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重在养心 老人切莫迷恋养生
养生不要太痴迷

迷 。您 是 不 是 有 点 这 个 意 思
注 意 了
注 重 养 生 .注 重 身 体 锻 炼 固 然 是 件 好 事 。但 是 ,
一 是 养 生 活 动 要 适 量 您 老 伴 说 得 对 ,凡 事 都 不
从 心 理 学 的 角 度 看 ,如 果 一 个人 过 度 在 乎 养 生 ,过 度 在 能 过 就 说 运 动 养 生 吧 ,也 不 能 过 运 动 能 促 进 血 液
养 生 不 要 太 痴 迷
文 /马志 国 图片提 供 /刘 帅
、仁=二日 一 位 老 先 生 来 到 我 这 里 .和 我 说 起 了最 近 ! 遇 到 的 麻 烦 事 。
养生 为何养 出病?
我 是 个 退 休 的 人 ,今 年 63岁 了.本 来 家庭 生 活 挺 好 的 .没 想 到 因 为 爱 好 养 生 发 生 家 庭 矛 盾 .特 别 是 和 老 伴 的 矛 盾 。
叫 ”养 生 控 ”,说 的 是 对 养 生 有 特 殊 爱 好 的 人 .或 是 有 天 法 道 ,道 法 自然 顺 其 自然 才 是 养 生 的 理 想 境 界 。怎
养 生 情 结 的 人 .他 们 往 往 对 养 生 表 现 出 超 平 常 人 的 痴 样 才 叫顺 其 自然 7就 您 的情 况 说 .是 不 是 至 少 有 几 点 要
难 道 我 热 衷 养 生 有 什 么 不 对 o-57难 道 我 注 意 养 生 还 会 养 出 病 来 吗 7
养生也要适 度
听 了您 的故 事 .我 想告 诉 您 :养 生 没 什 么错 ,养 生 应 该 对 身 体 有 好 处 ,这 毫 无 疑 问 。恕 我 直 言 .其 实 您 自
担 心 .这也 放 不 下 ,那 也 挂 在 心 ,瞻 前 顾 后 .左 顾 右 盼 , 连 累 家 人 这 真 不 该 是 我 们 老 年 人 所 为 。就 您 的 情 况
养生重在养心

养生重在养心
养生重在养心。
清代的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说:养生宜早人若待老而保生,是犹贫而后蓄积,虽勤也无补。
因此,治有病不如治未病;疗身不如疗心;使人疗不若先身疗。
世界卫生组织也认为,个人健康长寿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因素,而60%则取决于自己。
有的专家地、还进一步指出,这60%中至少有一半取决于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养心之要在于心静。
内心的平静,是心灵深处的恬然、安谧、舒适和自在。
心静并非什么都不想,而是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恼,形无劳倦的一种精神境界。
大千世界,色彩缤纷,光怪陆离,充满了金钱、名利、美色种种使人心动神弛的诱惑,在浮躁与充满诱惑的尘世纷扰下,真正做到“恬然不动其心”,就能养神生慧,保持机体的稳定,使人健康长寿。
在距武汉60公里的水域,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小岛。
岛上有人口240 0人平均寿命85岁,其中百岁以上的寿星17人,堪称中国之最。
这里8 0岁的人能下湖捕鱼,百岁老人仍能去菜园种菜。
岛上民风淳朴,居民敦厚仁慈,性情温和;心胸宽广,万事通达;乐善好施,关爱他人。
与城
市相比,他们的光景虽不富裕,但衣食无忧,居民生活简朴,淡泊名利,知足常乐。
由于精神轻松,肌体的生理功能处于最隹状态,免役力高,抗病力强,病魔也要退避三舍,自然会延年益寿。
“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
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这句话至今还给人以警示和启迪。
早养生,早得济,早储蓄,寿才长。
中青年朋友们应明了这个道理。
养生首先要养心

养生首先要养心养生首先要养心。
养心贵在静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
养心务必要养德,德高才能神凝气定。
养心重在养神,养神说到底是净化人的灵魂。
如果你的灵魂始终是美丽的,那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
有研究表明,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
它提示我们,老年人养生,首先应当养心。
养心,是心理和生理的全面管理这里所谓养心,自然不是指保护好心脏,而是指调控好你的心态,包括思想、感情、情绪、意念,等等。
人的心态需要保持平和,犹如人的体温必须保持正常一样。
仔细观察生活会发现,心理失控对老年人的健康以及生活会带来多么大的危害。
有的人由于过分怀旧,整日沉浸在那些残缺的、苍白的回忆里,以至于对眼前的一切都毫无兴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无味。
有的人由于盲目攀比,总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别人,以至于悲观丧气,经常闷闷不乐,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郁症。
还有的人由于严重消极,老感到自己被社会闲置,被人们漠视,以致心灰意懒,颓废变态,毁蚀掉了自己的心灵和意志。
更有的人由于贪心作怪,总以为自己应当拥有更多的财物,应该比别人生活得更好,以至于放弃了对自己的约束,不该拿的也拿,落了个晚节不保的结局。
类似现象虽然大多事出有因,但不管哪一种,无不与心态失控有关,无不伤及身体健康,无不有损美好生活。
由此可见,养心对养生是多么的重要。
养心,做情绪的主人讨论养心,除了须弄清养心的重要性外,还应当思考如何去养心。
何以养心,恐怕谁也难以开出一个一应俱全的药方来。
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并不需要具体的答案,提出问题只不过是想藉此来达到沟通的目的。
思考如何养心,也当如此。
我们不妨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沟通:养心贵在静心情绪乃一身之主,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说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一点也不会过分。
要消除不良情绪,重要办法之一,就是要学会静心。
心静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健身。
静心的最佳途径是炼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
养生重在养心 养生重在养心 黄帝内经

[养生重在养心]养生重在养心黄帝内经心脏就是人的主机,所以我们养身应当贵在养心,养心要怎么养?心平气和就是最好的养心方式。
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介绍养生养心的方法,盼望可以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养生重在养心养生,在我国最早见于《庄子。
内篇》。
"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而"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义。
由此可见,"养生'的目的就是尽量延长生命时限,尽力提升生活质量,不断拓展生存空间(我国胜利放射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或许应是拓展生存空间之一举)。
近几年来,中医在国外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日热喷香。
究其根源,那是医学事业与时俱进、快速进展、返朴归真的必定选择,这更是中医和中医学内容博大、内涵精深、前景宽阔、潜力巨大、魅力无限的详细体现。
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
我国中医学传统的观点认为:"怒伤肝、思伤脾、喜难过、哀痛肺、恐伤肾'。
它告知我们,人的心理活动与人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定联系,良好的心情状态可以使人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人的某种功能或组织,引发各种疾病。
我们知道"肝、脾、心、肺、肾'都是人体的主要器官,是物质的东西;而"怒、思、喜、悲、恐'都是人的心情表现和条件反射,属于精神的范畴。
两者之间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既相互冲突又相互统一。
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人体物质和人格精神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科学的"养生'之道,更是宽松环境、幸福欢乐、益寿延年的关键。
养生重在养心。
养心,古人云:"天下根本,人心而已'。
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仁',而"仁'的核心是"善'。
人心善则施善行,能贯天地正气;人心恶则施恶行,必露污浊风尘。
养生贵在养心

养生贵在养心作者:高巍来源:《养生大世界》2014年第01期近期,《养生大世界》杂志进行了改版,突出了“养身、养心、养性、养眼、养神和养情”的“六养”主题。
这不仅有利于丰富刊物的内容,而且更加突出了中国特色养生文化的宝贵内核——对“养心”的重视。
在“六养”办刊宗旨中,“心”、“性”、“神”、“情”四个字,从字面上就能看出与“心”的直接联系;而“身”则是心外在的全面展现,在传统上,“身”往往称为“形”,这是养生的基础,身与心的关系紧密。
至于“眼”,虽然在表面上未显示出与心的关系,但一句“眼是心灵的窗户”,则形象地表达了二者的密不可分。
所以,《养生大世界》提出的“六养”办刊宗旨既兼顾了养生作为系统工程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又突出了其中的核心环节,把养生之根本——“养心”放在了突出重要的地位。
这是对中华养生优良传统的高度概括和生动总结,同时也为养生注入了灵魂,使其在坚持传统,突出特色方面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闪耀着中华文化的智慧之光。
在“六养”中,“眼”、“身”都体现的是内在的“心”,往往角度相近。
为了表达方便,这里暂收其归于一类。
于是,“六养”的相互关系,表述为:养心为核心,养形为基础,养神为关键,养性为目标,在这里,“情”体现为性的表达方式。
“心”一般是指作为实体存在的心脏及其功能。
作为五脏之主,是调控身体的中枢,与这种基本的认知不同,中国的传统哲学则更看重心在人体中的精神主导作用,甚至认为心是精神之舍,即表达人的思想活动,人的心灵境界,以及动态中的人性。
往往有老师教导学生:你要用心想想。
按常规,应该说用脑去想一想。
之所以强调用心而不是用脑去想,显然体现了传统观念中心在精神方面、思维方面的主导作用。
为什么心在人体中地位这么重要呢?西方医学显示,当人因病而需换取他人心脏时,心脏原主人的性格、脾气、秉性等也会随之转入移植病人体内,使其原有性格发生极大变化。
可见心脏不光有统领人的五脏功能,也是人的精神中枢。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养生,是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一种生活方式。
而在众多的养生方法中,有一种被称为“最好的养生”,那就是养心。
养心,即是养护心灵,调理情绪,保持心灵的平静与愉悦,这是一种内在修养,也是一种最为重要的养生方式。
养心之道,可以说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之中,早在古代,先贤们就注重心灵的修养与调理,认为心灵的平和与愉悦是长寿健康的关键。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人们的心灵压力越来越大,焦虑、烦躁、疲惫等负面情绪也日益增多,养心之道更加显得重要。
养心可以调理身体。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情绪的好坏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负面的情绪会加重身体的疲惫感,影响免疫力,并且还会诱发各种慢性疾病。
而通过养心的方式,调整情绪,保持心灵的平和与愉悦,有助于平衡体内的激素水平,增强身体免疫力,减缓身体的老化,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养心可以改善睡眠。
现代社会,很多人因为生活压力大、工作繁忙等原因导致失眠,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而养心之道可以帮助人们调整情绪,减轻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保持心灵的平和与愉悦可以让人们更容易入睡,同时也有助于保持深度睡眠,让人们在睡眠中得到更好的休息与恢复。
养心可以提升免疫力。
情绪的好坏对免疫系统有着直接的影响。
心情愉悦、心态平和的人,免疫力会更强,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也更强。
通过养心的方式,调整情绪,保持心灵的愉悦,有助于提升免疫能力,让身体更加健康。
养心可以延缓衰老。
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外表的保养,但往往忽视了内在心灵的修养。
事实上,心情的愉悦与平和对延缓衰老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负面的情绪会加速身体的老化,而通过养心的方式,调整情绪,保持心灵的愉悦,可以缓解压力,减缓身体的老化过程,让人们拥有更健康、更年轻的身体。
如何去养心呢?首先要学会调整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烦恼时,要学会释放,学会放松,学会积极应对。
同时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充实自己的心灵,比如阅读一些积极向上的书籍,欣赏一些优美的音乐与风景,也可以通过运动、瑜伽等方式来保持身心的平衡。
老年养生要有“五心”

龙源期刊网 老年养生要有“五心”作者:时仲省来源:《家庭医学》2015年第09期我国古代有一种“五心养生法”,即选取人体的五个中心穴位(头心的百会穴,胸心的膻中穴,腹心的下丹田,手心的劳宫穴,脚心的涌泉穴)进行按摩。
但要健康长寿,按摩这五穴尚属治标,想治本,更要重视心理调适。
一是舒心“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离退休后,摆脱了繁重的工作,可以发挥余热,也可以把业余爱好施展开来,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积极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书法、绘画、诗词、垂钓等。
要坚持进行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
对常见的老年病则“既来之,则安之”,既不恐惧,又不听之任之,而是求医问药,积极治疗,战而胜之。
要胸怀宽广,畅快乐观,把忧愁、烦恼抛一边,身心健康度晚年。
二是静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人到老年,要豁达大度,遇事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
要有自知之明,静心养性,不要与人争强斗胜,自寻烦恼。
老人会遇到一些烦心事、伤心事甚至是令人痛心之事,这时要静下心来,冷静理性对待,不要大动肝火,不要焦躁忧虑,那样不但于事无补,反而自损伤人。
应尽快从忧愤愁苦悲痛中挣脱出来,恢复正常心态,这样对事对人都更有利。
三是爱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尊老爱幼是双向的,老人做到了“泛爱众”,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与爱戴。
一是爱自己的晚辈,体谅子女工作的艰辛,尽量给予支持、帮助;二是对孙辈关心爱护,耐心引导教育,有能力时则帮助照料;三是对邻居、老同事和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要有爱心,经常沟通,互相帮助;四是对解放军、对社会各界都要心存敬爱,常怀感恩之情。
四是善心“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善心是人性中最为宝贵的生命之光。
人老了不要忘记自己的坎坷经历,不要忘记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帮助和培养教育,不要忘记现在安定生活来之不易。
要有回报国家、回报社会的诚心,由此而发生出善心。
善心善行使人思想境界开阔,是最好的心理营养素,“助人为乐”,有利身心健康。
老年人想更长寿关键在养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老年人想更长寿关键在养心
导语:随着现代化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心理压力也就相应的越来越大了,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好累啊”,不仅是年轻人这样,老年人也不例外。
那么老人想要长寿该怎么办呢?
专家告诉我们:应从古人养心之道中汲取营养,驾驭和调控好自已的情绪。
尤其是老年人,老年人的养生之道重在“养心”。
拥有这五心,让老人更健康更长寿。
一是用心。
人老了不能光想养尊处优,无所事事。
而要多动脑筋,多些兴趣爱好,读些净化心灵的书报,可陶冶情操,心身康泰,活得潇洒,过得自由二是清心。
离退休之后要跳出万丈红尘的扰攘,荣辱升降已成过眼烟云,将外界一切干扰拒之门外,自得其乐。
三是静心。
人生在世,要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高雅境界。
明《养生四要》一书中说得更为透彻:“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明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
”四是宽心。
历经坎坷的老年人,胸襟要像大海那样宽阔,能容下百川。
即使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也要达观对之,自我化解。
五是忍心。
百事忍为上,能忍亦豪杰。
容忍大度既可排除自己恶劣的心境,又能促进良好的家庭和人际关系,人也自然乐在其中。
生活中的小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养生重在养心老人切莫迷恋养生
导语:国家经济水平增长,越来越多人重视养生。
尤其是老人,他们养不仅仅是想延长寿命,更重要的是身体健康,让儿女不担心。
但是有些老人养生太过,这给生活也会带来危害。
养生重在养心老人切莫迷恋养生
近年来,随着养生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人投入到养生保健的队伍中。
但是凡事都有个度,如过度迷恋养生,效果则会适得其反。
顺应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专家认为,养生保健应该遵循自然界和人体生命的规律,也就是顺其自然。
中医学讲究养生保健要“三和”:天人要和谐、人际要和谐、身心要和谐,即人与大自然要保持和谐,人与人之间要保持和谐,人的自身也要保持和谐。
要想保持一种和谐的状态,就一定要讲究适度。
养生还要顺应四时,四时就是季节的变化,强调要做到心态平和,情绪宁静,如果心态不平和,情绪失去常度,那么吃山珍海味,刻意
生活中的小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