 的研究 愈趋 深入 , 取得 显 著成 就 。
方案-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xa0\xa0\xa0\xa0一、近代宋史研究的开创近代中国经历了一个饱受凌辱的时代,形势迫使中国吸收先进文明。
直到本世纪,中国人才开始用比较科学的观点和方法,重新研究自己的古史,但最初尚无断代史的概念。
中国古史绵长,史料丰富,非任何个人所能贯通,因而很快形成了各断代史的分支。
大约直到二三十年代,方才出现了相对独立的宋史研究。
本世纪的上半期,大致可作为近代宋史研究的开创期。
张荫麟是中国近代宋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的学问渊博,在20—40年代,先后二三十篇,涉及宋代的、法律、军事、、、科技等。
宋史研究的不少课题是由他发轫的。
例如《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宋太宗继统考实》、《北宋的土地分配和骚动》、《宋代南北社会之差异》、《沈括编年事辑》、《燕肃著作考》、《顺昌战胜破贼录疏证》等文,至今仍有相当参考价值。
可惜他逝世过早,未能给我们留下更多的作品。
邓广铭、蒙文通、陈乐素、张家驹等在本世纪上半期都已发表了论著,学术大师钱穆也从事宋代经学史等研究。
由于他们的研究持续到本世纪下半期,为便于叙述,留待后面再作介绍。
陶希圣实际上是用马克思主义重新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倡导者,他在主办的《食货》杂志中也撰写了若干涉及宋代经济的论文。
全汉昇吸收西方经济理论,包括马克思《资本论》的论述,在研究宋代经济史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他的论文先后编成《中国经济史论丛》和《中国经济史研究》两部论文集,涉及了宋代、商业、行会、市场、货币、物价、漕运、经济重心南移、城市、海外贸易、寺院经济等诸多问题,是近代的宋代经济史研究的开创者。
到本世纪下半期,他的研究重点转向了明清经济史。
聂崇岐学问广博,他的宋史论文都是很见功力的佳作,后来编成《宋史丛考》一书。
其中如《宋役法述》、《论宋太祖收兵权》、《宋词科考》、《宋史地理志考异》、《宋代府州军监之分析》等都是其代表作。
聂崇岐逝世较早,他后来转入中国古代官制的研究。
宋代的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

宋代的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一、赋役制度1、赋税制度宋代的赋役制度包括赋税和力役两部分。
赋税根据征收对象分为五大类,即公田之赋、民田之赋、城郭之赋、丁口之赋和杂变之赋。
公田之赋指官田上的地租收入,实际上不应全部算在地租之列,因宋代国有土地很少,这部分收入已不占重要地位。
民田之赋才是二税的主要部分。
城郭之赋是向城市户口征收的房屋、土地税。
丁口之赋是以丁口味征收对象的赋税。
杂变之赋指各种杂税。
宋承唐制,两税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土地税。
宋代两税法以土地、财产为征收赋税的对象。
两税按时间分为夏税和秋税。
夏税主要有丝、绵、丝织品、大小麦、钱币等,秋税收稻、粟、豆类、草等。
南方和北方农作物的不同也造成了税物品种的不同。
在南方,夏税以税钱折税物的情况比较普遍,而北方一般没有税钱,关于两税的税率,宋初以平均每亩地纳税一斗,作为天下通法,回来有所调整。
王安石变法期间,实行方田均税法。
熙宁五年颁布《方田均税条约》,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
“方田”之法为:以东南西北各一千步为一方。
每年九月由县官主持土地丈量,丈量后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作为赋税负担的依据。
“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以原税收总额为准,不准另外增加。
两税之外还有加耗。
宋朝规定广南地区正税一石另交二升为鼠雀耗。
加耗明目繁多,弹性很大,往往使税户负担成倍增加,实际上也成为一种税收。
两税缴纳本有固定地点,但政府要“以有余补不足,则移此输彼,移近输远”,强迫纳税户把税物输送到指定的地点,称“支移”。
支移始于河北、河东、陕西等路,以便充实沿边军用。
支移一方面减少了政府的运输费用,另一方面则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官府按照需要,把赋税应纳之物兑成官府所需之物交纳,叫“折变”。
宋代还继承了唐五代以来的一些杂税,同时也增加了多种附于田赋的新的杂税。
2、力役制度宋代的力役分为两类,一类是夫役,一类是职役。
夫役即徭役,它以人丁户口差,不分主、客户。
徭役的时间也没有统一的规定,而是按需要决定。
北宋与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社会变迁

北宋与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社会变迁北宋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它们分别延续了319年和167年,对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两个方面来探讨北宋与南宋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一、政治制度1. 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特点。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
他设立了中书省、尚书省等中央机构,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北宋还实行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这些措施使得北宋政府的权力更加集中,政治更加稳定。
2. 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相对于北宋来说更加宽松。
由于北方的金朝入侵,宋朝被迫南迁,南宋政权的建立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
南宋政府采取了一些灵活的措施,如设立了行宫,以便及时应对外敌入侵。
此外,南宋还实行了“靖康之变”后的“两税法”,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社会稳定性。
二、社会变迁1. 北宋时期的社会变迁北宋时期,由于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商业和手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商业中心如东京、开封等繁荣起来。
其次,科技进步,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此外,北宋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如商人、手工业者等,他们的地位逐渐提高。
2. 南宋时期的社会变迁南宋时期,由于北方的金朝入侵,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南宋政权的建立导致了政治和经济的南迁,南方地区得到了发展,如临安成为了南宋的首都,经济繁荣起来。
其次,南宋时期的社会阶层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士人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他们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南宋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贫富差距扩大等,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综上所述,北宋与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特点,南宋时期相对宽松。
〔王曾瑜〕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王曾瑜一!近代宋史研究的开创近代中国经历了一个饱受凌辱的时代o形势迫使中国吸收先进文明∀直到本世纪o 中国人才开始用比较科学的观点和方法o重新研究自己的古史o但最初尚无断代史的概念∀中国古史绵长o史料丰富o非任何个人所能贯通o因而很快形成了各断代史的分支∀大约直到二三十年代o方才出现了相对独立的宋史研究∀本世纪的上半期o大致可作为近代宋史研究的开创期∀张荫麟是中国近代宋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o他的学问渊博o在us)ws年代o先后发表论文二三十篇o涉及宋代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宋史研究的不少课题是由他发轫的∀例如5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6!5宋太宗继统考实6!5北宋的土地分配和社会骚动6!5宋代南北社会之差异6!5沈括编年事辑6!5燕肃著作事迹考6!5顺昌战胜破贼录疏证6等文o至今仍有相当参考价值∀可惜他逝世过早o未能给我们留下更多的作品∀邓广铭!蒙文通!陈乐素!张家驹等在本世纪上半期都已发表了论著o学术大师钱穆也从事宋代经学史等研究∀由于他们的研究工作持续到本世纪下半期o为便于叙述o留待后面再作介绍∀陶希圣实际上是用马克思主义重新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倡导者o他在主办的5食货6杂志中也撰写了若干涉及宋代经济的论文∀全汉吸收西方经济理论o包括马克思5资本论6的论述o在研究宋代经济史方面o取得了突出成就∀他的论文先后编成5中国经济史论丛6和5中国经济史研究6两部论文集o涉及了宋代农业!商业!行会!市场!货币!物价!漕运!经济重心南移!城市!海外贸易!寺院经济等诸多问题o是近代的宋代经济史研究的开创者∀到本世纪下半期o他的研究重点转向了明清经济史∀##y w t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聂崇岐学问广博o他的宋史论文都是很见功力的佳作o后来编成5宋史丛考6一书∀其中如5宋役法述6!5论宋太祖收兵权6!5宋词科考6!5宋史地理志考异6!5宋代府州军监之分析6等都是其代表作∀聂崇岐逝世较早o他后来转入中国古代官制的研究∀朱希祖著有5杨么事迹考证6!5伪齐录校补6!5伪楚录辑补6等o张须著有5通鉴学6o李埏著有5北宋楮币起源考6!5宋代四川交子兑界考6!5宋代交子发展史6等o 吴天墀著有5烛影斧声传疑6o都有相当学术价值∀对王安石变法的讨论o成为近代宋史研究的一大热门o梁启超和柯昌颐都著有5王安石评传6o对此次变法持肯定意见o 柯昌颐一书的内容较为丰富∀主要从事辽史研究的傅乐焕对宋辽关系等作了深入研究o 他的论著已收入5辽史丛考6一书∀有些著名学者虽非专治宋史o但也有若干重要论著传世∀王国维是近代学术大师o 他对宋代文化有独到研究o如5五代两宋监本考6!5两浙古刊本考6!5人间词话6! 5宋元戏曲考6!5唐宋大曲考6!5摩尼教流行中国考6!5宋代的金石学6等o都是他的代表作∀以5古史辨6创导史学思想解放运动的顾颉刚著有5郑樵著述考6!5郑樵传6!5郑樵年谱6等∀陈垣著有5通鉴胡注表微6o对5资治通鉴6的胡三省注作了透彻的论析o也表现了作者本人的爱国精神∀其他如5书全谢山3通鉴分修诸子考4后6!5火教入中国考6!5摩尼教入中国考6等o也都是重要论文∀余嘉锡撰有5宋江三十六人考实6和5杨家将故事考信录6o对民间流传很广的5水浒6和杨业的历史作了考证∀主要从事先秦史研究的张政在ws年代著有5宋四川安抚制置副使知重庆府彭大雅事辑6!xs年代著有5宋江考6o都是很见功力的佳作∀方志专家朱士嘉著有5宋元方志考6!5临安三志考6!5宋临安三志版本考6等∀治魏晋南北朝史的缪越对宋代诗词造诣颇深o撰有5论词6!5论宋诗6等∀中外关系史专家张星著有5中世纪泉州情况6!5宋初华僧往印求经的经过6等∀古代科技史专家李俨著有5宋杨辉算数考6o王振铎著有5指南车记里鼓车之考证及模制6∀张须候的5通鉴学6o是近人第一部系统研究5资治通鉴6的专著∀总的说来o在最初的二三十年间o不少前辈学者在艰难的国运中o筚路蓝缕o开创了独立的近代宋史研究o我们不能忘却他们的功绩∀从另一个角度看o作为开创期的研究o还处于分散!零星的阶段o缺乏系统性o无论就深度和广度而言o都留有很大余地o而有待于后人继踵∀断代史研究领域的扩大和深入o不能不与史料的丰富程度有极大的关系∀中国古代史料绝大部分集中在宋!明!清三代o宋史研究的扩大和深入余地虽然大不如清史o却远胜于前朝史∀现实生活的发展o也会使史学家们提出新的研究课题o开拓新的研究领域∀#z w t#历史研究t||z年第w期二!本世纪下半期的中国大陆宋史研究本世纪下半期o中国大陆和港台学者是在不同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中从事宋史研究∀为便于介绍o本文采取分节叙述的办法∀中国大陆从xs年代至ys年代中期的大约十五六年间o宋史研究有一定成绩o但总的说来o不算景气o为宋史研究支撑门面的o还是邓广铭!陈乐素!张家驹等少数知名学者o新人不多o与其他断代史研究相比o处于落后状态∀十年浩劫期间o始而取消对祖国历史的研究o继而影射史学之类泛滥成灾o成为中国史学史上可耻的一页∀因此o在t|{s年中国宋史研究会成立会上o会长邓广铭强调说}/从我国史学界对各个断代史的研究情况看来o宋史的研究是较为落后的∀这表现在}不但在各种报刊上发表出来的有关宋代史事的论文o比之其他各代显得少些o甚至连一部篇幅较大的宋史专著也迄今无人撰写出来o而其他断代却多已有了∀在国外o例如在日本的中国历史研究者中o其每年发表的有关宋史的论文和专著o也比我们的多∀没有一定的数量o 当然就很难谈到质量∀因此o关于宋代史事的研究o还亟需我们继续尽最大的努力o去生产成品o去培育人材o去追赶国内各断代史的研究水平o并夺取国际上宋史研究的最高水平∀0在所谓文革后的us年间o应当说o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有了相当大的进步o与其他断代史研究相比o虽非成就最大o却已跃居前列o新人辈出o发表了众多的专著和论文o无论就研究的深度或广度而言o都有很大的进展∀当然o宋史研究也存在不少缺陷∀以下就近xs年间的中国大陆宋史研究分别作一些简单介绍∀邓广铭是目前年龄最大!从事宋史研究最久的著名学者∀早在vs年代o他就开始发表论文o他的研究并不以宋史为限o涉及了广泛的方面o对不少重大课题o都作了开拓性的!精深的研究∀其重要论文已编为5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6o专著和校点古籍有5陈龙川传6!5韩世忠年谱6!5岳飞传6k增订本l!5辛稼轩年谱6!5辛弃疾k稼轩l传6!5稼轩词编年笺注6!5稼轩诗文抄存6!5王安石))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6!校点增订5陈亮集6!校点5涑水记闻6k与张希清合作l等o目前正在编著全集∀他强调治史者的基本训练o提出年代!地理!职官和版本目录是治中国古史的四把钥匙∀邓广铭治史勇于创新o敢于以精微的论证o推翻前人的定论o无论是他对岳飞!辛弃疾!陈亮等的研究o还是对5宋史6的5职官志6和5刑法志6的考证o都反映了这种特点∀他对辛弃疾的研究o更是实现了传记!年谱!词与诗文的完整组合∀蒙文通是一位著名前辈学者o他学识渊博o自vs年代开始o就先后发表了5论北宋变法与南宋和战6!5从3采石瓜洲毙亮记4认识到宋代野史中的新闻报道6!5从宋朝的商税和城市看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6等文o编入5蒙文通文集6之中∀陈乐素是另一位著名前辈学者∀早在us年代末至vs年代初o他因痛恨日本军国#{w t#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主义侵略中国o而开始了历史研究o发表了5宋徽宗谋复燕云之失败6!5三朝北盟会编考6!5徐梦莘考6等文章o网罗弘富o考订详实o也寄托了他忧愤国难的爱国精神∀他的5主客户对称与北宋户部的户口统计6一文o是中国第一篇论述宋代主户和客户的重要论文o而5宋史艺文志考证6所下功夫尤深∀其论著已编入他的5求是集6∀张家驹早在vs年代o就发表了5宋代分路考6等论文o他在五六十年代著有5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6!5赵匡胤传6!5沈括6等专著∀何竹淇编著了5岳飞抗金史略6和5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6∀戴裔煊5宋代钞盐制度研究6一书o对宋代盐的生产!运销和钞盐制的沿革作了相当深入的论述∀华山对宋代客户等问题有专门研究o他的论文已编为5宋史论集6∀程应早年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研究o后著有5司马光新传6o其论文编为5流金集6∀徐规在ws年代已发表了5陈傅良之宽民力说6o ys年代又发表了5李焘年表6o但他的大量作品主要还是发表在zs年代以后∀李埏著有53水浒传4中所反映的庄园和矛盾6等文o重点研究货币等经济史∀王云海长期从事5宋会要辑稿6的研究o但因当时特殊的政治原因o他的成果直到zs年代以后o方有发表的机会∀姚瀛艇也有同样情况∀李涵著有5范仲淹传6和一系列论文∀关履权著有5两宋史论6!5宋代广州的对外贸易6k增订本l和其他论文∀朱家源对宋代土地制度等多下功夫o撰有5谈谈宋代的乡村中户6等文∀陈光崇对宋代史学多有研究o撰有5欧阳修的史学6!5资治通鉴述论6等文∀郦家驹著有5两宋时期土地所有权的转移6!5试论关于韩胄评价的若干问题6等∀王瑞明编有5文献通考研究6和著有5宋代政治史概述6等∀沈起炜著有5宋金战争史略6!5文天祥6等∀他们都是五六十年代有成就的前辈学者∀漆侠是继邓广铭之后的又一著名前辈学者o他的学识渊博o其研究领域不以宋史为限o而以宋史为重点∀在xs年代o他就发表了专著5王安石变法6∀长期以来o他的研究重点是经济史o{s年代o他发表了5宋代经济史6的长篇巨制o无论就中国经济史或宋史而论o这部书都是里程碑式的作品o它首次对宋代经济及其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地位o作了系统!深入的论述∀漆侠的大部分论文编入了5求实集6和5知困集6∀目前o他的研究又转向了宋代思想史o5宋学的发展和演变6一文是其代表作o 此文的一大特色o是摆脱以往思想史研究的模式o这在后面思想史部分另叙∀过去往往将宋代视为中国古史中一个贫弱而无所作为的时代o但随着研究的深入o 人们对宋代的评价愈来愈高o其经济文化成就大大超过唐代o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邓广铭甚至认为o/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0o其物质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o在古代是空前绝后的∀以下对主要是{s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分别予以介绍∀k一l社会经济除了前述漆侠的5宋代经济史6以外o程民生的5宋代地域经济6一书o继张家#|w t#历史研究驹之后o对宋代地域经济的不平衡问题作了相当深入的论述∀尽管此书的某些论点可以商榷o但对两宋区域经济首次作了全方位的研讨o无疑超迈了前人的研究水平o也反映了在史识上别具慧眼∀韩茂莉5宋代农业地理6一书的特点o是运用现代地理学的知识和理论体系o全面地研讨宋代的农业地理o在许多方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此书重视对宋代的人口!耕地等作定量分析o但似须注意古代统计数字往往不准确的问题∀贾大泉的5宋代四川经济述论6是在某些重要史料不足的客观困难下o对宋代四川经济作了尽可能详细的论述~他与周原孙合撰的5四川通史6第四册o又在此基础上o对宋代四川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o以及宋代四川在四川通史中的重要地位o作了全面论述∀粟冠昌!许怀林!周宝珠!朱瑞熙!彭友良!王曾瑜等也发表了若干有关区域经济的专文∀葛金芳5宋辽夏金经济研析6的优点o是试图从整体上建立自己的中国经济史宋辽夏金阶段的理论体系∀但理论架构固然需要吸收别人的研究成果o却也同样需要对自己论述的各个细节o都在史料上作细致的爬梳∀吴晓亮和林文勋主编的5宋代经济研究6是云南大学历史系宋代经济史研究的论文集∀宋代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o不仅有一批人口超过ts万的大城市o还有成千上万小市镇的勃兴∀周宝珠的5宋代东京研究6一书o汇集的史料十分丰富o是系统!深入地研究北宋首都开封的力作o此书也致力于探讨中国城市发展史的某些规律∀林正秋的5南宋都城临安6则可说是前一书的姐妹篇o也是一部力作∀傅宗文的5宋代草市镇研究6研讨了两宋市镇的演变!分布格局!主要特征!市容风光!市政管理!市民类型!市场结构等问题o并编著了宋代草市镇名录∀李春棠的5坊墙倒塌以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6一书o从某种意义上说o已不局限于描述城市生活o其优长是对所论述的方面深入浅出o文笔流丽o别具一格∀杨德泉!戴静华等有专文研讨宋代工商业组织/行0!/作0等问题∀在手工业方面o柯昌基在xs年代发表5宋代雇佣关系的初步探索6一文o提出了宋代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郭正中的5宋代盐业经济史6和李华瑞的5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6是两部重要著作o盐业和酒业不仅是宋代手工业的两个重要部门o也是国家重要财政收入来源o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o两书史料丰富o论述详备∀王菱菱专注于研究宋代矿业o发表了5宋代矿冶经营方式的变革和演进6等一系列论文∀度量衡的研究o对于古代经济史!科技史等的重要性o是不言而喻的∀郭正中5三至十四世纪中国的权衡度量6一书o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o有了新的进展∀但是o由于古代度量衡制的混乱和不精确性o似宜采用模糊数学的思维o刻意求精o有时也可能走向反面∀在商业方面o姜锡东的5宋代商业信用研究6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作品o此书从赊买o贷款o牙人和担保o交引和交引铺o榷货务等诸方面o论证了宋代商业信用从消费领域扩展到了生产和流通领域∀林文勋的5宋代四川商品经济史研究6和龙登高的#s x t#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5宋代东南市场研究6两书o着重论析了宋时两个重要的地区性市场∀刘秋根在5两宋私营高利贷资本6等文的基础上o撰成5中国典当制度史6的专著o对古代一种特殊的金融业o作了系统论述∀宋代无疑是中国货币史的重要阶段o已故前辈学者彭信威的5中国货币史6是少见的质量较高的专史o其中对宋代的货币和货币思想作了较系统介绍∀有关论文有李埏5从钱帛兼行到钱楮并用6!5北宋楮币史述论6等∀高聪明就宋代货币发表了一系列论文o其他如汪圣铎!刘森!赵葆寓!王曾瑜等也有专文∀车迎新和胡国瑞!刘森主编的5宋代货币研究6是一部专门的论文集∀乔幼梅治史不以宋史为限o其5宋辽夏金经济史研究6涉及了宋代的货币!高利贷等课题o她的一大优点是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上o提出若干立论高远o甚至是出人意表的精辟见解∀朱瑞熙5宋代社会研究6撮要性地论述了从社会经济!家族到理学!哲学等ts个问题o提出了自己对宋代社会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地位的见解∀朱瑞熙是位研究领域广泛的学者o涉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风俗等许多方面o对不少人们不经意的课题o他都有独到成果或知识积累o这是他的一大特长∀在社会风俗方面o他就宋代的牙刷!押字!挂面!米面!南北食差别等o都发表了专文∀王曾瑜的5宋朝阶级结构6试图超脱前人主!客户和户等制的研究o从乡村户与坊郭户!官户与民户等对称户名中o提出户口分类制度的概念o并通过户口分类o论述宋代的社会阶级∀此书不采用他认为不科学的/封建社会0一词o对/资本主义萌芽0这个命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关土地制度方面o梁太济!曾琼碧等发表了如5两宋的土地买卖6!5宋代租佃官田的/二地主06等一系列论文∀梁太济和包伟民合撰的5宋史食货志补正6o不仅补正详密o而且其绪论可说是迄今对5宋史#食货志6研究最深入!最具有权威性的论述o而5宋史#食货志6对研究宋代经济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张邦炜5婚姻与社会k宋代l6一书不是全面论述宋代的婚烟o而是从若干问题着手o试图从古代婚姻的共性中o发掘和描述宋代婚姻制度的个性o是一部成功之作∀袁俐的5宋代女性财产权述论6是一篇有深度的论文∀家族研究迄今仍是薄弱环节o但许怀林!王善军等已发表了若干通论性或个案性的论文∀吴松弟的5北方移民和南宋社会变迁6是一部研究宋代北方人口南迁的专著o论述精详∀宋朝的财政!赋役与其他社会经济问题比较o传世史料最为丰富o相形之下o梳理的难度也就更大∀汪圣铎5两宋财政史6作为一部开创性的专著o从宋朝各代财政史的发展沿革!财政收支和财政管理体制三个方面o进行了相当系统和深入的论述o并且罗列了许多表格o无疑是极费功夫的∀但是o宋朝财政和赋役的范围太广o这部近zs万字的巨著o仍不可能巨细无遗∀例如宋神宗时的司农寺一度成为与三司相平行的中央财政机构o至于各种赋役o有的仅是一项o就完全可以写成专著∀因此o如朱家源!漆侠!梁太济!戴静华!魏天安!王棣!石莹!包伟民!李伟国!张星久!王曾瑜等有关宋朝夫役!职役!匠役!两税!丁税!役钱!和买!和籴!科配!商税!司#t x t#历史研究农寺!内库!总领所!提举诸司库务司等论文o尚非汪圣铎一书所能取代和包容∀k二l法制朱瑞熙和张其凡所撰5中国政治制度通史6的第六卷o对宋朝政治制度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官制是宋史研究的一大难题o却又是研究任何课题都无法回避的∀就我个人的教训而言o论著中的一些错误o大多出在官制方面∀在邓广铭先生的倡导下o官制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龚延明无疑是成就最大的一位o他撰有5宋史职官志补正6一书o另有长达txs万字的5宋代官制辞典6o乃是迄今篇幅最大的一部个人宋史专著和工具书o此书在辞条上大体可说是巨细无遗o并且有释文o有史料的引证∀这是继邓广铭先生ws年代的5宋史职官志考正6之后o又一里程碑式的作品∀陈振和朱瑞熙也是两位很有造诣的专家o发表了5北宋前期的/中书06!5关于宋代的知制诰和翰林学士6等一系列论文∀邓小南的5宋代文官制度选任诸层面6!杨果的5中国翰林制度研究6!贾玉英的5宋代监察制度6!苗书梅的5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6和刁忠民的5两宋御史中丞考6无疑都是研究宋代官制的力作∀若将宋朝官制分成官吏人事制度和机构两部分o苗书梅一书则对官员的人事制度作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o涵盖面甚广o难度之大o显而易见o她广征博引o做了不少开拓性的研究o很见功力∀邓小南一书选择了官制研究中的一个难点o作了独创性的论述o钩沉索隐o梳理十分细致∀并且不拘泥于就事论事o提出不少发人深思的见解∀杨果一书o在对宋代翰林学士作了精细研究的基础上o扩充到了整个中国古代o并通过翰林制度论析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若干重要特征∀她还撰写了5中国俸禄制度史6的宋辽金元部分∀贾玉英一书除台谏制度外o还包括了封驳制度!地方监察制度等o并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沿革演变o梳理了清晰的脉络o准确地论述了宋代监察制度的历史地位及其在宋代政治中的作用与影响∀两书对宋代监察和翰林制度都可以说是进行了立体透视和全息摄影∀刁忠民一书对宋代御史中丞的史料的收集和考订o下了很大功夫∀此外o如李涵!金圆!高美玲!许怀林!郑世刚!魏天安!刘坤太!俞宗宪!李宝柱!丁凌华!李昌宪!曾小华!程民生!戴建国!张希清!穆朝庆!吴以宁!史继刚!王曾瑜等都发表了有关论文∀在军制方面o王曾瑜的5宋朝兵制初探6试图按现代军制学的规范o重新研讨宋朝军制o但在内容!体系和个别史实上o有一些缺陷和失误∀李昌宪的5宋朝将兵驻地考述6o游彪的5论宋代军队的剩员6!5宋代士兵逃亡法考述6等文及程民生的5略论宋代西北乡兵6o都可补此书之不足∀在科举制方面o以张希清和何忠礼的成绩最为显著∀两人除发表一系列论文外o张希清著有5中国科举考试制度6o此书是一部浓缩型的作品o体例和论述有其特色o实际上仍以宋代为主o因为宋代是中国科举制发展最重要的阶段∀何忠礼另著有5宋史选举志补正6o此书广征博引o特别是其附录o已超出了为5宋史#选举志6补正的范#u x t#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围∀宋时使用/进士0一词o含义较广o包括非及第进士o龚延明5宋代及第进士之鉴别6对此作了深入论述o甚见功力∀在法制方面o由王云海!季怀银!杨师群!安国楼!苗书梅!陈广胜!胡建华!钟剑麟和朱瑞熙撰写!审改的5宋代司法制度6o是第一部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有关宋代司法的专著o但作为一部开创性的著作o有补充和更正的余地∀郭东旭对宋代法律有深入研究o著有5宋代法制研究6和一系列论文o其专著不仅对宋代法律作了系统论述o 而且对法律的变化背景作了深入考察o在若干问题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戴建国也发表了5宋代的狱政制度6等一系列论文∀朱绍侯主编的5中国古代治安制度史6一书o宋代部分由程民生执笔o初步较系统地介绍了治安思想!制度!管理等情况∀k三l政治张其凡对北宋初o即从太祖到真宗时的政治有若干独到的见解o其成果主要集中在5宋初政治探研6一书中∀李裕民也有若干论析较深的论文∀关于宋仁宗时的政治o 除庆历新政有众多文章外o李涵与张邦炜的两篇有关刘后的论文值得重视∀王安石变法是政治史研究的一大热门o除了前述邓广铭和漆侠的专著!程应5司马光新传6外o还有李华瑞!姜锡东!赵喜英!郭东旭!高聪明!王善军!苗书梅!王菱菱!李晓等合撰的5中国改革通史#两宋卷6o其论述的范围自然不以此次变法为限∀其他如季平的5司马光新论6!罗家祥的5北宋党争研究6!叶坦的5大变法6等专著及王曾瑜等人的很多论文o都涉及对这次变法的讨论∀依个人之见o对这个重大历史事件o目前似应多做细节性的个案研究o然后才可能达到更上一层楼的水平∀叶坦一书有其独特的风格o将似乎枯燥乏味的变法情节o写得文笔流丽o情趣盎然o深入浅出o但书中将变法对各阶层利益的影响用图表示意o似乎将复杂的情况简单化了∀罗家祥一书纵论北宋后期的党争o无疑下了相当的功夫o王曾瑜5洛!蜀!朔党争辨6一文提出了一点不同见解∀北宋后期政治至今仍是宋代政治研究较薄弱的环节o王曾瑜有关北宋末到南宋初的若干文章o试图通过个案分析o探讨专制腐败政治的某些规律∀关于南宋初的政治o 周宝珠!朱瑞熙!曾琼碧!张星久等人也著有专文∀南宋中!后期的政治o胡昭曦和蔡东洲的5宋理宗!宋度宗6一书作了深入论述∀张邦炜5宋代皇亲与政治6一书o纵论了宗室!后妃!外戚与宦官在宋朝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o提出不少有分量的新论o其缺点是在制度史方面论述较为薄弱∀汪圣铎有关宋代宗室的文章可补其不足∀另外o此书对南宋前期的宦官势力也估计不足∀农民战争一度是最热门的研究课题o有关著作和论文很多o但近年来渐趋减少∀前述何竹淇一书问世o应当说是编录了大部分史料o在史料上不可能再有大的开拓余地∀以往的研究成果在农民战争的具体细节上o也已下了很深的功夫o但在以阶级斗争为#v x 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职役是宋朝徭役制度的重要内容,它与赋税、户等、保甲、乡里、胥吏等制度以及农民的日常生活等关系紧密,是封建国家对基层社会进行有效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对宋朝社会的发展和国计民生具有很大的影响。
王安石变轮差之制 (差役。
两宋期间以差役制为主,故学者多以此称之)为雇募役制(募役、雇役或免役),更引起了两宋朝野人士对役法的关注,且异论纷呈,从而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过去的百余年间,中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本文就20世纪以来有关研究的中文成果加以概述,以总结宋朝差役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对可行性的研究趋向提出几点浅见。
一、关于两宋差役研究的总体回顾
早在20世纪30—40年代,我国学者就对宋朝差役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何兹全《北宋之差役与雇役》一文篇幅虽小,但却对北宋差役的担负者、差役的不均与弊害,以及免役法的提出、实施及其利弊做出了颇具启发意义的考察.该文是目前所见的第一篇有关宋朝差役研究的中文成果①。
聂崇岐对宋朝免役及其渊源、役法的流弊、宋仁宗、英宗两朝对役法的改良措施、熙宁役法改革的经过、元祐及绍圣之后役法的纷更和南宋时期的役法等大致情况均作了较为细致的考察,是当时有关宋朝役法研究的前沿成果②。
钱穆在其(国史大纲》中就宋人所说“吴蜀之民以雇役为便,秦晋之民以差役为便“的区域性差异进行了简要分析③。
邓广铭④、何林陶⑤的研究也都涉及到役法问题。
李剑农结合这一时期的赋税制度,对宋朝役法进行了研讨⑥。
漆侠《王安石变法》一书⑦,对于北宋民户所承担的差役苦难进行了考察,对王安石推行的免役法做了细致的研究,认为宋朝差役乃是此前国家劳役制的残余形式,募役法的实施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意义。
该书是这一时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宋朝役法进行深入剖析的代表性著作.上述学者对宋朝役法的研究,为此后进一步探考开辟了道路.孙毓棠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矛盾的史学观点,对北宋时期的赋役制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宋朝“职役”制度是统治阶级压榨农民的制度,是地主阶级的特权。
“职役”之制,更多地体现为地主阶级的“职”⑧。
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影响极大,此后许多学者进一步论证或引申了这一观点。
朱瑞熙⑨、颜中其⑩、赵英⑾、王棣⑿、张邦炜⒀、顾士敏⒁、曾琼碧⒂、王曾瑜⒃等都先后探讨了宋朝差役的“职役”性质。
蒙文通⒄、王曾瑜⒅则全面否定了王安石的募役法。
此后,漆侠再次重申了他在《王安石变法》一书中的见解,在批驳匕述观点的同时,全面肯定募役法的历史进步意义,并指出宋朝的差役法,其作为压榨广大人民的剥削性占主导地位,职权只占次要地位。
他认为,对于这一复杂问題,要根据各类差役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才能确定各类差役的性质⒆。
此后经反复讨论,学界对宋朝差役性质的研究日趋深入。
雷家宏的研究指出.就宋代乡役而言,其性质分三个层次:其一,宋朝乡役并不仅仅具有“职”的性质(特权性)或“役”的性质(负担性),而是两者兼而有之;其二,不同等第的民户充乡役,其性质的两面性有主次之分;其三,从总体上讲,乡役特权性的一面是主要的⒇。
王曾瑜认为,宋朝差役是个复杂的问题,大体上说,对于乡村下户而言,基本性质属役;对于乡村和坊郭上户而言。
基本性质属吏[21].除上述钱穆外,王棣还对北宋时期不同区域民户对于役法的不同看法以及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考察[22].何高济对南宋时期义役进行了研究[23]。
殷崇浩对北宋的官户免役进行了研究[24]。
李伟国论述了北宋末官学学生的免役特权[25]。
王曾瑜撰有《宋朝乡村赋役摊派方式的多样化》,综论宋朝乡村民户所承受的赋役承担方式[26]。
高树林撰有《宋朝赋役浅论》、《关于来、辽、金
的封建赋役问题》、《试论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税役变化问题》等文[27],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考察。
短暂的沉寂之后,20世纪末,王棣对于宋朝乡书手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宋朝差役的研究。
王棣考察了宋朝乡书手由差役役人转化为胥吏的过程及其职掌与大致的操作过程,在静态研究中融入了动态研究,颇具启发意义[28]。
其《宋代经济史稿》(长春出版社2001年)对他以前的研究做了一些总结。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宋朝乡书手地位变化,此前已有王曾瑜和日本学者梅原郁等进行了发掘[29]。
刁培俊撰有《南宋乡司在赋役征派户的违法舞弊问题》,对南宋乡司在赋役征派过程中的违法舞弊行为进行了探索,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之所以产生的各种社会的和制度的原因。
[30]
在职役问题上,我国台湾学者也做出了诸多努力。
王德毅以细致剖析史料见长,撰有《南宋义役考》、《南来役法的研究》 [31];宋晞撰有《宋代役法与户等的关系》、《王安石新法中募役法与保甲法的结合》等[32]。
黄繁光完成了26万余字的博士论文《宋代民户的职役负担》,并发表了八篇相关论文[33]。
姚秀彦就北宋的差役之弊、免役的实施与反对者、免役实施后的利益、元祐时期对役法的修正与废除等问题进行了考察[34]。
翁仁德撰有《宋代役法的转变》[35]。
王明荪撰有《北宋中期以前役法的改革论》[36]。
赵雅书在研究宋朝田制和赋制时也论及了宋朝役法问题[37]。
黄纯怡撰有《略论宋神宗时期之免役钱》[38]。
张谷源于1998年在中国文化大学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宋代乡书手的研究》,以15万字左右的篇幅,对于宋朝乡书手的任职条件、职责的转化和向胥吏化的演进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杨宇勋《取民与用民:南宋的财政收支与官民互动》一书,就南宋国家取于民的各种赋税和民众的完税纳粮进行了研究,其中对南宋催税役人、二税纳税流程以及揽户、幹人、乡司等进行了探讨。
而他就二者之间的互动与反应的考察,视角新颖.富有创见,在综合吸收前人成果并在此基础之上有所创新等方面,也给人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