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教材、用教材教、不用教材教
如何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如何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作者:徐维军来源:《江苏教育》2010年第03期一、正确理解“教材”“材”是指完成某项工作所需要的基础性材料。
教材,就笔者理解应当是教师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知识、带领学生亲历科学过程所需要的基本材料,是科学教育的专家们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教学者提供的基础性材料和基本素材,或者说是为组织科学活动提供的一种范式,一个样本。
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教材是可以更改、变化、重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等因素,通过对材料的取舍、增删和重组,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教材还是一个范本、例子,告诉我们的科学教师,某个科学现象可以用某种方式加以研究,他们只是提供一个例子来为教师提供思路,而绝不是唯一的方法。
所以,科学教师应该转变观念。
把科学教材当成用来参考的例子,或者是加工、重组的对象。
而不应视教材为圣经不可越雷池半步。
二、正确理解“教学”1教学要“以学定教”,要求我们不能固守教材。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用今天的理念解释就是要“以学定教”,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考虑学生的情况——知识基础、文化背景、能力结构、性格特点等因素,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2教学要“促进发展”,要求我们不能固化目标。
教学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应当是多层、多维、多向的发展。
这样一来,也就提醒我们: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面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要使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绝不可能用统一的方法、相同的手段来实现。
3教学要“师生共进”,要求我们不能单向发展。
新课程与以往课程改革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提出了“让师生共同成长”。
所以,对于教材上知识的传授是一个发展方向,其目的是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实现“三维”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通过对科学教材的解读、科学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生学习科学的氛围营造、教学手段的选择等来实现教师个体知识的更新、能力的发展、水平的提升。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
那么“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超出教材”?怎样才算是“超出教材”?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已经进行了几年课程改革的教师也感到困惑,觉得在实践中不好把握。
新的教材观为什么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由于旧的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上的指导思想不同决定的。
旧的教学大纲在指导教材编写时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忽略了知识与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所以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高标准,是“上限”,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突破这一上限,如果突破了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所以我们过去强调教师教学时要“紧扣教学大纲,紧扣课本”,正所谓“教教材”,教师能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就不错了。
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过去课本“繁、难、偏、旧”的弊端,要精选那些学生终生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低标准,是“下限”,强调书本知识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
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过程,是师生共同创生课程的过程。
因而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用好教材,还要超出教材,要开发课程资源,要整合课程资源。
所谓“用好教材”,就是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学好。
目前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偏差,有的教师认为这次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本知识不重要了,上课蜻蜓点水般涉及一下教材,虚晃一枪,很快就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搞一些所谓的联系实际活动,甚至整堂课都是一些与课本知识无关的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到下课时学生连书本上的基本知识都没有搞明白,这是误人子弟。
教材选用取向与不同的教材观

教材选用取向与不同的教材观(1)俞红珍【摘要】:在实践中,对教师如何选用教材一般存在三种观点:“教教材”、“用教材教”、“不用教材教”。
这三种不同观点反映了课程实施过程中三种不同的取向,即“忠实取向”、“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
教师对待教材的不同态度实际上也折射了他们不同的教材观。
作为新旧两种不同的教材观,“材料式”教材观和“圣经式”教材观在诸多方面都显示出迥然不同的特点。
但新的课程改革为教材观的转变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生存的土壤,“材料式”教材观将成为教师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教材;选用取向;教材观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基本要求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提倡教师利用教材创造性地教学。
教师被赋予了自主选用教材进行教学的权利。
“教教材”、“用教材教”、“不用教材教”的种种观点开始出现在教师日常生活话语里,这些不同观点实际上反映了课程实施的不同取向,也内在地折射出教材使用者不同的教材观。
一、教材选用取向教材在教师教学生活中到底占有怎样的地位,教师究竟如何应用教材?“不用教材教”、“教教材”和“用教材教”。
持“不用教材教”观点的人认为,即使最好的教材也剥夺了教师的创造性,因为那意味着那里有“一个专家”存在,它能为教师和个别学生解决问题,这样会导致教师的依赖性,产生“去技能”效应。
这种观点强调课堂教学独特的情景性以及固定教材对教师自主和创造性的束缚,预防教师被边缘化为技师的角色。
“不用教材教”完全依赖教师的专业技能,不为任何外在的东西束缚,自主开发教材,但这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又可能导致教学的随意和放任。
“教教材”则把教材当作教学的“处方”,迷信教材,相信“专家”或“权威”为他进行了一切教学决策。
他们认为教材即学科内容,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学科知识,教材本身成为教学的目标和归依,这样便窄化了教学的内涵。
显然,这是“圣经”式的教材观。
最后,“用教材教”的观点认为,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和辅助工具,但是不盲目地迷信它,而是依据具体教学情景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并自主开发出新的教学材料。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来进行教学活动。
对于教师来说,仅仅用教材进行教学是不够的,需要通过教教材的方式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对“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
需要明确两者的含义。
教教材是指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分析和梳理的过程,教师通过这个过程,将教材中的知识点、教学目标等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并为学生提供准确和系统的知识。
而用教材教则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来进行教学活动,通过讲解、示范、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
两者的关注点也不同。
教教材的关注点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解读和理解,教师需要通过教材内容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并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
而用教材教的关注点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提供相关资源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两者的目的也不同。
教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和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和学习基础。
而用教材教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不是简单的教学行为和方式,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角色和任务。
教教材是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和解读,是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而用教材教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是教师根据教材来进行教学活动,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依存的,只有教师既能够教教材,又能够用教材教,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
不过是不能过分依赖教材 。传统 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教材在
教 学 中 的重要 作 用 ,在教 学 过程 中教 师 多 是按 照 教 材 的 内容
照本宣科 , 有 的还要求学生去背教材 、 抄教材 , 把教材 看成 是 教学中唯一可靠 的教学资源 。这种认识和做法是错误和有害
的, 不 利 于培 养 学生 的创 新能 力 和 发 散思 维 能 力 , 不 利 于 学 生
造与开发 。
我们必 须认 识到 , 从教教材 到用 教材教 , 这 只是 一个课 程重心 的变化 ,即由原来的重点关 注教材到 重点关 注学生 ,
而 绝 不 是 要 不 要 教 材 的 根 本性 转 变 。 在 涉 及 教 师 的角 色 转 变
结构、 教 材前后 内容之 间的关系 , 教材在整个教 学 中的重要 方 面 , 教 师要 由原来 的知识 传授者 、 教材 的主宰 者转变 为能 地位等。 当然 , 我们研究教材不仅仅是要研究 教材 的形 式 、 教 力 的培育者 、 教学 的创造 者。 同时教师要注意用 教材教必须
堂教学。 这表面上看似乎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 但这是违背 了教育教学规律的, 没有基本的教学 内容 , 脱离明确 的教学 目 标, 完不成基本 的教学任务 , 最终也是一种失败 的教学。 教材是教学过程 中的一种重要 教学 资源 , 从我 国目前绝
大 多数 学校的实 际情况 看 , 也是不可缺少 的教学资源 。 教材 是教学 的专家经过反复的分析论证认真 编写 出来 的 , 是专家 集 体智慧 的结 晶 ,是 我们一线教 师的个人力量所无 法 比拟 的。 因此 , 我们教 师必须重视教材 , 认真研究 和分析教材 。 我 们 要分析和掌握教 材的 内容 、 教材 的编 写体 例 、 教材的知识
由“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引发的思考

我们说 “ 用教材教” 就是要用好 、 用活教材 。而创
含义并不难 , 但要真正做到并非易事 。 目前 , 新课程改 造性地 理解教材 是用好 、 用活 的基 本前提 , 研深研透 革正在 向纵深推 进 , 在教 学实践 中丢掉 教材 、 离 教 材是关键 。究竟 怎样 理解 和研 深研透教 材?近几 但 脱 教材或照本宣科 、 复述教材 和静态呈现教材 结果的现 年 , 随着课改 的深入 和校本教研 的蓬勃开 展 , 数学 界 象依然存在 , 其教学效果不言 而喻 。 些现象的存在 , 的同仁们 已探 索 出许 多行之 有效 的方 法 , 这 在这 里我
发展人 ”已在人们 的头脑 中形 成共 识 。以往那 种数 持 “ 以小 见大” 奠定 了思想 基础 。坚持 “ 以小见大 ” 就 学被认 为是 做 “ 术”的观念 已被 新的数学教育 观 是要从小 的知识点 的教 学上 , 到教育价值 的取 向 , 算 看 因为对学生来 说 , 教材所 提供 的 冲谈 。因此 ,我们 的教师也必须对 小学数学要有 新 想到促进人 的发展 。
的相 互兼容和现代数 学教育 的基本 走 向,更要从 呈 面 的不 同的知识点 。我们 在研读教 材时就不 能把它 现方式 上挖掘教材 的育人价值 。这是 我们在新 的数 们 割 裂开 来 ,而 是要 放 在 一 个模 块 或 结 构里 去 考
学教 育观引领下全 面审视教材 的基本要求 。 虑 。虽然 ,教材是 根据儿 童的年龄特征 和认知 水平
擦
隘重强圃
l
由“ 教 材 教 而不 是 用 教教材 " 引发 的思 考
李柱南 刘伟燕
用 这 《 学课程 标准 》 出 :教师应 创造性 地理解 和 严 重 地 违 背 了“ 教 材 教 ” 一课 程 理 念 。 数 指 “
“教教科书”与“用教材书教”之不同

“教教科书”与“用教材书教”之不同走人新课程以后,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理念是语文教学要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也即是“教教科书”到“用教材书教”的转变。
这一理念的实质就是要求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思想。
拓宽语文教学领域,“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课标语)乃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
那么,我们如何认识“教教科书”和“用教科书教”呢?总的来说,我认为二者有以下几方面的区别:(1)“教教科书”,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灌输知识为本位的;“用教科书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在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和方法的启迪。
如有教师在教《五彩池》一文时,大致程序如下:整体感知课文以后,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
例如,在处理第一部分的方法是:一读,整体感知,理解意思,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同桌交流,边读边记,准备复述;二想,画出重点的词语,感悟每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提出不明白的问题;三议,交流探讨,相互解疑答难;四读,有感情地读好这一段,并进行复述。
对第二部分的处理,如果是选择前者的老师,可能会重复第一部分的方面。
而选择后者的老师则采用了“导读”的方法,即首先提示学第一部分的方法,接着引导学生按此方法学习第二、三、四部分。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或启发诱导,或点拨明意,师生同舟共济,学生学得投入、学得有趣,不但达到了共性目标,而且使各类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这样处理,既完成了本段的学习任务,又掌握了阅读的方法。
(2)“教教科书”,指的是只要将课文教完就算完成任务;“用教科书教”,强调的是语文课要教的东西,不只是选文本身,而是包括通过对选文这个“例子”的学习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其操作要领是先教教材上的内容,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然后再向生活实践拓展(包括课内拓展与课外延伸)。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教材”是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授知识,过多依赖于教材上的教学内容,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教学内容;而“用教材教”是现今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念,它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是教材有效的整合、筛选和补充,以及创造性地使用。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教教材;用教材教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理念的实施深刻改变着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再到用教材教,这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变化趋势。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材一直被看作“标准”版本,教师和学生都围绕着教材的观点为标准,甚至对某些问题的表述都要以教材中的文字表述为依据,不敢质疑,不敢批判。
如此观念与做法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三维目标”方面的均衡发展。
新课程改革向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此,我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结合中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谈谈如何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思想观念方面的转变,如何有效的使用教材。
一、认识教材教材是教学必备的工具,从教材的使用价值来看,教材主要有三种功能形态:第一类是作为知识载体的教材,这种教材大多以知识的逻辑结构和体系为主,讲究的是知识发生过程的表述清晰程度和知识结论的科学与完整;第二类是作为教学活动规定性的教材,这种教材以教学活动的内容、过程、要求与指导为主,突出教学活动的操作程序、过程和教育性;第三类是作为教学资源的教材,这种教材主要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从这类教材中选取合适的内容自行设计教案,学生也可以从这类教材中选相应的学习材料进行自学或拓展知识。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材大多属于第一种,即作为知识载体的教材。
经过多年教材编写方案的改革,我国中小学教材的编写由“一纲一本”转变为“一纲多本”的发展趋势,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等等都依据新课程标准出版了许多不同版本的教材,呈现出百花争艳,各树一帜的新气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教材观上的理解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也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材观。
前者把教材当成“孤本”,是唯一的,后者把教材看作“范本”,是
可选择的;不仅如此,前者还把教材当成“死本”,是封闭的、权威的、 固化了的东西。 后者则把教材看作“活本”,是开放的、和鲜活生活的相联系的、可 以再开发的一种课程资源。
从教学行为上理解
教师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的阻力
历史遗留 由古至今,教师教教材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由四书五经到现在的数理化 等,教师已经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纵有心改变却无力回天。 外在干扰 首先,中国应试教育的现状决定了教育模式,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方式 存在弊端。其次,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更换频繁,往往一套教材教师们 刚刚熟悉了,新版教材又随之而来,无奈之下,教师最终选择放弃。 内在担忧 教师们担心“用教材教”会更加费时,耽误高考,而直接教教材更加简单 易执行,学生取得高分的可能性大、教师教学水平容易体现。
要以以下态度来对待教材 1.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结合教学目标和现有教材,选择具体教学素材。 这要求教师自身要深入理解教材,做到对教材“心知肚明”才能联系生活 实际,延伸教学 2.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多重价值。
创造性使用教材,不仅要明确知识的迁移价值,还要看到知识学习过程本 身的价值以及隐含于知识点背后的思想与情感
关于“教教材”、“用教材教”
和“不用教材教”的看法
学科物理
2015-11-26
1
论题背景浅谈
2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剖析
目录
如何对待教教材和用教材教
不用教材教的理解
4
3
1
相关背景
自打新课改以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便成了老师们的一句口头禅, 成了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时尚用语。但是,细究一下,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到底有何 联系,又有何区别?很多老师又说不清,道不明。于是带来的结果便是:“用教材 教”,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教教材”,却是“桃花依旧笑春风”。为此,作为 一名即将走上讲台的老师,我们迫切的需要懂得什么是教教材,什么是用教材教的 教学理念,这是迈向讲台最重要的一步之一。
2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剖析
从教育思想上理解
教教材是“书本”思想的体现。它信奉的是“教材中心论”和“知识本位
论”典型表征是:教材有什么,我们教什么;教材怎么说,我们怎么教;教材 有多难,我们教多难
用教教材是“人本”思想的体现。用教材教,却是对“人的本位”的回归
,教的内容不囿于教材,而是基于人的发展的需要。
教学案例1 课本教学(教教材)—课本有什么知识就教什么知识
这是一类典型的照本宣科式 教学,教师只注重课本上的知识 ,从头到尾,一字不漏的灌输, 不懂得联系实际,加以扩展,若 教学活动仅限于此当然是万万不 足的,学生所学仅限于课本,这 样就会沦为课本的奴隶,变为纯 粹的应试教育产物。但是,这种 教学模式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 我认为可以作为辅导教学的教辅 资料,用于学生课后自主复习、 查缺补漏。
有的老师追求个人崇拜,不用教材,甚至不屑使用教材,完全用自己的一 套教学资源。又或者对“不用教材教”理念理解不同,把过去的“以本为本” 改为完全脱离教材,导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小结:不用教材教只是一种教学思想,不同的人对此会有不同的看
法。有人认为不用教材就是完全脱离教材,摆脱教材的束缚,也有
人认为不用教材是一种极高的教学境界,在吃透了教材的前提下,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自行构建知识体系进行教学。
在我看来,不用教材教既要求教师摆脱教材的束缚又要求教师 吃透教材再进一步的开发新的教材,与时俱进。“不用教材教”的 “不用”在于不死用,要知道灵活的取舍。
谢谢观看
3.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教材体系。 教师应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 上,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和内容顺序,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
小结:新课标提倡教学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用教材
教,而不是教教材”,是要求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不拘泥
于教材的结论,让教材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资源。虽然教材可能
3
如何对待教教材和用教材教
为了更好的落实用“教材教”的理念,作为教师应当注重以下问题进行教学活动 1.要知道量力而行 教师应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相适应的教学理念,避免“东施效颦” 2.要注意因材施教 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3.要符合学科规律 对于学科知识要做到层次分明,层层递进的教学,不能“七上八下”胡乱填 塞 4.要符合认知规律 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实际的联系颇为重要 5.要注重教学效率 用教材教不代表教师可以忽略现有的教学评价方式—高考,注重教学效率尤
教学案例2 探究式课堂(用教材教)—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探究
探究式课堂体现了“人本”的 教育思想,教师已经基本掌握用教 材教,回归到“人的本位”。教师 依据课程标准,加以自身的实践以 及对课程的再次开发,使学生自主 地领会、探讨知识。她把教材作为 一种重要的中介并加以利用。教师 的作用不仅在于钻研教学方法,还 包括对教材的深加工,对教材的理 解与创造。是“以人为本”的教学 观的深入体现。
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教师必须研究教材,才能知道怎样用
教材。“用教材教”首先是“用”,不是抛开理解
不用教材不应该是完全的舍弃教材,教科书和教参凝聚着教材编写人员的 心血和智慧,吸取了广大教师长期教学实践中探索的宝贵经验,值得潜心研究 【案例】 在听课时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学生的书本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 课堂教学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教材,也不分析教材的内容。 【分析】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还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行为。 前者典型的行为特征是:把教材当成“东西”,把学生当成“容器”, 教师则是“搬运工”,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把教材这个“东西”搬进学生的“ 容器”里的过程,因而,“灌输”是教学的主打方式。 后者则不然,是把教材当成教学的资源,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教学
过程是在教师参与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