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对有效聆听方式的界定
试析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聆听”

试析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聆听”摘要:音乐教学以听为本,教给孩子们聆听的方法、提高孩子们聆听的能力,形成一种聆听音乐的习惯。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聆听”,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听众”状态,激起他们“聆听”的兴趣。
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使孩子们逐步养成聆听老师讲解、聆听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只有学会聆听,才会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使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音乐欣赏有效的聆听音乐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让学生学会聆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聆听”,关注孩子们的“听众”状态,激起他们“聆听”的兴趣。
培养学生乐于聆听、认真聆听和善于聆听的习惯和能力。
只有学会聆听,才会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使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
一、有效“聆听”从了解音乐欣赏的本质开始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逐步养成的。
为了“聆听”习惯的养成,我首先向学生阐明在音乐课上欣赏的这些音乐作品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出来的音乐珍品,感受这些作品,理解这些作品,能够很好的陶冶情操,使同学们认识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放松娱乐,更是为了树立高尚的人格。
学生走进音乐课堂的目的就是学习音乐,聆听音乐,和平时在音乐课外听音乐是有本质区别的。
平时同学们更多采用的是背景式的欣赏方式,这种欣赏方式为许多人所采用。
背景式的欣赏是一种以消遣与休息为目的的音乐欣赏方式,它的特点是欣赏者并不以听音乐为主要目的,而是把它作为休息或从事其他工作和活动的衬托与背景。
它对改善环境、调解精神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欣赏方式对欣赏者不做要求,欣赏者听到音乐,可以当作相识的朋友,也可以把它当作漠不相识的路人,可以听而有感,也可以听而不闻,人们的主要注意力不是放在音乐上。
所以说背景式欣赏和审美的艺术欣赏是有本质区别的,为了保证音乐欣赏教学中审美式艺术欣赏,同学们要养成聆听、聆听、再聆听的欣赏习惯。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有效聆听策略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有效聆听策略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有效的聆听策略对于学生培养音乐素养和艺术审美能力具有重
要的意义。
以下是几种有效的聆听策略。
1. 提前准备:在开始音乐欣赏之前,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信息,为学生
创造一个良好的听觉环境。
教师可以介绍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生平和作品的风
格特点等,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注意细节:通过引导学生注意音乐的细节,如旋律、节奏、和声等,教师可以帮
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音乐作品。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比如问学生音乐中有
哪些重复的旋律、是否有模仿的部分等。
3. 多维度的感知:音乐是一种综合艺术,可以通过多种感官去感知。
在音乐欣赏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形象等方面,让学生通过视觉、触觉和情感等
多维度去感受音乐。
4. 学以致用:音乐欣赏不仅仅是被动地听,学生还可以通过演唱、表演、创作等方
式去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去,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
音乐作品。
5. 听后记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音乐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之
后进行记录和总结。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问题,让他们进行思考和回答,或者让学生自主
地记录下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通过以上的有效聆听策略,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
音乐素养和艺术审美能力。
这些策略也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对音
乐的兴趣和爱好。
浅析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聆听

此时无声胜有声--浅析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聆听【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有效聆听是一切音乐活动的根本,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是音乐教育主要的审美活动之一,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
有效的聆听,能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真正有效学习音乐。
本文将从有效聆听重视欣赏教学中,强化于歌曲演唱中,优化于乐曲演奏中等几个方面对如何"有效聆听"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有效聆听一、对无效聆听的心理因素剖析:1、学生视角的聆听观(1)聆听习惯学生倾听音乐时常表现出的"放松或休息"、"无精打采"、"游离音乐"、"非完整性体验"等不良状态,严重影响音乐课堂教学实效性,阻碍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
(2)聆听方法学完歌曲后,教师指导学生用口风琴伴奏。
于是,一个学生被老师邀请演唱,其余学生伴奏。
音量的悬殊,伴奏效果可想而知,但老师却要求演唱的学生唱得再响亮些、、、、、、很快。
老师又换成一组学生伴奏,其余学生演唱。
演唱、演奏的速度很不一致,合作效果较差,老师发怒了、、、、、、(3)聆听兴趣学唱二声部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时,教师要求学生随钢琴伴奏合作演唱。
于是,学生都"投入"地放声歌唱。
渐渐地,老师的琴声听不见了,旋律唱得越来越不着调了、、、、、、2、教师操作视角的聆听观(1)教法陈旧在一堂音乐课,教师正在和学生欣赏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在初听音乐之后,教师问学生:"好听吗?"学生齐声回答道:"好听!"教师向学生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出示主题音乐旋律,要求学生轻声哼唱,然后复听一遍,问道:"你觉得乐曲可以分成几部分?"学生信口开河,答案可谓丰富多彩、、、、、、这样的"听"中,学生听到了什么?他们真的觉得乐曲"好听"吗?(2)喧宾夺主某教师教授歌曲《渴望春天》时,主要的教学环节:(1)朗诵诗歌,导入新课:(2)欣赏歌曲,感受音乐:(3)分析歌曲,深情演唱:(4)处理歌曲,深化情感;(5)课堂延伸,接触大师。
浅谈初中音乐欣赏课中的有效聆听

浅谈初中音乐欣赏课中的有效聆听何为有效聆听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有效聆听。
有效聆听指的是通过专心致志地倾听音乐,全神贯注地感受音乐的情感和内涵。
这需要学生主动地去聆听,去体验,而不是仅仅把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或者噪音来听。
有效聆听包括对音乐的细微之处进行关注,欣赏音乐的美妙之处,以及理解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我们需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聆听。
在进行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做到心无旁骛,专心聆听。
他们需要找到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摆脱外界干扰,并且全神贯注地聆听音乐。
学生需要对音乐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他们可以通过学习音乐的背景故事、音乐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来更深入地了解音乐的内涵和情感。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去发挥想象力,去理解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学生需要通过多次反复的聆听,去感受音乐的美妙之处。
通过不断地深入聆听和反复体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
有效聆听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明确有效聆听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性。
有效聆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音乐的内涵和情感。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非常重要。
通过有效聆听,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从而增强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有效聆听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专注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在进行有效聆听的过程中,需要保持专注,需要用心去体会音乐的美妙之处,这无疑可以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有效聆听,学生可以更好地培养音乐的审美情感和体验能力。
这对于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以及未来的学习和工作生活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初中音乐欣赏课中的有效聆听对于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全面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生需要通过专心致志地聆听音乐,通过深入理解和感悟,来感受音乐的美妙之处,从而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情感体验能力。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聆听,从而为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
学生自己也应该主动地去进行有效聆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体验,来提高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从而更好地享受音乐的美妙和魅力。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有效聆听策略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有效聆听策略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情感、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而有效的聆听策略是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的关键。
本文将从什么是有效聆听、小学生有效聆听的特点以及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有效聆听的策略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进行音乐欣赏教学。
一、什么是有效聆听有效聆听是指学生在聆听音乐时能够专注于音乐内容,理解音乐的表达和情感,丰富音乐的内涵,从而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有效聆听需要学生在聆听过程中积极参与,用心倾听,思考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形成对音乐作品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而要实现有效聆听,需要培养学生认真聆听的习惯,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
二、小学生有效聆听的特点小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同于成人的特点,这些特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所考虑。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可能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去开展针对性的教学。
小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比较丰富,能够深入地感受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但他们对于抽象的音乐形式可能会感到陌生。
小学生的专注力相对较短,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1. 导入阶段导入阶段是整个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第一步,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因此在导入阶段要尽可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
可以通过播放一段简短的音乐,或者通过一些情景设置和故事情节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概念讲解在概念讲解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教学展示,或者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向学生介绍音乐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音乐的基本元素、音乐的表现形式等,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3. 聆听音乐作品在聆听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听取音乐作品的音乐元素(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并对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用心倾听,感受音乐所传达的情感。
4. 情感表达在情感表达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表现形式来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进行体验和表达,如绘画、舞蹈、手工制作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其情感表达能力。
摭谈小学音乐课堂“有效聆听”的策略

摭谈小学音乐课堂“有效聆听”的策略小学音乐课堂中,有效聆听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音乐是一种语言,是一种通过声音表达情感和想法的艺术形式。
只有通过有效聆听,学生才能真正领会音乐的美妙,才能在音乐课堂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摭谈小学音乐课堂“有效聆听”的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积极营造音乐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聆听、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等方面来探讨如何有效促进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聆听能力。
一、积极营造音乐课堂氛围要想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有效聆听,教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需要通过情感的传达和共鸣来表达其内涵。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故事、音乐欣赏、音乐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作者、内容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积极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
教师还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工具、音乐游戏等形式,来增加音乐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从而提高他们的聆听效果。
二、引导学生主动聆听要想提高学生的聆听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聆听。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
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表达、节奏打拍、舞蹈动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参与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聆听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从而提高他们的聆听主动性和参与度。
三、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聆听效果,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来发现音乐的美妙和魅力。
教师可以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特点,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音乐的基本知识、音乐素材等形式,来帮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和构成,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欣赏的有效聆听

音乐欣赏的有效聆听《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
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聆听音乐,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良好的习惯,提升他们聆听音乐的能力,是我们一线老师应特别关注的目标。
那我们在指导学生聆听音乐作品的时候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一、闭目静听在音乐教学中一般都有音乐欣赏的课程,学生欣赏音乐的时候,会要求他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在音乐的高低、强弱、节奏、调式、调性、伴奏乐器等因素感知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情感、情绪作出判断,进而通过想象和联想的心理活动,使声音的艺术形象由感觉的有限性通向想象的广阔性。
这就要求学生在相对安静的气氛中,全身心地聆听音乐,全面的体验音乐。
如:《森林狂想曲》仿佛置身于万般寂静空旷的森林里,月光下、朦胧中,昆虫啾啾、小鸟鸣唱给人一种返回大自然的清新感觉,在优美、柔情的陶笛声中,感受自然之神带来的无穷魅力,使我们躁动的灵魂得到最温柔的抚慰!如果学生在一片吵闹声中欣赏这首乐曲,他们是无法体会自然界给予的清新之美!只有让学生安静下来,闭上眼睛,插上想象的翅膀,仔细聆听,学生才会被这美妙的音乐所感染,才会体会到大自然给予的清新感受!二、对比地听音乐对比欣赏法就是指通过聆听、思考、深入浅出地分析作品创作与演奏过程中的对比因素,使学生主动地感受音乐、鉴赏音乐。
对比是音乐家创作、表演音乐的重要方法,无疑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轻松愉快地进行音乐学习,这样,学生就会更专注地听音乐,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例如:在欣赏《为了谁》和《再唱为了谁》这两首歌曲时我没有一下全盘托出让学生欣赏两首歌曲,而是先让学生整天感知歌曲《为了谁》,了解歌曲创作背景,要求学生共同演唱《为了谁》,特别是歌曲的高潮部分应随歌曲情感的变化演唱力度也有所变化,虽然反复演唱了几遍学生还是个个神采奕奕,精神抖擞,唱的声情并茂;当学生欣赏《再唱为了谁》时请学生为歌曲取个最适合的名字,从而了解歌曲创作背景,并从歌曲的背景、创作意图、速度、节奏、旋律、曲调等各方面进行对比,找出两歌曲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真正启发学生感受体验祖海演绎的《为了谁》和《再唱为了谁》两首歌曲为姐妹篇的含义!再如:欣赏分析民歌的不同风格的形成因素,分别播放江苏民歌《茉莉花》和东北民歌《茉莉花》,要求学生比较两首歌曲的异同。
浅谈初中音乐欣赏课中的有效聆听

浅谈初中音乐欣赏课中的有效聆听
初中音乐欣赏课是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美、增强音乐素养、提高审美能力的课程。
然而,要让学生有效聆听音乐,不仅仅需要老师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更需要学生自身有良好的聆听习惯,以下是一些有效的聆听方法。
首先,学生需要保持专注、静心。
聆听音乐需要一种心态,即放空心灵放松身体,没有任何干扰,因为一旦被外界干扰分心,就很难进入音乐的世界,也难以获取音乐的情感和表现力。
因此,在音乐课上,学生需要放松心情,深呼吸几下,忘记身边的事情,聚精会神地听老师播放的音乐。
其次,学生需要用耳朵听,用心感受。
要从音乐中获取美感和情感,就需要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中的情感,并让情感主导自己的聆听。
具体而言,可以注意音乐中的语调、音色、旋律、节奏、情感等细节,帮助自己更好地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优美。
此外,学生需要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和文化,这样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了解音乐的产生背景、演出情景、时代背景等,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欣赏音乐的内涵和表现力。
除此之外,学生可以通过课后的自主学习来加深音乐欣赏的效果。
可以选择听一些自己喜欢的、感觉有意义的音乐,多多感受音乐中的情感,理解音乐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加个人的音乐素养。
总之,要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实现有效聆听,学生需要专注、用耳朵听、用心感受,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和文化等方面综合发挥,这样才能真正地感受到音乐的美与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教学中对有效聆听方式的界定
音乐课的主要内容除了唱歌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音乐欣赏。
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材也是非常重视音乐的欣赏和聆听。
那么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要如何保证孩子们的每次聆听都是有效的呢?
首先,什么是聆听?聆听是集中精力认真地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带有尊敬的色彩。
聆听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聆听是一切音乐活动的根本。
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当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所以聆听是音乐教育主要的审美活动之一,并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其次,我们要保证每次聆听都是有效聆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欣赏教学中,不要用过多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听觉;不要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觉;不要用“支解的碎片”代替完整的音乐。
在欣赏课时,有的老师迫不及待地想把整首乐曲解说一遍,所以在第一次播放音乐的时候,就开始不停地讲解,这种做法会让孩子们疑惑,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应该听音乐还是应该听老师的解说?同时也会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孩子们得不到对音乐整体的感受,他们所听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片段;其次,老师的不断讲解会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西方谚语说“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孩子听到同样一段音乐都有不一样的想象,不管他的理解是多么的天马行空,我们都要尊重。
所以在上欣赏课时,第一遍聆听一定要完整,同时要让孩子们带着想象和思考来聆听音乐,比如有一次我带着孩子们学习《渔舟唱晚》,这样的古曲对于他们来说多少有些难懂,同时担心他们没有兴趣聆听,于是我就引导孩子们:“让我们回到古代,改变一下自己的身份,学习古代文人墨客温文尔雅的姿态,一起感受作曲者当时的心境。
”我要求他们全部闭上眼睛,因为音乐只需要耳朵,这样孩子们立刻进入了状态。
一曲听完,每个人都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象,我相信这对他们来说一定是一次非常特别的音乐体验。
二、歌唱教学中的聆听,重视学唱前的聆听,学唱前的聆听是新歌教唱的必经环节,或教师范唱,或听音响。
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新歌旋律,并对之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
聆听时应该要求学生养成初听歌曲的良好习惯,即要“静听”。
聆听新歌的次数由教师掌控,可根据歌曲难易程度及学生的接受水平来决定。
很多孩子,特别是低年级的小朋友初听时都很兴奋,手舞足蹈,忍不住要跟着音乐唱起来,这个时候,老师就要提醒他们认真聆听,暂时不可以张嘴唱歌,因为唱歌会影响到聆听的准确性,我认为想要唱好一首歌,首先就是要把歌曲听熟,只有耳熟,才能准确地演唱歌曲。
值得注意的是,重复聆听歌曲时,教师切忌停留在“单纯重复”的阶段,应该逐步提高聆听要求,每次聆听的目的应非常明确,聆听难度依次提升,聆听要真正能为学唱服务,体现出“有效的聆听”。
学唱过程中的聆听,根据学唱需要有选择地聆听,如音准、节奏有问题,可听老师唱或优秀同学唱;声部合作有问题,就应该引导学生相互聆听,学生要学会听教师的琴声,听对方声部演唱,听自己声部等,这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三、开展有效聆听,有利于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在具体操作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应首先要拥有良好的聆听意识,重视引导学生聆听,才能使聆听变的有效。
2、聆听教学要体现梯度性,聆听要求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体现学生在聆听中的进步。
3、聆听教学应具有长期性,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扎实地进行。
4、聆听应该讲究音响的质量,音响的播放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美好审美体验的产生。
聆听伴随音乐始终,有效聆听也将伴随课堂教学始终。
让学生学会聆听,运用有效聆听,感悟音乐的真谛,享受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