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改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实验报告(新整理版)
2022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总结

2022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总结在2022年的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中,我们进行了多个有趣的实验,通过实践探索,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以下是对这些实验的总结:实验1:水的沸点这个实验我们通过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探究了水的沸点。
我们首先将水倒入锅中,然后加热,观察到水开始冒出气泡,最后沸腾。
我们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水的沸点约为100摄氏度。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了水的沸点与环境气压有关。
实验2:植物的生长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探究了植物的生长过程。
我们将种子分别放置在不同的环境中,如阳光、水和土壤。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们发现只有在同时具备阳光、水和土壤的条件下,植物才能正常生长。
这个实验让我们了解到了植物的基本需求。
实验3:物体的浮力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研究了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我们选择了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将它们分别放入水中,并观察它们的浮沉情况。
我们发现,物体的浮力与其体积有关,体积越大的物体浮力越大。
同时,我们还了解到了浮力与物体所处液体的密度也有关系。
实验4:电流的通路这个实验中,我们研究了电流的通路。
我们通过搭建简单的电路,将电池、导线和灯泡连接起来。
我们观察到,只有当电路通路畅通,电流才能通过导线,使灯泡亮起来。
这个实验让我们了解到了电流的传导原理。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我们将继续努力,在科学实验中探索更多有趣的现象,为我们的科学学习增添更多乐趣。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斜面、小车、计时器、测量尺、直尺、钩码我的猜想:小车在斜面上会滑落,斜面越陡峭,小车滑落越快。
我这样做:1.确定斜面的高度和长度,并将其固定在桌面上。
2.将小车放在斜面上,用计时器测量小车滑落的时间,并记录下来。
3.改变斜面的高度,重复第二步,做三次实验。
4.使用测量尺和直尺测量斜面的角度,记录下来。
5.在小车上挂上一定数量的钩码,重复第二步和第三步,记录下滑落时间和斜面的角度。
6.收拾桌面,整理实验器材,把实验器材放回原处。
观察到的现象或测量结果:1.斜面越陡峭,小车滑落越快。
2.挂上钩码后,小车滑落时间变短。
3.斜面的角度越大,小车滑落时间越短。
本次实验的得与失:注意小车的重量和斜面的固定,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3用喷壶向景观中喷水,观察水流的方向和对沙土的冲刷作用。
4在沙土上放置大石子,观察石子对水流的影响。
5观察沙洲的形成和演变,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6整理实验器材和实验桌面。
观察到的现象或结果:水流的冲刷作用会改变沙土的形态,大石子会对水流产生阻碍,从而形成沙洲。
本次实验的得与失:在制作自然景观时,要注意角度的设置,以便更好地观察水流对沙土的影响。
实验名称:模拟降雨实验实验器材:喷壶、托盘我的猜想:改变降雨量和托盘倾斜角度会影响水流和堆积物的变化我这样做:1、用喷壶模拟下雨,观察水流和堆积物的变化。
2、改变降雨量,再次观察水流和堆积物的变化。
3、改变托盘的倾斜角度,再次进行试验,观察水流和堆积物的变化。
4、整理实验台。
观察到的现象或测量结果:水流会随着降雨量和托盘倾斜角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沙洲是由上游被水带来的泥沙、石子等堆积而成的。
本次实验得与失:应该注意托盘中堆积物的数量和抬起的高度。
实验名称:卵石磨圆实验实验器材:有盖的大口玻璃瓶、水、碎砖块、锤子我的猜想:碎砖块的棱角可能会被磨圆我这样做:1、用锤子把砖敲成碎砖块,挑出棱角分明的砖块。
2、把挑出的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概述2022年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概述2022年实验目的本文档旨在概述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的目的和内容,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参考。
实验一:水的净化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水的净化过程,培养环保意识。
实验内容1. 学生收集一些污浊的水样,并将其分装到几个容器中。
2. 在不同容器中使用不同的净化方法,如过滤、沉淀、蒸馏等。
3. 观察并比较不同净化方法的效果,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二:电流的传导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电流传导的原理,并能够正确使用电源和导线。
实验内容1. 学生使用电池作为电源,将导线连接电池的正负极。
2. 使用导线将电流传递给一个简单的电灯泡。
3. 学生观察电灯泡是否亮起,记录实验结果。
4. 学生尝试改变导线的连接方式,观察电灯泡的亮灭情况。
实验三:植物的生长条件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并培养他们对植物的关爱意识。
实验内容1. 学生准备一些相同种类的植物种子和土壤。
2. 将植物种子分别种植在不同条件下,如阳光、水分、温度等。
3. 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
4. 学生总结哪些条件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并思考如何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实验四:物体的浮沉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物体浮沉的原理,并掌握浮力的概念。
实验内容1. 学生准备一个容器和一些不同材质的物体,如木块、塑料球等。
2. 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3. 学生总结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并解释浮力的作用。
实验五:空气的压力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压力和气压的概念,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实验内容1. 学生准备一个空的塑料瓶和一些小纸片。
2. 学生在瓶口放上一小片纸片,并用手掌按住瓶子。
3. 学生观察瓶子内部发生的现象,并解释原理。
4. 学生尝试改变瓶子的形状或使用不同大小的瓶子进行实验,观察结果并总结。
以上是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的概述,希望能对教师和学生有所帮助。
2022年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实验报告(实验题总结)

新教科版五下科学实验报告2022年最新整理全册实验题总结实验一:绿豆种子发芽和土壤的关系实验材料:玻璃皿、土壤、绿豆种子实验方法:1、准备两个玻璃皿。
2、在其中一个玻璃皿里铺上土壤,另一个不铺。
3、在两个玻璃皿里各放3粒绿豆。
4、定期给两个玻璃皿浇同样多的水。
5、坚持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两个玻璃皿里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
实验二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空气实验材料:杯子、盒子、种子实验方法:将一个盒子放入杯子中隔绝空气,另一个不做处理。
实验现象:有空气的绿豆种子发芽,没有空气的绿豆种子未发芽。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
实验三: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实验方法:将一个盒子放在常温下,另一个放在冰箱里。
实验现象:常温下的绿豆种子发芽,冰箱里的绿豆种子未发芽。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
实验四: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光实验方法:一个盒子盖上透明的杯子,另一个盒子盖上不透明的杯子,然后将两个盒子都放在阳光下。
实验现象:两个盒子里的绿豆种子都发芽。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光。
实验五:研究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实验材料:绿豆苗实验方法:准备两盆长势基本相同的绿豆苗,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另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保持水和温度等其他条件相同。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
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绿豆苗才能生长得更好;如果没有阳光,绿豆苗会生长不良,甚至枯萎。
实验六:研究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水分实验材料:吸水纸、盘子实验方法:①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张吸水纸,把5粒刚长出根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纸上。
②在吸水纸的一端用滴管滴适量的水,使吸水纸滴水的一端湿润,中间有点潮湿,另一端水分较少,最后在上面再盖一层吸水纸。
③放置在有阳光但阳光不直射的地方,每天观察,并保持吸水纸一端是湿润的。
④3−5天后,取走上层吸水纸,观察根的生长情况。
实验现象:靠近水源的种子生长得最快、最好,离水源最远的种子生长最缓慢。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2022年新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2022年新苏教版3.加入足够的冷水,然后轻轻摇晃瓶子,使其混合均匀。
4.放置在室温下,观察瓶内的变化。
实验步骤5.每天观察一次,记录下瓶内的变化。
6.观察微生物在瓶内的生长和繁殖。
实验现象在瓶内可以看到微小的生物在水中繁殖,有些生物呈现出绿色或棕色。
实验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微生物的产生过程。
在瓶子中添加不同的物质,可以促进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同时,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微生物的繁殖和变化,对于生物学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注:实验装置简图应在实验步骤栏体现。
实验步骤3.让学生实际制作正五边形蜂巢,观察蜂巢的稳定性和美观度。
4.让学生尝试用六边形、四边形等不同形状的纸片建造蜂巢,比较它们的稳定性和美观度。
5.整理器材并保持整洁。
实验现象用正五边形建造的蜂巢不够稳定,会出现缝隙,影响美观和作用。
使用其他形状的纸片建造的蜂巢稳定性和美观度有所不同。
实验结论蜜蜂的蜂巢是由六边形的蜂窝组成的,这是因为六边形的结构稳定,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空间,同时美观度也很高。
实验步骤3存在问题,应该补充说明如何拉动绳子。
实验名称:研究手臂是怎样工作的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手臂的工作原理实验时间:月日实验器材:硬纸板、剪刀、铆钉、胶带、绳子1.剪下两块硬纸板,其中一块是另一块的两倍宽度。
将宽纸板沿长边对折,将窄纸板的一端剪成圆形。
2.将剪成圆形的纸板夹在对折纸板的一侧,用铆钉连接,再将“手”固定在对折纸板的另一侧。
3.用胶带将两根等长的绳子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块硬纸板上。
拉动绳子,带动整个“手臂”运动。
4.观察手臂的运动过程,探究手臂的工作原理。
5.整理器材并保持整洁。
实验现象:拉动绳子可以带动整个“手臂”运动。
实验结论:手臂的运动是由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控制的。
通过绳子的拉动,可以模拟手臂的运动过程。
3.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观察到的现象。
4.重复以上步骤,但这次让同伴顺时针转动椅子。
5.整理器材并保持整洁。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植物的光合作用。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了解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材料,小型盆栽植物、两个透明玻璃罩、灯泡、水壶、水杯、测量杯、水、土壤、标尺、相机。
实验步骤:1. 将两个小型盆栽植物放置在同样的土壤和盆中,确保它们的生长环境相同。
2. 在一个盆栽上方放置一个透明玻璃罩,作为对照组,另一个盆栽上方放置一个透明玻璃罩,并在罩的一侧放置一个灯泡,作为实验组。
3. 每天定时给两个盆栽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4. 每天测量两个盆栽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植物的高度、叶片数量等数据。
5. 在实验组的透明玻璃罩上加入水蒸气,模拟植物在高湿度环境下的生长情况。
6. 使用相机拍摄两个盆栽植物的照片,以便后期对比分析。
实验结果:经过一周的实验观察,我们发现实验组的植物生长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实验组的植物在充足光照和高湿度环境下生长更加茂盛,叶片更加翠绿,生长速度更快。
而对照组的植物生长缓慢,叶片颜色较浅,生长情况较差。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充足的光照和适当的湿度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养分合成效率,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
这对于我们种植植物、了解植物生长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验中我们也发现,高湿度环境下的植物生长情况明显好于低湿度环境。
这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增加植物生长环境的湿度,来促进植物的生长。
总结:本次实验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也让我们对植物生长环境的要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可以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更好地照顾植物,促进植物的生长,也可以更好地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我们今后的科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我们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和热爱,不断探索科学的奥秘,为科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实验人员:实验名称:水的沸点实验实验年级五年级实验器材:酒精灯、水、温度计、试管1、将水倒入试管中,插入温度计。
2、点燃酒精灯,将试管放入火焰中。
实验步骤:3、观察水的温度变化,当水开始沸腾时,记录下温度。
4、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发现,水的沸点约为100℃左右。
同时也了解到,沸点的高低与海拔高度、气压等因素有关。
实验名称:研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实验人员:(略)实验年级:五年级实验器材:A4打印纸3张、双面胶、新华字典(可用科学书代替)、钩实验步骤:1.取A4纸的宽为高,用3张A4纸分别折成不同形状的纸筒,注意在折纸筒时要事先考虑留出连接部分,纸筒的连接部分用双面胶粘起来。
2.把新华字典放到纸筒上面,然后在XXX加钩码,记录各种纸筒能承受多少钩码不被压垮。
3.加钩码时,要将钩码放在新华字典中心,加钩码时要轻放。
4.计算纸筒能承受多少钩码时,要用压垮纸筒的钩码数减1.实验结果:不同形状的纸筒承受力是不同的,在不同的柱形纸筒中,圆柱形纸筒承受力较好。
实验名称:建高塔实验人员:(略)实验年级:五年级实验器材:吸管、大头针、小棒、细线、胶带、剪刀等实验步骤:1.画出设计草图。
2.选择制作材料和连接物,确定合适牢固的连接方法。
3.测量塔的高度和牢固性。
实验结果:建高塔要上宽下窄,上轻下重才稳固结实。
实验名称:研究不同形状支架的稳固性实验人员:(略)实验年级:五年级实验器材:吸管、大头针等、搭支架的不同材料(自选)、重物(自选)实验步骤:1.分组做实验。
2.把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3.对比不同支架的承受力。
4.支架形状: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
实验结果:三角形支架最不易变形、最稳固。
实验名称:研究不同桥梁的特点和承重力实验人员:(略)实验年级:五年级实验器材:硬纸板、木块、胶带、粗绳、胶水、铅笔、厚书、砖头实验步骤:1.用硬纸板、木块等东西做一座平板桥、一座拱形桥、一座斜拉桥。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纪要2022年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纪要2022
年
实验一:水的循环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模拟和实践,让学生了解水的循环过程。
实验器材:玻璃杯、水、塑料薄膜、橡皮筋、小石子、装有水的容器。
实验步骤:
1. 将玻璃杯中装满水,盖上塑料薄膜,并用橡皮筋固定。
2. 在塑料薄膜的中央放置一个小石子,使塑料薄膜凹陷。
3. 将整个装有水的容器放在阳光下,观察一段时间。
实验结果:观察一段时间后,我们可以看到水蒸气在玻璃杯内凝结成水滴,滴落到玻璃杯的边缘或薄膜上,最后滴回到水中,形成水的循环过程。
实验二:种子发芽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实验器材:种子(例如花生、小麦等)、湿纸巾、透明塑料袋。
实验步骤:
1. 将湿纸巾折叠成适当大小,放入塑料袋内。
2. 将种子均匀地摆放在湿纸巾上。
3. 将塑料袋密封,并放置在温暖、充足阳光的地方。
实验结果:观察一段时间后,我们可以看到种子逐渐发芽,从中长出嫩芽。
同时,可以观察到发芽的种子在光照、温度和水分等条件下的生长差异。
实验三:物体的浮沉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了解物体的浮沉规律。
实验器材:不同大小、形状和材质的物体(例如木块、塑料球、铁块等)、水盆。
实验步骤:
1. 在水盆中注满水。
2. 将不同的物体一个个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浮沉情况。
实验结果:观察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下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浮起;相同密度的物体则悬浮在水中。
以上是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纪要2022年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苏教版五下科学实验报告实验题总结精心整理版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实验报告梳理第1课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显微镜的构造2.显微镜的使用(1)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2)注意事项①使用时要轻拿轻放;②反光镜不能对着太阳;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④物镜不要碰到载玻片。
2.微小的生命体实验:制作“小水塘”进行观察●实验步骤:①在一个干净的广口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冷水。
②把一些腐烂的和新鲜的树叶、草撕碎后放入水中,再放进一把土。
③把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边。
三周后,用放大镜观察水里的变化。
④在老师调好的显微镜下,观察“小水塘”的一滴水中有什么。
●实验结果:①放大镜的观察结果:水面上出现霉点,水看起来很浑浊,水中有一些水草、小虫子、泡沫等。
②显微镜的观察结果如图所示。
3.发霉与防霉实验: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问题: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假设:馒头放置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霉。
实验方法:为了证明我们的猜测,可以找出与之相反的环境条件(寒冷、干燥),并对这四种环境条件进行组合,通过对比实验,每天观察馒头的变化。
序号条件实验方法1 寒冷、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片的塑料袋放在冰箱冷藏室里2 温暖、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片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3 寒冷、干燥把装有干馒头片的塑料袋放在冰箱冷藏室里4 温暖、干燥把装有干馒头片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注意:观察时不要打开塑料袋!实验结果:馒头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最容易发霉。
分析:霉菌在水分和温度适宜的条件下会迅速生长、繁殖,因此物品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在寒冷、干燥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
4.微生物的“功”与“过”实验:做酸奶原理:①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这是用保温容器的原因),乳酸菌会大量繁殖并把牛奶发酵成酸奶。
②保温容器消毒鲜牛奶加热的原因:灭杀霉菌,防止酸奶变质。
注意:要把自制的酸奶放入冰箱冷藏,但不能存放太久。
吃了变质的酸奶会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
5.生物的启示实验:研究蜂巢形状的奥秘问题1:假设蜜蜂用正五边形建蜂巢,结果会怎样?分析:用正五边形建蜂巢,因为不能密铺,浪费空间和蜂蜡。
在同种正多边形中,能密铺的只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
问题2:假设蜜蜂用下面三种面积相等的图形建蜂巢,计算每种图形的内切圆直径,以及蜂巢壁的总长度,并进行排序。
实验结论:①在面积相等的条件下,正三角形的内切圆直径<正方形的内切圆直径<正六边形的内切圆直径。
内切圆的直径越大,蜂巢的容积越大。
②在面积相等的条件下,正三角形的蜂巢壁总长度>正方形的蜂巢壁总长度>正六边形的蜂巢壁总长度。
蜂巢壁总长度越小,耗费蜂蜡越少。
问题3:将A4纸折成正三棱柱、正四棱柱、正六棱柱,比较哪种形状抗压能力最强。
实验结论:正六棱柱的抗压能力最强。
6.蛋壳与拱形建筑基础知识梳理1.鸡蛋壳的特点:很薄、很轻,表面呈球形。
实验:研究蛋壳结构的精妙之处问题1:用手能把1枚鸡蛋握碎吗?结果:用手不能把1枚鸡蛋握碎。
问题2:哪种情况的蛋壳不容易被戳破?结果:凸形的蛋壳不容易被戳破,凹形的蛋壳很容易被戳破。
问题3: 4枚鸡蛋能支撑多重的物体?操作:将4枚鸡蛋上下分别用2个塑料瓶盖固定,在上面放一块平板,再在平板上放重物。
结果:4枚鸡蛋能支撑的物体比我们猜测的要多。
7.蝙蝠和雷达1.蝙蝠在漆黑的夜晚能够避开各种障碍物,自如地飞行和捕食。
为了探索其中的奥秘,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
(1)实验方法及过程次数方法结果结论第一次把蝙蝠的眼睛蒙铃铛一个也没有蝙蝠夜间飞行与眼睛无关(2)由以上小实验可以看出,蝙蝠在夜晚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巴和耳朵。
8.我们来仿生实验:模仿手臂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手臂的结构和工作原理①做手臂伸直和弯曲的动作,观察肌肉、骨骼和关节是怎样配合工作的。
②观察假肢手臂的结构。
※做一只手臂模型,研究手臂是怎样工作的实验步骤:①剪两块硬纸板,一块是另一块的两倍宽。
将宽纸板沿长边对折,将窄纸板的一端剪圆。
②把剪圆的纸板夹在对折纸板的一侧,用铆钉连接,再把“手”固定在对折纸板的另一侧。
③用胶带将两根一样长的绳子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块硬纸板上。
④拉动绳子,带动整个“手臂”运动。
9.昼夜交替实验:模拟昼夜交替现象※模拟昼夜现象实验步骤:①在黑暗的环境中,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上的中国。
②观察地球仪的向光面和背光面。
实验现象:澳大利亚、菲律宾、韩国、日本等和中国一样处于白天,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处于夜晚。
※模拟昼夜交替现象实验步骤:①逆时针转动地球仪,让中国慢慢地从白天进入夜晚。
②继续逆时针转动地球仪,让中国慢慢地从夜晚进入白天。
实验现象:当中国处于清晨时,美国纽约、墨西哥、巴拿马等处于傍晚。
12.四季循环实验:研究地轴倾斜的影响※研究地球倾斜与直射、斜射的关系实验步骤:①用一个皮球代表地球,在两端各粘一根牙签,代表地轴;再在“地球”的“赤道”和“北半球地区”分别粘一根牙签。
②在桌子上点亮一个灯泡代表太阳,先让“地球”直立着绕“太阳”转动一圈,再让“地球”倾斜着绕“太阳”转动一圈,观察“赤道”和“北半球地区”牙签影长的情况。
实验现象:①“地球”直立时,“赤道”和“北半球地区”的牙签影长没有变化。
②"地球”倾斜时,“赤道”和“北半球地区”的牙签影长会由短变长再变短。
实验结论:由于地轴的倾斜,各地每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各不相同。
※研究直射、斜射对温度的影响实验步骤:①将温度计分别插入两个信封里。
②一个信封竖放,另一个信封平放,用强光照射两个信封。
③观察相同时间内两支温度计的读数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直射的信封温度高,斜射的信封温度低。
实验结论:太阳直射的地方气温要高一些,太阳斜射的地方气温要低一些。
阳光的直射或斜射导致了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的不同气温。
13.撬重物的窍门实验:用平衡尺研究杠杆的秘密实验步骤:①调节平衡尺(平衡尺左端下沉,向右调螺母,右端下沉,向左调螺母),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
②在支点左侧10厘米处挂两个相同的钩码。
③分别在支点右侧5厘米、10厘米、20厘米处挂钩码,观察需要多少个钩码才能使平衡尺平衡。
④将左侧的钩码移到15厘米处,在右侧怎么挂钩码才能使平衡尺平衡?实验记录:实验结论:左侧钧码的个数×离支点的距离=右侧钩码的个数×离支点的距离,平衡尺才能保持平衡。
14.拧螺丝的学问实验:研究轮轴在什么情况下更省力实验步骤:①在轴上挂一定数量的钩码。
②观察在轮上挂多少个钩码,才能使轮轴平衡。
③保持轴上钩码个数不变,换更大的轮,重复实验步骤②。
实验现象:当轮轴平衡时,在轴.上挂的钩码多,轮上挂的钩码少;换用更大的轮后,轮上所挂钩码的个数减少。
实验结论:在轮上用力省力,且在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
3.螺丝刀的刀把越粗越省力。
费力省力15.升旗的方法实验: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实验过程:用力向下拉绳子,钩码会随着绳子上升,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和钩码的重力相等。
实验结论: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定滑轮动滑轮※研究动滑轮是否省力实验过程:用力向上拉绳子,钩码会随着绳子上升,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钧码和滑轮总重力的一半。
实验结论: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16.斜坡的启示实验:研究拉小车的力与斜面坡度大小的关系实验步骤:①搭好实验装置。
②先测出直接提升小车需要的力,再测出沿斜面拉小车的力。
③改变斜面坡度,测出沿不同坡度拉小车的力。
实验记录:实验结论:斜面有省力的作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斜面的坡度越小,所需的力越小,反之越大。
2.6《设计我们的小船》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船的研究》单元的第6课,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明确任务,要求制作的船载重量达到200克,有自己的动力,能把货物运送到目的地,同时让学生在设计之初关注小船的造价,树立成本意识。
第二部分——制订方案,在明确的任务驱动下开始方案设计,综合考虑船的大小、船的形状、船体材料、载重量、稳固性、动力系统等因素,画出船的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部分名称;讨论设计图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列出所需的材料并计算费用。
第三部分——交流,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设计,说明设计理由,听取其他小组的合理建议;最后,集思广益,改进自己的造船方案。
以上活动为第7课《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做好充分准备。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五课的学习中,已经对船的历史、造船的材料、船的结构特点、船的载重量、船的动力系统等有了较充分的了解,同时在动手探究中积累了一些“造船”经验,为开展“设计我们的小船”活动打好了基础。
在四年级《运动和力》单元中,学生曾进行过小车的设计,但设计时只需考虑小车的性能,完成指定任务即可。
而在本课设计船的过程中则需兼顾成本因素,这对学生是一个新的挑战。
在《设计制作小车》一课中,小车的改进仅是根据测试结果在组内进行讨论,而本课教学中在设计环节要求吸纳别组合理建议,完善本组设计,这个学习过程学生还未经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轮船的制作需要考虑船的大小、船的形状、船体材料、载重量、稳固性、动力系统等因素。
2.工程设计一般会经历“问题—设计—制作—测试—完善”等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1.针对具体任务,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来设计一艘小船。
2.能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设计图、模型或实物。
3.对自己或他人设计的想法、草图提出改进建议,并说明理由。
科学态度目标1.在设计小船的过程中,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
2.在设计小船的活动中,建立质量和成本等意识。
3.敢于对小船的设计方案质疑并虚心听取别人的合理建议。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体会工程的关键是设计,工程师的工作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制造产品,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设计对工程的重要意义,并能考虑多方面因素完成船的设计。
难点:能采纳其他组有效建议,改进本组的设计方案;对其他组的设计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泡沫板、木板、铝箔、泡沫胶、小电动机、小风扇、电池、导线、开关、喷气装置、纸张、木条、钩码、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提出任务1.提问:同学们已经对船进行了五节课的深入研究,请说一说你们有哪些收获。
(课件展示典型图片,船的重心要稳、浮的材料做船、沉的材料做船、增加船的载重量、给船装上动力)设计意图:教师可在学生回顾前五课内容时出示对应活动图片,帮助学生梳理归纳已学过的知识,为开展设计活动做好铺垫。
2.提问:想不想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造一艘船?作为小小造船工程师,在动工之前,我们要先来设计我们的小船。
(引出课题:设计我们的小船)3.出示要求:小船能承载200克重物,有自己的动力系统,能把货物运输到目的地;应尽可能节省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