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名词解释
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方法,无害化处理是什么意思

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方法,无害化处理是什么意思常用掩埋法、焚烧法、化制法和发酵法来对病死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掩埋法是根据相关规定把动物尸体以及相关的动物产品投入化尸窖中,进行覆盖、消毒的方法。
而焚烧法是在焚烧容器内的富氧或无氧条件下利用氧化反应或者热解反应来处理动物尸体以及相关的动物产品,目前这两种方法已不适用,因为会破坏环境。
一、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方法1、掩埋法依据相关规定把动物尸体以及相关的动物产品投入化尸窖或者掩埋埪中,进行覆盖、消毒,发酵或分解动物尸体及相关动物产品的方法就叫做掩埋法。
2、焚烧法在焚烧容器内把动物尸体以及相关动物产品,在富氧或无氧条件下进行氧化反应或者热解反应的方法叫焚烧法。
3、化制法在密闭的高压容器内,通过向容器夹层(或容器)输入高温饱和蒸汽,在干热、压力或高温作用下,处理动物尸体以及相关动物产品的方法是化制法。
4、发酵法首先把动物尸体以及相关动物产品和稻糠、木屑等辅料按照要求摆放好,然后再利用动物尸体以及相关动物产品生产的生物热或者加入特定生物制剂,进行发酵或者分解动物尸体以及相关产品的方法就是发酵法。
5、注意事项(1)目前掩埋法和焚烧法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潮流,因为掩埋法需要大的场地也无法彻底的处理尸体,容易破坏环境,而焚烧法容易对空气造成二次污染,对环境造成污染。
(2)化制法和发酵法是比较适合当前的潮流的无害化处理方法,虽然这两种方式投入大,但是处理彻底,而且还有较高的产品附加值(肉骨粉、动物油脂或有机肥)。
二、无害化处理是什么意思1、无害化处理的含义无害化处理是使垃圾不再污染环境,而且可以再次利用变废为宝,是一种环境科学学术用语。
2、如何进行堆肥无害化处理(1)把生活垃圾堆积成堆,在温度为70°C的环境中储存、发酵,借助垃圾中微生物分解的能力,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养分。
(2)垃圾通过堆肥处理后,会变成卫生、无味的腐殖质,达到再资源化的目的。
(3)但因为生活垃圾堆肥量大,养分含量又低,如果长期使用会造成土壤板结和地下水质变坏,所以堆肥规模不易太大。
无害化处理名词解释

无害化处理是指将废弃物或有害物质通过合适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处理,以降低或消除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达到无害化的目的。
这是一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处理方式。
无害化处理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废弃物或有害物质,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无害化处理方法:
物理处理:包括固体废物的分离、压实、破碎、热处理(如高温燃烧、焚烧)、辐射处理等。
化学处理:通过化学反应、中和、氧化还原等方法,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或较低毒性的物质。
生物处理:利用生物学过程,如微生物降解、堆肥、厌氧消化等,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稳定的有机质和无害产物。
热处理:通过高温处理,如高温蒸汽灭菌、高温熔化等,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或稳定的物质。
无害化处理的目标是降低废弃物的体积和毒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保护人类健康。
在进行无害化处理时,需要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要求,确保处理过程安全、高效和可持续。
浅析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

新农业2020年/第07期/下半月刊/总第923期浅析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张柳青(锦州市生态环境局义县分局,辽宁锦州121100)摘要:家畜是人类食物中蛋白质的重要来源渠道,家畜养殖水平事关人们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在家畜养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病害情况。
本文对病死及病害动物的无害化处理进行分析,为保 障养殖安全生产、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病死病害;无害化处理;蛋白质来源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畜禽养殖规模随之扩张,大、中、小型养殖场数量以每年10%速度迅速增加。
义县地区2017〜2018年间,规模化养猪场新增9家,养殖数量约58万只;规模化养鸡场新增10家,养殖数量约945万只。
养猪场按死亡率8%-12%计算,年死亡数量约5.8万头;养鸡场按死亡率12%〜20%计算,年死亡数量约150万只。
当遇到“非洲猪瘟”“禽流感”等严重疫情时,将产生大量携带病原体的病死畜禽。
为此,辽宁省自2014年起,加快推进40个市县级无害化处理中心的建设,确保对病死和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的实施,保护重点养殖地区环境,促进规模化养殖场良性发展。
1无害化处理的常用方法及其应用为有效防止病死及病害动物所携带的病原微生物扩散,成为二次污染源,农业农村部发布《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农医发【2017】25号)文件,防止病死及病害动物所携带的病原体二次传播或因处理不当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
目前,受经济和地域的影响,我国多数养殖户在病死及病害动物处理时常采用深埋法和化制法,而国外多采用生物好氧发酵技术对病死及病害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1.1深埋法深埋法是将病死及病害动物和相关动物产品投入深埋坑中并覆盖、消毒,处理病死及病害动物和相关动物产品的方法。
此方法效率高、成本低,我国近七成养殖户采用此方法。
深埋法对技术要求和成本投入相对较低,但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增加水和土壤污染的风险。
同时,病死和病害动物尸体无法实现资源化利用,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
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制度

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制度为切实加强我镇病害动物及其产品处置工作,达到“四不准一处理”的规定,建立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本制度适用于各类畜禽饲养场、定点屠宰场、畜禽运输及肉类市场等场所发现的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置工作。
二、染疫(含疑似染疫)动物和动物产品、病死或死因不明动物的尸体、检疫不合格或者无法补(重)检的动物产品,以及染疫动物排泄物、病害动物接触过的物品等污染物,必须作无害化处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处置及出售、转运、加工和食用病死或死因不明动物及其产品。
三、病害动物及其产品处理方式有:销毁(包括焚毁、掩埋)、无害化处理(包括化制、消毒)等,具体操作方式应严格按照《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执行。
四、各相关场所处理要求:(一)畜禽饲养场:应建立场所病死动物及其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制度,落实无害化处理场地,配备无害化处理袋、消毒药等必要的无害化处理物资,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档案,认真填写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置记录表。
发现可疑重大动物疫病时,应立即报告驻场的动物防疫监管责任人或辖区内动物卫生监督所;辖区内动物卫生监督所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派员到现场作初步诊断分析,怀疑为重大动物疫病的立即按规定逐级上报,对尸体及其污染物要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进行深埋、化制、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二)定点屠宰场:应建立场所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制度,配备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落实无害化处理场地和人员,建立病死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责任状和档案,有专人负责病死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记录。
对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及其产品检疫要及时向场方发出无害化处理通知书,督促场方严格按规定做好无害化处理,由场方无害化处理人员和负责监督的检疫员共同签字,并将无害化处理情况详细记录在案。
(三)畜禽交易市场:应建立场所病死动物及其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制度,配备无害化处理袋、密闭盛放桶等必要的无害化处理物资,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档案,认真填写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置记录表,交易市场无害化处理场地落实在所在地镇(街道)无害化处理场。
屠宰场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

屠宰场病害动物、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制度
一、染疫动物、送至待宰圈后病死或死因不明的云物、经检疫确认为不可食用的动物产品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不得随意处置及出售、转运、加工病死或死目不明的动物。
对死亡动物及发病动物不得随意进行解剖,由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所采取临时性的控制措施。
三、对非动物疫病引起死亡的动物,应当在当地司物卫生监督所指导下进行处理;对病死但不能确定死亡病因的,应立即采样送至县级以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尸体在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所监督下进行深埋、化制、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四、无害化处理按照《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与物安全处理规程(GB 16548-2006) 》的规定进行。
五、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监督屠宰场对污染的饲料、击泄物等,应当喷洒消毒剂后与尸体一起进行无害化处理。
六、定点屠宰场必须具备动物、动物产品无害化理设备。
实施集中焚烧、掩埋的,屠宰厂要配备专用车辆、包装容器及相关的消毒设施。
七、对病死、死因不明动物及检疫不合格动物产品的各项处理,应按规定做好相关记录、目档等工作。
八、在对病死及死因不明动物采样、诊断、流行学调查、无害化处理等过程中。
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人防护和消毒工作。
九、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制度

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制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此背景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制度越来越受到重视。
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是指对病死动物进行安全有效的处理,以防止疫病传播和环境污染。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应该采取分类处理、规范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原则。
目前,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填埋法:将病死动物埋入地下,使其自然分解。
但这种方式存在空间限制、环境污染和地质安全等问题。
2. 焚烧法:通过高温燃烧,将病死动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但这种方式消耗大量能源,产生大量污染物,存在环境污染和健康安全等问题。
3. 厌氧消化法:利用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病死动物,生成沼气和有机肥料。
但这种方式需要专门的设备和技术,成本较高。
4. 蚯蚓处理法:利用蚯蚓将病死动物转化为有机肥料。
这种方式安全环保,且可以利用病死动物资源,是一种最优选的处理方式。
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保障食品安全和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
政府应加强对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的监管,推广蚯蚓处理技术,促进资源化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 1 -。
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是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和动物健康,防止疾病传播和污染,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该规程包括以下内容:
1. 病害动物的检测与确认:对动物进行检查、采样,确定是否携带病原体或疾病,以及病害的种类和程度。
2. 无害化处理方法:包括消毒、灭菌、烧毁、埋藏、压缩等方法,根据病害种类和处理量进行选择。
3. 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对动物产品进行消毒、火化、油炸、烘干等处理,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
4. 处理场所和设备的规划和建设:根据无害化处理的需要,设计和建设处理设施和设备,保证处理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5. 处理过程的监督和记录:对处理过程进行监督和记录,确保无害化处理的质量和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6. 处理后的动物产品的利用:将处理后的动物产品用于动物饲料、肥料等用途,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该规程的实施,可以有效防止病害传播和污染,确保食品安全和动物健康,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
- 1 -。
染疫动物及病害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监管论文

染疫动物及病害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监管探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在产地检疫、屠宰检疫以及日常监督检查活动中,经常会发现病害动物、动物产品。
除在生猪定点屠宰检疫环节中,有检出病害生猪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登记外,其他检疫、监督环节工作中发现的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检疫监督执法人员在对病害动物、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时,因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就直接进行无害化处理,事后没有留下任何记录,在病害动物、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上存在很多问题。
病害动物、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行政强制措施是《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赋予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重要行政强制手段,此强制行为必定造成当事人的物权损失,如果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不能证明病害动物、动物产品出处,那么其就有败诉的可能。
笔者现就处理查获病害动物、病害动物产品过程中,如何完善病害动物、病害动物产品的登记制度和处理制度,确保证据保全,使其管理更符合法律法规规定作一简述,供同仁探讨。
一、病害动物、动物产品登记制度1.需要登记的病害动物及其产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在检疫监督工作中查出的不符合动物防疫法律法规规定的动物及其产品,包括染疫或疑似染疫、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及其他不合国家有关动物防疫规定的病害动物、动物产品。
2.检疫监督执法活动中查处病害动物及其产品的行政强制措施(1)屠宰检疫环节,检出病害动物及其产品的处理。
首先用密闭容器进行隔离,并作好生产场地、器具等可能接触污染地及用具的防疫消毒工作。
其次检疫人员复核确定动物疫病,按照《病害动物及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 16548—2006)处理要求,填写《病害动物、动物产品登记表》和《病害动物、动物产品处理审批表》。
三是直接或电话向单位报批病害动物、动物产品处理意见,并得到批准。
四是由两名以上驻厂(场)动物检疫监督执法人员按批准处理方式,监督、指导厂方(畜主)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
(2)产地检疫环节,检出病害动物及其产品的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名词解释
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是指对携带病原体的病虫害动物及其产品进行处理,以防止传播疾病、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食品安全的一系列措施。
以下将对相关名词进行解释。
1. 病害动物:指携带病原体并能传播疾病的动物。
常见的病害动物包括啮齿动物、昆虫、蜱等。
它们潜藏于农田、林地以及城市等各类环境中,并能对人类和动植物健康造成威胁。
2. 无害化处理:无害化处理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去除、杀灭或迅速处理病害动物及其产品,以减少其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程度,从而达到无害化的目的。
3. 病害动物监测:病害动物监测是指对病害动物和其传播疾病的情况进行定期、系统的调查和监测工作。
通过采集样本、观察和分析数据,及时发现病害动物的分布及其种群趋势,为无害化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4. 病害动物防控:病害动物防控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控制和减少病害动物的数量和传播,防止其对农业、林业和畜牧业带来的危害。
常见的防控方法包括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和化学防控等。
5. 病害动物监管:病害动物监管是指由相关部门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病害动物及其产品的法规和标准。
通过严格的监管措施,确保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的执行,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6. 病害动物检疫:病害动物检疫是指对进出口货物、动植物及其产品中的病害动物进行检测和审查,以防止疾病的传入和传播。
检疫部门通过检验检疫、监管和防控手段,加强对病害动物及其产品的控制,减少其对国内农业和生态系统的风险。
7. 残留物处理:残留物处理是指将病害动物在食品、农产品上的残留部分进行处理,以保证食品和农产品的安全性。
通过热处理、化
学处理、辐射处理等方法,有效杀灭病原体和病害动物残留,减少对
人体健康的危害。
8. 可行性评价:可行性评价是对病害动物及其产品进行无害化处
理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和分析。
通过考虑环境因素、处理措施和资
源投入等方面的限制和要求,确定最佳的处理方案,并提出相应的实
施建议。
9. 处理成本评估:处理成本评估是对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
理所需成本进行评估和分析。
通过考虑人力物力的投入、技术设备的
采购和维护、运输和储存等方面的成本,对处理方案的经济可行性进
行评估和比较,提供合理的经济决策依据。
总结起来,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
于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病害动物监测、防控、监管和检疫等手段,对病害动物及其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可以保障
食品安全,控制疾病传播,维护生态平衡。
在实施无害化处理方案前,还需进行可行性评价和处理成本评估,以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