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贺拉斯的“教”与“乐”——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寓教于乐”(一)

合集下载

文艺的审美功用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的价值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文艺的审美功用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的价值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文艺的审美功用——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的价值摘要:贺拉斯《诗艺》是西方文艺理论经典著作之一,它上承亚里士多德《诗学》,下启古典主义传统,在西方文艺理论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寓教于乐”是《诗艺》中的重要的文艺思想。

从文艺发展的角度来探讨贺拉斯“寓教于乐”文艺功用观的内蕴及价值,分析“寓教于乐”观在文艺发展史上意义和价值是有研究前景的。

“寓教于乐”在当今及未来的社会中对文艺的发展仍有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 寓教于乐;诗艺;价值;教育;贺拉斯The aesthetic function of Artistic——the value of Quintus Horatius Flaccus’doctrine Abstract:Quintus Horatius Flaccus’Poetica Arts is one of the classics of Western literature and art theory, it inherits the Aristotle Poetics activating a classical tradi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theory in the West. Edutainment obtain in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literary idea in. poetica art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We talk about Horace’s concept of intrinsic literary function and value in literary history is of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promising not just in today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still draw on the literary significance.Key words: Edutainment; poetic art; value; education; Horace一、“寓教于乐说”提出的背景贺拉斯(公元前65年—公元前8年),是古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奥古斯都时代的诗人、文艺批评家。

浅谈“寓教于乐”(一)

浅谈“寓教于乐”(一)

浅谈“寓教于乐”(一)“寓教于乐”作为一个古老的命题,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就被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提出。

“寓教于乐”的思想与中国儒家的“教化”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在中国一直被认可和贯彻。

不过,在思想、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强力冲击下,传统的寓教于乐已经显得捉襟见肘,由此也引起了不少的误会,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对寓教于乐的概念模糊,一提到“寓教于乐”就与“说教”“伪道学”联系起来,甚至有人公开反对“寓教于乐”。

于是,什么是“寓教于乐”,要不要“寓教于乐”,怎样贯彻“寓教于乐”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一、重提“寓教于乐”具有现实意义1“寓教于乐”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它的科学性“寓教于乐”是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对诗的社会作用的一个重要观点,他指出诗应当有教育和娱乐的双重作用:“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

”①简明地说,就是“寓教于乐”。

“教”既包含道德教育,即赞美善良、简朴,纠正暴怒,指示生活道路,激发高尚情感等内容;也包含着开发文明,即放弃野蛮,划分公私,订立礼法等内容。

教是目的,教必须通过乐的手段才能实现,教化功能在诗和艺术作品中不应脱离使人获得愉悦的具体形象,欣赏者总是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得到陶冶、教化的。

与西方“寓教于乐”遥相呼应的,是盛行于古代中国几千年的“载道说”(或教化说)。

载道说较早可追溯到孔子,“兴观群怨”说反映出他对诗歌社会作用的独特认识。

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就提出要求“文以明道”。

三国时期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载道”,后来唐代文学家韩愈又提出“文以贯道”之说。

古人提倡“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文以载道”,实则是以“文”为载体,宣扬其“道”,达到以“道”育人的目的。

文学教化说的源头是《尚书·尧典》,其云:“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贺拉斯的美学观点

贺拉斯的美学观点

贺拉斯的美学观点贺拉斯的美学观点首先,他认为诗歌对人类文明有开化功用,他说,古代诗人“阻止人类不使屠杀,放弃野蛮的生活,教导人们划分公私,划分敬读,禁止淫乱,制定夫妇礼法,建立帮国,铭法于木”。

其次,他认为诗歌还具有传达神的意旨,指示生活道路,激励将士奔赴战场,给劳累的人们带来欢乐等功用。

再次,他主张诗的道德教化功用和审美娱乐功用的统一,他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

”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因此他说:“如果是一出毫无益处的戏剧,长老就会把它赶下舞台;如果这出戏毫无趣味,高傲的青年骑士便会掉头不顾。

”寓教与乐说揭示了文艺的道德教化功用和审美娱乐功用的关系,表面上是审美娱乐与道德教化并重,实际上是把审美娱乐看作文艺实现其道德教化目的之手段,更看重的是道德教化统一,在这点上不难看出来,贺拉斯是以贵族阶级的眼光和趣味来判断和要求道德教化和审美娱乐的,摆脱不了自身的历史局限。

贺拉斯美学观点(朱光潜)| [<<] [>>]贺拉斯(Horatius,公元前65—公元8)生在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即所谓奥古斯都时代,与维吉尔和瓦留斯两位大诗人同时。

他自己也是一个有才能的讽刺诗人和抒情诗人。

他的《论诗艺》本是给罗马贵族庇梭父子论诗的。

一封诗体信。

据说这是根据希腊学者尼阿托雷密的一部论诗的著作写的。

其中创见不多,但代表当时流行的一些文艺信条。

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泛论诗的题材,布局,风格,语言和音律以及其它技巧问题,第二部分讨论诗的种类,主要讲戏剧体诗,特别是悲剧;第三部分讨论诗人的天才和艺术以及批评和修改的重要性。

这三部分的思想层次往往很零乱,尽管作者再三强调诗文要讲究层次布局。

就性质来说,这篇作品与其说是理论的探讨,不如说是创作的方剂。

在泛论里贺拉斯没有深入讨论文艺本质问题,大体上接受了传统的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

浅谈“寓教于乐”(二)

浅谈“寓教于乐”(二)

浅谈“寓教于乐”(二)一、作为一种文艺创作原则的“寓教于乐”“寓教于乐”原本是作为一种文艺创作法则提出来的。

古罗马著名诗人贺拉斯指出:“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

……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

①作为一种文艺创作原则,“寓教于乐”要求文学艺术既要以善的内容给人以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人情感净化,心灵升华;又要以美的形式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使人获得精神的满足,美的享受。

从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过程看,文学艺术也是很重视美的形式,关注文学中形式美的。

最早的歌谣,是与音乐和舞蹈合为一体的,它是供人们娱乐和休闲的,给人以精神的、美的享受。

《尚书》中的“诗言志”,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反映出古代的思想家对诗歌的特点和独特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两汉时的《毛诗序》,对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作了初步的探讨,提出诗的“六艺”说,即“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属于从内容上区分诗的体裁、类别,后三者则属于诗歌的表现手法问题。

其中的“比、兴”实际上已接触到如何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来表达思想感情的问题。

在《史记》和《汉书》中有了“文学”和“文章”之分,当时的“文章”专指带有文采的词章,即文学作品,这里就突出了“文章”中美的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陆机的《文赋》提出要“意称物,文逮意”,即使作者的创作意图符合客观事物,又能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就要重视文学本身的特点、规律,认真进行艺术构思,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②曹丕《典论.论文》指出“诗赋欲丽”,说明他是看到了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的。

陆机《文赋》提出“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文学要构思巧妙、词藻华美、有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刘勰《文心雕龙》指出赋的特点是“写物图貌”、“写气图貌”,就包含着刻画形象的意思,指诗歌、散文中寄寓着作家思想感情的景物的形象。

浅谈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

浅谈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

浅谈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作者简介:张娇娇(1987-)女,汉,河南信阳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2011级研究生,英美文学专业。

摘要:贺拉斯是罗马杰出的文艺批评家,在他的代表作《诗艺》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说,从文艺的认识教育作用与审美作用,文艺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等方面谈了文艺的作用观。

本文从贺拉斯“寓教于乐”的来源、主要内容及“教”与“乐”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来浅谈他的这个学说。

关键词:贺拉斯;寓教于乐;“教”与“乐”关系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诗艺》亦名《致皮索兄弟书信集》,贺拉斯在信中就皮索如何写诗等问题给予了自己的回答和建议。

在文中贺拉斯提出了古典主义的主要原则,理性主义倾向,还谈到了一首好诗是靠天才还是苦练问题等,在谈及文艺的功能时,贺拉斯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说。

事实上,贺拉斯并不是第一个谈及文艺的社会功能作用的学者,在他之前,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都曾就这个问题提出过自己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艺术不过是对理念世界模仿的模仿,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

而且,诗往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模仿人性中的情感部分的诗具有巨大魔力,能给人带来愉悦感,文学能影响国家和人生,因此他认为诗是危险的并对诗持否定态度,他把“滋养快感”作为诗的一大罪状。

在谈及柏拉图的文艺的社会公用观时,朱光潜这样说,“柏拉图攻击诗,并非由于他不懂诗或是不爱诗,他对诗的深刻影响是有亲身体会的”。

[4]51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看法是截然相反的。

他认为音乐和模仿生活的悲剧能起到“净化”作用,能够消除观众不愉快的感情,并在净化过程中让群众反省、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用现代的文艺理论来说,就是人生的痛苦通过艺术所写的痛苦得到“升华”,或者说“净化”,使感情得到正当发泄,以消除内心的痛苦。

所以悲剧不但不会养成(柏拉图所说的)哀怜癖,反而能够净化哀怜癖,艺术不但无害于人,反而有益于人”。

浅谈“寓教于乐”’

浅谈“寓教于乐”’

浅谈“寓教于乐”’龙口中学李全荣近代社会,教育本是指学制系统以外、以政府推动为主导、私人和民间团体推动为辅助,为了提高失学民众以及全体国民的素质,利用和设置各种文化教育机构与设施,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而本文所指的社会教育,是指除家庭和学校外的所有有意识和无意识教育。

社会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它是一个社会道德、文化景观对处于这个社会的人的潜移默化,可以说“人人皆教育”“处处皆教育”。

参与“寓教于乐”,政府要大力加强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如体育馆、图书馆、公益性公园、休闲广场等等,为人们提供“乐”的场所,“教”的天堂。

这对一个地区人们的精神面貌改观很大。

如笔者所在的广元市,政府引进资金建设了一个公共娱乐的广场,一个大型湿地公园,以往收费的公园实行免费开放,广场整洁美丽,公园景色宜人,人们在这些优美的环境中散步、聊天、锻炼身体……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孩子包括大人在其中受到的教育颇多,如社会公德教育、语言教育、商业教育、审美教育等等,这就是典型的社会“寓教于乐”。

家长要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

家庭教育的特点是潜移默化,言传身教。

“生活即教育”,由于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以身示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对孩子施加影响。

孩子在家庭中所学到的一切,包括说话的语调、动作、走路姿态、性格和品德等都会打上父母的烙印。

所以在家庭中贯彻“寓教于乐”,家长首先要有乐观生活态度,乐观的学习品质,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以此影响下一代。

引导孩子正确接触媒介。

在数字娱乐中实施教育不失为一个好途径。

信息时代,孩子接触各种媒介不可避免,堵不如导。

各种媒介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

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

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强。

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

浅析贺拉斯

浅析贺拉斯

浅析贺拉斯《诗艺》中的创作技艺摘要:贺拉斯《诗艺》中的创作技艺主要从写作过程中的三个步骤来阐述的,即创作前作者个人的修养,创作时具体的方法与要求,以及创作后作品所产生的效果即寓教于乐,这三个步骤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学创作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贺拉斯,《诗艺》,创作技艺贺拉斯的《诗艺》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构建起一个比较完整的诗学理论体系,前人将其内容总结概括为五个方面,诗人修养论,创作原则论,创作过程论,艺术价值论和艺术批评论1,本文将从创作技艺的角度,将诗人修养论,创作原则论,创作过程论和艺术价值论概括到创作的三个步骤中去,即创作前,创作时和创作后。

分别阐述创作前诗人的个人修养,天才与苦学相结合,判断力的锤炼,情感的酝酿;创作时具备合理的想象,人物的塑造,坚持整体统一的原则;创作后所产生的寓教于乐的社会功用。

一、创作前贺拉斯说写一首好诗要将天才和苦学相结合,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

天才固然重要,如果一个人天生就十分聪颖,具有写作的天赋,那么与他人相比他具有先天的优势,可以不用下多少功夫就能写出好的作品,但是这种人不能光凭着天才就写出好诗,他们也必须读书才行,正如王安石的《伤仲永》,那么聪明的方仲永没有后天的努力,最后也不得不“泯然众人矣”。

那些我们看似天才的人,其实他们也都吃过很多苦,只不过不为人所知而已了。

李白被称为诗仙,提笔就能作诗,他似乎不需要努力就能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作品,然而我们也都听说过“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小时候的李白贪玩不好学,看到老婆婆努力将铁杵磨成绣花针,他懂得了做事要持之以恒,必须坚持读书才行。

除了要将天才与苦学相结合,一位优秀的诗人还要有判断力。

要写作成功,判断力是开端和源泉,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应该写、可以写的,什么是不应该写、不可以写的,怎样才能写得合情合理。

贺拉斯说:“苏格拉底的文章能够给你提供材料;有了材料,文字也就毫不勉强地跟随而至。

《诗艺》贺拉斯的文艺观

《诗艺》贺拉斯的文艺观

《诗艺》贺拉斯的文艺观画家和诗人一向都有大胆创造的权利,但不能因此就把野性的和驯服的结合起来,不论做什么,要做到统一、一致。

要写的恰到好处,其实很难。

选材的时候,要选能胜任的题材,才能写好。

一首诗仅仅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必须能按作者的愿望左右读者的心灵。

自己先笑,才能引起别人的笑,自己先哭,才能引起别人的哭。

一样人物,便还他一样说话。

创造的东西要自相一致,不可自相矛盾。

与其创新题材,不如把古典诗篇改成戏剧。

不要想写出全貌,要学习荷马,从小处出发。

把年龄和特点恰当配合起来,不要把青年写成老人性格,儿童写成成人性格。

作者认为萨图罗斯剧是从悲剧而来,应该严肃,但实际正好相反,萨图罗斯剧与喜剧相关,且插科打诨有益于缓解严肃的情绪。

要写作成功,判断力是开端和源泉。

已经懂得写什么的作家要到生活中、到风俗习惯中寻找模型,汲取活生生的语言。

光辉的思想,和恰当的人物刻画,比内容贫乏,徒有语言的诗作更能让观众喜爱。

诗人的职责: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所帮助。

以文载道,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

(寓教于乐说)大诗人荷马也有打瞌睡的时候,作品长了,瞌睡来袭,情有可原。

诗歌就像图画,有的要近看,有的要远观,有的要在暗处,有的要在明处,有的只能看一遍,有的百看不厌。

世界上一些事物犯了平庸的毛病还可勉强容忍,惟独诗人若只能达到平庸,无论天、人或柱石都不能容忍。

一首诗歌的产生和创作原是要使人心旷神怡,若是它功亏一篑不能臻于最上层,便等于一败涂地。

诗人和诗歌的功能:诗人教导人们,激发雄心,传达神意,指示生活的道路,给人们带来欢乐。

写一首好诗靠天才还是艺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互相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贺拉斯的“教”与“乐”——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寓教于乐”(一)
论文关键词:贺拉斯;教与乐;文学创作
论文摘要:贺拉斯肯定了文艺既具有教育功能,又具有娱乐功能,并对二者采取了并重的态度。

“教”,从广义的范围来说,应该包括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意识和个体意识的综合。

诗,就是审美价值发生、展开与实现的中介,在诗人的思想与感情熔铸的“一度审美”的“教与乐”,此时,也在欣赏者的“二度审美”中重现为“教与乐”,在读者的头脑得到价值的传承.(《诗艺》是理解罗马文学创作原则的主要来源,也是理解古希腊文学的参考。

贺拉斯(QuintusHoratiusFlaccus,公元前65年~公元前8年)是罗马帝国初期奥古斯都时代的杰出诗人,也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文艺批评家。

他的成就主要是讽刺诗和抒情诗,主要作品有:《讽刺诗集》二卷、(-E短句集》、《歌集》四卷、(IE纪之歌》。

他的文艺思想主要包含在两篇诗体书简中,一篇是《上奥古斯都书》,另一篇是《致皮索书》,后者又被称为《诗艺》。

“诗艺”主要是他的诗体《书信集》第二卷中的第三封信,是写给罗马贵族皮索父子的。

“诗艺”的名字是百年后由罗马修辞学家、演说家昆蒂良(约35~95)加上去的。

它的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总论文艺创作的一般原则:第二部分讨论诗的种类和规则,主要讲戏剧,尤其是悲剧;第三部分讨论诗的作用、诗人的天才以及批评的重要性。

《诗艺》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保留最完整的诗学文献,是理论联系实际,以解决罗马文艺发展道路,是提出古典主义美学理想的奠基之作。

在文艺理论史和美学史上,其影响仅次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被称作“古典主义的第一部经典”。

罗马帝国初期,屋大维提出了重振道德和民族精神的要求。

虽然罗马文艺兴起于公元前一世纪,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诗歌创作中,存在着严重的一味讨好观众、追求新奇、随意乱写、胡拼乱凑等等不良风气。

为此他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有关诗的作用的一个重要观点——“寓教于乐”,即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

“教”,既指社会道德教育,又指文化开发,诗的“教”的功效应是崇尚美德、简朴、正义、秩序和法律,应促使人接受文明,为人神划界,为夫妇立定礼法。

教是目的,教必须通过乐的手段才能实现,教化功能在诗和艺术作品中不应脱离使人获得愉悦的具体形象,欣赏者总是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得到陶冶、教化的。

“寓教于乐”思想对l8世纪启蒙运动以及古典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是衡量艺术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

贺拉斯明确肯定了文艺既具有教育功能,又具有娱乐功能,并对二者采取并重的态度。

“教化”在思想史上包含着原型与摹本的双重含义。

柏拉图认为,现象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只有原型是永恒不变的真实世界。

亚里斯多德虽然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但是他的质料与形式说仍然是原型与摹本关系的变形。

质料如果没有形式的统摄,是杂乱无章的,只有经过形式规定的质料,才能由可能性变为现实的东西。

教化观念的产生受到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哲学的影响。

“教”,从广义的范围来说,应该包括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意识和个体意识的综合。

如果从文学创作的实际过程来看,“教”应该是诗人(创作者)表达自己的目的意识或情感,而这也是欣赏者(接受者)的对象当这种意识外化为诗(艺术作品),它就在文学交流中、在审美意识交流中起到中介作用。

从诗人创作的审美意识到诗(艺术品)的过程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它由一个个具有诗,’、个性特点的意象融合成意境,从而达到朱光潜先生的“诗境”。

这种物化结构形成固定的“诗境”结构,这个结构在诗(艺术品)的意境的结晶物的笼罩下,并且最终在欣赏者的头脑中外现为诗境。

这个诗境首先在诗人的头脑中呈现,然后由语言、文字、节奏等因素“物化”成诗。

诗,就是审美价值发生、展开与实现的中介,是诗人的思想与感情熔铸的“一度审美”的“教与乐”,此时,也在欣赏者的“二度审美”中重现为“教与乐”,在读者的头脑中得到价值的传承。

此时诗人的情趣和意象都会在诗中体现。

诗人就乐在其中。

这样,作
品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就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教”与“乐”也就整体地实现了。

“诗人之乐”并不是“读者之乐”,这个“乐”要传达,就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形式或结构,如语言风格、时人的欣赏趣味等等,这样才容易被人们接受。

在“诗人之乐”通过诗(艺术品)传递给欣赏者时,同时“诗人之教”也得以传达。

可以说,教和乐在诗人的思想中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这个整体的传达就要作品以欣赏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或内容为条件,这就是接受者之乐此“乐也是“诗人之乐”再现的前提,也是“诗人之教”影响欣赏者的前提。

否则,没有接受者之乐,诗人的教与乐都难以实现。

这也就是诗人的“一度审美”在欣赏者的“二度审美”中得以实现,以诗人的各种目的和意识为内容的“教”才能内化为欣赏者以“乐”为条件的目的和意识。

正如李健夫教授说的:“艺术家一度审美中的艺术创造与表现为欣赏者的二度审美提供了对象,可以说二度审美是对一度审美的再审美,是一度审美价值实现的再实现与价值增生过程。

”“寓教于乐说,也揭示了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中所包含的普遍性的真、善、美必须通过明晰的个性化转化为个体感性可以直接接受的形式,艺术作品必须是形式与内容的美的融合统一。

诗人如果想做到“寓教于乐”,要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和心灵净化,同时应严肃对待艺术创作,遵循特定规范,既顺应读者的习惯,又左右读者的心灵和审美情感,弓f导读者趋善避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