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统一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合集下载

秦朝统一的因素

秦朝统一的因素

秦朝统一的因素公元前221年,秦灭东方六国,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秦的统一是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结果。

一、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东方任何一国,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二、秦据有关中、四川两个经济区,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中国北方自古有两大经济区,即关东经济区和关中经济区。

而关东经济区(即中原经济区)是最古老的一个经济区,这个经济区夏商时代都立国于此,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地矛盾日渐向着不利方面发展。

在落后的木石工具和生产方法没有任何改变的情况下,它迅速走向了衰弱。

商朝建国以后,都城多次迁徙,除政治原因之外,自然条件的恶化,经济区的衰败也是重要原因。

当中原经济区走向衰落的时候,从西周初年开始,关中经济区崛起,并很快发展起来,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在各方面都凌驾于旧的中原经济区之上。

全国经济中心于是由关东转移到关中。

正是基于这种经济中心的转移,周顺利取代商,实现了政治中心向关中的转移。

后虽经犬戎破镐京,平王将都城迁往洛邑,但经济中心并未因此转向关东。

只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推广,灌溉、施肥普遍之后,关东经济区才又恢复了活力。

平王东迁,将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拱手转让给秦,这就为秦国的强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推行了一种全新的制度,充分调动起这一经济区的活力,再加上对四川的占有和经营,便形成了“席卷天下”的经济实力。

此后的历史不断证明,谁据有了关中,谁就能赢得帝业。

项羽败亡而刘邦获胜的经济根源,就在于项羽丢掉了关中这块最为重要的经济区,而刘邦则据有了这一地区。

隋、唐仍建都于关中,说明关中经济到那时在全国仍举足轻重。

三、先进战胜落后,秦较之六国是最先进的。

首先是生产力的先进。

我国考古发掘,最早的铁器出土遗址在古秦国之地;从水利工程看,也是秦最突出,郑国渠、都江堰都是闻名天下的宏伟工程,泽及子孙后代。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原因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原因

小析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原因摘要: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在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作为大一统帝国的缔造者秦王嬴政,只用了10年的时间结束了长达549年的春秋战国割据混战的历史,其功绩自然不可否认,但有一点也不容忽视,即嬴政之前历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发奋图强。

本文就试图对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原因做一个简要分析。

关键词:秦朝嬴政统一商鞅变法一、秦国历代统治者为嬴政的统一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秦国的统一大业最终在嬴政手中完成,但嬴政的成功是以之前历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为基础的,主要表现有:(一)襄公立国秦始皇的祖上并非是显赫贵族,只是因一技之长被周孝王任用,后因表现出色受周王赏识,被封为士大夫,从此秦始皇家族踏上了他的政治之旅。

但是接着几十年,秦始皇家族并没有太大的作为。

随着周室的衰微,尤其是到了周幽王时代,秦始皇家族抓住历史的机遇,被封了诸侯得到了很高的地位。

虽然得到的土地并不多,但却获得了周王的“尊王攘夷”(所谓“尊王攘夷”就是攻伐西戎的正义号令)。

就此立国的任务完成了,使秦王统一六国名正言顺。

(二)穆公扩疆秦穆公时秦国西邻暴戎,东接强晋。

历经7代君王秦国和西戎一直僵持不下,形势十分危急。

可皇天不负有心人,秦国终于等来了一个人-----由余(秦穆公时的戎王)。

原本由余是一个非常有才的人,但在西域地处偏僻,没有听过中原各国音乐。

就此秦穆公找到了由余的弱点,送了他十六名歌女,由余因此对国事不闻不问,秦穆公抓住这个机会一举攻占了西戎的大片土地。

为秦国的发展奠定了基业。

而且秦穆公好纳贤士,也为秦国积累了一定的人才资源,使秦国开始强大起来了。

(三)孝公变法这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商鞅变法。

商鞅本是卫国国君的妾所生的孩子,原名公孙鞅也叫卫鞅。

最初商鞅在魏相公叔痤手下做官。

公叔痤深知商鞅的才能本想找个机会向魏王举荐他,但还等到这个机会公叔痤就病危了,最后给魏惠公留下遗言,商鞅不用则杀。

可魏惠公不以为然既没用商鞅也没杀他。

秦统一天下的原因

秦统一天下的原因

秦统一天下的原因?关于秦灭六国,贾谊的《过秦论》中有这样的描述:“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从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秦能扫灭六国,得志于天下,主要是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秦人坚忍尚武的性格。

人的性格决定其一生的命运,同样民族的性格决定了国家的走势。

但民族的性格也不是与生俱来,天生就有的,而是逐步形成不断发展的。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民族亦是如此,秦人在其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在其与戎狄的不断战斗中,铸就了尚武不屈的民族性格。

兵强于心而不强于力,秦人强于性格而非体魄。

在艰苦的战国众多鏖战中,秦军能够在并不占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多次通过持久战最终胜出,秦人强悍坚忍的性格均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过秦论》课内素材积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过秦论》课内素材积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课内素材积累过秦论精注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意思是,(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野心。

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

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八荒,原指八方最边远的地方。

]。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

也作“连横”。

)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

蒙,继承。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削弱)秦,不爱(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招致,招引)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相约为合纵,击破秦国的连衡策略。

约,结。

离,离散。

),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甯越、徐尚这些人为他们谋划。

属,与下文的“徒”“伦”都是“类、辈”的意思,指某一类人。

),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统领、统率)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攻打函谷关。

叩,攻打。

)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迎击敌人),九国之师,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

)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箭头)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利用他们的弱点制服他们。

弊,弱点。

),追亡逐北(追逐败逃的军队。

北,败逃,这里指败逃的军队。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大盾牌);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是什么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是什么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是什么秦始皇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合纵连横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

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灭韩、十九年(前228年)灭赵、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灭燕、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

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也是中国封建制王朝的开始。

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是什幺呢?小编整理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高中历史复习大事年表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必备术语大全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考历史答题经典万能句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之疆域广阔,居富侥之地秦国当时版图最大,且拥有的是富饶之地,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当时秦国的南部,并巴蜀和汉中,设置了南郡;东部至荣阳,灭了东周和西周,设置了三川郡;北部败上郡以东,设置了河东、太原、上党三郡;而这些地方,居于中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民生活相对殷实。

就关东来说,历来被号称为“九州膏腴”。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之商鞅变法当时许多的诸侯国都想顺应发展的趋势,实行政治改革,这些改革,不断地废除世卿、贵族的特权,抑制贫富不均,发展生产,但是,成效很小。

而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招贤令。

商鞅魏国人,到秦国后提出了废井田、重农商、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信任,任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成为六国中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之兵强力壮当时曾有人说秦有名师数百。

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秦统一六国的原因班级:政教师范121学号:1203012007姓名: 张文文秦统一六国的原因秦始皇灭六国,置郡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的封建统一国家。

毋庸置疑,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

但是在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七雄并争,但为什么最终完成统一的大任落在了秦国肩上呢?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秦始皇能在当时统一天下,顺应了天下权势变化的潮流,是历史的必然。

但同时也是‚历史地使然‛,众多的历史原因使秦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完成了其千秋霸业。

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多因多果的,接下来我会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去分析。

一、主观方面秦的统一,起决定作用的当然是广大的劳动人民。

但有一点也不容忽视,秦国和东方六国相比,在统一行进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主观能动作用。

1、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十分彻底,使得国富兵强,实力超过其他国家,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

战国初期,秦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六国,为了增强实力,在诸侯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秦的历代君主都励精图治,积极变革。

秦穆公带领秦国进入五霸后,秦孝公即位下令招贤开启商鞅变法。

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从而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封建制度的最早确立,土地私有为其奠定了物质基础。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中央集权的实行,巩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发展了封建经济,壮大了地主阶级经济力量;方便了税收和交换。

为什么秦国能一统天下?

为什么秦国能一统天下?

秦国能够一统天下,是因为其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具备了强大的实力和优势。

以下是我对秦国能够一统天下的分析和总结。

一、政治上的优势秦国在政治上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权制度秦国采用了高度集权的制度,由皇帝统治,实行严格的法律和行政管理,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这种集权制度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地控制各地的官员和地方势力,避免了分裂和内部矛盾。

2、统一法律制度秦国实行了统一的法律制度,对各地的法律进行了整合和统一,使得各地之间的法律规则相同,便于统一管理和治理。

这种统一的法律制度也为秦国的统一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3、推行“郡县制”秦国推行了“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个郡和约700个县,实现了对全国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这种制度的优势在于可以将国家的管理和治理分散到各个地方,避免了过度集中的管理和控制,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各地的情况和问题。

二、军事上的优势秦国在军事上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大的军队秦国拥有强大的军队,实行了军队制度的改革,使得军队更加规范和有序。

秦国还采用了兵家之术,注重军事科技的研究和发展,使得军队更加精锐和强大。

2、实行“兵马俑制度”秦国实行了“兵马俑制度”,将兵马分开管理,使得军队更加灵活和高效。

秦国还采用了“兵符制度”,对军队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3、建立了长城秦国建立了长城,有效地阻止了外族的侵略和入侵,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长城的建立也体现了秦国在军事上的强大实力和优势。

三、文化上的优势秦国在文化上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行“焚书坑儒”秦国推行了“焚书坑儒”,清除了旧有的文化和知识体系,为新文化的发展和壮大创造了条件。

秦国还注重对新文化的培养和发展,推行了一系列文化政策和措施,为新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2、实行“律令制度”秦国实行了“律令制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法律和制度体系,为国家的治理和管理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律令制度的推行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新文化的发展和壮大创造了条件。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意义是什么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意义是什么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意义是什么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六国,统一六国有哪些意义?下面分享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意义,一起来了解吧。

结束了中国自西周以后几百年的纷乱历史,把六国吞并,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而且在对匈奴上,派大将蒙田北击三千里,使北疆在一定时期内得到稳定。

当然国家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货币都要统一。

但我认为这都是对历史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秦始皇开创了封建社会的先河,称皇帝,结束了中国的奴隶社会。

秦始皇一统六国的原因1.民众期望,人心所在。

经历过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民众渴望统一,渴望安定的生活,统一已经是历史的必然。

2.商鞅变法,秦国国力上升。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力远在诸侯之上,历经多年战争,秦国已经具备消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实力。

3.秦国策略的成功。

为了瓦解六国对秦国的联盟,秦国采取远交近攻和连横的策略,从而使得六国自相倾轧,逐渐衰落,无力抵抗秦国进攻。

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究竟做了多少荒唐事秦始皇一生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成为了中国的首位皇帝。

可以说,秦始皇的功绩是永远无法磨灭的,堪称“千古一帝”。

但是,你知道吗?秦始皇得以如此的成功不仅仅靠的是秦始皇一个人的谋略,而是因为他手下有这样一员猛将。

他就是蒙恬,征战北疆十多年,威震匈奴。

在秦始皇时期,蒙恬是秦始皇手下的一员大将,甚至论武略比秦始皇还要更胜一筹。

所以在当时,蒙恬深受秦始皇信赖。

据历史记载,蒙恬祖籍是山东省蒙阴县,先世为齐国人,战国时,祖父蒙骜于齐投靠秦昭王,领军攻打韩、赵,累官至“上卿”。

蒙恬的父亲蒙武也为秦将,曾任秦内史,与秦将王翦联手灭掉楚国。

蒙恬出身于一个世代名将之家。

祖父蒙骜为秦国名将,事秦昭王,官至上卿。

蒙恬成长于武将之家,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自幼胸怀大志,立志冲锋陷阵,报效国家。

他天资聪颖,熟读兵书,逐渐培养了较高的军事素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蒙恬被封为,攻打齐国,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国统一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商鞅变法分两个阶段展开,历时十余年。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

可以将商鞅变法的内容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奖励耕战;第二,建立法制;第三,打破宗法贵族制度,建立新型官僚制国家;第四,移风易俗,改变秦的戎狄之风。

变法的基轴是爵制改革。

商鞅在旧爵制基础上,创建了一套新爵制——二十等爵制,并围绕这一新爵制进行其他改革的设计和实施。

爵是古代的一种饮酒器,形状像雀。

古代祭祀宗庙时,要向祖先献上美酒。

做工精巧的爵为贵族专用之物。

《礼记?礼器》说:“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

”爵也因此成为身份的象征,用以排列贵族、士人地位的高下。

爵位世袭,与庶民无缘。

商鞅将秦国原有的爵制加以改造,整齐为二十等级,包括公士、上造、簪褭、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

重新制定爵位获取、升降、继承等原则。

其基本精神是:“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以军功作为赏爵的唯一根据。

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者,不管其出身是贵族、士人还是农民,都可根据斩首的数量赐予爵位。

战败者,则要削夺爵级。

同时制定爵位降级继承原则,男子傅籍为成丁时,不能无条件继承父亲的爵位,只能降若干等级,他们若想得到和父亲相同的爵位,必须凭借军功。

商鞅的爵制改革达到了几重效果:第一,激励战士,提升士气,迅速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

第二,打击旧的宗法贵族势力。

第三,从制度上为庶民打开通往爵位的大门,为建立官僚制新型国家铺平道路。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发达的农业和充足的粮食储备是强国的首要条件。

商鞅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推行了一系列重农抑商政策。

对努力从事农业和纺织生产的人,实行免除赋税徭役的优待。

对那些因懒惰而欠债不还者,将其没入官府为奴婢。

对从事工商业者则采取各种限制和惩罚措施,如不准做官,加倍征收赋税,罚做苦役,等等。

与此同时,商鞅启动了影响深远的土地制度改革。

商鞅变法以前,秦国和其他国家一样实行贵族土地等级占有制,采邑主将土地按户分配给农民耕种,定期轮换。

农民对土地没有任何权利,这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商鞅以二十等爵制为基础,推行“名田制”。

“名”意为把土地登记在自己的名下,以示占有。

新法规定,庶民以上者均可根据身份占有数量不等的土地,土地可以继承,从而将土地占有权扩展至普通的农民。

允许通过开荒、转让、买卖等方式自行获得限额内的土地,以解决授田不足的问题。

1983年在湖北江陵县(今荆州市)张家山发现的247号汉墓中,出土了西汉初年吕后时期的法令文书简——《二年律令》,其中有完整的“名田宅”律文。

虽然它是汉初的法律,但可以确定,其基本精神承自商鞅变法。

律文规定,没有爵位的公卒、士伍、庶人,可占有1顷田(100亩)、1宅(约合1714平方米)。

二十等爵第一级爵公士,可占有1.5顷田、1.5宅。

爵位越高,占有田宅的数量越多。

至第十九级关内侯,可占95顷田、95宅,是普通庶人的九十五倍。

商鞅的土地制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西汉武帝时大儒董仲舒曾评价商鞅变法说:“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仟伯,贫者亡立锥之地。

”虽然董仲舒是站在崇古的立场上,对商鞅变法持全面否定态度,但是,他把商鞅的土地制度改革视为导致中国古代社会发生重大转型的决定性因素,却切中要害。

商鞅将土地占有权扩展至庶民,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数量庞大的独立的自耕农。

此后,商鞅为了增加税收,强制推行小家庭制。

规定一家除一子承嗣外,其余儿子结婚后必须分家,单独立户,否则加倍征收户赋。

自此,“五口之家”的小家庭成为中国家庭的基本模式。

商鞅以李悝的《法经》为蓝本,结合二十等爵制,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等级性法律。

商鞅建立的法律制度中,最具特色的是告讦连坐制。

一人犯法,其亲属、邻里、上下级,必须检举揭发,否则就要被一同治罪。

为此,他编制了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什伍制。

据张家山汉墓出土的《二年律令贼律》记载:“以城邑亭障反,降诸侯,及守乘城亭障,诸侯人来攻盗,不坚守而弃去之若降之,及谋反者,皆要斩。

其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

其坐谋反者,能偏捕,若先告吏,皆除坐者罪。

”根据规定,率领城邑等谋反或投降诸侯者,以及其他谋反者,一律处以拦腰砍断的“要斩”刑。

连坐的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姊妹,无论老少一律在市场上处以绞刑。

如果连坐者能够抓捕谋反者,或者向官吏告发,可以免受连坐。

经考证,这条法律就是商鞅变法时出台的。

秦人因长期与戎人杂处,个性好勇斗狠,私斗成风。

私斗不仅破坏了社会的稳定,而且造成严重的内耗。

商鞅下令严禁私斗,违者根据情节予以处罚,引导秦人树立杀敌光荣、私斗可耻的全新价值观。

睡虎地秦律规定,斗殴时撕裂人的耳朵,要处以剃掉鬓发、胡须的“耐”刑。

张家山汉律规定,用刀剑或铁锤等凶器伤人,要判处徒刑,服筑城、舂米等苦役。

即使没有使用凶器,但若致人伤残,如折断手指、打落牙齿等,也要处“耐”刑。

汉初的法律规定大多沿袭商鞅秦律。

变法措施严重削夺了秦国贵族的既得利益,顿时引来强烈的反弹,他们纷纷用各种方法来阻挠变法,并鼓动百姓闹事。

在秦孝公强有力的支持下,商鞅坚持“以法治国”的信念,通过严格的法律和“违法必罚”的铁腕手段,向敢于挑战法律权威的各方势力宣战。

据载,商鞅一天之中在渭河边行刑的囚犯就多达七百余人,渭水被染成红色,号哭之声震天动地。

严密而残酷的法律一时间令国民难以接受。

新法推行一年间,前来国都上书反对者数以千计,一时间形成一股强大的反变法风潮。

商鞅对孝公说:“这些人都是扰乱教化之民。

”于是将他们全部流放到边疆。

接着,又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件:太子驷触犯了新法,根据新法,应处以在面颊上刺字的“黥”刑。

在当时人的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经开宗明义章》),肉刑是对先人的大不敬,是莫大耻辱。

因此,自古便有“刑不上大夫”的规定,对贵族豁免肉刑。

但商鞅认为:“法之不行,自于贵戚。

”如果想要顺利推行新法,必须先拿太子开刀。

由于太子是君嗣,不能对他本人施刑,就对他的师傅施行黥刑,以惩戒其教导不力。

几次事件后,再也没有人敢轻易议论、触犯新法,新法在全国顺利推行开来。

三年后,变法的成效初步显现。

史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人对新法心悦诚服。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曾振宇轻罪重罚,严刑峻法,以法治国,这只是商鞅新法的第一个层次的内涵。

第二个层次的内涵,我称之为道德理想主义。

用商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以刑去刑。

社会真正的高度文明化是在这个社会长期的法治之后才能够实现的,到了这个阶段,大家都很了解法律,都知道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应当做的,到了这个程度,老百姓甚至都不需要官员的存在,不需要法制机构的存在,是非对错大家都能够自裁于心。

孝公八年(前354年),商鞅亲率秦军,攻打魏国。

这支经过改革洗礼的新军初露锋芒,大获全胜,斩首七千。

孝公十年(前352年),商鞅再次率兵攻打魏国,获得胜利。

约一百年后,著名思想家荀子评价齐、魏、秦三国军队的战斗力说:“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造就这样一支骁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军队的正是“赏厚而信,刑重而必”的商鞅新法。

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商鞅提议孝公将国都从渭水上游的雍(今陕西凤翔西南)迁到咸阳。

咸阳位于沣水和渭水交汇之处,“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是控制东西交通的重要通衢。

秦迁都于此,志在向东扩张。

商鞅以迁都为契机,启动了第二次变法。

他将原本分散的小乡、邑、聚等自然聚落,按照大致相当的规模编制在一起,设立地方行政组织——县。

全国共设置四十一县,一种说法是三十一县。

县设县令,掌管一县行政,县尉掌管军事。

春秋时期,各国相继设县。

最初县主要设于边境,特别是新征服地区。

虽然都称作县,但各国县的性质不同。

晋国、吴国的县仍是大夫的采邑,实行世袭贵族统治。

楚国和秦国的县则由国君派出官吏进行管理,不世袭。

这种采取官僚制进行统治、直接听命于国君的新型地方行政组织,显然不同于宗法分封制,并从内部瓦解和颠覆着宗法分封制。

春秋后期开始出现了两个趋势:一方面县制逐渐推广到内地,一方面第二种形式即由君主任命官僚进行管理的逐渐增多。

而商鞅推行的就是第二种形式的县,它标志着秦国最早完成了从宗法分封制国家向中央集权官僚制国家的过渡。

县制使分封制下分散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有利于秦国将全部力量汇聚在一起,从而使从前弱小落后的秦国在战国争雄中脱颖而出。

这种政治制度即使在当时整个世界而言,也堪称一项创举。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高度评价商鞅推广县制建立官僚制的政策,将其称为“官僚化的革新政策”,认为这是秦国国力日强,并最终打败群雄,建立中华一统帝国的根本原因。

此后两年中,商鞅进行了一系列建立中央集权官僚制国家所必备的标准化工作。

第一,“为田开阡陌”,即扩大亩积,将原来长一百步、宽一步的小亩制,改为长二百四十步的大亩制,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农业生产率。

第二,“初为赋”,开征人头税。

另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即统一度量衡。

湖南龙山里耶秦简博物馆馆长彭成刚这些竹简资料反映出,秦对官员的考核非常严密详细,类似我们现在实行的绩效考核。

在实施过程当中,如果对你的工作业绩考核不合格,到年底,俸禄会降级;如果考核为优,那所有待遇,包括俸禄、饮食和家庭的待遇都会有相应的提高。

此外,我们现在坐飞机要手持身份证,要对相貌进行核对,两千多年前的秦朝也有这方面的制度,即出行要有通关凭证,上面记载了年龄、姓名、相貌、爵位,可以进行精确核对。

标准化的制度,使秦国的官僚机制高效地运转。

《商君书?定分篇》记载:“官吏和百姓向主管法令的官吏询问法令的具体内容时,主管法令的官吏必须明确回答他们的问题,而且要在一个一尺六寸长的符信上写明年、月、日、时以及所问法令的内容,并予以宣告。

如果不宣告,就按此条法令所列罪状来惩罚主管法令的官吏。

”种种规定,就是让各级官吏必须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让民众了解法令而不敢触犯,也使各级官吏不敢以非法手段对待民众。

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大国正在形成。

依靠商鞅制定的制度法令,秦国从地方官员到普通百姓,如同一个个齿轮般严密而精确地运行在整个国家机器中。

依靠这套严密的行政制度,统治者引领着秦国这架战车隆隆启动,此时的秦国已经是全民皆兵,迅速建立起列国中最有战斗力的虎狼之师。

转载:荣耀文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