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兼备、“情”“景”相融

“形”“神”兼备、“情”“景”相融
“形”“神”兼备、“情”“景”相融

“形”“神”兼备、“情”“景”相融

摘要:纵观舞蹈的发展史,从古至今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必然是“情寄于舞,舞表于情,情舞交融,形神兼备”。舞蹈不仅传承着某个时代的艺术特征,更是将肢体本身化作是浓重的情感语言,成为时代的缩影!一部舞蹈作品要想

获得成功,仅仅停留在“绘事描情”的阶段是远远不够的。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不免为下。”这说明舞蹈作品不仅要追求更高的艺

术观赏性,更要蕴含更加深邃的思想寓意!

关键词:舞蹈;思想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101-01

一、舞蹈的艺术性

所谓舞蹈的艺术性,简单的说就是舞蹈呈现给人的感官效果。“形”是指

舞蹈的肢体表达,外在的动作特点与之构成的视觉景象。这也是舞蹈作品创作

之初,编导所必须做足的编创基本功的积累;“形”为时代特征的抽象表达,

中国古代舞蹈史的重要文献中就曾对于舞蹈动作做出研究,如朱载?值摹拔柩

А崩砺邸?―不执干羽,空手而舞,舞之本也。古代舞蹈发展史不仅注重舞蹈

的动作之本,同时舞蹈也包含“舞表”(舞蹈的构图)、“舞声”(舞蹈的音乐)两部分。舞蹈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其本质就是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而达到

身心的放松愉悦,从原始舞蹈的产生到宫廷乐舞的繁荣,从近代中国的新舞蹈

艺术到当代新舞剧的繁荣发展,这其中经历了时代的变革,舞蹈类型的分流,

刚柔并存的舞容,佩戴各异的服饰,但其本质却没有改变――观赏性。它需要

各种元素的相互融合,呈现出令人陶醉其中的美好景象,例如我们所熟知的舞

蹈作品“爱莲说”,编导正是抓住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在舞蹈动作的形态上却并非单纯模仿莲花,而是把具象动态化、美化、韵律化,把舞蹈的美和莲花的美紧密地凝结在一起……

二、舞蹈的思想性

舞蹈之所以能够令人动容、难以忘怀,是因为其能够深刻的表达内心的情感,从而与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在古代舞蹈史中,舞蹈作为“达情”的最高

层次――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表达的核心贵在动情,正如余

秋雨先生所说“艺术进入哲理的领域,也是人类在精神领域的一种整体性超越。”舞蹈也是如此,真正优秀的舞蹈作品,不仅需要有一定的观赏性,更重

要的是舞蹈编导通过作品所传递的内心表达!舞蹈作品是否蕴含思想性,是区

别其作品水准高下的重要标准。情趣盎然才能引人入胜,有理有情才有说服力。舞蹈作品“中国妈妈”正是因为真挚深邃的母爱,而深深的打动了观众。舞蹈

编导用简单的肢体动作同舞蹈形象有机地吻合起来,构成舞蹈组合,每个动作

都在表达内心的情感,正是情感倾诉的跌宕起伏才成就了这个真正拨动人们心

弦的舞蹈作品!

三、舞蹈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如果说舞蹈的形是骨肉,那么舞蹈的神则是灵魂的所在。“姿柔则生韵,

韵而生情”舞蹈已经不单单只是唯美画面的展现,真正令人心旷神怡的舞蹈作

品则是以意蕴、情趣取胜。它是情与景的相融,是意与境的结合。所谓“象之

外象,景之外景”就是舞蹈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舞蹈的思想性与艺

术性该如何呈现,成为了决定着作品成败的关键。肢体的动作提炼不仅肩负着

自我情感的表达,更加承载着舞蹈个性的表达;不仅要令观众赏心悦目,还应

该饱含深刻的精神境界。由于舞蹈是以个体的身体动作为语言,所以不仅要考

虑肢体动作的美观,在提高艺术价值的同时,最终达到心智的交流。从古至今

的舞蹈作品中,没有一个作品不是在兼顾审美取向的同时,关照舞蹈的内在表达!

从原始舞蹈的产生,到后来的宫廷乐舞、清商乐舞等等,‘抒志言情’与

‘飘逸闲雅’就是古代舞蹈的两大特点。舞蹈的产生之初,就并非只是“自娱

自乐”的活动。人们在追求舞蹈本质美的同时,也会想要通过舞蹈来表达某个

时代的特征……例如我们所熟知的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主要就表现在思想性

与形式美两方面。其代表性的舞蹈作品《总会仙倡》,运用歌舞的形式展现出

一片仙凡杂处、人兽同乐的美好景象,但其所想要呈现的内在思想却不单单只

是理想的王国,而是折射出汉代人对于人生永恒的希冀……古代舞蹈的发展中,重视舞蹈的舞姿优美、步伐轻盈,如“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便是注重

形式美的典型表现。同时,古代舞蹈也重视思想的表达,如:歌颂功德、美德、言情志、悲悦于人心等类型的舞蹈作品层出不穷……

舞蹈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不单单在古代舞蹈史的记载中得以呈现,在现当代的舞蹈发展中,无论是舞剧的创作,还是舞蹈作品的编创都遵循

这样的原则。早期的舞剧经典之作《红色娘子军》、《丝路花雨》等,也都是

形式与内容、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两种不同风格的舞剧,却在创作的手法上异

曲同工,都是注重舞蹈美的展现,呈现了舞蹈本质的美。而当代优秀的舞蹈作

品《千手观音》、《狼图腾》等,也遵循了这样的创作原则。这些深入人心的

优秀作品,因为思想和艺术的统一性才真正的做到雅俗共赏。

四、结语

作为一名舞蹈工作者,我深知舞蹈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是舞蹈作品的血与肉,没有了思想的支撑,舞蹈只能成为“漂亮的废话”,而不能称之为舞蹈作品。

只有形神兼备,情景相融的舞蹈作品,才是未来舞蹈创作中的上乘之作!

4.以形写神

以形写神 宋人苏轼有一首题画诗,以鄙形贵神见知于世: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 对苏轼此诗,尤其是前四句,后人看法颇不一致,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而分歧的根源,就在于如何理解形、神二者的关系。与苏轼同时而稍后的晁说之《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诗道:“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他显然是主张神似出于形似、形神兼重,且不赞成苏轼之说的。清人邹一桂《小山画谱》更说:“东坡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此论诗则可,论画则不可。未有形不似而反得其神者。此老不能工画,故以此自文。”而元人汤垕《画鉴》所论,正与此相反:“今之人看画,多取形似,不知古人以形似为末。即如李伯时画人物,吴道子后一人而已,犹不免于形似之失。盖其妙处在笔法、气韵、神采,形似末也,东坡先生有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仆平生不惟得看画法于此诗,至于作诗之法,亦由此悟。”又有调和二家之说者。明人李贽《焚书·诗画》道:“东坡先生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升庵(杨慎)曰:‘此言画贵神,诗贵韵也。然其言偏,未是至者。’晁以道和之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其论始定。卓吾子谓:改形不成画,得意非画外。因复和之曰:画不徒写形,正要神明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 苏轼之本意究竟为何,形似与神似有无矛盾,诗与画是否对形、神有不同的要求,我们这里且不去详辩,引述这桩公案只是为了说明,形神问题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论和作品构成论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而且,形与神的关系至为密切,我们既不能舍神以论形,亦不能舍形以论神。神因形显,形以神生,以神寄形,以形写神,这是我们讨论形神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说形象 在现代汉语中,形象是一个复合词,形的问题也就是形象问题。形象虽有在物在文之别,但都统而称为形象。而在古代,形和象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各有其特定的内涵。《易传·系辞上》说:“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这就是说,象是客观物象在人的感官中的呈现,是一种知觉表象,而形则是客观存在的物象本身。形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象则带有人的主观色彩,往往因人的感觉而异。《礼记·乐记》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刘勰《文心雕龙·原道》说:“日月迭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这里的形和象都不可对调。因为在古人看来,日月可望而不可即,山川则就在人的

第2课以形写神

中国画理论知识复习题 清塘中学周治进 一、填空题。 1、中国画的种类比较多,分类较细,大体可分为三大画科:(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从画法上可分为(工笔)、(写意)两种画法。 2、“六朝三杰”指(陆探微)、(顾恺之)、(张僧繇)。 3、隋代著名画家是展子虔,他的(《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卷轴画。 4、《溪山行旅图》是宋代画家(范宽)的作品,历代评论家把他与(董源)、(李成)并称为北宋山水画三大家。 二、选择题。 1、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千里江山图》是北宋青绿山水的重要作品,其作者是(B) A、张择端 B、石涛D、郭溪B、王希孟 2、《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下列哪位画家的作品(A) A、李可染 B、傅抱石 C、关山月 D、张大千 3、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构图上采用(B)即可移动的远近法,这样就能打破时空的局限,使构图灵活自由。 A焦点透视法C写意传神法D平涂法B、散点透视法 4、东晋顾恺之绘画的核心思想(D)。 A气韵生动B骨法用笔C 摹写状形D以形写神 5、意境是指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B)虚实统一,能够蕴藏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 A、诗情画意 B、情景交融 C、象外之象 D、艺术意蕴 6、郑板桥谈艺术创作的“三竹“体现的是构思方式和运作(A)环节。 A、变形 B、移情 C、整合 D、意蕴的凝结 7、《小蝌蚪找妈妈》是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其角色取自( D )的写意花鸟形象。 A、张大千 B、徐悲鸿 C、李可染 D、齐白石 8、唐朝文化艺术在历史上达到一个顶峰,下列不属于唐朝绘画成就的是( B ) A、《步辇图》 B、《韩熙载夜宴图》 C、《虢国夫人游春图》 D、《簪花仕女图》 三、连线题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宋代 《步辇图》----阎立本----唐代 《奔马》----徐悲鸿----当代 《墨葡萄图》----徐渭---- 明代 《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 元代 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五代 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唐代 簪花仕女图--周昉---唐代

写作怎样以形传神写人物

写作怎样以形传神写人物 画家作画讲究“形似”和“神似”。所谓“形似”,就是要求描绘的物象形态逼真;所谓“神似”,就是从外观的物象描画中表现其内在的本质。作画这样,描写人物的外貌也应如此。 人物的外貌,就是人物的标记,它反映出一个人年龄、身份和地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生活中的人物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即使一对孪生姐妹,尽管相貌极其相似,但也有差异。因此。我们描写外貌时,就要抓住最能反映人物身份和个性,捕捉最能表现人物内心情感、思想风貌的瞬间画面,做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 【片段展示】 1.各位客官,对于孙大怪其人兴许你们未必看过,但是对于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孙大圣,相信你们一定并不陌生。此人长得与之极为相似,大脑袋,宽额头,高鼻梁,尖下巴,只是身上没有长毛,否则的话,人们恐怕误以为是孙悟空的嫡传子孙再世。(《“怪人”外传》) 小作者抓住孙大怪的长相“大脑袋,宽额头,高鼻梁,尖下巴”,运用人们熟知的虚拟人物孙悟空与不熟悉的生活人物孙大怪作比较,突出他“怪”的特点。文字不多,却极为传神,只言片语把人物写活了。 2.我家附近有一位修锁的老爷爷。他白发苍苍,皮肤黝黑,脸上布满了皱纹,但眼睛炯炯有神。他每天坚守在阵地上,方便人们前来修锁、换锁。(《修锁的老爷爷》) “修锁”,表明人物的职业;“白发苍苍,皮肤黝黑,脸上布满了皱纹”,是从头发、肤色、脸部几方面写容貌,说明老爷爷年纪大了,还坚持修锁。岁月的风霜致使他“皮肤黝黑”,可见他很勤劳。“眼睛炯炯有神”说明视力好,否则难以从事这项工作。修锁看似一门卑微的职业,但却是生活中一项不能缺少的服务工作,人们需要它。这样写出了老人的精神品质。 3.“没正经”老师姓刘,因“刘”和“牛”谐音,所以,我们又叫他“牛老师”。“牛老师”眼睛小,一张嘴巴能说会道,它就像一架播种机,在学生的心田上播下知识的种子。胖乎乎的脸上不经意间会流露出一种调皮的神情。刘老师走起路来最有趣,“啤酒肚”一摇一摇的,活像一只南极的企鹅。(《“没正经”的刘老师》)

历史名人以及作品介绍

历史名人以及作品介绍 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鲁迅 1.鲁迅简介 原名周樟寿,改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 笔名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鲁迅的代表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且介亭杂文》《二心集》《南腔北调集》《坟》等16部。 小说集:《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呐喊》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社戏》——选自《呐喊》(《呐喊》主要描写农民和知识分子) 《祝福》《伤逝》——选自《彷徨》(《彷徨》描写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故事新编》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散文诗集:《野草》:独语式的抒情散文生命哲学如:《雪》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回忆性散文。如:学过的课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杂文集:“社会批评” “文明批评”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 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人的觉醒意识。 成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标志。 《阿Q正传》

《阿Q正传》是唯一的中篇小说,批判“精神胜利法”。这个封闭落后的农村流浪汉,有农民憨厚、质朴的一面,但更明显地具有偏狭、愚昧、盲目、无知、落后的一面。其最突出的性格是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 自我麻木的“精神胜利法”。 1.《阿Q正传》的创作特色 ①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作品将阿Q放在未庄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从而为阿 Q的“精神胜利法”的产生和滋长找到了合适的土壤。 ②精彩的细节描写。如赵府点灯的描写,出现在不同的段落里,使赵太爷的吝啬 贪小的性格一层深一层地从三个“例外”里反映出来。这种精细入微的描写,刻画了地 主阶级卑污的灵魂。 ③强烈的批判与讽刺特色。小说不仅有头有尾两部分的议论,其他许多地方也都 穿插着议论成分。这些议论诙谐而精辟,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批判、讽刺色彩, 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战斗的思想家的特色。 ④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练,饱含幽默感,有好用反语,喜欢夸张,显示了 作者卓越的语言艺术。 文学研究会 时间: 1921年成立于北京 地位: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阵地:茅盾主编《小说月报》 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清、冰心等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重视文学揭示社会问题 和批判社会现实的功能 冰心 冰心原名谢婉莹,被称为“世纪老人”,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的爱的哲学:母爱、童真、大自然+爱祖国 ?作品:诗集《繁星》《春水》;通讯散文《寄小读者》——中国儿童文学奠基之 作 散文:被称为“冰心体” 用书信体形式向少年读者报道自己身处国外的生活和心态。笔调轻盈、文字隽丽、感情细腻,既发挥了白话文流畅的特点,又兼有文言文凝练简洁之长。

中国画以形写神

教学目标: 1、通过“马”的线索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主要特点有所了解、产生兴趣。通过对“美”的追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中国美术作品中的以形写神,及象征意义的表达。教学难点: 中国画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总结。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本 教学过程: 长河漫步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二、欣赏视屏资料,引出话题 1、马与人类的关系,马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武力的象征——秦始皇兵马俑(特点,价值) 2、马在战争中的作用——名将与名马(项羽、关羽、秦琼等人的坐骑,学生回答) 霍去病(可以让学生结合历史叙述故事)---引出作品《马踏匈奴》(地位、艺术特点、风格、)第一次提到形与神3、由《马踏匈奴》引出《马踏飞燕》重点讲述优美的

造型、独特的想象力——中国旅游标志。与外国作品的比较——想象力 4、(设置问题)中国古代专门考察画家想象力的题目1踏花归来马蹄香,马蹄的“香”如何体现?2野渡无人舟自横,舟的“ 横”如何体现?3深山无人藏古寺,古寺的“藏”如何体现?——含蓄的美。——想象力 5、小结汉代以前的艺术特点,存在形式。 社会的进步使中国绘画进入了新阶段。(纸的发明,理论的完善等) 6、唐朝绘画的“马”体现了中国绘画的以线造型,同时传达了时代的风貌——盛世的肥美、宽大 (设置问题)唐朝的盛世景象如何通过美术作品来体现? 7、宋代绘画的“马”对比例,神态线描、墨染这说明在技法上除继承传统之外,又精研马的比例,神态,而使画马艺术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以线造型与外国绘画的光影块面的对比) 8、(设置问题重点讨论)文人画家介入画马使画的内容寄托了人文情怀,人文情思。结合课本提示独立欣赏元代任仁发的《二马图》 9、明代画马有成就的不多。大多是摹拟宋,元笔法,缺少新意,缺乏独创性。画马有意大利人郎士宁他的特

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以形写神

美术《以形写神》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人物画 以形写神 的艺术特点,感受祖国文化独特的精神风貌;学习运用水墨人物画的基本技法,尝试表现简单的人物。 课前准备:演示和作业用的国画工具以及欣赏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关于课题 以形写神 的谈话: 1. 词义理解的讨论。(出处参照 资料库 ) 2. 以《藏族舞蹈》和《戏剧人物》为例展开讨论,理解形和神的概念。 小结: 以形写神 是传统人物画重要的审美标准,即通过足以显现人物内在本质的外形的描写,真实地展示不同人物的性格、个性与内心世界,同时也揭示其品格,反映其社会属性,并给予或尝试新的审美判断。 《藏族舞蹈》和《戏剧人物》 字幕 二、欣赏分析 《太白行吟图》欣赏要点: 1. 画面感受:简约造型和空白的处理所营造的气氛。 2. 诗人的神态:沉浸在无际的冥想之中。 3. 了解写意画的特点,感受线条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以及流畅的运笔,转折顿挫;墨色随着线的流动产生浓淡干湿的变化呈现出的丰富效果。 《太白行吟图》以及局部 三、临摹体会 教师示范,讲解要领,学生选择教材提供的人物画作品进行临摹,体会运用笔墨的感受和人物神态的表现。 古典音乐背景 四、展示评价 展示自己的作品,交谈临摹过程中的体会和对自己的评价。 教师总结,布置下节课的准备工作,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运用水墨的基本技法,尝试表现人物,并通过人物造型、背景和道具表现意境,传达思想感情。 五、赏析作品、讲解创作表现方法 赏析提示:(作为学生讨论的参考导向) 小孩和小乌龟描绘画题明示的事件,认真的神态表现儿童的天真幼稚;植物的点缀表现季节和院落环境;大片空白营造了凉爽活跃的氛围,留给我们想像的空间。 伯乐的眼神与 相马 的主题;衣着打扮与人物身份;构图:人物、马和款识的位置关系,改变它们效果会怎样? 笔墨运用特点:线条与大块水墨形成对比;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用线自由,不拘形似。 小结。(参照教材的提示) 《学步》 《相马图》 六、尝试创作 1. 学生议论:画什么?怎样画? 2. 创作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教学活动任务 七、作业评价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记知识点及作品作家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填空题 现代文学部分 1.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第二卷更名《新青年》)。 2.《青年杂志》1915年第一卷第3、4号上连载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揭示了文艺进化论是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 3.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是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的胡适论文《文学改良刍议》,深入地阐述了他的“八事”,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 4.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5.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革命文学的宗旨,强调“国语的文学”也就是文学工具的革命,是新文学建设的第一步。 6.林纾连续发表了两篇文言文小说《妖梦》和《荆生》,以影射的形式痛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的文学革命的主张。 7.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是新文化激进派的大本营,五四退潮后南京的东南大学和《学衡》杂志是新文化保守派的根据地。 8.胡适在192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 9.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是新诗摆脱旧诗集窠臼的标志性作品。 10.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4号上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从此诞生了中国文学体裁的一个新品种—杂文。 11.1919年3月,胡适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在《新青年》上发表,宣告了中国自己创造的第一部话剧剧本的诞生。 12.1921年1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北京诞生。 13.王鲁彦是“乡土写实派”的代表,废名是“乡土抒情派”的代表。 14.在中国的话剧史上,第一个值得纪念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由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等组成。 15.1922年,田汉创办了《南国》半月刊,从此进入了他的长达8年之久的“南国”艺术时代。 16.1921年6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美文》,指出国外美文的相关分类。闻一多的“新格律诗”具备的三美要素为“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17.现代诗派得名于1932年5月施蛰存创办的《现代》杂志。 18.1928年2月《创造月刊》第一卷第9期发表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与《文化批判》第2卷上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两篇文章,可以看作是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向第二个十年过渡的宣言。 19.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宣告成立,鲁迅做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演讲。 20.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体现了“丰收成灾”主题的三部小说是:茅盾的《春蚕》、叶紫的《丰收》和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 21.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活动和文学创作,分成了国统区、沦陷区和解放区三大板块。 22.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汉口成立,提出口号“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23.“好一记鞭子”指的是《三江好》、《最后一记》和《放下你的鞭子》三个作品。

《以形写神》教案

《以形写神》教案 【本课背景】 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践教科书湘版美术教材在我校实施多年,这本教材是在新课标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编写的,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在本课中,教材设计注意把美术知识的学习和生活人物相结合,通过精选的优秀作品,课堂活动和学习提示等内容,打破学生对中国传统画的刻板认知,培养学生积极开放,大胆尝试的思维,了解中国文化。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案对象是八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于新鲜事物有学习的热情,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表现欲望较为强烈。但之前学生对中国画了解较少,对人物形体也不太熟悉,根据这些特点,本课教案采取以老师为主导的方式,通过介绍中国人物画,笔墨技法,示范等来带领学生学习。 【教材分析】依据课程规范基本理念,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以及“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案活动建议,教材围绕中国传统人物画“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通过欣赏作品、学习技法和尝试水墨人物画表现几个方面设置教案活动,旨在使学生在学习和了解中国画表现技法的同时领略祖国文化独特的精神风貌。【教案目标】 1.能够联系生活运用中国画知识评述人物画作品。 2.能够运用笔墨技法大胆表现人物形象。 3.能够在学习活动中真实表达自己的认识,观点,和情感。 【教案重点】 学生从课程中学习到用笔墨表现人物形态的方法。 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运用中国画知识评述人物画作品。 【教案难点】

运用笔墨技法大胆表现人物形象。 【教案方法】 多媒体辅助的欣赏导谈法,作品对比赏析讨论法,视频直观感受法。 【教案程序】 一·欣赏视频切入课题(5分钟) 自我介绍:同学们好,我是汪老师。今天由我来为大家上课,很高兴能够认识大家,希望我们能够度过愉快的一节课。在课程开始之前,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同学们听说过庄周梦蝶的故事吗? (回答:有) 那你们是从什么途径知道这个这个故事的呢? (回答:书本,成语) 今天老师用一个特别方式来 播放视频(中国传统水墨动画《庄周梦蝶》)2’25 “好的,短片看完了,有没有同学可以谈谈看完后的感受”(中国画传统优美等) “画面里又有哪些元素构成呢”(山水,花鸟,人物) “是的,这位同学说到了人物,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中国画更

以形写神 形神兼备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2011-11-29 16:39:59 292011/11Nov29 ——读金旭(胡鹏图)的写意人物 唐代是中国人物画的鼎盛之时,自唐以后,人物画逐渐开始走向式微。在经历了宋、元、明、清时期的平淡与消匿之后,人物画在20世纪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并且重新走向了辉煌。这个转变表现在以写生为手段,以笔墨与素描的完美统一为技法,以关注现实生活人们为对象的现实主义绘画。金旭的写意人物画不仅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之路。 在人物画的创作上,金旭提倡生活的不断积累,技巧的刻苦锤炼,加上品格的磨砺和思维的训练。这样,艺术家才能“胸有丘壑、成竹在胸”,进而臻于“神与物游”之境,也就是把美的判断告诉观众,与观众共同树建真、善、美的情操。在技巧上, 他曾对中国历代优秀画家的作品多所揣摩和探究,遍临唐宋元名迹,

及至明清,又于西画之造型能力,亦颇用功,复于当代艺术大师的熏陶下,涉猎益广,为其人物画的继承创新,打下了雄厚而又坚实的基础。因此他才能食古而化,开辟新境界。加之其文史的精晓,气质的操砺,故于创作中宏内博外,物我两忘,直取事物的神髓。 多年的绘画悟道和潜心研习中国先贤著作, 令金旭舍弃那些矫揉造作, 直 取内在气韵和绘画精神, 笔锋简洁, 凝练, 传达出一种气度, 那是对绘画精神领悟直取内在本质的怅然, 也是对传统文化洗练表达的愉悦。中国画是即兴的, 特别是写意画更是直抒画家心意, 意在笔先, 笔笔皆为意。金旭的思想、才情以及感受都在一气呵成之中抒发得淋漓尽致。思想因为有了哲学的高度而深邃, 有了美学的深度而充盈, 金旭绘画具有这样的内在深度, 这是古为今用, 心解气和的艺术表现, 也是最为真挚的艺术表达。 在某种意义上说,金旭的水墨人物是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精髓的继承与发扬,他在创作中强调笔墨的简约与表现力,注重作品的文化内涵与书卷气,情趣盎然,反映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迷恋。他的水墨人物创作,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心理的绵延。画家或痴迷于传统,或倾心于现状,皆尤其性情之源。金旭生性沉静少言,心地淳厚,他画“万物静观皆自得”、“澄怀悟道”,其人也如此,既画其心境而已。“以形写神”深入其理、至于其性,是金旭人物画创作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他画人物无须起稿, 挥洒自如,一气呵成,生气盎然,神彩飞扬。 金旭的绘画作品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 这样的人文关怀精神更进一步讲是艺术和当代社会、当代精神的体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美无言, 然而在这一切的后面却是金旭的大爱无限, 由此体现出其深爱民族家园的人格意志 和赤子之心。在金旭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 从道德层面升华到艺术形象上的崇高感, 以及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发自内心的敬畏之情。诗意化墨法之渲染而成为神采, 丹青得学问之滋养而成为绝艺, 这就是金旭泼墨人物画给予观者的有容乃大的

贾平凹人物及作品简介

贾平凹人物及作品简介 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他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文论集》等。 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1997年获法国女评外国文学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明朗自然。 贾平凹毕业於西北大学中文系,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包括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贾平凹与他妻子韩俊芳同是丹凤县棣花镇人,两人婚姻之美满在贾平凹的文中表露

无遗,女儿倩情亦是贾平凹之深爱。贾平凹喜吃杂粮野菜,不动膏粱腥荤。平生无什么特别嗜好,唯独喜爱每日转动笔杆子,硬使当今文坛浪飞潮涌,无日安宁始心足。国外人士均誉他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摸鱼捉鳖的人》、《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玩物铭》等。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那份坦诚、不摆架子、不高调等性格,亦是他赢得读者的方法之一。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他不单只在乎自我领略,亦愿把这审美路径向读者介绍及实践。

顾恺之“以形写神”论辨析

顾恺之“以形写神”论辨析 【摘要】从魏晋南北朝到20世纪初的近两千年来,画家、理论家在阐述顾恺之的绘画美学思想时,都只云其“传神写照”或者“传神论”的命题,从未提及“以形写神”的观点。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后,有不少学者在谈及顾恺之的时候便兼谈“以形写神”论,此观点逐渐被放大,最终形成目前的只要一提顾恺之,就会云其“以形写神”的现象。其实,顾恺之根本没有提倡“以形写神”,这仅仅是在半个世纪的美术史研究中形成的误读。 【关键词】顾恺之;以形写神;传神 顾恺之,东晋时期画家,著有《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论画》等,(1)此外,《世说新语》中也有顾恺之论画与他人对其绘画品评的若干记载,影响甚大。一直以来,顾恺之与“传神写照”的命题是紧密相连的,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后,有不少学者又给顾恺之加上了一个“以形写神”的艺术观,且大谈特谈。他们的论据有二,均出自《论画》,其一为:“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趣失矣”;其二为:“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厚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1](p45)。下面我们对其做一详尽的考证。 首先,我们从宏观上着眼于《论画》一文,它是一篇专门论述如何临摹古画的文章。那么,在临摹古画时当然要做到一丝不苟,不得有所主观的改变,这样才能完全忠实于原画,且顾恺之在文中还讲

到了如何选绢、放绢(放置在摹本之上)以及具体行笔的技巧等等临摹时必须注意的事项。其云:“素丝邪(斜)者不可用,久而还正则仪容失。以素摹素,当正掩二素,任其自正而下镇,使莫动其正。笔在前运而眼向前视者,则新画近我矣。可常使眼临笔止,隔纸素一重,则所摹之本远我耳。”[1](p44)而上述认为顾恺之“以形写神”的两个论据均同属于这一篇谈如何临摹的文章——《论画》,所以,依此来判定顾恺之提倡“以形写神”的艺术观很明显是不可取的。众所周知,创作绘画和临摹古画是有很大不同的,范玑《过云庐画论》云:“临有对临、背临,用心在彼,……临有我则失真。”[1](p427)此句之意为临摹时必须达到无“我”的状态,而创作时则需要处处有“我”,松年《颐园论画》中云:“吾辈处世,不可一事有我,惟作书画,必须处处有我。我者何?独成一家之谓耳。”[1](p455)可见,临摹与创作中“我”所占的成分之差别。因此,用论述如何临摹古画的文章中的一段文字、甚至是个别字眼来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艺术观点,显然有待商榷。 其次,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再来审视所谓的论据一,此句“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趣失矣”的大致意思为:凡是活生生的人,没有拱手作揖、睁目凝视而前面没有具体对象的,画家仅仅通过所画对象的形体来写神、传神但是眼前无所对,那结果是达不到传神的目的。在此,举个实例作为解释,笔者受邀出席一个绘画展览,偶见一工笔野趣图,画一只猫低头凝视,并以双爪按住蛐蛐,意趣十足。然细看,却发

刘禹锡人物及作品简介

刘禹锡人物及作品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称:“彭城刘梦得,诗之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如梦得‘雪里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句之类,真谓神妙,在在处处,应当有灵物护之。”他有写时事之作,如《平齐行》、《城西行》、《平蔡州》等。另外,他感世伤怀、托物寓情之作甚多,如《养鸷词》、《聚蚊谣》、《读张曲江集作》、《有獭吟》、《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等,都反映他虽受打击而气骨桀骜、毫不屈服的精神。他的怀古诗语言平易、意境深远。如《金陵怀古》、《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等,皆为人们传诵,而尤为后人称道的是他学习民歌的成绩卓著,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生平详见《新唐书》卷一六八。有《刘宾客文集》。陋室铭【题解】 本文为一散文。最初见于宋王象之所撰《舆地纪胜》。作者在洛阳有故居“陋室”。开成元年(836),其回洛阳担任分司闲官,作此铭以自励。抒写了作者虽身居陋室,却怡然自乐,洁身自好的情趣。铭,一种警戒兼褒赞性韻文。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题解】 见《刘梦得文集》。宝历六年(826),作者由和州刺史调任洛阳,北返途经扬州,时白居易因病罢苏州刺史回洛阳,二人相遇。白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作者以此诗酬答。诗述巴山楚水,播迁二十三年,旧游零落,人事变迁。然而新旧更替,荣衰

以形写神

以形写神 以形写神 ——兼谈顾恺之的《列女传》 东晋顾恺之是绘画与理论双栖的大画家。因为年代太过久远,流传下来的作品太少,我们只能管中窥豹——观其一斑了。他的代表画作有《列女传》、《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他的理论著作有《画说》、《魏晋胜流画像赞》、《画云台山记》等;他提出的观点最著名的有“以形写神”、“迁想妙得”、“传神写照”等。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是他在自己艺术探索中的理论总结,他既用这几个字道出了中国画的秘密,又指出了中国画的参照标准,更何况他以画说话,令人信服。后世有建树的画家无不对这几个字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精彩的演绎,可以说,他这个理论影响了整个中国画史。“以形写神”到底蕴含着多丰富的意蕴?要找到答案是不容易的,试述一己之见。我以为可以直接解读字面,分开来谈,因为古文是不标点的,解读的可能性多,弹性也大,没有断章取义之嫌。下面分别谈谈“形”、“写”、“神”三个方面。“形”是绘画语言的本体所在,它是通往绘画王国的必由之路。形过不了关,其他的无从谈起,“毛之不存,皮将焉附”?!顾恺之在形上下足了功夫,还提出了著名的造型理论“迁想妙得”。据说他在为裴楷画肖像的时候在颊上添画了三笔,

使得裴楷形神相得益彰。在东晋没有像如今的写生一说,有谁为了画个像傻坐在椅子上等人画?采取的方式是,画家通过悉心观察形成总体印象,再以表现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想见这样“步步走,面面观”才能“全其神气”的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应该是画家的意象,是他根据自己对对象的理解创造出的形象!怎么“迁想”?在画家学养积累和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去想象,为恰到好处地传达出对象神采所作的艺术加工。无独有偶,他在画谢鲲的时候,将谢鲲置身于山石之中,说这样做可以表达出谢鲲的胸中丘壑,磊落情怀。不论是单个人物形象的推敲还是合理地为人物形象添加背景都说明 了顾恺之对形的处理很成熟很高明。为了让形更耐看,他对细节的处理也有过人之处而为人津津乐道。他画人有数年不点睛的习惯,说“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之中”,一点睛会把人的精魄带走;殷仲堪有白内障不肯让顾恺之画,说他残惭不入画,顾恺之告诉他用飞白法点睛保证让他满意。这些传说非常精彩,令人遐想,非常具有启发性,略微遗憾的是这些作品都没有流传下来,让我们的期盼没有落脚之处。 所幸的是,他有上文提到的三件作品的摹本流传了下来,让我们可以对着“下真迹一等”的作品面前感受作者笔下的精彩。比如说,《列女仁智图》长卷的单个人物造型饱满,组合人物造型顾盼有致,人与景的搭配恰到好处,"有形处以笔造型,无形处以形造笔",虚实嵌接咬合浑然一体。具体而言,

以形写神

以形写神 一、教材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以及“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建议,教材围绕中国传统人物画“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通过欣赏作品、学习技法和尝试水墨人物画表现几个方面设置教学活动,旨在使学生在学习和了解中国画表现技法的同时领略祖国文化独特的精神风貌。 针对作品中人物的神情姿态的表现和水墨技法的运用,为教学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引发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关注和思考,通过欣赏教学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人物画作品的表现方法和特点。 在人物画作品的欣赏感受中,对人物画的立意、造型和笔墨表现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关的提示,为尝试表现的教学活动提供指导。尝试表现从临摹开始,教材为学习提出了技法和情感两个方面的要求。临摹学习适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水平,避免了空洞的技法理论学习。围绕人物画的主题表现展开,通过作品提示,从提取素材、表现典型、环境渲染以及人物性格、内心世界的刻画等方面阐述了创作表现方法。“活动二”的学习任务是:以成语故事、神话故事或历史故事中的人物为素材尝试表现,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知识的途径。 “资料库”:介绍传统绘画理论和有关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传统人物画的历史渊源。 “学习大空间”:介绍工笔画知识,引发学生产生进一步完整地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兴趣。 通过学习,学生对中国传统人物画“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有一定的了解,能够使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表现简单的人物,并通过人物造型、背景和道具表现意境,传达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传统人物画“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感受祖国文化独特的精神风貌;*学习运用水墨人物画的基本技法,尝试表现简单的人物,并通过人物造型、背景和道具表现意境,传达思想感情。 三、教学思路 1.教学题材 叶浅予的作品《藏族舞蹈》运用纯熟的线条,勾画出灵动的舞蹈动作。中国画表现人物要求一气呵成,所以对人物造型的准确、深刻理解便成为水墨人物画的基础。使学生理解造型基础的重要性,懂得“胸有成竹”在中国画表现中的意义。韩羽的作品《戏剧人物》运用泼墨技法,表现了舞台上的张飞刚毅、憨直的艺术形象,造型夸张,气势非凡。墨色浓厚苍润,用笔洒脱飞扬。墨色的变化是中国画的重要特点,注意引导 诔⑹匝 爸凶邢腹鄄焖 谛 缴系谋浠 惺芎吞寤崮 牟煌 愦巍? 分析梁楷的作品《太白行吟图》,了解写意画的特点,感受线条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以及流畅的运笔,转折顿挫;墨色随着线的流动产生浓淡干湿的变化呈现出的丰富效果;微睁双目、喃喃吟颂的面部表情,以及简约造型中空白的处理,体会诗人沉浸在无际的冥想之中的心境。

2、《以形写神》教案(八下)

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备课(湘教版) 备课人:朱萍萍 课题2、以形写神—欣赏与临摹体验 课型欣赏·评述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1、能够联系生活运用中国画知识评述人物画作品。 2、能够运用笔墨技法大胆表现人物形象。 3、能够在生活中真实表达和表现自己的认识、观点和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1、了解中国传统人物画“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感受祖国文化独特的精神风貌; 2、学习运用水墨人物画的基本技法,尝试表现简单的人物。 教具 准备 演示和作业用的国画工具以及欣赏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 关于课题“以形写神”的讨论: “以形写神”中的“形”和“神”各指什么?它 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形”是指反映客观现实的外在形象,“神”是 指内在的精神本质,指人物的内心活动;神以形为依 据,形因为有神而生动。通过生动的人物造型准确的 刻画人物内心活动,两者达到高度统一,这就是“形 神兼备”。 下面我们通过作品的赏析进一步理解中国画人 物表现“神形兼备”的特点。 二、理解中国画人物表现“形神兼备”的特点为目的 的欣赏活动 1、赏析《韩熙载夜宴图》中一组乐女的描绘, 媒体运用 毛笔、墨汁、调 色盘、毛边纸、 宣纸等 《韩熙载夜宴

分析“形”与“神”之间的关系,理解中国画人物表现的突出特点。 赏析要点: “形”—端庄优美的姿态,身体及各部位的朝向,坐姿各异;人物的组合变化以及呼应关系体现在高低错落和疏密间隔,使平静的画面不乏动感。平静的面部表情,高雅协调的色彩表现;工笔细致刻画的表现特点。 “神”—乐女专注的神态,画面营造的优雅气氛中回荡着悠扬的乐曲声。 2、以《魏晋画砖》等简洁生动的人物造型为例提出问题,理解神似和形似的关系以及“似与不似之间”等中国画表现特点。 赏析要点: 质朴的绘画风格,生动简洁的人物造型,惟妙惟肖的人物神情刻画; 时代特征和日常生活情景,时空表现、道具、景物的处理手法; 笔墨线条的运用和效果。 3、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描述人物神态,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三、尝试临摹人物画 1、回顾前面国画技法知识,强调“写”的用笔方法,注重刻画人物神态。 2、教师通过示范讲解绘画步骤以及用笔方法,在学生临摹过程中进行指导。从运笔笔锋、提按、转折等技法入手,先临摹,再自主选择人物造型进行练习,为水墨表现作铺垫。 3、展示作品,学生交流临摹尝试的体会;对控图》局部 《魏晋画砖》《清明上河图》《挖耳图》 毛笔、毛边纸等国画用具

以形写神

聚焦人物刻画——以形写神 教学目标 1.了解大师们的风骨神韵。 2.把握以形写神的人物描写手法,学习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等手法描写人物。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真情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应用到写作当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第三单元的课文中,我们认识了鲁迅笔下的长妈妈、杨绛笔下的老王、李森祥笔下的父亲,他们的身上闪现着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我们向善、务实。今天,我将带着大家认识几位大师,学习如何通过以形写神的方法刻画大师风骨。 二、什么是“以形写神” “以形写神” 是指要求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抓住人物外部的典型特征,表现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使人物血肉丰满,形神兼备的写作方法。 简言之: 形就是你看的一些表面性的东西,或是感知的东西。 神呢,就是实质性的,由形而深处表达的东西! 就是用表面的写内在的。 示例:下面语段中描写“形”的句子有哪些,思考要表达的“神”是什么?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三、重点阅读《记傅雷》,归纳以形写神的方法 (一)运用浏览、扫读、跳读等方法,阅读《金岳霖先生》,完成下列任务:

1、勾画出文中写了金岳霖“形”的句子。 2、思考:这些“形”的描写,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3、这些“形”写出了金岳霖什么“神”? (二)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归纳“以形写神”的方法: 1.以肖像绘神 2.以语言显神 3. 以动作见神 四、小组合作进行类文《记傅雷》、《忆萧乾先生》、《谒见哈代的一个下午》阅读品味,填写下面的表格。 五、交流展示 六、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请选择最想写的情境,借助肖像、语言、动作中的一个或几个方法描写一个人物,通过绘“形”来刻画其“神”。 参考:

介绍古代作品中的人物(辅导资料)

介绍古代作品中的人物 一、习作要求:1.你准备介绍哪个人物?你介绍的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你对这个人物的评价、 态度怎样?你向大家介绍他什么事迹?2.题目自拟。 二、例文。 (一) 诸葛亮其人 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神话般的故事和他一起在历史长河里闪着耀眼的光芒。他是成功的象征,“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但他偏偏遇上了一位扶不起的阿斗,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慨叹和唏嘘。 他原本只是个隐士,他念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躬耕于南阳,一心只想过着“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的生活。可是,他这样的智者,历史是不会让他如蜉蝣一般消失,于是演绎了“三顾茅庐”的佳话。 他足智多谋。初出茅庐就火烧新野,即使是曹操手下“八虎骑”之首的夏侯惇也落得狼狈而逃。他巧借大雾,草船借箭,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周瑜陷害他的美梦破灭,同时还大大挫伤了曹军的锐气。他六出歧山,屡战屡胜,使魏军中首出一指的司马懿也闻风丧胆。 他大智大勇。面对兵临城下的15万大军,依然笑容满面地在一座空城上悠闲地弹琴。为了孙刘联盟,他泰然入吴,虽然他知道那里有周瑜的百般刁难,甚至是生命危险。萌葭关下,为了刘备的事业,他毅然决定冒刀光剑影,前去说服马超投降。虽然最后去的不是他,但我仍然不得不佩服他勇气可嘉。 但他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犯错的时候。一个马谡,一个魏延。前者言过其实,他却委以重用,只因为马谡读了一肚子的兵书,谈论起来滔滔不绝;后者是难得的将才,他却固执地认为“延脑后有反骨”,总是不能用人不疑。恐怕在这一点上,比起刘备和曹操,他要稍逊了一筹。他太谨慎,偏偏他又遇到了那位“安乐公”,纵然他是“两朝开济老臣心”,仍不免使天下英雄常有“泪满襟”的慨叹。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个无奈的隐士,一个有超人胆略和杰出军事才能的英雄,一个不免留有遗憾的悲壮之士。 (二)我心中的诸葛亮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而我唯独欣赏着一个人. 此人“心悬八阵图,目击三分鼎”。是的,诸葛孔明,正是这个人.当今,用来形容孔明的词汇实 在太多了.我们已经不能用“英名”、“伟大”来形容孔明了.在众人心中,孔明就像是一个神。 还记得他在隆中的高谈论阔,还记得他草船借箭的智慧,还记得他巧使空城计,还记得他舌战 群儒时的自信,还记得他“两表”只为酬三顾的忠义,还记得他临死前的感慨! 这一幕幕,道出了 他的智慧,演绎着他的神话般的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