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讲透高考散文阅读结构思路
散文结构思路

散文结构思路
1.时间序列结构: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来组织散文。
通过描述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使读者能够跟随故事的进展,并逐步了解主题或观点。
这种结构适用于叙事性散文,例如回忆故事、旅行故事等。
2.空间结构:按照空间关系来组织散文。
通过描述不同地点或场景的特点和变化,使读者对所描述的地方有更深入的了解。
这种结构适用于描述性散文,例如描写自然风景、城市风貌等。
4.对比结构:通过对比不同的人、事、物或思想,使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其中的差异和共同点。
这种结构可以使散文更加有趣和生动,同时也有助于加深读者对话题的理解。
5.主题结构:以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不同的观点和体验为主线,组织散文。
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对主题进行探讨,使读者对主题有更全面的理解,并产生思考和共鸣。
此外,在组织散文结构时,也可以采用以下手法:
1.开头引入:通过一种有吸引力的方式,引入读者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对文章的兴趣。
2.过渡句:使用过渡句帮助文章内部各段落或段落之间的衔接,使文章的逻辑流畅。
3.梯度推进:从一些更小、更具体的事物开始,逐步推进到更广泛、更抽象的层面。
这种方式可以吸引读者,并使他们逐渐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
4.结尾总结:在文章结束时,通过总结和回顾,强调主题或观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散文的结构思路》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散文的结构思路》1. 不同散文的行文思路散文类型行文思路 写景状物散文 引出写作对象→写景咏物,时空拓展→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由自然之物延伸议论→抒情议论,升华主旨写人叙事散文 写作缘起→写人叙事→穿插场景、细节→抒发情感,总结感悟 议论说理散文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进行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2. 散文的“六大”线索类型阐释 作用或效果 时间(时线)时间的变化推移,如事情的发展等 (1)结构方面:①组织材料,贯串全文;②结构清晰;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2)思想内容方面: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②揭示主题;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3)特殊方面:①物线有象征、呼应作用,丰富了文章内涵;②情线有使情感浓厚、深化主题的作用。
地点(地线) 地点的转移,如游记散文的移步换景等 物象(物线) 赋予某个物象以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围绕此物象行文人物(人线) 以人物的变化或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行文感情/心理(情线) 以情感的脉络或心理状态的变化来行文事件(事线)以某个事件为中心行文3. 散文的“八大”结构形式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写人叙事散文多按此种结构展开,重点突出时间因素,按时间顺序层层铺开,条理清晰,叙事完整。
按空间位置变化组织材料文化游记散文多按此种结构展开,不突出时间因素,只突出空间位置的变化。
按事物性质、类别组织材料有些议论说理散文往往按事物性质展开,有时还把感受分成几类写,便于安排结构。
以中介物组织材料把中介物作为串联作者思想感情和材料的媒介。
所谓的中介物,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问题、概念、思想等。
以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脉 有些散文往往是按照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脉络来写的,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围绕“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行文,写出了自己络组织材料内心的情感变化,使文章意蕴丰富。
以双线结构(复调)行文,分明线和暗线明线,即作品中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如时间线或空间线;暗线,即作品中未直接描述或间接呈现出来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线索,如作者的情感变化。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类 2大题型答题模板 讲解与典例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类 2大题型答题模板高考对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考查,大多与文章的段落、句群相联系,考查文章结构、段落结构、段与段的逻辑关系、句与句的逻辑关系等。
“分析结构思路类”试题在高考散文阅读中出现频率较高,此类试题与《考试说明》中“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相对应,着重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按照分析对象分类,这种题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按线索梳理文章行文思路的,一类是分析文章开头句段、中间2.材料组织材料组织的方式: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感情、事物、人物、思绪、景物、行程、时间、空间等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3、常见设问方式4、行文思路分析解题方略(1)通过阅读,明确散文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还是阐发哲理,概括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或者谈的是什么问题,不同的文章类型,行文思路应该有所不同。
(2)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内容的作用。
(3)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综合一个自然段表达的意思,给每一个段来一个总结,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标示出文段的段意。
这样做的目的是把成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内在的脉络。
(4)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
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如分号、冒号、句号等。
(5)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语句或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这些都没有时,要考虑句间的关系,先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考虑。
(6)——组织答案,运用模式。
答题模式: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例一]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高考散文构思特点题答题思路

高考散文构思特点题答题思路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高考散文的构思特点是要求考生立意明确,主题突出。
在散文写作中,要有明确的立意,不能模糊不清,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知道作者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主题要突出,不能在文中躲躲闪闪,不露头脚。
考生在构思时,要明确散文的中心主题,确保内容紧扣主题,不偏离主题,这样才能让文章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高考散文的构思特点是注重细节描写,塑造生动形象。
细节描写是散文的灵魂,是构建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考生在构思时,应该注重观察生活,注意细节,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细节,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要善于塑造形象,通过细节描写和比喻象征等手法,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高考散文的构思特点是要注重情感表达,富有感染力。
散文是一种情感的抒发,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展示和表达,在构思时应该注重情感表达,让情感贯穿全文,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共鸣。
情感是散文的灵魂,只有通过情感表达,才能打动读者,引起共鸣,让读者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高考散文的构思特点是要求言简意赅,语言清新简洁。
散文虽然是散文,但并不代表可以言之无物或语词繁复。
相反,高考散文要求语言简练,表达清晰,不做无用的废话,让文章通俗易懂,让读者一目了然。
考生在构思时要注意语言的质朴和简洁,不要追求华丽的修辞,而要追求言之有物,意义深刻。
高考散文的构思特点是要求考生在立意明确、主题突出、细节描写、形象生动、情感表达、言简意赅等方面进行着重考虑。
只有在构思时解决这些问题,并将其融入到写作过程中,才能写出一篇富有内涵、感染力强的高质量散文,从而取得高分。
希望考生在备考时多加注意这些构思特点,做好充分的准备,取得好成绩。
【字数:662】第二篇示例:高考作文是考生在高考语文科目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考试题型,而其中的散文构思特点题更是考查考生综合思维能力和文采的重要环节。
在应对高考散文构思特点题时,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写作技巧和答题思路,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一篇高分作文。
高三语文 散文常用结构思路有哪些

高三语文散文常用结构思路有哪些以高三语文散文常用结构思路有哪些一、引子式引子是散文的开篇,它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一个情节或者一幅插图,通过引子,读者可以迅速进入故事的氛围,引起读者的兴趣,激发读者的情感。
引子式可以是直接引子、间接引子、双引子等。
二、对比式对比式是通过对比两个事物的异同来突出散文的主题。
可以通过对比两个人物、两个事件、两个时间、两个地点等来展示散文的主题。
对比式可以是并列对比、递进对比、转折对比等。
三、因果式因果式是通过描述事件的前因后果来展示散文的主题。
可以通过描述一个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后果,或者通过描述多个事件的因果关系来展示散文的主题。
因果式可以是单因果、多因果、链式因果等。
四、叙述式叙述式是通过叙述一个故事或者经历来展示散文的主题。
可以通过描述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一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一个地方的变迁等来展示散文的主题。
叙述式可以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主题顺序等。
五、抒情式抒情式是通过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来展示散文的主题。
可以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反思人生意义等来展示散文的主题。
抒情式可以是描写抒情、抒发抒情、抒发思考等。
六、议论式议论式是通过阐述观点、论证论点来展示散文的主题。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来展示散文的主题。
议论式可以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等。
七、描写式描写式是通过描写人物形象、环境场景来展示散文的主题。
可以通过生动的描写语言、细腻的描写手法来展示散文的主题。
描写式可以是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
八、哲理式哲理式是通过思考人生的意义、追求真理来展示散文的主题。
可以通过提出哲理问题、探索哲理思考、阐述哲理观点等来展示散文的主题。
哲理式可以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
以上是高三语文散文常用结构思路,每种结构思路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可以根据具体的主题和要素进行选择和运用。
通过合理运用不同的结构思路,可以使散文更加丰富多样,更加生动有趣。
高考语文 散文阅读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文章有序,作者有路结构思路不仅仅是一个重要考点,更重要的是只有把握住它,才有可能真正掌握文本,为进一步赏析文本做好铺垫。
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包括分析整体思路和分析句段的作用两方面,高考也围绕这两方面设题考查。
一、分析整体思路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路径、脉络.结构是指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文章结构包括以下几种:(1)段内的结构层次;(2)全文的结构层次;(3)文章的材料的组织形式;(4)材料与材料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5)文章主旨形成过程。
思路的种类:类型定义分类纵向思路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在反映过程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即事物发展的顺序)横向思路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多侧面地分别加以叙写总分式、对比式、纵横交错式(2012·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太阳梦晓浩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
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漫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桨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我走向那些经幡。
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
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向生活深处走去,我知道这不是梦。
远方的亲朋好友非说这就是梦,神秘,朦胧,可想而不可及。
2024届高考散文阅读复习之散文的结构与行文思路

写作缘起→写人记事→穿插场景、细节→抒发情感,总结 叙事散文
感悟
议论散文
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 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 议论升华(升华点)
解题通法
1.分析行文思路“3法”
直接考查型 ①划分层次法。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 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 ②找线索法。先找出文章线索,再按照线索归纳梳理。散文常见的线 索有:具体事物、人物、中心事件、思想感情、时间、空间、作者见 闻等。分清了文章线索的归属类型,自然就厘清了行文思路。 间接考查型 ③心理词(感情词)组合法。首先要结合文本的层次或线索来分析,然后 以心理(感情)变化为突破口,用心理词(感情词)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 序。有的心理词(感情词)可从原文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
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
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
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
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理清行文思路
一、散文中常见的6种结构思路
类型
特点
思路
先交代赏景的缘由,暗示主题; 静赏式 多角度写景;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注],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 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 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 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那饭碗,越窑盌。”
使用联想,用抒情方式深化主题。
高考专题复习之散文阅读结构思路 作用类解题指导

高考专题复习之散文阅读结构思路作用类解题1、分类解析一:要求明确“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开头的作用)”。
要点与思路:答题要点:因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先言其他,再引起文章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决定了这类题答题有四个要素:一是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是否自然引出下文主体内容,为下文主体内容作铺垫;三是与结尾是否照应;四是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反衬。
答题思路:开头点题,照应文题(或首尾呼应);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事(人、物)作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
答题思路:开头点题,照应文题(或首尾呼应);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事(人、物)作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
2、分类解析二:局部段落、某句话,某处叙述、描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文中作用总结:▪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开头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人注意;▪说明情况,交代背景)2.文中: 承上启下;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结尾要有力(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叙述结束,自然收尾;抒发情感,引起共鸣要点与思路:▪一是它身处文章中间。
第一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甚至是全文的各个部分的关联。
一般为承上启下(或前后呼应,或自然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作用。
▪二是要在内容上考虑它与主体内容的关系(一般为因果关系、反衬关系、对比关系,作为主体内容的背景,等)▪答题思路:作用(如:承上启下)+分析(它是怎样承上启下的)3、分类解析三:要求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或在开头,或在中间)▪景物描写:▪(1)交代背景(自然、社会);(2)渲染气氛;▪(3)定下感情基调;▪(4)推动情节;▪(5)借景抒情;▪(6)表现主题;▪(7)避免文章单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派语文备考】一文讲透高考散文阅读结构思路一、行文思路(一)纵向式1.时间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于写人记事散文和文化历史散文,写人记事散文特点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写人记事,文化历史散文特点是追叙史实、联系现实来抒发感慨和思考。
这类散文内部结构一般为相承式。
示例:《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作者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思考“一个消逝山村”的“前世今生”。
(也可参考古代散文《登泰山记》)2.空间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写景类散文和场景变换类叙事散文,写景类散文以移步换景、景变情迁为特点,其内部结构关系一般为相并关系。
场景变换类以在场景变换中进行叙事为特点,其内部结构一般是相属式。
示例:《荷塘月色》作者的游踪是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空间顺序)《故都的秋》作者通过“破院赏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凉闲人”“秋日红枣”五幅画面来表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
3.逻辑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于抒情说理类散文。
作者以情感抒发或哲理思考统率全文,最能体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逻辑顺序通常从事物事理的不同方面展开,彼此之间没有前后关系,有主次联系、因果联系、递进联系、总分联系,或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都可以看作是逻辑顺序。
示例:《荷塘月色》情感变化:不静——求静——得静——出静《故都的秋》紧紧围绕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展开描写《记念刘和珍君》无论是“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还是“无话可说”,都饱含着鲁迅先生的“悲愤”。
(也可参考古代散文《赤壁赋》)(二)横向式1.总分式:这种思路多适用于情理类散文。
一般结构是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或是感情基调、或是观点态度),然后从不同的维度、层面展开论述或抒情。
示例:《故都的秋》文章开篇将故都的秋与江南的秋进行对比,点明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然后整篇文章是以“清、静、悲凉”为中心层层递进,逐步刻画了故都的清秋景色。
2.对比式:这种思路多适用于抒情类散文。
一般结构是通过时空对比来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感悟。
示例:《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由眼前景联想到从前景,在古今对比中体现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3.并列式:包括示例:《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把他和五位青年作家的交往作为线索,把本来散乱孤立的材料组织在一个整体中。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重点写我与地坛的关系,第二部分重点写我对母亲的情感。
二、线索分析(一)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时间的变化推移,如事情的发展、人生经历等,多用于状物类散文。
示例:《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与上同(二)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地点的转移,如游记散文的移步换景等。
示例:《荷塘月色》与上同(三)以逻辑顺序(含感情变化、由实及虚)为线索:以情感的脉络或心理状态的变化串联成文,主要用于抒情散文中。
示例:《故都的秋》以“清、静、悲凉”统领全文《荷塘月色》以作者“心情的不宁静—游荷塘排遣不宁静—喜悦与哀愁—惦着江南更添苦闷—回到现实,仍不宁”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四)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赋予某个物象以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围绕此物象展开行文,在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中,常用此法。
示例:《我与地坛》明线———“我”与地坛的缘分;暗线———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秦腔》中以“秦腔”为线索(五)以人物活动为线索:以文中人物的所见、所闻作线索,引出其他材料,连缀成文。
示例:多见于写人散文(六)以事件为线索:在叙事类散文中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顺序一路写下去,构成文章。
示例:多见于叙事散文。
散文线索作用或效果:结构方面: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方面: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②揭示主题;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特殊方面:①物线有象征、呼应作用,增添诗意;②情线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③时空线有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的作用。
三、句段作用(一)开头句段:内容层面——开门见山,引出描写的对象,点明题旨;交代写作的背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开篇点题。
结构层面——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先抑(扬)后扬(抑);照应题目等。
表达效果——激发兴趣,引人入胜。
示例:《故都的秋》首段的作用①第一段议论开篇,照应标题,又与结尾前后呼应形成了严密的回环往复的结构;②点明文眼——北国秋天特别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清”“静”是秋的客观特征,“悲凉”是作者对秋的主观感受,统领全文;③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者到北平的原因既有痛失爱子的家庭悲剧因素,又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担忧因素;④奠定情感基调——既有浓浓的悲伤之意,又有赤诚的家国情怀。
《荷塘月色》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结构上的作用交待心绪不宁,点明夜赏荷塘的理由,为整篇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
《记念刘和珍君》开头第一、二节为什么作者在第一、二节不断围绕写作源起展开?答案:作者借作者借叙说写作缘起,把惨案发生两周来各方动态都概括进去了。
进步力量方面,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着刘和珍,可见正义力量并没有屈服于段祺瑞执政府的淫威,他们照样悼念被诬为“暴徒”的遇难者;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对中间状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状,此事在他们心中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概括。
再则,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这种感情就是大悲、大良、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样情氛围。
《我与地坛》文章开头第一段交代“我”多次提到过地坛,有什么作用?“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地坛与地坛“很少被人记起”形成对比,说明地坛在“我”心中具有不一般的意义,“我”对它感情很深。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作者开篇从人们进入入口稀少的森林或草原的感受写起,有什么作用?答案:①以“总觉得它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等感受衬托山林的荒寂;②“其中可能发生的事迹,不外乎空中的风雨,草里的虫蛇、林中出没的走兽和树间的鸣鸟”与下文山村丰富且充满生命力的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绝不会问道: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为下文交代“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做铺垫。
(二)中间句段内容层面——扩展思路;丰富内容(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叙述转向议论、由正面转向反面等)结构层面——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照应开头;照应结尾;为下文作铺垫;内容或思路的转折。
表达效果——自然过渡;顺理成章。
示例:《故都的秋》文中“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高,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这一段从结构来说,承上启下,由上文对球场的描写自然过渡到下文对秋雨及“都市闲人”的描写;从语言句式来说,近乎口语的文字、排比的运用,好像作者说这话的样子就在眼前;从内容来说,将南方的秋雨与北方的秋雨作对比,突出表现了北方的秋雨的“奇”“有味”“像样”,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荷塘月色》“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这两句话不但是文章段落层次的过渡,更是作者情感的转换。
《我与地坛》文章第四段在文中有何作用?承上启下,为下文设置了悬念:“意图”指的是什么?这引发了读者的思考:“意图”就是生命的暗示。
“上天”“苦心安排”作者与地坛相遇相知,就是要他在这里对生死做出理智的选择,想明白究竟该如何生活。
实际上,作者也正是在地坛找到了自己命运的突破口,他拿起了笔,在文学领域开辟了一条路。
(三)结尾句段内容层面——篇末点题,揭示主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
结构层面——呼应标题;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
表达效果——浑然一体;脉络贯通。
示例:《故都的秋》结尾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在结构上有何作用?答案:这段话故作惊人之笔,总括全文,照应开头,用两个具体的数字和“零头”,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和眷恋,流露出深沉的忧思和孤独之感。
《荷塘月色》本文结尾段最后一句“——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很久了”是否多余,为什么?答案:不多余,最后这句话一方面有照应开头的作用,使文章形成圆形结构;另一方面,也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作者内心的不平静。
作者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恍若一梦,而现实依旧,愁思依旧,作者心理的不宁静依旧,这句话更突出了“淡淡的哀愁”这一主旋律。
《记念刘和珍君》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 “答案:这一句话照应开头,深化主旨,主要表达了作者以下情感·: ⑴对爱国者的崇敬, ⑵对执政府的愤怒, ⑶对反动文人的憎恨, ⑷对麻木民众的失望, ⑸对社会现状的忧愤, ⑹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和歉疚之情, ⑺对社会未来寄予希望--《秦腔》结尾“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这句有何作用?答案:再次点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强调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呼应了开头,强化了秦腔是黄土地与秦地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这一主题。
(四)引用性材料内容层面——突出主体;丰富内容;强化中心,凸显主旨;强化情感。
结构层面——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生、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的关系;起到承上启下、呼应前文、前后照应、拓展延伸、宕开一笔、形成波澜等作用。
表达效果——增加趣味;生动形象;丰盈内容。
不同文体写事类——补充内容,使人物有深度、厚度,多角度刻画人物,丰富人物形象。
写人类——使事件内容更加具体翔实,进而使人物性格、地位、灵魂、经历更丰盈。
示例:《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文中第五段作者引用“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有何巧妙之处?答案:引用诗句,使文章富有文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这两句诗表面人和人之间,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五)插入材料内容层面——丰富、突出、强调当前语段的内容。
结构层面——根据引文在全文中所处的位置判断其对全文起到的作用,与段所处的开篇、中间、结尾的结构作用有相通之处。
表达效果——丰富文本内容或富有诗意;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等。
示例:《故都的秋》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为什么要写“都市闲人”以及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答案:作者以审美的心态与眼光来观察故都的秋景,写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中美好的一面。
作者没有写北平的宫殿庙字、亭台楼阁,反而写老百姓的庭院和普通街道上的所见之景。
作者写的不是上流社会的人士,而是平民,即“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
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色,而且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这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
我们似乎也能读出作者很希望自己能像“都市闲人”那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