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临方炮制与汤剂制备
中药临方炮制技巧

中药临方炮制技巧
中药临方炮制技巧
中药临方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不同的中药组合,进行个性化的药方调配。
而中药炮制则是将中药材处理成易于使用的形态,以便于取用和服用。
中药临方炮制技巧是中医药临床实践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下面就来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临方炮制技巧。
1.清洗:将中药材放在流动的水下,用手轻轻搓洗,去除杂质和表面的污垢。
2.浸泡:将清洗干净的中药材放在清水中浸泡,一般浸泡时间为20-30分钟,以软化中药材,便于后续的处理。
3.切片:将浸泡后的中药材取出,去掉杂质,切成适当大小的薄片,以便于入药。
4.煮制:将切好的中药材放入煮药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根据不同的药材和处方要求,煮制出不同的药液。
一般来说,煮制时间越长,药效越强。
5.过滤:将煮好的药液过滤掉渣,得到纯净的中药液体。
6.浓缩:将过滤后的中药液体放入专门的浓缩器中,利用加热
和蒸发的原理,将水分逐渐蒸发掉,使药液浓缩成一定浓度。
7.喷雾干燥:将浓缩后的中药液体喷雾到干燥室内,利用高温
高压的方法将水分蒸发干净,得到干燥后的中药粉末。
8.包装:将干燥后的中药粉末按照规定比例包装成小袋或小盒,以便于存储和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中药临方炮制时,必须保证操作环境干净卫生,以免污染药材和药液。
同时,在选择和使用中药材时,也要注意其来源和品质,以保证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总之,中药临方炮制技巧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医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炮制技巧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中药治疗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药临方炮制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加强中药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根据《药品管理法》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临方炮制”是指医师处方的特殊要求而进行的饮片质量的加工~以求转化药物的性能~降低毒副作用~以提高疗效。
药物的炮制必须严谨、遵章炮制~所用辅料及操作必须按“饮片炮制规范”进行。
第三条临方炮制的目的是:一、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或分开不同的药用部分~使药材清洁纯净。
二、易于粉碎~便于配方、制剂和发挥药材有效成分的作用。
三、降低或消除药材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制草乌~醋制芫花~可使毒性降低。
四、转变药材性能。
如生地黄味甘~性寒~清热凉血。
熟地黄味甘、微苦~性微温~滋阴补血。
五、增强药材的疗效~或引药归经。
六、矫正臭味。
动物类和其它具有特殊臭味的药材~通过炮制可以使气味有所改善。
七、便于贮藏~保存药效。
第四条炮炙应取净药材或切制品~进行加热或与辅料共同加热处理。
除另有规定外~常用的方法和要求如下:1、炒炒制时~应注意加热的温度(通常称“文火”、“文武火”和“武火”)、炒制时间和炒制程度的要求~炒时应火力均匀并不断翻动~勿使受热不均。
清炒取净药材或切制品(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经炒制后~能缓和药性~其中某些成分可能分解、破坏或者挥发一部分~能使药材松脆~易于粉碎或煎煮~并能矫臭矫味~利于贮藏。
炒焦取净药材或切制品~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断面色变探~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一般用于增强健胃消食作用。
麸炒取麸皮~置热锅内~翻炒至微冒烟时~加入净药材或切制品~迅速翻动~至表面呈黄色或色变深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
麸炒能减少药材中的油脂或烈性~避免引起呕吐或其它副作用。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0克净药材或切制品~用麸皮50—100克。
米炒取大米同净药材或切制品~共置锅内~加热拌炒至米呈黄色~取出~筛去米。
米炒能增强药材健脾和胃作用~降低药材毒性。
每1000克净药材或切制品~用大米200克。
2、煮取净药材或切制品~照该品炮制项下的规定~加水或规定辅料~拌匀~煮至吸干或药材透心时~取出~干燥。
[课件]中药临方炮制与汤剂制备PPT
![[课件]中药临方炮制与汤剂制备PPT](https://img.taocdn.com/s3/m/72449573ad02de80d4d84034.png)
5
四、一般汤剂制备方法和特殊煎服法
• • • • • 1、一般汤剂制备方法 (1)汤剂制备用水及加水量: (2)浸泡时间:20~30分钟或1小时。 (3)煎煮火候、时间及汤液量: 一般药物第一煎煮沸后,再用文火煎煮20~30 分钟。
6
发表药、攻下剂煎煮时间宜短些,
• 一煎为沸后约15分钟,二煎为沸后10分钟即可。
11
(3)服药禁忌:
• 俗称“忌口”,指服药期间不宜同时进 食与药性相反或影响治疗效果的食物, 注意服药与调养相结合。服药时宜少食 豆类、肉类、生冷及其他不宜消化的食 物,原则上忌饮浓茶。
12
(3)服药禁忌:
• 服清热药时,不宜吃辛辣助热类的食物; • 服解表透疹药宜少食生冷酸味食物; • 服温中祛寒药时,不宜吃生冷助寒类的食物;服健脾消 食药时,不宜吃油腻类不易消化的食物; • 服镇静安神药时,不宜吃辛辣、酒、浓茶等刺激和兴奋 的食物; • 服解毒、收敛药时,不宜吃“发物”,如姜、椒、酒、 鲤鱼等类的食物; • 服用滋补药宜少饮茶。 • 此外,服用某些药物时有特殊忌口,如薄荷忌鳖肉;茯 苓忌醋;蜂蜜忌葱;甘草、桔梗、黄连忌猪肉;紫苏、 天冬、麦冬忌鲤鱼、鲫鱼;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 卜和血类食物等。
9
3、煎煮汤液的服法
• • • •
• • • • • •
(1)服药时间: 一般宜在饭后30~60分钟时服药。 补益药宜早晚空腹服,饭前一小时服药,易于吸收; 润肠或泻下药宜饭前一小时空腹时服,有助于其发挥 润肠荡涤作用; 病在下焦的用药宜饭前服; 消食药宜饭后一小时服,以助消化; 发散解表药或对肠胃刺激性较大的药物以及病在上焦 的用药宜饭后服; 驱虫药、祛湿利水药宜早晨空腹时服; 镇静安神药宜在睡前一小时服; 治疗疟疾的药物宜在发作前两小时服。
中药临方炮制管理办法

中药临方炮制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加强中药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根据《药品管理法》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湖南省炮制规范2010》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临方炮制”是指医师处方的特殊要求而进行的饮片质量的加工,以求转化药物的性能,降低毒副作用,以提高疗效。
药物的炮制必须严谨、遵章炮制,所用辅料及操作必须按《湖南省炮制规范2010》进行。
第三条临方炮制的目的是一、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或分开不同的药用部分,使药材清洁纯净。
二、易于粉碎、便于配方、制剂和发挥药材有效成分的作用。
三、降低或消除药材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制草乌、醋制芫花,可使毒性降低。
四、转变药材性能。
如生地黄味甘、性寒、清热凉血。
熟地黄味甘微苦、性微温、滋阴补血。
五、增强药材的疗效或引药归经。
六、矫正臭味。
动物类和其它具有特殊臭味的药材,通过炮制可以使气味有所改善。
七、便于贮藏保存药效。
第四条炮炙应取净药材或切制品进行加热或与辅料共同加热处理。
除另有规定外,常用的方法和要求如下:1、炒炒制时应注意加热的温度(通常称“文火”、“文武火”和“火”)炒制时间和炒制程度的要求,炒时应火力均匀并不断翻动勿使受热不均。
清炒取净药材或切制品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经炒制后能缓和药性,其中某些成分可能分解、破坏或者挥发一部分,能使药材松脆、易于粉碎或煎煮,并能矫臭矫味、利于贮藏。
炒焦取净药材或切制品,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断面色变深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一般用于增强健胃消食作用。
麸炒取麸皮,置热锅内,翻炒至微冒烟时,加入净药材或切制品,迅速翻动,至表面呈黄色或色变深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
麸炒能减少药材中的油脂或烈性,避免引起呕吐或其它副作用。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0克净药材或切制品用麸皮50—100克。
米炒取大米同净药材或切制品共置锅内,加热拌炒至米呈黄色取出筛去米。
米炒能增强药材健脾和胃作用,降低药材毒性。
中药临方炮制管理办法

精心整理中药临方炮制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加强中药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根据《药品管理法》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湖南省炮制规范2010》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临方炮制”是指医师处方的特殊要求而进行的饮片质量的加工,以求转化药物的性能,降低毒副作用,以提高疗效。
药物的炮制必须严谨、遵章炮制,所用辅料及操作必须按《湖南省炮制规范2010》进行。
一、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或分开不同的药用部分,使药材清洁纯净。
二、易于粉碎、便于配方、制剂和发挥药材有效成分的作用。
第四条炮炙应取净药材或切制品进行加热或与辅料共同加热处理。
求如下:1、炒炒制时应注意加热的温度炒时应火力均匀并不断翻动勿使受热不均。
放凉。
一般用于增强健胃消食作用。
麸炒取麸皮,置热锅内,翻炒至微冒烟时,加入净药材或切制品,迅速翻动,至表面呈黄色或色变深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
麸炒能减少药材中的油脂或烈性,避免引起呕吐或其它副作用。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0克净药材或切制品用麸皮50—100克。
米炒取大米同净药材或切制品共置锅内,加热拌炒至米呈黄色取出筛去米。
米炒能增强药材健脾和胃作用,降低药材毒性。
每1000克净药材或切制品,用大米200克。
2、煮取净药材或切制品,照该品炮制项下的规定,加水或规定辅料,拌匀煮至吸干或药材透心时取出、干燥。
煮能消除毒性、刺激性和涩味,减少副作用,改变药材性能。
毒剧药材煮制后,除另有规定外应弃去剩余的汁液。
3、蒸取净药材或切制品照该品炮制项下之规定,加入辅料扑匀或不加辅料,置于适当容器内,蒸至透心或规定程度时,取出,干燥。
蒸能改变药效,消除或降低付作用。
4、炖取净药材或切制品,照该品炮制项下的规定,加入液体辅料,置适宜的密闭容器内隔水加热或用蒸气加热至透或辅料吸尽时,取出,干燥。
炖能转变药性。
56克净药材或切制品100酒制取净药材或切制品加黄酒,照炖法或蒸法制备。
1000克净药材或切制品用黄酒200-3007、醋炙均用食用醋。
临方炮制膏方制作工艺

v
·一. 临方炮制 “临方炮制”,系指医师开据处
方 时 , 根据中药饮片性质特点和药疗 需 要 , 要求中药临床药学人员按医嘱 临时将中药饮片进行加工、炮制、 制剂的操作过程,简称“临方炮制”。
“临方炮制”的政策支持与临床需 要
· 临方炮制 有关文件: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医院中 药饮片管理规范》,即国中医药发[2007]第 11号文文件.
· 到了清代,膏剂逐步转变为根据临床诊断、 因人而异的方式应用。这种临床诊断辨证用 药的方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膏剂之雏 形。清代膏剂在民间及宫廷应用都十分广泛。 如《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内服膏方就有 近30例。到了晚清时期,张聿青《膏方》中的 膏方用药已达二三十味,在制剂时大多加 入 了阿胶、鹿角胶等,同时强调辨证施药理 念 。
· 到了清代,膏方不仅在民间流传,宫廷中亦 广泛使用,如《慈禧光绪医方选议》载有内 服膏剂方近30种之多。晚清时,膏方组成渐 为复杂,如张韦青《膏方》中,有的膏方用 药味数多达30味,甚至更多,收膏时常选用 阿胶、鹿角胶等,并强调辨证施用,对后世 医家影响较大。
· 近代膏方在江浙、广东、北京、上海广泛使 用,尤以上海为甚。
· 中药膏方的起源与发展
· 膏方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外用膏剂 “马膏”的记载。东汉时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 中就记载有大乌头膏、猪膏(《金匮要略方论》北 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53)的记载。这是内服 膏方的最早记载。唐代孙思邈使用的很多膏方,如 “神明青膏”、“大傅白膏”、“苏子煎”等 (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 社影印,1982:151)已和现代膏方近似。《外台 秘要》所载“陈元膏”、“莲子膏”等(唐· 王 焘· 《外台秘要》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5 850——851)与现代膏方大体一致。
中药饮片临方炮制的方法和作用

中药饮片临方炮制的方法和作用中药饮片的临方炮制,指医师开具处方时,根据药物性能和治疗需要,要求中药店或医院中药房的调剂人员按医嘱临时将生品中药饮片进行炮制操作的过程,简称“临方炮制”,又称“小炒”。
中药店和医院中药房配方使用的饮片,大都由中药饮片厂供应,但有的炮制品种无法供应,例如“当归炭”。
这类因治疗需要,要求临时加工的炮制品,调剂人员应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炮制,绝不能该炮的不炮,该制的不制,以生品代熟品,造成“病准、方对、药不灵”的后果。
中药饮片的临方炮制,是中药炮制的一个组成部分,笔者认为中药炮制根据操作部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常规炮制”,由中药饮片厂承担;另一类为“临方炮制”,由中药店或医院中药房承担。
中药饮片临方炮制的范围比常规炮制小,炮制方法比常规炮制少,一般以炒法、炙法、拌法为主,可分为清炒、麸炒、米炒、土炒、酒炙、盐炙、醋炙、蜜炙、姜汁炙、药物同炒等。
清炒是将药物置于锅内加热,不加辅料,不断翻动拌炒至规定程度。
可分为炒黄、炒焦、炒炭三种方法。
炒黄:将净饮片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略深,或膨胀鼓起,种皮破裂,并透出固有气味时,取出,放凉。
目的是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并可缓和药性,如炒决明子能缓和滑肠之性,并易煎出有效成分;炒麻黄能缓和解表之性等。
炒焦:将净饮片置热锅内,用中火炒至表面呈焦黄色或焦褐色,断面颜色加深,并透出焦香气味时,取出,放凉。
目的是缓和药性或增强疗效,如陈皮炒焦后,可缓和其辛烈之性,而增强其温健之力;防风炒焦后,辛散之力减弱,而止泻作用增强。
炒炭:将净饮片置热锅内,用武火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黑色,内部呈焦黄色或焦褐色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炒炭要注意“存性”,如成灰烬,则药力全失。
目的是缓和药物的烈性、副作用,如青皮炒炭后破气之力减弱,消食化滞和胃之功增强;或增强收敛止血之功,如当归炭、黄芩炭、防风炭等。
麸炒用武火将锅烧热,撒入定量麦麸或蜜制麦麸,待冒烟时,放入净饮片快速均匀翻动,炒至呈黄色或深黄色,麦麸呈焦黑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
中药临方炮制工作制度

中药临方炮制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了确保中药临方炮制的质量和临床疗效,规范中药临方炮制工作流程,提高中药服务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中药房进行的中药临方炮制工作。
三、组织架构1.成立中药临方炮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药剂科主任担任,副组长由药剂科副主任担任,成员包括中药师、中药技士等。
2.设立中药临方炮制工作室,负责具体的中药临方炮制工作。
四、工作流程1.处方审核:药剂人员接到医生开具的中药处方后,应认真审核处方,确保处方合规、药味齐全、剂量准确。
2.药材准备:根据处方,药剂人员应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并对其进行质量检查,确保药材符合药用标准。
3.临方炮制:根据处方要求和药材性质,药剂人员应进行临方炮制。
临方炮制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炮制工艺和操作规程进行,确保炮制质量。
4.质量控制:药剂人员应定期对临方炮制的中药进行质量检查,确保中药质量符合要求。
对于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中药,应立即进行整改或废弃。
5.发放配送:药剂人员应按照医生开具的处方,将临方炮制好的中药及时发放给患者,并做好配送记录。
6.患者教育:药剂人员应向患者讲解中药临方炮制的优点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满意度。
五、管理制度1.人员培训:定期组织中药临方炮制培训,提高药剂人员的中药临方炮制技能和业务水平。
2.工艺规程:建立健全中药临方炮制工艺规程,确保炮制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设备管理:定期对中药临方炮制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4.环境卫生:保持中药临方炮制工作环境的清洁和卫生,防止交叉污染。
5.质量管理:建立健全中药临方炮制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监督和检查。
六、考核与奖惩1.考核指标:设立中药临方炮制质量、效率、患者满意度等考核指标。
2.考核方式:定期对药剂人员进行中药临方炮制业务考核,评估其工作绩效。
3.奖惩措施:对表现优秀的药剂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负责任、违反规定的药剂人员,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汤剂的概念、分类与用途
1.汤剂的概念 汤剂,又称为汤液。系指将中药饮片用 煎煮或浸泡去渣取汁的方法,制成的液体 剂型。 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剂型。 汤剂最能适用中医辨证施治,可对方剂进 行随症加减。
1
2.汤剂的分类 汤剂按其制备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四类:
• (1)煮剂 是应用一般的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将药 物煎煮去渣所得的液体剂型。煮剂浓度适中,具有吸 收快、发挥药效迅速,作用强的特点。 • (2)煎剂 是将经过煎煮去渣的药液,再经加热浓缩 所得的液体剂型。煎剂加热时间比较长,药液浓度较 高,能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 (3)泡剂 是药物用沸水浸泡一定的时间后,去渣所 得的液体剂型。沸水泡药,频频饮之,又称饮剂。沸 水泡药,温度低、时间短,药液味薄气清,常用于清 泄热邪、保健饮品之类。 • (4)煮散 是药物粗颗粒与水共煮,去渣取汁而制成 的液体药剂。煮散具有节省药物,便于煎服等优点。
10
(2)服药方法:
• • • • •
•
• • •
一般药宜温服,忌大热或过冷。 解表药宜热服,服药后应避风寒; 祛寒药宜热服,有助于温通; 清热解毒药及治疗热性病症的药物宜冷服; 止吐药的服法是寒吐者宜热服,热吐者宜冷服,并注 意少量多次服用。 此外,根据病情轻重及病人体质强弱可采用以下服药 方法: ①分服。对一般较轻的疾病或慢性病,分2~3次服; ②顿服。急症病人用药,则不拘时间迅速煎服;危重 病人常将一剂两煎汤剂一次服下,甚至一日可服2~3剂, 以保持药力; ③频服。不拘时间和次数,少量多次服用,以减轻胃 的负担。
9
3、煎煮汤液的服法
• • • •
• • • • • •
(1)服药时间: 一般宜在饭后30~60分钟时服药。 补益药宜早晚空腹服,饭前一小时服药,易于吸收; 润肠或泻下药宜饭前一小时空腹时服,有助于其发挥 润肠荡涤作用; 病在下焦的用药宜饭前服; 消食药宜饭后一小时服,以助消化; 发散解表药或对肠胃刺激性较大的药物以及病在上焦 的用药宜饭后服; 驱虫药、祛湿利水药宜早晨空腹时服; 镇静安神药宜在睡前一小时服; 治疗疟疾的药物宜在发作前两小时服。
4
三、中药汤剂制备操作常规
• 1、汤剂制备人员收到待制备的药物后,应与处方药味、 剂数、重量核对,查看是否有需要特殊煎煮的饮片; 核对瓶签所记科别、患者姓名、日期、取药号或病床 号等,是否与处方内容相符。发现疑问应及时与医师 或调剂人员联系,确认无误后,方可加水煎煮。 • 2、群药按一般煎煮法煎煮,需特殊煎煮的饮片按特殊 煎煮法处理。 • 3、每剂药煎好后,应及时趁热滤出煎液,以免温度降 低后影响煎液滤出及有效成分的含量。 • 4、核对药瓶标签上科别、患者姓名及取药号或病床号, 准确无误后方可发出。
17
• ( 4 )煎煮后应充分过滤,药物残渣挤出的残 液量一般不得超过残渣的20%。 • ( 5 )每种汤剂制备后,应具有原方剂中药物 的特征气味,不得有焦糊或其他不正常的霉腐 异味。 • (6) 每种汤剂制备后,应具有相应的色泽,汤 液应澄明,少量沉淀物经振摇后能均匀分散。 汤液中不得有异物。
18
滋补药宜煎煮时间长些, • 一煎为沸后30~35分钟,第二煎加水煮沸后, 再用文火煎煮15~20分钟,趁热滤取煎煮汤液 约100~200ml。
• 注意第二次煎煮后,应挤榨药渣,避免煎煮汤液的损 失。两次煎煮汤液合并混匀后一般分两次使用(要求 顿服或其他要求的除外)。
7
2、汤液制备的特殊处理方法
• (1)先煎:需先煎的饮片经武火煮沸,改用 文火煎煮保持微沸10~15分钟后,加入群药, 再按一般煎煮法煎煮。 • (2)后下:在其他群药文火沸腾煎煮15~20分 钟后,再放入需后下的饮片煎煮沸腾5~10分钟 即可。 • (3)包煎:将需包煎的饮片装入白色纱布袋 内,扎紧袋口与群药同煎。
8
• (4)另煎:将需另煎的饮片单独煎煮30~40分 钟后,药渣并入群药同煎,滤取的煎液兑入群 药的煎液同服。动物角质类及有毒药物一般煎 2~3小时。 • (5)烊化:将需烊化的饮片置锅内加水适量, 加热溶化或隔水炖化后,再兑入群药煎液中同 服。 • (6)冲服:将药物细粉用温开水或群药的汤 液冲服。 • (7)兑服:将液体药汁兑入群药汤液中同服。
13
五、影响汤剂质量的因素和质量要求
• 1.影响汤剂质量的因素 • (1) 饮片规格、类型或粉碎粒度 • 薄片较厚片煎出效率高;1~2mm较2~4mm的规格, 煎出效率高。 • 据研究认为应遵循三种情况: • ①对全草、花、叶及质地疏松的药物,粉碎度 对煎出效率影响不大; • ②质地坚硬、组织结构致密的药物,颗粒状的 煎出率高于片状; • ③含黏液质较多的药物,采用片状煎煮效果较 好。
14
(2)加水量与汤液得量
• 实验证明,一般掌握每分钟平均蒸发量为 15~20ml 较适宜,但必须在一定的容器和温度 下进行操作。 • 有人实验认为,当煎液量为1∶4时,两次煎液 可以达到 70%~80% 的煎出率,如将此煎液量再 浓缩成1∶2时,即可便于服用。
15
(3)煎煮次数
• 据实际调查与实验证明,汤剂直火煎煮,煎煮 2次可提取有效成分80%以上。但中药所含化学 成分复杂,性质各异,对于水溶性成分,两煎 效果较好。但非水溶性成分或难溶性成分,以 水作溶媒煎煮两次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6
2.中药汤剂制备的质量要求
• ( 1 )调配中药汤剂的药物必须符合药品标准 规定和要求。 • ( 2 )严格按照中药汤剂制备的操作常规和制 备方法进行。煎煮后的残渣不得有硬心,应充 分煮透,使药效成分溶出而发挥疗效。 • ( 3 )制备汤剂时应认真负责,控制好煎煮火 候和时间。煎煮后的药物不得烧焦糊化,否则, 影响汤液的质量。
11
(3)服药禁忌:
• 俗称“忌口”,指服药期间不宜同时进 食与药性相反或影响治疗效果的食物, 注意服药与调养相结合。服药时宜少食 豆类、肉类、生冷及其他不宜消化的食 物,原则上忌饮浓茶。
12
(3)服药禁忌:
• 服清热药时,不宜吃辛辣助热类的食物; • 服解表透疹药宜少食生冷酸味食物; • 服温中祛寒药时,不宜吃生冷助寒类的食物;服健脾消 食药时,不宜吃油腻类不易消化的食物; • 服镇静安神药时,不宜吃辛辣、酒、浓茶等刺激和兴奋 的食物; • 服解毒、收敛药时,不宜吃“发物”,如姜、椒、酒、 鲤鱼等类的食物; • 服用滋补药宜少饮茶。 • 此外,服用某些药物时有特殊忌口,如薄荷忌鳖肉;茯 苓忌醋;蜂蜜忌葱;甘草、桔梗、黄连忌猪肉;紫苏、 天冬、麦冬忌鲤鱼、鲫鱼;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 卜和血类食物等。
2
3.汤剂的用途
• 汤剂的用途较广泛,可分内服和外用两种情况。 • (1)内服:主要是口服,药液进入胃肠后, 直接吸收,产生作用比较快,从而提高疗效。 • (2)外用:多作洗浴、熏蒸、含漱用。具有• 1、汤剂制备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中药专业知识,熟悉汤 剂制备操作技能和操作常规,经培训后在药师指导下 上岗工作。 • 2、汤剂制备人员必须身体健康,无传染病、精神病、 皮肤病,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 • 3、汤剂制备人员在操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所 用制备器具应随时刷洗干净,保持清洁,经常保持制 备室内外环境卫生整洁。 • 4、汤剂制备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汤剂制备操作规程,认 真执行核对、记录及交接手续,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 5、汤剂制备的容器宜选择化学性质稳定、传热均匀、 较牢固的器皿。
5
四、一般汤剂制备方法和特殊煎服法
• • • • • 1、一般汤剂制备方法 (1)汤剂制备用水及加水量: (2)浸泡时间:20~30分钟或1小时。 (3)煎煮火候、时间及汤液量: 一般药物第一煎煮沸后,再用文火煎煮20~30 分钟。
6
发表药、攻下剂煎煮时间宜短些,
• 一煎为沸后约15分钟,二煎为沸后10分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