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5.2外交关系的突破优秀教学案例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5.2外交关系的突破优秀教学案例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5.2外交关系的突破优秀教学案例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案例背景以我国外交关系的突破为主题,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第五章第二节内容为基础。通过深入挖掘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策略: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如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结合时事热点,如我国当前的外交政策、国际地位等,让学生关注现实,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性和作用。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课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外交事业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通过分析我国外交关系突破的具体表现,使学生树立国际视野,提高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4.结合学生的讨论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如鼓励、表扬、建议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实中的外交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教师要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5.对作业进行总结和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背景和国内外形势,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我国外交事业面临的困境。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展示我国外交关系突破的重大事件,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外交成就。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2《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2《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设计
公告一发表就引起了世界震动,尼克松后来回忆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钟,但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新闻之一。所以基辛格机密访华的意义是什么?
1.预设一:同意
应对:美国想和我们寻求缓和,我们中国就愿意吗?
预设二:不同意。
2.阅读材料,考虑答复:中国国际地位的进步;美国长期实行的“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
3.如今请个同学我们介绍
一下1971年4月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次外交我们称为“乒乓外交〞。所以到了1971年4月26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变了,变成了美国乒乓球运发动在长城上的合影。〔展示封面〕
4.乒乓外交之后,尼克松来了吗?
那谁来了?
5.1971年7月基辛格机密访华受到了周恩来的接见,两人进展了会谈,会谈获得了什么结果?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局部…… ──1972年?中美结合公报?
美利坚合众国成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成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局部。 ──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
7.中国只跟成认一个中国原那么,并且成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合法政府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建交后,还要断绝和台湾的外交关系。
1.两位同学看对话,演绎:乔冠华 :“博士,你看今年这届联大我国能恢复席位么?〞“我得到消息,如今这个时候,联大正在对恢复我国席位进展表决。〞
基辛格:“我估计你们今年还进不了联大。〞
乔冠华:“你估计我们什么时候能进去?〞
基辛格:“估计明年还差不多。待尼克松总统访华以后,你们就能进去了。〞
乔冠华:“我看不见得吧?〞
材料一:十年后,到中国在核武器方面获得了重大进展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我们必须与他们有比今天更多的联络。假如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2外交关系的突破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2外交关系的突破优秀教学案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2.亮点二:问题导向,培养思维能力
我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还结合时事,将当前的国际形势与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突破进行对比,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智慧,以及我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贡献。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要点:
1.了解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关系的背景和国内外形势;
2.掌握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正常化过程及其意义;
2.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外交突破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角色扮演:学生站在不同国家的立场上,分析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高学生的同理心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时事联系:结合当前国际形势,让学生思考和分析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的时政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中美关系正常化对国际形势产生了哪些影响?
(三)小组合作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外交突破的原因和影响。例如,在讲述中日关系正常化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是什么?
2.中日关系正常化对我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
3.中日关系正常化对亚洲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详细讲解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正常化过程,以及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经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外交突破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同时,我会结合时事,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2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2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2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掌握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边倒政策的内容及其实践。
2.理解和掌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重大外交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分析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和调整,学会从国际政治经济角度审视我国的外交关系。
7.评价与反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发挥优势,改进不足。
8.价值观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பைடு நூலகம்,认识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在外交关系中的重要性。
1.帮助学生掌握本章节的重点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c.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事件背后的国际政治经济原因。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
a.列举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并简述其内容;
b.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及影响;
c.结合时事政治,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外交政策的认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时事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学习,整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边倒政策的内容和意义。要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2.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重大外交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并从国际政治经济角度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5.2外交关系的突破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5.2外交关系的突破优秀教学案例
3.结合现实问题:将当前国际形势与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突破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思考外交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问题导向
1.提出引导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系列有关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突破的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习惯。
2.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考与分析
本案例以问题导向为核心,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突破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3.小组合作,促进团队协作与交流
案例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讨论、分享中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引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突破的历史画卷,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兴趣。
"同学们,这幅画卷展示了一段我国外交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探索我国外交关系的突破之路。”
2.提问引导:向学生提问,了解他们对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关系的了解程度,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我国与美国、日本建交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外交突破对我国国际地位有哪些影响?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是怎样的?这一事件对我国的国际形象有何意义?"
2.汇报分享:鼓励各小组将讨论成果进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提高表达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2《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2《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设计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
4.回答:没有;基辛格来了||。
5.回答: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引导学生从多角
度去分析问题||,培
养学生分析问的
能力||。
通过对史料的分
析||,培养学生信息
提取与分析的能
力||。
通过表格梳理过程||,培养学生历史信息提取与概括的能力||。
再次呈现《时代周刊》封面||,是课堂结构更完整||,线索更清晰||。
6.为什么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到1979年中美建交||,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呢?这就和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有关||。我们通过1972年的《中美联合公报》和1978年的《中美建交公报》中对台湾问题的认识做一个对比||。美国在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和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中在台湾问题上的认识有怎样的变化?(展示内容)
材料二: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
赞成国: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缅甸、锡兰(斯里兰卡)、古巴、赤道几内亚、几内亚、伊拉克、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泊尔、巴基斯坦、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刚果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索马里、苏丹、叙利亚、坦桑尼亚、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南斯拉夫、赞比亚……
4.刚刚我们分析的了两点原因||,可以说是客观原因||,那么我们中国自己的主观原因有什么?
四、教学重点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外交关系的突破教案

外交关系的突破教案

外交关系的突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取得的重大成就。

(2)掌握我国在50年代取得的外交关系突破的相关史实。

(3)提高分析史料、认识历史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了解新中国外交关系突破的过程。

(2)运用史料分析法,认识外交关系突破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国际秩序的贡献,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2)5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关系突破。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意义。

2. 教学难点:(1)新中国外交关系突破的原因。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秩序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的成立。

(2)提问:新中国的成立对我国的外交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2)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关于外交关系突破的内容,准备回答问题。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新中国在50年代取得外交关系突破的原因。

(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讲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2)详细讲解5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关系突破,包括重大事件和意义。

(3)讲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意义。

5. 史料分析:(1)展示相关史料,让学生了解外交关系突破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2)分析史料,引导学生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秩序中的作用。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新中国外交关系突破的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3. 深入研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分析其在国际秩序中的作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设计

《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设计

《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外交关系的突破一、教学目标1.了解外交关系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理解外交关系的发展历程;3.掌握外交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类型;4.能够分析和评价不同国家间的外交关系;5.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教学内容1.外交关系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外交关系的发展历程;3.外交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类型;4.分析和评价不同国家间的外交关系;5.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外交关系的基本概念和意义(40分钟)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国际关系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外交关系的认识和想法。

2.介绍外交关系的基本概念(10分钟)教师讲解外交关系的定义和意义,并举例说明。

3.学生讨论(15分钟)学生讨论外交关系对国家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意义。

4.小结(10分钟)教师对外交关系的基本概念和意义进行总结,并布置下节课预习任务。

第二课时:外交关系的发展历程(40分钟)1.复习(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介绍外交关系的发展历程(15分钟)教师讲解外交关系的起源和发展,并列举重要历史事件。

3.学生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外交关系的发展和变化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4.小结(5分钟)教师对外交关系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并布置下节课预习任务。

第三课时:外交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类型(40分钟)1.复习(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介绍外交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类型(15分钟)教师讲解外交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类型,并进行案例分析。

3.学生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外交关系的优缺点及其应用。

4.小结(5分钟)教师对外交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类型进行总结,并布置下节课预习任务。

第四课时:分析和评价不同国家间的外交关系(40分钟)1.复习(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介绍分析和评价外交关系的方法(15分钟)教师介绍分析和评价不同国家间外交关系的方法和指标。

3.学生小组活动(15分钟)学生小组活动,分析和评价不同国家间的外交关系,并准备展示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学习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及其影响,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2、通过本期以来的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探究与合作学习能力。

3、通过预习要求,学生对本课重要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并有着浓厚的兴趣。

【教材定位】本节主要围绕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三方面展开。

其中,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的过程、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背景、概况及影响在教材中均有表述。

学生需分析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本节内容在专题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地位,既是对建国初期外交政策延续性的学习,也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外交政策与成就的讲述铺定基础。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1、简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基本史实,认识外交关系的处理以国家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2、探讨事件的历史及现实意义,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明确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美、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4、通过了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及中美建交的曲折历程,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重返联合国。

中美关系解冻及其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难点:中美关系解冻、中国重返联合国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复习: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怎样的外交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取得了哪些成就?生: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外交成就:与17国建交;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亚非会议。

师:6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面临险境,美国继续敌视中国;过去的老大哥苏联由友好合作到严重恶化(两个拳头打人)。

70年代,中苏关系继续紧张,而中美关系却得到改善,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要知道这一切的变化及原因,就让我们一起回到上个世纪的70年代。

一、拨云见日——重返联合国(一)概况展示图片:“乔冠华在26届联合国大会上”。

西方媒体称“乔之笑” “极富感染力”、“震碎了议会大厅的玻璃”,这是一种自信与自豪的笑。

师:为什么乔冠华会发出如此爽朗自信的大笑?生:……展示图片:11月1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前升起。

(二)原因师: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89-p90文字归纳原因。

)生:……教师总结:中国政府长期斗争;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许多国家的支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意义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有着怎样的意义?生:……教师总结:美国孤立政策破产,中国外交重大胜利;发挥更大作用,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增强第三世界力量。

那么,这之后中国还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二、跨洋握手——中美关系正常化(一)概况1、试探之旅——“乒乓外交”(以民促官)展示照片:“美国乒乓球运动员在长城游览”。

师:你知道该图片反映的是什么事件?学生回答:……师:中美关系的“解冻”在当时正需要一个契机。

毛泽东和周恩来得知庄则栋和美国队员交往的事后十分重视,当即拍板,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由此开始了“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2、旋风之旅——基辛格访华(官员交往)展示图片:“周恩来会见基辛格”。

3、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结束敌对、走向正常)展示图片:“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4、正常之旅—建交、邓访美(实现正常化)(图一:1979年1月1日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招待会上,中国驻美国联络处主任柴泽民和美国副总统蒙代尔共同举杯,庆祝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图二:为了进一步增进中美双方的了解,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于1979年1月28日至2月4日应卡特总统的邀请对美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受到了美国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90-P91页文字了解史实。

(二)原因材料研读材料一:十年后,到中国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我们必须与他们有比今天更多的联系。

……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摘自尼克松1970年2月对外政策报告材料二: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不仅以压倒性多数票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的决议,……从此,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更加活跃,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国际力量,国际地位举世瞩目。

——中共东营市委宣传部《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确立与恢复》材料三:1964年10月以后,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新领导,大量增兵中苏边界……1969年3月……苏联出动装甲车、坦克和武装部队,在飞机、大炮掩护下两次侵入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珍宝岛,打死打伤中国边防人员多名。

中国边防部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进行了自卫还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93)材料四: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由于经济增长趋于缓慢,又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得不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美国的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高中历史教材知识资料包》(2005年)师: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归纳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生:……教师总结:中国方面:国际地位提高;经济发展;中苏关系的紧张;有利于台湾问题解决和祖国统一。

美国方面:孤立中国政策破产;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经济增长缓慢。

改善关系是中美两国共同需求,符合两国国家利益。

(三)影响材料研读材料一: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摘自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材料二:(尼克松说)如果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它的七亿五千万人民参加,就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

――乔治・桑特尔《尼克松传》材料三:70年代初以来,中国同西欧(包括北欧和南欧)国家出现了建交高潮。

……中国还同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建立了外交关系。

……从1970年到1979年,中国同亚非拉5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93)师: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中美“跨洋握手”对中国及世界产生的影响。

生:……教师总结:是中国70年代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带动了更多国家与中国改善了关系,出现了建交的热潮(一大片);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基本完成同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直接推动中日关系改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师:中美关系正常化经历了曲折历程,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提示时间写出相应的事件。

时间事件1971.4美乒乓球队访华1971.7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2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联合公报》1978.12中美发表建交公报1979.1中美正式建交三、冰释雪融——中日邦交正常化二战后,日本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并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

当历史步入20世纪70年代后,中日两国也握手言和了。

展示图片:“1972年毛泽东和田中角荣的握手”、“1972年周恩来和田中角荣签署中日联合声明”。

师:上面的两幅图反映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P92,了解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相关史实。

师: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那么中美关系改善和中日建交对当时的中国和世界有何重大影响?生:……教师总结:对中国:提升了国际地位;为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对世界:有利于缓和当时世界紧张局势;促使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师:请思考影响外交的因素有哪些?生: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综合国力;意识形态。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学生回答),关于我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巩固练习】1、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基辛格说:“我想请你,让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

接纳的时间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B)A、欧洲国家日益走向联合B、第三世界国家的蓬勃兴起C、美国霸权地位江河日下D、西欧、日本不再对美唯命是从2、(2007天津文综,16)1971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

”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A)A、以民促官B、国际推动C、官方交流D、以官带民3、(2004全国文综Ⅲ,23)1972年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其重要背景是(A)A、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B、中美已经建交C、中苏关系正在得到改善D、“文化大革命”结束4、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D )①中日建交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中美建交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②①③5、上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三大成果是什么?有何内在联系?6、影响中美、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共同障碍是什么?应怎样扫除障碍,保障中美、中日关系健康发展?【板书设计】外交关系的突破一、拨云见日——重返联合国(一)概况(二)原因(三)意义二、跨洋握手——中美关系正常化(一)概况1、试探之旅——“乒乓外交”2、旋风之旅——基辛格访华3、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4、正常之旅——建交、邓访美(实现正常化)(二)原因(三)影响三、冰释雪融——中日邦交正常化【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